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類最早的弩箭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弩亦弓屬,相傳為黃帝所造,亦名窩弓、其發矢不仗人力,而用機括,力強而及遠,較弓為烈,獵人恆設置叢莽閶,使虎豹等誤踐其機而中矢,於此可見其力之強也。惟弩之形式,與弓略異,弓背之中,橫置一臂,發矢之機,即置於是,發時先架弦於機,此處名弩牙,然後捩其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木,不過方向相異,此上則彼下,此下則彼上,有如捕鼠器之機括然,故一捩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本,牙即脫弦,而弦激矢出矣。弩之大小不同,名亦各異,小者以手攀捩,其大者須用足踏,蓋非手之力足以勝任也。其名則有神臂弩,花裝弩,穿鐙弩等,大概皆以其用法不同而異名。至弩之搆造,依然如是也,大概此等名目,皆出於唐宋之間,固非古代所定之名稱也。弩之功用較弓箭為巨,及火器興,弓弩之位置遂一落千丈,以至今日,非但習此者少,並其名稱及形式而忘之矣。惟北方多山林,毒蛇猛獸時出為民害,山居者猶多設窩弓以自衛。獵戶以獵獸為生,火燒之外,亦借窩弓以設伏,一旦火燒失效,亦有以弩殺獸者。故弩箭雖不見用於戰爭,而山陝口外之人,尤多習此者,自衛謀生,兩利之道也;至若南方之人,孱弱素蓍,今雖稍注意武事,而此道則無復能之者矣。
弩的出現應不晚於商周時期,春秋時期弩成為一種常見的兵器在使用。《孫子兵法.作戰》中即已將弩和甲盾等一起列為重要的作戰物資。到戰國時期弩更是廣泛的運用於軍事之中也從戰國早期的擘張弩(即用臂力開的弩,),《孫臏兵法》中稱這種弩「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發展到戰國晚期出現的蹶張弩:如韓魏的十二石弩(射六百步)等,這些弩因為必須使用更強的力量才能張開,就要求「弩機」更堅固,開始在「弩機」外加裝「銅郭」強化機糟。這一時期弩在戰爭中運用的更普遍,如韓國的精兵就被稱為「披堅甲,持勁督」(弩的一種叫法);魏選武卒,考核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能夠挽十二石弩。
至今已發現的最早的較完整的弩,是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出土的戰國中期的弩。這件弩製作得相當考究,弩機為銅質,木質弩臂末端裝有錯銀的銅弩踵,前端裝錯銀的蛇頭狀銅承弓器。根據考古發掘出土的以骨、蚌製作的原始懸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鄂倫春、納西、苗族等少數民族使用的木弩的形制推測,原始的弩應遠較此弩質朴,所以在戰國以前弩還應有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這在古文獻中也有一些旁證,如《禮記·緇衣篇》引《太甲》說:「若虞機張,往省括於厥度則釋。」《韓非子·說林篇》說:「羿執鞅持桿,操弓關機。」兩處所提到的「機」,都宜解釋為弩機。所記之事的年代都在商周以前,說明中國發明原始木弩的時間應不晚於商周時期。
春秋晚期,實戰中開始重視用弩,《孫子兵法》中已提到「矢弩」的作用。到戰國時,《孫臏兵法》所記述的陣法中,有一種叫「勁弩趨發」,說明弩在實戰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公元前 341年,在著名的馬陵之戰中,孫臏就是以「萬弩俱發」的突擊攻勢,戰勝了輕敵而怠憊的龐涓的大部隊。當時所用的弩是以臂力張弦的擘張弩,所裝的弓比一般弓小,弩箭也相應地短些。《孫臏兵法》中稱這種弩「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射程並不很遠。至戰國晚期,出現了性能更好的以足踏張弦的蹶張弩。如《戰國策·韓策》稱韓國的武卒就是「披堅甲,□勁弩」。此類勁弩裝有粗壯的弓,要用相當大的力量才能張開弦,因而要求弩機更加堅固。戰國中期的弩機,雖然懸刀、鉤、牙等已用銅制,但無銅郭,弩機直接裝在木質弩臂上,承受不了太大的張力。戰國晚期的弩機外增銅郭,強化了機槽,這一部件就是適應蹶張的需要而產生的。戰國弩機的望山尚無刻度,西漢時出現了帶刻度的望山 (見彩圖西漢青銅弩機(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它的作用近似近代步槍上的表尺,射者依目標的遠近,通過望山控制鏃端的高低,找出適當的發射角,以便准確地命中目標。
