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的石勒是怎麼死的
333年正月二十六日,石勒派使者來與東晉重歸修好,晉成帝下詔令焚燒他帶來的禮物。五月,石勒病重卧床,中山王石虎進入禁中侍衛,矯稱詔令。七月,石勒病重,頒布遺命說:「石弘兄弟,應當好好相互扶持,司馬氏就是你們的前車之鑒。七月二十一日,石勒病逝,其子石弘繼位。
B. 歷史話題:資治通鑒里有一段記載石勒的事,說他鄙視劉秀、曹操這樣的人,而無比崇拜劉邦,怎麼回事
現代人看低了劉邦而已。只看到劉邦流氓一樣的行為,卻沒看到秦朝滅亡後,劉邦短短四年就統一了天下。而劉秀在25年稱帝後又花了十幾年才統一天下。曹操更是終其一生都未能消滅劉備、孫吳。在為君的才能方面,就結果論,劉邦顯然超過其他兩人。
C. 你對石勒這個歷史人物了解多少
石勒早年的生活與普通百姓並無兩樣,一直在為生計而奔波勞碌。石勒少年時做過商販,曾跟隨族人到洛陽見識世面。幾年之後,石勒長成一個健壯的男丁,與其他胡人一樣,他秉承了祖先尚武好騎射的傳統,但這在農耕社會並無用武之地,所以他只好去做佃農,先後耕租鄔縣人郭敬與陽曲人寧驅家的土地。
生活沒有絲毫起色,為了爭奪一場漚麻的水池,石勒經常會與鄰居李陽打得頭破血流。凡此種種瑣碎無聊的事情充斥著每一天,餘生唯一可做的似乎只有像父祖輩那樣,無數次重復這蒼白的生活,直至老死。在鄉鄰眼裡,石勒是個打架的好手,是個狡黠的鄉民,有做盜賊的潛質。這樣的人在亂世也許會有出息吧,即使不成大器也是絕對不應該得罪的。一些長輩預先贊揚起石勒,說:「這個胡人相貌奇異,氣度非常,前途深不可測啊。」但這僅僅是說說而已,誰會當真呢?事實上這些贊揚給石勒引來過不少鄉人的嗤笑,倒是佃主郭敬與寧驅聽到這些評論,為防萬一,對石勒分外的好,拿出錢財贍濟他的生活。石勒十分感激,但是作為佃農,他回報佃主的方式唯有更加賣力的耕作,如此而已。
如果此時有人說石勒將來要做皇帝,肯定沒有人會相信,包括石勒自己。
D. 歷史上石勒的墳墓在哪裡也在邯鄲嗎如果不在又在哪裡
石勒的墓 在邢台某地,還有秘密祭祀地!為了保護文物,不說太多!
E. 石勒在歷史上是一個怎樣的暴君
後期趙國皇帝石勒即後趙明帝,字世龍,原名匐勒,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人出身於奴隸。早年期間投靠公師籓、劉淵等人,後來滅掉了王浚、邵續與段匹磾,吞並曹嶷、與劉曜決裂,最終稱霸北方,建立後趙。
毛主席曾評價石勒:「山西武鄉縣兩晉時出過一個馬上皇帝石勒,他是一位很有軍事統帥能力和政治遠見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毛澤東這樣說的原因主要有:
1、消滅西晉主力。寧平一戰,「(西晉)將士十餘萬人相踐如山」(《資治通鑒》);洧倉一戰,「宗室四十八王皆沒於勒」。
2、石勒的謀士張賓當面說石勒「攻陷京師,囚執天子,殺害王公,妻妃主,擢將軍之發,不足以數將軍之罪」(《資治通鑒》)。
但是在他石勒統治時,北方漢人被殺來僅餘四百萬左右,胡人人口則超過漢人人口。石勒規定漢人在被稱作「奴僕下才」的同時,要尊「胡人」為「國人」,違者斬,石勒規定胡人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漢人的東西,漢人不得反抗辱罵胡人等。
F. 【歷史】張賓是石勒的謀士嗎
是。
張賓胸懷大志,謀略過人,輔助石勒建立後趙,並訂立各種國家制度,被石勒任命為大執法,專總朝政,位冠僚首。張賓為官清廉,謙虛謹慎,任人唯賢,禮賢下士。深受皇帝和群臣的尊重。他死後,朝廷追封為「散騎常侍,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配享丞相同等待遇。史載其「算無遺策、機無虛發」,為五胡十六國第一流的謀士。
G. 什麼是史學
史學的定義從內涵上可歸納為兩種。廣義的「史學」是對「史」進行
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1)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和(2)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不包括前者,而專指後者。 狹義上的史學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就其性質而言,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 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誕生之前,人們一般從廣義上來界定史學,即對史學的定義與對歷史的定義往往是同一的,很少有人對兩者進行嚴格的概念上的區分。英語中「歷史學」和「歷史」是同一個詞:History。根據第四版《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History第一義項即指「歷史學」——對過去事件的研究;第二義項才是「歷史」——過去的事件,尤指從整體意義上來認識的過去事件;第三義項實際上是從第一義項中引申出來的——對過去事件的系統敘述。