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繁體字發明

繁體字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25 23:02:00

❶ 繁體字的來源還是誰發明的呢

其實在解放前我國的文字都是繁體字,漢字相傳是黃帝的文官倉頡發明的。繁體字一直延用了五千多年,到了新中國成立後改用簡體字,因為蔣介石政權去了台灣,並採用中華民國年號,對於漢字並沒有採取其他改革措施,因此台灣人至今運用文字一直都是繁體。

一位叫做「司空白」的網友在天涯「閑閑書話」上的文章《是否應該恢復繁體字及傳統文化?》引來了50多位網友近300個回帖,爭論十分激烈。很多網友贊同恢復繁體字的建議,持反對意見的人同樣態度鮮明。網友們還紛紛傳閱一篇名為《關於恢復使用繁體字的一點思考》的文章,該文署名「羅寧」,在2000年即已寫成並在網上流傳。這篇文章對簡化字的問題做了較為系統的辨析思考,每次涉及繁體字問題,都會有網友轉載其文章。 針對網上討論中一些較為集中的問題,記者采訪了北大語言學教授、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長蘇培成、著名古文字學家曾憲通、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駱玉明等人。 1「一對多」的簡化字造成混亂?
在爭論的問題中,最集中指責簡化字的一點就是「一簡對多繁」的簡化方式。即將幾個意義不同,讀音相近的繁體字合並為一個字。反對者指出,這造成了人們在學習理解字義時的混亂。 司空白舉了很多實例來說明他的意見。比如,皇後之後和前「後」的「後」現在都寫為「後」,造成的一個問題是:「很多小朋友一直存有一個疑問,站在皇帝背後的人,就是皇後?為什麼皇後要躲藏皇帝呢?」另外,「升斗米糧之『斗』和戰斗之『斗』本來也是完全不同的意思。二王關在門里,當然是鬥了!多麼形象!」
網友們舉出大量這樣「一對多」的簡化字,羅寧在《關於恢復使用繁體字的一點思考》中更系統地列舉了餘(余)、雲(雲)、後(後)、里(裏)、松(松)、谷(谷)、斗(斗)、幾(幾)、徵(征)、曲(曲)、豐(豐)、表(表)、沖(沖)、葉(葉)、種(種)、盡(盡)、發(發)、歷(歷)、鍾(鍾)等,認為它們的合並造成了閱讀上的歧義。司空白說,「我小時候一直很奇怪,為什麼十二生肖要把牛叫做『丑』,可它並不醜啊,後來讀了一些專門的文獻才知道,原來我們常用的『丑』字是專指子丑寅卯的丑,長相難看之『丑』有專用字『丑』」。
許多學者也指出這種簡化方式的確造成了理解困難,並破壞了漢字的傳統字理和結構,很多搞古典文學研究的人對此感觸頗深。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寧稼雨說,他在開會時遇到台灣學者,對方往往不知道該如何稱呼他的姓,因為「寧」對應兩個繁體字,既可能是讀二聲的「寧」,也可能是讀四聲的「甯」。而一旦要在電腦上將一篇文章由簡體轉成繁體,那簡直是一場災難。電腦無法識別一個簡體字應該轉成哪個繁體,最後出來的結果必然是一片狼藉。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駱玉明表示,這種同音合並的做法是以拼音文字的規則來對待漢字,現在很多搞了多年古典文學研究的人,都很難將每個簡體字分別對應的多個繁體字分辨清楚。對於普通人而言,這種一對多的簡化方式造成了一個後果:就是現代人對漢語字義的辨別很籠統,模糊、粗糙而不講究,不能區分文字的精確意義。駱玉明認為,因此可以說「現在中國人寫的文章都是粗糙的,不能精細、精美地欣賞漢字,不能准確地表達和使用漢字」。 回應 蘇培成(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長): 只用簡體字完全沒有問題

❷ 繁體字是誰發明的啊怎麼這么難寫啊!!!

