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試述袁世凱與中國近代警察制度的建立。
說起中國警察制度的形成,許多人會想起這么一個故事:話說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慈禧太後帶著光緒皇帝倉皇西逃。戰敗的滿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其中規定:「在天津周圍20里內不得駐扎中國軍隊」,列強則可在北京使館區和天津等租界駐軍。天津歷來為北京門戶,若無一兵一卒,敵軍便可長驅直入,慈禧太後為此寢食難安,甚至不敢回鑾。當此之時,年僅42歲的新任直隸總督袁世凱靈機一動,決定「以警代軍」,從他原來在天津小站訓練的北洋新軍中抽調了3000名士兵,換上趕制的警服,拼湊成巡警隊伍,於1902年8月15日進駐天津,並成立天津巡警總局,「鑽了洋人的空子,讓其啞口無言」。中國近代警察體制,由此開篇。
●中國警察從何而來?
故事大體不虛。但查1901年6月《辛丑條約》原文,並無禁止華軍駐扎的條款,涉及天津的,只有「將大沽炮台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和列強「酌定數處留兵駐守,以保京師至海通道無斷絕之處。今諸國駐防之處,系黃村、廊坊、楊村、天津軍糧城、塘沽、蘆台、唐山、灤州、昌黎秦王島、山海關」兩處。禁止華軍駐軍這一條件實際上出於1902年4月八國聯軍司令會議提出的歸還天津的29項條件之一,其中規定:「故擬由中國國家禁止華兵距駐扎天津之軍隊20華里內前進或屯紮。」袁世凱由此在給朝廷的奏摺《天津及海口一帶設立巡警先後籌辦情形折》中提出了設立巡警的應對之策:「臣於蒞任之初,即預籌津地收回必當以善其後。迨至交津有期,而各國訂立條約,復有距天津二十華里,華兵不能駐扎之議。迭經電請外部向各國公使磋商,始議明巡警不在此列。維時天津盜賊繁多,瘡痍滿目,兵力既不能到,則唯賴巡警以震懾而綏靖之。」袁世凱在《辛丑條約》簽訂之後才蒞任直隸總督,其時並沒有預見到駐兵的問題,只是到了准備收回天津之時,才出現了這樣的附加要求。不得已之下,他才以「盜賊繁多」、「綏靖」治安,原來團練、保甲不堪使用等光明正大的理由,經由外交磋商而非「突然襲擊」,達成了設立巡警的一致意見。
說巡警隊伍「臨時拼湊」,不太准確。這支隊伍2000人(一說是3000人)來自袁世凱精心訓練的北洋新軍,當時是清政府最具戰鬥力的部隊;1000餘人屬於留用的天津地方華人巡捕,屬有工作經驗者。袁為「未雨綢繆」,先在直隸省城保定創設保定警務總局和巡警學堂,「陸續招募警兵,勤加訓練,限以速成」。這支隊伍的素質,與傳統的保甲、團練系統有天淵之別,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
說袁世凱設立警察制度是「從無到有」,也不盡然。此前三年的戊戌變法期間,陳寶箴、黃遵憲就在湖南創設了湖南保衛局,後因變法失敗被撤銷;1900年,廣州紳商通過「官商合辦」形式設立西關巡警局;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清政府也在京城成立了工巡總局,下設工程局和巡捕局,管理市政、司法、警察等事務;1901年9月,清政府還向各地發出諭令,要求各地「裁兵改警」,舉辦巡警,此後各地陸續啟動,但進度不一。總的來看,警政改革正是大勢所趨,而袁世凱因勢利導,又善於用人,善於治「警」,才使得改革大獲成功。
●袁世凱的警政改革
袁世凱警政改革的成功經驗,一是首重建制。他借鑒歐美和日本警察章程文件,得以事半功倍。當時的警察章程、條例都是讓駐英國使館翻譯後發電報過來的,使館嫌文件太長電報費太貴,袁世凱當即打包票負責電報費。1905年頒布的《天津南段巡警總局現行章程》,設總綱、局制、許可權、職守、辦法、通則、商法、額數八章5萬多字,囊括了警察工作的方方面面,是當時中國最完備的警察章程。二是培訓先行。袁世凱認為「學堂實為全省警務基礎」,「凡警務長官必須學堂出身」,在直隸先後舉辦保定警務學堂、天津警務學堂、北洋巡警學堂和通省巡警學堂,在各州縣舉辦警察傳習所,開展巡警補課教育,甚至派遣不少留學生出洋學習警務,培養不少人才。三是善於用人。袁世凱重用「長於緝捕」的趙秉鈞擔任保定巡警局總辦和天津南段巡警局總辦,自己也於警政「銳意改良,處處考核,不稍鬆懈」,有謂「袁常於晚間微行,至警察出張所(派出所)考查。趙以袁認真若此,遇事多兢兢業業,故天津警政乃大有可觀。」趙秉鈞推行「猛治」(從嚴治警),鐵腕鎮壓匪患,收到長期顯效。在天津的外國記者將天津稱為「世界上擁有最好的警察制度的城市」;1908年的《大公報》評論「中國之警察以北洋為第一,北洋之警察以天津為第一,此為天下之公論,非阿論也。」無論從規范性、專業性、延續性或是影響面來衡量,天津巡警都可以代表中國近代警察制度的正式形成。
天津巡警的成功創設,成為全國警察建設的楷模和先聲。清政府認識到,組建警察隊伍不僅是「從權」、「應急」,更是現代國家之必備、長治久安之必須。1906年2月27日,朝廷下令在中央成立巡警部,以徐世昌為部長,以趙秉鈞為右侍郎(副部長),推動全國各地進一步「裁兵改警」,興辦正規化、專業化的警察機構。
② 中國近代警察的建立開始於清末新政
有人把袁世凱的一生概括為"青年,愛國之英雄;中年,治世之能臣;晚年,誤國之奸雄."中年時期袁世凱名聲顯赫,並在清末新政時期開始左右朝政,其中在創建近代警察制度方面功不可沒.
