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血管堵塞
可以治好的,治療這類病的關鍵是要疏通血管。
為此,我國當代科學家樊長喜先生發明了一種能從體外直接疏通血管的「樊長喜特色療法」,為便於記憶簡稱「樊字療法」。自1998年服務社會以來已為上百萬患者重新找回了健康,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贊揚。《新華社》2009年10月2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10月16日、《科技日報》2009年4月23日等眾多權威媒體,都對樊長喜先生發明的這項無葯除病的樊字療法作了報道。
樊長喜先生的這項重大發明,填補了世界空白,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要想詳細的了解樊長喜先生發明的樊字療法,可以訪問樊字療法網。但是一定要登陸樊字療法官方網站,因為現在有很多網站都是假冒的。
2. 華佗怎樣發明新醫術的呢
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國有一位醫學大家,他不僅善於診斷和治療各種疾病,還精通方葯,擅長針灸,其中以外科手術最為有名,被人們稱為外科醫生的鼻祖。他就是東漢末年鼎鼎大名的醫學家華佗。
華佗(?—208),一名華蒡(古敷字),字元化,東漢末年傑出醫學家。他出生於沛國譙縣(今安徽毫縣),精通儒學與醫術,拒不為官,以醫為業。他通曉養生之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華佗經歷東漢末年的兩次「黨錮之禍」和公元184年的全國性黃巾大起義以及其後持續多年的軍閥混戰。華佗目睹戰亂災禍,不求仕進,立志「以醫濟民」。他重視前人經驗,汲取民間偏方,發明創造。經過多年的華佗實踐,他在針灸術、診斷學、葯物學、兒科、婦科、驅蟲等醫療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外科尤為擅長。行醫足跡,遍及安徽、山東、河南、江蘇等地,聲名頗著,時人稱為「神醫」,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華佗給患者治病,所以療效顯著,關鍵的一點是他明於診斷,能根據病情看出病理,判斷准確無誤,然後對症下葯。如一郡守,病情險惡,華佗察看病情,按脈後,診斷為瘀血積存腹內,長期不能吐泄出來所致。若設法使他暴怒,吐出瘀血,病即可愈。郡守之子一切照辦,果然使郡守吐出黑瘀血,足有一升多,病症從此痊癒。
華佗在診斷術上的高明之處,還表現在善於區分病狀相同,而病理不同的患者。當時有兩個府吏,一名倪尋,一名李延。他們都是頭疼發燒。感覺相同。華佗察看兩人病情後,認為兩人病理不同,處方也應當有別。倪尋是外實(感冒),應當吃瀉葯;李延是內實(傷食),應當發汗。這兩人服了不同的葯,第二天,二人均病癒。
又如一婦人,在妊娠六個月時,突然劇烈腹痛,經華佗、按脈,診斷為胎兒已死,並讓她家人摸婦人腹部,告訴他如果胎兒在腹部左側是男孩,若在右側為女孩,家人摸了摸說在左側,華佗給婦人開了葯,服後果然墜下男死胎。在封建社會,由於受封建禮教的束縛,「男女授受不親」,這就使華佗的婦科醫術,受到很大限制。
華佗還善於診斷小兒科常見的疾病,東陽縣陳叔山的兩歲幼子,常腹瀉和啼哭,孩子日益消瘦。華佗治療時分別察看了母子二人,說「其母懷軀(母親把孩子抱在懷中),陽氣內養,乳中虛冷,兒得母寒,故令不時愈」。華佗讓孩子母親服「四物女宛丸」,十天後,孩子一切恢復正常。
華佗在診斷時,善於察形觀色,從病狀到病理,由表及裡,因此,在診斷學上,有著豐富的經驗,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晉代醫學家王叔和編撰了《脈經》一書,其中的卷五,記載了《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共有76條。所說「扁鵲華佗」,或指二人的要訣,或單指華佗繼古代集市圖承並發揚了扁鵲的醫術,由華佗本人總結的經驗。《要訣》根據病人的面色、五官、膚色、病狀和舉止行動等,可以判定患者的生死壽天。例如:「病人及健人面忽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病人妄語、錯亂及不能語者,不治;熱病者可治」;再如:「目色赤者病在心,白在肺,黑在腎,黃在脾,青在肝,黃色不可名者病胸中」。由於華佗經驗豐富,觀察入微,他的診斷相當精確。有一個做過督郵官的頓子獻,曾患病,治療後自覺良好。一日華佗為他按脈說:「尚虛,未得復,勿為勞事,御內(夫妻同床)即死。」恰巧頓子獻妻聽說丈夫病癒,不遠百里,前來看望,夫妻同房團聚,時隔三天,果然病發而死。
