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區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主要根據之一是,擁有創造
區分一個人來是否擁有創造力,主要自根據之一是,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即使他們不知道將來會產生怎樣的結果,但他們很清楚,小的創意會打開大的突破口,並堅信自己一定能使之變為現實。
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首先要堅信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關鍵是要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不滿足於一個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運用所學得的知識,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並鍥而不舍地把它發展下去。如果能做到這些,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
要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不滿足於一個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運用所學得的知識,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並鍥而不舍地把它發展下去。
㈡ (改病句):一個人能否具有創造力,關鍵是要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
一面對兩面,建議改為: :一個人具有創造力,關鍵是要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
㈢ 怎麼才能讓一個人具有創造性和創新的能力
保持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種探索動機,進取動力,是一種向未知和未來世界挑戰的精神。好奇心是人們創造性活動的內驅力。一個人一旦失去了好奇心,就會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在說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時,他表示,「我畢生的追求,就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也就是興趣。」 2、解除對錯誤的恐懼心理 在各種活動中,要大膽去實踐,解除對錯誤的恐懼心理,要敢於異想天開、敢於幻想和大膽實驗。在參與實際的科學研究活動中,要善於發現和思考問題,了解科學創造的思維方法。既要敢於打破已有科學知識的要權威性,提出新問題、新想法,又要系統地學習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方法,增強對實際研究、創新活動的認識。 3、勇於幻想 想像力是人類運用儲存在大腦中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推斷和設想的思維能力。在思維過程中,如果沒有想像的參與,思考就發生困難。特別是創造想像,它是由思維調節的。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就是從他幼時幻想人跟著光線跑,並能努力趕上它開始的。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就是從人們幻想造出飛鳥的翅膀而開始的。幻想不僅能引導我們發現新的事物,而且還能激發我們做出新的努力,探索,去進行創造性勞動。 4、 和有創造性的人接觸,接受潛移默化的影響。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什麼樣的人來往,就逐漸會變成怎樣的人。古有「孟母」,從「其舍近墓」到「遷居市旁」,最後徙居「學官之旁」,終於使孟軻在學官的影響下,成為學者,可見環境對人的影響。若我們常常和有創造性的人接觸,耳濡目染,必然對自己形成創造性思維有不可泯滅之功效。
㈣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一課 問:區分一個人是否有創造力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現代許多心理學家認為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中最重要的部分,他們認為創造力就是知識與發散思維能力。列出公式:創造力=知識•發散思維能力。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在頭腦里培養出具有習慣性「獨立思考」的系統,列公式:獨立思考系統+知識。下面是發表在博客的有關獨立思考系統的知識。
