⑴ 午睡是誰發明的
是世界上第一個在中午的時候感覺想睡覺然後去睡的人發明的
⑵ 科學家發明了一面時鍾,一天為10小時,
(6X100+70)/(10X100)*24=16.08小時,也就是下午16點4.8分鍾
⑶ 第一個發明鍾的人他是怎麼知道當時是幾點的呢
因為吃飽了撐的慌吧。最初的時候,人們是不知道時間這個概念的,直到出現了某個無聊的人。他發現有光與暗的交替,就產生疑問了。於是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坐在那裡思考,終於有一天,他悟到了,於是他提出一種年月日的計時單位,並且這種方式很快就被人們所接納。但對於當時而言,一天的概念,只有兩個時辰,就是“光”與“暗”。
發明鍾的人只是生產出工具。是的,在發明鍾表的時候,人們已經知道時間這個概念,所以說到底,鍾只是一種工具,可是概念,是根深蒂固的。一切都不可能只是一個人的功勞,這必定是一群人努力的結果。就像現在的高鐵,火車,光是靠一個人是根本沒辦法發明出來的。只有通過前人的經驗加上自己的動手創造能力,才能有今天的輝煌。時間也是如此。
⑷ 古人怎麼發明了一天12鍾頭
應為古人用天乾地支來記錄。
天乾地支的起源
傳說天乾地支是黃帝時候的大撓氏所創。其在運用中有許多神奇的地方,這對現代人來說還是個迷!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乾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那麼,干支紀法的發明者究竟是誰呢?
雖然有以下一些說法來考證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誰發明?最早出現於何時?始終都是一個謎。
大約在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干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三命通會》論支幹源流曰:夫干猶木之干,強而為陽;支猶木之枝,弱而為陰。昔盤古氏明天地之道,達陰陽之變為三才。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後,先有天而後有地,由是氣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繼盤古氏以治,是曰天靈淡泊,無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其十干曰:於逢、旃蒙、柔兆、疆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 、昭陽;十二支曰: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於、執徐、大荒落、敦洋、協洽、 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蔡邕獨斷曰:「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是也。」謂之天皇氏者,取其天開於子之義也;謂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於丑之義也;謂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於寅之義也。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時始制,而地皇氏則定三辰,道分晝夜,以三十日為一月,而干支始各有所配。人皇氏者,主不虛王,臣不虛貴,政教君臣所自起,飲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氣而有子母之分,於是干支始有所屬焉。至於伏羲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與人,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以作甲歷而文字生焉。逮及黃帝授河圖,見日月星辰之象,於是始有星官之書。命大堯探五行之情,占斗綱所建,於是始作甲子配五行納音之屬。
干支是十個天干與十二個地支
在一般情形下,「干支」共有二十二個,其中「支」比較容易讓人了解。因為「支」有可代替的動物的名字:子為鼠;午與馬;丑為牛;……
「十干」「十二支」二者都可以說明季節的變動。
「子」就是「孽」,表示萬物繁茂的意思。
「丑」就是「紐」,是用繩子捆住的意思。
「寅」就是「演」和「螟」,指萬物開始伸長的意思。
「卯」就是「茂」,為萬物茂盛的意思。
