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有哪些拼圖玩具
我國古代四大益智玩具是:七巧板,華容道,九連環和魯班鎖。其中只有七巧板是拼圖的。
「七巧板」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發明,其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紀,到了明代基本定型。明、清兩代在民間廣泛流傳,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卷一中寫道「近又有七巧圖,
其式五,其數七,其變化之式多至千餘。體物肖形,隨手變幻,蓋游戲之具,足以排悶破寂,故世俗皆喜為之。」
「七巧圖」不知何時傳到國外,受到他們的歡迎與重視,李約瑟說它是「東方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至今英國劍橋大學的圖書館里還珍藏著一部《七巧新譜》。美國作家埃德加·愛倫坡特竟用象牙精製了一副七巧板。法國拿破崙在流放生活中也曾用七巧板作為消遣游戲。誰能想像到七巧板居然會跟拿破崙·波拿巴、亞當、杜雷、愛倫坡特以及卡洛爾等人發生關系?實際上他們全都是七巧板的狂熱愛好者。
玩過七巧板嗎?那簡簡單單的七塊板,竟能拼出千變萬化的圖形。誰能想到呢,這種玩具是由一種古代傢具演變來的。
宋朝有個叫黃伯思的人,對幾何圖形很有研究,他熱情好客,發明了一種用6張小桌子組成的「宴幾」——請客吃飯的小桌子。
後來有人把它改進為7張桌組成的宴幾,可以根據吃飯人數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狀,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這樣用餐時人人方便,氣氛更好。
後來,有人把宴幾縮小改變到只有七塊板,用它拼圖,演變成一種玩具。因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們叫它「七巧板」。
到了明末清初,皇宮中的人經常用它來慶賀節日和娛樂,拼成各種吉祥圖案和文字,故宮博物院至今還保存著當時的七巧板呢!
18世紀,七巧板傳到國外,立刻引起極大的興趣,有些外國人通宵達旦地玩它,並叫它「唐圖」,意思是「來自中國的拼圖」。
⑵ 中國古代手工製作、智力玩具
七巧板(圖1)是一種拼板玩具,大概有上千年的歷史。它是從我國古代的燕幾圖演變而成的。燕幾是一種錯綜分合的案幾,可以拼成各種圖形,古人按圖設席,供賓客娛樂。後來,將這種大人用的實用品縮小,就演化成了玩具七巧板。它是將一塊正方形的紙板分成七塊,用它們拼成各種各樣的圖形。這種玩具很早就傳到了國外。據說十八世紀末的拿破崙一世就十分喜愛玩七巧板。他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在得其時他愛不釋手。即使後來在滑鐵盧戰役失敗後,流放到聖赫勒拿島上也念念不忘玩七巧板。西方人還給七巧板起了「唐圖」這個名字。唐朝是中國十分昌盛的時期,外國人常用「唐」來代表中國,因此,七巧板就成了「中國的圖」了。
清代有一位叫童葉庚的人,將七巧板加以改進,七塊變成了十五板,改名為「益智圖」 (圖2)。顧名思義,就是有益於智力的圖板,這就更名符其實了。它比七巧板拼的圖樣多,更吸引人了。古代許多文人還用它拼成戲文詩意。據魯迅日記記載,魯迅先生亦特別喜歡這種玩具。
九連環也是一種古老的智力玩具,據考證它的歷史最少有幾百年。宋代以後在民間廣泛流行,它的結構比拼圖玩具稍微復雜一點,是用鐵絲和鐵片製成的。它共有九個環和一個柄,玩法是要把九個環一個一個套到柄里去。然後一個一個取下來。看起來不難,真正玩起
來卻頗費周折。
中國古代還有一些智力玩具和歷史故事聯系起來,使人興致倍增。「華容道」(圖4)就是其中之一,它聯系著《三國演義》里一個故事:東漢時代,曹操在赤壁打了敗仗,好不容易才從華容道上逃了出來。它有一個帶二十個小方格的棋盤,代表華容道。棋盤下方有一個兩方格邊長的出口,是供曹操逃走的。棋盤上共擺有十個大小不一樣的棋子,它們分別代表曹操、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和關羽,還有四個卒。棋盤上僅有兩個小方格空著,玩法就是通過這兩個空格移動棋子,用最少的步數把曹操移出華容道。這個玩具引起過許多人的興趣,大家都力圖把移動的步數減少。據國外資料聲稱,美國數學家馬丁·加德納已經創造屋了步數最少的世界記錄:81步。其實,據筆者獲悉,早在抗戰時期,我國新四軍里就廣泛流傳這種玩具,他們早已經創造了這項世界記錄,只是限於當時條件沒有公開發表而已。
