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知道韓姓的起源和歷史
歷史來源 「韓」源出 ;
一 ; 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於唐邑 (山西翼城 )。因鄰晉水,叔虞之子燮( 音 謝 )繼位後,稱為晉侯。晉穆侯之孫畢萬受封於韓原 ( 陜西韓城 ),其後逐有韓氏。
二 ; 以國為氏。戰國七雄之一有韓國,三家分晉以後,於前403年由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建都陽翟 ( 今河南新鄭縣 )。前 230 年,韓國被秦國攻滅。國族後人有的以「韓」為氏。
三 ;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後改為漢字單姓「韓」氏。
家族名人 韓非 (?~前234)
戰國時韓國的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術之學,而歸本於黃老,為人口吃而不能流利地辯說,與李斯同受業於荀卿。曾以書諫韓王而不見用,於是發憤著書五十餘篇,號為韓非子。文章峻嚴峭深,集法家之大成。後秦王攻韓,韓王遣非使秦,為李斯所譖,下獄而死。
韓信 (?~前196)
淮陰人,年輕時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後助漢高祖伐魏、舉趙、降燕、破齊,封為齊王,後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偽作雲夢之會,擒置咸陽,降封淮陰侯,終為呂後所殺。
韓愈 (768~824)
字退之,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崇儒闢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官至吏部侍郎。祖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稱為昌黎韓愈。卒謚文,宋代元豐年間追封為昌黎伯,世稱為「韓昌黎」。門人編次其詩文為昌黎先生集。
韓湘子
唐朝韓愈的侄子。生性放盪不拘,不好讀書,世傳其學道成仙,為八仙之一。嘗於初冬季節令牡丹開花數色,又嘗令聚盆覆土,頃刻開花。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九˙廣動植之四。或稱為「韓湘」。
韓世忠 (1089~1151)
字良臣,宋延安人。高宗時,平苗傅、劉正彥之亂,破金兀術於黃天盪,名重當時,稱為中興第一功臣。後以秦檜主和,罷其兵柄,乃口不談兵,隱居西湖,自號清涼居士。卒謚忠武,孝宗追封蘄王。
韓侂胄 (1151~1207)
位元組夫,宋安陽人,韓琦的曾孫。寧宗時專權十餘年,官至平章軍國事。專橫恣肆,斥理學為偽學,使朱熹等人均獲罪。後欲立功以自固,乃北伐金人,終兵敗被斬首。
地望分布 江西豫章郡。
❷ 韓姓在古代是誰的後裔
有說是黃帝的孫子叫 韓流。但是感覺不是很准確哦,畢竟年代久遠還沒有資料。
還有就是說以封地而得名。司馬遷在《史記·韓世家》里記載,韓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以邑為氏。如果我們繼續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屬於黃帝的後代,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後人被分封於韓原(今山西翼城,汾水以北,河津與稷山一帶),世稱「韓武子」,名韓萬,之所以稱之為韓是因其封地而得名。因唐邑臨晉水,叔虞子改稱晉侯。晉穆侯之孫畢萬受封於韓原,後有韓氏。(韓武子後代三世的時候,韓武子的三世孫名韓厥。按照周王朝的冊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後代才是真正的韓姓了。因此,韓厥該是韓姓始祖。) 我感覺這個比較准確,畢竟《史記》是經得起推敲的正史啊。
❸ 韓姓的起源是什麼韓姓名人都有誰
「韓」,古時又作「涵」,《說文解字》解釋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圍的欄圈。韓的姓氏來源,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 黃帝傳承
這是韓姓起源各種傳說中最古老的一種。黃帝時代是我國父系氏族社會的鼎盛時期。黃帝族從陝北的黃土高原開始,沿渭河 黃河向東發展勢力,與炎帝族合二為一,消滅東夷族首領蚩尤,建立了以黃帝族為首的部落聯盟,黃帝因此被稱為我國的人文初祖,中國人也稱炎黃子孫。傳說中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世本》記載,黃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陽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顓頊。《山海經》記載:昌意後來被貶謫到若水,生子韓流;韓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顓頊。顓頊是五帝之一。
韓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稱。韓流氏族是從昌意族中分化出來的,這個氏族便以韓為姓,第一批韓姓人由此產生。
