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彎管機發明

彎管機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25 20:36:16

1. 上海船廠的企業概況

祥生船廠建於清同治元年,前身是英商和記洋行。至同治四年已有地18畝,臨江有一塊長167英尺的地段,建築機工場、鐵工場、木工場、鍋爐房各1間,翻砂鑄工場1間,堆棧2座。設備有:蒸汽鐵錘、熔鐵爐等。同治十三年收購了上海浦東煉鐵機器廠後,規模擴大。光緒六年(1880年)新建船塢1座,其尺度為:船塢長450英尺,塢門寬80英尺,滿潮時水深21英尺。
耶松船廠建於清同治四年,最初是美國企業,經營船塢、堤岸、倉庫的設計施工。同治十年,以最高的標價得到上海船塢公司「老船塢」的租賃權;次年,又獲得浦東船塢公司的租賃權,首先把浦東船塢由380英尺擴充到450英尺,以後又陸續添置了起重機、鍋爐和抽水機等設備,接著又兼並了一些設在上海的英國船廠。由於英國資本不斷增加,耶松船廠變成一個英國資本的企業。它比祥生船廠大,有工人2000餘人。其在虹口「老船塢」的工廠面積佔地30餘畝,東為仁泰碼頭,兩側招商局,中棧前臨馬路,後沿黃浦江,地上有鐵路,能重車出入,設備比較先進。光緒二十~二十六年又先後兼並了董家渡船塢和東方船塢,規模進一步擴大。光緒二十七年,耶松、祥生兩廠合並,組成耶松船廠公司,資本額增至557萬銀兩,擁有祥生船廠船塢、老船塢、引翔港船塢、和豐船廠船塢、董家渡船塢、哥立爾船塢、東方船塢等7大船塢,以及較多的廠房、倉庫、碼頭等設備和設施,是當時「東方最大的修造船壟斷組織之一」。
瑞鎔船廠初期資本額為218490銀兩,後增資10萬銀兩。廠址在楊樹浦路,有船塢1座,安裝了最新式的設備,其中包括水力絞釘機、蒸汽工具和電力鑽孔機的裝置等。民國元年兼並萬隆鐵工廠後,進一步擴充設備,在滑道上安裝1台50匹馬力的電動絞車,鐵工場安裝了2台手搖起重機。在萬隆工場修建了為木工儲存烘乾木材的天棚,1個新汽車棚,1個堅固的防火室。鑄銅工場加以翻修,增加設備有1台新的刨床和3台電力鑽孔機。
民國25年,耶松有限公司和瑞鎔船廠合並成立英聯船廠股份有限公司,全廠佔地450畝,職工近1000人,擁有4座大型船塢。合並的第1年修船570餘艘,營業狀況甚佳。
解放後,1950~1952年的3年國民經濟恢復期間,工廠用於基本建設投資共72萬元,因陋就簡地進行零星建設和廠房修理。
1954年1月,軍管英聯船廠主廠並入交通部上海船舶修船廠後,工廠佔地面積33.1萬平方米,其中廠房建築面積9.4萬平方米,擁有干船塢2座,船排3座,滑道1座,碼頭岸線長780米,主要生產設備330餘台。
1953~1957年「一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基本建設投資為1202萬元,完成建築面積40416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14930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25486平方米。這是建國以來工廠較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的開始,完成的主要項目有:內燃機車間、車工車間連庫房、輪機車間、固定碼頭東部(浦東廠區)3號變電所、西部(浦西廠區)動力間、制氧站、鍋爐房等。
1958~1962年「二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固定資產投資共2098萬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2077萬元,技術改造投資21萬元。竣工建築面積50204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39012平方米。完成的主要項目有:船體、輪機、鍛工車間、鑄工車間、西部碼頭、煤氣站、中央倉庫等。其中3000噸船台(1號船台)是當時工廠為建造3000噸級沿海船舶「和平49」號而興建的,1958年7月開始,同年11月完工。1959年4~6月結合新制第一台40噸門式起重機對該船台進行擴建,共投資86萬元,其中建築工程17萬元、設備工程69萬元,通過對1號船台的改擴建,使該船台實際已具備建造5000噸級船舶的能力。(1969年4~11月,又投資7萬元,對該船台進行技術改造,採取接長加固,使其具備建造萬噸級船舶的能力)。1963~1965年,工廠固定資產投資大為減少,僅投資284萬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255萬元,技術改造投資29萬元,竣工建築面積9632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7975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1657平方米。完成主要項目有:船體放樣樓、檔案庫房和技工學校等。其中1號船塢大修(該船塢建於光緒二十九年,由於長期失修,塢壁鋼板樁腐蝕滲水、塢底高低不平,嚴重影響塢修作業),1964年4月開工進行大修,1965年3月完工,共投資120萬元,其中建築工程費88萬元,設備工程費32萬元。
1966~1970年的「三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固定資產投資1275萬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258萬元。竣工建築面積12520平方米,其中生產性建築面積10285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2235平方米,完成的主要項目有銅工車間、造機車間、船體下料場、乙炔站等。新建固定碼頭(8號碼頭,即造機碼頭)工程於1966年2月開工,1967年12月完工,投資117萬元。該碼頭全長210米,寬11.5米,碼頭標高4.5米,碼頭前沿水深6米。此外還投資8萬元用於改進除銹工作設施;投資32萬元新建1艘900馬力拖輪,投資117萬元新增1艘50噸浮吊等。
1971~1975年的「四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固定資產投資5727萬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178萬元。竣工建築面積73327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52093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21224平方米,完成主要項目有:新建2萬噸船台(2號船台),總投資862萬元,建成後的船台長228米,寬27米,兩側設有100噸、40噸門座式起重機各1台,新建85×24米電焊平台1塊;船體車間改造工程共投資1282萬元,竣工建築面積20398平方米,車間內配備了起重能力100噸的橋式起重機、12米刨邊機、160噸和300噸油壓機等內場加工設備。造機車間二期工程共投資1250萬元,竣工建築面積9352平方米,車間內新添直徑3.5×15米大型車床1台、直徑3.4米立式車床1台、4.5×15米龍門刨床1台等大型機床設備及12台橋式起重機,其中最大起重能力為100噸。還新建了噴丸房,對造船區域的舊建築進行拆遷改造。自製了長12米,寬5米,為可控硅無環流控制的大型龍門刨床,用於加工大型柴油機底座。1972年,投資424萬元,籌建張家港分廠,並於1974年5月竣工投產。
1976~1980年的「五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固定資產總投資為5438萬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915萬元。竣工建築面積為115039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57747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57292平方米。主要工程項目有:船體車間改造、造機車間新建工程、張家港分廠遷並及4306廠遷建,此外還有車輛修理工場、綜合車間改造、機電外協倉庫、工廠東部碼頭填檔、大型退火爐、倉庫和露天跨、新建舾裝碼頭(銅工碼頭)等。主要技術改造項目有:自行風雨棚、高壓水除銹裝置、機修工場擴建等。還新增一批大型運輸車、汽車吊、數控繪圖機、光電跟蹤切割機等設備。
1981~1985年的「六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固定資產投資5770萬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3463萬元。竣工建築面積為90470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33884平方米,職工住宅56586平方米。工廠的技術改造規劃被列入國家機電工業第一批550項重點技術改造項目之一,並於1986年12月通過國家驗收。完成的主要技術改造項目有:1號和2號船台接長改造,使之能分別建造2萬噸級和3.5萬噸級的船舶。船體車間內場引進了先進的鋼板預處理生產線、型鋼預處理生產線、平面分段生產線、數控切削生產線等4條生產線以及新增關鍵加工設備。這一期間的主要建設項目有,船體外場場地改造及設備添置,造機加工設備添置和廠房改造,鑄鐵清理工場改造,螺旋槳工場擴建,計量室擴建等。工廠與聯邦德國兩家公司簽訂合同以補償貿易方式籌建集裝箱分廠。工廠投資710萬元,1981年1月開工,1982年3月基本完成並試生產,1984年12月全部完工。
1986~1990年的「七五」計劃期間,除繼續完成「六五」重點技術改造新建和擴建項目掃尾工程外,用於固定資產投資5587萬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3814萬元,竣工面積51497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24750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2724平方米。完成技術改造項目有:中型計算機房改造、中心鍋爐房油改煤工程、呋喃樹脂砂回收再生裝置、新建簡易噴丸房和塗裝房等。此外,還引進一批塢修機械設備,高空作業平台5台,MPK150.8液壓搬運車等項目。
1991~1995年的「八五」計劃期間,工廠屬「八五」國家重點技術改造企業,技術改造項目也列為國家重點改造項目。工廠投資26446.4萬元,重點改造造船造機設施設備。主要項目是:重建1號船台,使之能建造3.5萬噸級船舶以及具有建造6萬噸級的能力,配備2台120噸門座式起重機;新建7975平方米裝焊平台,11900平方米舾裝場地和分段堆場等;新建194米長的舾裝碼頭、35千伏總降站;進口水下等離子切割機、數顯彎管機、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機、水力測功器等;添置機加工設備,改造造機配套設施和修船設施,使工廠主要設施設備具備了年造16.5萬噸船舶和11萬千瓦柴油機的能力。同時搬遷管子酸洗電鍍車間、電器製造車間、工具車間、煉鋼車間、中小件加工及熱處理車間等,建立起管件廠、坦直鑄鋼廠、康橋船用機械廠、周西附件廠、合慶造機焊接件廠——浦東設備廠等,新建分段製造車間——松江分廠,形成了共有35萬平方米廠區面積的13個配套廠,使總廠成為造船、造機總裝廠,大大提高了生產能力。
經過歷年的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工廠的規模和生產建設得到迅速發展。至1995年末,全廠佔地面積58.9萬平方米;職工8500多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700人。固定資產原值3.78億元。擁有3.5萬噸級(具有6萬噸級能力)和2.5萬噸級船台各1座,2.5萬噸級(舉力1.15萬噸)浮船塢1艘。1萬噸級和5000噸級干船塢各1座,碼頭岸線1500多米,以及電子計算機CAD/CAM系統網路和包括水下等離子切割機,數控切割機,鋼板和型鋼預處理流水線,TTS平面分段流水線,150噸平板車,120噸門型起重機,大型數控機床在內的各類機械設備1712台。具有設計、建造6萬噸級各類船舶、海上石油鑽井平台;修理、改建10萬噸級各類船舶、海上石油鑽井平台;製造23000千瓦以及以下各類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機的能力和各種鋼結構、大型非標設備的製造、配套安裝的技術力量和綜合能力。造船、造機、修船、非船產品等已成為工廠主要生產經營項目。
1957年前,工廠主要任務是修船,1958年開始進入既修又造的發展新時期。1958年研製成國內第一台2000馬力船用柴油機。1959年建成3000噸級沿海貨船「和平49」號。從1970年在3000噸船台上建造「風雷」號萬噸遠洋貨船開始,即自行設計建造了30多艘大中型船舶,並自製了60多台大中型船用柴油機與之配套。造船造機已成為工廠生產主體。80年代起,修船以大型外輪為主,並改建特種船舶和海上石油鑽井平台,先後與外商合作建立了11個船舶專業技術維修服務站,修船能力居國內前茅。造機引進瑞士蘇爾壽和丹麥B&W專利,製造了多個系列的蘇爾壽船用柴油機。從1969年起,批量建造了自行設計或聯合設計的多用途貨船、集裝箱船、冷藏船等大型船舶,出口波蘭、德國、塞普勒斯、新加坡、古巴、伊朗等國。還與708研究所等合作設計並由該廠建成國內第一座半潛式海上石油鑽井平台「勘探3」號。
工廠還承擔了水利、冶金、城建等部門重點工程所需的大型機械設備、大型鋼結構、隧道盾構掘進機、吳淞路閘橋主橋和閘門等的製造。1985~1992年9月,26種青銅藝術鑄件和大型船用鑄件出口美國、日本、埃及、加拿大、菲律賓、印尼等國和台灣、香港、澳門地區。1977~1995年,工廠共獲2項國家發明獎,103個科研項目114次、32種產品53次分獲國家、部(船舶總公司)、上海市科技成果獎或優質產品獎。其中6RND68M柴油機獲國家優秀新產品金龍獎,出口的1.23萬噸集裝箱船和「勘探3」號鑽井平台獲國家金質獎。