值得一提的還有兩種玩具,它們是骨牌和骰子。骨牌是長方形的,上面刻著幾種花紋;骰子是正立方體形的,六面刻有點子。這兩種東西本來都是有益的玩具,可悲的是,後來竟被當成了賭博工具。然而慶幸的是,一些有心人將它們加以改造,又演變成了全新的智力玩具:「傷腦筋十二塊」和「包你迷」。「傷腦筋十二塊」(圖5)幾乎是在國內外人士不約而同的研究下誕生的。「傷腦筋十二塊」是中國人取的名字,它形象地說明了這種玩具的構造和功用。它也是拼板玩具,共十二塊,每一塊都是由五個小正立方體組成的,形狀各不一樣。它不僅可以拼出許多平面圖形,而且可以拼出有趣的立體圖形,甚至還可以當棋子在國際象棋棋盤上下棋。國外叫這種玩具為「潘多米諾」,意思就是骨牌,這倒也說明了這種玩具是從中國的骨牌演變而來的。「包你迷」(圖6)也是中國人起的名字,意思是十分迷人。而國外人取的名字叫「立即瘋」,意思是玩起來可以達到使人馬上發瘋的程度。這種玩具很簡單,找四個一樣大小的正立方體木塊或紙盒,依圖6所示的色標,在它們的六個側面上塗上四種不同的顏色,比如紅,綠,藍、白。玩法是把四個正立方體疊成一個正立方稜柱,使稜柱的四個側面都分別有四種顏色。這個要求看起來也不太難,實際上一玩就知道談何容易!我國古代智力玩具的深刻意義可以用外國對「華容道「的評價來說明,國外把「華容道」譽為「智力游戲界四大不可思議」之一,這不是誇大之詞。九連環包含數學里深刻的拓撲學原理,七巧板、益智圖,傷腦筋十二塊與幾何學、空間鋪地錦和對策論有關,包你迷則涉及「離散數學」課題,而所有這些玩具幾乎現在都和電子計算機掛上了鉤。美國有位計算機專家,研究出了一種用機器人解七巧板問題的程序。華容道被編進了國外大學電子計算機的教科書。它們都已成了人工智慧的研究對象,可見其對智力開發的極大作用。
⑶ 中國古代四大智力玩具是
中國古代四大智力玩具是七巧板、九連環、華容道、孔明鎖。
一、七巧板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智力玩具,顧名思義,是由七塊板組成的。而這七塊板可拼成許多圖形(1600種以上),例如: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不規則多邊形,玩家也可以把它拼成各種人物、形象、動物、橋、房、塔等等,也可以是一些中、英文字母。
二、九連環是一種流傳於山西省的傳統民間的智力玩具。它用九個圓環相連成串,以解開為勝。據明代楊慎《丹鉛總錄》記載,曾以玉石為材料製成兩個互貫的圓環,「兩環互相貫為一,得其關捩,解之為二,又合而為一」。
三、華容道是古老的中國民間益智游戲,以其變化多端、百玩不厭的特點與魔方、獨立鑽石棋一起被國外智力專家並稱為「智力游戲界的三個不可思議」。它與七巧板、九連環等中國傳統益智玩具還有個代名詞叫作「中國的難題」。
四、孔明鎖,也叫八卦鎖、魯班鎖,是中國古代民族傳統的土木建築固定結合器,也是廣泛流傳於中國民間的智力玩具,還有「別悶棍」「六子聯芳」「莫奈何」「難人木」等叫法。孔明鎖,不用釘子和繩子,完全靠自身結構的連接支撐,就像一張紙對折一下就能夠立得起來,展現了一種看似簡單,卻凝結著不平凡的智慧。
(3)古代創造玩具圖片擴展閱讀:
1、七巧板游戲規則:
七巧板是一種拼圖游戲,它是用七塊板,以各種不同的拼湊法來拼搭千變萬化的形象圖案。
將一塊正方形的板按圖所示分割成七塊,就成了七巧板。用這七塊板可以拼搭成幾何圖形,如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不規則的多角形等;也可以拼成各種具體的人物形象,或者動物,如貓、狗、豬、馬等;或者是橋、房子、寶塔,或者是一些中、英文字元號以及數字。
2、九連環游戲規則:
九連環的每個環互相制約,只有第一環能夠自由上下。要想下/上第n個環,就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個環除外)。一、第n-1個環在架上;二、第n-1個環前面的環全部不在架上。
玩九連環就是要努力滿足上面的兩個條件。解下九連環本質上要從後面的環開始下,而先下前面的環,是為了下後面的環,前面的環還要裝上,不算是真正地取下來。
3、華容道游戲規則:
通過移動各個棋子,幫助曹操從初始位置移到棋盤最下方中部,從出口逃走。不允許跨越棋子,還要設法用最少的步數把曹操移到出口。曹操逃出華容道的最大障礙是關羽,關羽立馬華容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關羽與曹操當然是解開這一游戲的關鍵。四個劉備軍兵是最靈活的,也最容易對付,如何發揮他們的作用也要充分考慮周全。
4、孔明鎖游戲規則:
