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博爾赫斯的作品有哪些
博爾赫斯的作品有:
詩歌:
《紅色的旋律》
《面前的月亮》
《聖馬丁札記》
《另一個,同一個》
《鐵幣》
《布宜諾斯艾利斯激情》
《夜晚的故事》
《老虎的金黃》
散文集:
《探討集》
《我希望的尺度》
散文:
《什麼是佛教?》
傳記 :
《埃瓦里斯托·卡列戈》
論文集 :
《討論集》
小說集 :
《惡棍列傳》
《小徑分岔的花園》
《虛構集》
《布羅迪報告》
《沙之書》
《夢之書》
《阿萊夫》
《杜撰集》
《莎士比亞的記憶》
短篇小說 :
《巴別圖書館》
《環形廢墟》
詩歌序言集:
《深沉的玫瑰》
詩歌散文集:
《阿德羅格》
《影子的頌歌》
演講集:
《博爾赫斯口述》
《七夕》
散文評論集 :
《序言集成》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作家、翻譯家。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書香門第之家,從小沉浸在西班牙文和英文的環境中。他的作品被廣泛譯介到歐美國家,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學的非現實感。著名作品有短篇集《虛構集》、《阿萊夫》等。
❷ 博爾赫斯的作品
作品列表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兼翻譯家,被譽為作家中的考古學家。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一個有英國血統的律師家庭。在日內瓦上中學,在劍橋讀大學。掌握英、法、德等多國文字。 作品涵蓋多個文學范疇,包括:短文、隨筆小品、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其中以拉丁文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
寫作特點
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說是博爾赫斯三大創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輝映。有一種很生動的說法是:「他的散文讀起來像小說;他的小說是詩;他的詩歌又往往使人覺得像散文。溝通三者的橋梁是他的思想。」他是與帕斯、聶魯達齊名的拉美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語言質朴,風格純凈,意境悠遠。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構思新穎,結構巧妙,安德烈·莫洛亞:「博爾赫斯是一位只寫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氣候,在於其智慧的光芒、設想的豐富和文筆的簡潔——像數學一樣簡潔的文筆。」
他的作品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學的非現實感」。例如他最著名的短篇集《虛構集》(1944)和《阿萊夫》(1949)中就匯集了很多共同的主題:夢、迷宮、圖書館、虛構的作家和作品、宗教、神祇。他的作品對幻想文學貢獻巨大。研究者們也注意到博爾赫斯不斷惡化的眼疾似乎有助於他創造性的文學語言,畢竟,「詩人,和盲人一樣,能暗中視物」。博爾赫斯的文體很特別,他的小說寫的很像詩歌又很像散文,帕斯說博爾赫斯的文體幾乎是三位一體,這樣一種特殊的文體,是獨一無二的。
他早年深受柏拉圖和叔本華等人的唯心哲學,還有尼採的唯意志論的影響,並且從休謨和康德那裡接受了不可知論和宿命論、以及古希臘哲學家芝諾、蘇格拉底等人的哲學影響。他對笛卡爾的思想也瞭然於心,在上述哲學家的觀點的基礎上,他採用時間和空間的輪回與停頓、夢境和現實的轉換、幻想和真實之間的界限連通、死亡和生命的共時存在、象徵和符號的神秘暗示等手法,把歷史、現實、文學和哲學之間的界限打通,模糊了它們的疆界,帶來一個神秘的、夢幻般的、繁殖和虛構的世界,在真實和虛幻之間,找到了一條穿梭往來的通道,並不斷地往返,並獲得神奇的閱讀感受。
❸ 誰有這個故事的全文
皇宮的寓言
博爾赫斯
那一天,皇帝帶著詩人參觀皇宮。他們連續不斷地沿著西邊最主要的幾條迴廊向前走去;這些迴廊一路下降,很像一座幾乎無法丈量的露天劇場的台階,一直通到一個樂園或者花園。園子里的銅鏡和錯綜復雜的柏枝圍籬,已經表明這是一座迷宮。他們果然迷失在裡面了。起初他們很快活,彷彿紆尊降貴 〔紆(yū)尊降貴:謙虛自處,降抑尊貴的地位。〕 地在做一場游戲,後來就有點兒害怕了,因為這些筆直的林陰路實際上是彎路,始終不斷地微微彎曲著(這些路構成了秘密的圓圈路)。到了半夜,他們靠了觀察星象,又及時以一隻烏龜作為犧牲,才得以從這個看來具有魔法的地方脫身出來。不過那種迷路的感覺依然存在,從頭到尾沒有離開過他們。然後,他們經過了門廳、院落、書房,以及有一座銅壺滴漏的六角形房間。一天早晨,他們從一座塔上看見一個石人,後來就再也看不見了。他們乘著檀香木的小舟,渡過了許多條波光粼粼的河,或者在同一條河裡行駛了許多次。皇宮里的宮廷侍從來來往往,向他們彎腰鞠躬。但是有一天他們上了一個島,那裡有一個人卻並不這樣做。因為他還從來沒有看見過天子。於是劊子手不得不砍下他的腦袋。黑頭發的腦袋,黑色的舞蹈,花紋復雜的金色的面具,他們的眼睛都漠不關心地看著前方;現實與夢幻合而為一,或者說,現實是夢幻的一個外形。真是難以想像,大地不過是花園,池沼,建築,以及各種光輝燦爛的形狀罷了。每過一百步,就有一座塔,高聳空中。肉眼看來,它們的顏色就是相同的。然而第一座卻是黃的,最後一座,變成了鮮紅的。色彩的逐漸變化是那麼細微,而塔又是那麼多。
到了倒數第二座塔的腳下,這位詩人——他似乎對這些人人驚訝的奇觀根本無動於衷——吟誦了一篇短短的詩作。這篇作品,今天我們發現,是和他的名字緊緊連結在一起的。而按照更加細心的歷史學家的說法,這篇作品使他喪失了性命,也使他永垂不朽。作品已經失傳。有些人論證說它只有一個句子,也有人說它僅僅只有一個字。而事實,那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是:這是一首詩,裡面聳立著這座雄偉的皇宮,完完整整,巨細俱全,包括每一件著名的瓷器,以及每件瓷器上的每一幅畫;還包含著暮色和晨曦,包含著從無窮無盡的過去直到今天在裡面居住過的凡人、神、龍種的光輝朝代的每一個不幸的和快樂的時刻。所有的人聽完這首詩作後都默不作聲,可是皇帝卻叫嚷起來:「你搶走了我的皇宮!」於是劊子手的鋼刀就砍下了詩人的腦袋。
別的人講這個故事講得可不一樣。世界上不可能有兩件事情完全相同。他們說,這位詩人只要吟誦一首詩就可以使皇宮消失不見,那座皇宮就像被詩的最後一個音節抹去了一般,或者被吹成了碎片一般。這種傳說,當然,不過僅僅是文學的虛構。詩人是皇帝的奴隸,所以他才被殺。他的作品湮沒了,因為他應當湮沒。他的後代仍然在尋找這個包含著整個宇宙的學問,但是永遠不會找到。
❹ 博爾赫斯 皇宮的預言原文
《皇宮的寓言》---博爾赫斯
