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基因是誰創造的

基因是誰創造的

發布時間:2021-06-25 21:51:56

⑴ 人類是如何從血液中提取基因的是誰發明了基因(來源)

首先用實驗證明基因的化學本質就是DNA分子的是美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O.T.Avery 。他和他的合作者在紐約進行細菌轉化的研究,實驗材料是肺炎鏈球菌,結果說明,使細菌性狀發生轉化的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質或RNA分子。這一重大的發現轟動了整個生物界。因為當時許多研究者都認為,只有像蛋白質這樣復雜的大分子才能決定細胞的特徵和遺傳。而Avery等人的工作打破了這種信條,在遺傳學理論上樹起了全新的觀點,即DNA分子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緊接著在1952年,美國卡內基遺傳學實驗室的科學家A.D.Hershey和他的學生共同發表報告,肯定了Avery 的結論。他們的實驗材料是T2噬菌體。
最偉大的模型在1953年被提出來了,就是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我們應該記住兩位創立者的名字——J.Watson 和F.Crick 。隨著研究的深入,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在生物界並非所有的基因都是由DNA構成的。某些病毒和噬菌體,它們遺傳體系的基礎是RNA,而不是DNA。例如,A.Gierer 和G.Schramm 在研究煙草花葉病毒時,首先發現了RNA分子能夠傳遞遺傳信息,同時他們還發現煙草花葉病毒的RNA成分在感染的植株葉片中能夠誘導合成新的病毒顆粒。
到現在,基因已經是以一種真正的分子物質呈現在我們面前,再也不是一種神秘成分了。科學家可以像研究其它大分子一樣,客觀地探索基因的結構和功能。

【血液中DNA的提取方法】
(1) 將冰凍的血在室溫下溶化;
(2) 取1ml血液轉入一無菌的2ml離心管中,加入等體積的PBS磷酸鹽緩沖液,充分混勻後12000rpm離心5min,棄上清;
(3) 加入667µl STE,24µl的20%的SDS,37℃水浴1h;
(4) 加10µl的20mg/ml的蛋白酶K混勻,55℃水浴消化過夜(10~14h);
(5) 將消化的樣品加入等體積的Tris飽和酚,充分搖勻,12000rpm離心10min;
(6) 將上層水相轉入另一無菌2ml離心管中;再加入等體積的Tris飽和酚,充分搖勻,12000rpm離心10min;
(7) 將上層水相轉入另一無菌2ml離心管中;並加入等體積的酚∶氯仿∶異戊醇(25∶24∶1),旋渦振盪至充分混勻,12000rpm離心10min;
(8) 將上層水相轉入另一無菌2ml離心管中;並加入等體積的氯仿∶異戊醇(24∶1),充分振盪混勻,12000rpm離心10min;
(9) 將上清液轉移到另一無菌2ml離心管中;加入2倍體積的冰乙醇,1/10體積醋酸鈉水平搖動,直到可見絮狀DNA析出;
(10) 將樣品置-20℃冰箱冷凍30min或冰浴15~20min,取出後再次12000rpm離心10min,使DNA沉澱;
(11) 用槍頭將DNA挑到另一無菌離心管中,用適量的70%乙醇洗滌並晃動,以洗出DNA的雜質;
(12) 倒出乙醇,將DNA用真空乾燥或自然晾乾,加入適量的TE緩沖液回溶,-20℃保存備用。

⑵ 基因是誰創造

基因來(Gene,Mendelian factor),也稱為遺自傳因子。是指攜帶有遺傳信息的DNA序列,是控制性狀的基本遺傳
基因——遺傳的密碼

單位。基因通過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來表達自己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從而控制生物個體的性狀表現。

基因有兩個特點,一是能忠實地復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徵;二是基因能夠「突變」,突變大絕大多數會導致疾病,另外的一小部分是非致病突變。非致病突變給自然選擇帶來了原始材料,使生物可以在自然選擇中被選擇出最適合自然的個體。

