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子顯微鏡的發明時間是二十世紀幾十年代
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電子顯微鏡是一種比光學顯微鏡更精密的觀察儀器,由於使用高速運動的內電子束容代替可見光作為光源,分辨能力更高、放大倍率范圍更寬.我國70年代末研製的電子顯微鏡放大倍數已經達到80萬倍.
故選:A
2. 電子顯微鏡誕生於()A.20世紀30年代B.19世紀20年代C.20世紀20年代D.19世紀30年
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電子顯微鏡是一種比光學顯微鏡更精密的觀察儀器,由於使用高速運動的電子束代替可見光作為光源,分辨能力更高、放大倍率范圍更寬.我國70年代末研製的電子顯微鏡放大倍數已經達到80萬倍.
故選:A
3. 電子顯微鏡是怎麼發明的
除了動植物以外,自然界還有一個龐大的生物世界,就是微生物。它們都很小,小到把幾億個微生物堆積在一起時,也只有一粒米那麼大小。顯微鏡的發明打開了人類通向微生物等微觀世界的大門。1590年,楊斯岑兄弟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顯微鏡。17世紀中期人類發明了光學顯微鏡,18世紀荷蘭人列文·虎克藉助顯微鏡發現了組成動植物身體的細胞,逐步認識了細胞核及其作用,這是顯微鏡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
隨著對細胞的不斷深入研究,光學顯微鏡的局限性日益明顯。由於它以可見光作為光源,分辨能力受到光波影響,無法進一步了解細胞的微細結構。人們期待分辨本領更高、功能更強的超級顯微鏡。
1931年,生於德國海德爾堡的工程師恩斯特·魯斯卡在其組長馬克斯·克諾爾博士指導下對顯微鏡進行了自16世紀荷蘭人加裝第二塊透鏡以來最重要的革新:他們研製出了一台電子顯微鏡。這台顯微鏡能將物體放大十幾倍。1932年,恩斯特·魯斯卡致力於提高電子顯微鏡的分辨本領,在德國《物理學進展》雜志上發表了以「幾何電子光學的進展」為題的論文,第一次使用電子顯微鏡的名稱,所以1932年被認為是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年份。此後電子顯微鏡成了20世紀後期科學家對微觀物質結構和生命形式進行探索的強有力的工具。
有兩次「發現」為克諾爾和魯斯卡的研究奠定了基礎。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路易·德布羅意發現電子束呈波狀運動,但其波長要比光的波長短得多。德布羅意的發現意味著如果能找到使電子束聚集的方法,就能將其用來放大物像。兩年後,德國物理學家漢斯·布施發現了調節焦點所產生的效果:電磁場或靜電場中不再有電子了。實際上,電磁場或靜電場成了一個透鏡,電子變成了光。結合兩者,電子顯微鏡被發明並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20世紀30年代末,德國西門子公司、英國的大都會·維克爾公司和美國無線電公司等這樣的著名高科技公司,完善了電子透鏡的基本原理,將電子束聚集在真空腔內形成的電磁場或靜電場中,從而達到放大物體的目的。1938年,可將照片放大3萬倍的電子顯微鏡研製成功。
此後,出現了一種改進型的電子顯微鏡,這種顯微鏡可將物體放大10萬倍。伴隨著技術和設備的不斷改進和提高,人們終於實現了觀察原子的理想。光學顯微鏡的最高分辨本領約為200納米,與此相對應的最高有效放大倍數是1500倍。現代高分辨電子顯微鏡的分辨本領已達0.1納米、放大倍數在150萬倍以上,這相當於把一個直徑4米的氣球放大到地球那麼大。它還可以把原子放大成一個個小饅頭那麼大、那麼清晰可見。
這里,要提一句的是,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盡管已有不少傑出的科學家發現了電子束可以聚焦並得到了成像公式,但為什麼沒有引導他們讓電子束代替光束發明電子顯微鏡呢?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遠離科學實驗。而魯斯卡敢於排除人們的偏見和責難,勇於實踐,終於發明了電子顯微鏡。
