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三十六計之趁火打劫是誰創造的

三十六計之趁火打劫是誰創造的

發布時間:2021-06-25 19:05:17

㈠ 三十六計作者是誰

《三十六計》探源
《三十六計》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既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生優育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是六計。其計名,有的來源於歷史典故,如「圍魏救趙」、「假道伐虢」等;有的來源於古代軍事術語,如「以逸待勞」、「聲東擊西」等;有的來源於古代詩人的詩句,如「李代桃僵」、「擒賊擒王」等;有的借用成語,如「金蟬脫殼」、「指桑罵槐」等;還有出自其它方面的。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系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
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全詩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計中的一計,依序為: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混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裡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為上、假痴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梁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代虢。
現傳《三十六計》較早版本系1941年由成都興華印刷廠所用土紙翻印的,封面書《三十六計》,旁註「秘本兵法」,並說明原書是手抄本,1941年在分州(今陝西省分縣)某書攤發現,抄本前部「都系養生之談,而未尾數十篇,附抄三十六計,解釋皆用兵法,然後知其果為兵法也。」1961年,收藏者叔和在《光明日報》撰文加以介紹後,又將這土紙本贈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此後便出現了各種翻印和傳抄的版本。
鑒於《三十六計》原書的原解部分的文字過於艱深晦澀,難於理解,按語部分具體例證較少,因此,本《三十六計》版本首先對「原解」中較難理解的詞句盡可能地加以注釋;接著參照原書「按語」對每計意思作了解析;然後對每一計的計名來源作了介紹;最後每一計還各舉一歷史上有關的生動故事,以加深印象。

㈡ 三十六計是誰寫的是哪個朝代的

檀道濟所著,南北朝時期。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

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2)三十六計之趁火打劫是誰創造的擴展閱讀:

據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王鈞林教授介紹,現傳《三十六計》較早版本系1941年由成都興華印刷廠用土紙翻印的,封面書《三十六計》,旁註「秘本兵法」,並說明原書是手抄本,1941年在分州(今陝西省分縣)某書攤發現。

抄本前部「都系養生之談,而末尾數十篇,附抄三十六計,解釋皆用兵法,然後知其果為兵法也。」1961年,收藏者叔和在《光明日報》撰文加以介紹後,又將這土紙本贈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此後便出現了各種翻印和傳抄的版本。

但《三十六計》一書,在20世紀40年代之前,所有史書著述中都未見記載,因此《三十六計》究竟是何人何時所著,一直沒有確考定論。多年來致力於研究兵學的山東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謝祥皓說,《三十六計》最早見於《南齊書·王敬則傳》。

王敬則是南朝齊國將領,生於435年,卒於498年,也就是說生於檀道濟死的前1年。書中記載:「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夫子唯應急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被後人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也有:「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一語。

而其中的檀公就是南北朝時宋朝著名將領檀道濟。檀道濟祖籍高平金鄉,據考證即今濟寧金鄉縣卜集鄉檀庄人;生於何年不詳,死於436年。他智勇兼備,屢建奇功,史書中有「優俘善卒」、「唱籌量沙」等事例和「乃壞汝萬里長城」之名言。而檀道濟「唱籌量沙」之處就是發生在古代濟南。

謝祥皓說:「可以確定《三十六計》就是檀道濟所著,而隋代玉簡冊的發現更加肯定了這個觀點。」據了解,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6套。每套各包含6計,總共36計。其中每計名稱後有解說,解說後有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等兵家的精闢語句。

檀道濟(?—公元436年4月9日),南朝宋名將。漢族,祖籍高平金鄉(今屬山東金鄉縣卜集鄉檀庄),出生於 京口(今江蘇 鎮江)。身出寒門,從軍20餘年,由士兵升至大將軍。 東晉末,從劉裕攻 後秦,屢立戰功,官至 征南大將軍。

後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諸子皆善戰,忌而殺之。檀道濟戎馬倥傯,戰績卓著。根據他多年的戰爭經驗,總結出 三十六計,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著作遺產,被載入史冊。

㈢ 三十六計之趁火打劫-請舉例

【解析】

這則按語把「趁火打劫」計具體化了。所謂「火」,即對方的困難、麻煩。敵方的困難不外有兩個方面,即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農民起義,內戰連年,都是內患;外敵入侵,戰事不斷,都是外患。敵方有內憂,就占它的領土;敵方有外患,就爭奪他的百姓;敵方內憂外患岌岌可危,趕快兼並它。總之,抓住敵方大難臨頭的危急之時,趕快進兵,肯定穩操勝券。《戰國策.燕二》中的著名寓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也就是「趁火打劫」的形象體現。