那一天,皇帝帶著詩人參觀皇宮。他們連續不斷地沿著西邊最主要的幾條迴廊向前走去;這些迴廊一路下降,很像一座幾乎無法丈量的露天劇場的台階,一直通到一個樂園或者花園。園子里的銅鏡和錯綜復雜的柏枝圍籬,已經表明這是一座迷宮。他們果然迷失在裡面了。起初他們很快活,彷彿紆尊降貴〔紆(yū)尊降貴:謙虛自處,降抑尊貴的地位。〕地在做一場游戲,後來就有點兒害怕了,因為這些筆直的林陰路實際上是彎路,始終不斷地微微彎曲著(這些路構成了秘密的圓圈路)。到了半夜,他們靠了觀察星象,又及時以一隻烏龜作為犧牲,才得以從這個看來具有魔法的地方脫身出來。不過那種迷路的感覺依然存在,從頭到尾沒有離開過他們。然後,他們經過了門廳、院落、書房,以及有一座銅壺滴漏的六角形房間。一天早晨,他們從一座塔上看見一個石人,後來就再也看不見了。他們乘著檀香木的小舟,渡過了許多條波光粼粼的河,或者在同一條河裡行駛了許多次。皇宮里的宮廷侍從來來往往,向他們彎腰鞠躬。但是有一天他們上了一個島,那裡有一個人卻並不這樣做。因為他還從來沒有看見過天子。於是劊子手不得不砍下他的腦袋。黑頭發的腦袋,黑色的舞蹈,花紋復雜的金色的面具,他們的眼睛都漠不關心地看著前方;現實與夢幻合而為一,或者說,現實是夢幻的一個外形。真是難以想像,大地不過是花園,池沼,建築,以及各種光輝燦爛的形狀罷了。每過一百步,就有一座塔,高聳空中。肉眼看來,它們的顏色就是相同的。然而第一座卻是黃的,最後一座,變成了鮮紅的。色彩的逐漸變化是那麼細微,而塔又是那麼多。
到了倒數第二座塔的腳下,這位詩人——他似乎對這些人人驚訝的奇觀根本無動於衷——吟誦了一篇短短的詩作。這篇作品,今天我們發現,是和他的名字緊緊連結在一起的。而按照更加細心的歷史學家的說法,這篇作品使他喪失了性命,也使他永垂不朽。作品已經失傳。有些人論證說它只有一個句子,也有人說它僅僅只有一個字。而事實,那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是:這是一首詩,裡面聳立著這座雄偉的皇宮,完完整整,巨細俱全,包括每一件著名的瓷器,以及每件瓷器上的每一幅畫;還包含著暮色和晨曦,包含著從無窮無盡的過去直到今天在裡面居住過的凡人、神、龍種的光輝朝代的每一個不幸的和快樂的時刻。所有的人聽完這首詩作後都默不作聲,可是皇帝卻叫嚷起來:「你搶走了我的皇宮!」於是劊子手的鋼刀就砍下了詩人的腦袋。
別的人講這個故事講得可不一樣。世界上不可能有兩件事情完全相同。他們說,這位詩人只要吟誦一首詩就可以使皇宮消失不見,那座皇宮就像被詩的最後一個音節抹去了一般,或者被吹成了碎片一般。這種傳說,當然,不過僅僅是文學的虛構。詩人是皇帝的奴隸,所以他才被殺。他的作品湮沒了,因為他應當湮沒。他的後代仍然在尋找這個包含著整個宇宙的學問,但是永遠不會找到。
——《皇宮的寓言》45。是博爾赫斯最為完美的篇什之一,是一首近於完美的詩,勝於《特隆》的長篇大論和《彼埃爾·梅納德》的殫精竭慮;盡管如此,這種完美,同中國古代優秀小說(如《離魂記》的清靈)相比,仍是一種略顯滯重的完美。該文收入1960年的《創造者》一書。文中的「黃帝」、「龍」及用龜殼占卜等用語,提示了一種中國背景;但這並不重要,只是給出文章一個背景,類同於戲劇的布景而已,因而也無必要求索題材的來源,賈文將之比附於隋煬帝殺詩人薛道衡的故事,顯得牽強46。詩人吟出了一首詩,這首詩是一個字,卻將整個皇宮及古往今來的一切毫釐不爽地包含在內,詩人的後代永遠找不到這個字——但是我們知道,在中國的文字里,卻有一個包羅萬象的字,不僅包含了博大的宇宙、也包含了細微之處、古往今來的每一出悲歡和它自身,這個字就是道家的「一」;從這個角度看,《皇宮的寓言》是以詩的形式對「一」的描述。
英文版
Parable of the Palace
by Jorge Luis Borges
That day the Yellow Emperor showed his palace to the poet. Little by little, step by step, they left behind, in long procession, the first westward-facing terraces which, like the jagged hemicycles of an almost unbounded amphitheater, stepped down into a paradise, a garden whose metal mirrors and intertwined hedges of juniper were a prefiguration of the labyrinth. Cheerfully they lost themselves in it—at first as though condescending to a game, but then not without some uneasiness, because its straight allées suffered from a very gentle but continuous curvature, so the secretly the avenues were circles. Around midnight, observation of the planets and the opportune sacrifice of a tortoise allowed them to escape the bonds of that region that seemed enchanted, though not to free themselves from that sense of being lost that accompanied them to the end. They wandered next through antechambers and courtyards and libraries, and then through a hexagonal room with a water clock, and one morning, from a tower, they made out a man of stone, whom later they lost sight of forever. In canoes hewn from sandalwood, they crossed many gleaming rivers—or perhaps a single river many times. The imperial entourage would pass and people would fall to their knees and bow their heads to the ground, but one day the courtiers came to an island where one man did not do this, for he had never seen the Celestial Son before, and the executioner had to decapitate him. The eyes of the emperor and poet looked with indifference on black tresses and black dances and golden masks; the real merged and mingled with the dreamed—or the real, rather, was one of the shapes the dream took. It seemed impossible that the earth should be anything but gardens, fountains, architectures, and forms of splendor. Every hundred steps a tower cut the air; to the eye, their color was identical, but the first of them was yellow and the last was scarlet; that was how delicate the gradations were and how long the series.