4. 電鏡是中國發明的嗎
電子顯微鏡的發明
普通光學顯微鏡通過進步和改善透鏡的性能,使放大率達到1000─1500倍左右,但一直末超過2000倍。這是由於普通光學顯微鏡的放大能力受光的波長的限制。光學顯微鏡是利用光線來看物體,為了看到物體,物體的尺寸就必須大於光的波長,否則光就會 「繞」過往。理論研究結果表明,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分辨本領不超過0。02微米,有人採用波長比可見光更短的紫外線,放大能力也不過再進步一倍左右。
要想看到組成物質的最小單位──原子,光學顯微鏡的分辨本領還差3─4個量級。為了從更高的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結構,必須另闢門路,創造出功能更強的顯微鏡。
有人設想用波長比紫外線更短的X射線的透鏡。
20世紀20年代法國科學家德布羅意發現電子流也具有波動性,其波長與能量有確定關系,能量越大波長越短,比如電子學1000伏特的電場加速後其波長是0.388埃,用10萬伏電場加速後波長只有0.0387埃,於是科學家們就想到是否可以用電子束來代替光波?這是電子顯微鏡即將誕生的一個先兆。
用電子束來製造顯微鏡,關鍵是找到能使電子束聚焦的透鏡,光學透鏡是無法會聚電子束的。
1926年,德國科學家蒲許提出了關於電子在磁場中運動的理論。他指出: 「具有軸對稱性的磁場對電子束來說起著透鏡的作用。」這樣,蒲許就從理論上解決了電子顯微鏡的透鏡題目,由於電子束來說,磁場顯示出透鏡的作用,所以稱為 「磁透鏡」。
德國柏林工科大學的年輕研究員盧斯卡,1932年製作了第一台電子顯微鏡──它是一台經過改進的陰極射線示波器,成功地得到了銅網的放大像──第一次由電子束形成的圖像,加速電壓為7萬,最初放大率僅為12倍。盡管放大率微不足道,但它卻證實了使用電子束和電子透鏡可形成與光學像相同的電子像。
經過不斷地改進,1933年盧斯卡製成了二級放大的電子顯微鏡,獲得了金屬箔和纖維的1萬倍的放大像。
1937年應西門子公司的邀請,盧斯理建立了超顯微鏡學實驗室。1939年西門子公司製造出分辨本領達到30埃的世界上最早的實用電子顯微鏡,並投進批量生產。
電子顯微鏡的出現使人類的洞察能力進步了好幾百倍,不僅看到了病毒,而且看見了一些大分子,即使經過特殊制備的某些類型材料樣品里的原子,也能夠被看到。
但是,受電子顯微鏡本身的設計原理和現代加工技術手段的限制,目前它的分辨本領已經接近極限。要進一步研究比原子標准更小的微觀世界必須要有概念和原理上的根本突破。
1978年,一種新的物理探測系統── 「掃描隧道顯微鏡已被德國學者賓尼格和瑞士學者羅雷爾系統地論證了,並於1982年製造成功。這種新型的顯微鏡,放大倍數可達3億倍,最小可分辨的兩點間隔為原子直徑的1/10,也就是說它的解析度高達0.1埃。
掃描隧道顯微鏡採用了全新的工作原理,它利用一種電子隧道現象,將樣品本身作為一具電極,另一個電極是一根非常尖銳的探針,把探針移近樣品,並在兩者之間加上電壓,當探針和樣品表面相距只有數十埃時,由於隧道效應在探針與樣品表面之間就會產生隧穿電流,並保持不變,若表面有微小起伏,那怕只有原子大小的起伏,也將使穿電流發天生千上萬倍的變化,這種攜帶原子結構的信息,輸進電子計算機,經過處理即可在熒光屏上顯示出一幅物體的三維圖象。
鑒於盧斯卡發明電子顯微鏡的,賓尼格、羅雷爾設計製造掃描隧道顯微鏡的業績,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1986年諾貝爾物理獎授予他們三人。
5. 電子顯微鏡是如何發明的
人類的第三隻眼
——1931年電子顯微鏡的發明
1931年,德國科學家恩斯特·魯斯卡與組長馬克斯·克諾爾博士製成了世人公認的第一台電子顯微鏡。1932年,恩斯特·魯斯卡發表了以「幾何電子光學的進展」為題的論文,第一次使用電子顯微鏡的名稱,所以這一年被認為是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年份。