教育改革的心理學依據
據報道,三年一次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調查結果12月7日公布,首次參加PISA的上海15歲在校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全部三項素養評價中,均排首位。這個結果引起國內外教育界及媒體的廣泛關注。歐美多國驚呼「意外」,並分析上海及亞洲教育的成功經驗,檢討自己國家基礎教育的落後,呼籲改革教育。在我國,卻引起爭論。(《南方日報》12月21日)
在我國,我們的教育是「應試教育」,它的特點是培養善於死記硬背的應用型人才,扼殺了創造型人才的成長!而歐美的教育,則相對來說更加有利於創造型人才的成長,不利於死記硬背型人才的成長。他們要改革了,我個人認為,他們的改革難度不大,可供的選擇很多。比如,象我國的奧運會戰略一樣,重點培養幾個勤奮的、記憶力特強的學生,和我們比賽的差距馬上可以縮短。而我國的教育改革難度很大,所以十幾年來一直是爭論不休、進展不大。我個人認為,欠缺心理學知識指導是主要原因。下面我從人腦「知識結構」的角度來分析什麼是素質教育、什麼是創造性思維。
素質教育從哲學的角度看,它應該是:培養個體掌握適應其所在社會生存所必須的基礎知識的教育。如果這個定義是正確的,那麼,第一,它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就有了知識內容的差別。例如,在清朝,女孩子想擠身上流社會,不扎小腳是沒什麼希望的;但貧苦農民的女兒扎小腳後無法干粗活,想活命,不會乾女孩子的活是不可想像的,這就是時代的差異。在我國,誰不懂漢語?在英國,有多少人懂漢語?這就是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基礎教育內容的差別。第二,不論什麼時代,不分地區和國家,也不分人種,人類社會個體「適者生存」的基礎知識都可以歸納為:1、語言知識。2、勞動技能。3、健康的身體。4、健康的人格。5、社交活動的能力。6、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
在人腦的「知識結構」上,除了身體素質一項(身體是否健康的一切信息時刻都在向我們的「知識結構」反映)外,其他知識確實是分成一個個系統獨立存在的。例如,英語知識、數學知識、游泳技能、廚藝技術、地理知識、社交禮儀等等,它們都可以成為一個或大或小的系統獨立存在,在需要的時候發揮作用。如果它們不存在(沒有建立起來)就無法發揮作用。如沒學過法語,怎麼能說?沒學過炒菜,怎麼能做?沒學游泳,怎敢下海游泳?如果它們的存在是不適合個體當時的社會規范的,那麼,它將損害這個個體的利益。例如,不懂禮貌的「小霸王」長大了,他的人緣不會好;不懂互助的人,朋友會越來越少;心胸狹隘的人經常心情郁悶等等。顯然,片面追求科學知識的教育是錯誤的!尤其是犧牲其它能力去追求書本知識的做法大錯特錯——這很難培養出上述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卻很容易培養出可以熟練運用某些知識的應用型人才(其實,現行教育更多的是培養出「書本知識的全才」,如果要培養熟練運用某些知識的應用型人才,並不需要這樣的教育方法),如鋼琴家、工程師、畫家、翻譯等等。這對於許多家庭,許多個體而言,他們已經相當滿足了。我國三十年來經濟快速增長,與大量應用型人才的貢獻密不可分。但是,幾乎所有尖端科技領域的核心技術都在別人手上,就連國人引以為榮的航天科技,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仍然只是「已有成功先例,可以放心追趕」的非獨創性的發展。這些都足以說明:我國現行的教育確實不適合創造型人才的成長。國家的教育不能只培養應用型人才,它必須培養大量有創造性的人才,才能在未來更加激烈的科技革命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否則,我們將永遠跟在別人後面去接受新技術。
具有創造性的人從人腦的「知識結構」上看,就是具備「多疑、多思、不滿足已有成績或答案」,具有習慣性「獨立思考」系統的人。此外,具有不屈不撓的意志品質,寬闊的胸襟,合適的社會環境或機遇等等都是成才的重要因素。不過,它們都沒有具備習慣性「獨立思考」系統重要,這是不可缺少的系統,是創造型人才必有的基本素質。這個系統是怎樣建成的呢?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等等?請聽我下面的分析:
一、系統建立的基礎
1、永久性神經聯系通路的建立:臨時性神經聯系是大腦神經細胞的基本功能。簡單來說,當兩個神經細胞同時興奮,即它們同時獲得強大的興奮能量,這兩個神經細胞就接通了,這就是臨時性的神經聯系,也可稱為建立起臨時性的神經通道。之所以稱為臨時性的,是因為它們之間的聯系是不牢固的,很容易「消退」,表現出「消退」、「忘記」、很難「回憶」等常見現象。但是,兩個細胞之間的同時興奮多次發生,它們之間的臨時性神經通道就會越來越牢固,成為永久性的神經通道。例如看見一個字,同時聽見它的讀音,它們之間就建立了聯系,但是,你很容易將它們忘記掉,怎麼也無法想出來。可是,重復多遍後,你就可以永久地記住它們了。這就是臨時性的聯系通路與永久性的聯系通路的區別。
