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明宣德年制瓷器
首先 這不是官窯出品 其次 瓷身殘缺 再加上年代不算太過久遠 所以你這瓶子價值不高
❷ 宣德瓷器有什麼特點
1、永樂為明代瓷器的開創和發展時期,而宣德則為鼎盛時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說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細,釉汁均凈,造型工整,凝重渾厚,胎質細膩,多細砂底,器形多樣,青花濃艷,紋樣優美而久負盛名。琢器介面少見,胎體比永樂時厚重、堅致。
2、釉面特點為桔皮紋。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與後期釉面稍白,中期為青白色,釉面均很細潤。
3、青花用三種色料;①進口蘇泥勃青料,②國產料, ③進口和國產混合料。青花自然暈散,形成濃重的凝聚結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謂青花之冠。
4、磯紅彩始於宣德,瓷釉為宣德創新品種之一,仿哥釉也是從宣德時開始的,黃釉是宣德時燒製成功的,青金蘭釉又稱「雪花蘭」或「灑蘭」,為宣德時景德鎮能工巧匠又一傑作。
5、紋飾一改永樂時的纖細風格,顯得粗重豪放,筆法蒼勁。尤以龍紋猙獰兇猛之狀,可為明、清兩代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較永樂時顯著增多。一般為六字楷書款,亦有四字的,書寫部位不定,全身均可書寫,亦採用篆書。曾有宣德款識「滿器身」的說法。
7、彩瓷楷書寫「德」字無「心」上一橫,篆書寫「德」字,「心」上都有一橫。
8、器足、琢器多細砂底,無釉、無旋痕,泛有火石紅斑。盤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盤底,於足脊處滾圓如「泥鍬背」狀。
❸ 明宣德青花瓷的介紹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於世,與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制技術達到了最高峰,成為我國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鎮陶錄》評價宣德瓷器:「諸料悉精,青花最貴。」
❹ 大明宣德瓷器,落款是啥樣子的
宣德款的常見筆跡特徵
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為例,常見「大」字的撇畫,下分割第一筆橫劃,有右邊長的,也有左邊長的,也有左、右相等的,且這一橫還有長短之分的。但,由橫劃左側三分之一處分割為常見,並且上方出頭適中,過長者為清代仿筆特徵。
「明」字的日部常低與月部,日與月的最下一橫筆,其左右高低、倚斜之勢基本保持一致,在一個基準線,而月部卻絕無長勾現象。
「宣」字第一筆向右點,往往與第三筆橫勾連接。第三筆橫勾左高右低,帶動整體橫劃有倚斜之勢。
篆書「德」字心上有一橫,而楷書「德」字心上無一橫。「德」字雙人旁與左邊有支離不合之貌,「德」字「心」中三點在一個基本平直面上,最後一點無拖拉。
「年」字雖然有五種不同的寫法,但第四筆用向右平斜點代替短豎,少有右短豎為常見特徵。本朝款不見第四筆左斜是宣德款的重要特徵。第五筆左高右低,倚斜之勢能收得住,筆不下塌。最後一筆直畫下端常見頓筆收尾色濃,極少見尖銳之鋒。
「制」字下「衣」一點或有或無,有「衣」款將點和第三筆的撇一筆連成。「衣」字提筆和撇筆書寫無連接,「衣」字提筆與捺筆分筆書寫常不在一個對應線上。
2. 宣德瓷器款識的特點
「年款」是從明朝開始興起的一種在瓷器上印上帝王年號的藝術形式。明代年款大體有兩種楷書題寫和篆書題寫。篆書題寫的自永樂開始,以後宣德、弘治、萬曆等朝代也有。用篆書題寫的以刻劃暗款為主,一
http://www.cmsacc.org/yishujiangtang/21159.html - 2014-12-22 - 藝術講堂
❺ 朱元璋開國瓷器
朱元璋開國瓷器 ,「福」字款識,時代特徵比較顯著;真品有收藏價值的;真品喜歡就可以當一個品種收藏。
❻ 景德鎮御窯廠的宣德皇帝蟋蟀罐
宣德皇帝朱瞻基喜好玩蟋蟀。古典文學名著《聊齋志異》的《促織》篇中對此就有所描寫,而宮廷正史卻無記載。1993年珠山宣德官窯遺址考古發現證實,御器廠為朝廷燒造了數十種紋飾精美的蟋蟀罐。其中青花雙向五爪龍紋蟋蟀罐就是宣德皇帝觀看鬥蟋蟀的斗盆。這位太平天子,不僅有玩蟋蟀之好,而且酷愛養鳥賞花。宣德御窯廠為朝廷燒造的花鳥蟲魚器皿,就達幾十種之多。
❼ 胡說:青花瓷產自嘉靖和隆慶時期的有什麼區別