除了動植物以外,自然界還有一個龐大的生物世界,就是微生物。它們都很小,小到把幾億個微生物堆積在一起時,也只有一粒米那麼大小。顯微鏡的發明打開了人類通向微生物等微觀世界的大門。1590年,楊斯岑兄弟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顯微鏡。17世紀中期人類發明了光學顯微鏡,18世紀荷蘭人列文·虎克藉助顯微鏡發現了組成動植物身體的細胞,逐步認識了細胞核及其作用,這是顯微鏡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
隨著對細胞的不斷深入研究,光學顯微鏡的局限性日益明顯。由於它以可見光作為光源,分辨能力受到光波影響,無法進一步了解細胞的微細結構。人們期待分辨本領更高、功能更強的超級顯微鏡。
1931年,生於德國海德爾堡的工程師恩斯特·魯斯卡在其組長馬克斯·克諾爾博士指導下對顯微鏡進行了自16世紀荷蘭人加裝第二塊透鏡以來最重要的革新:他們研製出了一台電子顯微鏡。這台顯微鏡能將物體放大十幾倍。1932年,恩斯特·魯斯卡致力於提高電子顯微鏡的分辨本領,在德國《物理學進展》雜志上發表了以「幾何電子光學的進展」為題的論文,第一次使用電子顯微鏡的名稱。此後,電子顯微鏡成了20世紀後期科學家對微觀物質結構和生命形式進行探索的強有力的工具。
有兩次「發現」為克諾爾和魯斯卡的研究奠定了基礎。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路易·德布羅意發現電子束呈波狀運動,但其波長要比光的波長短得多。德布羅意的發現意味著如果能找到使電子束聚集的方法,就能將其用來放大物像。兩年後,德國物理學家漢斯·布施發現了調節焦點所產生的效果:電磁場或靜電場中不再有電子了。實際上,電磁場或靜電場成了一個透鏡,電子變成了光。結合兩者,電子顯微鏡被發明並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20世紀30年代末,德國西門子公司、英國的大都會·維克爾公司和美國無線電公司等這樣的著名高科技公司,完善了電子透鏡的基本原理,將電子束聚集在真空腔內形成的電磁場或靜電場中,從而達到放大物體的目的。1938年,可將照片放大3萬倍的電子顯微鏡研製成功。
此後,出現了一種改進型的電子顯微鏡,這種顯微鏡可將物體放大10萬倍。伴隨著技術和設備的不斷改進和提高,人們終於實現了觀察原子的理想。光學顯微鏡的最高分辨本領約為200納米,與此相對應的最高有效放大倍數是1500倍。現代高分辨電子顯微鏡的分辨本領已達0.1納米、放大倍數在150萬倍以上,這相當於把一個直徑4米的氣球放大到地球那麼大。它還可以把原子放大成一個個小饅頭那麼大,那麼清晰可見。
這里,要提一句的是,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盡管已有不少傑出的科學家發現了電子束可以聚焦並得到了成像公式,但為什麼沒有引導他們讓電子束代替光束發明電子顯微鏡呢?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遠離科學實驗。而魯斯卡敢於排除人們的偏見和責難,勇於實踐,終於發明了電子顯微鏡。
6. 電子顯微鏡是怎麼被發明的
除了動植物以外,自然界還有一個龐大的生物世界,就是微生物。它們都很小,小到把幾億個微生物堆積在一起時,也只有一粒米那麼大小。顯微鏡的發明打開了人類通向微生物等微觀世界的大門。1590年,楊斯岑兄弟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顯微鏡。17世紀中期人類發明了光學顯微鏡,18世紀荷蘭人列文·虎克藉助顯微鏡發現了組成動植物身體的細胞,逐步認識了細胞核及其作用,這是顯微鏡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
隨著對細胞的不斷深入研究,光學顯微鏡的局限性日益明顯。由於它以可見光作為光源,分辨能力受到光波影響,無法進一步了解細胞的微細結構。人們期待分辨本領更高、功能更強的超級顯微鏡。
1931年,生於德國海德爾堡的工程師恩斯特·魯斯卡在其組長馬克斯·克諾爾博士指導下對顯微鏡進行了自16世紀荷蘭人加裝第二塊透鏡以來最重要的革新:他們研製出了一台電子顯微鏡。這台顯微鏡能將物體放大十幾倍。1932年,恩斯特·魯斯卡致力於提高電子顯微鏡的分辨本領,在德國《物理學進展》雜志上發表了以「幾何電子光學的進展」為題的論文,第一次使用電子顯微鏡的名稱,所以1932年被認為是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年份。此後電子顯微鏡成了20世紀後期科學家對微觀物質結構和生命形式進行探索的強有力的工具。