華佗治病,常使用針灸法。他繼承和發揚了春秋以來的針灸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用針灸,根據病情,分別使用灸法和針刺法。「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痊癒)」。最著名的一例,是華佗為當時的漢丞相曹操治療頭風眩症,每當發作,經華佗針灸,即立刻奏效。
華佗的針灸療法,還能醫治一些婦科病。一位李將軍的妻子懷孕不慎流產,請華佗檢查。華佗按脈後判斷:根據脈象,胎兒還未下來。李將軍說親見胎兒墜下,對華佗的診斷不以為然,華佗只得告辭離去。百日後將軍妻子又腹痛不止,只好再次請來華佗。華佗告訴將軍夫婦:「此脈故示有胎。前當生兩兒,一兒先出,血出甚多,後兒不及生……胎死,血脈不復歸,必燥著母脊,故使多脊痛。」華佗針、葯並用,婦人有欲產而不能的腹痛。華佗說:「此死胎久枯,不能自出,宜使人探之。」照此實行,果然是一個手足完具、全身變黑的死胎男孩。這時,將軍悔恨自己的固執,對華佗的醫術贊嘆不已。
古代山水畫華佗針灸的高明之處,不僅針灸准確,效果顯著,而且還能診斷出別人針灸的失誤。當時有一位督郵官徐毅得病,華佗前去看視,徐毅對華佗說:「昨使醫曹吏劉租針胃管訖,便苦咳嗽,欲卧不安。」華佗察看了扎針的部位,詢問了扎針的深度,然後對徐毅說:「刺不得胃管,誤中肝也,食當日減,五日不救。」五天之後,徐毅果然死去。
華佗除在內科診斷和治療方面有很大成就外,在醫學上最大的貢獻是在外科手術方面。據《三國志·魏書·華佗傳》記載:「若病結積在內,針葯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則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麻沸散」的葯物成分和配製方法,今已失傳,後人一般認為華佗是用麻蕢(音墳)、羊躑躅、當歸、菖蒲等中草葯,研製成散劑,每次手術前,用酒服下,即可全身麻醉。這種麻醉方法比西醫用乙醚施行全身麻醉術至少要早一千六百多年。有文獻記載,華佗給患者施行麻醉後進行過兩次腹腔手術,一次骨科手術,一次放血術的病例。這從當時的醫葯水平來看,也是可行的。
華佗作為名醫,努力盡職,即使一些不治之症,為了減輕患者一時的痛苦,也盡量滿足患者的要求,施行手術治療。有位士大夫,身體極不適,求華佗醫治。華佗在認真做了檢查後對他說:「君病深,當破腹取。然君壽亦不過十年,病不能殺君,忍病十年,壽俱當盡。」患者感到難以忍受,堅持要求手術。華佗為了減輕患者一時的痛苦,就照患者之意為其施了手術,當時見輕,十年後果然死去。
由於華佗的外科手術高超,時人稱他為「神醫」。他為患者進行外科手術的事跡在民間廣為傳頌,在這些故事中,有的是把別人做的事,也附會在他身上了。《襄陽府志》曾記載了華佗為蜀國名將關羽「刮骨療毒」一事,《三國志·關羽傳》也記載了這件事:「羽便伸臂令醫劈古代風景畫鑒賞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漓,盈於盤器,而羽割灸飲酒,言笑自若」。但並未說醫生是華佗。按關羽鎮守襄陽時,華佗已死,「刮骨療毒」二事似不可能。但是,在動手術前,使用華佗的「麻沸散」,進行局部麻醉,還是大有可能的。這也說明,華佗在外科醫術上的成就是卓越的,也是一件了不起的革新創造。這對於那種克服疾病完全抱消極態度,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迂腐見解,也是一個有力的批判。
虵蟲是當時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病害之一。華佗在治蟲除害中,吸取民間良方妙葯,再配合自己經驗,總結提高,有效地降伏體內各種寄生蟲及其他蟲害,以解除人們的痛苦。
一次,華佗外出行醫,道上遇見一婦人病痛呼叫,即上前問病,得知病人自感咽喉有堵塞物,無法吞咽。華佗告訴病人:買三升又酸又辣的蒜齏(音積ji,即蒜泥)大酢(作,即醋)喝下,病且好。病人按他的指點服了葯,很快就吐出一條地蟲來,病痛立時減輕。
華佗還擅長用水療法醫治蟲病。「彭城夫人夜之廁,蠆(chāi拆)螫其手,呻吟無賴」,華佗讓她把螯傷的手浸泡在熱水中,「卒可得寐」。華佗又讓她每過一個時辰換一次水,以保持水溫,第二天,螯傷的手就恢復了正常。
華佗治療蟲病的方法很多。其中用湯葯治地蟲是他的得意之作。建安五年(200),「廣陵太守陳登忽患胸中煩懣,面赤,不食」。華佗按脈後說:「府君(指陳登)胃中有蟲,欲成內疽(jū居),腥物所為也。」華佗讓人給他煎煮了二升湯葯,先喝了一升,稍停片刻,又喝完另一升。片刻·「吐出三升許蟲,頭赤而動,半身猶是生魚膾」。陳登頓時覺得輕松。臨別時,華佗告訴陳登說:「此病後三期(三年)當發,遇良醫可救」。果然不出華佗所料,時過三年,陳登病情復作。由於華佗不在,又沒遇到良醫,陳登終於死去。
華佗為了使自己的醫術後繼有人,為子孫後代造福,他把自己的醫術和秘方,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弟子。其中廣陵吳普、彭城樊阿是最有代表性的兩名醫學家。
