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樹木保護小發明
盡自己的一份力
自從開展重慶山水園林活動以來,立刻湧出了許多積極參加的人。他們的眼裡只有一個目的地:為山水園林行動做出一點應進的事。保護山水,保護森林!
在我的眼中,有不少這樣積極的人,可是在我的印象中,那位老人才是最積極的。
老人是一名退休的教師,住在一個小巷裡。
老人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去公園溜達幾圈,看看花草樹木。有時,幫植物澆澆水,施施肥,哼幾首小曲給植物聽。做完這些,老人滿面笑容,坐在樹陰下,靜靜聽風吹落葉聲;小鳥的喳喳聲;路人的歡笑聲,在他耳邊回盪著,老人嘴角向上翹了翹,快樂的氣息在老人身邊漂浮。
「啪啪啪」雨點打在嬌嫩的花朵上,隨著「節奏」花瓣一片一片落下來。看到這一幕,老人有點心疼了不顧三七二十一,匆忙跑下去,心想:這老骨架子哪能跑啊!唉,為了盡力,加油!把雨衣蓋在花朵上。觀看一下,才微微一笑走開了。
老人經常遊山玩水,每當看見小河中有垃圾老人就用樹杈把垃圾把弄過來,丟進垃圾桶。有時,垃圾太遠,弄不過來,老人就會費盡心思,想盡辦法。不管費多長時間,都一定要成功。
每當是晴天,老人早上總會去山找空處播下種子,然後澆水施肥。在老人的悉心照顧下,一棵棵小樹茁壯成長。老人開始為自己的勞動成果感到欣慰。便鼓勵更多的人植樹,為環境而做出貢獻。路過的總是搖搖頭,走開了。只有少數人聽信了,卻沒有行動。老人並沒喪氣,比以前更加努力。但天長日久,老人就不想再勸下去了。
春天時,老人更加用功。為了保護環境,制定了個計劃。每天早上早起床,載幾棵樹。為了讓樹木享受最好的陽光浴,5點鍾就上山栽樹。老人吃力地提著水桶澆水。汗水一滴一滴地流。像小雨下了起來。他又把野草拔起,種些花朵。忙了一大陣子,才差不多了。這時,太陽從東方升起,照亮了老人載的小樹。他笑了!
夏天來了,熱得狗都在直吐舌頭,何況是人。有錢人家吹空調,窮人家搖扇。可是,這對夫婦和大家不同。他們在辛辛苦苦栽養的樹下,掛著吊床、望著明月。在這涼爽的樹下,幾路風輕輕吹過。養的狗,也在樹陰下睡著了。
炎熱的夏天度過了,秋天來了。這段時間,老人沒什麼忙的 ,就經常看樹葉飄落的時候。別人忙著豐收,而老人種的確是普普通通的樹,什麼也沒有。老人並沒有為自己的一份努力而後悔。
一年四季,老人的生活一直這樣重復著。
冬,到了。冷風嗖嗖地吹,吹亂了老人平日整齊的頭發。老人並沒有退縮,頂著風寒冒著雪,把枯草綁在大樹上。看著大樹穿上白色的外套,帥氣極了。老人發出了會心的一笑。
曾經有人問過這位老人叫什麼名字。他卻笑呵呵地搖搖頭不說話。那人不明白,又尋問了一次。老人還是不說話。那人又尋問了多次。終於,老人忍不住了開口了「我的名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心。只有一顆為人民服務,盡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就行了」老人說完,那人感動了,不僅被話感動,是老人的行動打動了他的心。
這種精神、這種話語,只有經過才能說出口。老人的行為震撼了我的心!