繁體字並不是誰發明的,而是長期形成的,從甲骨文小篆隸書逐漸發展成的繁體字,目前香港和台灣好像就再用。

❸ 繁體字起源於什麼時候

商周時期的甲骨文。

❹ 發明這兩個字繁體字怎麼寫

提供給你參考~

❺ 繁體字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繁體字是在漢字簡化時誕生的 (過去的字相對現在來說是繁體)假設2011年後漢字又簡化了 那麼2010年的字相對就成了繁體字了 如此而已
中國字從甲骨文時代開始就是一脈相承的,從字形到寫法都是一點一點變化的。從甲骨文到金文到篆體到隸書到楷書、行書、草書等字體,其實都是字體的變化。繁體字其實是相對於簡體字而言的,大陸地區在建立新中國後對漢字進行了一系列簡化,形成簡體字。在普通人眼中,繁體字和簡體字的概念只有在隸書、楷體、行書、魏書等能被普通現代人識別的書寫形式中才有意義,很少有人會把篆體和繁體字聯系起來……如果要是這樣說的話,那就只能說從隸書之後漢字被稱為繁體字是最能被人接受的,而隸書最早產生於秦朝,也就是說繁體字是最早產生於秦朝

❻ 那些繁體字是誰發明的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古老的民族,有著她過去光輝燦爛的一頁,而她過去的輝煌又主要是靠漢字——確切地說,應該是繁體字——流傳下來的,繁體字與歷史文化傳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不可分離。這種牢不可破的結合又賦予繁體字某種特殊的意義,使它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代名詞,象徵著五千年的古國文明,象徵著國家的統一,象徵著民族的團結,象徵著悠久燦爛的文化。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其中,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只有漢字至今還在使用。而且漢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同時,漢字又是美學的對象,在數千年的發展中相繼創造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多種字體,發展了書法藝術、篆刻藝術、解字游戲,促進了國畫藝術,使人們獲得很大的美學享受和精神享受,因此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高大的美學形象,形成了其他文字無法比擬的審美心理。
簡繁互補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今天我們知道的字古老的漢字是甲骨文,它的筆畫最簡單。可是到了商周的金文很多字被繁化了,小篆比金文簡化,而之後的隸書又有繁化的趨勢,後來的唐楷繁簡相宜最後穩定下來。
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採納

❼ 繁體字是清朝發明的嗎

實際上繁體字和簡體字是漢初楷書出現時就存在了,只不過當時大家都隨便用,並沒有在乎簡與繁(不過有些簡體字是楷書向行書轉變時出現的,其中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就有不少簡體字),比如孔乙己的「回」字四種寫法。不過到了清朝時,滿清當局為了控制漢人思想,在推行文字獄的同時,還特意控制文字,推行所謂的「正體字」,也就是楷書中最難寫筆劃最多的寫法作為科舉考試的標准字體,所以大家都誤認為繁體字是清朝發明的。而滿清滅亡後,隨著中國平民教育的興起,繁體字在教學中存在嚴重的弊端,於是一些文字學家開始嘗試用簡體字來取代繁體字用於教學。後來新中國建立後,出於義務教育和掃盲工作的需要,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文字改革,大力推行簡體字。而台灣和香港由於出於反共需要,還是使用繁體字。而現在台灣、香港所謂的繁體字「傳統」宣傳,目的也只是為了詆毀中共而已。

❽ 數字繁體字真是朱元璋發明的

是朱元璋命人創造的!
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戶部侍郎郭恆等人通過塗改財會憑證上的數字「一回二三答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的手段,大肆侵吞、貪污國家錢糧。案發後,追贓七百萬石。此案從朝廷六部侍郎到地方大小官員、豪紳,牽連數萬人,全部被斬首示眾。
「秋糧案」使朱元璋大為震驚,他一方面更加堅定了「重典治吏」的指導思想,另一方面,他下令對全國財務管理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做法就是將記載錢糧的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分別改為漢字大寫「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陌阡」。在此後的實際使用中,人們逐漸用「佰仟」代替了「陌阡」二字。

❾ 繁體字是誰發明的大神們幫幫忙

學漢字不學繁體,簡直白學了,不學繁體字是不是對不起寫字啊?我只會些簡體(不管好壞)
滿意請採納

閱讀全文

與繁體字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