永久性的聯系通路隨著興奮次數或得到興奮能量的多少,會表現出通路有寬有窄的差別,我認為神經聯系通路是越重復越寬闊。我在書里將這種神經聯系通路之間的微觀的差別形象的描述為臨時性的小道、羊腸小道、小道、大路、寬闊的大路、自動化的高速公路等。當然,永久性神經聯系通路的建立還有其他機制,這里不再敘述了。
2、系統建立:多個神經細胞同時興奮,它們之間同樣相互接通了,形成一個多點的網路系統,例如看圖識字時,圖書、小狗、字、幾種不同的顏色同時出現,作用於眼睛,在大腦皮層相應區域同時興奮,多個興奮點是聯系在一起的,我們看到的才會是一個統一的事物。多點的網路系統之間的聯系通路同樣有臨時性的和永久性的聯系通路的區別,這里不再重述。
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這些多點的網路系統可以不斷發生變化,變化的一個主要機制是:已經形成較為牢固的神經通路的小系統,當它與新的神經細胞(或者新的多點的網路系統)發生同時興奮,或者它的某個部分與新的神經細胞(或者新的多點的網路系統)發生同時興奮,就會與這個新的神經細胞(或者新的多點的網路系統)產生臨時性的聯系,同樣,這種聯系又可以成為永久性的聯系。於是,它們可以變得越來越龐大,成為一個巨大的系統。
二、 「獨立思考」系統與其他知識系統的區別
1、 「獨立思考」系統的前提條件:多疑、多思、不滿足已有成績或答案,是獨立思考的前提條件,否則,還需要思考什麼?其次,個體需要思考的時候,往往沒有辦法得到別人的幫助,或者別人的幫助就是已有的答案,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只能獨立思考。因此,兒童要建立這個系統,前提條件就是對他「多疑、多思、不滿足已有成績或答案」的習慣性的教育,而且,這個教育應該是全方位、多學科、多系統的。
2、「獨立思考」系統的內涵:「獨立思考」系統不象其他知識系統,它只有「多疑、多思、不滿足已有成績或答案」的習慣。其他知識系統都有自己具體的知識對象,而它是依附於其他知識系統中的系統。也就是說,它可以只依附在1、2個系統中,也可以依附於所有知識系統中。例如,某人下象棋時,每下一步,都會思考多步走法。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學習其他知識時,他是個「老實人」,誰說什麼他都相信。這就是說,他只有在象棋這個知識系統中有獨立思考的習慣。所以,培養兒童獨立思考系統應該是全方位、多學科、多系統的。
三、「獨立思考」系統的重要作用
「獨立思考」系統具有其他系統沒有的重要作用:
1、知識之間的橋梁作用:有時候,在單個知識系統中的獨立思考可以不超越本系統的范圍,如前述下象棋的例子就沒有超出本身知識范圍。在大多數情況下,已有知識(或答案)無法滿足需要,於是,「意識流」就會在「吸引力」或「推動力」的作用下離開這個系統,到達其他系統, 這就是思維。「意識流」攜帶的強大興奮能量就將這些系統聯系在一起,形成超巨型的新系統。只是由於人類社會習慣的分類方法,我只能將原來的系統仍然稱為系統,將新的超巨型系統描述為「系統與系統之間建立了許多寬廣的聯絡通路」。這樣,他在解決新問題的時候,很容易從知識系統外吸取啟發性的知識,做出關聯和想像,表現出點子多,辦法多,成為善於思考,思維敏捷,觸類旁通的人。相反,應用型人才可以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熟練地解決問題,卻無法解決超出原有知識范疇的問題,原因就在於他們知識結構中系統與系統之間沒有多少往來的通道,不容易尋找到啟發性的知識,表現出思維遲鈍, 「無從下手」、「無計可施」。
2、新思維的發動機: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多疑、多思、不滿足已有成績或答案,善於獨立思考的培養,多次重復,就會形成牢固的思維反應模式;如果在眾多不同系統的知識傳授過程中,都堅持獨立思考的培養,那麼,這種思維反應模式就象其他知識系統的擴張一樣,變得越來越龐大,(只不過它的擴張依附在其他知識之中)越來越習慣性,直至最後形成條件反射。在我的學說中,條件反射是最寬敞的康莊大道,興奮能量在上面運行,沒有什麼阻力,可以用最快的慣性速度運行,是自動化的聯絡通道。於是,這個個體以後不論遇到什麼事情、什麼答案和問題,興奮能量都會迅速沿著這條康莊大道,回到「多問一個為什麼?還有沒有其他真相?還有沒有其他答案或者方法?還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等等」的系統的核心。這樣子,新任務來了,他的新思維開始了,所以說「獨立思考」系統具有新思維發動機的功能。
3、信息重組:架設系統與系統之間的橋梁作用,實質上就是將那些本來似乎沒有什麼聯系的知識重組,組成個體獨特的、世界上唯一的一個新的信息體系的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和作用。
4、均衡的聯絡通路:個體在獨立思考時,「意識流」往往是首先從「問題」出發,向四面八方擴散,然後再集中回原來的出發點。這是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出發點獲得了比原有知識多出許多倍、甚至千百倍的四通八達的聯絡通道。這些通道由於使用的興奮能量基本相同(意識流攜帶的興奮能量基本相同),思維往返的次數差別不大,所以它們有一個特點,就是路寬大致相同,比較均衡。這點十分重要,它與思維的靈活還是僵化有關,現在暫不討論,後面再做介紹。