It was at the foot of the penultimate tower that the poet (who had appeared untouched by the spectacles which all the others had so greatly marveled at) recited the brief composition that we link indissolubly to his name today, the words which, as the most elegant historians never cease repeating, garnered the poet immortality and death. The text has been lost; there are those who believe that it consisted of but a single line; others, of a single word.
What we do know—however incredible it may be—is that within the poem lay the entire enormous palace, whole and to the least detail, with every venerable porcelain it contained and every scene on every porcelain, all the lights and shadows of its twilights, and every forlorn or happy moment of the glorious dynasties of mortals, gods, and dragons that had lived within it through all its endless past. Everyone fell silent; then the emperor spoke: "You have stolen my palace!" he cried, and the executioner's iron scythe mowed down the poet's life.
Others tell the story differently. The world cannot contain two things that are identical; no sooner, they say, had the poet uttered his poem than the palace disappeared, as though in a puff of smoke, wiped from the face of the earth by the final syllable.
Such legends, of course, are simply literary fictions. The poet was the emperor's slave and died a slave; his composition fell into oblivion because it merited oblivion, and his descendants still seek, though they shall never find, the word for the universe.
原著西班牙文版
PARÁBOLA DEL PALACIO
Aquel día, el Emperador Amarillo mostró su palacio al poeta. Fueron dejando atrás, en largo desfile, las primeras terrazas occidentales que, como gradas de un casi inabarcable anfiteatro, declinan hacia un paraíso o jardín cuyos espejos de metal y cuyos intrincados cercos de enebro prefiguraban ya el laberinto. Alegremente se perdieron en él, al principio como si condescendieran a un juego y después no sin inquietud, porque sus rectas avenidas adolecían de una curvatura muy suave pero continua y secretamente eran círculos. Hacia la medianoche, la observación de los planetas y el oportuno sacrificio de una tortuga les permitieron desligarse de esa región que aprecia hechizada, pero no del sentimiento de estar perdido, que los acompañó hasta el fin. Antecámaras y patios y bibliotecas recorrieron después y una sala exagonal con una clepsidra, y una mañana divisaron desde una torre un hombre de piedra, que luego se les perdió para siempre. Muchos resplandecientes ríos atravesaron en canoas de sándalo, o un solo río muchas veces. Pasaba el séquito imperial y la gente se prosternaba, pero un día arribaron a una isla en que alguno no lo hizo, por no haber visto nunca al Hijo del Cielo, y el vergo tuvo que decapitarlo. Negras cabelleras y negras danzas y com-plicadas mascaras de oro vieron con indiferencia sus ojos; lo real se confundía con lo soñado o, mejor dicho, lo real era una de las configuraciones del sueño. Parecía impo-sible que la tierra fuera otra cosa que jardines, aguas, arquitecturas y formas de esplendor. Cada cien pasos una torre cortaba el aire; para los ojos el color era idéntico, pero la primera de todas era amarilla y la última escarlata, tan delicadas eran las gradaciones y tan larga la serie.
