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怎麼發明恐龍

怎麼發明恐龍

發布時間:2021-06-25 19:19:14

⑴ 恐龍的姓名怎麼來的!誰最先發明這個名詞的

恐龍(Dinosaur)一詞來自希臘語,意謂『恐怖的蜥蜴』(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學者以希臘文的dino(恐怖的)和saur(蜥蜴)命名)。 因此,由它的名字看來使人們深信恐龍是一種巨大又恐怖的動物。當初發現恐龍的化石時,是一種巨大的恐龍化石,所以取了「恐龍」這個名詞;後來又陸續地發現小巧且溫馴的類別,但就沒有再改名稱,仍取之為「恐龍」。
1842年,英國古生學家查理德·歐文創建了「恐龍」這一名詞。英文的dinosaur來自希臘文deinos(意思是恐怖)Saurosc(意思是蜥蜴或爬行動物)。對於當時的歐文來說,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動物」是指大的滅絕的爬行動物。實際上,那個時候發現的恐龍並不多。自從1989年南極洲發現恐龍後,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龍的遺跡。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龍至少有650至700多種(生物學上的物種)。
隨著恐龍的大量發現及其研究的深入,恐龍的含義已有質的變化。這個最本質的變化就是:恐龍不僅是已滅絕的、巨大的遠古爬行動物,而且是能直立行走的遠古爬行動物。有些遠古的爬行動物,比如與恐龍同時代的翼龍、魚龍、蛇頸龍等,也是巨大而已經滅絕的動物。但它們不能用兩條或四條腿在陸地上行走,所以它們不是恐龍。爬行動物有的是匍匐前進的,走路時腹部緊貼著地面,四肢的著力支撐點在身體的兩側,如現今的龜、鱷等;有的走路時身體稍微離開地面,但只能走很短的路,如一種名為龍派克鱷的古代鱷魚,以及現代某些鱷;另外就是像恐龍一樣能在生物進化史上最成功的地方。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235億年至6500萬年前的、能以後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已滅絕的一類陸生爬行動物。

⑵ 恐龍是怎麼形成的

恐龍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恐龍
科學分類
域: 真核生物域 Eukaryota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Vertebrata
綱: 爬行綱 Reptilia
亞綱: 闊孔亞綱 Euryapsid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目: *鳥臀目 Ornithischia

恐龍與龍不同,參見龍 (消歧義)
恐龍,是對一些史前爬行動物的統稱。最早出現於大約2億1千萬年以前,生活於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存在了1億5千萬年。在大約六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幾乎所有種類的恐龍都滅絕了,但是有一種觀點認為,現代鳥類與某種恐龍有血緣關系。

恐龍(Dinosauria)這名字最早為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Richard Owen)在1842年提出。它由希臘詞彙deinos(意為「恐怖的」或「極其巨大的」)和sauros(意為「蜥蜴」)組成。恐龍一詞為日本翻譯,後為中國引用。

恐龍的體型差異很大。已知最小的恐龍只有雞那麼大(鼠龍(Mussaurus),其幼體僅有20公分),但大多數都體型巨大。最大的是蜥腳類恐龍(戈壁卡拉麥里龍(Klamelisaurus gobiensis),體長超過30公尺,高10公尺),為曾經存在過的最大的陸生生物,在所有生物中,僅次於鯨。

許多其他種類的爬行生物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某些種類同樣體型巨大,外形奇異,但它們不是恐龍。見蛇頸龍。

恐龍消失於六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Cretaceous-Tertiary extinction event)。通常的解釋是一顆巨大的隕石撞擊地球造成了滅絕(最早為Walter Alvarez提出)。但這一理論尚有爭議。

[編輯]
恐龍分類
恐龍分為兩大類:蜥臀目和鳥臀目,以骨盆結構區分。

蜥臀目
獸腳亞目
角鼻龍科(腔骨龍、原美頜龍、雙脊龍、阿貝力龍)
棘龍科(棘龍)
異特龍科(異特龍)
虛骨龍類
暴龍科(霸王龍、阿爾伯脫龍)
似鳥龍科(似鳥龍、似鴕龍)
偷蛋龍科(偷蛋龍)
鐮刀龍科(鐮刀龍、慢龍)
傷齒龍科(傷齒龍)
馳龍科(恐爪龍、迅猛龍)
蜥腳形亞目
板龍科(板龍)
蜥腳類
梁龍科(迷惑龍、梁龍、馬門溪龍)
腕龍科(腕龍)
巨龍科(巨龍、薩爾塔龍)
鳥臀目
覆盾甲龍類
劍龍亞目(劍龍)
甲龍亞目(甲龍、頭骨龍、結節龍)
角足龍類
鳥腳亞目(鴨嘴龍、副櫛龍、棱齒龍、禽龍)
腫頭龍亞目(腫頭龍)
角龍亞目(鸚鵡嘴龍、原角龍、三角龍)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1%90%E9%BE%99