【探源】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裡失火,一片混亂,無暇自顧的時候,去搶人家的財物。乘人之危撈一把,這可是不道德的行為。此計用在軍事上指的是:當敵方遇到麻煩或危難的時候,就要乘此機會進兵出擊,制服對手。《孫子.始計篇》雲:「亂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釋孫子此句說,「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相互爭霸,戰事頻繁。經過長期戰爭,越國終因不敵吳國,只得俯首稱臣。越王勾踐被扣在吳國,失去行動自由。勾踐立志復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卧薪嘗膽。表面上對吳王夫差百般逢迎,終於騙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因國之後,勾踐依然臣服吳國,年年進獻財寶,麻痹夫差。而在國內則採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越國幾年後實力大大加強,人丁興旺,物資豐足,人心穩定。吳王夫差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被勾踐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國放在眼裡。他驕縱兇殘,拒絕納諫,殺了一代名將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靡奢侈,大興土木,搞得民窮財盡.公元前473年,吳國顆粒難收,民怨沸騰。越正勾踐選中吳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諸侯在黃池會盟的時機,大舉進兵吳國,吳國國內空虛,無力還擊,很快就被越國擊破滅亡。勾踐的勝利,正是乘敵之危,就勢取勝的典型戰例。

【故事】

努爾哈赤、皇太極都早有入主中原的打算,只是直到去世都未能如願。順帝即位時,年齡太小,只有七歲,朝廷的權力都集中在攝政王多爾兗身上。多爾兗對中原早就有攻佔之意,想在他手上建立功業,已遂父兄未完成的入主中原的遺願。他時刻虎視眈眈地注視著明朝的一舉一動。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民生凋敝。崇禎皇帝宵衣旰食,倒想振興大明。可是,他猜疑成性,賢臣良將根本不能在朝廷立足,他一連更換了十幾個宰相,又殺了明將袁崇煥,他的周圍都是些姦邪小人,明朝崩潰大局已定。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一舉攻佔京城,建立了大順王朝。可惜農民進京之後,立足未穩.首領們漸漸腐化墮落。明朝名將吳三硅的愛妾陳圓圓也被起義軍將領擄去。吳三桂本是勢利小人,慣於見風使舵。他看到明朝大勢已去,李自成自立為大順皇帝,本想投奔李自成鞏固自己的實力。而李自成勝利之後,滋長了驕傲情緒,沒把吳三桂看在眼裡,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父親,擄了他的愛妾。本來就朝三暮四的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終於投靠滿清,借清兵勢力消滅李自成。多爾兗聞訊,欣喜若狂,認為時機成熟,可以實現多年的願望了。這時中原內部戰火紛飛,李自成江山未定,於是多爾兗迅速聯合吳三桂的部隊,進入山海關,只用了幾天的時間,就打到京城,趕走了李自成。多爾兗志得意滿登上金鑾寶殿,奠定了滿清佔領中原的基礎。

㈣ 三十六計是孫武發明的嗎

三十六計第一計瞞天過海是出自唐朝薛仁貴的故事,這點就可以肯定,不!是!

㈤ 三十六計是誰寫的

《三十六計》沒有確切的作者,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

《三十六計》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後人多沿用,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5)三十六計之趁火打劫是誰創造的擴展閱讀:

作者考證:

經西安陸軍學院朱寶慶教授等專家初步研究認為,《秘本兵法》中的「六六行·三十六計」,與「流行本」《三十六計》不是殘本與原本的問題,而是出自同一手筆、同一構思和同一文風;「張本」的寫作雖晚於「流行本」,但在「流行本」的基礎上改寫的可能性又不大。

不少古代兵法研究專家一致認為:

1、從內容上看,「流行本」過於簡約,「像是一個寫作提綱」,而「張本」內容完整、語言生動,使「流行本」得到了重要補充。例如「以逸待勞」一節,「流行本」只有「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11個字;「張本」則為「困敵之勢,勢不以戰。

守險保勢,勢以待變。損上益下,其道上行,損益盈虛,與對偕行」。這一闡解,使「以逸待勞之計」的計理更為明確。

2、「張本」的體系結構更為合理、更趨成熟。

3、「張本」的引述中涉及到部分失傳兵書的大量資料,對研究古代兵書的源流當有參考價值,其學術成就不可低估。

㈥ 三十六計作者是誰

《三十六計》作者已經難以考證。

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

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6)三十六計之趁火打劫是誰創造的擴展閱讀:

《三十六計》的簡單介紹: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

考諸歷史,「三十六計」最早的說法見於南朝宋將檀道濟《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至明清,「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漸漸成為婦孺耳熟能詳的成語,於是有心人借題發揮、採集群書而編撰成《三十六計》。

現今流行本《三十六計》,是1943年在成都祠堂街一個舊書攤上無意中被發現的,封面有「三十六計」及「秘本兵法」字樣,無作者或編者姓名,篇首說明原書系1941年在陝西彬縣發現的一個手抄本。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時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時所用之計。每套各六計,總共三十六計。