Al pie de la penúltima torre fue que el poeta (que estaba como ajeno a los espectáculos que eran maravilla de todos) recitó la breve composición que hoy vinculamos indisolublemente a su nombre y que, según repiten los historiadores mas elegantes, le deparó la inmortalidad y la muerte. El texto se ha perdido; hay quien entiende que constaba de un verso; otros, de una sola palabra. Lo cierto, lo increíble, es que en el poema estaba entero y minucioso el palacio enorme, con cada ilustre porcelana y cada dibujo en cada porcelana y las penumbras y las luces de los crepúsculos y cada instante desdichado o feliz de las gloriosas dinastías de mortales, de dioses y de dragones que habitaron en el desde el interminable pasado. Todos callaron, pero el Emperador exclamó: ¡Me has arrebatado el palacio! y la espada de hierro del vergo segó la vida del poeta.
Otros refieren de otro modo la historia. En el mundo no puede haber dos cosas iguales; bastó (nos dicen) que el poeta pronunciara el poema para que desapareciera el palacio, como abolido y fulminado por la última sílaba. Tales leyendas, claro está, no pasan de ser ficciones literarias. El poeta era esclavo del emperador y murió como tal; su composición cayó en el olvido porque merecía el olvido y sus descendientes buscan aún, y no encontrarán, la palabra del universo.
兩個小時,總算全部搞定了,主要是好多詞都是意譯,不好找原文,加上這名作家是阿根廷人,總能看見西語,弄得我差點要放棄。還好你運氣好,我在關那個網頁的最後一秒鍾看到了那個詞,這才找到了這篇文章的英文寫法,剩下的就好找多了。你自己看看,有什麼問題,如果有在跟我聯系,弱弱的求求,加加分吧?要知道我後天階段考試,我在使用我的復習時間來幫你
❺ 求類似少林足球的足球電影 一定要特技很擺的
《少林足球》是周星馳的作品。
周星馳的電影我一定要看。
能買盜版我盡量不買正版。
所以我直到昨天才看到《少林足球》,很不幸的是,在我心急火燎地等待了這么久之後,我看到的《少林足球》仍然是正版的。更不幸的是,在此之前我已經看見了大量對《少林足球》的批評,這些觀點如此深刻地印在我的腦子里,以至於我不得盡量模仿影評人的挑剔的眼光來看這部電影——這是件痛苦的事情,它大大地減少了一直以來看周星馳的電影所能帶給我的快樂——所以昨天之後我已經發誓不再看任何針對周星馳的影評,不管是好是壞。
因為這根本就是庸人自擾。
周星馳的演技如何?估計很多人都會豎根大拇指說:真不錯。其實周星馳在轉投喜劇之前就已經具備相當好的演技了,我問眾位自稱星迷的《少林足球》批評家們一句,86年中港合拍的電影《龍蛇爭霸》里周星馳飾演的那個對陳觀泰忠心耿耿,為陳頂罪入獄,最後卻被陳殺人滅口的小七給你們留下的印象如何?——那時的周星馳雖然把個小七演得催人淚下,奈何表現中規中矩,又沒有英俊的外表,估計是不入很多人法眼的。
周星馳以《整人專家》為代表的第一批無厘頭電影推出的時候,可謂是叫座不叫好。當時周星馳的喜劇表現手法尚未成熟,不夠內斂。那時候看這些「哈~~~~哈~~~~哈~~~~」片子的除了象我一樣的無聊少年之外,就只有民工和影評家啦。當時不論大陸還是港台的影評人士,無不把周星馳視為「下作」的商業電影的畸形產物大加撻伐。可惜商業怪物是不怕批評的,影評家罵得越用力,就越能激起一些好奇者去找這些電影來看看到底糟糕在哪裡,一看之下往往就此成為星星(當時影迷對周星馳的呢稱)的fans——周星馳的搞笑魅力又有幾人可以抵擋呢?
