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蔡倫發明的植物纖維紙同以前的書寫材料相比,有哪些優點
由於之前書寫材料多為絹,綢,竹簡,所以紙的發明使得書寫材料更加廉價,輕便,而且可以大規模生產製造。
②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有哪些特點
造紙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早在多年前,造紙術的發明家蔡倫即使用樹膚(即樹皮)、麻頭(麻屑)、敞布(破布)、破魚網等為原料製成"蔡侯紙",於公元105年獻給東漢和帝,受到高度贊揚.造紙術的發明對中國和世界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樹皮.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薴麻和大麻.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葉,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故用於紡織應是更晚一些的事了.另外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構皮(即楮皮),對枸皮紙曾有"楮先生"之稱.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3-5世紀)紙的品種、產量、質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紙原料來源更廣.史書上曾論及到這時期一些與原料有關的紙種名稱,如寫經用的白麻紙和黃麻紙,枸皮做的皮紙,藤類纖維做的剡藤紙,桑皮做的桑根紙,稻草做的草紙等.由此看來我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麻、枸皮、桑皮、藤纖維、稻草等已普遍用作造紙原料.竹子作為造紙原料始於晉還是宋,尚有不同的看法.南北朝書法家蕭子良的一封信中曾說"張茂作箔,取其流利,便於行書",據考據,所渭箔紙即嫩竹紙,張茂是東晉人,看來用竹子造紙可能是初始於晉.但用量很少.我國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空前繁榮,造紙業也進入一個昌盛時期,紙的品種不斷增加,生產出許多名紙及大量藝術珍品.造紙原料以樹皮使用最廣.主要是楮皮、桑皮,也有用沉香皮及棧香樹皮的記載.藤纖維也廣為使用,但到晚唐時期,由於野藤大量被砍伐,有無人管理栽培,原料供不應求,藤紙一蹶不振,到明代即告消失.宋代竹紙發展很快,後期的市場上十之七八是竹紙,用量之大可以想見,就產區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等,最盛之地當推浙江、四川.在工藝上宋代竹紙大多無漂白工序,紙為原料本色,除色黃之外,竹紙也有性脆的缺點.元明時期竹紙的興盛創造了歷史新篇章,尤以福建發展最突出.使用了"熟料"生產及天然漂白,使竹紙產量大有改進.清代由於造紙業的大發展,麻及樹皮等傳統造紙原料已不能滿足需要,竹紙在清代佔了主導地位,其他草漿也有發展,河南、山東、山西等地有人用麥草、蒲草.陝西、甘肅、寧夏有人用馬蓮草,西北用芨芨草,東北用烏拉草.造些野生草類植物,在清代末期當地居民已用以製造粗草紙.我國用蔗渣造紙始於清末,張東銘在徐家坡設一造紙廠以蔗渣為原料,對此《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八四有記載.清代草漿生產技木有了很大進步,用仿竹漿、皮漿的精製方法製取漂白草漿.著名的涇縣宣紙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製稻草漿和檀皮漿抄制而成,其生產工序一直延續至今.蘆葦在清末也有使用.據光緒三十二年《東方雜志》三卷3期載:"陳興泰在漢口橋口地方,設一造紙廠,先後以蘆漿(蘆葦)、蔗渣、稻草桿等物,試造日用紙張,有成效".造紙術在我國由發明而發展,遍及全國.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侍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格、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義大利,義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造紙術西傳後所用的原料及工藝仍習我國之故,以麻和破布為主,不過歐洲的破布普遍是棉纖維,成品紙不如中國產品柔順薄韌,而且破布日感供不應求.到19世紀末,在歐洲產業革命的推動下,以木材為原料的機制紙迅速發展,並普遍認為木材是一種較好的造紙原料.我國在滿清末年和民國初年也逐漸出現了機械化的造紙廠,木材和非木材原料均有使用
③ 蔡倫在紙的發明上有哪些成就
由於之前書寫材料多為絹,綢,竹簡,所以紙的發明使得書寫材料更加廉價,輕便,而且可以大規模生產製造。
主要原料檀木,蕘花(雁花),菠蘿葉,草木灰,竹子,馬拉巴粟樹糊等。
一、取檀木,雁皮(蕘花)等樹皮,搗碎,加入草木灰等用蒸煮
二、再將蒸煮過的樹皮原料,放於向陽山上,日曬雨淋,不斷翻覆,讓樹皮自然變白
三、將樹皮原料等碾碎,浸泡,發酵,打漿,加入樹糊調和成漿
四、用抄紙器將搗好的紙漿,抄成紙張
五、將抄好後紙張,置於陽光曬干
④ 紙是蔡倫發明的
紙在西漢時就已經出現了,東漢的蔡倫改進了造紙的技術
⑤ 紙的發明有什麼重大意義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祖先創造了文字,可那時候沒有紙,要記錄一件事情,就要要用刀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沒有紙。就沒法記錄事情。
⑥ 蔡倫為什麼要發明紙呢
西漢初年,政治 西漢麻紙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談到「紙」的來源。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這句話是說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與現在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後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後趙飛燕姐妹的迫害,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葯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告偉能,努力飲此葯!不可復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系。 遠古以來,中國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糙。 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張麻紙;1979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漢麻紙。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薴麻和大麻。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葉,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後期用於紡織。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檀木和構皮(即楮皮)。最遲在公元前2世紀時的西漢初年,紙已在中國問世。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只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壯;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壯的濕紙;第四是乾燥,即把濕紙曬趕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⑦ 蔡倫發明的紙與原來的書寫材料相比有什麼特點
最大的優點省錢,原來的費時費錢,以前用竹片或者用錦帛書寫不是麻煩就算價太高,人們不大能用的起
⑧ 「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紙,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這一說法對嗎為什麼
一隻不是蔡倫發明的,而是蔡倫吸收了人們之前的經驗和教訓,改進了造紙術
⑨ 蔡倫的造紙術在當時有何優點從不同方面說。
1、材料來源廣泛,主要用樹皮、麻頭等植物纖維。
2、成本低,可以在民間大量使用
;3、質量輕、書寫方便,使用方便。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在紙張發明以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簡都比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閱讀奏章,就要整整一車;絹帛雖然輕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貴,也不適於書寫。到了漢代,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了。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紙成為竹簡、木牘、縑帛的有力競爭者,到了三、四世紀就基本上取代了簡帛,成為唯一的書寫材料,這就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發展。 造紙術首先傳入與我國毗鄰的朝鮮和越南隨後傳到了日本。在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張。朝鮮半島各國先後都學會了造紙的技術。中國的造紙技術也傳播到了中亞的一些國家,並從此通過貿易傳播到達了印度。歐洲人是通過阿拉伯人了解造紙技術的。造紙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⑩ 東漢蔡倫對造紙術有什麼貢獻造紙術的發明有什麼重大作用
蔡倫收集樹皮、廢麻、破布、舊魚網等原料,在宮廷作坊施以銼、煮、浸、搗、抄等法,試用植物纖維造紙,終於造出植物纖維紙。蔡倫這一改進,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給我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