孔明鎖類玩具比較多,形狀和內部的構造各不相同,一般都是易拆難裝。拼裝時需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分析其內部結構。它有利於開發大腦,靈活手指,是一種很好的益智玩具。
魯班鎖的種類各式各樣,千奇百怪。其中以最常見的六根和九根的魯班鎖最為著名。其中,六根的魯班鎖又按照地區、設計理念的不同,在構造上也不同。
⑷ 中國古代傳統經典玩具有哪些
風箏、撥浪鼓、九連環、陶響球、空竹。
1、風箏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2011年4月16日,英國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官吳曉紅在此間宣布,中國濰坊舉辦的萬人同放風箏活動,以10465隻同時放飛的風箏,刷新了2010年加沙6198人在此項目上保持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2、撥浪鼓
是一種古老又傳統的民間樂器和玩具,出現於戰國時期。早期的撥浪鼓是樂器而非玩具。撥浪鼓並不是某一個地方所特有的,我國各地、各少數民族地區都出現過撥浪鼓。撥浪鼓流行於甘肅省卓尼,雲南省中甸、維西、麗江,四川省鹽源和中國北方廣大地區。
撥浪鼓古稱鞀、鞀鼓、鞉鼓。藏語稱達瑪如、達克、繞魯、熱巴窮格阿和卓尼鼓。納西族稱為東巴鼓、手搖鼓。又稱小鼓、貨郎鼓、波浪鼓、播郎鼓、博浪鼓、江南有些地區又稱搖咕咚。
3、九連環
是中國傳統民間智力玩具,卓文君在給司馬相如的信中有「九連環從中折斷」的句子。清代,《紅樓夢》中也有林黛玉巧解九連環的記載。周邦彥也留下關於九連環的名句「縱妙手、能解連環。」
2003年3月8日,中國甘肅省嘉峪關市的王仲斌以3分57秒成功解出九連環,進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
4、陶響球
陶響球是一種重要原始樂器,也是最早的聲音玩具。出土的陶響球都是陶質的球形,中間是空的, 裡面裝有彈子或沙粒,搖動時嘩嘩作響。
5、空竹
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空竹最早是由漢族民間游戲用具「陀螺」演變而來的。陀螺是遠古時代就出現的玩具,在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和常州圩墩遺址中,就出土了木陀螺,而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中出土了陶陀螺。
清朝是抖空竹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不僅戲器材簡單,易於學習,而且動作花樣繁多,技法多樣,引人入勝,受人歡迎。
⑸ 古代人們自己作的玩具有哪些怎麼玩
最古代的應該是磨製的石頭,因為還可以狩獵
在後來又有了木頭玩具了,模型而已
然後是皮的沙包,紙做的風箏等
⑹ 古代小孩子都有哪些玩具
現代社會進步了,人們發明了越來越多的東西公小孩子們玩耍,大型的游樂場就不說了,光是公園就隨處可見。可是在古代沒有電力、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孩子們可以玩耍的地方和物體都是十分有限的。我們的祖先在日常生活中結合自己的思想,並發揮自己聰明才智,創造出許多供兒童玩耍的玩具!【風箏】最早的風箏並不是玩具,而是用於軍事、通訊上。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一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於是就有了 「風箏」的叫法。風箏是用細竹條作骨架,貼上鮮艷的紙或絲綢,再畫上畫。到了宋代,清明節放風箏就成為一種我們喜愛的活動。【香包】古時候 ,每當端午節,家裡的長輩用棉布、絲綢等材料製成香包,在裡面填上帶香味的葯材,戴在小孩子 的胸前或掛在床頭,可以除病 求福。等過了端午節就把戴過 的香包扔掉,表示棄除疾病。 所以你在路上看到別人扔的香 包,可千萬不能撿啊。【皮影戲】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於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隴東皮影戲大約在明清(14世紀-19世紀)時就已經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概括;鐫刻精細流暢。隴東皮影製作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凈、晾至凈亮透明時即可製作。