可見,「歷史學」和「歷史」是其本義。在西方歷史學家對歷史學的定義或解說中,History具體所指為何,一般應視具體的文本語境而定。 中西方對史學的認識所經歷的過程基本相同。中國古代的「史學」概念亦從對「史」的認識發展而來,或者說它最初也包含在「史」中。據瞿林東先生的研究,大體說來,中國古代「史」的含義經歷了史官、史書、史事、史學的發展過程。史學概念可能始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後趙石勒稱王之年——公元319年(東晉太興二年)。在當時和其後一個半世紀間,人們並未對它的內涵作出明確的解說。但是,史學擺脫對經學的依附地位,並與傳統的經、律兩學鼎足而立,成為官學中一個完全獨立的部門,這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上還是極具重要意義的。後來它有了編纂學、文獻學的內容;至清代乾嘉時期,人們又賦予了史學以歷史敘述技巧和歷史認識方法等內容。[2]要而言之,在中國古代,人們對史學概念的解說所達到的最高認識水平是:史學是一門關於如何認識、敘述或編纂過去的事件的專門性、技藝性的學問。這種認識與西方近代歷史學家「歷史學是藝術」的界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史上,作為人類過往社會客觀存在的「歷史」與作為一種專門性學問的人們對它進行認識、描述的活動及其結果的「史學」,最後實現了初步的分離,這是古代歷史學家經過數千年探索的結果,亦是他們在史學認識上的最大成就之一。
H. 歷史上,石勒是怎樣統一北方,建立後趙政權的
公元311年正月,石勒進攻荊州時就想以荊州為根據地發展勢力,但被參軍都尉張賓所制止。此時的石勒在城擊俘王如起義軍萬餘人,又在宛城兼並了侯脫、嚴嶷起義軍2萬餘人後,軍事實力在當時已經排在前列。
公元330年,拓跋氏與涼州張駿降於後趙,自此,石勒統一北方。同年九月,石勒稱帝。
西晉自八王之亂以後,如同東漢末年一般,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在東晉初期,能有機會統一天下的人,也只有石勒而已。石勒雖出身奴僕,但其智慧與漢高祖相比也是猶過之而不及。而在議事期間,即便是親近之人,所言庸碌者,石勒無不加以呵斥。石勒知道張賓有才,對其所言皆從之。張賓對石勒,猶如張良對劉邦一般。
石勒用張賓之謀,先佔襄國,獎勵農桑。再從襄國四向征討,奉漢主以討山東群雄,利用王、劉之矛盾,然後各個擊破。不殺末柸讓其成為朋友,以此孤立王浚。對待晉人十分客氣,使晉人能才之士皆四方來投。對待張賓、石虎等文臣將相十分信任,馭人有道。這都是石勒成功的秘訣。
戰爭方面,以洛陽為例。此戰是劉曜前趙與石勒後趙雙方誰能統治北方的關鍵之戰。劉曜在高侯原大勝之後,不選擇直搗襄國,尋求石勒主力決戰,卻南下圍攻金墉等地,是嚴重的戰略失策,不僅失去了趁士氣正盛攻取襄國的戰機,還讓石勒有充分的時間召集部隊。而石勒不顧石虎之敗,集中全力、抓住有利戰機與劉曜進行決戰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石勒發現劉曜軍在城西列成正面寬達10餘里的一線長陣,即針對其兵力相對分散和缺乏後繼力量的弱點,決定集中兵力攻擊劉曜中軍及前鋒的戰役指導,也是相當英明的。
另外,石勒不受步兵一向陣而後戰的傳統作戰方式束縛,他創造性地令步兵在洛陽城的掩護下,不經列陣即從行進間直接進入戰斗,對劉曜的中軍發動突然沖擊。這種作戰方式在當時是比較罕見的,實際上是北方游牧族騎兵戰法與中原傳統戰法相融合的一種表現方式。
總的來說,石勒雖因緣時會,抑亦人謀也。
I. 石勒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後趙皇帝石勒就出生在武鄉縣設立之後。故經歷史學家認定:石勒(274-333)即後趙明帝,字世龍,原名匐勒,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人,對於石勒的故里,最早是《魏書》記載:羯胡石勒,居於上黨武鄉羯室。又《晉書》記載:石勒,上黨武鄉人。如果歷史只有這一句介紹,確定石勒的故里可能很難。但石勒死後200年,史學家魏收在《魏書》志第五地形二中說:鄉郡治。晉屬上黨,真君九年罷遼陽屬焉。有武鄉城、魏城、榆社城。方山,上有堯廟。三台嶺上有李陽墓,有古麻池,即石勒與李陽所爭池。
古麻池位於何處《元和郡縣志》註:榆社縣北三十里。
清人萬斯同在《二十五史補編·魏書地形志校録》中引用此說。
J. 石勒在曹操之後嗎相差多少年
是,曹操去世後54年,石勒出生。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
石勒(274年—333年)十六國時期後趙建立者。是世界歷史上的唯一一個從奴隸到皇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