⑶ 恐龍是怎麼誕生的

兩棲類進化 新華網6月5日訊 據英國《泰晤士報》6月3日報道,6500萬年前的一顆小行星使恐龍滅絕,現在有新的證據表明,一塊更大的隕石從太空撞向地球導致了恐龍的誕生。 科學家在南極洲的冰地探明了一個巨大的隕石坑,並認定它促成了恐龍的演變。據認為,這個直徑300英里(約合480公里)的大坑是由一個跟倫敦差不多大的小行星造成的,時間可追溯到2.5億年前,那時地球上的生物大批滅絕,最早的恐龍則應運而生。 科學家在南極洲的冰地探明了一個巨大的隕石坑,並認定它促成了恐龍的演變。據認為,這個直徑300英里(約合480公里)的大坑是由一個跟倫敦差不多大的小行星造成的,時間可追溯到2.5億年前,那時地球上的生物大批滅絕,最早的恐龍則應運而生。 大部份古生物學者認為它們直接的或者間接的演化自三疊紀早期或中期的祖龍類。有一派學者堅信恐龍的三個目具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型,而且是由單一的槽齒類族群演化而來。另一派則宣稱恐龍是由三疊紀早期或中期的槽齒類演化成二個系譜家族。Norman在1985年提出最早祖龍類顯然生活在高原地區,是一種小型的中型的食肉類。這些祖龍類發展不同姿態,以便更為敏捷的奔跑移動來捕捉獵物。這樣同時給它們一個機會成長為大型的掠食動物…… 一種觀點認為,恐龍及現生爬行動物的共同祖先,是像蜥蜴一樣的小型動物,名叫「楊氏鱷」,約30厘米長,走起路來搖搖晃晃,靠捕捉蟲子為生,它們的後代明顯分出兩支,一支是繼續吃蟲子的真正的蜥蜴,另一支是半水生的早期類型的初龍。其中後者,也就是早期類型的初龍,與恐龍有較為可靠的親緣關系。那時的初龍是什麼樣子呢?我們還是先來看看它的代表--植龍吧。只需瞧上植龍一眼,就會明白它的外貌與鱷魚像極了,同樣是鎧甲護身,就連頭骨上也有鱷魚一樣的坑窪。主要差異是植龍的鼻孔靠近雙眼,而鱷魚的鼻孔位於頭的最前端。植龍與鱷魚一樣是肉食動物,而它們的親族也有演變成植食性動物的,但無論是吃葷的還是吃素的,早期的初龍類動物,身上都長有骨甲,身後都拖著一條粗大有力的尾巴,它能在碧水潭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為了提高劃水的速度,那時的初龍還進一步改變了身體的結構,後肢增長,加粗,成為水中的推進器。逐漸地,腿移到了身體下方。腿的位置變動和後腿的加長,對這類動物取得生存優勢是非常重要的。後來,氣候變得更加乾燥了,這些動物被迫移往陸地上生活,感覺到長短不齊的四條腿走起路來特別別扭,於是改用兩條後腿行走。長而粗大的尾巴這時正好起到平衡身體前部重量的作用。由於姿態的改變,它們的步幅加大了,運動速度也提高了許多,這是向恐龍演變邁出的關鍵性一步。 不過,在早期的初龍類動物身體條件尚不完善,還不太適應陸地生活的時候,其大部分時間還是生活在水中,以免受到別的動物的驚擾。一旦身體結構更加完善,真正的恐龍便出現了!這類新的,富有生氣的動物在陸地上向似哺乳動物發起了進攻。 據信,恐龍的直系祖先當是派克鱷及其親族們。派克鱷是一類小型的初龍,約60厘米到100厘米長,由更早的半水生動物進化而來,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長著一雙較前腿稍微長些的後腿。晃眼一看,它像兩條腿跑動的小恐龍。其實在正常情況下,它還是四條腿行走的動物,偶爾才用兩條後腿奔跑。派克鱷與大型似哺乳動物-犬頜獸生活在同一時期,當遇到危險時,會很快跑開,而它自身也是一種肉食動物,那雙後腿能幫助它追捕獵物。久而久之,派克鱷及其親族們進化成了恐龍。
希望採納