先將樣稿輕畫在牛皮上,然後用各種型號的刀具或刻或鑿。之後用透明水色著色,顏色一般不調和,故而純正絢麗、對比強烈。刻鑿、著色完畢後「出水」即熨平,這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關。出水後再晾乾,裝訂組合即可上台表演。【空竹】空竹又叫「抖嗡」,是一種著名的民間玩具。用兩根小竹棍拴線,纏在木軸上抖動,空竹高速旋轉而發出聲音,早在明末,北京的空竹就成為春季的玩具了,人們在胡同里、院落中抖響空竹,悠揚悅耳的聲響便在北京城內此起彼伏。 【掛虎與大座獅】 掛虎、大座獅是民間用來辟邪的掛飾,用泥土和紙漿製成,有黑白、彩色兩種,線條的變化很多,色彩的對比強。一些考古學家認為,掛虎從戲中的面具變化而來,後來被農民掛於門上,用以迎新驅鬼。【泥叫叫】泥叫叫是一種可以吹的哨子,它五顏六色,外表塗上油後,又黑又亮又好看,適宜兒童玩耍。泥叫叫有很多種,如:鳥哨、魚哨、豬哨等。【陶響球】陶響球是一種重要原始樂器,也是最早的聲音玩具。出土的陶響球都是陶質的球形,中間是空的, 裡面裝有彈子或沙粒,搖動時嘩嘩作響。【九連環】起源於古代民間,在清代,婦女兒童都喜歡玩九連環。九連環被國外認為是人類發明的最巧妙的玩具之一,其奧妙是開解方法的巧妙和復雜。【撥浪鼓】撥浪鼓本來是一種古樂器,後來失去奏樂的作用,成為兒童的玩具。撥浪鼓是一面小鼓,依*系於兩側的小球擊鼓發聲。
⑺ 中國古代玩具排名
泥玩具:從考古發掘出的大量漢代"泥車瓦狗"、"馬騎倡俳"的文物中就看出當時的模製工藝與捏塑工藝均已達到相當精緻的水平。品種繁多,所創造的形象簡煉生動,都具有鮮明的主題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對後來的雕塑藝術和樂器(如陶塤等音響玩具)的發展有一定影響和促進。
棋類玩具:棋類玩具中的圍棋,漢代開始已傳出國外,至唐代被列為琴、棋、書、畫人的文化修養四要素之一。象棋,到宋代形成後,已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大眾化棋類游戲玩具之一。
陀螺:據麻國鈞先生所著《中華傳統游戲大全》中說:陀螺的穩定旋轉曾給原子能反應堆的發明家恩里科·費米以極大的影響。
空竹:又叫「抖嗡」,是一種著名的民間玩具。用兩根小竹棍拴線,纏在木軸上抖動,空竹高速旋轉而發出聲音,早在明末,北京的空竹就成為春季的玩具了,人們在胡同里、院落中抖響空竹,悠揚悅耳的聲響便在北京城內此起彼伏。
泥叫叫:是一種可以吹的哨子,它五顏六色,外表塗上油後,又黑又亮又好看,適宜兒童玩耍。泥叫叫有很多種,如:鳥哨、魚哨、豬哨等。
撥浪鼓:本來是一種古樂器,後來失去奏樂的作用,成為兒童的玩具。撥浪鼓是一面小鼓,依*系於兩側的小球擊鼓發聲。各個地區的撥浪鼓形狀不一,有長如腰鼓的,也有扁似大鼓的,還有四鼓疊加的,發聲時高高低低,響亮悅耳。
掛虎、大座獅:是民間用來辟邪的掛飾,用泥土和紙漿製成,有黑白、彩色兩種,線條的變化很多,色彩的對比強。一些考古學家認為,掛虎從戲中的面具變化而來,後來被農民掛於門上,用以迎新驅鬼。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於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隴東皮影戲大約在明清(14世紀-19世紀)時就已經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概括;鐫刻精細流暢。隴東皮影製作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凈、晾至凈亮透明時即可製作。先將樣稿輕畫在牛皮上,然後用各種型號的刀具或刻或鑿。之後用透明水色著色,顏色一般不調和,故而純正絢麗、對比強烈。刻鑿、著色完畢後「出水」即熨平,這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關。出水後再晾乾,裝訂組合即可上台表演。
風箏:集娛樂、健身、競技、觀賞甚至通訊探測等多種功能,又和當代文化藝術及民俗節令密切結合,反映了我國傳統玩具文化發展的豐富內涵。早在漢代以前,我國採用固定翼飛行技術實現飛天被創制出來。它對後來飛機的發明和航空科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啟萌作用,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據說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里就掛著一隻中國風箏,上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我國風箏約在12世紀已傳到國外。直到1804年,英國的航空之父喬治·凱利才製造了風箏滑翔機,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在滑翔機上裝了發動機,成為世界最早的空中動力飛行器。