韓流所處時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考古學者在龍山文化時期的河南湯陰白營等遺址內發現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圓木棍自下而上,疊壘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處都有榫扣合。韓字從韋,韋在古代寫作「韋」,韋字形狀與龍山文化時期的水井結構十分相似。韓流族有可能是因為發明了水井而被稱為韓流,「韓」字的古義為井垣就說明了這一點。
二 以國為姓
公元前11世紀中葉,西周滅商,平定管叔 蔡叔與武庚的叛亂後,實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周成王之弟於韓,為姬姓之國,地處今山西河津東北。但韓國國力太弱;在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韓國亡國之後,國人便以韓為姓。
三 韓武子之後
韓國為晉國所滅以後,出了一位韓武子,其名萬,字武子,他因侍奉晉獻公立下大功,被晉獻公封於韓原(今陝西韓城)西南。韓武的子孫便以韓為姓。
四 曲沃桓叔之後
西周晉穆侯娶齊女為妻,長子為太子「仇」,次子為「成師」。晉穆侯死後,穆侯的弟弟殤叔自立為君。4年後,太子仇攻殺殤叔,繼位為晉文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東南)。文侯的兒子昭侯在位時,把文侯的弟弟成師封在曲沃(今山西聞喜東),號為桓叔。
曲沃桓叔廣招人馬,擴張勢力。從曲沃桓叔受封開始的六七十年間,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兩派勢力之間沖突不斷。曲沃桓叔死後,世子繼位,為曲沃 伯。 伯襲殺昭侯之子孝侯,晉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為君。鄂侯死後,子哀侯繼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 伯去世,其子繼位,即曲沃武公。晉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發兵攻打翼城,俘獲晉哀侯,晉人又立哀侯之子繼位,稱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掉晉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設計誘殺小子侯。又經過二十多年的斗爭,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盡並晉國之地。 殺掉晉哀侯的韓萬即韓武子。有人認為韓萬是曲沃成師之子,分封采邑於韓,因以韓為姓,代為晉卿。
五 亡國後國人以韓為姓
曲沃桓叔之子韓萬的玄孫韓厥,曾為晉國正卿,幫助韓姓在晉國逐漸擴大了勢力。春秋晚期,晉國由韓氏 趙氏 魏氏 知氏 范氏 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90年,范氏 中行氏滅於趙。公元前453年,韓 趙 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地。從此,晉國為韓 趙 魏三國瓜分。前403年,韓厥的七世孫韓虔(景侯)時,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
戰國時期,韓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起初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後來遷至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韓哀侯時,攻滅鄭國,遷都於鄭都新鄭(今河南新鄭),疆域包括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介於魏 秦 楚三國之間。 韓哀侯的曾孫宣惠王開始稱王。到宣惠王的玄孫韓王安時,韓國勢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滅韓,俘韓王安,置穎川郡(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市)。韓國滅亡後,國人以韓為氏,穎川成為韓姓的第一個郡望。
六 出大汗氏改姓為韓
北魏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革,把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為韓。 由於譯音不同,出大汗氏在史書還有步大汗氏 步六汗氏 步汗氏 潘奚氏 破六韓氏 破六汗氏 破落汗氏 破落韓氏等多種譯法。北魏末年,有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韓撥陵領導的農民起義。
❹ 姓韓的祖先是那位