⑷ 電腦是誰發明的是怎樣發明的 恐龍是怎樣被人類所發現的

電腦是誰發明的,嚴格說起來很難界定。

計算機(computer)的原來意義是「計算器」,也就是說,人類會發明計算機,最初的目的是幫助處理復雜的數字運算。而這種人工計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法國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親擔任稅務局長,當時的幣制不是十進制,在計算上非常麻煩。帕斯卡為了協助父親,利用齒輪原理,發明了第一台可以執行加減運算計算器 。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加以改良,發明了可以做乘除運算的計算器。之後雖然在計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與精進,但是,真正的電動計算器,卻必須等到公元1944年才製造出來。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稱得上計算機的機器,則誕生於1946年的美國,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的,名字叫做ENIAC。這部計算機使用真空管來處理訊號,所以體積龐大(占滿一個房間)、耗電量高(使用時全鎮的人都知道,因為家家戶戶的電燈都變暗了!),而且記憶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個字),但是,卻已經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展。而我們通常把這種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

第一代的電腦有2間教室大,跟現在我們一般用的個人電腦體積差很多吧。 當時的電腦零件是真空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而存檔的東西是一種打孔卡片,若沒有前人的設計概念,也沒有計算機的發明,所以計算機是誰發明的還有點難界定。

最早發現恐龍是在1822年,由英國醫生曼德爾發現。是一顆禽龍的牙齒。此後西方人開始研究恐龍。1842年生物學家歐文將這種生物命名為dinosaur.日本翻譯為恐龍,後來中國引進了這種譯法。
到處都有恐龍化石。沙漠中也有很多恐龍化石,其他森林,草原,農田,河谷,高山,等等到處都有,沒有很少的,倒是有很多的。中國和美國最多。中國發現恐龍集中在四川的自貢和內蒙古的二連浩特,這兩個地方最多。其他還有新疆烏爾禾、陝西華陽、山東青島、雲南祿豐、黑龍江滿江等地都發現過恐龍。河南隕縣恐龍沒有,但恐龍蛋超多,迄今發現的6000枚左右恐龍蛋5000枚都在那裡。最早發現恐龍蛋是1922年美國人在蒙古(當時還屬於中國)戈壁大沙漠里找到的,是原角龍的蛋,還發現了在偷蛋的竊蛋龍。

⑸ 古代恐龍是怎麼來的

恐龍是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在幾億年間不斷進化演變而來的。

在古代期間大約五億七千萬至二億四千八百萬年前,首先由柔軟無骨的生物演變出具有體內骨架的魚類,魚類又演變成了在陸地上行走的兩生類,並接著演變出爬行類。這其中一支爬行類動物演化為初龍類。

最早的恐龍是體型較小的兩足行走食肉類,但是大型四足行走的食植類也在三疊紀末進化出來了。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期間恐龍分化出一大批大型和小型的肉食類、笨重的食植類,小型的快速移動的食植類,以及其他帶有大型骨板、角、甲板和錘的防禦器官的類群。

(5)怎麼發明恐龍擴展閱讀:

恐龍滅絕的幾種假說:

1、氣候變遷說

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度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令恐龍無法生存。也有人認為,恐龍是冷血動物,身上沒有毛或保暖器官,無法適應地球氣溫的下降,都被凍死了。

2、物種斗爭說

恐龍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了,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於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

3、大陸漂移說

地質學研究證明,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泛古陸」。由於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發生的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象,最終導致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

4、地磁變化說

現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由此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

⑹ 恐龍怎麼形成的

恐龍是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在幾億年間不斷進化演變而來的。

在古代期間大約五億七千萬至二億四千八百萬年前,首先由柔軟無骨的生物演變出具有體內骨架的魚類,魚類又演變成了在陸地上行走的兩生類,並接著演變出爬行類。

爬行動物是產卵的,以前人們假設恐龍也這樣。不過直到本世紀20年代,一支美國探險隊到蒙古尋找恐龍化石時,才獲得最初的證據。

科學家不只找到了恐龍的遺骨,還找到了它們留下的巢和巢里的蛋。這些恐龍都是一種小型的角龍一原角龍。活著時,它的大小就像一隻現代的羊。它的蛋是鵝卵形的,大約寬75厘米,長15厘米,多至30隻,以蛋尖向內,在巢中螺旋狀排列。

(6)怎麼發明恐龍擴展閱讀

恐龍滅絕的原因:

隕星撞擊說

1980年,美國科學家阿弗雷茲父子在65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這樣濃度的銥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學家們就把它與恐龍滅絕聯系起來。根據銥的含量還推算出,撞擊物體是直徑大約10公里的一顆小行星,這么大的隕石撞擊地球,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打擊,以地震的強度來計算,大約是里氏10級,

而撞擊產生的隕石坑直徑將超過100公里。科學工作者用了10年時間,終於有了初步結果,他們在中美洲墨西哥猶卡坦半島的地層中找到了這個大坑。據推算,這個坑的直徑在180-300公里之間。在2000年,科學工作者們還在對這個大坑做進一步的研究。

由於這一隕石坑現已被找到,科學家也已經掌握了一些相關證據,所以,恐龍滅絕之謎似乎可以塵埃落定了。

閱讀全文

與怎麼發明恐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