到了西漢時因為跟北方匈奴長時間交戰,作為漢軍步兵對抗匈奴騎兵的利器,弩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在「望山」上開始出現用於測距瞄準的刻度,提高了弩的命中率。並且開始有了連弩的記載:「因發連弩射單於,單於下走」(《資治通鑒》卷21)。到了東漢時期開始有腰引弩(後又作腰開弩)這是單人能拉開的最強弩「力弱者用蹶張,力雄者仍用腰張」(《武備志》)並且在三國時期諸葛製作了著名的「元戎弩」史載這種連弩「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魏氏春秋》)同足踏的蹶張弩配合使用有很強的殺傷力。後來大發明家馬鈞又對其進行了改進使之成為一種單人即可使用的一弩五矢的更實用的兵器。
腰引弩的圖形見於山東省濟寧武氏祠畫像石中。《晉書·馬隆傳》稱當時簡試勇士所用腰引弩的強度為三十六鈞(約合九石)。明朝的《武備志》稱之為腰開弩,「力弱者用蹶張,力雄者仍用腰開」。可見它是單人使用的彈射力最大的弩。
裝有連射機構的連弩始見於東漢班固撰《漢書·李陵傳》:「發連弩射單於。」三國時期,諸葛亮改制的連弩,大量裝備蜀國部隊,「一弩十矢俱發」(西晉陳壽撰《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威力很強。
弩是一種冷兵器時代重要的遠程武器,它從弓發展而來,但比弓威力更強,射程更遠, 在我國數千年的古代戰爭中被大量運用,直到火器的出現。漢朝弩的強度以「石」來計算。張弓引滿一石的弩相當提起一石(約30千克)重物所用的力。據漢簡和古文獻記載,漢弩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諸種。漢弩的強度都要經過嚴格校驗,在居延漢簡中曾發現過檢驗已受損傷的弩的強度的記錄,其中十石弩又稱為大黃弩、黃肩弩或大黃力弩,強度最大。參據《夢溪筆談》所記的宋朝一種蹶張的「偏架弩」估算,漢朝強弩的射程可達400米左右。漢朝名將李廣於公元前121年與匈奴作戰時,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以大黃弩射殺對方將領而扭轉戰局。漢朝郡國還組成了以弩手為主的步兵兵團「材官」,其指揮員的官號有的就稱「強弩將軍」。
由於弩的發射比較費時,而且持弩的士兵又不便兼用其他武器,所以弩手常在其他士兵掩護下編成「上弩」、「進弩」、「發弩」等組,輪番連續發射。在「守隘塞口」中,更能發揮其威力。至南北朝以後騎兵大規模縱橫馳騁之時,由於強弩不便在馬背上使用,遂逐漸衰落。明朝以後,由於火器迅速發展,弩不再受重視。《天工開物》中甚至認為弩是「守營兵器,不利行陣」。 到了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騎兵在戰場上稱雄,弩不便於騎兵在馬上使用,而且當時講究使用重甲騎兵,所以進一步向威力強,射程遠,使用機械力量的床弩發展。到宋朝時為了對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宋軍大量的使用弓弩手作戰,弩成為北宋步兵的主要武器。宋軍除了單兵使用的神臂弩,宋軍著重製造床弩如:二弓床弩,三弓八牛床弩,豆+寸子弩等。
明代又有人將以改良為諸葛弩,但實際上這種弩的射程極短且威力低落,未曾實際用於戰場上。隨著火器的應用,弩漸漸衰落。在中國到清朝年間,軍隊已經不再使用弩作為戰鬥武器了。
雖然古代的中國人便已開始使用弩,不過公元900年的歐洲似乎是自行創造出弩。它的射程不錯,威力則超過弓,但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來作射擊准備,平均每一個弩兵可以在一分鍾內作出兩次射擊。