韓氏姓源,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春秋時代,「封於韓原,因以為姓」;二是少數民族改姓為韓。他們共同組成韓氏姓源。目前韓姓的中國人,除極少數具有外族的血統外,絕大部分均屬姬姓的黃帝後裔。 韓姓的始祖,正是3000年前周室諸侯之一的韓國。當時的位置,就是現在陝西的東部,以及河南的西北部。 根據《風俗通》的記載,韓姓本來是姬姓。(韓姓,「與周同姓」。也為姬姓。)春秋時代,周文王有一位住在晉國的後裔武子,因功被晉獻公封於韓原,後來他的子孫也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地為氏,就此姓了韓。當時他們的封地韓原,就是現在陝西省韓城縣南邊的地方。 對此,史書上有這樣記載: 「韓之先與周同姓,武子事晉獻公,封於韓原,因以為氏。」(見《風俗通》) 「韓氏,姬姓之別族,出晉穆公之少子曲沃成師,是為桓叔,生萬,此為武子,食采韓原。一雲成王封虞於唐,賜畢萬韓原之地,其在今同州韓城縣南十八里故城。武子生厥,是為獻子。晉景公之時,晉作六卿。獻子在一卿之位,其從姓封,遂為韓氏。」(見《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 韓武子的子孫,以後世代都是晉國的大夫,權傾當朝,到了周威烈王的時候,乾脆「三家分晉」,與趙、魏二氏同時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這時的韓國建都在平陽,亦即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可見得他們所擁有的土地已經比過去擴張了許多。 後來,傳到韓景侯的時候,把國都從平陽遷到陽翟,即現在的河南省禹縣;再傳到韓哀侯,又遷都於新鄭,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新鄭縣。由此可見,韓姓的繁衍,是從最初的陝西,然後擴展到山西、河南,最後才遍布於全國各地的。 戰國時代曾經顯赫一時的韓國,後來被秦始皇所滅,其宗室繼續以韓為姓,大多聚居在河南的潁川。到了西漢末年,韓騫為了躲避王莽之亂,舉族移居南陽,並且日益繁榮茁壯成為當地的望族。因此,以後的韓姓,以河南潁川和南陽兩地為最多,其他地方姓韓的人,也大多是從這兩地方分支出去的。 由此可以看出,韓姓最早源地是山西,然後,由山西繁衍到陝西、河南,最後播遷到全國各地。 韓姓,自始就是一個多采多姿,十分有名望姓氏。最早在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就是「九流十家」中,法家的創始祖韓非,他所著的《韓非子》五十餘篇,迄今仍為治法者的必讀經典。
❺ 姓韓的起源於那裡
「韓」,古時又作「涵」,《說文解字》解釋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圍的欄圈。韓的姓氏來源,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 黃帝傳承 這是韓姓起源各種傳說中最古老的一種。黃帝時代是我國父系氏族社會的鼎盛時期。黃帝族從陝北的黃土高原開始,沿渭河 黃河向東發展勢力,與炎帝族合二為一,消滅東夷族首領蚩尤,建立了以黃帝族為首的部落聯盟,黃帝因此被稱為我國的人文初祖,中國人也稱炎黃子孫。傳說中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世本》記載,黃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陽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顓頊。《山海經》記載:昌意後來被貶謫到若水,生子韓流;韓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顓頊。顓頊是五帝之一。 韓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稱。韓流氏族是從昌意族中分化出來的,這個氏族便以韓為姓,第一批韓姓人由此產生。 韓流所處時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考古學者在龍山文化時期的河南湯陰白營等遺址內發現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圓木棍自下而上,疊壘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處都有榫扣合。韓字從韋,韋在古代寫作「韋」,韋字形狀與龍山文化時期的水井結構十分相似。韓流族有可能是因為發明了水井而被稱為韓流,「韓」字的古義為井垣就說明了這一點。 二 以國為姓 公元前11世紀中葉,西周滅商,平定管叔 蔡叔與武庚的叛亂後,實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周成王之弟於韓,為姬姓之國,地處今山西河津東北。但韓國國力太弱;在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韓國亡國之後,國人便以韓為姓。 三 韓武子之後 韓國為晉國所滅以後,出了一位韓武子,其名萬,字武子,他因侍奉晉獻公立下大功,被晉獻公封於韓原(今陝西韓城)西南。韓武的子孫便以韓為姓。 四 曲沃桓叔之後 西周晉穆侯娶齊女為妻,長子為太子「仇」,次子為「成師」。晉穆侯死後,穆侯的弟弟殤叔自立為君。4年後,太子仇攻殺殤叔,繼位為晉文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東南)。文侯的兒子昭侯在位時,把文侯的弟弟成師封在曲沃(今山西聞喜東),號為桓叔。 