走馬燈和滾燈:宋代創制出來的。走馬燈的結構是利用蠟燭燃燒產生的熱空氣作動力,沖擊燈上面類似風車葉片的風車使其旋轉,從而使燈上裝飾的圖案跟著轉動起來。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熱氣流產生機械旋轉的裝置。它的基本原理與汽輪機、燃氣輪機相同。這樣的裝置在歐洲16世紀才出現。另一種滾燈,它的內部結構主要來自古代"被薰"。是兩個同心圓機環,機環內有軸,托著環內盛香料的小碗,轉動薰球時,小碗可始終保持向上的位置,使其相對穩定。將其移到滾燈內使用,保證了滾燈在滾動時使燈保持穩定向上的位置。其科學原理和近代陀螺儀中的萬向支架相似。類似裝置在歐洲1500年才由達·芬奇設計出來。
七巧板:是一種拼板玩具,大概有上千年的歷史。它是從我國古代的燕幾圖演變而成的。燕幾是一種錯綜分合的案幾,可以拼成各種圖形,古人按圖設席,供賓客娛樂。後來,將這種大人用的實用品縮小,就演化成了玩具七巧板。它是將一塊正方形的紙板分成七塊,用它們拼成各種各樣的圖形。這種玩具很早就傳到了國外。據說十八世紀末的拿破崙一世就十分喜愛玩七巧板。他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在得其時他愛不釋手。即使後來在滑鐵盧戰役失敗後,流放到聖赫勒拿島上也念念不忘玩七巧板。西方人還給七巧板起了「唐圖」這個名字。
九連環:也是一種古老的智力玩具,據考證它的歷史最少有幾百年。宋代以後在民間廣泛流行,它的結構比拼圖玩具稍微復雜一點,是用鐵絲和鐵片製成的。它共有九個環和一個柄,玩法是要把九個環一個一個套到柄里去。然後一個一個取下來。看起來不難,真正玩起來卻頗費周折。15世紀已流傳國外,被外國人稱為Chinese Ring,認為是人類所發明的最奧妙的玩具之一。
華容道:它有一個帶二十個小方格的棋盤,棋盤上共擺有十個大小不一樣的棋子,它們分別代表曹操、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和關羽,還有四個卒。棋盤上僅有兩個小方格空著,玩法就是通過這兩個空格移動棋子,用最少的步數把曹操移出華容道。這個玩具引起過許多人的興趣,大家都力圖把移動的步數減少。據國外資料聲稱,美國數學家加德納已經創造了步數最少的世界記錄81步。
⑻ 中國古代的玩具有那些
近年來,魔方這種智力玩具風靡全球,在我國也曾引起了一陣「魔方熱」。其實,智力玩具的老祖宗是在我國。我國古代有許多大可與魔方媲美的智力玩具,它們歷史悠久,為世代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所喜愛。而且,早在幾百年前,它們就傳到了國外,使許多外國人著了迷。 七巧板(圖1)是一種拼板玩具,大概有上千年的歷史。它是從我國古代的燕幾圖演變而成的。燕幾是一種錯綜分合的案幾,可以拼成各種圖形,古人按圖設席,供賓客娛樂。後來,將這種大人用的實用品縮小,就演化成了玩具七巧板。它是將一塊正方形的紙板分成七塊,用它們拼成各種各樣的圖形。這種玩具很早就傳到了國外。據說十八世紀末的拿破崙一世就十分喜愛玩七巧板。他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在得其時他愛不釋手。即使後來在滑鐵盧戰役失敗後,流放到聖赫勒拿島上也念念不忘玩七巧板。西方人還給七巧板起了「唐圖」這個名字。唐朝是中國十分昌盛的時期,外國人常用「唐」來代表中國,因此,七巧板就成了「中國的圖」了。 清代有一位叫童葉庚的人,將七巧板加以改進,七塊變成了十五板,改名為「益智圖」(圖2)。顧名思義,就是有益於智力的圖板,這就更名符其實了。它比七巧板拼的圖樣多,更吸引人了。古代許多文人還用它拼成戲文詩意。據魯迅日記記載,魯迅先生亦特別喜歡這種玩具。 九連環也是一種古老的智力玩具,據考證它的歷史最少有幾百年。宋代以後在民間廣泛流行,它的結構比拼圖玩具稍微復雜一點,是用鐵絲和鐵片製成的。它共有九個環和一個柄,玩法是要把九個環一個一個套到柄里去。然後一個一個取下來。看起來不難,真正玩起來卻頗費周折。 中國古代還有一些智力玩具和歷史故事聯系起來,使人興致倍增。「華容道」(圖4)就是其中之一,它聯系著《三國演義》里一個故事:東漢時代,曹操在赤壁打了敗仗,好不容易才從華容道上逃了出來。它有一個帶二十個小方格的棋盤,代表華容道。棋盤下方有一個兩方格邊長的出口,是供曹操逃走的。