傳統的武器裝備在現代反恐中也可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反恐隊員手持強力弩弓已經站在人體靶位的前方,一聲令下,將每個靶位上分別代表頭部和心臟的氣球立即擊碎。據了解,反恐突擊隊員使用的強力弩弓可穿透15厘米厚的樹木,主要用於隱蔽突擊作戰、解救人質,是特戰隊員有效的攻擊性武器。
㈡ 冷兵器的發展史
原始社會:石器時代,以石器作為兵器為主。
奴隸社會:夏朝-春秋戰國,青銅時代,以青銅作為兵器。
封建社會:秦朝-清朝,鐵器時代,以鐵器作為兵器。
民國-共和國:熱兵器時代
㈢ 冷兵器是誰發明的
北宋初的兵器研製家便利用這種燃爆效應,製成最初的火器。由於史家記載的 . 請問火藥是誰發明的? . 從使用冷兵器階段向使用火器階段過渡。 查看原帖>>
滿意請採納
㈣ 中國是在什麼時候從冷兵器進入到熱兵器時代的
9世紀初中國人發明了黑火葯。 火葯的一個品種,屬異質火葯,因燃燒時有煙,故也稱有煙火葯,一般稱黑葯。 黑火葯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初始主要用於醫葯目的,宋代已把火葯用於軍事,制出了火箭、突火槍、震天雷等火器,後來又出現了銅鐵火炮等管形火器。 黑火葯的出現使人類由冷兵器時代進入到熱兵器時代。古代的管形火器就是現代槍炮的始祖。黑火葯的化學反應是以爆燃或爆炸形式出現的。在密閉條件下點燃,除了能產生拋射作用外,有時也會出現爆裂的效應。古代對黑火葯的應用極為廣泛,既可用來燃燒縱火、發射鐵砂和彈丸,也可作為爆破用葯。在19世紀前,它是世界上唯一的火炸葯。13世紀黑火葯經阿拉伯國家傳入歐洲,並發展成為大型火炮的發射葯和彈體炸葯。17世紀開始用於工程爆破和礦山爆破,但爆破威力不大,而且安全性較差。19世紀後作為發射葯為硝化棉系無煙火葯所代替,作為彈體炸葯為苦味酸所代替,作為爆破葯為代那邁特炸葯所代替,但仍作為傳火葯等。
滿意請採納
㈤ 冷兵器經歷了什麼時代
在火葯發明以前的兵器,基本上都是冷兵器。冷兵器基本上都是以近戰殺傷為主。世界各國冷兵器的發展基本可歸結為石木兵器時代、銅兵器時代、鐵兵器時代和冷兵器與火器並用時代。從銅兵器時代到鐵兵器時代,是冷兵器時代最為輝煌的一段時間。先是出現了紅銅做的兵器,但硬度不夠好。接著人們發現,將銅、錫、鉛3種金屬放在一起冶煉會大大增強硬度,於是開始用這種青銅合金來打制鋒利的兵器。這樣,那些鋒利但笨重易損壞的石制兵器就被扔掉了。青銅兵器的製造工藝精巧,外表雕飾、鑲嵌著各種美麗的花紋,有的兵器上還鐫有銘文。此時的主要兵器多為鑄制而成,主要有銅劍、銅戈、銅矛、銅刀、銅戟等,防護兵器有銅盔甲等。這個時期維持了不太長的時間,性能更好的鐵便出現了。鐵比銅更容易鑄造和反復打制,可塑性和強度大大提高,而且冶煉簡單,礦石材料到處可見,易於大量生產並裝備大規模作戰的軍隊。此時用鐵製造的兵器種類極多,主要有各種刀、劍、鐵杖、鐵錐、鐵鞭、鐵鐧、鐵槍等。隨著煉鋼術的不斷進步,鐵兵器的質量形制及種類也不斷發展、完善,但仍沒脫自近戰的以直接殺傷為主的范圍。火器出現並發展後,鐵兵器的輝煌時代便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槍炮甚至更先進的武器一步改變了世界的歷史。
㈥ 什麼是「冷兵器時代」其前後是什麼時代
冷兵器時代,指由遠古時兵器由生產工具分化出來,也就是兵器發明開始,到火葯發明並廣泛使用於戰爭的這段時期。
人類的戰爭主要有三個階段:人類與野獸之間的戰爭,冷兵器作戰時代,熱兵器作戰時代。
冷兵器的發展經歷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三個階段。時間主要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熱兵器最早出現在12世紀時的中國南宋時期。熱兵器隨後首先在歐洲普及,到了16世紀歐洲首先進入了熱兵器時代。
到了18世紀,隨著技術進步,出現了來復槍,自動步槍,自動機槍等新的輕武器,滑膛炮,榴彈炮,迫擊炮等自動化重武器相繼出現,改變了整個戰爭形態,人類進入了熱兵器時代,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首先使用了核武器,標志著人類進入了核武器時代。