曲沃桓叔廣招人馬,擴張勢力。從曲沃桓叔受封開始的六七十年間,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兩派勢力之間沖突不斷。曲沃桓叔死後,世子繼位,為曲沃 伯。 伯襲殺昭侯之子孝侯,晉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為君。鄂侯死後,子哀侯繼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 伯去世,其子繼位,即曲沃武公。晉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發兵攻打翼城,俘獲晉哀侯,晉人又立哀侯之子繼位,稱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掉晉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設計誘殺小子侯。又經過二十多年的斗爭,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盡並晉國之地。 殺掉晉哀侯的韓萬即韓武子。有人認為韓萬是曲沃成師之子,分封采邑於韓,因以韓為姓,代為晉卿。 五 亡國後國人以韓為姓 曲沃桓叔之子韓萬的玄孫韓厥,曾為晉國正卿,幫助韓姓在晉國逐漸擴大了勢力。春秋晚期,晉國由韓氏 趙氏 魏氏 知氏 范氏 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90年,范氏 中行氏滅於趙。公元前453年,韓趙 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地。從此,晉國為韓 趙 魏三國瓜分。前403年,韓厥的七世孫韓虔(景侯)時,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 戰國時期,韓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起初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後來遷至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韓哀侯時,攻滅鄭國,遷都於鄭都新鄭(今河南新鄭),疆域包括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介於魏 秦 楚三國之間。 韓哀侯的曾孫宣惠王開始稱王。到宣惠王的玄孫韓王安時,韓國勢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滅韓,俘韓王安,置穎川郡(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市)。韓國滅亡後,國人以韓為氏,穎川成為韓姓的第一個郡望。 六 出大汗氏改姓為韓 北魏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革,把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為韓。 由於譯音不同,出大汗氏在史書還有步大汗氏 步六汗氏 步汗氏 潘奚氏 破六韓氏 破六汗氏 破落汗氏 破落韓氏等多種譯法。北魏末年,有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韓撥陵領導的農民起義。 歷史來源 「韓」源出 ; 一; 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於唐邑 (山西翼城 )。因鄰晉水,叔虞之子燮( 音謝 )繼位後,稱為晉侯。晉穆侯之孫畢萬受封於韓原 ( 陜西韓城 ),其後逐有韓氏。 二; 以國為氏。戰國七雄之一有韓國,三家分晉以後,於前403年由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建都陽翟 ( 今河南新鄭縣 )。前 230 年,韓國被秦國攻滅。國族後人有的以「韓」為氏。 三;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後改為漢字單姓「韓」氏
❻ 韓氏家族起源
祖宗:韓武之 分類:以國為姓
一、起源:
1、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或以國為氏,為唐叔虞之後裔。曲沃武公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韓國,封其小叔叔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韓厥7世孫建立韓國,公元前230年被秦所滅後,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氏,稱韓姓,並大都聚居於穎川郡。
2、是周代晉國的始祖唐叔虞的後代。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兒子被稱為晉侯。晉侯的後代畢萬,曾被封在韓原。畢萬的後代就用封邑為名"韓"作為姓氏。
3、以國為姓。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開國君主是春秋時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虔。韓被秦滅後,韓國國君的後代,有的就以國名"韓"為姓。
