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第一座石拱橋是誰發明

中國第一座石拱橋是誰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25 21:30:33

1. 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橋

第一座橋應該是《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建於公元282年可能是最早的了

2. 中國最早的石拱橋是什麼

我國很早之前就造就了石拱橋!據資料記載!河南洛陽東面有一座名為「旅人橋」的石拱橋!才是見於最早的石拱橋!而現存於最早的石拱橋,則是河北趙縣城南的「安濟橋」!古時趙縣也稱趙州!所以也稱之為「趙州橋」!

3. 歷史上第一座橋是誰砌的

歷史上第一座橋是沒有歷史記載的,也無法考證,在水面上扔棵樹就過去了。

4. 石拱橋是誰發明

這個好像沒人有結論,因為石拱建築拱形構件的歷史很古老,特別是國外那些建築喜歡用石頭的,如古希臘古羅馬等,你可以搜搜,阿瑞凱比克橋,加爾橋,羅馬斷橋,看看,這玩意估計很難知道是誰發明的了.
中國石拱橋目前確切已知最早的是趙州橋,李春設計的,但是不是他發明的就沒人能知道了,我覺得搞不好之前拱橋就是一種基本的造橋技術.
茅以升《橋梁史活》中說中國最早的石拱橋是洛陽的旅人橋,你可以搜下網路,水經注說:"橋去洛陽宮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圓以通水,可以受大舫過也。"可見應該是石拱橋.專門記其特點,看樣在當時應該算是很別致的了.
建議你搜下一篇論文<<拱橋的起源與石拱橋的發展>>論文看看,裡面的資料比較好.

5. 中國的第一個石拱橋是誰造的

部分人認為史料稱「隋匠李春」,即為匠人,該是頭結發髻,坦胸露背,上身短衣,腰扎布帶,下穿長褲卷腿,足穿系帶鞋,手持錘. 鑿之類生產工具的勞動者形象。部分知識人士認為,李春不應是也不可能是勞苦民工或普通匠人。現代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梁啟超之子)先生考察趙州橋時寫道:「這千數百年前的結構所取方式,……驚異的表現出一種極近代化的工程精神。」另據唯一史料記載可以判斷,李春是規模宏大的趙州橋工程的設計者,是集水利. 交通. 橋梁. 工程各方面高深造詣知識於一身的建築學家,相當於今天的國家建委省. 部級技術官員或具高級職稱的設計師. 工程師。

6. 中國第一座石拱橋--趙州橋的設計者是哪位建築師

李春

趙州橋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

7. 中國最早的石拱橋誕生於什麼朝代

晉朝,名字為旅人橋。

我國最早的單拱石拱橋建於河南洛陽。中國 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在《橋梁史活》前言中指出:「我國最早的石拱橋— 旅人橋建於洛陽。」

據《河南府志》 記載:洛陽七里澗橋也稱旅人橋,在晉代京師建春門東七里的七里澗上。 始建於晉太康三年 (282年)十一月, 至次年四月建成,日用工7.5萬人, 距今已有1700多年 《水經注》里提到:「旅人橋」,大約建成於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

石拱橋,用天然石料作為主要建築材料的拱橋,這種拱橋有悠久的歷史,橋梁又多有附屬小品建築,如橋頭常立牌坊,著名者如北京北海瓊華島前的石拱橋,兩端就各有一座規模甚大而美麗的牌坊。

石拱橋是中國傳統的橋梁四大基本形式之一,石拱橋這一體系多種多樣,在中國橋梁發展史上一經出現,發展很快,在1880年近代鐵路公路橋梁工程技術傳入中國以後,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古代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

(7)中國第一座石拱橋是誰發明擴展閱讀:

跨水架橋,意境之美,雕琢裝飾,千姿百態,也是體現我國審美觀的一種民族傳統。建築不論大小,工藝必須精益求精,如同一幅畫圖,不許有一處敗筆。

自從石窟造像盛行,古代石工,都有一套過硬本領,都具有一定的美工水平,趙州橋的欄板,盧溝橋的石獅,都以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這也是中國石拱橋在藝術方面一個可貴的傳統,對於現代石拱橋裝飾也還存在著深刻的影響。

中國的石拱橋,在古代有一定的成就,在今天仍有發展的前景,過去有用的東西,今天仍在起著作用,因此,它是一份可珍貴的遺產,顯示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和卓越才能。我們在現代橋梁事業中,必然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茅以升曾寫《中國石拱橋》贊美。