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戰爭形態開始向信息化戰爭發展。
(6)人類什麼時候發明冷兵器擴展閱讀:
人類戰斗戰斗方式發生轉變的關鍵:
1、火的發現和使用,基本扭轉了人與動物之間戰爭的不利局面,並加速了人類向更智慧方向進化的過程。這一階段的結束實際上是另一階段的開始,當絕大多數動物對部落不構成威脅的時候,部落之間的相互威脅便產生了,從此,以冷兵器為戰爭工具的時代開始了。
2、人類的文明史,大多數時間是冷兵器作戰的歷史,一直延續到工業革命時期,利用槍炮等武器不緊密接觸便可大規模殺傷敵人時,熱兵器時代才來臨。
3、熱兵器時代的先進文明之間的戰爭,最後決定勝負的,不是戰場的幾個勝利,而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以及科技實力轉化為先進武器的能力。熱兵器時代下,裝備先進火器的軍隊,在和冷兵器的文明進行作戰時,基本佔有戰場的絕對優勢。
㈦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冷兵器是什麼是誰最先發明的
人類社會的發展出期,工具和兵器是不可分的,隨著社會的復雜化以及工藝的進步,工具很自然地因用途的不同而有了形形色色的改變,兵器於是在此時產生了較為明確的定義;它與獵具、工具所不同的是:兵器專門意指人與人武力斗爭的器具,扮演著令人又敬又怕的矛盾角色,千載之下,常生「乃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感嘆。到目前為止,人類似乎仍脫離不了戰爭,古代的刀劍卻已然脫離了戰場(軍用刀除外),盡管如此,與生俱來的狩獵本能,仍使我們對刀劍有一股難以言喻的感情,或許,這也是尊崇古人生命力的一種表現吧,促使我們不時回顧,並從中得到啟發。為了與後來的槍炮火箭等產生熱能的火器有所區分,一般將兵器分為分熱兵器和冷兵器兩種,本文只針對冷兵器-特別是刀和劍的部份來加以簡單的介紹,並將中國古代刀劍的發展大略區分為三個階段。
前期
殷商之前,由於使料及實物的缺乏,我們對當時的戰爭型態與兵器的運用方式仍少有了解,因此直至目前為止的研究一般均以殷商為起點,並將我國早期的戰爭型態分為車戰、步戰與騎戰三個過程,春秋中期之前以車戰為主,戰國時期則以步戰代之,秦至漢初逐漸轉為以騎兵主導戰場;從對戰爭型態的了解,我們可以知道刀劍在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從而對刀劍的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商朝的步兵單位采十進位制,稱「什」(戰車甲士則以三人為一單位),此制延續至周初,之後以五人為一基本的編制單位,稱「伍」,每五個「伍」(即二十五人)形成一個方陣,稱「兩」,「兩」即是最基本的戰術編組,在每一伍中,成員彼此熟悉,平時一起下田勞動,戰時互相呼應支援,這是生死與共的緊密關系,也形成了軍隊牢不可破的基礎。伍並不單憑個人的技藝或體能,它是一個組織化的武裝力量,個人發揮手中兵器的最大效能,而達到最高的整體戰力;按「司馬法」所言:「長以衛短,短以救長」,短兵在前,長兵在後,分別是:戈手、戟手、矛手、殳手、弓手,其中戈和戟、矛和殳是可以互換的,前四人所持的兵器足以互相支援,戈最短而殳最長,最後的弓手以前四人為縱深,可以不斷地以箭射遠,同時指揮全伍,這些步卒根據現有的戰國圖案,是都佩有銅劍的,可在近身肉搏時用以刺殺敵人。