4、以少數民族的復姓改為韓姓。後魏,鮮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時,以"汗"與"韓"音相近,改單姓韓。
5、以人名為姓。傳說,上古時黃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韓流,其後有韓經,堯時為仙人,韓經之後遂為韓姓。
二、遷徙分布:
秦滅韓,"盡其地為穎川郡",並以韓國舊都陽翟為治所,此後,"穎川"便成為韓氏的發展繁衍中心。秦漢時期,韓氏播遷於今江蘇、浙江、四川、山東、甘肅、河北、北京及北部一些地方。其中,韓襄王子孫韓王信於西漢初逃到匈奴,其子頹當、孫嬰於漢文帝時歸漢;西漢末年,頹當的玄孫韓騫,避王莽之亂,徙居南陽堵縣。唐憲宗時,河南河陽人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是為韓氏入廣東最早者。唐朝末年,河南固始韓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在福建安家落戶,清代康熙年間,大陸韓氏已有遷入台灣者,此後,有的向海外發展,移居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及歐美一些國家。
三、韓姓家譜 :
韓姓家譜的內容和體例、格式,一般包括譜名、序、凡例、遺像、像贊、祠規、族約、家法、世系、傳記、遺事、藝文、派字、碑記、婚冠喪祭、族產、墳塋、墓誌銘、祠記、遺稿、跋等。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序、世系、傳記、派語等。
韓姓家譜的序的內容,一般都是寫本支派之來歷,有的序,不僅溯源,而且旁及有關分支分派;寫先世事跡;闡明家譜的意義;修譜經過,等等。韓姓家譜的序,其中不少都出自名人手筆。
北宋宰相韓琦於嘉佑七年(1062年)中秋日作《韓氏家譜序》,明代劉基於洪武三年(1370年)仲春作《黟北南陽韓氏宗譜序》,明代文學家程敏政作《南陽韓氏宗譜敘》。韓姓字輩派語
《相韓譜》載,宋室南渡前,宋忠獻王韓琦創訂的8世派語為:
玉 彥 口 胄,鄉 卿 立 甫。
《義橋譜》載,宋中散大夫韓休卿所訂蕭山韓氏8世派語為:
心 之 言 可,山 問 日 世。
《越韓譜》載,明刑部尚書韓邦問為紹興韓姓所訂16世派語為:
人 淳 禾 溥,金 信 水 貞,火 明 土 永,木 茂 竹 承。
《相州韓氏文獻》載,民國十三年(1924年),經南北宗族會同集議,訂32世派語,咨明內務部備案並通咨宗族占籍省分行政長官,同時轉行族屬繁衍縣分,俾資遵守。32字為:
一 本 大 宗,子 孫 千 載,一 修 寸 念,門 尚 中 行,
示 以 文 為,工 其 力 作,曰 惟 、 善,卜 兆 方 長。
《春暉譜》,所載當地韓姓20世派語為:
學 以 全 為 范,衷 其,填 是 舉,作 求 躬 昉 迪,遵 集 受 敷 宜。
《雲湖譜》,為本宗原定5字,後又增加20字,實定為25派:
學 應 辵 知 金,世 映 興 朝 久,
家 承 建 業 傳,作 忠 培 遠 澤,
篤 孝 紹 先 賢。
《紫泥譜》載本支韓姓派字為10字:
元 受 祖 宗 善,德 福 慶 昌 隆。
《麻陽姓氏》載全縣韓姓派語15字:
友 文 遷 通 上,啟 朝 正 天 子, 宗 景 志 永 仲。
派語的用法及其規律
凡逢字輩的單數,則取其為人名的偏旁,人名取單名;凡逢字輩的雙數,則取其獨立而人人名,人名取雙名。如第一組「玉彥口胄」等8字,韓琦兄弟逢字輩單數「玉」字,故人名都以「玉」字為偏旁,取單名,如韓琦、韓琚、韓碹。忠獻王韓琦的子侄,逢字輩雙嫩「彥」字,故皆取「彥」字獨立人人名,起雙名,如韓琦有五子,名忠彥、端彥、純彥、粹彥、嘉彥;他的侄子有考彥、方彥等。第三字「口」,系單數,故取其為偏旁,單名,如韓治、韓浩、韓邕等。第四字「胄」,系雙數,故取「胄」字獨立,雙名,如韓肖胄、韓膺胄、韓仁胄、韓保胄、韓述胄等。余此類推。
派語的使用方法,還有一種情況,即人數較少又處偏遠之地的支族,其派語不是用完若干字,又另起新的派字,而是採用周而復始的辦法。如湖南麻陽縣栗坪鄉的韓姓,就是以「友文遜通上,啟朝正天子,宗景志永仲」這15字,輪轉使用下去。
派語的社會功能
派語的功能與作用,簡單地說,就是用來區分同姓同系人的輩分。如果沒有字派,而僅僅只知道年齡,就很難判斷同姓者某某的輩分,因為有的人年齡大反而輩分小,有的人年齡小反而輩分在前,這就會輩分不分,尊卑難辨。有了派語,在同姓交際的過程中,互通派字,祖孫父子叔侄兄弟等等關系,就一清二楚了,才不致於產生輩分世次的混亂。《相州韓氏文獻》的一段話,很清楚地說明了派語的這種功能:「相韓本支得與聖賢孔、顏、曾、孟諸氏後裔同,能世次毫不紊亂,實賴有此命名、宗派維系所致 。
❼ 歷史上第一個姓韓的人是誰
【權威解答】
歷史的第一個姓韓的人,也就是普天之下韓姓的第一代先祖,就是春秋時晉國宰相,軍政首腦~韓厥!其職務相當於現在的大國總理,三軍總司令兼司法部,監察部,公安部,最高檢,最高法及中紀委的最高聯合總負責人!...!!是當時具有樸素民本思想的一代名相!...!!
【專業解答】
為什麼是韓厥而不是其他人呢?其實,筆者只要稍加分析,你就可以明白:
1-韓流,顯然不是韓姓第一人!首先,他的子孫沒有姓韓的,顓頊帝仍然姓姬姓,而顓頊的子孫是李姓,趙姓等等眾多姓氏,並沒有韓姓;其次,韓流只是一個名字而以,准確的說應該叫姬韓流,而他的兒子就是姬顓頊;再次,韓流只是上古傳說中的人物,且人首獸身,存不存在尚且兩說,後世之說又從何談起??