有兩次「發現」為克諾爾和魯斯卡的研究奠定了基礎。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路易·德布羅意發現電子束呈波狀運動,但其波長要比光的波長短得多。德布羅意的發現意味著如果能找到使電子束聚集的方法,就能將其用來放大物像。兩年後,德國物理學家漢斯·布施發現了調節焦點所產生的效果:電磁場或靜電場中不再有電子了。實際上,電磁場或靜電場成了一個透鏡,電子變成了光。結合兩者,電子顯微鏡被發明並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20世紀30年代末,德國西門子公司、英國的大都會·維克爾公司和美國無線電公司等這樣的著名高科技公司,完善了電子透鏡的基本原理,將電子束聚集在真空腔內形成的電磁場或靜電場中,從而達到放大物體的目的。1938年,可將照片放大3萬倍的電子顯微鏡研製成功。
此後,出現了一種改進型的電子顯微鏡,這種顯微鏡可將物體放大10萬倍。伴隨著技術和設備的不斷改進和提高,人們終於實現了觀察原子的理想。光學顯微鏡的最高分辨本領約為200納米,與此相對應的最高有效放大倍數是1500倍。現代高分辨電子顯微鏡的分辨本領已達0.1納米、放大倍數在150萬倍以上,這相當於把一個直徑4米的氣球放大到地球那麼大。它還可以把原子放大成一個個小饅頭那麼大、那麼清晰可見。
這里,要提一句的是,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盡管已有不少傑出的科學家發現了電子束可以聚焦並得到了成像公式,但為什麼沒有引導他們讓電子束代替光束發明電子顯微鏡呢?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遠離科學實驗。而魯斯卡敢於排除人們的偏見和責難,勇於實踐,終於發明了電子顯微鏡。
7. 發明第一個電子顯微鏡的人是誰
德國柏林工科大學的年輕研究員盧斯卡,1932年製作了第一台電子顯微鏡——它是一台經過改進的陰極射線示波器,成功地得到了銅網的放大像——第一次由電子束形成的圖像,加速電壓為7萬,最初放大率僅為12倍。盡管放大率微不足道,但它卻證實了使用電子束和電子透鏡可形成與光學像相同的電子像。
經過不斷地改進,1933年盧斯卡製成了二級放大的電子顯微鏡,獲得了金屬箔和纖維的1萬倍的放大像。
1937年應西門子公司的邀請,盧斯理建立了超顯微鏡學實驗室。1939年西門子公司製造出分辨本領達到30埃的世界上最早的實用電子顯微鏡,並投入批量生產。
電子顯微鏡的出現使人類的洞察能力提高了好幾百倍,不僅看到了病毒,而且看見了一些大分子,即使經過特殊制備的某些類型材料樣品里的原子,也能夠被看到。
但是,受電子顯微鏡本身的設計原理和現代加工技術手段的限制,目前它的分辨本領已經接近極限。要進一步研究比原子尺度更小的微觀世界必須要有概念和原理上的根本突破。
1978年,一種新的物理探測系統—— 「掃描隧道顯微鏡已被德國學者賓尼格和瑞士學者羅雷爾系統地論證了,並於1982年製造成功。這種新型的顯微鏡,放大倍數可達3億倍,最小可分辨的兩點距離為原子直徑的1/10,也就是說它的解析度高達0.1埃。
掃描隧道顯微鏡採用了全新的工作原理,它利用一種電子隧道現象,將樣品本身作為一具電極,另一個電極是一根非常尖銳的探針,把探針移近樣品,並在兩者之間加上電壓,當探針和樣品表面相距只有數十埃時,由於隧道效應在探針與樣品表面之間就會產生隧穿電流,並保持不變,若表面有微小起伏,那怕只有原子大小的起伏,也將使穿電流發生成千上萬倍的變化,這種攜帶原子結構的信息,輸入電子計算機,經過處理即可在熒光屏上顯示出一幅物體的三維圖象。
鑒於盧斯卡發明電子顯微鏡的,賓尼格、羅雷爾設計製造掃描隧道顯微鏡的業績,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1986年諾貝爾物理獎授予他們三人。
8. 什麼是電子顯微鏡,發明者是誰,原理是什麼
電子顯微鏡可分為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