發散思維以後,總會集中回到原來「問題」的點,於是,原有知識點(問題出發點)內部的聯絡通路總比周圍四通八達的聯絡通道寬廣很多——說明「多疑、多思、獨立思考教育」不會動搖兒童對正確知識的掌握。
5、建設「後天思維靈活性舞台」的方法之一:個體思維的靈活性有遺傳的作用,例如有的人過目不忘;有的人記得快,忘記也快;有的人記得慢,但記住後不容易忘記等,這導致各人建設「思維的舞台——知識結構的龐大網路」的速度、時間、通道寬窄等等有諸多微小的差別。但是,「天才」的人不努力,最終還是庸人一個;勤奮的人、有抱負的人往往「堅毅志竟成」! 「後天思維靈活性的舞台」就是人腦中龐大無比的知識結構網路,發散思維訓練、集中思維訓練、獨立思考訓練是建設這個大舞台的最好方法。
6、埋下興趣的「溫床」,激發內在學習動機的最佳手段:教師都知道興趣和內在學習動機對學習的重要作用,這點不做討論。這里要講述的是:獨立思考教育是怎樣在幼兒、兒童知識結構上留下興趣的「溫床」,激發出內在學習動機的。以學習「小蜜蜂采蜜忙」 這句兒歌為例,如果幼師以記憶為目標進行教育,幼兒背誦幾次就記住了,成績是100分。但是,他們懂得多少?就只有小蜜蜂在採集花蜜的知識——甚至連采蜜是什麼意思?是在「進餐」還是在勞動都分不清!如果採用啟發獨立思考的方法,可以將他們的思維引向幾十個,甚至幾千個方向。(當然,要因材施教,不可操之過急,不可拔苗助長)他們在這個思維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新疑問,得到許多新知識。如為什麼蒼蠅不能吸取花蜜?是基因不同,是條件反射等等……有的知識成年人也回答不了,可以勉勵他們日後要認真學習,探索真理。這樣,就在他們內心留下了許多感興趣的問題,激發出內在需要學習的動機,甚至為科學奮斗終身的崇高理想。
四、思維靈活還是僵化的發生機制:當需要解決新問題的時候,也就是思維不能按照習慣通路運行的時候,思維的靈活性就是解決問題重要的因素之一。神經聯系通路是越重復越寬闊的,狹小的通路容易被抑制,寬闊的通路是很難抑制的,到了條件反射自動化程度的康莊大道,興奮能量一旦到達,馬上大部分或全部都進入了條件反射的通道,做出絲毫不變的反應。如聽見「酸梅」就會分泌津液,是無法制止的條件反射;有些人一旦沒事干就要抽煙,也是形成了條件反射;有的人過橋都要數橋梁的欄桿、上樓都要數梯級數目,他明知道這毫無必要,智力和身體一切正常,就是很難克服,這也是形成了條件反射的緣故。有利必有害,條件反射以高速反應來應付不變的世界,是「生命世界節省能量法則」的體現,是「用進廢退」的結果,它有利於動物保存能量和快速高效的對外界做出反應。它的缺點也和它的優點一樣鮮明: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僵化的、一成不變的反應模式是不會正確的。總之,神經聯系通路越寬闊,奪取興奮能量的能力就越強。思維就越僵化。如果眾多神經聯系通路的寬度差別不大,那麼,興奮能量就能夠同時進入各條通道,奔向各自的前方,這樣就表現出知識面廣,「參考系」多。表現出思維靈活,產生新「點子」、新辦法的機會多,表現出獨立思考能力強。一旦新辦法符合客觀規律,難題就解決了,新發明新創造就出現了。
有必要指出,獨立思考也可以成為習慣,最後成為條件反射。於是,不論遇到什麼問題、什麼事件、什麼結論或者答案,都會條件反射地回到問一個為什麼?問問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案?改變方案會有什麼新結果?從另外的角度出發,能否有新發現等等。這個條件反射不但不會形成思維僵化,反而是唯一能促進思維靈活性的特殊的條件反射,是適應人類社會復雜性的進化的產物。
五、應試教育與獨立思考教育背道而馳:應試教育是追求記憶能力的教育,是追求「標准答案」、不容置疑的教育。因此,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多練習,多背誦,即對人腦「知識結構」中相應知識區域多次重復「標准答案」,形成寬闊的神經聯系通路的過程。這與獨立思考教育恰恰背道而馳。於是,我們只能培養出思維僵化的、可以熟練運用現成知識的應用型人才,無法培養出創造型的人才。
六、應用型人才的改造:人是可以改變的,生理學已經證明,無論多麼頑固的條件反射,都是可以被抑制或者消退的。應用型人才的改造可以從多方面進行,譬如,增加他工作任務的壓力,老是不滿意他提出的方案,要他不斷改進等等,都可以強迫他去進行思維,從而擴展他的思路。從主動改變自己的角度看,學習世界上眾多創造發明的方法是捷徑。它們起到指導和啟發人去進行思維的作用。重新開始發散思維的訓練,也是改變自己思維結構的方法。不過,正如初學游泳時不注意姿勢,學會以後再來改變一樣,困難很大。最佳的方法還是從小培養幼兒獨立思考的能力,堅持到中學、大學,貫穿於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就可以培養出千千萬萬個可以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精英。
我國的教育改革需要動員整個社會的力量,需要取得共識,希望我的理論能夠提供參考。