棋盤上共擺有十個大小不一樣的棋子,它們分別代表曹操、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和關羽,還有四個卒。棋盤上僅有兩個小方格空著,玩法就是通過這兩個空格移動棋子,用最少的步數把曹操移出華容道。這個玩具引起過許多人的興趣,大家都力圖把移動的步數減少。據國外資料聲稱,美國數學家馬丁·加德納已經創造了步數最少的世界記錄:81步。其實,據筆者獲悉,早在抗戰時期,我國新四軍里就廣泛流傳這種玩具,他們早已經創造了這項世界記錄,只是限於當時條件沒有公開發表而已。 值得一提的還有兩種玩具,它們是骨牌和骰子。骨牌是長方形的,上面刻著幾種花紋;骰子是正立方體形的,六面刻有點子。這兩種東西本來都是有益的玩具,可悲的是,後來竟被當成了賭博工具。然而慶幸的是,一些有心人將它們加以改造,又演變成了全新的智力玩具:「傷腦筋十二塊」和「包你迷」。 「傷腦筋十二塊」(圖5)幾乎是在國內外人士不約而同的研究下誕生的。「傷腦筋十二塊」是中國人取的名字,它形象地說明了這種玩具的構造和功用。它也是拼板玩具,共十二塊,每一塊都是由五個小正立方體組成的,形狀各不一樣。它不僅可以拼出許多平面圖形,而且可以拼出有趣的立體圖形,甚至還可以當棋子在國際象棋棋盤上下棋。國外叫這種玩具為「潘多米諾」,意思就是骨牌,這倒也說明了這種玩具是從中國的骨牌演變而來的。 「包你迷」(圖6)也是中國人起的名字,意思是十分迷人。而國外人取的名字叫「立即瘋」,意思是玩起來可以達到使人馬上發瘋的程度。這種玩具很簡單,找四個一樣大小的正立方體木塊或紙盒,依圖6所示的色標,在它們的六個側面上塗上四種不同的顏色,比如紅,綠,藍、白。玩法是把四個正立方體疊成一個正立方稜柱,使稜柱的四個側面都分別有四種顏色。這個要求看起來也不太難,實際上一玩就知道談何容易! 我國古代智力玩具的深刻意義可以用外國對「華容道「的評價來說明,國外把「華容道」譽為「智力游戲界四大不可思議」之一,這不是誇大之詞。九連環包含數學里深刻的拓撲學原理,七巧板、益智圖,傷腦筋十二塊與幾何學、空間鋪地錦和對策論有關,包你迷則涉及「離散數學」課題,而所有這些玩具幾乎現在都和電子計算機掛上了鉤。美國有位計算機專家,研究出了一種用機器人解七巧板問題的程序。華容道被編進了國外大學電子計算機的教科書。它們都已成了人工智慧的研究對象,可見其對智力開發的極大作用。 香包 古時候 ,每當端午節,家裡的長輩用棉布、絲綢等材料製成香包,在裡面填上帶香味的葯材,戴在小孩子 的胸前或掛在床頭,可以除病 求福。等過了端午節就把戴過 的香包扔掉,表示棄除疾病 。 所以你在路上看到別人扔的香 包,可千萬不能撿啊。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於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隴東皮影戲大約在明清(14世紀-19世紀)時就已經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概括;鐫刻精細流暢。隴東皮影製作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凈、晾至凈亮透明時即可製作。先將樣稿輕畫在牛皮上,然後用各種型號的刀具或刻或鑿。之後用透明水色著色,顏色一般不調和,故而純正絢麗、對比強烈。刻鑿、著色完畢後「出水」即熨平,這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關。出水後再晾乾,裝訂組合即可上台表演。 空竹 空竹又叫「抖嗡」,是一種著名的民間玩具。用兩根小竹棍拴線,纏在木軸上抖動,空竹高速旋轉而發出聲音,早在明末,北京的空竹就成為春季的玩具了,人們在胡同里、院落中抖響空竹,悠揚悅耳的聲響便在北京城內此起彼伏。 掛虎與大座獅 掛虎、大座獅是民間用來辟邪的掛飾,用泥土和紙漿製成,有黑白、彩色兩種,線條的變化很多,色彩的對比強。一些考古學家認為,掛虎從戲中的面具變化而來,後來被農民掛於門上,用以迎新驅鬼。 泥叫叫 泥叫叫是一種可以吹的哨子,它五顏六色,外表塗上油後,又黑又亮又好看,適宜兒童玩耍。泥叫叫有很多種,如:鳥哨、魚哨、豬哨等。
⑼ 怎樣製作古代大炮玩具
,傳統大炮大多數是前膛炮。
1.開炮前首先裝入火葯包,然後再裝入實心彈丸(鉛球之類,有時也用石球代替,但是比較易碎)
2.然後會用燒紅的鐵釺刺入炮尾的小洞來點燃火葯包(電影里喜歡用火葯線,這個純屬藝術加工,一般很少使用火葯線,效率低)再後來有了打火石,開始使用拉繩來拉動打火石產生火星來開炮。
3.開炮後會有人用鉤子勾出火葯包的碎片,然後用沾了水的毛氈棍來清理炮膛(沾水是為了清除火星,不然再放入火葯包就會.碰!.)