90年《賭聖》借周潤發掀起的賭片東風一炮而紅,可憐周潤發手持雙槍辛辛苦苦創下的賭片基業一夜之間就被周星馳全部收編,周星馳直線竄紅,影評家們也紛紛開始研究「無厘頭」影片,並且從中總結出了不少無厘頭的特徵(影評家之無聊與無恥由此可見一斑)。
如果周星馳就此老老實實地拍他的賭片,拍他的九品芝麻官和鹿鼎記,那今天膠友就不會在這兒嘮嘮叨叨地浪費這么多唾沫了。可是偏偏他又拍了一部《大話西遊》,而且這部電影在當時所受抨擊的激烈程度和現在受歡迎的程度可是說都是令人吃驚的。傳統影評家罵他破壞古典名著,無厘頭影評家罵他無厘頭得連評電影的人都看不懂了。《大話西遊》票房記錄是自《賭聖》以來周星馳作品的倒數第一名。
《大話》里至尊寶有一段話「世事難料,幸福的時光永遠是短暫的」,這段話也可以這么說「世事難料,痛苦日子的離去永遠是迅速的」。《大話西遊》這邊還沒被投資商和影評家罵過癮呢,MUD和聊天室里就已經開始把裡面的對白做成emote了,大學校園網把《大話西遊》捧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好事者更給周星馳封了個「後現代主義解構大師」的頭銜——「星爺」出爐了。影評家和媒體馬上又見風使舵地「追認」《大話西遊》為周星馳最成功的作品,這還不夠,又弄了本《大話寶典》以贖前衍——聽說還賣得不錯。
絮絮叨叨說了這么多,也該歸入正題了。
現在對《少林足球》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對大片的模仿和電腦特技的使用上面,認為周星馳已江郎才盡,在不能超越自己以往成績的情況下,只能用調侃大片和高密度使用電腦特技的手段來保持自己影片的吸引力。剝開這些評論的外殼,我們可以看見,裡麵包著的東西與周星馳曾經遭遇的所有批評完全是一樣的。周星馳有那一部電影裡面沒有對其他大片的破壞性模仿呢?從《家有喜事》的「男兒當自強」,到《大話西遊》里至尊寶下體著火時如王誠般堅毅的眼神,再到《少林足球》里「拯救大兵瑞恩」和吳宇森式的慢鏡頭運用,這種調侃的手法實在是讓人再熟悉不過的了。
對於使用電腦特技的指責更是牽強之極。特技以及特技的合理運用是電影,特別是商業片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證之一,還是那句話,周星馳有那一部電影沒有大量地使用特技呢?《少林足球》和他其他影片的特技區別只在於——《少》的特技是電腦合成的而已。
接下來再說說對影評家的看法,周星馳自出名以後毀他的評論就不說了,誇他的那些話簡直能把人的腦袋聽爆——「後現代主義解構大師」、「虛無的發現者和輕逸的創造者」、「具有大師博爾赫斯的氣息」……(類似的加於周星馳身上的定義還有很多,感興趣者請自行查找,恕不一一列出。)
至於這樣嗎?試圖在商業片里找出什麼主義或者基於什麼思想的思考的影評家們?如果真像你們認為的那樣,周星馳成為了一個反傳統的思想大師的話,那我只能說把他再用傳統的方式放上一個權威的王座是件極其悲哀和充滿了黑色神聊色彩的事情。
周星馳同志(現在香港回歸,可以稱為同志)——不過是一個普通的香港演員而已,如果硬要說他和其他人有什麼不同,那也只是他擁有眾多的影迷和一部被奉為經典的《大話西遊》,他動那麼多腦筋去演電影也不過是為了混口盡量好的飯吃,所以他用一種方式演電影累了之後就會試著換另外一種方式。
或者——周星馳其實和一條狗沒有什麼區別,狗完全是按照自己的職業和本性來做事的,當它餓了的時候,它就會去啃骨頭,當它累了的時候,它就會躺下睡覺;不可否認這條狗做這些事情可能會比其他狗帥那麼一點點,但它也只不過是……一條狗而已。狗本性如此,比我們大家成功一點點的周星馳也是一樣。
簽名: 愛上我並不是你的錯……
❻ 博爾赫斯與薩瓦托對話
只能找到這篇,你摘取你欣賞的評論片段出來可以不?豆瓣網的,都算是正規評論了。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32340/
豆瓣書評
2007-12-11 10:42:57 來自: sweetii
博爾赫斯與薩瓦托對話的評論
……因此,歐洲的現實變得比美洲和非洲豐饒:經過幾百年的時間,歐洲的每個角落通過成千上百藝術家的勞作,都變得繁榮富強起來。那不是一個簡單的自然風光,而是創造者辛勤勞動的結果,是他們使得那裡風光更美麗,賦予那裡的風光以靈魂的屬性。假如福樓拜不讓包法利夫人住到諾曼底的魯伊小村裡,那裡就只是個普通村莊而已。也就是說福樓拜自己的精神居住在那座村莊里了……
(摘自《博爾赫斯與薩瓦托對話》「1975年1月11日」)
我寫下這個題目,想起了M.D.的一個小說,想起一個法國女演員對著黑夜裡的流水輕輕喊道:「鱒魚,她說。」也就是說,她喊的其實是「毀滅,她說。」