「基因」所形成的DNA的特殊雙螺旋結構,不但可以「復制」繁衍自己,而且還可以與「氨基酸」進行臨時的「結合」,從而就像一把「機械手」一樣,將各種「氨基酸」重新組合成各種「形狀」,而只要不同「性質」的東西,形成了不同的「整體形狀」,放在不同的「位置」,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功能」,於是「氨基酸」和「基因」的絕配組合,就製造出了各種使「整體」更加「穩定」的「蛋白質」。於是「氨基酸」和「基因」就成了穩定的「共存」狀態。

⑶ 基因的概念是誰提出的

基因的概念是格雷戈爾·孟德爾提出的

基因(遺傳因子)是產生一條多肽鏈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基因支持著生命的基本構造和性能。儲存著生命的種族、血型、孕育、生長、凋亡等過程的全部信息。

環境和遺傳的互相依賴,演繹著生命的繁衍、細胞分裂和蛋白質合成等重要生理過程。生物體的生、長、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現象都與基因有關。

(3)基因是誰創造的擴展閱讀:

基因的特點:

基因有兩個特點,一是能忠實地復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徵;二是在繁衍後代上,基因能夠「突變」和變異。

當受精卵或母體受到環境或遺傳的影響,後代的基因組會發生有害缺陷或突變。絕大多數產生疾病,在特定的環境下有的會發生遺傳。

也稱遺傳病。在正常的條件下,生命會在遺傳的基礎上發生變異,這些變異是正常的變異。

⑷ DNA一詞的發明者是誰

1909年,丹麥植物學家和遺傳學家約翰遜首次提出「基因」這一名詞。

⑸ DNA是誰先發明出來的

轉基因技術的成熟經歷了一定的過程,中間有很多人、很多實驗都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是前人不懈努力的結果。
簡單說一下吧
轉基因動物最早的典型例子就是1982年由美國華盛頓大學Palmiter等報告的「超級小鼠」。(一般認為這是產生轉基因小鼠的技術體系成熟的標志)
但在這之前,1974年,Jaenisch等用顯微注射的方法將SV40的DNA導入到小鼠的胚囊中,在自帶小鼠的肝、腎組織中檢測到了SV40的DNA,這證明將外源基因導入胚胎細胞中並實現整合是可能的。1980年,Gordon等採用受精卵原核顯微注射法,首次成功地將皰疹病毒和SV40的DNA片段導入小鼠基因組,當時Gordon和Ruddle稱這種轉化小鼠為「轉基因小鼠」。
轉基因植物,1983年採用農桿菌介導方法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例轉基因植物——轉基因煙草。

⑹ 基因的存在最早是由誰提出來的

基因的存在最早是由孟德爾在19世紀推斷出來的,並不是觀察的結果。在達爾文發表進化論後不久,他試圖通過對豌豆進行試驗來解釋該理論。但是直到19世紀末他的研究才被人們所重視。現代遺傳學家認為,基因是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遺傳效應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總稱,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於染色體上,並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基因不僅可以通過復制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還可以使遺傳信息得到表達。不同人種之間頭發、膚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異所致。

盡管達爾文的自然選擇進化學說是研究社會行為的關鍵所系,但卻一直為許多人所忽視。甚至在生物學領域中,忽視和濫用達爾文學說的情況一直令人詫異。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把自然選擇的社會學說的這一重要部分,用簡明通俗的形式介紹給世人,這可以說是首開先例的。道金斯認為某一物種比另一物種高尚是毫無客觀依據的。不論是黑猩猩和人類,還是蜥蜴和真菌都是經過長達約30億年之久的所謂自然選擇這一過程進化而來的。每一物種之內,某些個體比另一些個體留下更多的生存後代,因此,這些得以繁殖的幸運者的基因,在其下一代中的數量就變得更加可觀。基因的非隨機性的區分繁殖就是自然選擇。自然選擇造就了我們,因此,要想了解我們的自身特性,就必須懂得自然選擇。

⑺ 基因最早是由誰提出來的

丹麥人 1909年丹麥學者W.L.約翰森提出了基因這一名詞,用它來指任何一種生物中控制任何性狀而其遺傳規律又符合於孟德爾定律的遺傳因子,並且提出基因型和表現型這樣兩個術語,前者是一個生物的基因成分,後者是這些基因所表現的性狀。