2. 長治鍛壓機床廠的研發實力

長治鍛壓是我國乃至亞洲規模、設計水平、製造能力最大的彎曲校正類機械產品開發、研製、生產基地。 是原機械工業部重點骨幹企業,國家技術進步示範企業,山西省大型企業和科技先導型企業,山西省首批九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之一,山西省高新技術企業。是 中國機床工具協會鍛壓機械分會常務理事單位,中國鍛壓協會金屬成形及製作委員會常務理事單位,山西機床工具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單位,山西鍛壓學會副理事長單位。 全國鍛壓機械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彎曲機械分會秘書長單位。
作為該行業的龍頭企業,長治鍛壓十分注重自主研發、「產、學、研」結合及吸收引進世界各國先進技術,並在消化、借鑒、吸收世界先進技術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形成了具有「長鍛」技術特色和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彎曲校正機械類產品設計製造能力。
公司佔地面積 32 萬 m 2 。現有各類設備 760 余台,主要設備 371 台,其中金切設備 258 台,數控、大、精、尖設備 85 台、進口設備 12 台,其中運輸設備 72 台,其它設備 26 台。重型裝配生產車間最大跨度為 24 米 ,最大起重重量為 2 × 75T 。
現有員工 600 餘人,大專以上學歷科技人員 195 人,占總數的 34% ,從事研發人員 74 人,占總數的 12.9% 。具有中高級職稱的工程技術人員 76 人,其中享受國務院津貼的 2 人。
公司設有國家二類研究設計院,五個專業研究所即卷板機研究所、彎管機研究所、校平機及開卷線研究所、液壓控制研究所、電氣自動化研究所、情報檔案研究所、 CAD 工作站,負責產品開發、研製工作。控制方式強電、程式控制、數控的矩陣式產品結構。主要產品有:卷板機、板料校平機、型材卷彎機、液壓數控彎管機系列;油壓機、剪板機、折彎機、管形測量機,開發了燒結機、無料鍾爐頂設備﹑轉爐設備﹑棒線材軋機,以及環保機械﹑煤礦機械等。
至此公司已有 50 多種產品先後榮獲國家、省、市級科學技術進步獎;卷板機系列榮獲山西省名牌產品 ; 主導產品均獲國家出口質量許可證。僅 2006 ~ 2008 年就有多類產品及技術獲得獎項,其中申請專利技術 20 項,卷板機系列獲 14 項專利技術、彎管機系列獲 2 項專利技術、型彎機系列獲 4 項專利技術,其中包括 2 項已獲授權的發明專利。研發的新產品多模數控彎管機、船用卷板機、特大型水平下調式三輥卷板機、卷制特長薄板型卷板機分別榮獲省、市級科學技術進步獎。
多年來,長治鍛壓作為全國鍛壓機械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彎曲機械分會秘書長單位,承擔著卷板機、彎管機、型彎機等行業技術標準的制、修訂工作,並已完成了十餘項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受國家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和全國鍛壓機械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委託 , 長治鍛壓正在制訂《卷板機 安全》(計劃號 20070581-Q-604 )、《數控卷板機》(計劃號 20070605-T-604 )、《彎管機 安全》(計劃號 20070582-Q-604 )、《數控彎管機》(計劃號 20070609-T-604 )等四項國家標准(此前卷板機、彎管機類無國家標准)。受中國塑性工程學會委託,編寫了代表我國鍛壓機械發展水平的《鍛壓手冊》中卷板機、彎管機、型材卷彎機、校平機等章節。受 中國鍛壓協會 委託, 編寫了《中國金屬成形行業的現狀與發展 2008 年》「彎曲成形技術 」 章節。
「中國長鍛,彎卷之冠」 。由於公司注重加強創新人才培養和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已形成了自己的科研優勢和特色。 這對於提升企業的知名度、信譽度 , 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力度 , 實現產品的優化升級 , 增強企業的綜合實力等方面都將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 , 我們一方面會繼續抓好傳統彎曲校正產品的開發力度 , 使我們的產品向著大型化、數控化、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方向發展 , 另一方面會抓住長鋼做強做大的大好時機 , 做好冶金產品的開發設計工作 , 在服務好公司主業的同時壯大自己的研發實力。