瓷器是我們祖先的偉大發明,到底產生於何時,學術界有爭論。有人認為在商代就有。我所在的單位70年代就展出過一個尊,當時我還不太懂什麼叫瓷器,有個專家說這就叫瓷器。我說這瓷器與現在的瓷器不一樣,他說是不一樣,那時候的很粗糙,就是表面上有一些玻璃質的東西,所以有的專家說這種瓷器應該叫原始瓷,但也有的專家認為這是陶器中偶爾出現的。至於到底是怎麼出現的,這是專家的事,與我們無關。總之原始瓷是在兩晉之前產生的,叫原始青瓷。到了兩晉以後,開始出現了白釉、醬釉,以及唐代的秘色瓷和湖南長沙的釉下彩,還有宋代的五大名窯,都是人工將顏色做到瓷器上,是人可以控制的。這些在收藏界叫老窯瓷。到元代時就出現了青花、釉里紅及紅綠彩。今天我主要說青花瓷。有的專家認為青花瓷產生在唐代,也有人認為產生在宋代。到元代,青花瓷就已經成熟了。 咱們現代的收藏者大多數收的是元、明、清的瓷器。近百年的瓷器叫新瓷。從瓷器上來講,有單色釉、彩繪釉。彩繪中青花瓷是數量最多的,從元代到清代直到現在近700年中,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主流。 講青花瓷必須先提青花料,青花料中藍色的是氧化鈷,屬於釉下彩。什麼是釉下彩?其製作工藝簡單講就是把坯拉出來後,等幹了用氧化鈷往上畫,畫完後罩上一層釉,再入窯,1260度一次燒成。在上一講當中我提到過「九方五法」。 1、九個方面中,其中第四方面就是彩。已故的著名瓷器鑒定家孫瀛洲老先生,對元、明、清的瓷器鑒 定有很深研究,他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孫老通過對青花的觀察,把青花的顏色分出了二十幾種。如果我們把青花的顏色弄清楚,對我們的鑒定及辨偽會有很大好處。青花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種顏色呢?因為在數百年中,青花瓷生產是主流,所以在很長時間里,不同歷史階段的青料來源和質地不同,再加上生產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對於青花瓷的發色的質量、呈色的色調都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正因這樣,青花所呈現的質量、色調、風格必定有明顯的差別,藝術效果也必然出現強烈的時代特徵。這些特徵差異為鑒定青花瓷的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所以鑒定者對青料來源、品位、發色、呈色的來龍去脈有所了解是鑒定青花的基礎。當我們拿起一件青花瓷時,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造型,接著見到的就是青花的藝術效果,這是直觀感受。結果常用明麗、鮮艷、灰暗、暈散、清麗、規整、刻板、呆滯等詞進行概括,這些概括的詞語的形成,是青花的發色質量、呈色色調與繪畫藝術的綜合體。什麼是發色?什麼是呈色?這兩種色是怎樣的關系,受什麼條件的制約?這是要向大家介紹的。發色是青料在焙燒過程的化學變化,呈色是青料燒成後所呈現的直觀感受。呈色的色調有以下幾個制約因素:第一是發色,第二是胎骨,第三是釉子。胎骨就是釉裡面的胎子,胎子發黃,發白,松軟與堅硬都對青花有一定影響。釉子質量的好壞、顏色和厚薄都對呈色有影響。發色的制約因素:第一是青料,第二是施用技術,第三是焙燒溫度。施用技術就是在畫的時候,畫功怎麼樣。如果蘸的顏料都一樣,畫線用力均勻,青花燒出來後就是一個顏色,否則青花就會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再一個是焙燒溫度,應該是1260度。同樣的青料,如果溫度過高,顏色發黑;溫度過低,有點發綠。還有一點特殊的情況,就是單純的青花瓷,它的發色、呈色都一樣時,如果經過二次焙燒,即再進一次爐後,顏色要比沒進二次爐的深,像後來的青花紅綠彩、豆彩等。再說青料,青料受三方面影響,第一是成分,第二是提純,第三是配製。我主要說成分問題。成分主要是氧化鈷,它發出的顏色是藍色的,其中含有一定的氧化錳,還有一種三氧化二鐵,簡稱氧化鐵。鈷的含量越高,藍色就越正,含量少就發灰。錳含量高時,青花就藍中泛紫或藍中泛紅。氧化鐵含量高時青花的發色就發黑。孫老先生把青花的顏色分出二十多種,他有時一看顏色就知道大概是什麼年代的。 在沒有斷代之前,你必須把明清時期的皇帝都記住。如果年代斷到哪裡你都不知道的話,那怎麼行呢?明前期的皇帝,「洪建永洪宣」即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建文與洪熙時沒有瓷器。「三代正景天」即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有人叫「空白期」,又叫「黑暗期」,說這個時期沒有瓷器。我不同意這兩種叫法,我就叫「明三代」。因為這個時期確實有瓷器。「成弘正德續」是明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成化瓷在明代是最突出的。「中晚嘉隆萬」是嘉靖、隆慶、萬曆,我們稱之為中晚期。「泰昌天啟崇」,即泰昌、天啟、崇禎,我們叫明後期,其中泰昌時期沒有瓷器,因為他一共當了29天皇帝。明朝是277年,也有人算的是276年,我編的順口流說是「270年」僅是個概數。清代有10位皇帝,即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清朝是以清三代的瓷器為主。下面我就按時代的順序給大家介紹一下具體情況。 因為明代開國的皇帝朱元璋定年號為洪武,所以洪武時的青花瓷叫洪武瓷。