《博爾赫斯與薩瓦托對話》是一本小書,2002年春買到,當時讀了第一遍,並且非常激動,向我的朋友們講述。當然,我的朋友們並不對此感到驚奇,他們大多對博爾赫斯有著很深的了解,而對我則不然。對於一個驕傲而無知的人來說,閱讀博爾赫斯是一味最好的解毒葯。不過從哪個方面來講,博爾赫斯都是驕傲與無知的對立面。驕傲與無知的對立面就是智慧。
現在,我又有膽子大言不慚地說,博爾赫斯是一個沒有膽識的、缺乏行動能力的作家,他的作品缺乏最根本的生命力和熱情。但這個話只有讓卡夫卡這樣的大師來說才是有道理的,人們學會了報紙頭條上大人物的說話口氣,卻並沒有這樣說話的基礎。擁有博爾赫斯那樣的勇氣,是需要我們付出畢生努力的,在達到他之前,先不要再說更多。
世界上有很多種智慧嗎,不應該用「種」,不應該來分類。有很多個智慧,可以這么說。
這本書,是一本簡單的、樸素的書,它的裝幀非常平和,它可以躺在一個最好的書店裡,被人們不斷地注意到,即使在特價書店裡,它也是合理的,有著本身的面目。它最應該出現在一個愛讀書並且謙遜的人的書櫃里,並不需要經常被拿出來,也不需要被反復的摩挲,它不會是一本讓人終生難忘的書。也不應該被人熱切地推薦,它是一本充足的書,有充足的一切,毫無欠缺。它應該被仔細閱讀,但不應該被狂熱地對待。
這裡面的每一個話題都是豐滿的,都是經過斟酌的。上面我引用了其中一次對話時,薩瓦托說的話。那段話是精彩的,但不應該用精彩來形容,因為那其實是簡單的、平實的道理,對一個有智慧的人來說是必然遭遇的問題,也是理應得到的答案。但卻並不簡單是答案這么簡單,對於一個問題來說,答案只是一個形式。一個問題期待被解決。甚至,問題並不是問題本身,當問題被描述出來的時候,它是一個樣子。在被描述的背後,是無限的解決和未解決,實現和未實現,存在和未存在……
只有一種東西是毫無疑問的,那就是情感。但這本書里,博爾赫斯和薩瓦托沒有談很多關於情感。這是不言而喻的。當然了,懷疑神,或者對長篇、短篇的小說意識……基礎是情感。情感不可磨滅,不可能被任何別的因素所抵消。當它強烈它就是強烈,當它虛弱它就是虛弱。
從對話一開始,兩人就確定:不談政治,不談日常生活瑣事,要談「永恆性的話題」,即文學、藝術。他們都不相信報紙上說的那些「大事」,再說,「大事」和「小事」都是相對的,就「大事」本身而言,正如博爾赫斯所說,「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是事後才覺得重要起來的,發生的時候人們可不知道。」
最後,是尊嚴。他們的對話進行了7次。年輕時他們是朋友,有20年他們不再互相聯系。政治的觀念、歷史的觀念讓他們互相遠離。當他們老了,有一天,偶然相遇在一個書店裡,他們回想起年輕的事情,既驚訝又激動。已經過去整整20年!一個天才的念頭讓他們再次聚在一起,談一些有意義的話題。
第7次對話結束,1976年本書出版;書中的兩位主角從此再也沒有打聽對方的情況。事實上,他們倆並不是朋友。
————————————————————————
❼ 請從具體作品分析博爾赫斯的創作思想。
非線形的時間觀
在博爾赫斯的作品中,時間幾乎從不以常態出現。博爾赫斯像一個剪輯師,把時間打散、拼貼或者拉長,並且十分樂意和精於此道。由此便產生了一些「奇怪」的現象:「我」的時間鏈條和過去某個時刻重疊,我置身於遙遠的過去,可我又在進行著自己的時間;「我」任意的讓時間停滯或者加快,時間變的可以無限的擴張和無限的切分,總有縫隙可以容身其中。
「時間是單向、線形、均勻的」這一觀念被博爾赫斯顛覆了。博爾赫斯讓時間由向量變成矢量;從線形的變成非線形的;從均勻的變成任意收縮和膨脹的。
《秘密的奇跡》就是關於時間膨脹的一個例子,篇首引用了《古蘭經》里關於時間的句子——「真主讓他死了一百年後,再使他復活,問他道:『你在這里待了多久?』『一天,或者不到一天,』他回說。」這段話和這篇小說同出一輒。小說里,主人公亞羅米爾·赫拉迪克在臨刑的一刻,時間停滯了,或者說膨脹了,或者說赫拉迪克的思維在趕超著時間。臨刑的一刻,一切動靜戛然而止,除外的是赫拉迪克的思維卻活動不止,經過了漫長的一年(心理時間),赫拉迪克得以繼續修改他的劇本。而在他終於找到最後一個形容詞,完稿在即的時候,時間停止膨脹,時間接著「一年」前繼續流動,赫拉迪克被4倍的槍彈擊中胸膛……最後著名的死亡時間正好是「一年前」的同一刻(3月29日上午九十零二分)
宇宙模型
博爾赫斯時時刻刻都在企圖賦予作品以形而上學的意義。
博爾赫斯短篇小說中的宇宙模型是無限的、混沌的、主觀的、相對的、靜止的。在閱讀這些小說的時候,你總能將它與哲學、神學和數學相聯系起來。