㈡ 山東衛視的鄉村季風和農科頻道采訪的農民發明家發明的果樹微型犁地機 很有效,發明人於明瑞的聯系方式是
地方工業
㈢ 請問大家!歷史上是哪個人最先發現果樹的嫁接方法
嫁接技術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在史書上關於自然接木,所謂樹木連理的記載很多。據統計,一部《廿四史》中,記錄樹木連理現象共達254次之多。我國和日本的一部分果樹學家,根據《周禮·考工記》中「橘逾淮而北為枳……此地氣然也」的說法,推測我國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柑橘嫁接的事實。認為是用枳為砧木的柑橘嫁接苗,過淮河後地上的接穗部分則凍死,砧木萌發出來形成枳。但有人認為這是後人的推理,根據並不充分。
目前,已經發現比較可靠的材料是《氾勝之書》(公元前1世紀)。書中記有把10株瓠苗嫁接成1蔓結大瓠的方法。這是我國提到人工嫁接技術最早的文獻。可惜《氾勝之書》早已失傳,而賈思勰的名著《齊民要術》(公元553~554年)對嫁接就有了詳細的敘述。他在梨的嫁接技術中,談到了砧木的選擇、接穗的選擇、嫁接時期及如何嫁接等。
總之,果樹的嫁接有悠久的歷史,沒有哪個資料記載是誰具體發現發明的。應該是隨著古人農作的經驗積累逐步出現的。
㈣ 火龍果是從哪個國家發明的
火龍果樹為仙人掌科的三角柱屬植物,原產於巴西、墨西哥等中美洲熱帶沙漠地區,屬典型的熱帶植物。火龍果後由南洋引入台灣,再由台灣改良引進海南省及大陸南部廣西、廣東等地栽培的植物。
㈤ 果樹上貼紅紙,是農民發明的妙招,還是另有蹊蹺
是不是進入四川黑竹林那個,我估計是裡面的動物太多了把他們給吃了O(∩_∩)O
㈥ 南北朝時期的園藝發明了什麼技術
南北朝時期的園藝,比較突出的是在果樹的繁殖和栽培技術有不少創造發明,在嫁接繁殖、果樹疏花、修剪,以及防治蟲害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齊民要術》就詳細論述了果樹繁殖、栽植、管理及蟲害防治等技術。
南北朝時期的大部分果樹採用分株、壓條和扦插方法繁殖。這一時期嫁接繁殖技術也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可稱為1400多年前古代農業技術發展上的一大成就。
當時已知嫁接繁殖可以保持品種的優良特性和提早結果;並知道宜從壯樹上選取向陽的枝條充作接穗,用作接穗的枝條部位不同,可影響嫁接苗長成後的樹形和結果年齡的早遲。嫁接時間則以枝條萌發時為宜。
對具體操作方法,當時已注意到使嫁接必須密接,接後要封土,保持濕潤,以利於成活。後來又進一步認識到嫁接親和力取決於兩樹間的親緣關系。
在果樹疏花、修剪、防治蟲害等方面,南北朝時也創造了許多可貴的經驗。如已注意到果樹開花過多與坐果率之間存在矛盾。對棗樹採取了「以杖擊其枝間,振去狂花」的措施,認為花繁則果實不成。
此外,還創造了用斧背擊傷果樹皮,阻礙養分分流下行,以提高坐果率的「嫁棗法」,可以說是後來疏果和環狀剝皮技術的起源。
在果樹防寒防凍方面,南北朝有冬季葡萄埋蔓,板栗幼苗「裹草」,以及熏煙防霜等方法。
唐宋時期,我國的園藝技術達到很高水平,許多技術世界領先。觀賞園藝發展迅速,出現了很多牡丹、芍葯、梅和菊花等的名貴品種。
㈦ 果樹演化的研究方法是怎麼樣的
根據果樹演化的外部原因——選擇方式的不同,可將其分為自然演化和人工演化。而習慣上所稱的馴化,系指人類對植物適應新的氣候條件的能力的利用和改造,屬於人工演化的重要內容。由於兩種演化力的不同,其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自然演化