由於元末的戰亂,明開國初在瓷器生產上沒有太大成就。我收藏一件高足酒盅,它的發色較穩定,基本上沒有暈散,呈色是靛藍色。我一開始就把它定到了洪武前期,後來請我師傅耿老看過後,他說這個花卉畫法叫一筆點畫,就是一筆畫下,屬於大寫意。胎土是淡土黃色,質地較松軟,造型很粗糙,所以可以看成是元末明初的瓷器。元末明初多事,開國之初,百廢待興,恐於瓷業無暇顧及,所以瓷器生產多於繼承少於發展。此時的青料都是國產的,呈色的基調是淡藍色,但由於質量與提純不是很好,所以淡藍之中泛灰暗的色調。總之洪武前期青花瓷的質量不高,與元末瓷器很難區別,在學術界內認為這是一個過渡,所以在鑒定當中,就有了「元末明初」一說。這個酒盅口徑是4.8厘米,高也是4.8厘米,屬於民間的小器。我得來的時候碎成九塊,還有短缺,後來經過修復。這件東西說實在的很不值錢,但是對於我來講,我就這一件,基本上還算完整,重要的問題是它是元末明初的標本。在鑒定當中,我們就可以此為參考,上可推想到至正,下可聯想到永樂、宣德,所以我認為我這個酒盅是精彩的東西。洪武時期青花瓷產量少,也沒有見到過書寫官窖款的官窯器。據說那時有官窯器,但是沒見過有款字的,所以您要是見到了「大明洪武年制」款的瓷器,您就把它說成假的是沒問題的。 我除了鑒定還搞修復,我把陶瓷修復分成六步,叫六步修復法。 2、其中第四步叫補配,就是把碎片粘接起來後再把它的短缺與裂縫補平。「六步法」主要用於修陶器。至於修瓷器,一般僅用到第四步,後面的仿色和做舊兩步,因材料等原因,就不去做了。今天我帶來的復原瓷片,就是這樣做的。 洪武之後的永樂、宣德時期,青花器有了長足的發展,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使用了蘇泥勃青(或叫蘇勃泥青、蘇麻離青)。蘇泥勃青是一種進口青料,含鈷和鐵的比例較高,而錳的含量較低。發色濃重,易暈散,但散得自然。呈色的基調是青藍色,淺處為天藍色,深處是靛藍色,濃重處出現鐵鈷斑。出現鐵鈷斑是蘇泥勃青的特點。喜收藏的人將蘇泥勃青簡稱為蘇料。蘇料有什麼特點呢?一般來講蘇料要深入胎骨,是凹下去的。我們這樣看的話是黑顏色的,但是你迎光側視的時候就不是這個顏色了。側著看,一是你可以看出它比較往下凹,二是它反的光不是黑光,而是錫光。如果不是蘇料的話,你迎光側視還是黑光。所以大家再見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希望你們側著看。這個呈靛藍色和出現鐵鈷斑的地方,一般咱們用手摸是凸凹不平的。它的凸凹不平沒有規律,原因是什麼呢?一是工料,二是修胎,沒有規律。到了清末同治年間的時候,比較大的那種器型,你摸著它也不平。但是那個不平跟這個不平不一樣,這個不平沒有規律。同治年間的你摸起來不平是有規律的,就好像波浪似的,行話裡面叫作波浪釉兒。那個是釉子的問題,這兩個咱們要給分開了。平心而論呢,鐵鈷斑的出現應該屬於原料和工藝上的問題,就是不足。然而這種不足,在鑒賞者的眼睛裡既不認為是美中不足,也不認為它是瓷不掩瑕,而認定它是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就像哥窯一樣。大家都知道俗話說的蹦磁兒,就是上面開了好多片兒的燒壞了的瓷器。但是當時宋代的那位工匠很了不得,他就把這個缺點變成了優點,而且成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所以,我們認為在鑒定是不是永宣瓷的時候,這個鐵鈷斑是鑒定時候的依據,而且是重要的依據之一。 這個碗叫作纏枝蓮花蝴蝶碗,也是我修的。碗上的青花是青藍色的,就是藍中有點兒泛青灰。顏色有深有淺,濃重處有鈷斑。碗的胎子薄,一會兒我還要說為什麼薄的問題。胎子薄,修胎很規整,釉色是青白色的,而且很滋潤。這個器足的外牆是外撇式的,向外撇。另外就是這個地方叫作內折角,在內折角這個地方有積釉,顏色是蝦青色的。足內的這個底釉兒是鑲白色的,兩處的釉子不一樣,它泛白而且薄。所以這個碗我們可以認為是永樂中晚期的瓷器。蘇料易暈散,所以用它來畫細線或者人物的眉毛眼睛這些細微的地方都不太適應。但用它來繪畫大小的花朵或是枝葉呀,具有一定的特色。這一件叫作喜鵲登枝,它更能夠體現蘇料的特點。這個顏色顯得更重一些,而且剛才我也說了它這上面的蘇料的鈷斑比那個明顯。像這個畫的喜鵲,很明顯的就叫作暈散。它本來畫的很清楚,但是因為這個料往旁邊散,所以看起來有些模模糊糊。這就是蘇料的特點。原來有人講永宣不分,即永樂和宣德的瓷器不分。實際上能不能分呢?有些地方還是能夠分的。就拿這兩個碗比較,這兩個碗個頭兒差不多。我們在鑒定當中有一種方法叫作手頭兒。什麼叫作手頭兒呢?就是把這兩個碗拿起來用手一掂,這個碗比較重一點兒,這個碗的手頭兒就顯得比它輕。為什麼它重它輕,這就是胎子的問題了。永樂時候的碗腹部比較薄,宣德時候的碗腹部比較厚。這個怎麼去判斷它呢?有時候咱們拿筆寫不出來,用嘴說也說不清楚。你要這么摸,你這么一摸,就摸出這個厚,那個薄。所以說永宣這兩個時期的瓷器還是能區分的。剛才我說的這個蘇料,可能是鄭和七下西洋給帶回來的。到今天為止也找不到那個產地。後來因為鄭和不下西洋了,這個蘇料的來源就斷了。在明前期的時候,具有這樣特徵的青花瓷也就逐漸地沒了。 到了成化年間,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青料,叫平等青。