掃描電鏡 (SEM) 主要用於直接觀察固體表面的形貌。先利用電子透鏡將一個電子束斑縮小到幾十埃,用偏轉系統使電子束在樣品面上作光柵掃描。電子束在它所到之處激發出次級電子,經探測器收集後成為信號,調制一個同步掃描的顯像管的亮度,顯示出圖像。樣品表面上的凹凸不平使某些局部朝向次級電子探測器,另一些背向探測器。朝向探測器的部分發出的次級電子被集收得多,就顯得亮,反之就顯得暗,由此產生陰陽面、富有立體感的圖像。像的放大倍數為顯像管的掃描幅度比上樣品面上電子束的掃描幅度SEM的分辨本領比電子束斑直徑略大。
歷史
1926年漢斯·布希研製了第一個磁力電子透鏡。1931年厄恩斯特·盧斯卡和馬克斯·克諾爾研製了第一台透視電子顯微鏡。展示這台顯微鏡時使用的還不是透視的樣本,而是一個金屬格。1986年盧斯卡為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38年他在西門子公司研製了第一台商業電子顯微鏡。
1937年第一台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推出。一開始研製電子顯微鏡最主要的目的是顯示在光學顯微鏡中無法分辨的病原體如病毒等。1949年可投射的金屬薄片出現後材料學對電子顯微鏡的興趣大增。
1960年代投射電子顯微鏡的加速電壓越來越高來透視越來越厚的物質。這個時期電子顯微鏡達到了可以分辨原子的能力。
1980年代人們能夠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濕樣本。1990年代中電腦越來越多地用來分析電子顯微鏡的圖像,同時使用電腦也可以控制越來越復雜的透鏡系統,同時電子顯微鏡的操作越來越簡單。
它的原理主要是用電子作為光源,因為電子的波長要比可見光短很多,因此可以達到0.2nm的解析度
9. 電子顯微鏡誕生於多少年
電子顯微鏡首先由Knoll 及Ruska 在實驗室研製成功,後來在1939 年由西門子公司開始批量生產 以下是電鏡的幾個重要發展討論材料科學中的幾次突破性進展。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把1986 年物理獎的一半頒發給E. Ruska 時的贊詞是:「為了他在電子光學基礎研究方面的貢獻和設計出第一台電子顯微鏡」。上半句是指Ruska 在Knoll 指導下,從1928 年起他在柏林高壓電機系高工實驗室做的副博士論文工作中,從事陰極射線的聚焦研究。他先用一個磁透鏡聚焦得出金屬網的13 倍放大像,後來用雙透鏡得出1714 倍的放大像[1 ,2 ] ,在實驗室中實現了電子顯微成像。下半句是指他在1930 - 1933 年間在西門子公司與Von Borries 一起研製電子顯微鏡,引入極靴及投影鏡,最後得出放大12 ,000 倍的像,解析度超過光學顯微鏡,宣告第一台電鏡的誕生(關於電鏡的研製經過,見文獻[ 3 - 8 ]) 。注意,這個贊詞中迴避了「發明」電子顯微鏡這個字眼,這不是一時馬虎,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因為西門子公司的M.Rüdenberg 已在1931 年5 月28 日向德、法、美等國的專利局提出用磁透鏡或靜電透鏡製造電子顯微鏡的專利申請(這是第一次出現電子顯微鏡這個名詞) ,並分別於1932 年12月和1936 年10 月獲得法、美專利局的批准(德國專利局在當年5 月30 日收到申請) 。德國通用電氣公司AEG於1930年在Brüche 領導下開始研究靜電透鏡成像,並在1931 年11月獲得塗上氧化物的燈絲的發射電子像。在AEG公司的反對下,Rüdenberg 的兩個電鏡專利申請直到戰後才在1953年和1954 年獲得西德專利局批准。從專利優先角度來看,Rüdenberg 應是電鏡的發明人。Rüdenberg 是一位著名的電子物理學家,除了在西門子公司任科技部總工程師,還兼任柏林高工電機系教授。無論在學識、經驗和遠見方面都很強。但是他從來沒做過磁透鏡成像工作, 他的專利申請全憑理論推測得出。據Rüdenberg 及他兒子事後說,1930 年他的另一個兒子得了小兒麻痹症,這是由一種過濾性病毒引起的,受到解析度的限制,光學顯微鏡對此無能為力。Rüdenberg 為此曾想到用X射線或電子束製造解析度更高的顯微鏡[8] 。但是,他從來沒有發表過這方面的論文,在電鏡界也不知名。對於Rüdenberg 的電鏡專利申請,Ruska 及Knoll 是有看法的。