3. 彎管機盤管彎曲裝置設計

德州市亞星管道設備廠,是以製造鋼管熱擴管機與鋼管深加工設備為主的大型管件裝備製造企業。本廠主要產品EZG-IIB型液壓二步推進制管機(專利號:ZL 98 2 21393.X)和EZG-IIB型四油缸液壓二步推進制管機(專利號:ZL 2004 2 0040882.6)是享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專利產品。 該產品以全新的工藝生產大口徑無縫鋼管,成為大口徑無縫鋼管主要生產裝備。已被全國包括天津鋼管公司、鞍鋼無縫廠、包鋼集團、寶鋼集團、攀成鋼集團等多家國營大型冶金企業相繼引入。同時又為眾多直縫焊管生產廠作為擴大產品規格的輔助生產線,列入機組配置,而成為國內大口徑直縫焊管機組重要配套生產裝備。截止目前全國該機組已近500台套,年產能逾幾百萬噸。
該專利產品二步推進式擴管機集錐模擴徑技術,數字中頻感應加熱技術,液壓技術於一機,以其合理的工藝、較低的能源消耗、較低的建設投資、良好的產品質量、寬范圍的原料與產品規格適用性、靈活易變低投入的生產批量適應性,頂替了鋼管行業傳統的拉撥式擴徑技術。由於在近期內難於解決大口徑鋼管的供給,該設備成為解決我國大口徑鋼管短缺的重要生產裝備。緩解了大口徑鋼管市場的供應緊張局面,並填補了我國直徑為φ630mm以上無縫鋼管,直徑φ460mm以上直縫焊鋼管的空缺(在2001年,該設備熱擴製造的157支直徑φ426×28mm的無縫鋼管,已作為永久性船閘吊桿用鋼管,用在了三峽水利工程上,取代了進口,滿足了國家重點工程的急需)。該設備越來越引起了國內外鋼管製造業專家的關注,並使其在行業中的裝機量不斷增加。該設備不僅被國內大型冶金鋼管行業所引進,而且也為眾多的國外企業所矚目。
德州亞星管道設備廠已有十餘年歷史,本廠擁有的液壓二步推進制管機等十一個專利是該廠各種產品的核心技術。而且近期又相繼開發出鋼管端部擴口機、中頻彎管機、液壓矯直機、鋼管修磨機等多個新品種,為鋼管精深加工探索了新的途徑,為企業發展積蓄了雄厚的技術儲備。
德州亞星管道設備廠在熱擴機方面,經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準的專利有:
EZG-IIB型液壓二步推進擴管機 專利號:ZL 98 2 21393.X
EZG-IIB型四油缸液壓二步推進擴管機 專利號:ZL 2004 2 0040882.6
EZG-IIB型液壓三步推進擴管機 專利號:ZL 2005 2 0083217.X
以上專利發明人和專利權人均為總工程師傅丙仲
同時生產各種液壓管道管件裝備:
EWT-IA型液壓彎頭推制機 EDW-IIA型液壓彎管機
RSH型圓變方異型管成形機 JDL-I型鋼管管端倒棱機
EDG-I型焊管無縫化擴縮徑定徑機 SYJ-I型鋼管水壓試驗機
LBJ-IA型鋼管液壓冷撥機 ZKJ型中頻感應加熱擴口機
YJZ型液壓矯直機 ZWJ型錐形無縫鋼管制管機
熱擴不銹鋼彎頭機 熱擴不銹鋼制管機
德州市亞星管道設備廠在鋼管的翻新再利用,大口徑熱擴鋼管,熱縮變徑定徑,大口徑異型鋼管,錐型無縫鋼管的製造上,已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準的專利有:
1、EZG-IIB型液壓二步推進制管機 專利號 ZL 98 2 21393.X
2、四油缸液壓二步推進制管機 專利號:ZL 2004 2 0040882.6
3、用在制管機上的廢舊油管翻新裝置 專利號:ZL 00 2 14599.5
4、無縫鋼管中頻加熱減壁變徑復新裝置 專利號:ZL 01 2 16590.5
5、鋼管中頻加熱變徑裝置 專利號:ZL 02 2 12360.1
6、液壓二步推進方管制管機 專利號:ZL 03 2 16898.5
7、四推桿液壓二步推進制管機 專利號:ZL 2005 20080581.0
8、液壓三步推進制管機 專利號:ZL 2005 20083217.X
9、EZC-IIB型中頻除垢機 專利號:ZL95 2 35421.7
10、焊管無縫化液壓二步推進擴縮徑定徑機 專利號:ZL 2006 2 0080044.0
11、中頻感應加熱擴口機 專利號:ZL 2007 1 0015842.4

4. 海德信的技術優勢

強大而堅實的技術研發團隊
立達信光電研究中心,被認定為「福建省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漳州市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由3位專職專家教授、20多位技術專家顧問、300多名高學歷研究員組成,從事光電器件研發、熒光粉開發、精度封裝工藝改進、電子電路應用等研發。
與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美國EIKO、韓國大晟公司、巴基斯坦科技部、埃及國家能源應用委員會等開展科研合作與技術交流,先後成立「復旦-科恆發光材料中試基地」、「大晟-立達信節能燈中試基地」。
大規模的全流程現代化生產設備
熒光粉智能配置設備,實現科學標準的燈管配粉,縮短新品開發時間;
無積粉螺旋管水塗粉機,攻克積粉厚斑的塗粉技術難關;
PID模糊數字控制烤管設備,實現科學標準的烤管最佳溫度控制;
自動高腳無鉛雙波峰焊設備,實現無鉛化,通過歐洲貿易許可;
自動平封一體化設備,實現平頭封口一次性作業;
32工位3U自動接橋設備,實現接橋自動化;
全自動智能圓排車,實現真空自動化;
全自動智能光電色測試系統,實現性能參數檢測自動化;
自動彎管機,實現科學標準的彎管;
大規模的一流自動化生產線,確保品質和性能優異,質量穩定一致,產品一次合格率達95%以上。
擁有大量生產技術與多項自主知識產權
水塗粉技術、智能陰極分解技術、熒光粉塗層納米保護膜技術、對可見光透明的紫外線反射層技術、發光材料表面處理技術、新型螺旋管無積粉塗粉工藝、高電壓燈管鎮流器技術、無汞節能燈技術、帶識別器的高可視性節能照明技術、大功率節能燈電子鎮流器晶元控制技術、CAD在電子鎮流器電路設計的應用技術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發明。
截止2014年擁有專利267項,其中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101項。國家火炬計劃產品4項,國家重點新產品2項,福建省優秀新產品2項,已榮獲省級科技進步獎省優秀新產品獎等省級榮譽11項,其自主研發的全光譜節能燈被埃及金字塔、瑞士皇宮指定為照明專用燈。
先後多次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合作
國家級火炬計劃任務、國家科技興貿行動計劃、國家重點新產品、國家星火計劃、國家商務部高新技術出口產品研發、商務部高新技術出口產品技術更新改造、國家發改委節能技術專項、國家綠色照明工程、國家高效照明推廣項目等30多項國家省市科技項目。