平等青出現以後,青花藝術就出現了另外一種嶄新的面貌。咱們先對前面所講的蘇泥勃青料有一個小結。因為蘇料它這個特殊的藝術效果,到了明正德的時候,就開始有人仿製。以後,明代的後期、清代、民國,一直到了今天,都有人仿製。所以,有些人說他買到了宣德的東西,咱們說它是假的,他上當了。那麼,對於這個蘇料到底怎麼樣來斷定它,就三點。剛才實際上我講過了,咱們再重復一遍。第一,就是看這個黑斑的斑痕是不是自然。這怎麼講呢?因為沒有這個蘇料了,那麼鈷斑就出不來,怎麼辦?就用筆往上面點,用一些黑顏色的料往上面點。點出來的話你看著就不自然。第二,就是這個黑斑是不是深入胎骨,也就是說這個黑斑是在它的表面呢,還是深入到了胎裡面了。第三,就是我介紹的那個迎光側視有沒有錫一樣的顏色。這三點請大家能注意。因為後來沒有這個料,即使你再點染,說實在的你也達不到當初那個效果。大概在六七年前吧,有人請我去看東西,拿了這么大的一個碗。我就說你這個是假的,而且我說碗底下寫了六個字--「大明宣德年制」。他說:「您怎麼知道的?」我說:「你這個是宣德碗。」「是呀,我這個就是宣德碗。」我說:「但是你這個碗是假的。」而且我更清楚,這種碗是在80年代的時候景德鎮復制的東西。結果傳來傳去,就傳成了真的了,按真的去賣去了。據說他花了大概是5萬塊錢。 成化初年,據說這種蘇料還有一點兒。但是這類的瓷器我還真沒有見到過。成化時期的瓷器,大多數青花的藝術效果是淡雅柔和、縹緲脫俗的這么一種風格。這種淡雅沉靜的風格是後人喜愛成化瓷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這個時期所使用的青料的名稱叫作平等青,也叫坡塘青。這種青料產於江西瑞州。產生這種平等青青花藝術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這種青料的含鐵量少,而錳的含量相對來講比較多;發色穩定,或者趨於穩定,沒有飄浮感;呈色是藍泛青灰;這個時期瓷器的胎子是潔白的,釉兒是又肥又透,用平等青就可以畫出比較細的紋飾來了。所以色澤顯得淡雅、柔和,給人一種雲遮霧障、若隱若現的縹緲的感覺,使人感到這個成化瓷有一種神秘感。這就是成化青花瓷的魅力所在。 這件東西我管它叫作全株花卉圖文碗。有人說這個碗上畫的叫作秋葵,因為我不懂植物,這個是不是秋葵我就不敢說了。我就把它叫做花卉吧,全株花卉。它的花色基本上是穩定的。呈色是藍中泛點兒灰,藍泛青灰,濃重處有黑藍色。但是它決不往下凹,它是平的。釉質滋潤,胎子是白的。你要是學鑒定的話,要先看瓷片兒,你從瓷片兒上一看就看清楚了。釉色是白的當中泛著青,白中泛青。用手摸它的表面,有的地方往上鼓,但是沒有往下凹的感覺。這些都屬於平等青的特色。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一下全株花卉。花卉應該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呢?有根、桿、枝、葉、花,在其他任何的一個朝代之中,他們畫的花卉都沒有根,唯獨成化的時候畫的花卉有根。這是成化時期畫花卉的特點。所以說有了這個特點,我們對於鑒定成化瓷又找到了一個證據。成化時期的瓷器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官窯器和民窯精品沒有什麼太大區別。根據這件標本的圖樣,還有釉色、釉質、青花等方面來看都是成化民窯器。說實在的,成化民窯器精品比官窯器還難得。當時我得到這個瓷片兒的時候,對這塊瓷片怎樣斷代我是比較猶豫的。它是不是真的成化瓷?尤其是後面這個款子,寫的是「大明成化年造」。它的字體比較潦草,也不規整。後來按照孫瀛洲老先生所講的方法,用15倍的放大鏡看它的款字這個地方。它的釉面兒裡面氣泡兒密集,像蒙蒙雲霧。這種現象是成化瓷所特有的。出於慎重,我又請耿老過了目,耿老說這是成化瓷。所以這塊兒殘片咱們就把它定為成化民窯的精品。孫瀛洲先生對成化瓷有一個精闢的評價,他認為成化瓷器胎質細膩純潔,白釉瑩潤如脂,色彩柔和,筆畫流利,造型輕靈秀美,表裡精緻如一。 成化瓷在瓷器發展史上占據著一席之地,很重要。在瓷器鑒賞當中有一句話叫「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也就是對於瓷器來說明朝最好的就是成化瓷,清朝最好的是雍正瓷,這就足以證明陶瓷界對成化瓷器的重視和珍愛。正是由於成化瓷器受到了後代人的青睞,所以從嘉靖的時候就有人仿製,以後歷代均有仿製,一直到現在。其中以清雍正時仿的最精細,他們在葩、形、釉、彩、繪、款兒等各個方面都很注意,都追求成化的風格,效果相當不錯,幾乎可以亂真。 雍正時的瓷器有寫「大明成化年制」款的,那是仿品不能叫贗品。因為它外邊是粉彩,粉彩是康熙時才有的。它的款子寫得相當漂亮,但是與真的成化瓷一比,它的破綻就出來了。到了晚清,很多瓷器上都寫著「大明成化年制」或是「成化年制」。我在鑒定過程中,經常有人說他的瓷器是成化的,我說不是,因為它上面的字非常潦草,不能單純看款子還要看其他方面。另外,成化年間的瓷器沒有「成化年制」這樣的四字款,倒有「大明年造」或「大明年制」。 在鑒定中還有一句話叫成弘不分,即成化、弘治這兩個時期的瓷器不分,因為這兩個時期的瓷器在質量上沒什麼太大的區別。