因為在1931 年5 月里,Rüdenberg 的助手M. Steenbeck曾去Knoll 的實驗室參觀,了解到Ruska 的實驗結果,並且看到了Knoll 將在6 月4 日做的有關Ruska 工作的學術報告手稿,題目是「陰極射線示波器的設計及新結構的原理」,在他們的第一篇論文中也沒提到電子顯微鏡。就在Knoll 的6 月4 日學術報告的前幾天,Rüdenberg 代表西門子公司在5月28 日向德、法、美等國的專利局提出了電子顯微鏡的專利申請。因此Knoll 和Ruska 產生一些懷疑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關於電鏡發明權的爭執沒有繼續下去。首先,Rüdenberg 在希特勒開始迫害猶太人後於1936 年移居英國,兩年後去美,接著二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其次,Ruska 與Von Borries 在1937 年2 月開始加入西門子公司從事電鏡開發工作,在1939 年製造出第一台解析度為7 納米、放大倍率為3 萬倍的商品電鏡。他倆與Rüenberg 先後屬於一個公司(專利權主要屬於西門子公司) 不便爭論發明權問題。再就是二次世界大戰隨後爆發,戰事的緊迫性掩蓋了這種爭議。此外,除了Knoll-Ruska 與Rüdenberg 爭發明電鏡的優先權外,西門子與AEG兩大公司也在爭論不休,為了平息這些爭論當時德國的最高學術團體普魯士科學院在1941年7 月3 日將萊布尼茲銀質獎頒發給了AEG 公司的Brüche ,Mahl 及Boersch 和西門子公司Knoll ,Ruska ,Von Borries 及Von Ardenne ,結果是皆大歡喜。戰後,Steenbeck 在前蘇聯工作直到1956 年7 月才回到東德。那時,Knoll 也從美國回到西德,他仍念念不忘Steenbeck 曾在Rüdenberg 申請專利前去他的實驗室參觀一事,因此在1960 年10 月17 日寫了一封信給Steenbeck ,希望了解當時的具體情況。Steenbeck 在11 月8 日的復信中承認了他在參觀後向Rüdenberg 做了匯報,並說「Rüdenberg 的(專利:譯者加) 申請肯定是我訪問你的結果,也肯定是從我的見聞中得到的啟迪」[5 ] 。Steenbeck 的信一公布後,公眾輿論一下都傾向Ruska一邊,Ruska 也在研製出電鏡五十年後得到諾貝爾獎。但是,Ruska 一直不以電鏡發明人自居, 而只是說自己是「Urheber」(引路人) 。在他獲得諾貝爾獎後做的諾貝爾演講的標題是「電子顯微鏡的發展與電子顯微學」[4]報告中未用「發明」這個詞, 也沒提到Rüdenberg。盡管如此, 雖然老Rüdenberg 過世,他的兩個兒子在美國還是不斷宣傳他們父親在電子物理方面的造詣及遠見[8 ] 。一再說,在他父親提出電子顯微鏡這個概念之前,Knoll 及Ruska 一直是在講陰極射線示波器(如文獻1 的題目) 。德國AEG公司的Brüche等也不服氣,認為電鏡的誕生不是Ruska 一個人的功勞。看來,Knoll 及Ruska 埋頭實驗,就事論事,發現了新現象後沒有把它上升到理性認識。因此,起初他們的認識仍然局限於陰極射線管的聚焦現象,看不到它的普遍和深遠意義。1925 年de Broglie 指出電子的粒子和波動雙重性理論,1927 年Thompson 在英國及Davisson 和Germer 在美國同時發現電子衍射現象,在這之後,利用電子成像本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Knoll 及Ruska 在從事陰極射線聚焦工作時並不懂得這個道理。當Houtermans 向Ruska 提出電子的波動性後,Ruska「先是大為失望,以為解析度將又一次受到波動性的限制。但是,很快我又興奮起來,因為根據de Broglie方程,我計算出電子的波長比光波要小5 個數量級」[3 ] 。Rüdenberg 是理論家,在電鏡界似乎無人知曉,但是他在受到實驗家的啟發後,立刻想到利用電磁透鏡製造電子顯微鏡,開辟了一個新領域。只是他揀了一個便宜,又不肯承認從實踐中得到啟發。盡管他參加了Knoll 在1931 年的報告會,坐在第一排,但討論中一言不發,也不透露他已於一周前遞交了電鏡的專利申請。