華佗在教授中,曾諄諄告誡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他還說:古代的長壽者,都做「導引之事」,仿照熊、鴟的動作,伸展軀體,活動關節,以求健康一長壽。「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日虎,二日鹿,三日熊,四日猿,五日鳥」。可以除病和強健身體。當人身體感到不舒暢時,可起作一禽之戲,稍稍汗出,身體自感輕便,增加腹中食慾。吳普按照華佗的「五禽戲」,經常進行鍛煉,「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
古代集市圖樊阿向華佗學習針灸之術,很有成績。一般醫生認為「背及胸臟之間不可妄針,針之不可過四分」。而樊阿卻敢於打破常規,在背部扎針,深度可達一二寸;在胸部扎針,競可達五六寸。由於技術精湛,療效十分顯著。另外,華佗還將精心研製的漆葉青黏散,傳授給樊阿。漆葉青黏散的葯物成分是由漆葉屑一升,青黏屑十四兩配製而成。據華佗說:經常服用此散,可以「去三蟲,利五臟,輕體,使人頭不白」。樊阿遵照老師的教導,長期服用,活到一百多歲。
華佗在用葯方面沒有留下著作,但李時珍認為,華佗的學生所著《吳普本草》中載有他的用葯經驗。南朝陶弘景懷疑《神農本草經》是華佗、張仲景所記,雖不免武斷,但作過增修工作還是有可能的。關於華佗著作,《隋書·經籍志》所載的幾部均已佚失。唯一流傳至今的是晉代王叔和撰《脈經》一書,其中卷五有《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一篇。世傳的《華氏中藏經》,據考為六朝人所撰,但其中部分內容則為山水畫鑒賞華佗的學術思想。華佗創作的《五禽戲》則是對養生學的一大貢獻。
曹操得了一種頭風病,「每發,心亂目眩」,多次治療都不見效,聽說華佗醫術超群,便派人把他請來。經「佗針,隨手而差(愈也)」。但仍不能除根。曹操為了讓華佗隨時為自己治病,要華佗做他的侍醫。華佗離家年久,思歸探視,乃以「求還取方」之名告假回家。其間曹操曾屢次作書召還,並敕令郡縣發遣,華佗托詞妻病,不肯上路。曹操大怒,派人前去調查,並指示使者:「若妻信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若其虛詐,便收送之」。使者至譙,見華妻安然無恙,便拘捕了華佗,傳送到許昌獄中。曹操的高級謀士苟取或(音玉)為華佗向曹操請求說;「佗術實工(善也),人命所懸,宜含宥之。」曹操說:「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耶?」下令賜死。華佗臨死前,將其所著書一卷交給獄吏說:「此可活人。」怎奈獄吏在曹操的淫威下不敢接受。華佗悲憤之極,不再勉強,遂用火焚化。
華佗死後,曹操的頭風症並未根除,當發作時,憤然嘆息說:「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殺此子,亦終當不為我斷此根原耳。」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的愛子倉舒(即曹沖)病重,找不到良醫救治。曹操喟然長嘆說:「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
華佗被害後,引起人們對他的深切懷念,吳普在廣陵修建了華佗的神廟,以表達其對恩師的哀思和悼念!在徐州,人們建造了華佗墓,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學家。
由於當時科學水平和社會制度的限制,華佗的醫學成就也有其局限性,但他對我國醫葯學特別是外科手術、麻醉劑和醫療體育及養生學方面所作的貢獻,確是很大的。千百年來一直為我國廣大人民所景仰,也為世界學者所稱頌。
3. 我爸今年61歲、冠狀動脈造影顯示90%左右堵塞、心臟支架都無法做,除了搭橋以外,還有沒有什麼溶栓的治...
利用疏通血管的物理療法,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僅免除了做造影、支架、搭橋等手術的麻煩和隱患;也為患者減輕了巨額的經濟負擔;又能讓已經裝過支架或搭過橋的血管不再堵塞。
這一疏通血管的物理療法,是我國當代科學家樊長喜先生發明的,所以被命名為樊字療法。樊字療法可以從體外直接疏通血管,將血管中的垃圾清理出來,讓血液循環恢復正常。既免除了做支架或搭橋的隱患,又不需要服任何葯物,也不需要光、電、磁、紅外線等任何醫用材料,方便快捷;是患者在家自己給自己治療的自我療法,已經為上百萬患者重新找回了健康,很多媒體都先後報道過。
如果要想詳細的了解樊長喜先生發明的樊字療法,一定要訪問樊字療法官方網站,因為現在有很多都是仿造和假冒的。
4. 將來有可能發明機器蠕蟲治療心血管病么
期待技術進步吧!個人感覺理論上可行,就是如何變為現實是個難題。
5. 關於護理的小發明
護士這幾個小發明,真得很給力!