青銅的使用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的後期,人類進入了青銅器時期,在中國也不例外;由於銅加入了鉛和錫之後形成青銅合金,硬度高而熔點低,容易加工,逐漸取代了石器,人類的工具從此進入以金屬為主要素材的階段。依據<考工記>的記載,戰國時期的工匠以累積了足夠的經驗,能充分的掌握冶煉青銅的技術,按照器具不同的用途,合金中的銅與鉛、錫比例也有所不同,「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鍾鼎之齊;五分齊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齊金而錫居二,謂之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斧斤、戈戟要求一定的硬度與韌度,而大刃則硬度更高,但韌度稍差一些,<考工記>上所提出的比例,經過現代科學的驗證,是相當正確的。還有一點必須說明的是:青銅器氧化後常常在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氧化層,對器體反倒有保護的功用,雖經千年的埋藏,仍大致完好;而鐵器除了極少數經過表面處理的,往往銹蝕殆盡,使得我們在考證出土的文物時相當困難,這是如今對唐宋兵器的了解遠不如戰國兵器的原因。
青銅刀劍的發展
青銅的特點是硬而脆,利切削而不利砍劈,從出土的實物中可以證明早期已有短的削刀,造型頗為原始,單刃曲背,若作為攻擊性武器的話,恐怕稍嫌單薄脆弱了些,事實上,當時的刀作為切削工具的作用可能還大於護身,真正作為兵器的,應該是長於刺擊的劍。早期的青銅劍約在商朝即已大致成形,最初僅長十餘公分,直脊雙刃,劍身扁闊,柄以木片夾束,亦無劍格,而後發展出固定的形制,除了兩段收束的劍身外,並有了格、莖、箍、首的完整握柄,長度在四十公分之內,劍柄以絲麻筋皮等物纏繞,方便持握,主要以木作鞘;在未來的千年間,這種劍的造型逐步邁向成熟,並作為步兵的基本武器而活躍於戰場上。青銅劍的盛行與中國古代戰爭的形態有著密切的關系,自商代到春秋之時,正式的戰爭以車戰為主,接戰的范圍、迴旋的空間較大,因此戰車上的「士」較常用的武是戈或矛,劍只在近戰或肉搏時使用,而劍能刺能砍、兩面開刃的特點以當時的條件來說,的確具有優勢,隨著鍛冶技術的發展,劍的長度逐漸增長到五、六十公分,進入了第一個高峰期。
吳越的名劍
春秋時期,互為世仇的吳越兩國卻同以鑄劍精良聞名於當世,我們由現存的實物可以充分證明此點,其技術之精湛、工藝之華美,可稱舉世無匹,尤其是劍身的表面處理,不但具有神秘華麗的花紋,在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鋒銳如新,這種處理技術至今仍然是個謎。此時,鋼鐵制的兵器也登上了舞台,或許對於青銅兵器的鍛冶技術已累積了足夠的知識,又或許摺疊鋼的技術本來就承襲自打造青銅兵器的經驗,無論如何,這個時期的鋼鐵兵器,其水準的確領先了全世界一大截,著名的鑄劍大師如:歐冶子、干將等人,鏈就一批千古名劍:干將、莫邪、湛盧、巨闕、純鉤、龍淵、太阿、工布、魚腸等,即使實物不存,它們的赫赫威名仍令我們心馳神往;『吳越春秋』中記載薛燭評純鉤劍:「光乎如屈陽之華,沉沉如如芙蓉始生於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此外,太阿劍「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劍「文若流水不絕」,以及:龜文、縵理、列星、溢水、冰釋、高山、深淵、水波、珠衽、流泉等等形容,均是指劍身上的摺疊花紋而言,當我們看到古代刀劍上的花紋時,才能體會古人所言實非虛語。
秦朝的長劍
戰國後期的秦國已經是青銅劍、鐵劍並用,同時劍的型制也有變化,長度曾加到一百公分左右,劍身狹長,表面經過仔細地研磨,並有一曾鉻鹽氧化物,顯現著烏黑的光澤,能防蝕防銹,陝西秦墓出土的諸多長劍幾乎有如新制,而其他兵器如:鈹、矛、殳、鏃等也都是應用此法。這種長度的青銅劍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由於青銅硬而脆的性質,過長的劍極易折斷,因此劍的長度歷來是受到限制的,秦代的長劍硬度一如經過處理的中碳鋼,卻能具有這種長度,出土之後頗令人不敢置信,經過學者的研究,發現其劍身有規律地作多段的收束,劍身寬度逐段變窄,而厚度則作比例性的加大,使其物理性能達到非常完美的地步,據說兵馬俑出土時有過大量碎片壓住青銅長劍的實例,移開碎片後,長劍立即反彈恢復原狀,可見這種青銅劍韌性之優良;此時可說是青銅兵器的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高峰。