2-韓終,上古仙人韓終,首先,他是個神仙,神仙能結婚嗎?另外,歷史記載韓終舉家遷往東國(即當今韓國),朝鮮歷史上的檀君原型很可能就是韓終,也就是說,韓終在中原根本沒有子孫存在,他的子孫很可能就是當今的三韓子民,和廣大華夏韓氏沒有任何關系,說白了,韓終就是一個神話中的人物,存不存在尚且兩說,即便是他存在,那麼他在中原也沒有後世子孫!所以,韓終可排除。
3-韓浞,歷史中的頗具爭議性的人物,當然,成者為王敗者寇,他好壞咱先暫且兩說,當年少康復國,韓浞戰敗被殺,歷史清清楚楚記載了其「子孫皆歿」,什麼意思?也就是他的子孫全被夏朝殺光,根本沒有後人傳世...所以,韓浞也肯定被排除!
4-周武王次子,西周韓國宗室;此韓國是出自周王室的一個小支系,立國三百年後被春秋晉國所滅,之後關於這個國家的一切歷史便再無記載,另外因為王室姓姬,至於王室後人是否姓韓很難考證,關鍵是當今韓氏的任何一家的家譜中都沒有此韓國的記載,言外之意,它與當今韓姓是遠親(都是周王族分支),卻沒有任何血緣傳承上的關系!可排除!
5-韓萬...韓萬,是韓姓歷史中的重要節點性人物,雖然許多家譜將他追尊為韓姓的第一代先祖,而他本身也是韓國(邑國-封邑之國,子級,晉之屬國)的開國之君,但是,當時韓萬仍然姓姬,是晉武公的親叔父,是宗室重臣,韓只是他的封地,並不是他的姓氏;且傳數代之後,由於晉國宗室內亂,新繼位的國君大力打壓清除宗室,姬萬子孫到簡這一代已完全被邊緣化,封地盡失,完全沒落,簡也英年早逝,要不然,簡的兒子厥也不用從小寄養在趙氏家中了...因此,韓萬一直到韓簡,其實際的名字只是姬萬,姬簡而以!
6-韓虔,是戰國韓國的正試開國之君,但,韓虔卻絕對不是韓姓的第一代先祖!網路韓姓詞條顯然是錯誤的,此條只是上百個韓姓詞條版本中的最後更新的一個,由級別較多的網民編寫,錯誤很多,是質量很差的一個版本;韓虔,只是韓厥的子孫,韓國基業的奠定者事實上是由韓厥來完成的,因為,從韓厥開始,靠著個人的不懈奮斗和卓越的才華,韓厥最終奮鬥成了晉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丞相,大元帥和大司馬,不僅重獲封地,而且正試以封地韓為姓,而韓氏也是從韓厥開始,便再也沒敗落過...這里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韓厥以韓為姓,並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先祖,更是為了和舊有的晉國宗室劃清界線,因為,在當時那個年代,改姓是需要國家認可與認證,尤其韓氏還是晉的舊宗族,但一旦改姓成功之後,便可以避免宗室的屠殺與洗戮,因為,你已經改姓,與宗室已遠親近鄰,宗族再內斗,與你也沒關系了...所以,韓厥是極其明智與睿敏的,做為春秋的一代名相,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與軍事家,韓厥是當之無愧的韓姓第一人,普天之下所有漢族韓姓子孫的第一代先祖!...!!
★★★
天行健,君子當以自強不息!...!!