沙袋固定裝置
腹股溝疝是普外科常見疾病,腹股溝疝的手術方式主要為無張力網片修補術,該手術所用時間短,恢復快,可降低術後疝的復發,但手術後血腫發生率較高,因此患者手術後醫囑予傷口壓沙袋。
但是由於患者翻身或是側卧,沙袋容易滑脫或是偏離位置,壓迫止血效果不是很好,因此普外一科護士設計了一個沙袋固定裝置。固定裝置是在腹帶的基礎上增加一個能夠容納沙袋大小的口袋,將沙袋放於口袋中,用尼龍粘扣封口固定,外層腹帶粘扣扣好固定,能夠很好的固定沙袋,即使患者翻身或取半坐卧位,沙袋仍然不容易滑脫或是偏離位置。
尿管固定裝置
留置導尿是常見的護理操作,而多年來硅膠氣囊導尿管固定法被臨床廣泛應用,但其引起的並發症如泌尿系感染、尿道黏膜損傷、疼痛等也很是讓臨床護士困擾。
該科護士發明的尿管固定外固定裝置將尿管置於大腿內側,不接觸床單,不易被糞便污染,阻斷了細菌經尿道逆行進入膀胱的途徑,減少了污染的機會,避免了因牽拉引起的陰莖頭、尿道外口疼痛、潰瘍等並發症,降低了脫管率,增加了患者的舒適度。
護理人員識別標識
株洲市市中心醫院患者在住院期間所有治療護理都由專屬責任護士完成,但在治療護理集中的時段經常會有病人反映 「護士戴了口罩之後分不清誰是誰」。為了使患者更加容易識別自己的責任護士,該科制訂了護理人員識別標識,讓患者及家屬方便快捷識別自己的責任護士。
一次性無菌用品分隔欄
一次性無菌用品的使用,關繫到臨床護理安全,因此護士在使用一次性無菌用品前,應確保在有效期范圍內。但有時把即將超過有效期的物品與剛剛上新的無菌物品混放在一起,結果有的物品還未用完有效期就已到,造成浪費。因此該科在一次性無菌用品框內設計一個分隔欄,規范一次性無菌醫療用品的使用,減少因過期造成的浪費。
6. 有人認識青島市中心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丁發明嗎幫我介紹下他。
人渣一個!
7. 求國內靠譜的知名心血管專家。
治療心血管堵塞這類疾病的關鍵是要疏通血管,將血管中的垃圾清理出來,讓血液循環恢復正常。
我國當代科學家樊長喜先生發明的樊字療法,可以從體外直接疏通血管,將血管中的垃圾清理出來,讓血液循環恢復正常。不僅免除了做造影、支架、搭橋等手術的麻煩和隱患;也為患者減輕了巨額的經濟負擔;又能讓已經裝過支架或搭過橋的血管不再堵塞。
樊字療法不需要服任何葯物,也不需要光、電、磁、紅外線等任何醫用材料,方便快捷;是患者在家自己給自己治療的自我療法,已經為上百萬患者重新找回了健康,很多媒體都先後報道過。
要想詳細的了解樊長喜先生發明的樊字療法,一定要訪問樊字療法官方網站,因為現在有很多都是仿造和假冒的。
8. 醫學發展史
西醫發展史
近代
西方近代醫學是指文藝復興以後逐漸興起的醫學,一般包括16世紀、17世紀、18世紀和19世紀的歐洲醫學。
16世紀的醫學
封建社會後期,手工業和商業開始發展,生產力的增長促進了對新市場的尋找。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7年達·伽馬發現好望角,1519~1522年麥哲倫環繞世界……,這些都加強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許多葯物也由東方傳入歐洲。美洲發現後,歐洲也有了金雞納、愈創木、可可果。
由於資本主義的興起,首先在義大利形成了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特點是敢於向教會思想挑戰,反對宗教迷信的束縛。他們的口號是「我是人,人的一切我應該了解」,以此來反對神學的統治。他們一方面傳播新文化,一方面竭力鑽研和模仿古代希臘的文化,因此稱為「文藝復興」。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體運行論》,標志著科學史上文藝復興的開始。
文藝復興運動中,懷疑教條、反對權威之風興起。於是醫學界也產生了一場以帕拉切爾蘇斯為代表的醫學革命。
中世紀的醫學學校中,主要講阿維森納的《醫典》,以及加倫和希波克拉底的著作。教師照本宣科,一切墨守陳規,毫無生氣。文藝復興的狂潮,很快就波及醫學領域。帕拉切爾蘇斯首先指出人體的生命過程是化學過程,他在巴塞爾大學任教時主張用流行的德語寫書和講演,使醫學易為大眾所接受,這是一件偉大的改革。他重視實踐,反對煩瑣的經院哲學,反對中世紀的傳統和權威觀念。他說「沒有科學和經驗,誰也不能成為醫生。我的著作不是引證古代權威的著作,而是依靠最大的教師—經驗寫成的」。他勇敢地向墨守陳規和盲目崇拜進行斗爭,公開焚毀了加倫和阿維森納的著作。