「辰」就是「伸」或「震」,也就是萬物震動伸長的意思。
「巳」就是「已」,指萬物己成的意思。
「午」是「仵」,指萬物已過極盛之時,又是陰陽相交的時候。
「未」就是「味」,是萬物已成有滋味。
「申」就是「身」,是萬物粗具形體的意思。
「酉」就是「老」或「鮑」,指萬物十分成熟的意思。
「戌」就是「滅」,指萬物消滅歸土的意思。
「亥」就是「核」,指萬物成「種子」的意思。
十天乾的起源:
「甲」就是「鎧甲」,指萬物沖破其「甲」而突出的意思。
「乙」就是「軋」,指萬物伸長的意思。
「丙」為「炳」字,指萬物繁茂的意思。
「丁」為「壯」,指到達「壯丁」的時候。
「戊」為「茂」字,也是萬物蘩茂的意思。
「己」為「起」字,指萬物蘩茂的意思。
「庚」為「更」字,萬物更新的意思。
「辛」為「新」字,為萬物一新的意思。
「壬」為「任」或「妊」字,為萬物被養育的意思。
「癸」為「揆」字,萬物萌芽的意思。
以上為天干、地支分別以文字學上的音韻與六書加以說明。
⑸ 表示時間的表示怎麼發明出來的
常用的時間表示詞
表「年」的詞語:除了歲、載、春、秋、春秋等詞語表示外,祀(殷代稱年為「祀」)、霜(賈島《渡桑乾》詩「客舍並州已十霜,歸心日放憶咸陽。」中的「霜」即年。)、稔(谷一熟為稔,故也謂「年」為稔)也是年的表示詞語。
歲暮:表示年終、一年完。
累年:表示一年年
期年:表示周年整。
期月:表示一整月。
兼旬:則指二十日(天)。
一旬:指10日整。
旬余:指十多天。
既望:指農歷十六「既望」月團圓。
侵晨:指天正亮。
質明、拂曉、破曉:皆指剛剛天亮。
旦日:表示明天為旦日。
旦旦:連用表示天天。
旦暮:指早和晚。
夙夜:是指朝與夕。
中夜:指半夜時分。
夜闌:指深夜時分。
翌日:是指第二天或明天。
亭午:大約指中午十二點。
光陰、歲月:皆指時間。
少頃、俄頃、少間:皆指一會兒的短時間。
須臾、瞬間、剎那、隨即、尋、俄、旋、遽:皆指極短的一小會兒時間。
「朔」日:稱農歷初一。
「望」: 稱農歷十六為「望」月團圓。
晦:農歷每月尾日為晦。
日:稱每一天。
旦:稱每一天的早晨。
暝、暮:皆稱每一天的傍晚。
除此之外,象烏飛兔走、白駒過隙、日月如梭、光陰似箭也都是表示時間的詞,這里就不在一一列出。另外,在我國古代沒有發明計時用的時鍾之前,白日計時用的是「日晷」,以日影的移動算時間;夜晚計時用的是「更漏」。我國直到明代才有了時鍾的出現。
⑹ 第一個發明時鍾的人,他是怎麼知道時間的呢
原則上來講,時間設定是以當地中午太陽最高時候的時間作為12點。專
現在的時間設定,是將屬地區劃分為各個時區,以時區為定義,用格林尼治天文台測定的時間為標准時間,根據時區進行依次類推,獲得的現在使用的標准時間。
⑺ 日晷是誰發明的
日晷的發明者無從考詳,日晷儀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漢書·律歷志·制漢歷」一節: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而「漢書·藝文志」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
隋書·天文志中記載了耿詢的成就,「觀測日晷和刻漏,是測天地正儀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對日晷的形制,定時之法都有詳細的記載。較之圭表,它已復雜多了,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儀器了,發展到清代,不僅可以計時用,日晷本身已成為一件裝飾藝術品。
(7)中午發明擴展閱讀
日晷原理:日晷計時的原理是這樣。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第一是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變,因為我們在北半球,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
從原理上來說,根據影子的長度或方向都可以計時,但根據影子的方向來計時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計時。由於日晷必須依賴日照,不能用於陰天和黑夜。因此,單用日晷來計時是不夠的,還需要其它種類的計時器,如水鍾,來與之相配。
日晷擺放: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馬莉萍副研究員介紹,日晷有地平式、赤道式、垂直式等很多種,在我國最重要、最常見的是赤道式日晷,它也是中國古代最經典的計時儀器。日晷石制的圓盤叫「晷面」,應根據當地緯度以一定傾角斜著擺放,使晷面平行於赤道面。