5. 上海造船廠在哪裡

上海船廠一、歷史沿革
上海船廠的前身是英商英聯船廠和招商局機器造船廠。
英聯船廠是由祥生船廠、耶松船廠、瑞鎔船廠、萬隆鐵工廠、和豐船塢、董家渡船塢等廠塢經過多次兼並和合並而成的。清同治元年(1862年),英商尼柯遜、包義德在上海浦東陸家嘴開設祥生船廠,建廠初期製造軍火,後來修造船舶,曾為清政府建造過2艘浮江炮艇及其他船舶。19世紀70年代,祥生船廠兼並了虹口的新船塢及浦東煉鐵機器廠,並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耶松船廠是英商偉南於同治四年所建,位於虹口外虹橋,其規模比祥生船廠大,曾兼並過幾家小廠,光緒十八年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光緒二十六年又收購浦東陶家宅的和豐船塢和發昌機器廠。光緒二十七年祥生、耶松兩廠合並,組成耶松船廠公司。兩廠合並後實力大增,擁有6個大船塢,資本猛增至557萬兩白銀。光緒三十一年,公司整頓財務,重新注冊,改名耶松有限公司。
瑞鎔船廠系德商企業,建於光緒二十六年,光緒二十九年開挖船塢,專造淺水船、拖船、駁船和游覽船。光緒三十年德商萬隆鐵工廠成立,從事造船及海船修理業務。民國元年(1912年)瑞鎔兼並了萬隆鐵工廠,統稱瑞鎔船廠。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瑞鎔廠主轉入英國籍,船廠也成了英商企業。英商企業為了避免自相傾軋,決定聯合起來,於民國25年正式簽約合並,成立英聯船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英聯船廠)。合並後共佔地30萬平方米,職工近1000人,擁有4座大型船塢(楊樹浦1號、2號船塢,董家渡船塢及和豐船塢)。民國21~30年,英聯船廠及瑞鎔船廠共承修中外艦船2248艘,其中包括英國軍艦64艘、美國軍艦21艘、日本軍艦31艘、義大利軍艦1艘,營業狀況甚佳。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接管英聯船廠,其楊樹浦總廠改稱三菱株式會社江南造船所楊樹浦工場。民國31~34年8月共修理艦船382艘,幾乎全是日本的軍艦。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海軍部接管英聯船廠,民國34年9月16日歸還英商,並恢復原來的廠名。
1952年8月15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宣布徵用英聯船廠,改名「軍管英聯船廠」。
上海船廠的另一個源頭是招商局機器造船廠,創建於民國3年。是年,招商局為擴大營業,把「招收民股」改為「官督商辦」,並撥款37600餘兩白銀,在浦東陸家嘴租地7畝,創辦了招商局內河機廠,當時約有職工100人。民國17年,改名招商局機器造船廠。民國25年,奉命將機器、設備、材料遷至招商局漢口分局四號倉庫裝置開業。抗日戰爭爆發後,幾經變遷,直至民國28年在重慶龍門浩設廠,改名國營招商局機器廠,有職工約200人。抗日戰爭勝利後,招商局遷回上海,工廠人員返滬,並接收閘北潘家灣內河造船廠、南市機廠街中央造船廠(前身為民辦合興機器製造廠)和浦東泰同棧黃浦造船所等3個小修理廠,分別改名國營招商局第一、第二、第三船舶修理所。民國36年10月,招商局將第一、第二兩個修理所合並遷至浦東泰同棧第三船舶修理所,並改名國營招商局機器造船廠。
1949年5月29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航運管理處接管招商局機器造船廠,改名為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船舶修造廠。當時全廠有職工699人,工廠總面積7.6萬平方米,岸線413米,金屬切削機床129台,鍛壓設備21台,焊接設備36台,廠房建築面積3300餘平方米。1951年11月,工廠改名為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海運管理總局上海船舶修造廠。1954年1月1日,軍管英聯船廠主廠(今浦西分廠)並入上海船舶修造廠。1982年6月,由交通部劃歸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領導。1985年3月,改名為上海船廠。
二、企業概況
祥生船廠建於清同治元年,前身是英商和記洋行。至同治四年已有地18畝,臨江有一塊長167英尺的地段,建築機工場、鐵工場、木工場、鍋爐房各1間,翻砂鑄工場1間,堆棧2座。設備有:蒸汽鐵錘、熔鐵爐等。同治十三年收購了上海浦東煉鐵機器廠後,規模擴大。光緒六年(1880年)新建船塢1座,其尺度為:船塢長450英尺,塢門寬80英尺,滿潮時水深21英尺。
耶松船廠建於清同治四年,最初是美國企業,經營船塢、堤岸、倉庫的設計施工。同治十年,以最高的標價得到上海船塢公司「老船塢」的租賃權;次年,又獲得浦東船塢公司的租賃權,首先把浦東船塢由380英尺擴充到450英尺,以後又陸續添置了起重機、鍋爐和抽水機等設備,接著又兼並了一些設在上海的英國船廠。由於英國資本不斷增加,耶松船廠變成一個英國資本的企業。它比祥生船廠大,有工人2000餘人。其在虹口「老船塢」的工廠面積佔地30餘畝,東為仁泰碼頭,兩側招商局,中棧前臨馬路,後沿黃浦江,地上有鐵路,能重車出入,設備比較先進。光緒二十~二十六年又先後兼並了董家渡船塢和東方船塢,規模進一步擴大。光緒二十七年,耶松、祥生兩廠合並,組成耶松船廠公司,資本額增至557萬銀兩,擁有祥生船廠船塢、老船塢、引翔港船塢、和豐船廠船塢、董家渡船塢、哥立爾船塢、東方船塢等7大船塢,以及較多的廠房、倉庫、碼頭等設備和設施,是當時「東方最大的修造船壟斷組織之一」。
瑞鎔船廠初期資本額為218490銀兩,後增資10萬銀兩。廠址在楊樹浦路,有船塢1座,安裝了最新式的設備,其中包括水力絞釘機、蒸汽工具和電力鑽孔機的裝置等。民國元年兼並萬隆鐵工廠後,進一步擴充設備,在滑道上安裝1台50匹馬力的電動絞車,鐵工場安裝了2台手搖起重機。在萬隆工場修建了為木工儲存烘乾木材的天棚,1個新汽車棚,1個堅固的防火室。鑄銅工場加以翻修,增加設備有1台新的刨床和3台電力鑽孔機。
民國25年,耶松有限公司和瑞鎔船廠合並成立英聯船廠股份有限公司,全廠佔地450畝,職工近1000人,擁有4座大型船塢。合並的第1年修船570餘艘,營業狀況甚佳。
解放後,1950~1952年的3年國民經濟恢復期間,工廠用於基本建設投資共72萬元,因陋就簡地進行零星建設和廠房修理。
1954年1月,軍管英聯船廠主廠並入交通部上海船舶修船廠後,工廠佔地面積33.1萬平方米,其中廠房建築面積9.4萬平方米,擁有干船塢2座,船排3座,滑道1座,碼頭岸線長780米,主要生產設備330餘台。
1953~1957年「一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基本建設投資為1202萬元,完成建築面積40416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14930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25486平方米。這是建國以來工廠較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的開始,完成的主要項目有:內燃機車間、車工車間連庫房、輪機車間、固定碼頭東部(浦東廠區)3號變電所、西部(浦西廠區)動力間、制氧站、鍋爐房等。
1958~1962年「二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固定資產投資共2098萬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2077萬元,技術改造投資21萬元。竣工建築面積50204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39012平方米。完成的主要項目有:船體、輪機、鍛工車間、鑄工車間、西部碼頭、煤氣站、中央倉庫等。其中3000噸船台(1號船台)是當時工廠為建造3000噸級沿海船舶「和平49」號而興建的,1958年7月開始,同年11月完工。1959年4~6月結合新制第一台40噸門式起重機對該船台進行擴建,共投資86萬元,其中建築工程17萬元、設備工程69萬元,通過對1號船台的改擴建,使該船台實際已具備建造5000噸級船舶的能力。(1969年4~11月,又投資7萬元,對該船台進行技術改造,採取接長加固,使其具備建造萬噸級船舶的能力)。1963~1965年,工廠固定資產投資大為減少,僅投資284萬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255萬元,技術改造投資29萬元,竣工建築面積9632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7975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1657平方米。完成主要項目有:船體放樣樓、檔案庫房和技工學校等。其中1號船塢大修(該船塢建於光緒二十九年,由於長期失修,塢壁鋼板樁腐蝕滲水、塢底高低不平,嚴重影響塢修作業),1964年4月開工進行大修,1965年3月完工,共投資120萬元,其中建築工程費88萬元,設備工程費32萬元。
1966~1970年的「三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固定資產投資1275萬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258萬元。竣工建築面積12520平方米,其中生產性建築面積10285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2235平方米,完成的主要項目有銅工車間、造機車間、船體下料場、乙炔站等。新建固定碼頭(8號碼頭,即造機碼頭)工程於1966年2月開工,1967年12月完工,投資117萬元。該碼頭全長210米,寬11.5米,碼頭標高4.5米,碼頭前沿水深6米。此外還投資8萬元用於改進除銹工作設施;投資32萬元新建1艘900馬力拖輪,投資117萬元新增1艘50噸浮吊等。