在封建社會,各民族無例外地禁止解剖屍體,因此人體解剖學得不到發展。這個時代的醫書,解剖圖幾乎全是根據動物內臟繪成的。而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把人作為注意的中心,這反映在醫學領域內,人們首先重視的就是人體的構造。
首先革新解剖學的是義大利的達·芬奇,他認為作為現實主義的畫家,有必要深入了解人的解剖結構,尤其需要了解骨骼與肌肉,於是他開始從事人體解剖。他所繪制的700多幅解剖圖,傳至今日只有150餘幅,畫得大都准確、優美。
達·分奇首先對加倫的解剖學發生疑問。他曾往氣管吹入空氣,但無論如何用力,也不見心臟膨脹起來,由此證明加倫所謂肺與心相通的學說是錯誤的。他還檢查過心臟的構造與形態,他所畫的心臟圖較以往有關圖畫正確得多。此外,他還發現了主動脈根部瓣膜的活動及其性質,證明瓣膜的作用在於阻止血液迴流。他所提到的心血管方面的問題,不久就引起了醫學家們的注意。
根據直接的觀察來寫作人體解剖學教科書是由維薩里完成。維薩里肄業於盧萬大學,後轉入巴黎大學。當時,這兩所大學講解剖時,仍是教授高坐椅上講課,助手和匠人在台下操作,而且一年內最多隻允許進行三或四次解剖。維薩里不滿足這種狀況,曾夜間到野外去盜竊屍體來進行解剖。當時義大利的帕多瓦大學有歐洲最好的解剖教室,於是他就到那裡任教。1543年,他將工作中積累起來的材料整理成書,公開發表。這本書就是《人體構造論》。維薩里雖然也受到當時保守派的指責,但他的學生們發展了解剖學。
中世紀,由於手術操作污穢而受到輕視,一般的外科手術都由理發師進行。法國的帕雷就是理發師-外科醫生,他曾任軍醫,在戰傷處理中,用軟膏代替沸油處理火器傷,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他還用結扎法取代燒灼法進行止血;做過異位胎兒倒轉術;創制過假手假足。他不懂拉丁文,又不信仰天主教,他的作品用本國文字法文寫成的。
14~16世紀,傳染病非常流行,曾奪去無數人的生命。這時弗拉卡斯托羅提出有關傳染病的新見解,認為傳染病是由一種能繁殖的「粒子」造成的,還指出了三條傳染途徑。
總之,16世紀歐洲醫學擺脫了古代權威的束縛,開始獨立發展,其主要成就是人體解剖學的建立。這既表明一門古老的學科在新的水平上復活,又標志著醫學新征途的開始。
17世紀的醫學
在17世紀,英國科學處於領先地位。
17世紀,量度觀念已很普及。最先在醫學界使用量度手段的是聖托里奧,他製作了體溫計和脈搏計,還製造了一個像小屋似的大秤,可在其中生活、睡眠、運動、進食。在排泄前後,他都秤量自己的體重,如此不厭其煩地進行了30餘年。他發現體重在不排泄時也在減輕,於是認為其原因是「不易覺察的出汗」,這可以說是最早的新陳代謝研究。
實驗、量度的應用,使生命科學開始步入科學軌道,其標志是哈維發現了血液循環。哈維畢業於帕多瓦大學,在他以前,帕多瓦大學的解剖學家們曾相繼發現並解釋了血液在心臟循環的過程。1553年,西班牙學者塞爾維特確認血液自右心室流入左心室時,不是經過中隔上的孔,而是經過肺臟進行了「漫長而奇妙的迂迴」。
哈維最先在科學研究中應用活體解剖的實驗方法,直接觀察動物機體的活動。同時,他還精密地算出自左心室流入總動脈,和自右心室流入肺動脈的血量。他分析認為血液絕不可能來自飲食,也不可能留在身體組織內,他斷定自左心室噴入動脈的血,必然是自靜脈回歸右心室的血。這樣就發現了血液循環。哈維於1628年發表了著作《心臟運動論》。
隨著實驗的興起,出現了許多科學儀器,顯微鏡就是17世紀初出現的。顯微鏡把人們帶到一個新的認識水平。在這以後,科學家利用顯微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
義大利馬爾皮吉觀察動物組織,發現了毛細血管,他還觀察過脾臟、腎臟等組織的微細結構。荷蘭業余科學家列文胡克也作過許多顯微鏡觀察,最先看到精子、血細胞;他在觀察蝌蚪的尾巴時發現血細胞從毛細血管中流過的情形。他和馬爾皮基的觀察填補了哈維在血液循環學說中留下來的空白,說明血液怎樣由動脈進入靜脈的。但是,17世紀的顯微鏡觀察很不深入,真正的人體組織學是19世紀才發展起來。
17世紀時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都有了進步,醫學家也開始不滿意過去的醫學學說,出現了一些新的學說,這主要有三種派別。其一是物理學派,醫學機械論者、哲學家和數學家笛卡爾對醫學的見解就是代表。他主張一切疼痛、恐怖等都是機械的反應;認為人有靈魂,而靈魂存在於松果體中。