在西安,應該讓晷面朝北,晷針上端指向北天極,下端指向南天極,「也就是說,若在城牆月城內擺放,不應該背靠箭樓坐北朝南,而應該坐南朝北,讓晷面對著箭樓方向,晷針指向正北,仰角34.3度(西安的緯度)。」
⑻ 上午中午下午的由來
十二小時制是一個時間規則把一日24小時分為兩個時段,分別為上午(a.m.,拉丁文ante meridiem表示中午之前)和 下午(p.m.,拉丁文post meridiem表示中午之後)。每個時段由12個小時構成,以數字12、1、2、3、4、5、6、7、8、9、10、11依次序表示。上午時段由午夜至中午,而下午時段由中午至午夜。
十二小時制起源於埃及[來源請求]. 然而,每個小時的長度會由於季節而不同,從黃昏到黎明12個小時,從黎明到黃昏也是12個小時長。羅馬人也使用12小時制:全天平均的分為12個小時(因此一年中各天的長度是不盡相同的),夜間被分為3個小時。這是因為在水鍾發明之前,人們使用太陽作為計時工具,所以沒有辦法准確的劃分時間。
羅馬人對於早上的時間計數同現在是相反的:例如,"3 a.m.",或3 hours ante meridiem意味著中午以前的第三個小時,而不是現代意義的「午夜以後的第三個小時」
今天,十二小時制仍然是大多數指針式鍾表顯示時間的方法,每12個小時旋轉一周。對於24小時旋轉一周來說,時針每小時僅僅轉動了15°,這個角度太小以至於難以分辨。
盡管它在現代世界中已經廣泛的被二十四小時制所代替,尤其在書寫通信中。但是,12小時制使用的a.m./p.m.形式仍然是當前在澳大利亞和美國書寫和交談時使用的主要形式。在加拿大(尤其是魁北克)、英聯邦、阿爾巴尼亞、希臘和其他的英語地區,以及南美洲的西班牙語地區,它也是常常和24小時制同時使用。縮寫「a.m.」和「p.m.」也常常在英語和西班牙語中使用。在阿爾巴尼亞,也有意義相同的詞「PD」和「MD」,在希臘則是「πµ」和「µµ」。其它的多數語言中很少有正式場合中使用「上午」和「下午」的提法,但是在民間則使用非正式的12小時制。
在衣索比亞,12小時至仍然使用從黃昏到黎明記為12,1,2,……,10,11,然後再從黎明到黃昏記為12,1,2,……,10,11的記法。同其他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每一天從黎明黃昏開始,而不是從午夜開始。
⑼ 日晷是誰發明的
日晷的發明者無從考詳,日晷儀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漢書·律歷志·制漢歷」一節: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而「漢書·藝文志」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
隋書·天文志中記載了耿詢的成就,「觀測日晷和刻漏,是測天地正儀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對日晷的形制,定時之法都有詳細的記載。較之圭表,它已復雜多了,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儀器了,發展到清代,不僅可以計時用,日晷本身已成為一件裝飾藝術品。
(9)中午發明擴展閱讀
日晷原理:日晷計時的原理是這樣。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第一是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變,因為我們在北半球,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
從原理上來說,根據影子的長度或方向都可以計時,但根據影子的方向來計時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計時。由於日晷必須依賴日照,不能用於陰天和黑夜。因此,單用日晷來計時是不夠的,還需要其它種類的計時器,如水鍾,來與之相配。
日晷擺放: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馬莉萍副研究員介紹,日晷有地平式、赤道式、垂直式等很多種,在我國最重要、最常見的是赤道式日晷,它也是中國古代最經典的計時儀器。日晷石制的圓盤叫「晷面」,應根據當地緯度以一定傾角斜著擺放,使晷面平行於赤道面。
在西安,應該讓晷面朝北,晷針上端指向北天極,下端指向南天極,「也就是說,若在城牆月城內擺放,不應該背靠箭樓坐北朝南,而應該坐南朝北,讓晷面對著箭樓方向,晷針指向正北,仰角34.3度(西安的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