1971~1975年的「四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固定資產投資5727萬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178萬元。竣工建築面積73327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52093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21224平方米,完成主要項目有:新建2萬噸船台(2號船台),總投資862萬元,建成後的船台長228米,寬27米,兩側設有100噸、40噸門座式起重機各1台,新建85×24米電焊平台1塊;船體車間改造工程共投資1282萬元,竣工建築面積20398平方米,車間內配備了起重能力100噸的橋式起重機、12米刨邊機、160噸和300噸油壓機等內場加工設備。造機車間二期工程共投資1250萬元,竣工建築面積9352平方米,車間內新添直徑3.5×15米大型車床1台、直徑3.4米立式車床1台、4.5×15米龍門刨床1台等大型機床設備及12台橋式起重機,其中最大起重能力為100噸。還新建了噴丸房,對造船區域的舊建築進行拆遷改造。自製了長12米,寬5米,為可控硅無環流控制的大型龍門刨床,用於加工大型柴油機底座。1972年,投資424萬元,籌建張家港分廠,並於1974年5月竣工投產。
1976~1980年的「五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固定資產總投資為5438萬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915萬元。竣工建築面積為115039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57747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57292平方米。主要工程項目有:船體車間改造、造機車間新建工程、張家港分廠遷並及4306廠遷建,此外還有車輛修理工場、綜合車間改造、機電外協倉庫、工廠東部碼頭填檔、大型退火爐、倉庫和露天跨、新建舾裝碼頭(銅工碼頭)等。主要技術改造項目有:自行風雨棚、高壓水除銹裝置、機修工場擴建等。還新增一批大型運輸車、汽車吊、數控繪圖機、光電跟蹤切割機等設備。
1981~1985年的「六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固定資產投資5770萬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3463萬元。竣工建築面積為90470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33884平方米,職工住宅56586平方米。工廠的技術改造規劃被列入國家機電工業第一批550項重點技術改造項目之一,並於1986年12月通過國家驗收。完成的主要技術改造項目有:1號和2號船台接長改造,使之能分別建造2萬噸級和3.5萬噸級的船舶。船體車間內場引進了先進的鋼板預處理生產線、型鋼預處理生產線、平面分段生產線、數控切削生產線等4條生產線以及新增關鍵加工設備。這一期間的主要建設項目有,船體外場場地改造及設備添置,造機加工設備添置和廠房改造,鑄鐵清理工場改造,螺旋槳工場擴建,計量室擴建等。工廠與聯邦德國兩家公司簽訂合同以補償貿易方式籌建集裝箱分廠。工廠投資710萬元,1981年1月開工,1982年3月基本完成並試生產,1984年12月全部完工。
1986~1990年的「七五」計劃期間,除繼續完成「六五」重點技術改造新建和擴建項目掃尾工程外,用於固定資產投資5587萬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3814萬元,竣工面積51497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24750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2724平方米。完成技術改造項目有:中型計算機房改造、中心鍋爐房油改煤工程、呋喃樹脂砂回收再生裝置、新建簡易噴丸房和塗裝房等。此外,還引進一批塢修機械設備,高空作業平台5台,MPK150.8液壓搬運車等項目。
1991~1995年的「八五」計劃期間,工廠屬「八五」國家重點技術改造企業,技術改造項目也列為國家重點改造項目。工廠投資26446.4萬元,重點改造造船造機設施設備。主要項目是:重建1號船台,使之能建造3.5萬噸級船舶以及具有建造6萬噸級的能力,配備2台120噸門座式起重機;新建7975平方米裝焊平台,11900平方米舾裝場地和分段堆場等;新建194米長的舾裝碼頭、35千伏總降站;進口水下等離子切割機、數顯彎管機、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機、水力測功器等;添置機加工設備,改造造機配套設施和修船設施,使工廠主要設施設備具備了年造16.5萬噸船舶和11萬千瓦柴油機的能力。同時搬遷管子酸洗電鍍車間、電器製造車間、工具車間、煉鋼車間、中小件加工及熱處理車間等,建立起管件廠、坦直鑄鋼廠、康橋船用機械廠、周西附件廠、合慶造機焊接件廠——浦東設備廠等,新建分段製造車間——松江分廠,形成了共有35萬平方米廠區面積的13個配套廠,使總廠成為造船、造機總裝廠,大大提高了生產能力。
經過歷年的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工廠的規模和生產建設得到迅速發展。至1995年末,全廠佔地面積58.9萬平方米;職工8500多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700人。固定資產原值3.78億元。擁有3.5萬噸級(具有6萬噸級能力)和2.5萬噸級船台各1座,2.5萬噸級(舉力1.15萬噸)浮船塢1艘。1萬噸級和5000噸級干船塢各1座,碼頭岸線1500多米,以及電子計算機CAD/CAM系統網路和包括水下等離子切割機,數控切割機,鋼板和型鋼預處理流水線,TTS平面分段流水線,150噸平板車,120噸門型起重機,大型數控機床在內的各類機械設備1712台。具有設計、建造6萬噸級各類船舶、海上石油鑽井平台;修理、改建10萬噸級各類船舶、海上石油鑽井平台;製造23000千瓦以及以下各類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機的能力和各種鋼結構、大型非標設備的製造、配套安裝的技術力量和綜合能力。造船、造機、修船、非船產品等已成為工廠主要生產經營項目。
1957年前,工廠主要任務是修船,1958年開始進入既修又造的發展新時期。1958年研製成國內第一台2000馬力船用柴油機。1959年建成3000噸級沿海貨船「和平49」號。從1970年在3000噸船台上建造「風雷」號萬噸遠洋貨船開始,即自行設計建造了30多艘大中型船舶,並自製了60多台大中型船用柴油機與之配套。造船造機已成為工廠生產主體。80年代起,修船以大型外輪為主,並改建特種船舶和海上石油鑽井平台,先後與外商合作建立了11個船舶專業技術維修服務站,修船能力居國內前茅。造機引進瑞士蘇爾壽和丹麥B&W專利,製造了多個系列的蘇爾壽船用柴油機。從1969年起,批量建造了自行設計或聯合設計的多用途貨船、集裝箱船、冷藏船等大型船舶,出口波蘭、德國、塞普勒斯、新加坡、古巴、伊朗等國。還與708研究所等合作設計並由該廠建成國內第一座半潛式海上石油鑽井平台「勘探3」號。
工廠還承擔了水利、冶金、城建等部門重點工程所需的大型機械設備、大型鋼結構、隧道盾構掘進機、吳淞路閘橋主橋和閘門等的製造。1985~1992年9月,26種青銅藝術鑄件和大型船用鑄件出口美國、日本、埃及、加拿大、菲律賓、印尼等國和台灣、香港、澳門地區。1977~1995年,工廠共獲2項國家發明獎,103個科研項目114次、32種產品53次分獲國家、部(船舶總公司)、上海市科技成果獎或優質產品獎。其中6RND68M柴油機獲國家優秀新產品金龍獎,出口的1.23萬噸集裝箱船和「勘探3」號鑽井平台獲國家金質獎。
上海船廠黨政主要領導人及任職時間表
機構名稱
姓名
職務
任職時間
中共上海船舶修造廠委員會
汪伯民
黨委書記
1954.1~1954.9
馬丕
黨委書記
1954.9~1958.3
徐健
黨委書記
1958.3~1959.4
汪伯民
黨委書記
1959.4~1966.7
張海濤
臨時黨委書記
1966.11~
陳華鋒
黨委書記
1970.7~1977.10
隋方千
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
1977.10~1978.4
黨委書記
1978.4~1983.12
朱錫金
代理黨委書記
1983.12~1985.4
中共上海船廠委員會
吳松木
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
1985.4~1987.10
黨委書記
1987.10~1995.10
宋陽信
黨委書記
1995.10~
上海船舶修造廠
劉代
廠長
1954.1~1954.1
汪伯民
廠長
1954.1~1959.4
蒲濟生
廠長
1959.4~1962.1
唐明津
廠長
1962.1~1963.11
隋方千
代理廠長
1963.11~1964.5
廠長
1964.5~1966
劉依勤
廠革會主持日常工作
1968.5~1970.6
吳國忠
廠革會主持日常工作
1968.5~1970.6
何家秀
廠革會主持日常工作
1968.5~1970.6
陳華鋒
廠革會主任
1970.7~1977.10
冷大章
廠革會副主任主持工作
1977.10~1978.4
廠長
1978.4~1984.6
上海船廠
高孔諒
廠長
1984.6~1988.10
陳為銓
廠長
1988.10~
說明:上海船廠的黨政主要領導人及任職時間自1954年1月1日軍管英聯船廠主廠並入上海船舶修造廠日起。