化學派則以化學原理解釋生理和病理現象,荷蘭人西爾維烏斯可為其代表。他曾致力於鹽類的研究,認為身體的三要素是水銀、鹽和硫磺;「酵素」在生命活動和生理功能上有重要的作用。他是加倫學說的信奉者,認為疾病的發生是酸性和鹼性的平衡失調所致,所以其治療方法也是以平衡兩者的關系為主。這個學派是當時醫學上有勢力的一派,他們在唾液、胰液和膽汁方面的研究對生理學有一定的貢獻。他們認為血液是中樞,一切病理過程都由血液產生。對所有疾病都用化學原理進行解釋和治療。
另一位英國的化學派代表,牛津大學的威利斯注重臨床觀察。在西方他第一個知道糖尿病的尿是甜的,所以糖尿病也曾稱威利斯氏病,他記述過現在所稱的重症肌無力,還描述並命名過產褥熱和大腦基底動脈環。
還有一派叫做活力派,認為生命現象不能受物理或化學的支配,生命現象是由生命特有的生命力來維持的,這種生命力亦即活力。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斯塔爾,他認為疾病的原因在於生命力的減少,而其消失就是死亡。此派到18世紀更為盛行。
這三個學派雖然開始於17世紀,但其影響都很大,直到20世紀各種學派中還能找到它們的蹤跡。
內科學直到17世紀一直沒有什麼進展,醫術與中世紀相仿,四體液論依然是疾病理論的基礎。由於當時醫生多研究解部學和生理學,似乎忘記了醫生的責任,所以17世紀的臨床醫學家西德納姆指出「與醫生最有直接關系的既非解剖學之實習,也非生理學之實驗,乃是被疾病所苦之患者。故醫生的任務首先要正確探明痛苦之本質,也就是應多觀察同樣病患者的情況,然後再研究解剖、生理等知識,以導出疾病之解釋和療法」。同時,他非常擁護希波克拉底關於「自然治癒力」的思想。這既說明了當時臨床學還很落後,也表明他對人體抗病能力的重視。
18世紀的醫學
到18世紀,醫學家已經解剖了無數屍體,對人體的正常構造已有了清晰的認識,在這基礎上,他們就有可能認識到若干異常的構造。
義大利病理解剖學家莫爾加尼於1761年發表《論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一書,描述了疾病影響下器官的變化,並且據此對疾病原因作了科學的推測。他把疾病看作是局部損傷,而且認為每一種疾病都有它在某個器官內的相應病變部位。在他以後醫師才開始用「病灶」解釋症狀,這種思想對以後的整個醫學領域影響甚大。
18世紀後半期,奧地利醫生奧恩布魯格發明了叩診。他的父親是酒店老闆,常用手指敲擊大酒桶根據聲音猜測桶里的酒量。後宋,奧恩布魯格把這個方法用在人的胸腔,以尋找「病灶」。經過大量經驗觀察,包括屍體解剖追蹤,他創立應用至今的叩診法。但叩診法的推廣應用,還是19世紀的事。
在17世紀以前,歐洲並無有組織的臨床教育,學生到醫校學習,只要讀書,經過考試及格就可領到畢業證書。17世紀中葉,荷蘭的萊頓大學開始實行臨床教學,並取消宗教派別的限制,吸收了不少外國學生。
到18世紀,臨床醫學教學興盛起來,萊頓大學在醫院中設立了教學病床,布爾哈維成了當時世界有名的臨床醫學家。布爾哈維充分利用病床教學,他在進行病理解剖之前,盡量給學生提供臨床的癥候以及這些與病理變化關系的資料,這是以後臨床病理討論會的先驅。
詹納發明牛痘接種法是18世紀預防醫學的一件大事。16世紀中國已用人痘接種來預防天花。18世紀初,這種方法經土耳其傳到英國,詹納在實踐中發現牛痘接種比人痘接種更安全。他的這個改進增加了接種的安全性,為人類最終消滅天花作出貢獻。
19世紀的醫學
19世紀初,細胞學說被提了出來。到19世紀中葉,德國病理學家菲爾肖倡導細胞病理學,將疾病研究深入到細胞層次。他學說的基本原理包括:細胞來自細胞;機體是細胞的總和;疾病可用細胞病理來說明。
19世紀中葉,由於發酵工業的需要,再加上物理學、化學的進步和顯微鏡的改進,細菌學也隨之誕生了。法國人巴斯德開始研究發酵的作用,後研究微生物,證明發酵及傳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國人科赫發現霍亂弧菌、結核桿菌及炭疽桿菌等,並改進了培養細菌的方法和細菌染色方法,還提出科赫三定律。他們的工作奠定了微生物學的基礎。
19世紀後30年,是細菌學時代,大多數主要致病菌在此時期內先後被發現。巴斯德還研究了雞的霍亂、牛羊炭疽病及狂犬病等,並用減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進行疫苗的研究,從而創立了經典免疫學。以後,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國人梅契尼科夫,系統闡述了吞噬現象及某些傳染病的免疫現象;提出了微生物間的對抗和它們變異的論述;20世紀初,發現乳酸菌與病原菌在人腸中相互拮抗,並用乳酸菌制劑來治療某些腸病。他對早期免疫學作出很大貢獻。