考諸三十六計的計名來源,或源於歷史典故,如「圍魏救趙」、「假途伐虢」;或源於古代軍事術語,如「以逸待勞」、「聲東擊西」;或源於古代詩人的詩句,如「李代桃僵」、「擒賊擒王」;或借用成語,如「金蟬脫殼」、「指桑罵槐」。

這些計名有些不倫不類。書中對每計的解說,或依據《易經》的陰陽變化之理、或引用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虛實思想的推演;其按語,則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諸兵家語錄,倒是有些參考價值或啟迪。

㈦ 三十六計誰發明的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㈧ 三十六計是什麼,誰提出的啊

恩,第一套 勝戰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第二計 圍魏救趙第三計 借刀殺人
第四計 以逸待勞第五計 趁火打劫第六計 聲東擊西
第二套 敵戰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第八計 暗度陳倉第九計 隔岸觀火
第十計 笑裡藏刀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第三套 攻戰計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第四套 混戰計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第二十四計 假途伐虢
第五套 並戰計
第二十五計 偷梁換柱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第二十七計 假痴不顛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第六套 敗戰計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
是楊南柯,秦朝咸陽人提出的,他還寫了《三十六計》

㈨ 趁火打劫的三十六計

【原文】
敵之害大①,就勢取利,剛夬柔也②。
【注釋】
①敵之害大:害,指敵人所遭遇到的困難,危厄的處境。
②剛夬 (卦名)柔也:語出《易經·夬》卦。夬,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乾下兌上)。上卦為兌,兌為澤;下卦為乾,乾為天。兌上乾下,意為有洪水漲上天之象。《夬》的《彖》辭說:「夬,決也。剛決柔也。」決,沖決、沖開、去掉的意思。因乾卦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貞卜,所以此卦的本義是力爭上游,剛健不屈。
所謂剛決柔,就是下乾這個陽剛之卦,在沖決上兌這個陰柔的卦。此計是以「剛」喻己,以「柔」喻敵,言乘敵之危,就勢而取勝的意思。
【譯文】當敵人遇到危難時,就要趁機出兵奪取勝利。這是一個強大者果斷決斷,抓住有利戰機,制服敵人的謀略。這是從《周易》夫卦「剛決柔也」一語悟出的道理。
【按語】
古人按語說:敵害在內,則劫其地;敵害在外,則劫其民;內外交害,敗劫其國。如:越王乘吳國內蟹稻不遺種而謀攻之①,後卒乘吳北會諸侯於黃池之際②,國內空虛,因而幫之③,大獲全勝(《國語·吳語·越語下》)。
【注釋】
①蟹稻不遺種:蟹,螃蟹。種,種子。全句譯為:螃蟹和稻穀連種子都沒留下,說明發生大旱災,處於危急之中。②乘吳北會諸侯於黃池之際:黃池,中原地名。吳,這只吳王夫差。全句譯為:趁吳王夫差列黃池與諸侯會盟的機會。③因而禱之:因,憑借。禱,即搗,打擊。全句譯為:趁此有利時機,打擊敵人。
這則按語把「趁火打劫」計具體化了。所謂「火」,即對方的困難、麻煩。敵方的困難不外有兩個方面,即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農民起義,內戰連年,都是內患;外敵入侵,戰事不斷,都是外患。敵方有內憂,就占它的領土;敵方有外患,就爭奪他的百姓;敵方內憂外患岌岌可危,趕快兼並它。總之,抓住敵方大難臨頭的危急之時,趕快進兵,肯定穩操勝券。《戰國策·燕二》中的著名寓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也就是「趁火打劫」的形象體現。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裡失火,一片混亂,無暇自顧的時候,去搶人家的財物。乘人之危撈一把,這可是不道德的行為。此計用在軍事上指的是:當敵方遇到麻煩或危難的時候,就要乘此機會進兵出擊,制服對手。《孫子·始計篇》雲:「亂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釋孫子此句說,「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趁火打劫》選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系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勾踐趁亂滅吳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相互爭霸,戰事頻繁。經過長期戰爭,越國終因不敵吳國,只得俯首稱臣。越王勾踐被扣在吳國,失去行動自由。勾踐立志復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卧薪嘗膽。表面上對吳王夫差百般逢迎,終於騙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回國之後,勾踐依然臣服吳國,年年進獻財寶,麻痹夫差。而在國內則採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越國幾年後實力大大加強,人丁興旺,物資豐足,人心穩定。吳王夫差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被勾踐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國放在眼裡。他驕縱兇殘,拒絕納諫,殺了一代名將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靡奢侈, 大興土木,搞得民窮財盡.公元前473年,吳國顆粒難收,民怨沸騰。越王勾踐選中吳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諸侯在黃池會盟的時機,大舉進兵吳國,吳國國內空虛,無力還擊,很快就被越國擊破滅亡。勾踐的勝利,正是乘敵之危,就勢取勝的典型戰例。

閱讀全文

與三十六計之趁火打劫是誰創造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