6. 上海恆溫機廠地址

上海船廠
一、歷史沿革

上海船廠的前身是英商英聯船廠和招商局機器造船廠。

英聯船廠是由祥生船廠、耶松船廠、瑞鎔船廠、萬隆鐵工廠、和豐船塢、董家渡船塢等廠塢經過多次兼並和合並而成的。清同治元年(1862年),英商尼柯遜、包義德在上海浦東陸家嘴開設祥生船廠,建廠初期製造軍火,後來修造船舶,曾為清政府建造過2艘浮江炮艇及其他船舶。19世紀70年代,祥生船廠兼並了虹口的新船塢及浦東煉鐵機器廠,並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耶松船廠是英商偉南於同治四年所建,位於虹口外虹橋,其規模比祥生船廠大,曾兼並過幾家小廠,光緒十八年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光緒二十六年又收購浦東陶家宅的和豐船塢和發昌機器廠。光緒二十七年祥生、耶松兩廠合並,組成耶松船廠公司。兩廠合並後實力大增,擁有6個大船塢,資本猛增至557萬兩白銀。光緒三十一年,公司整頓財務,重新注冊,改名耶松有限公司。

瑞鎔船廠系德商企業,建於光緒二十六年,光緒二十九年開挖船塢,專造淺水船、拖船、駁船和游覽船。光緒三十年德商萬隆鐵工廠成立,從事造船及海船修理業務。民國元年(1912年)瑞鎔兼並了萬隆鐵工廠,統稱瑞鎔船廠。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瑞鎔廠主轉入英國籍,船廠也成了英商企業。英商企業為了避免自相傾軋,決定聯合起來,於民國25年正式簽約合並,成立英聯船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英聯船廠)。合並後共佔地30萬平方米,職工近1000人,擁有4座大型船塢(楊樹浦1號、2號船塢,董家渡船塢及和豐船塢)。民國21~30年,英聯船廠及瑞鎔船廠共承修中外艦船2248艘,其中包括英國軍艦64艘、美國軍艦21艘、日本軍艦31艘、義大利軍艦1艘,營業狀況甚佳。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接管英聯船廠,其楊樹浦總廠改稱三菱株式會社江南造船所楊樹浦工場。民國31~34年8月共修理艦船382艘,幾乎全是日本的軍艦。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海軍部接管英聯船廠,民國34年9月16日歸還英商,並恢復原來的廠名。

1952年8月15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宣布徵用英聯船廠,改名「軍管英聯船廠」。

上海船廠的另一個源頭是招商局機器造船廠,創建於民國3年。是年,招商局為擴大營業,把「招收民股」改為「官督商辦」,並撥款37600餘兩白銀,在浦東陸家嘴租地7畝,創辦了招商局內河機廠,當時約有職工100人。民國17年,改名招商局機器造船廠。民國25年,奉命將機器、設備、材料遷至招商局漢口分局四號倉庫裝置開業。抗日戰爭爆發後,幾經變遷,直至民國28年在重慶龍門浩設廠,改名國營招商局機器廠,有職工約200人。抗日戰爭勝利後,招商局遷回上海,工廠人員返滬,並接收閘北潘家灣內河造船廠、南市機廠街中央造船廠(前身為民辦合興機器製造廠)和浦東泰同棧黃浦造船所等3個小修理廠,分別改名國營招商局第一、第二、第三船舶修理所。民國36年10月,招商局將第一、第二兩個修理所合並遷至浦東泰同棧第三船舶修理所,並改名國營招商局機器造船廠。

1949年5月29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航運管理處接管招商局機器造船廠,改名為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船舶修造廠。當時全廠有職工699人,工廠總面積7.6萬平方米,岸線413米,金屬切削機床129台,鍛壓設備21台,焊接設備36台,廠房建築面積3300餘平方米。1951年11月,工廠改名為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海運管理總局上海船舶修造廠。1954年1月1日,軍管英聯船廠主廠(今浦西分廠)並入上海船舶修造廠。1982年6月,由交通部劃歸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領導。1985年3月,改名為上海船廠。

二、企業概況

祥生船廠建於清同治元年,前身是英商和記洋行。至同治四年已有地18畝,臨江有一塊長167英尺的地段,建築機工場、鐵工場、木工場、鍋爐房各1間,翻砂鑄工場1間,堆棧2座。設備有:蒸汽鐵錘、熔鐵爐等。同治十三年收購了上海浦東煉鐵機器廠後,規模擴大。光緒六年(1880年)新建船塢1座,其尺度為:船塢長450英尺,塢門寬80英尺,滿潮時水深21英尺。

耶松船廠建於清同治四年,最初是美國企業,經營船塢、堤岸、倉庫的設計施工。同治十年,以最高的標價得到上海船塢公司「老船塢」的租賃權;次年,又獲得浦東船塢公司的租賃權,首先把浦東船塢由380英尺擴充到450英尺,以後又陸續添置了起重機、鍋爐和抽水機等設備,接著又兼並了一些設在上海的英國船廠。由於英國資本不斷增加,耶松船廠變成一個英國資本的企業。它比祥生船廠大,有工人2000餘人。其在虹口「老船塢」的工廠面積佔地30餘畝,東為仁泰碼頭,兩側招商局,中棧前臨馬路,後沿黃浦江,地上有鐵路,能重車出入,設備比較先進。光緒二十~二十六年又先後兼並了董家渡船塢和東方船塢,規模進一步擴大。光緒二十七年,耶松、祥生兩廠合並,組成耶松船廠公司,資本額增至557萬銀兩,擁有祥生船廠船塢、老船塢、引翔港船塢、和豐船廠船塢、董家渡船塢、哥立爾船塢、東方船塢等7大船塢,以及較多的廠房、倉庫、碼頭等設備和設施,是當時「東方最大的修造船壟斷組織之一」。

瑞鎔船廠初期資本額為218490銀兩,後增資10萬銀兩。廠址在楊樹浦路,有船塢1座,安裝了最新式的設備,其中包括水力絞釘機、蒸汽工具和電力鑽孔機的裝置等。民國元年兼並萬隆鐵工廠後,進一步擴充設備,在滑道上安裝1台50匹馬力的電動絞車,鐵工場安裝了2台手搖起重機。在萬隆工場修建了為木工儲存烘乾木材的天棚,1個新汽車棚,1個堅固的防火室。鑄銅工場加以翻修,增加設備有1台新的刨床和3台電力鑽孔機。

民國25年,耶松有限公司和瑞鎔船廠合並成立英聯船廠股份有限公司,全廠佔地450畝,職工近1000人,擁有4座大型船塢。合並的第1年修船570餘艘,營業狀況甚佳。

解放後,1950~1952年的3年國民經濟恢復期間,工廠用於基本建設投資共72萬元,因陋就簡地進行零星建設和廠房修理。

1954年1月,軍管英聯船廠主廠並入交通部上海船舶修船廠後,工廠佔地面積33.1萬平方米,其中廠房建築面積9.4萬平方米,擁有干船塢2座,船排3座,滑道1座,碼頭岸線長780米,主要生產設備330餘台。

1953~1957年「一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基本建設投資為1202萬元,完成建築面積40416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14930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25486平方米。這是建國以來工廠較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的開始,完成的主要項目有:內燃機車間、車工車間連庫房、輪機車間、固定碼頭東部(浦東廠區)3號變電所、西部(浦西廠區)動力間、制氧站、鍋爐房等。

1958~1962年「二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固定資產投資共2098萬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2077萬元,技術改造投資21萬元。竣工建築面積50204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39012平方米。完成的主要項目有:船體、輪機、鍛工車間、鑄工車間、西部碼頭、煤氣站、中央倉庫等。其中3000噸船台(1號船台)是當時工廠為建造3000噸級沿海船舶「和平49」號而興建的,1958年7月開始,同年11月完工。1959年4~6月結合新制第一台40噸門式起重機對該船台進行擴建,共投資86萬元,其中建築工程17萬元、設備工程69萬元,通過對1號船台的改擴建,使該船台實際已具備建造5000噸級船舶的能力。(1969年4~11月,又投資7萬元,對該船台進行技術改造,採取接長加固,使其具備建造萬噸級船舶的能力)。1963~1965年,工廠固定資產投資大為減少,僅投資284萬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255萬元,技術改造投資29萬元,竣工建築面積9632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7975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1657平方米。完成主要項目有:船體放樣樓、檔案庫房和技工學校等。其中1號船塢大修(該船塢建於光緒二十九年,由於長期失修,塢壁鋼板樁腐蝕滲水、塢底高低不平,嚴重影響塢修作業),1964年4月開工進行大修,1965年3月完工,共投資120萬元,其中建築工程費88萬元,設備工程費32萬元。

1966~1970年的「三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固定資產投資1275萬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258萬元。竣工建築面積12520平方米,其中生產性建築面積10285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2235平方米,完成的主要項目有銅工車間、造機車間、船體下料場、乙炔站等。新建固定碼頭(8號碼頭,即造機碼頭)工程於1966年2月開工,1967年12月完工,投資117萬元。該碼頭全長210米,寬11.5米,碼頭標高4.5米,碼頭前沿水深6米。此外還投資8萬元用於改進除銹工作設施;投資32萬元新建1艘900馬力拖輪,投資117萬元新增1艘50噸浮吊等。