http://hi..com/redrum/blog/item/a8854c3496756c4a241f1479.html
有詳細情節
㈧ 什麼時候開始有冷兵器的
冷兵器一般指不利用火葯、炸葯等熱能打擊系統、熱動力機械繫統和現代技術殺傷手段,在戰斗中直接殺傷敵人,保護自己的武器裝備,廣義的冷兵器則指冷兵器時代所有的作戰裝備,冷兵器按材質可分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銅、鋼鐵等種;按用途可分為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進攻性兵器中又可分為格鬥、遠射和衛體三類;按作戰使用可分為步戰兵器、車戰兵器、騎戰兵器、水戰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結構形制可分為短兵器、長兵器、拋射兵器、系兵器、護體裝具、器械、兵車、戰船等。許多冷兵器是復合材料製成並兼有兩種以上的用途、性質的。因以其主要材料和用途、性質劃分類別。冷兵器出現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由耕作、狩獵等勞動工具演變而成,隨著戰爭及生產水平的發展,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由單一到多樣,由龐雜到統一的發展完善過程。世界各國、各地R冷兵器的發展過程各有特點,但基本可歸結為石木兵器時代、銅兵器時代、鐵兵器時代和冷兵器、火器並用時代。其中石木兵器時代延續的時間最長。銅兵器時代和鐵兵器時代是冷兵器的鼎盛時代,冷兵器與火器並用時代是冷兵器逐漸衰落的時代,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冷兵器更為精良,使用更為合理。冷兵器的性能,基本都是以近戰殺傷為主,在冷兵器時代,兵器只有量的提高,沒有質的突變。火器時代開始後,冷兵器已不是作戰的主要兵器,但由世它的特殊作用以及在各國、各地區的發展迸程不同,冷兵器一直延用至今。
㈨ 人類戰爭形態演變分幾個階段及大概時間段為
戰爭形態,是由主戰武器、軍隊編制、作戰思想和作戰方式等戰爭要素構成的戰爭整體形式和狀態。戰鬥力生成模式是指戰鬥力的構成要素在特定組織結構下形成作戰能力的作用機理,其外在表現一般是軍隊戰鬥力基本要素獲取和發展戰鬥力的形態樣式。
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就是將人、武器裝備、軍隊編制等要素以一種新的形態樣式組合,以推動戰鬥力升級,是戰爭形態演變發展的內在本質,是決定戰爭形態的關鍵特徵要素。
戰爭形態的演化歷史證明,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軍事上的運用越來越快,武器裝備變革的速度也不斷加快、發展過程不斷縮短,戰爭形態的嬗變將呈現出加速發展、過程縮短之勢。
㈩ 冷兵器時代是什麼時候
冷兵器時代,指由遠古時兵器由生產工具分化出來,也就是兵器發明開始,到火葯發明並廣泛使用於戰爭的這段時期。開始是兵器發明,結束是火葯發明。
為何從兵器分化之後才開始計算,不再往前追溯呢其實是可以再追溯的,只是在那一段漫長而且久遠的歲月里,原始人類的社群之間,是否曾經發生過戰爭?如果有,他們的戰爭是單挑式的,還是群體式的?使用的工具是棍棒、獸骨、還是石頭?這些事情實難考證,所以並不適合用來作為冷兵器年代的開始時間。用兵器分化發明的時間則不然,兵器的發明本身即代表了戰爭的發生,故以此時間點來作切分,合理可行。
至於兵器是何時發明的?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的兵器是由蚩尤或黃帝所發明,距今約有四千六百多年。在考古的證據上,雖然無法確知兵器是何時發明的,但是至少可以確定,兵器由生活或生產工具中分化出來的時間,距今至少已有四千六百多年:考古證據顯示,弓箭的出現距今至少有二萬年前,但是直到距今約四千六百年的新石器時代,才出現人被箭殺傷的證據──被骨鏃射中的人骨。由此,我們可以對冷兵器時代的開始,有一個大略的時間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