==================================================================

親~你好!````(^__^)````
很高興為您解答,祝你學習進步,身體健康,家庭和諧,天天開心!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另發或點擊向我求助,答題不易,請諒解.
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請點擊下面的【採納為滿意回答】或者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點擊【評價】,謝謝!
你的好評是我前進的動力!! 你的採納也會給你帶去財富值的。(祝你事事順心)
==================================================================

⑻ DNA是誰發明的

最早分離出DNA的弗雷德里希·米歇爾是一名瑞士醫生,他在1869年,從廢棄綳帶里所殘留的膿液中,發現一些只有顯微鏡可觀察的物質。由於這些物質位於細胞核中,因此米歇爾稱之為「核素」(nuclein)。到了1919年,菲巴斯·利文進一步辨識出組成DNA的鹼基、糖類以及磷酸核苷酸單元[3],他認為DNA可能是許多核苷酸經由磷酸基團的聯結,而串聯在一起。不過他所提出概念中,DNA長鏈較短,且其中的鹼基是以固定順序重復排列。1937年,威廉·阿斯特伯里完成了第一張X光繞射圖,闡明了DNA結構的規律性。

⑼ 現代基因學說的創立者是誰

摩爾根是一位美國科學家,為了探索生物界遺傳現象的本質,提示遺傳的奧秘,和他的實驗對象—果蠅幾乎打了一輩子交道。在摩爾根之前,已有科學家將決定生物遺傳和變異性狀的遺傳因子稱為基因。這種基因作為遺傳信息寄存在生物的染色體中。

⑽ 誰發明了基因結構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導致了大量適用於醫學診斷、醫葯工業、農業技術、環境及食品科學的方法與產品的涌現。近十年來,又以驚人地速度發展了研究與開發基因組和生物信息學這樣的新領域。旨在分析人類基因組材料並提供完整人類基因資料庫的國際合作項目目前已基本完成,並已收集了包括基因序列和其調節區,以及已表達序列標記(EST)和單一核苷酸多態性(SNP)等基因組標記在內的大量DNA信息。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有關國家於2000年6月宣布已完成了「工作框架作圖」,雖然其意義十分重大,但實際上這只是一項初步的工作。真正弄清染色體上所有的基因和由之編碼的蛋白質及其功能(活性),特別是找到並清楚地了解大量與疾病相關的基因,科學家們仍面臨著十分艱巨的任務,並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自1991年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就其發現的幾千個未知功能的人類基因組部分序列,即所謂已表達序列標記(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r)向美國專利與商標局(PTO)提交專利申請以來,由NIH的行動引起的爭論幾乎沒有停止過。在生命科學界,這場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於是建立開放的資料庫以使公眾免費得到這些遺傳信息,還是通過專利獲得排他壟斷權。而在知識產權界,爭論的焦點則主要是未知功能的DNA片段(例如EST和SNP等基因標志)能否獲得專利,以及針對EST和SNP專利申請應採用什麼樣的專利性標准問題(特別是充分公開和實用性要求)。 1998年歐共體通過並發布了生物技術發明專利指令,並且繼後美國專利與商標局於1999年12月,發布了針對美國專利法第112條書面描述要求修訂的專利申請內部審查指南和實用性審查指南。自此,問題似乎在逐步得到澄清,爭論似乎也在逐漸平息下來(盡管迄今仍有一些法律界人士對上述規程和准則的某些細節提出異議)。然而,當中國國內也可能面臨國際上已爭論了將近十年之久的相似問題時,概要了解基因組部分序列特別是ESr的技術背景和特徵,回顧國際上那場爭論的經過和已提出的法律解決途徑與對策,對於處理我國面臨的相似問題,可能會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一、技術背景 為了充分理解ESr的實用性等專利性條件問題,有必要首先對分子生物學,特別是EST的某些基本概念簡要總結如下。 DNA是由字母A、T、G和C所代表的四種不同的核苷酸組成的。因此,DNA序列可由一長串按不同順序排列的上述字母來表示,例如AGGTCGAATCCGTAC.染色體DNA實際上是由兩條互補的核苷酸鏈構成的雙鏈分子。以A-T和G-c配對方式存在的核苷酸稱為鹼基對。如果上述序列為染色體DNA,它應該是如下所示的一串鹼基對: http://..com/question/18610786.html?si=1

閱讀全文

與基因是誰創造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