可見他城府很深,居心不良。但是他畢竟棋高一著,首先認識到可以用電磁透鏡成像製造電子顯微鏡,而電子顯微鏡這個名稱也首先出現在他的專利申請中。從這個事件也可以看出在科學研究中,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重要性。電子顯微鏡的發明開辟了直接觀察原子的途徑,早在幾十年前就應得諾貝爾獎,由於有上述瓜葛,直到五十年後,所有其它有爭議的人都已過世,才頒發給理應得此殊榮而又碩果僅存在的Ruska。Ruska 得獎後兩年也就逝世了,幸虧他長壽,不然也就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了。Ruska 畢生從事電子顯微鏡的研製和生產工作,但不但在實驗室中研製成功第一台解析度超過光學顯微鏡的電鏡,並且親自參加商品電鏡的設計及製造工作。二次世界大戰後,他又回到西門子公司,在1954 年生產出帶有電子衍射功能的電鏡Elmiskop ,採用雙聚光鏡以減小電子束照射面積和試樣升溫,使用冷阱以減少試樣污染等,甚受用戶歡迎,英國劍橋大學幾年內就購置8 台這種電鏡。Hirsch 等就是使用這種型號的電鏡在1955~1956 年間觀察到金屬薄膜中的位錯運動,證明位錯理論的正確。在這之後,電鏡在材料科學中應用才像雨後春筍一樣地在全世界普遍開展起來,後來,Ruska 到馬普學會Fritz2Haber 研究所任所長(二次世界大戰後,勞厄任第一任所長) ,主管電子光學和電子顯微學方面的研究工作,直到退休。象Ruska 自己承認的那樣,他是一個工程師,理論造詣不高,但是他以一種少有的執著精神,在戰爭破壞、經費無著、人手短缺等情況下,在電鏡技術方面不斷創新,終於獲得很偉大的成就。他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是當之無愧的!
10. 第一台掃描電鏡發明者
1926 Busch 發現電子可像光線經過玻璃透鏡偏折一般, 由電磁場的改變而偏折。1931德國物理學家Knoll 及Ruska 首先發展出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原型機。
發展歷史如下:
1873 Abbe 和Helmholfz 分別提出解像力與照射光的波長成反比。奠定了顯微鏡的理論基礎
1897 J.J. Thmson 發現電子
1924 Louis de Broglie (1929 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提出電子本身具有波動的物理特性, 進一步提供電子顯微鏡的理論基礎
1926 Busch 發現電子可像光線經過玻璃透鏡偏折一般, 由電磁場的改變而偏折
1931德國物理學家Knoll 及Ruska 首先發展出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原型機
1937 首部商業原型機製造成功(Metropolitan Vickers 牌)
1938 第一部掃描電子顯微鏡由Von Ardenne 發展成功
1938~39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正式上市(西門子公司,50KV~100KV,解像力20~30Å)
1940~41 RCA 公司推出美國第一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解像力50 nm)
1941~63 解像力提升至2~3 Å (穿透式) 及100Å (掃描式)
1960 Everhart and Thornley 發明二次電子偵測器。
1965 第一部商用SEM出現(Cambridge)
1966 JEOL 發表第一部商用SEM(JSM-1)
1958年中國科學院組織研製
1959年第一台100KV電子顯微鏡 1975年第一台掃描電子顯微鏡DX3 在中國科學院科學儀器廠(現北京中科科儀技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研發成功
1980年中科科儀引進美國技術,開發KYKY1000掃描電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