19世紀初期,在葯理學方面,一些植物葯的有效成分先後被提取出來。例如,1806年由鴉片中提取出嗎啡;1819年由金雞納樹皮中提取出奎寧;至19世紀中葉,尿素、氯仿等已合成;1859年水楊酸鹽類解熱鎮痛葯合成成功;19世紀末精製成阿斯匹林。其後各種葯物的合成精製不斷得到發展。以後,人們開始研究葯物的性能和作用。以臨床醫學和生理學為基礎,以動物實驗為手段,產生了實驗葯理學。
19世紀,人們應用物理、化學的理論和實驗方法研究機體,從而逐漸興起實驗生理學。法國的馬讓迪,德國人彌勒和法國人貝爾納先後用動物實驗對神經和消化等系統進行了大量生理研究。他們的工作奠定了現代生理學研究的科學基礎。
由於病理解剖學和細胞病理學的影響,當時的臨床醫學中特別注意對內臟器官病理變化的研究和診斷,想盡各種方法尋找「病灶」,使診斷方法不斷充實,診斷手段和輔助診斷工具不斷增多。到19世紀末,檢查工作又或多或少地從直接觀察病人轉變為研究化驗室的檢驗結果。
發明聽診的是拉埃內克,他是法國病理學家、臨床家。他從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得到對於心肺可以聽診的啟示。起先他用耳直接聽診,後來製成紙制聽診器,後用木製。他檢查了許多病人,研究了用聽診器發現的各種最微小的現象,並進行了許多屍體解剖,把解剖結果與臨床現象相對照,從而改進了聽診法。1819年,他發表論文《間接聽診法》,並根據這種新的檢查方法用來診斷肺和心臟的疾病。
許多臨床診斷輔助手段如血壓測量、體溫測量、體腔鏡檢查都是在19世紀開始應用的。利用新的照明裝置和光學器具,一系列光學器械相繼發明和使用。較早的有德國人赫爾姆霍茨的檢眼鏡,繼之喉鏡、膀胱鏡、食管鏡、胃鏡、支氣管鏡等先後發明,這豐富了臨床內科診斷手段,並使其後體腔內進行治療成為可能。
由於化學的發展,臨床醫學利用化學分析檢驗方法以檢查血液的內容物,大大改進了診斷法。顯微鏡學的不斷進步,促使形態診斷學在臨床逐步取得重要地位,它研究機體體液和固體部分的組織結構和有形成分,並研究正常和異常排泄物的結構成分。至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由於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的成就,醫生的診斷方法更為豐富。
19世紀之前,外科非常落後。疼痛、感染、出血等主要基本問題未得解決,這限制了手術的數量和范圍。19世紀中葉,解剖學的發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無菌法的應用,對外科學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首先是麻醉法的發明。19世紀中葉一氧化二氮、乙醚、氯仿相繼被用作全身麻醉葯,外科手術能夠在無痛情況下施行,這是外科學的一大進步,是外科手術學得以發展的前提。19世紀末又發明了局部麻醉的方法,克服了全麻手續繁雜、副作用多的不足。
創傷手術後的化膿並發症是最麻煩的事,在巴斯德發現病原微生物以前,維也納的產科醫生塞梅爾魏斯於1847年證明,產褥熱的真正原因是手和產科器械帶進了感染因素,主張用石灰水洗手。
根據巴斯德的發現,英國外科醫生利斯特認為傷口中的腐爛和分解過程是由微生物所引起。1865年他用石炭酸消毒法進行復雜骨折手術荻得成功,他還用石炭酸消毒手術室、手術台、手術部位和傷口。並用復雜的包紮法包紮傷口。防腐法大大地減少了創傷化膿和手術後的死亡率,但還是沒有完全解決傷口的感染問題。
1886年貝格曼採用熱壓消毒器進行消毒外科,才標志著真正進入了無菌手術的時代。止血方面也有些初步進步,如止血鉗、止血帶以及血管結扎的方法的應用等。
以上幾方面的重要成就,為外科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從此外科學開始迅速發展。19世紀末期,體腔外科普遍發達,這樣許多臨床專業(如婦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進行內科處置外,外科方法也獲得重要地位。
18世紀時預防醫學有某些改進,但大多是個人努力的結果,實施范圍也很有限。到19世紀,預防醫學和保障健康的醫學對策已逐漸成為立法和行政的問題。英國於1848年設立衛生總務部,規定一些預防疾病的法令。