囍♥囍♥囍♥囍♥♥♥囍♥囍♥囍囍♥
❽ 韓姓的起源以及發展地
姓氏源流
「韓」,古時又作「涵」,《說文解字》解釋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圍的欄圈。韓的姓氏來源,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 、黃帝傳承
這是韓姓起源各種傳說中最古老的一種。黃帝時代是我國父系氏族社會的鼎盛時期。黃帝族從陝北的黃土高原開始,沿渭河 黃河向東發展勢力,與炎帝族合二為一,消滅東夷族首領蚩尤,建立了以黃帝族為首的部落聯盟,黃帝因此被稱為我國的人文初祖,中國人也稱炎黃子孫。傳說中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世本》記載,黃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陽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顓頊。《山海經》記載:昌意後來被貶謫到若水,生子韓流;韓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顓頊。顓頊是五帝之一。韓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稱。韓流氏族是從昌意族中分化出來的,這個氏族便以韓為姓,第一批韓姓人由此產生。韓流所處時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考古學者在龍山文化時期的河南湯陰白營等遺址內發現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圓木棍自下而上,疊壘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處都有榫扣合。韓字從韋,韋在古代寫作「韋」,韋字形狀與龍山文化時期的水井結構十分相似。韓流族有可能是因為發明了水井而被稱為韓流,「韓」字的古義為井垣就說明了這一點。
二、 以國為姓
公元前11世紀中葉,西周滅商,平定管叔 蔡叔與武庚的叛亂後,實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周成王之弟於韓,為姬姓之國,地處今山西河津東北。但韓國國力太弱;在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韓國亡國之後,國人便以韓為姓。
三 、韓武子之後
韓國為晉國所滅以後,出了一位韓武子,其名萬,字武子,他因侍奉晉獻公立下大功,被晉獻公封於韓原(今陝西韓城)西南。韓武的子孫便以韓為姓。
四、 曲沃桓叔之後
西周晉穆侯娶齊女為妻,長子為太子「仇」,次子為「成師」。晉穆侯死後,穆侯的弟弟殤叔自立為君。4年後,太子仇攻殺殤叔,繼位為晉文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東南)。文侯的兒子昭侯在位時,把文侯的弟弟成師封在曲沃(今山西聞喜東),號為桓叔。曲沃桓叔廣招人馬,擴張勢力。從曲沃桓叔受封開始的六七十年間,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兩派勢力之間沖突不斷。曲沃桓叔死後,世子繼位,為曲沃伯。伯襲殺昭侯之子孝侯,晉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為君。鄂侯死後,子哀侯繼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伯去世,其子繼位,即曲沃武公。晉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發兵攻打翼城,俘獲晉哀侯,晉人又立哀侯之子繼位,稱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掉晉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設計誘殺小子侯。又經過二十多年的斗爭,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盡並晉國之地。殺掉晉哀侯的韓萬即韓武子。有人認為韓萬是曲沃成師之子,分封采邑於韓,因以韓為姓,代為晉卿。
五、 亡國後國人以韓為姓
曲沃桓叔之子韓萬的玄孫韓厥,曾為晉國正卿,幫助韓姓在晉國逐漸擴大了勢力。春秋晚期,晉國由韓氏、趙氏、魏氏、知氏、范氏、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90年,范氏、中行氏滅於趙。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地。從此,晉國為韓、趙、魏三國瓜分。前403年,韓厥的七世孫韓虔(景侯)時,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
戰國時期,韓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起初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後來遷至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韓哀侯時,攻滅鄭國,遷都於鄭都新鄭(今河南新鄭),疆域包括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介於魏、秦、楚三國之間。 韓哀侯的曾孫宣惠王開始稱王。到宣惠王的玄孫韓王安時,韓國勢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滅韓,俘韓王安,置潁川郡(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市)。韓國滅亡後,國人以韓為氏,潁川成為韓姓的第一個郡望。
六、 出大汗氏改姓為韓
北魏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革,把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為韓。由於譯音不同,出大汗氏在史書還有步大汗氏、步六汗氏、步汗氏、潘奚氏、破六韓氏、破六汗氏、破落汗氏、破落韓氏等多種譯法。北魏末年,有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韓撥陵領導的農民起義。
遷徙分布
韓姓最早活動在春秋時的晉國,隨著韓虔建立韓國並建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又兩次遷都,一陽翟(今河南省禹州),一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兩次遷都,從而使韓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韓姓在河南打下堅實基礎。秦亡後,韓國宗室韓王信起初被封為潁川王,而後又改封太原,其後裔韓騫為避王莽之亂南遷南陽,這支韓姓在東漢得到很大發展。後周少保韓褒徙居昌黎(在今遼寧省義縣),其子韓仲良徙居京兆三原(今陝西省三原)。東漢末年社會動盪,有韓姓人徙居安定安武(今甘肅省鎮原),不久又有人從安定安武回遷河北武安,常山太守韓耆徙居九門(今河北省藁城),其子韓茂任後魏中書令,征南大將軍、安定公。韓茂曾孫韓睿素為桂州長史,成為這一時期飛黃騰達的韓姓人。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南北朝時,五胡亂華,中原人為避戰亂,大舉南遷,韓姓則有遷往西北、東北、西南、江南者,潁川和南陽的韓姓不少人遷居江南。唐代時有四位韓姓宰相,即韓瑗、韓弘出自南陽,韓休、韓滉出自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雖出生於河南孟州,卻是韓睿素之後,因此他的著作也被後人輯為《昌黎先生集》。韓愈曾貶潮州刺史,為韓姓最早入廣東者。此時,陳留(今河南省開封東南)、河東(今山西省太原)、廣陵(今江蘇省揚州)都有韓姓大族,都稱從潁川遷徙而來。南宋時,居於北方和中原的韓姓人遷往江、浙、粵、閩一帶,又據有關學者證實,江浙鄂皖各地的韓姓人多為韓世忠後裔。元明清時期,韓姓發展的主要特點是江浙一帶的韓姓人較大規模的播遷於南方各省,有的遷居台灣,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定居。