然後以上三步不斷重復..
至於可以落地爆炸的觸爆彈,大約在1860年前後的普法戰爭才進入實用階段,在此之前的.一般都是導演隨便炸著玩的,為了畫面好看..
在傳統的球形炮彈中,一般使用延時引信。就是開炮時點燃火葯包,推出炮彈的同時又點燃了炮彈上的引信,引信長度和落地時間計算的較為精確,有較強殺傷力,但是在射擊遠程目標時容易空中爆炸。
在使用錐形彈頭後,改為在炮彈頂端加觸地打火裝置,原理類似於滾輪打火機點火,點燃炮彈。由於這種方法更為可靠實用,所以一般都是使用這種。
⑽ 中國古代玩具介紹
風箏
最早的風箏並不是玩具,而是用於軍事、通訊上。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一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於是就有了 「風箏」的叫法。風箏是用細竹條作骨架,貼上鮮艷的紙或絲綢,再畫上畫。到了宋代,清明節放風箏就成為一種我們喜愛的活動。
香包
古時候 ,每當端午節,家裡的長輩用棉布、絲綢等材料製成香包,在裡面填上帶香味的葯材,戴在小孩子 的胸前或掛在床頭,可以除病 求福。等過了端午節就把戴過 的香包扔掉,表示棄除疾病 。 所以你在路上看到別人扔的香 包,可千萬不能撿啊。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於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隴東皮影戲大約在明清(14世紀-19世紀)時就已經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概括;鐫刻精細流暢。隴東皮影製作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凈、晾至凈亮透明時即可製作。先將樣稿輕畫在牛皮上,然後用各種型號的刀具或刻或鑿。之後用透明水色著色,顏色一般不調和,故而純正絢麗、對比強烈。刻鑿、著色完畢後「出水」即熨平,這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關。出水後再晾乾,裝訂組合即可上台表演。
空竹
空竹又叫「抖嗡」,是一種著名的民間玩具。用兩根小竹棍拴線,纏在木軸上抖動,空竹高速旋轉而發出聲音,早在明末,北京的空竹就成為春季的玩具了,人們在胡同里、院落中抖響空竹,悠揚悅耳的聲響便在北京城內此起彼伏。
掛虎與大座獅
掛虎、大座獅是民間用來辟邪的掛飾,用泥土和紙漿製成,有黑白、彩色兩種,線條的變化很多,色彩的對比強。一些考古學家認為,掛虎從戲中的面具變化而來,後來被農民掛於門上,用以迎新驅鬼。
泥叫叫
泥叫叫是一種可以吹的哨子,它五顏六色,外表塗上油後,又黑又亮又好看,適宜兒童玩耍。泥叫叫有很多種,如:鳥哨、魚哨、豬哨等。
貴州黃平泥哨
陶響球
陶響球是一種重要原始樂器,也是最早的聲音玩具。出土的陶響球都是陶質的球形,中間是空的, 裡面裝有彈子或沙粒,搖動時嘩嘩作響。
九連環
起源於古代民間,在清代,婦女兒童都喜歡玩九連環。九連環被國外認為是人類發明的最巧妙的玩具之一,其奧妙是開解方法的巧妙和復雜。
撥浪鼓
撥浪鼓本來是一種古樂器,後來失去奏樂的作用,成為兒童的玩具。撥浪鼓是一面小鼓,依*系於兩側的小球擊鼓發聲。各個地區的撥浪鼓形狀不一,有長如腰鼓的,也有扁似大鼓的,還有四鼓疊加的,發聲時高高低低,響亮悅耳。
山西布藝玩具
打腰鼓
陀螺
不倒翁
彈弓
萬花筒
吹糖人
小雞窩(北京)
河北新城泥公雞
旋木娃娃(山東郯城)
刻花葫蘆(甘肅 )
白釉彩繪陶貓(山西運城)
水斗(江蘇無錫)
民間玩具之一:歲時節令玩具
1、民間歲時節令玩具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幾千年來,農業一直是立國之本,所以對農時的節氣節令非常重視,它們貫穿於人們的生活之中,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歲時節令民俗。在各種歲時民俗活動中,都少不了民間玩具的參與。現按時間順序排列一下:
春節:是一年一度中最為熱鬧的節日,各種民間玩具在過年前近一個月時間就開始銷售。春節廟會是民間玩具最為集中的熱賣之地。在北京傳統廟會上,常見的傳統玩具有近百種,如風車、花燈、空竹、陀螺、削木玩具、風箏泥塑、紙花、益智玩具等等 。
二月二:河南人祖廟會賣「泥泥狗」各類泥玩具。
立春:民間有春雞(多為布制和泥哨)、春牛(捏泥玩具)。
清明:放風箏。寒食節(原是在清明前的一、二日。後來,民間將它與掃墓祭祀的清明 節合二為一。):北方有麵塑「寒燕」。
端午節(五月初五):各種香包。
七夕:七月七「乞巧節」,宋代都城賣「摩合羅」等泥玩具。
七月十五:北方黃河流域普遍有送「面羊」習俗。
八月十五:中秋節,民間使用月餅模和巧果模製作月餅和點心。
北京和南京有泥塑「兔兒爺」和「兔子王」等玩具。
十月至年底:開始准備年貨,包括各種玩具。
民間玩具之二:人生禮儀玩具
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各個階段都經歷了人生禮儀,甚至當人還未出生時,婦女們就開始了「乞子」活動。從出生到滿月、周歲,再到成人、戀愛和結婚、祝壽、葬禮,玩具藝術都伴隨著這一系列人生禮儀。
1、乞子活動:由希望生子的婦女到當地的娘娘廟等神廟燒香祭拜,並買回象徵子嗣的「大阿哥」或「泥泥狗」一類的泥玩具。
2、生子和滿月:這是人生重要的開始階段,當孩子出生時,親友們都將送來賀禮,祖母和姥姥更是忙碌,這些禮品中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日用品和玩具,如童衣、童鞋,布老虎、童枕等。
3、周歲: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時刻,中國民間從南到北都有「抓周」習俗,讓孩子自己任意抓取身邊擺放的物品,其中不乏小兒玩具。
4、成長禮: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玩的玩具很多,甚至用來鎮宅拴魂的石獅子都成了孩子的玩具。羊拐、布娃娃、布口袋、翻花、連環玩具、陶模等等都是孩子離不開的玩物。有的地方在孩子長到12歲時,舉行成丁禮,以示孩子已經長大成人。
5、結婚:新婚夫婦在結婚當天會受贈大量禮品,心急的親友會送來小孩用的物品和玩具,以表達對新人「早生貴子」的祝願。其中的布猴和布虎是最常見的;一對雌雄布猴的作用是男女婚配的暗示。其他如麵塑(面花)等更是少不了的裝飾。
6、喪葬:早在史前時代的原始墓葬中,已有用玩具陪葬的習俗。後來演變為葬禮上,人們送來麵塑(北方)和紙扎人,這是為「喜喪」之家准備的東西,山西至今仍有為壽終之人在棺材中放置紙泥製作的「壽星公、壽星母」偶人的習俗。如果某人是暴斃而亡,則要請戲班演皮影戲為其招魂。
7、人的一生,孩提時代是使用玩具的主要時期,玩具也主要是為孩子們製作的,但這些出自成人之手的玩具,也陪伴了成人和老人。
民間玩具之三:日常生活游戲娛樂玩具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孩子們的生活,玩具無處不在。游戲活動是展現玩具的作用和風采之處。各地均盛行的體育活動如來源於古代的蹴鞠 —— 足球、踢毽、跳繩,還有小孩子玩的「過家家」(一種模仿成人生產和勞動的游戲,由孩子們扮演不同角色)、「騎竹馬」(以竹竿為馬,騎於胯下的小兒游戲,成語「青梅竹馬」即形容兩小無猜的友情)、「乞巧節」(每年七夕是傳統的「女兒節」,小女孩要拜月,聽大人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乞求自己能像織女一樣的手巧)、「丟手絹」、玩「嘎拉哈」(即「羊拐」—— 羊關節骨)、「跳皮筋」、「拼七巧板」、「玩打仗」(小男孩模仿戰斗的集體游戲,小兵器是這種游戲的主要道具)、跳格子(也叫跳房子)、盪鞦韆等等都是民間玩具使用的場合。
日常的家居生活也是玩具陳設之地,人們從廟會上買來的各種玩具擺放在家中——泥塑和陶瓷神像、大阿哥、栓來的娃娃都被供奉在正廳之位。牆上貼著年畫《陞官圖》,老人們還在玩著古老的「水滸葉子戲」 (以水滸人物作裝飾圖案的紙牌游戲)和連環玩具,這一切彷彿是一首悠然自得的田園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