《環行廢墟》里提供了一個簡潔到極至又復雜的難以想像的宇宙模型。小說中的魔法師,在夢里創造了一個男孩。他對於「男孩是存在於我的夢里」這個事實是十分清楚的,而在夢中被創造出的人(虛影)在踏進祭祀的火堆時是不會被灼傷的。荒謬的是他在擔心男孩踏進火堆時會發現自己是被創造出的幻影的時候,他自己踏入火堆卻安然無恙。最終他發現自己也是一個被創造的影子。(他朝火焰走去。火焰沒有吞噬他的皮肉,而是不燙不灼地撫慰他,淹沒了他。他寬慰地、慚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個幻影,另一個人夢中的幻影。)
《環行廢墟》是非常具有力量的,當你讀它的時候你會一下陷入一種存在的荒謬中。因為這篇小說直接指向現實中的本體,而對於宇宙本身的無限,人是一直無法理解的。現實中沒有無限,而宇宙卻非要是無限向外延伸的不可。這個矛盾會讓人感到震驚,人永遠也想不清這個問題。
放在數學上,《環行廢墟》里的宇宙模型就像數軸,向兩端無限的延伸下去,而原點可以在任意一個位置上。《環行廢墟》里的宇宙就是一個夢套一個夢,一個主體既是扮演創造者的上帝又是被另一個上帝所創造的人。就像兩面互相照射的鏡子,會聚了無窮多個世界。
除了《環行廢墟》,另一篇讓博爾赫斯著墨頗多的是《巴別圖書館》(又譯作《通天塔圖書館》)。這篇小說融合了許多宗教和哲學的觀點。比如說開篇的引文「用這種技巧可以悟出二十三個字母的變異」,在文中,博爾赫斯試圖將無限拆分成最基本的25個字元。這種觀點明顯來自於東方哲學,而博爾赫斯讀過《易經》以及佛教的書。可以猜測,易經中的歸納思想被博爾赫斯用在這篇小說里,用以描述宇宙的本原。而小說中圖書館(即宇宙)的構造是六角形的迴廊,上下無限延伸,而每個迴廊里的門又通向另一個六角形。這個靈感或許來自佛教的「大千、中千、小千世界」。
《巴別圖書館》中的那本「包含了所有書籍的書籍」很明顯的是在比喻形而上的本體。而「有人提出逆行的辦法:為了確定甲書的位置,先查閱說明甲書的乙書;為了確定乙書的位置,先查閱說明乙書位置的丙書,依此無限的倒推上去……」則是對理性的置疑,很顯然的,博爾赫斯否認推理、論證這樣的東西可以認識本體。給神秘主義、相對主義留下了一片天地,不讓世界整個被狂妄的「羅格斯」所侵吞掉。可以看出,博爾赫斯發現了東方與西方思維方式上的不同,他更傾向於東方的整體式的、隱喻式的、詩化的思想方法,而暗示西方的二元的、Logos的、分支化的認識手段不適合於認識本體。相對主義
博爾赫斯的小說中更多的可以看到的是東方哲學的影子。他曾經讀過關於中國的哲學典籍,他的小說里隨處可見的相對主義觀點很可能來自於《莊子》。類似於「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莊子·天下篇》)和「至大無外,至小不可分」(《莊子·齊物論》)的想法在他的小說里非常常見。其中類似前者的有《秘密的奇跡》里關於時間的無限細分,後者則見於《阿萊夫》。
《阿萊夫》中的「阿萊夫」就是一個最大又最小的東西,在地下室的阿萊夫是一個不佔據空間的點,卻又是整個宇宙。這種二律被反在《莊子》里多有記述,名家的惠施最擅長此論。
而《環形廢墟》的構思則和《莊子·齊物論》里的「莊周夢蝶」同出一輒。很有可能是莊子的相對主義思想給了博爾赫斯啟發。類似「莊周夢蝶」這樣的構思已經成為博爾赫斯小說的一個標志。
夢境
夢絕對是博爾赫斯小說里出現最頻繁的一個詞。運用手法都與《莊子·齊物論》里「莊周夢蝶」相同。夢成為博爾赫斯的一個有力工具,成為他比下神秘的象徵物。他靠夢境來實現一種穿梭於虛實之間的功能。夢解放了博爾赫斯。
對於夢,首先讓我們想起《環行廢墟》中的夢創造世界的模型。除此之外,還有在《雙夢記》中借夢來實現上帝主宰的功能、在《神的文字》里借用夢的堆疊將現實與虛幻的界限再次模糊。在《等待》里,主人公維拉里屢次夢到被殺的情景,後來當他以為那又是一如既往的一個夢的時候,卻被殺了。
混沌與宿命論
什麼是混沌,是必然和偶然的中間狀態。博爾赫斯認為世界是必然的,因此是宿命論的。但又充斥著偶然,因為人總是面臨著未知。事實上必然與偶然是並不矛盾的,只要稍加區分就可以很好的將他們統一起來。
世界確實是必然的,一切早已安排好。人類總是試圖用占卜來窺視必然,但只能做到無限近似,永遠不能完全的預測。因為人類永遠不會擁有一把精密的尺子,人類尺子的最小單位永遠不能企及世界本身的最小單位。所以,人永遠活在偶然中,於是就有了「測不準」,有了「概率」。因此,世界在本質上是必然,在現象上是偶然。
而博爾赫斯就是佔在這個「能想像到必然的世界卻只能與偶然擦肩而過」的角度寫小說的,因此,小說中帶有很強烈的宿命論色彩。
如《雙夢記》中主人公受夢的啟示去伊斯法罕找財寶,卻很不走運,沒有得到財寶還被抓起來。可是,戲劇性的是聽了他的描述後嘲笑他的隊長描述自己的夢的時候,竟是主人公的家。結果是,主人公在從家裡不遠萬里去找財寶卻失敗,雜失敗後卻又以外的得到了財寶,而諷刺的是,財寶正好就在自己的家裡。這篇小說帶有很濃的宿命論色彩,在此,命運便是被「安拉」所主宰的。主人公的境遇的「偶然」只是現象、假象,一切都是安排好的。