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成化朝的皇帝叫朱見深,他在當太子時娶了一個妃子姓萬,萬妃比他大18歲。後來朱見深當了皇帝,沒有把她立為皇後,但是萬妃在後宮的勢力大於皇後。萬妃曾經生了一個兒子,但是3歲就死了,以後她再也沒有生育。可能是處於一種嫉妒心理,後宮的妃子凡是懷了孕的她都要讓人墜胎。後來朱見深在後宮的御書房見到了一個宮女,這個宮女是當初廣東的一個小方國的公主,國被滅後就被弄到宮中當了宮女,結果這個宮女就懷孕了。萬妃對一個宮女不是太注意,當顯形以後萬妃知道了,就命人用鉤子把胎兒從母體中鉤出來。鉤出來以後就要弄死,當時被太監保護起來,宮女也被保護起來了。到這個孩子5歲的時候,朱見深就感嘆自己無後,此時太監就借機告訴他說,你有兒子。這不是我杜撰的,我查過明史,明史後妃傳中有一段記載,上面說弘治皇帝頭頂上有一塊地方沒有頭發,是用鉤子鉤的。朱見深的兒子叫朱樘。 為什麼我要說這么一段歷史呢?原因是:首先,萬妃在後宮的勢力很大,朱見深又很敬重萬妃。萬妃喜好小巧清秀的物件,其中就包括瓷器。明看成化,一看它的青花;二看它的鬥彩,就是在胎的上面,比如想畫一個鳥,可能只畫腿和頭,但身子不畫,然後罩上一層釉去燒,燒完後由其他的顏色把身子補齊了再燒。現在最有名的是斗雞碗、斗雞杯、斗雞缸,像這樣的東西在拍賣行大概一對就一百多萬。所以說當時成化的瓷器恐怕與萬妃有一定的關系。 第二,朱樘可以說是九死一生才當上皇上,他對民間的疾苦有所了解。他當了皇帝以後或多或少地減輕了一些民間的負擔,對燒瓷也不再強令如何。這就形成了弘治時期所接受的東西大都是成化的,因為他自己沒有什麼創新,這就是成弘不分的一個原因。 ?拿出一個碗片這個是弘治時期的碗,我給它起的名叫「踏青舞蹈」,這也是民窯器。它的青花花色不太穩定,有暈散,尤其是口內的內沿更明顯。呈色是灰藍色,色調比較淺淡,釉面白灰色中間閃著青,足內折角是蝦青色。足的外牆有兩道弦文,兩道弦文之間有距離。上邊一道弦文比較輕淡,下邊一道弦文比較粗重。碗的畫面可能是8個年輕的男子,在這個碗片上可以見到4個,因為這是半個碗,所以可能是8個。他們身上穿的都是長衫,翩翩起舞,舞姿舒展優美,動作協調一致。背景是一片比較平坦的土埠,還畫著很多的柳枝,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片融融春日踏青的祥和氣氛。這是一幅寫實的民俗畫,從整個畫面看,文飾線條豪放秀逸,較之成化器顯得深沉一些。畫人物像從元代就有,那時大多數以畫成人為主,到宣德時期也有畫小孩的,但是不多。但到了成化年間畫男孩和年輕男子的題材就多了。剛才我指的這兩條線叫弦文。在明前期,主要是洪武、永樂年間沒有雙線,或者是一道,或者是畫的花,雙弦文是從宣德時開始有的。再有鑒定時要注意上限,就是什麼時候這東西開始出現的,這很重要。在它出現之前的東西如果有了它還沒出現時候的特徵,那麼肯定是假的。這個就是在宣德時期出現的雙弦文。還有一個特點是這 兩條線一輕一重,上邊的輕下邊的重。這種特點從宣德就有,到了成化時很明顯,而到了弘治時就不太明顯了,再往後就沒有這種特徵了。所以我又編了一個順口溜,叫:「宣德時有雙邊線,成化規矩靠底邊,上線輕細下濃重,直到弘治還可見」。「成弘不分」,確實很難分,但是有些細微的地方還是可以看出區別的。例如,成化時期的花色是「藍泛青灰」,而弘治時期的花色相對成化來說就要淺淡一些;成化時期的色調是灰藍色,而弘治時期的色調顯得比較深沉,弘治時期出現的鐵鈷斑比成化要多。剛才我們講了明中期的平等青。下面我再說三點:第一,關於剛才講的氣泡問題。觀察氣泡,是起源於孫老先生,但是孫老所指的是成化時期的瓷器,其他時期的瓷器孫老沒有講,而且這件事我問過耿先生,耿先生說孫老沒有講過別的。我對氣泡也仔細觀察過,只有成化時期的瓷器特徵特別明顯,其他時期的瓷器上的氣泡找不出規律。所以有人問我看氣泡行不行,我只能說您自己總結,如果您總結出來,我想學反正我沒總結出來。第二,胎色。由於燒制的工藝不同,胎色也不同。一般講,明代的胎色是肉紅色,清代的是青白色。你對著陽光看,胎子厚的看不見,薄的完全可以看見。凡是明代的里邊泛的都是肉紅色,清代的是青白色,這就是明代瓷器和清代瓷器胎色的不同。如果有人拿來一件成化瓷,比較薄的,你實在看不出來就看里邊,只要是青白色的就是假的。第三,關於內折角。內折角就是底面與足牆的夾角。這個夾角里邊有積釉,就是上釉的時候積得比較多,多了以後就呈現出一種蝦青色。這是明代中期以前經常出現的,現在的仿品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是仿品的積釉與真品的積釉有兩點不同。第一,它不是蝦青色而是淡綠色,即使能接近蝦青色也是泛綠的。第二,明代蝦青色的線有些窄,而後仿的比較寬。 皇帝都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只有弘治--朱樘只有一個皇後,而且他只有一個兒子叫朱厚照。這個孩子嬌生慣養,弘治死了以後,他當了正德皇帝。17歲登基34歲就死了,一共當了16年皇帝。這個正德皇帝無所作為,主要是吃父輩的家底。所以他在瓷業上沒有什麼建樹。但是正德一朝的瓷器生產還是繼承了成化的遺風。