❾ 韓姓在古代是誰的後裔
「韓」,古時又作「涵」,《說文解字》解釋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圍的欄圈。韓的姓氏來源,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 、黃帝傳承
這是韓姓起源各種傳說中最古老的一種。黃帝時代是我國父系氏族社會的鼎盛時期。黃帝族從陝北的黃土高原開始,沿渭河 黃河向東發展勢力,與炎帝族合二為一,消滅東夷族首領蚩尤,建立了以黃帝族為首的部落聯盟,黃帝因此被稱為我國的人文初祖,中國人也稱炎黃子孫。傳說中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世本》記載,黃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陽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顓頊。《山海經》記載:昌意後來被貶謫到若水,生子韓流;韓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顓頊。顓頊是五帝之一。韓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稱。韓流氏族是從昌意族中分化出來的,這個氏族便以韓為姓,第一批韓姓人由此產生。韓流所處時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考古學者在龍山文化時期的河南湯陰白營等遺址內發現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圓木棍自下而上,疊壘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處都有榫扣合。韓字從韋,韋在古代寫作「韋」,韋字形狀與龍山文化時期的水井結構十分相似。韓流族有可能是因為發明了水井而被稱為韓流,「韓」字的古義為井垣就說明了這一點。
二、 以國為姓
公元前11世紀中葉,西周滅商,平定管叔 蔡叔與武庚的叛亂後,實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周成王之弟於韓,為姬姓之國,地處今山西河津東北。但韓國國力太弱;在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韓國亡國之後,國人便以韓為姓。
三 、韓武子之後
韓國為晉國所滅以後,出了一位韓武子,其名萬,字武子,他因侍奉晉獻公立下大功,被晉獻公封於韓原(今陝西韓城)西南。韓武的子孫便以韓為姓。
四、 曲沃桓叔之後
西周晉穆侯娶齊女為妻,長子為太子「仇」,次子為「成師」。晉穆侯死後,穆侯的弟弟殤叔自立為君。4年後,太子仇攻殺殤叔,繼位為晉文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東南)。文侯的兒子昭侯在位時,把文侯的弟弟成師封在曲沃(今山西聞喜東),號為桓叔。曲沃桓叔廣招人馬,擴張勢力。從曲沃桓叔受封開始的六七十年間,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兩派勢力之間沖突不斷。曲沃桓叔死後,世子繼位,為曲沃伯。伯襲殺昭侯之子孝侯,晉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為君。鄂侯死後,子哀侯繼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伯去世,其子繼位,即曲沃武公。晉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發兵攻打翼城,俘獲晉哀侯,晉人又立哀侯之子繼位,稱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掉晉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設計誘殺小子侯。又經過二十多年的斗爭,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盡並晉國之地。殺掉晉哀侯的韓萬即韓武子。有人認為韓萬是曲沃成師之子,分封采邑於韓,因以韓為姓,代為晉卿。
五、 亡國後國人以韓為姓
曲沃桓叔之子韓萬的玄孫韓厥,曾為晉國正卿,幫助韓姓在晉國逐漸擴大了勢力。春秋晚期,晉國由韓氏、趙氏、魏氏、知氏、范氏、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90年,范氏、中行氏滅於趙。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地。從此,晉國為韓、趙、魏三國瓜分。前403年,韓厥的七世孫韓虔(景侯)時,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
戰國時期,韓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起初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後來遷至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韓哀侯時,攻滅鄭國,遷都於鄭都新鄭(今河南新鄭),疆域包括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介於魏、秦、楚三國之間。 韓哀侯的曾孫宣惠王開始稱王。到宣惠王的玄孫韓王安時,韓國勢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滅韓,俘韓王安,置潁川郡(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市)。韓國滅亡後,國人以韓為氏,潁川成為韓姓的第一個郡望。
六、 出大汗氏改姓為韓
北魏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革,把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為韓。由於譯音不同,出大汗氏在史書還有步大汗氏、步六汗氏、步汗氏、潘奚氏、破六韓氏、破六汗氏、破落汗氏、破落韓氏等多種譯法。北魏末年,有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韓撥陵領導的農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