1971~1975年的「四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固定資產投資5727萬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178萬元。竣工建築面積73327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52093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21224平方米,完成主要項目有:新建2萬噸船台(2號船台),總投資862萬元,建成後的船台長228米,寬27米,兩側設有100噸、40噸門座式起重機各1台,新建85×24米電焊平台1塊;船體車間改造工程共投資1282萬元,竣工建築面積20398平方米,車間內配備了起重能力100噸的橋式起重機、12米刨邊機、160噸和300噸油壓機等內場加工設備。造機車間二期工程共投資1250萬元,竣工建築面積9352平方米,車間內新添直徑3.5×15米大型車床1台、直徑3.4米立式車床1台、4.5×15米龍門刨床1台等大型機床設備及12台橋式起重機,其中最大起重能力為100噸。還新建了噴丸房,對造船區域的舊建築進行拆遷改造。自製了長12米,寬5米,為可控硅無環流控制的大型龍門刨床,用於加工大型柴油機底座。1972年,投資424萬元,籌建張家港分廠,並於1974年5月竣工投產。

1976~1980年的「五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固定資產總投資為5438萬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915萬元。竣工建築面積為115039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57747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57292平方米。主要工程項目有:船體車間改造、造機車間新建工程、張家港分廠遷並及4306廠遷建,此外還有車輛修理工場、綜合車間改造、機電外協倉庫、工廠東部碼頭填檔、大型退火爐、倉庫和露天跨、新建舾裝碼頭(銅工碼頭)等。主要技術改造項目有:自行風雨棚、高壓水除銹裝置、機修工場擴建等。還新增一批大型運輸車、汽車吊、數控繪圖機、光電跟蹤切割機等設備。

1981~1985年的「六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固定資產投資5770萬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3463萬元。竣工建築面積為90470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33884平方米,職工住宅56586平方米。工廠的技術改造規劃被列入國家機電工業第一批550項重點技術改造項目之一,並於1986年12月通過國家驗收。完成的主要技術改造項目有:1號和2號船台接長改造,使之能分別建造2萬噸級和3.5萬噸級的船舶。船體車間內場引進了先進的鋼板預處理生產線、型鋼預處理生產線、平面分段生產線、數控切削生產線等4條生產線以及新增關鍵加工設備。這一期間的主要建設項目有,船體外場場地改造及設備添置,造機加工設備添置和廠房改造,鑄鐵清理工場改造,螺旋槳工場擴建,計量室擴建等。工廠與聯邦德國兩家公司簽訂合同以補償貿易方式籌建集裝箱分廠。工廠投資710萬元,1981年1月開工,1982年3月基本完成並試生產,1984年12月全部完工。

1986~1990年的「七五」計劃期間,除繼續完成「六五」重點技術改造新建和擴建項目掃尾工程外,用於固定資產投資5587萬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3814萬元,竣工面積51497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24750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2724平方米。完成技術改造項目有:中型計算機房改造、中心鍋爐房油改煤工程、呋喃樹脂砂回收再生裝置、新建簡易噴丸房和塗裝房等。此外,還引進一批塢修機械設備,高空作業平台5台,MPK150.8液壓搬運車等項目。

1991~1995年的「八五」計劃期間,工廠屬「八五」國家重點技術改造企業,技術改造項目也列為國家重點改造項目。工廠投資26446.4萬元,重點改造造船造機設施設備。主要項目是:重建1號船台,使之能建造3.5萬噸級船舶以及具有建造6萬噸級的能力,配備2台120噸門座式起重機;新建7975平方米裝焊平台,11900平方米舾裝場地和分段堆場等;新建194米長的舾裝碼頭、35千伏總降站;進口水下等離子切割機、數顯彎管機、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機、水力測功器等;添置機加工設備,改造造機配套設施和修船設施,使工廠主要設施設備具備了年造16.5萬噸船舶和11萬千瓦柴油機的能力。同時搬遷管子酸洗電鍍車間、電器製造車間、工具車間、煉鋼車間、中小件加工及熱處理車間等,建立起管件廠、坦直鑄鋼廠、康橋船用機械廠、周西附件廠、合慶造機焊接件廠——浦東設備廠等,新建分段製造車間——松江分廠,形成了共有35萬平方米廠區面積的13個配套廠,使總廠成為造船、造機總裝廠,大大提高了生產能力。

經過歷年的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工廠的規模和生產建設得到迅速發展。至1995年末,全廠佔地面積58.9萬平方米;職工8500多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700人。固定資產原值3.78億元。擁有3.5萬噸級(具有6萬噸級能力)和2.5萬噸級船台各1座,2.5萬噸級(舉力1.15萬噸)浮船塢1艘。1萬噸級和5000噸級干船塢各1座,碼頭岸線1500多米,以及電子計算機CAD/CAM系統網路和包括水下等離子切割機,數控切割機,鋼板和型鋼預處理流水線,TTS平面分段流水線,150噸平板車,120噸門型起重機,大型數控機床在內的各類機械設備1712台。具有設計、建造6萬噸級各類船舶、海上石油鑽井平台;修理、改建10萬噸級各類船舶、海上石油鑽井平台;製造23000千瓦以及以下各類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機的能力和各種鋼結構、大型非標設備的製造、配套安裝的技術力量和綜合能力。造船、造機、修船、非船產品等已成為工廠主要生產經營項目。

1957年前,工廠主要任務是修船,1958年開始進入既修又造的發展新時期。1958年研製成國內第一台2000馬力船用柴油機。1959年建成3000噸級沿海貨船「和平49」號。從1970年在3000噸船台上建造「風雷」號萬噸遠洋貨船開始,即自行設計建造了30多艘大中型船舶,並自製了60多台大中型船用柴油機與之配套。造船造機已成為工廠生產主體。80年代起,修船以大型外輪為主,並改建特種船舶和海上石油鑽井平台,先後與外商合作建立了11個船舶專業技術維修服務站,修船能力居國內前茅。造機引進瑞士蘇爾壽和丹麥B&W專利,製造了多個系列的蘇爾壽船用柴油機。從1969年起,批量建造了自行設計或聯合設計的多用途貨船、集裝箱船、冷藏船等大型船舶,出口波蘭、德國、塞普勒斯、新加坡、古巴、伊朗等國。還與708研究所等合作設計並由該廠建成國內第一座半潛式海上石油鑽井平台「勘探3」號。

工廠還承擔了水利、冶金、城建等部門重點工程所需的大型機械設備、大型鋼結構、隧道盾構掘進機、吳淞路閘橋主橋和閘門等的製造。1985~1992年9月,26種青銅藝術鑄件和大型船用鑄件出口美國、日本、埃及、加拿大、菲律賓、印尼等國和台灣、香港、澳門地區。1977~1995年,工廠共獲2項國家發明獎,103個科研項目114次、32種產品53次分獲國家、部(船舶總公司)、上海市科技成果獎或優質產品獎。其中6RND68M柴油機獲國家優秀新產品金龍獎,出口的1.23萬噸集裝箱船和「勘探3」號鑽井平台獲國家金質獎。

上海船廠黨政主要領導人及任職時間表

機構名稱

姓名

職務

任職時間

中共上海船舶修造廠委員會

汪伯民

黨委書記

1954.1~1954.9

馬丕

黨委書記

1954.9~1958.3

徐健

黨委書記

1958.3~1959.4

汪伯民

黨委書記

1959.4~1966.7

張海濤

臨時黨委書記

1966.11~

陳華鋒

黨委書記

1970.7~1977.10

隋方千

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

1977.10~1978.4

黨委書記

1978.4~1983.12

朱錫金

代理黨委書記

1983.12~1985.4

中共上海船廠委員會

吳松木

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

1985.4~1987.10

黨委書記

1987.10~1995.10

宋陽信

黨委書記

1995.10~

上海船舶修造廠

劉代

廠長

1954.1~1954.1

汪伯民

廠長

1954.1~1959.4

蒲濟生

廠長

1959.4~1962.1

唐明津

廠長

1962.1~1963.11

隋方千

代理廠長

1963.11~1964.5

廠長

1964.5~1966

劉依勤

廠革會主持日常工作

1968.5~1970.6

吳國忠

廠革會主持日常工作

1968.5~1970.6

何家秀

廠革會主持日常工作

1968.5~1970.6

陳華鋒

廠革會主任

1970.7~1977.10

冷大章

廠革會副主任主持工作

1977.10~1978.4

廠長

1978.4~1984.6

上海船廠

高孔諒

廠長

1984.6~1988.10

陳為銓

廠長

1988.10~

說明:上海船廠的黨政主要領導人及任職時間自1954年1月1日軍管英聯船廠主廠並入上海船舶修造廠日起。

7. 我愛發明自做彎管機

彎管機的原理抄很簡單,但要襲自己製作,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因為:

1、彎管機的製作需要一套完整的工具

2、需要一定的電工、焊工、切割、模具等等五金行業的相關知識

3、就算能製作出來,但可能彎管的效果並沒有你想像中的完美

所以,如果你不打算成為生產商的話,沒必要花這種時間和精力對這方面作過多研究


8. 王呈方的成就綜述

2000年以來,王呈方教授帶領的團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通過從事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學科的教學科研工作,把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促進技術進步,在比較落後的船舶鋼料加工技術領域中,曾率先在國際上研究成功數控肋骨冷彎機。2003年以來又完成了新型「機械手肋骨冷彎機」系列產品的研究開發。在開拓肋骨冷彎機市場中做了創新性貢獻。
(一)在船舶肋骨冷彎加工技術上的創新貢獻
1.發明了「純彎曲原理肋骨冷彎機」,1980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交通部鑒定認為:「生產使用表明,較三支點原理冷彎肋骨的方法,成形質量好,加工質量高,使用性能好,在國內是個創新」,該機已形成產品和出口。
2.發明了「數控肋骨冷彎的弦線測量法和檢測機構」,於1985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交通部鑒定認為:「弦線測量法及其檢測系統屬國內外首創,在肋骨冷彎技術方面是一種創新。建議上級領導部門進行推廣,以保持我國在這個領域的國際先進水平。」
3.提出了「逐步逼近彎曲法」,其論文評價為:「他通過大量實驗,總結分析了回彈規律,設計了逐步逼近彎曲法,為型材自動彎曲成形工藝處理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提供了一種簡單的實用方法。生產實踐業已證明,作者所建立的型材彎曲回彈理論和方法,對解決型材自動化彎曲成形有極為重要的實用價值和推廣價值」。
4.與上海船廠合作完成了船廠常用三支點肋骨冷彎機的計算機控制,1988年獲中船總科技進步二等獎。多年來各主要造船國家都十分注重其自動控制的研究,但由於控制模型的關鍵問題處理欠妥,都未見效。王呈方教授的研究團隊用新的數學模型,對上海船廠在1983年從日本進口、已擱置不能使用的大型400噸肋骨冷彎機成功地進行了改造。中船總鑒定會認為:「三支點肋骨冷彎機數控系統屬國內首創,使用該系統使肋骨加工工藝及質量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項研究對技術引進、改造工作有所創新。為促進造船加工工藝技術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5.與中船總船舶工藝研究所合作完成的「智能微控肋骨冷彎機」 研製,1993年獲中船總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船總鑒定認為:「該機採用自適應變步長彎曲控製法,在控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具有獨創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我國造船工業的技術進步具有重大貢獻。」
6.2007年研發的「肋骨冷彎加工機器人」集成了先進的船體肋骨加工工藝技術、測量技術、現代信息技術和控制技術,在世界上率先實現了肋骨加工全過程的自動化與數字化,是我國首創的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船舶加工裝備。該項目技術先進,實用性好,成熟性高,優勢突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肋骨冷彎加工機器人」為我國造船工業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作出了新貢獻。
一系列研究發明解決了肋骨冷彎加工有關理論和關鍵技術,並使數控肋骨冷彎機研製得以成功,這是肋骨加工向自動化發展的重大突破,對改變我國肋骨加工工藝落後和勞動條件差的狀況、由機械化向自動化方向發展起了關鍵促進作用。2007年,我國的數控肋骨冷彎機已形成產品,並為多家船廠使用,且比同時期德國IMG公司的高精度數控肋骨冷彎機的肋骨加工精度高數倍,並已產生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示我國在該技術領域中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二)在管子彎曲加工技術上的貢獻
1.首次提出了「彎管機冷彎管子的回彈與伸長規律」,1998年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數控彎管機已在國內外造船廠應用多年,但管子加工的回彈量和伸長量是長期以來沒有解決好的技術難題,嚴重影響了彎管加工的精度和工藝技術的進步。通過多年在彎管現場的研究,獲得了大量的回彈與伸長數據,通過分析計算,總結出了彎管機上管子彎曲加工回彈與伸長的規律,並從理論上進一步論證了實驗規律的正確性。湖北省鑒定會認為:「對於管子本身的回彈規律描述為θ=K1θ0+C1,比以前的研究有所創新;對於管子伸長規律的描述為ΔL=K2θ0+C2,則是以前文獻所沒有的。研究結果極有學術價值,也有應用前景,能為冷彎管子加工工藝技術進步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所提出的彎管機彎管的管子伸長規律為國際首創,該研究項目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發明了「智能彎管回彈伸長測量儀」,1997年獲中國發明專利權。該儀器是專為測取上述彎管機冷彎管子的回彈與伸長規律而設計發明的。由於該儀器能在彎管機現場測量出在給定條件下的管子回彈與伸長規律,方便簡單。其回彈規律可供給彎管機作為回彈補償使用,伸長規律可供給無餘量彎管、先焊法蘭後彎曲加工工藝以及控制彎管機的進料作為計算依據使用。已推廣應用多台。2000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以上研究和創造使彎管加工不再依賴人工經驗,解決了長期以來的彎管回彈與伸長技術難題,為數控彎管機提供了精確加工數據,使數控彎管機的彎管質量與精度獲得有效保證,為彎管工藝技術向無餘量彎管、先焊法蘭後彎曲加工等新工藝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對於實現管子流水線生產技術進步有所促進。對於實現管子流水線生產技術進步有所促進。
(三)出版了《船舶鋼料加工原理》專著
該書1993年4月由大連海運學院出版社出版。審閱意見為:「他在船舶鋼料加工方面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詣。《船舶鋼料加工原理》一書就是作者根據多年來在教學和科研的實踐編著而成的。在船舶與海洋工程類的書目中編著出版此書尚屬首次。該書以金屬塑性變形原理為基礎,結合生產實際,較詳細地研討了船舶及海洋結構物鋼料加工各主要工序的理論分析,計算方法以及材料成形性能的有關實驗方法等問題,既嚴謹、全面,又緊扣船舶類專業的特點,滲透了作者多年來教學和科研實踐的經驗,由淺入深,通俗易懂。作為造船工藝及設備、船舶工程專業的教材和從事船舶及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一定會受到歡迎。然而以往卻還沒有適合於船舶及海洋結構物鋼料加工方面的專業用書,這給有關專業的學生和技術人員的學習和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因此,《船舶鋼料加工原理》一書的出版是及時的、必要的。」出版《造船機械設備》教材一部;發表有關學術論文40餘篇,這些工作豐富了塑性加工理論等內容,促進了船舶鋼料加工技術的進步。
(四)在長江礦石直達運輸技術方面有創新
過去進口礦石二程運輸方式:由海輪將礦石從北侖運至長江下游港,轉載至長江駁船,再運至武鋼工業港等。
提出進口礦石「江海直達駁船隊」的新型運輸方式是:利用海上成熟的頂推船隊技術和江段先進的大型頂推船隊技術,進行有效和科學地組合,組成江海直達駁船隊,完成進口礦石的江海直達運輸。
經武鋼和馬鋼的實施後,使礦石的二程運輸變為一程運輸,減少了中轉環節,節約運費10.8元/噸,並減少0.5%的貨損和對環境的污染。隨著進口礦石需求的增加,如按武鋼新增運量150萬噸計,每年可節省運費達1600萬元,其社會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實踐說明,江海直達駁運輸方式,有利於我國水運「T」形大通道的江海直達運輸,潛在效益特別巨大。
「長江礦石進江運輸系統方案的研究」,1999年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主持的「武鋼礦石江海直達駁船隊試驗和船舶改造」課題,經湖北省科學技術廳鑒定認為:「成功地將現有礦石進江二程運輸改為一程運輸,是一種技術創新,研究成果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1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為我國礦石江海直達運輸作出了貢獻。

9. 如何進行鋼管折彎

先按無縫管外徑圓弧車幾個滾輪,然後將滾輪堅固的固定在鐵板上,將鐵管里灌滿砂,兩端用木塞子賽好後防滾輪上,需要彎曲的位置用火焰加熱後進行彎曲(不彎曲是不那麼好彎的,需要力量太大),但180°行不行要你試驗,怕人工力量不行。
建議用液壓彎管機進行彎管,機器最好配放鄒模具,那樣彎出來的管子就不會產生癟和鄒的情況。

閱讀全文

與彎管機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