從青花瓷來講,正德前期的瓷器與弘治瓷器基本相似,只不過正德時期的黑斑顯得更多一些,平等青也沒有了。此時又出現了兩種新的青料,一種叫回青,另一種叫石子青。據說回青產於西域,具體是哪兒不知道。 正德時期也有一些新東西,出現了新造型,例如錦墩、筆架、佛前五供,都是從正德時開始有的。在款子方面,出現了藏文和迴文,迴文主要是阿拉伯文。此外,仿製前朝的東西從正德開始。在這里我想講一下仿品與贗品的區別,仿品從學術界來講叫「寄託」。正德皇帝要崇敬他的前輩,所以要仿宣德瓷器。現在的仿品與贗品的區別是價格,這個碗仿的是成化的,賣的是市價,那就是真的。如果你按成化價買下來,就冤了。這樣區分是因為瓷器沒有假的,只要價格合理就不叫贗品。這是我對贗品的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明朝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皇帝一共佔了99年,將近一個世紀。在明瓷器史上又是一個突出階段,出現了許多新的器形,文飾也增加了。民窯的精品和官窯器基本相似,最為突出的就是使用了回青。回青是正德時期出現的,據記載,回青是進口青料。回青中的氧化錳含量很高,而氧化鐵的含量很低。回青的特點是「散而不收」,就是花色散,所以它必須與石子青配合使用。石子青的特點是花色「沉而不亮」,不散。把散與不散的混在一起使用,呈色就 有一點青中泛紫。但是據歷史記載,配料比率是不同的,分為上青、中青、下青三個等級。上青主要用於混水,顏色清亮;中青用於設色,則筆路分明。這是一種新的瓷器繪畫技法,叫「雙溝填色」,是成化時期出現的。就是先畫兩條線,顏色較重,再在兩條線間添上較淺的顏色。到了景德鎮就叫「混水」。成化時期由於「雙溝填色」的繪畫技法剛出現,所以還不成熟,那時的雙溝填色填的幾乎與勾勒的顏色一致,有時分不清。到了隆慶時期,技法與配料都已經成熟,畫的最好的是隆慶朝時期的。指著瓷片?這塊就是隆慶時期的,是真正的官窯。隆慶時的選料、精煉的技術都很純熟了,所以青料的花色是純正穩定,呈色是藍中泛紫,色調濃重鮮艷,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它就是用的雙溝填色。它的線條非常流利自如,輪廓線與填色的色調非常協調,修胎也很規整。釉色是白泛微青,釉層微厚,釉面細潤,光潔平整。器足內是六字雙行的「大明隆慶年造」楷書款,中鋒運筆,頓挫有力,結構莊重嚴謹。我再說一個問題,指著瓷器這個是永樂時期的,底足里邊的釉子發白,質量遠不如器身。到了明中期,它的底釉與器身的釉完全一樣,到了中晚期它的底釉的光潔度和亮度都要比器物本身的好,不止官窯,民窯的精品也是這樣。 我今天介紹的都是比較細微的地方,搞鑒定要從點到面進行突破,很小的地方就能反映出對與錯。現在仿品仿得再好,在某些點上肯定與那時候的不一樣。從底釉上來看,不管有字沒字,與器身一樣時,我決不會把它放到明中晚期。如果底釉比器身的釉還好,就不可能把它放到明中期去,只能考慮它是明中晚期的。到了萬曆時,回青雖然還在使用,色調與以前也差不多,但是在其他方面都不行了。所謂明代走下坡路就是從萬曆時開始的,整個社會衰落瓷器生產也跟著衰落,而且此時回青的來源也漸漸的沒了。所以到了明萬曆中期,瓷器的質量越來越差,到了晚期,大多數瓷器已經平淡無奇了。 在明萬曆時期又出現了兩種青料。一種叫珠明料,另一種叫浙料,這兩種料都是國產的。珠明料產於雲南,浙料產於浙江。珠明料在元代時已經出現了,直到現代珠明料還在使用。這兩種料也分上、中、下三個等級,含鈷、錳量較高,含鐵量較低,發色都很穩定。 浙料的呈色是青中泛紅,回青料是青中泛紫,這就是兩種料的不同之處。在明天啟時期用的主要是浙料和珠明料。此時把青花的料分出幾個色階,就是把青花料分出濃淡。在「雙溝填色」剛出現的時候,只能分出濃淡兩種顏色,到天啟時就可以分五種顏色叫五彩青花。由於色階多了,畫面表現力也更豐富。指著一個瓷片這個叫「龍鳳呈祥碗」。青花的呈色是灰藍,以黑藍色為主,其中有的地方模糊不清。它的灰藍色里泛著一點紅,釉面呈青白色,外邊畫的是一條龍和一隻鳳,里邊畫的是一隻羊,羊在商代時就是現在的「祥」,所以我把這碗叫「龍鳳呈祥碗」。釉面泛青一直延續到康熙二十年,在這之前所有瓷器的白色地方都泛青。到康熙十年後,釉面都是白的。如果給你拿來一件明代的瓷器整個是白的,您就不要信。又拿出一件瓷器,這是垂釣圖文碗,它的畫風非常好,它的青花就是五彩青花,畫面把遠近都表現出來了。而康熙之前的畫面,基本都是
❽ 各個朝代、時期著名的陶瓷
中國瓷器的發明和發展,是有著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到成熟逐步發展的過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已出現了原始青瓷,再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到東漢時期終於擺脫了原始瓷器狀態,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發展,到了唐朝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的進步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如北方邢窯白瓷「類銀類雪」,南方越窯青瓷「類玉類冰」。形成「北白南青」的兩大窯系。同時唐代還燒制出雪花釉、紋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貼花裝飾等品種。