拱橋為橋梁的基本體系之一,建築歷史悠久外形優美,古今中外名橋遍布各地,在橋梁建築中佔有重要地位。它適用於大、中、小跨公路或鐵路橋,尤宜跨越峽谷,又因其造型美觀,也常用於城市、風景區的橋梁建築。

自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鋼鐵和混凝土建築材料的出現,石拱橋已逐步為鋼拱和鋼筋混凝土拱橋所代替。拱橋結構向輕型結構發展,並逐步打破傳統的上承式石拱橋的型式,創造出新型的拱橋。

拱橋的拱圈發展成為分離式肋拱,橋面發展成新型板梁式結構,借立柱支承於拱肋之上(上承式),或用吊桿懸掛於拱肋之下(下承式)。當受地勢或受橋梁建築高度限制時,還可做成中承式拱橋。拱橋可以是單跨,也可以做成多跨。

8. 關於中國古代石拱橋的歷史資料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也叫大石拱橋,座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座石拱橋,也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橋。唐代文人贊美橋如"初雲出月,長虹飲澗"。
這座橋建於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橋身長50.82米,寬9.60米,大拱的凈跨度長37.37米,拱高7.23米。他考慮,為使橋面坡度小,將橋高與跨度呈1:5的比例,這樣既便於行人來往,也便於車輛通行;拱頂高,又便於橋下行船。他又在大拱的兩肩上,各做兩個小拱,使得整個橋型顯得格外均衡、對稱,既便於雨季泄洪,又節省了建築材料。其結構雄偉壯麗、奇巧多姿、布局合理,多為後人所效仿。李春設計的橋面坦直,共分三股,中間走車馬,兩旁走行人,不僅可使秩序井然,且又能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可見,在1300多年前,在技術十分落後的情況下,一個普通石匠李春有這樣高超的技術,實為難能可貴。
李春選用的石料和石料砌法技藝與眾不同。他採用長方形石料,每塊重約一噸,在1350多年前的隋朝,李春在沒有起重機和吊車的情況下,運這么重的大石頭是何等的艱辛。這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可見李春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代價!
李春帶領其他工匠,將石料各面部鑿有細密的斜紋,使石塊相互咬合扣緊。全橋由28道獨立的石拱縱向並列組成。他想,這樣可以使每道石拱圈各自獨立負荷載重,又便利於修繕。為了加強各拱圈的連接,他又採用9道鐵梁貫於拱背之上,接著用腰鐵嵌入拱石之間,使橋能"奇巧固護,用於天下"。
最後,李春又組織能工巧匠,在橋面的兩側石欄桿上,刻有許多精美的古典雕刻藝術,圖案細膩,刀法蒼勁有力,雕刻靈變,各種鳥獸龍騰虎躍,欲飛若動,形象逼真,堪稱隋唐時代雕刻藝術的佳作。這種拱上加拱、"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樣的布局,採用這樣的巨形跨度,構成這樣的優美的造型,是李春在世界上的首創。在歐洲,14世紀才出現法國泰克河上的賽雷橋,但是,比中國趙洲橋晚了700多年,並且早已被洪水毀壞無存。所以,李春造的趙州橋是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唯一尚存的時間最長的一座,在世界佔有重要地位,是相當有價值的。這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和自豪。
這座歷史悠久、結構奇特、造型美觀、居世榜首的趙州橋,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第一位橋梁專家。
但是,關於李春的生平事跡卻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就連隋朝之後的唐朝人,也只有"製造奇特趙州橋的人是隋匠李春"等數語記載。在趙州橋建成100年以後的唐朝開元13年(公元726年)中書令張士貞在《安濟橋銘》中簡略提到:"趙州清水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這說明,在封建社會里,勞動人民的創造發明,不知有多少被埋沒了。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趙州橋的基礎非常堅固。1350年來,兩邊橋基下沉水平只差5厘米,這說明李春橋址選擇科學合理。趙州橋橋基,是建築在清水河河床的白粗沙層上,既沒有打樁,也沒有其他石料,橋台僅用五層石料砌成,橋基很牢,結構簡單。在1350年前,李春就敢用這樣天然地基來承擔大橋的全部重量,可見李春對工程學、力學、建築學、水文、地質等都有深刻的理解。李春有這么多科學知識,無疑是他從勞動實踐中獲得和積累的。
趙州橋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李春的名字也永垂史冊。

9. 中國最古老的石拱橋——趙州橋的設計者是誰

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建於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閱讀全文

與中國第一座石拱橋是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