《秘密的奇跡》中赫拉迪克的命運也是由上帝主宰,命運就是要剝奪他最後一筆,而小說就這樣理所當然的結束了,沒有任何抗爭。《等待》里的維拉里也一樣,夢境就是偶然的、荒謬的變成現實,在命運面前,人促不及防,沒有任何主動性。
多元與開放
多元性和開放性主要體現在《小徑分岔的花園》這篇小說上。
《小徑分岔的花園》里的迷宮構造類似於幾何中的拓撲結構,一種網狀的,分叉的、遞歸的空間。構成這個結構的是可能性,有多少可能性存在就有多少個與之對應的並行宇宙存在。宇宙是多元的,結果是開放的。不只有一個宇宙,不只有一個結局,要多少個就有多少個。不同的可能性導致不同的結局,不同的結局導致不同的宇宙。我可能是你的朋友、敵人,因此存在我幫助你和我開槍射殺你的不同結局,上帝不會偏愛,所以這些結局都存在,所以就有個多維的宇宙。博爾赫斯想描述的大概和佛教的宇宙一樣吧。
思想與象徵物
博爾赫斯的短篇小說,絕大多數都是形而上學的,小說本身與哲學和宗教是三位一體的,企圖隱喻混沌初開之前的那個本體,那個永恆的本體。而小說里非常明顯的看出有柏拉圖、巴門尼德、尼采、叔本華等人的影子。除此之外,更明顯的是受到東方哲學和宗教的影響,包括伊斯蘭教、佛教和中國的道家、名家和易經等。後者深入到其小說創造的各個角落,也是博爾赫斯從西方的羅格斯中心主義、主客分離的認識方法向東方的天人合一的、整體性的思維的轉變。
永恆、無限、循環、相對、唯心、混沌、多元、開放……這些詞是博爾赫斯小說所帶的色彩。反映在象徵物上就是上帝、夢境、鏡子、迷宮、圖書館、書籍、花園、走廊……
❽ 博爾赫斯有什麼比較好看的作品推薦
小說集 《惡棍列傳》 Historia universal de la infamia 1935
《小徑分岔的花園》 El jardín de senderos que se bifurcan 1944
《虛構集》
《布羅迪報告》 El informe de Brodie 1970
《沙之書》 El libro de arena 1975
《夢之書》 Libro de sueños 1976
《阿萊夫》 El Aleph 1949
《杜撰集》
《莎士比亞的記憶》 La memoria de Shakespeare 1983
寫作特點
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說是博爾赫斯三大創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輝映。有一種很生動的說法是:「他的散文讀起來像小說;他的小說是詩;他的詩歌又往往使人覺得像散文。溝通三者的橋梁是他的思想。」他是與帕斯、聶魯達齊名的拉美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語言質朴,風格純凈,意境悠遠。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構思新穎,結構巧妙,安德烈·莫洛亞:「博爾赫斯是一位只寫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氣候,在於其智慧的光芒、設想的豐富和文筆的簡潔——像數學一樣簡潔的文筆。
他的作品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學的非現實感」。例如他最著名的短篇集《虛構集》(1944)和《阿萊夫》(1949)中就匯集了很多共同的主題:夢、迷宮、圖書館、虛構的作家和作品、宗教、神祇。他的作品對幻想文學貢獻巨大。研究者們也注意到博爾赫斯不斷惡化的眼疾似乎有助於他創造性的文學語言,畢竟,「詩人,和盲人一樣,能暗中視物」。[5] 博爾赫斯的文體很特別,他的小說寫的很像詩歌又很像散文,帕斯說博爾赫斯的文體幾乎是三位一體,這樣一種特殊的文體,是獨一無二的。
他早年深受柏拉圖和叔本華等人的唯心哲學,還有尼採的唯意志論的影響,並且從休謨和康德那裡接受了不可知論和宿命論、以及古希臘哲學家芝諾、蘇格拉底等人的哲學影響。他對笛卡爾的思想也瞭然於心,在上述哲學家的觀點的基礎上,他採用時間和空間的輪回與停頓、夢境和現實的轉換、幻想和真實之間的界限連通、死亡和生命的共時存在、象徵和符號的神秘暗示等手法,把歷史、現實、文學和哲學之間的界限打通,模糊了它們的疆界,帶來一個神秘的、夢幻般的、繁殖和虛構的世界,在真實和虛幻之間,找到了一條穿梭往來的通道,並不斷地往返,並獲得神奇的閱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