宋代是我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花爭艷的局面,瓷窯遍及南北各地,名窯迭出,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舉世聞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產品為世所珍。還有耀州窯、湖田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磁州窯等產品也是風格獨特,各領風騷,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好局面,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元代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統理窯務,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制出大型瓷器,並成功地燒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紅及樞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燒製成功,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宋、金時戰亂後遺留下來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窯仍然繼續生產,其中龍泉窯比宋時更加擴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龍泉窯的上乘之作。還有「金絲鐵線」的元哥瓷,應是仿宋官窯器之產物,也是曠世希珍。
明代從洪武35年開始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200多年來燒制出許許多多的高、精、尖產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銅紅釉、成化的鬥彩、萬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窯廠的存在也帶動了民窯的進一步發展。景德鎮的青花、白瓷、彩瓷、單色釉等品種,繁花似錦,五彩繽紛,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還有福建的德化白瓷產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發展臻於鼎盛,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景德鎮瓷業盛況空前,保持中國瓷都的地位。康熙時不但恢復了明代永樂,宣德朝以來所有精品的特色,還創燒了很多新的品種,並燒制出色澤鮮明翠碩、濃淡相間,層次分明的青花。郎窯還恢復了失傳200多年的高溫銅紅釉的燒制技術,郎窯紅、缸豆紅獨步一時。還有天蘭、灑蘭、豆青、嬌黃、仿定、孔雀綠、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時創燒的琺琅彩瓷也聞名於世。
雍正朝雖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藝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緻,成為與號稱「國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種。
乾隆朝的單色釉、青花、釉里紅、琺琅彩、粉彩等品種在繼承前新的基礎上,都有極其精緻的產品和創新的品種。
乾隆時期是我國制瓷業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到嘉慶以後瓷藝急轉直下。尤其是道光時期的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衰竭,制瓷業一落千丈,直到光緒時稍微有點迴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清王朝壽終正寢。長達數千年的中國古陶瓷發展史,並至此落下帷幕。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古陶瓷發展史,它雖然是以衰退而告終,但是它給後人留下的這份珍貴而又豐富的遺產,將永遠放射出燦爛的光輝