進化是一種歷史過程,而自然演化延續的時間長達幾十億年,其演化的痕跡,在一般情況下難於覺察。但是,生物演化畢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而且今後仍會繼續發展。基於這一特點,我們仍然可以通過一些途徑對其加以研究。
1.尋古探秘
由於生物演化是一個連續的歷史過程,雖從現代生物中不容易發現演化痕跡,但它們在這條漫長道路上仍然遺留下了自己的部分身影,這種身影就是化石。如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新生代第三紀地層內已有葡萄的葉片和種子化石,這證明大約在幾百萬年以前,葡萄足跡遍布歐洲、亞洲和北美洲大陸。以後隨著大陸的分離和氣候變遷,歐亞大陸遭受大片冰川的覆蓋,葡萄家族中的大部分成員匿跡,只有地中海一帶的一個歐亞葡萄種群還沒有完全被冰川吞沒而保存下來,逐漸繁衍成為地球上繁榮昌盛的葡萄後代,這就粗略地描繪出了葡萄的自然演化情況。通過對古化石的研究,我們可以探尋出某種生物的演化史。
2.以今論古
探討現代生物如何發生變異,如何把變異傳遞給後代,從而引起種群的變化,也可以追溯這種演化的歷史過程,即所謂以今論古的方法。這種方法所涉及的范圍較廣,如通過比較解剖學、胚胎學、細胞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地理分布、家養生物的變化等多方面的證據,探求進化關系。目前果樹上還利用同工酶、孢粉、染色體、蛋白質、色素、DNA等多種指標及其關系,來研究各種果樹的自然進化情況。有關這方面的報道很多,如李樹仁等1993年根據孢粉資料,推斷白梨系秋子梨與杜梨的雜種;而程家勝等(1986)用同工酶資料的模糊聚類分析方法,確定了不同蘋果種間的親緣關系;牛立新等(1993)用形態特性、生長特性、孢粉等83個性狀,對起源於中國的復葉型葡萄進行了研究。聚類分析表明,復葉型葡萄分化差異很大。從樹狀聚類圖(圖2-2-2)可以看出,由結合線L1,可將18個類型分為三類:Ⅰ{8},Ⅱ{6、4、5、17、2、7、3、12、16、18、9、14、13},Ⅲ{1、11、10、15},其中Ⅰ、Ⅱ為大葉型,Ⅲ類為小葉復葉型。而Ⅱ類型中分化更為復雜,由此可以清楚表現出不同復葉類型葡萄的親緣關系,同時有助於種類的進一步劃分。
圖2-2-2 用83個性狀對復葉型葡萄聚類分析樹系圖
1.留—10 2.眉—4 3.白水—31 4.白水—40 5.華—1 6.華—2 7.甘—91 8.眉—6 9.白—22—1 10.白—117 11.寧—3 12.留—8 13.南—2 14.留—7 15.白—40 16.留—6 17.留—9 18.寧固—1(二)人工演化
果樹植物的演化必須經歷這樣的過程:採集野生→管理野生→栽培,並且其演化與人類文化活動發展息息相關。人類利用不同果樹的歷史不同,有的可追溯到史前(如核桃、栗等),而有的只有近百年(如草莓),甚至更短(如沙棘等)。因此,考察研究人類對植物的選擇活動決非易事,要憑借多種方法和手段。
1.演化遺跡的調查
由於果樹演化經歷了採集野生的發展過程,人們便可以在一些開化較晚、較原始的地方考察這種過程。瓦維洛夫(1931)曾在高加索、中東和天山山脈一帶發現,山地居民在野生林地中開辟麥田時,依次挖去樹林灌木叢,而把品質優良的洋梨、蘋果、櫻桃李(Prnus divaricata Ledeb)等在原地保留下來。
2.歷史記載
根據歷史記載,可以了解人類栽培利用果樹的情況,揭示某些果樹的演化進程,這也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手段。如辛樹幟教授(1962)通過對《詩經》的分析考證,提出我國西周到春秋初期(公元前十世紀到公元前六世紀),已經利用的果樹科類有桃、李、梅、棗、榛、栗、棘、隧、杜、棣、棠、枸以及桑等,並認為其中的桃、梅、李、榛、栗、桑在當時已經是栽培的果樹;通過《史記》,我們可以得知歐亞種葡萄(V.vinifera L)品種在漢代傳入我國。我國古籍繁多,各地的府縣志書資料也十分豐富,這些都為通過歷史記載來研究果樹演化提供了方便。