2011年1月12日發表於新浪和網易博客…………………
㈤ 一個人想要擁有創造力,必須具備哪些要素
必須具備誠實、守信
㈥ 區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主要根據之一是,擁有
區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主要根據之一是,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即使內他們不知道將來容會產生怎樣的結果,但他們很清楚,小的創意會打開大的突破口,並堅信自己一定能使之變為現實。
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首先要堅信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關鍵是要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不滿足於一個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運用所學得的知識,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並鍥而不舍地把它發展下去。如果能做到這些,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
要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不滿足於一個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運用所學得的知識,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並鍥而不舍地把它發展下去。
㈦ 人是否有創造力取決於他們的工作或角色
人是否有創造力,取決於他們的工作或角色。
一個人是否有創造能力,不僅取決於它本身的各方面素質,也取決於他們的工作環境,或在社會環境中的角色。
如果一個人處於創造氛圍之中,並且單位擔負著重要的職位,就會激發他更大的創造力,激發他去進行創造的決心和動力。
一個人是否能夠創造成功,要有一個好的工作平台,好的創造環境創造價值,也就不相同。
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把一塊石頭丟在河邊邊。他就是我們常見的河卵石。把它砌在牆上就是一塊奠基石。把它放在博物館他可能就是寶石寶石。同樣的一塊石頭,由於放在不同的地方,它的價值就發生了不同的變化,也就是說是他的平台賦予了他不同的價值。
因此,有人會說,一個人是否會有創造力,取決於他們的工作環境或擔負的社會角色。
㈧ 怎樣區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
主要根據之一是抄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知道小的創意會打開大的突破口,並堅信自己一定能使之變為現實。要做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人,就要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不滿足於一個答案,要探求新的思路;還要鍥而不舍地去做。
㈨ 區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主要根據之
A 試題分析:病句B屬於成分殘缺,這個句子沒有賓語,所以在「濫殺動物」之後加上「的行徑」。病句C屬於不合邏輯,應該改為「這不僅很困難,而且相當危險」。因為「不僅……而且……」屬於遞進關系的關聯詞語;D項屬於前後矛盾。「不勝」是「非常」「十分」的意思,「不勝樂觀」與前面的內容明顯不相符,應改為「不勝憂慮」。病句類型主要有: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前後矛盾。辨析病句,一般來說,一看語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對不對,三看修辭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確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時多閱讀,增強語感外,還應該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語感審讀法、枝幹梳理法、邏輯分析法。
㈩ 怎樣區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語文題
他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注重細節,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心與新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