之後不久,英國發生霍亂大流行,死亡約六萬人。統計資料顯示疾病的傳染媒介是飲用水,於是採取了適當的預防方法,而逐漸遏止了疫情。
使衛生學成為一門精確科學的人是德國的佩滕科弗,他將物理和化學的研究方法應用到衛生學方面,研究了空氣、水、土壤對人體的影響;測定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對呼吸的意義,並發明了測定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研究了住宅的通氣和暖氣設備。繼他之後,研究職業病的勞動衛生學、研究食品工業的營養和食品衛生學相繼產生。
護理工作歷史悠久,但從事護理的人長期地位低下,19世紀之前工作條件一直十分惡劣,人員素質差,待遇低。英國的南丁格爾曾在德國學習護理知識,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率護士進行戰地救護,收效顯著。1860年她創立護士學校,傳播其護理學思想,提高護理地位,使護理學成為了一門科學。
全文地址 在這里哈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002926&PostID=20674914
9. 世界著名科學家分別發明了什麼(10個)
第一位:物理力學大師,英國科學巨匠——牛頓。開創了經典物理力學原理,奠定了近代物理學的基礎。
第二位:相對論創立者,德國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方程式的提出,詳細闡明了物質與能量的關系,使一個指甲蓋大小的物質也能完全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成為可能。
第三位:英國內科專家愛德華·詹納發明和普及了一種預防可怕的天花病的方法——接種疫苗法。挽救了成千上萬的人類的生命。
第四位:微生物之父,法國科學家巴斯德。開創了研究疾病病理學劃時代的意義。
第五位:X射線的發現者,德國物理學家倫琴。徹底顛覆了影響人類上千年研究人體疾病的傳統診療方法。
第六位:計算機之父,英國科學家圖靈。可以說他就是計算機的靈魂所在。
第七位: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明了青黴素。挽救了上億人的生命。
第八位:工業革命的先驅,蒸汽機的發明者,英國人瓦特。可以說沒有他發明的蒸汽機就沒有近代工業革命和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整個近代史將重新改寫。
第九位:「日心說」的創立者,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打破了統治歐洲乃至世界將近上千年的宗教學說「地心說」。
第十位:脊髓灰質炎疫苗(又稱小兒麻痹)的發明者美國科學家索爾克,他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和肢體殘疾。更令人敬佩的是,為了全人類的健康著想,他拒絕申請專利
10. 【聽力文摘】聽診器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在19世紀初,一位來法源國內科醫生雷納-萊納克遇到了一個難題。在為一位有心臟病跡象的年輕女性看病時,雷奈克需要聽到她的心跳聲才能確診。但當時西醫界已知的聽診方法只是簡單地將耳朵貼近患者的胸部來判斷心跳聲。但萊納克並不想與這位年輕女士太過接近。 故事的結局是萊納克隨後拿了張紙捲成圓筒狀。他將這一紙質圓筒置於他的耳朵和患者的胸部之間,使得兩人都免於了尷尬。但與此同時,他驚奇地發現通過紙質圓筒傳出的心跳聲相較以往聽到的更為響亮清晰。 萊納克將這一發明命名為聽診器,這一名稱取自希臘語中的胸部及觀察兩個詞,因為這一發明為心肺診斷技術開辟了一種新的方法。 通過對不同材質進行實驗後,萊納克認為木質圓筒作為聽診器的效果最佳。他將餘生致力於研究心肺聽診,並通過屍檢來驗證他此前通過聽診所下的診斷。 盡管聽診器徹底改革了西醫診斷方法,但它最初推廣使用時也遭遇了極大的阻力。19世紀20年代,許多醫生認為通過圓筒聽診太費時又不方便,甚至很愚蠢!但不久之後,萊納克這項頗為實用的發明的價值逐漸顯現。現今,聽診器已成為醫學保健普遍的象徵。【本譯文由普特網友大蝗蟲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