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歷史記載也有一定的缺陷,如早期的歷史文獻,不論中外,都受到當地條件的限制,對果樹記載或是「語焉不詳」,或是描述不夠標准,科學嚴謹性不足。往往一個名字,是指哪一種植物還待多方考證。另外還存在成書的年代、書的真偽等多方面問題。盡管如此,歷史記載仍是我們打開果樹人工演化的一把鑰匙。
3.語言學
語言學,包括方言,在考證栽培植物演化方面是很有用的工具。如De Candolle和Lanfer等著名植物考源學家,都曾用這種方法,來判斷某種植物的傳播、利用情況。但是需注意的一點是,語言學方法始終只能是配角,否則會把語言學資料估計得過高,引起誤解。
4.歷史考古
對無記載的年代,通過考古來研究人們利用果樹情況是十分有效的方法。特別在石器時代以後,有文字記載以前這一段時間的考古發掘,往往可以得到農業發明前後的直接證據,從而取得正確判斷。如關於核桃是否為我國原產的爭議,就是通過這種方法而判斷的。國外及國內園藝界曾長期認為,核桃(Juglans regin L.)原產伊朗一帶,我國的栽培核桃是從外國傳入的,但是考古工作者卻糾正了這種錯誤。在距今六千年的西安半坡村原始氏族公社部落遺址的出土文物中,發現了核桃的孢粉。此外,河北省武安縣磁山村發現了距今73315±100年的原始社會遺址(新石器時代),其出土文物中有炭化核桃,經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鑒定是普通核桃,從而否定了古代文獻《博物志》(張華,公元3世紀)中關於核桃是張騫出使西域引入的傳說。
5.實踐驗證
對於一些歷史問題,還可以藉助現代生物科學,如細胞學、遺傳學、實驗生物學、系統分類學等知識,為實驗印證提供有力的手段。
㈧ 果樹剪子是誰發明的
五百多年前的達芬奇能發明剪刀?是個冷的笑話,如果是他發明的剪刀,那我國古人他們穿的衣服不就不知用什麼做出來的了,難道是用手撕出來還是用刀割出來?如果能用手撕出來,我想我們的前輩們就是神仙了。達芬奇也只是改進了剪刀,注冊了專利,如果古代用專利這么一說的話,在怎麼也不可能說是達芬奇發明的剪刀。 剪刀已成為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不可忽缺的工具。裁縫要剪布剪線,村婦要剪紙,剪金屬皮,牧民要剪羊毛,花匠要剪枝條,銅匠要剪刀…… 剪刀雖貌不驚人,卻用途廣泛。刀、鏟等工具使不上力的時候,剪能輕而易舉地解決。那麼剪刀是如何發明的?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是誰發明的? 有人收藏到幾把古代刀、剪的實物,非常稀罕也非常有研究價值,提供給大家探討和分析,或許對剪刀發明之謎的破解有一些啟迪作用。 一件是戰國青銅小刀,長10厘米,寬1厘米,刀背最厚處0.3厘米。刀柄末端有雙層橢圓環,以便手捏,兩層之間澆鑄僅半毫米之隙,極其細微工巧。其上面的銅銹自然,呈翠綠色,厚厚的用手也剝不掉。 此小刀為古人切,削、裁、割之用,然而,在對切割棉帛絲線之類細軟之物就會感到不便。於是古人在實踐中就用兩把小刀相對而切,這樣絲帛之類就容易斷開就這是「剪」的動作起源,剪刀的雛形也這樣形成了。漢字「剪」的象形意思就是「刀前還有一把刀」。 剪刀作為日常生活用品,在我國的歷史悠久。這從唐代詩人賀知章《詠柳》詩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中即可略知一二。民間源遠流長的剪紙藝術,也從側面證明剪刀在我國的悠久歷史。漢字「剪」的象形意思就是「刀前還有一把刀」。