❾ 明代宣德瓷器的價值為何一直高居不下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於世,與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制技術達到了最高峰,成為我國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鎮陶錄》評價宣德瓷器:「諸料悉精,青花最貴。」
宣德瓷器有什麼特徵?分為以下九點1、永樂為明代瓷器的開創和發展時期,而宣德則為鼎盛時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說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細,釉汁均凈,造型工整,凝重渾厚,胎質細膩,多細砂底,器形多樣,青花濃艷,紋樣優美而久負盛名。琢器介面少見,胎體比永樂時厚重、堅致。2、釉面特點為桔皮紋。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與後期釉面稍白,中期為青白色,釉面均很細潤。3、青花用三種色料;①進口蘇泥勃青料,②國產料,③進口和國產混合料。青花自然暈散,形成濃重的凝聚結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謂青花之冠。4、磯紅彩始於宣德,瓷釉為宣德創新品種之一,仿哥釉也是從宣德時開始的,黃釉是宣德時燒製成功的,青金蘭釉又稱「雪花蘭」或「灑蘭」,為宣德時景德鎮能工巧匠又一傑作。5、紋飾一改永樂時的纖細風格,顯得粗重豪放,筆法蒼勁。尤以龍紋猙獰兇猛之狀,可為明、清兩代之最。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較永樂時顯著增多。一般為六字楷書款,亦有四字的,書寫部位不定,全身均可書寫,亦採用篆書。曾有宣德款識「滿器身」的說法。7、明代宣德年間景德鎮官窯瓷器年號款。以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為常見,其次為青花「宣德年制」楷書款。宣德官窯楷書款,好似出自一人之手,清秀端莊,渾厚遒勁。「德」字沿襲漢碑中的古體,字的右半邊「心」上沒有一橫,而成「德」字。而且雙人旁的兩撇,斜度較大。字體風格深受明初書法家沈度的影響。款識料色濃淡不勻,剛朴肅穆,富有永樂官窯四字篆體款的遺韻。8、宣德款,落款位置變化多,或底足,或器內心,或口沿,或肩部,正如孫瀛洲先生所說:「宣德款識遍器身」。多為雙行豎排,外圍雙圈。雙圈是用毛筆藉助旋轉陶車在圈足上寫就,顯得工整規矩,但圈線的色料濃淡不一,圈線的粗細也不一致。如果落款位置在器壁上,則多採用單行橫排,外面不加圈欄。9、器足、琢器多細砂底,無釉、無旋痕,泛有火石紅斑。盤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盤底,於足脊處滾圓如「泥鍬背」狀。
明宣德青花瓷器拍賣成交:明宣德青花雲龍紋帶蓋大8800-8800萬萬2010-07-18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龍紋扁8000-8000萬萬2011-11-25明宣德青花暗花【海水游5000-8000萬萬2012-04-04明宣德青花「魚藻紋」棱4000-6000萬萬2011-04-07明宣德青花雲龍紋扁瓶3800-5700萬萬2014-01-05明宣德青花梵文出戟蓋罐3600-3600萬萬2013-10-27永樂宣德青花之別根據有關資料,綜合諸多專家論述,領悟探求永樂至宣德青花器二者之間微妙不同之處,我最後歸納試得出以下結論:一、宣德時期瓷土選料,是景德鎮附近麻倉山所產「麻倉土」。同類器物相比,永樂稍輕薄,宣德顯厚重。此碗「露胎部位瓷質潤白,呈現淺淡火石紅,無旋紋痕。」二、宣德青花瓷「釉面一般都能見到像橘子皮似的橘皮紋。」檢驗青花碗,確實從釉面上看到這種和永樂器截然不同的差異。器物表面顯示出的細微現象,為我們鑒斷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三、用放大境觀察,此碗釉面「可見大中小不同、間距的氣泡群」。這也正是鑒斷宣德青花瓷的有力佐證。皆因「凡氣泡密集而整齊者,大多非宣德瓷」。四、宣德青花瓷不及永樂器細致,坯接胎痕比較明顯。此碗底足相連處,則呈現出一線淺短的接胎痕。「圈足斷面呈倒梯形,無法用手抓起,足背有稜角感」。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局部特徵。我國許多古瓷鑒定家,根據實鑒經驗還認為:明清瓷器鑒定紋飾的意義大於造型意義。縱觀永宣纏枝花卉紋樣,雖然花葉均富寫實趣味,蔓草逶迤婉轉輕盈,展現出古樸飄逸的風彩。但是,宣德青花瓷一改永樂雋永秀麗的畫意,筆力蒼勁雄健、恣肆縱橫、一氣呵成、酣暢淋漓。從此碗心描畫花卉紋便能看出兩種瓷繪風格各具其異。壁外圖飾時代特徵更為明顯。永樂青花線條纖細,不像宣德粗獷繁密,所以很少呈現如此深沉濃緊、渾融成片黑褐色的鐵結晶斑。
❿ 明宣德時期瓷器有哪些種類
您的問題,這一個歷史時期,瓷器品種十分豐富,常見青花、顏色釉、青花釉里紅等品種;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