古人將剪刀又稱「龍刀」,可見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我國現存最早的剪刀實物,是在洛陽發現的。最近有機會去洛陽再次參觀著名的古墓博物館,在那裡見到了這把從西漢古墓中出土的剪刀,距今已有2100多年了。 這把銹跡斑斑的西漢青銅剪刀,長約有20厘米,外形上與現代的剪刀不同。它中間沒有軸眼,也沒有支軸,只是把一根鐵條的兩端錘煉成刀狀,並磨出鋒利的刃,然後把鐵條彎成「S」字形,使兩端的刀刃相對應。這樣剪刀在不用時是自然張開的;使用時,人們把兩端的刀刃一按,就能剪斷要剪的東西。一鬆手,剪刀依靠熟鐵的彈性又復為原狀,就像現代人使用鑷子一樣。 現代剪刀從形狀、材料、工藝、質量、品種、功用等都和古代的剪刀有了很大的改進。但從現存的遺物看,宋代人使用的剪刀已經大體接近於現代的模樣。洛陽古墓博物館還有一把從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的墓葬中出土的剪刀,其外形與現代剪刀已很相似。這說明我國如今剪刀的模式,至少已經沿用1000多年了。
㈨ 誰發明了水果嫁接技術
嫁接是一種古老的農業技術,是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實用技術的產物,對農業發展起著不可湮滅的推動作用,尤其在園藝事業的發展上.至於嫁接是先由那個國家、那個人所發明的,究竟是什麽時候開始應用的問題,目前尚無確切的可靠的考證,但各國有關學者大都一致認為嫁接是人類在勞動實踐中發現了"自然嫁接"現象之後,為生產實際需要所創造出來的一種至今應用不衰的農業生物技術.
所謂"自然嫁接"就是指兩株植物的枝幹或同一植株的兩個枝幹(或根亦然),在自然生長條件下,生長交織在一起,而自然地彼此相互癒合長在一起的現象,即所謂的"連理枝"、"連理木"或"木連理".
我國勞動人民應用嫁接這一技術甚早.如在我國史書上關於自然接木——"木連理"的記載很多,據統計,一部《甘四史》中記錄"木連理"現象竟達254項之多,在《古今圖書集成》(1726年)中的"博物匯編草木典"第七卷木部紀事一篇中,記載自然嫁接現象達126例.目前已經發現比較可靠的最早記載關於植物嫁接的資料為《泛勝之書》(西元前7年),書中記有把10株瓠苗嫁接成1蔓結大瓠的方法,可惜該原書早已失傳、更不知書中是否有關果樹嫁接的記載.到了5世紀賈思勰的《齊民要術》(533—544)中,對蘋果樹嫁接就有極其詳盡的敘述,在梨的嫁接技術仲介紹了砧木的選擇、接穗的選取、嫁接時期以及嫁接成活的條件.以後嫁接技術不斷提高,特別是在牡丹和菊花等觀賞植物的應用上有了很大發展.果樹方面也有很大的進步,如在著名的《桔錄》(1176年)中,就有稱贊當時柑桔嫁接技術高妙的描述.
14世紀末元人俞宗本所著的《種樹書》(1621年)里,記述了嫁接和培養相結合來促進變異的方法.《花鏡》(1688年)中有"凡木之必須接換,實有至理存焉.花小者可大,瓣單者可重,色紅者可紫,實小者可巨,酸苦者可甜,臭惡者可馥,是人力可以回天,惟在接換之得其傳耳."這里所說的接換,
就是嫁接.不難看出,我們的祖先在長期勞動實踐中,不僅發現了自然嫁接現象,而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更有所創造,對我國甚或對世界的農業生物技術,作出了巨大貢獻.這無疑是中華民族的自豪.國外,西方在希臘時代Aristolte(西元前384—前328年),Theophrdstus(西元前372—前287年)都提到過植物嫁接技術.羅馬尼亞學者Pliny(23—79年)在他的自然史第二卷中已談到嫁接是一種應用技術.
㈩ 有過五彩水果樹發明嗎
水果五彩樹,這棵樹可以算得上五彩了吧,應該有5種顏色哦。水果只能說發現不能說發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