所以是對的。
http://xzs.2000y.net/mb/2/ReadNews.asp?NewsID=97881
這里有詳講
③ 中國古代類似警察的制度,是在那個朝代產生的
那個朝代開始有衙門的哇,吶,開封府包青天應該算是最出名的警局局長了吧,唐朝以前都是王侯將相,有律法但好像沒有衙門辦案機構吧,吶宋朝後開始有了非常明確的法律法規和執法單位,不說歷史就說水滸傳吧,武松不就在衙門當了類似警察的職業,元朝蒙古蠻子好像不興這個,到了明朝,明朝的律法最為嚴厲完善,所以明朝的衙門也是最出門的,小說四大名捕你看過吧,清朝也是蠻子不興這個,但郡縣由父母官縣太爺治理,也相當於縣長兼局長,不像宋朝和明朝是有直屬的辦案人員。大宋提刑官看過吧,專門翻案的,仵作知道吧,專門驗屍的,捕快,抓人的,
④ 誰是中國現代警察制度的創始人
趙秉鈞是中國現代警察制度的創始人,早在清末時期,他就參照東西方國家現成的法律典範,擬定了警務章程,創設警務學堂,維持治安,成績昭著。
⑤ 清末近代警務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影響
清末近代警務制度建立的背景:
1、晚清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統治,自上而下進行治安制度改革。
2、方警政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奠定了警政建設的思想基礎。
3、「租界」的建立,為中國人在國內認識西方警察制度提供了一個窗口。
4、帝國主義列強為了保護其在華利益,要求清政府建立警察制度。
清末近代警務制度建立的影響:帶動了中國近代警政、警察法制和社會治安管理觀念的近代化轉型。
(5)袁世凱創造中國警察制擴展閱讀:
清末政府建設警察制度的過程
1、清末警察制度的建設可以分為中央警察機關的建立和地方警政的發展,警政建設首先從地方開始,由京師、直隸波及全國。
2、京師警察機關最早建立。京師警察機關嚴格意義上屬於地方警察機關,但是在清廷的直接領導下建立的。1901年,八國聯軍入侵,在京城外國佔領區內,組建了當時的臨時治安機構――安民公所,援引外國的警察制度,維護京城地方治安
⑥ 中國現代軍隊和現代警察的創始人是誰
袁世凱
中國現代軍隊的創始人 1895年袁在小站(天津、塘沽之間)易原「定武軍」為「新建陸軍」,兵員增至7000人,步騎炮工輜俱全,借用洋教員,並擇優用段祺瑞、馮國璋等人,文員則有徐世昌等人,以德國模式訓練出中國第一支現代化部隊,全國矚目。後以此為基礎,逐漸練出一支精銳的、現代化的國防陸軍,有名的北洋六鎮(每鎮6000人,約合今之一師),以及與這支國防軍有關的各項措施,如「保定軍官學堂」、「軍械學堂」、「軍醫學堂」、「經理學堂」、「馬醫學堂」等,都是袁氏一手創辦。袁更擬訂全國徵兵方案,並由朝廷飭令各省興辦陸軍小學,依次遞升至陸軍大學,最高目標是為大清帝國練出36鎮現代化的」常備軍「。(他的軍官後來成了」軍閥「,可是,正如唐德剛所詰問的,一個國家政治不上軌道,哪一個大軍官不是軍閥呢?政治上軌道,他們不都是國防精兵嗎?)
中國現代警察創始人 《辛丑條約》不許中國在天津市及京津鐵路沿線駐兵,袁乃挑選身高體健的北方農民,寓兵於警,訓練出數支極其現代化的警察(有史以來中國第一批現代化警察,也變相收回了京津沿線主權),民初京津兩市的警政是享譽世界的。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為了新首都市內的安全、秩序和門面,還向京津兩市借調數批警察。
⑦ 中國近代警察是誰創建的
中國的近代警察是帝國主義入侵中國之後的產物。1898年,湖南巡撫陳寶箴在長沙成立「湖南保衛局」,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專職警察機構。此後,清政府先後在保定、天津等地創辦「巡警局」、「警務學堂」、「巡警學校」。1905年,清政府在北平建立「巡警部」。這是清政府的中央警察機關,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專職警察機構。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南京臨時政府將「巡捕」和「巡警」改為警察。1927年,蔣介石設立「內政部警政司」,把各省、市、縣的警察機關改為「公安局」。1946年,設立「內政部警察總署」,各省、市、縣警察機關改為「警察局」。舊中國近代警察的歷史,是軍警特結合在一起,鎮壓革命、迫害人民的歷史。
⑧ 我國警察制度的建立,是不是和袁世凱有關系
我國最初的警察制度的建立的確和袁世凱有關,因為就是他建立的中國第一個警察制度。
⑨ 中國近代警察制度的首創者是誰
中國古代並沒有專門的警察制度,只是在府、縣衙門內設有巡守、捕快等類似現代警察職能的人員負責維持社會治安、抓捕犯人等工作。而這個制度真正的建立還要從"天津巡警總局"說起。
天津培訓最早巡警
"警察"一詞最早源於古希臘,是表示"秩序"、"社會和平"的意思。在我國警察制度的歷史萌芽可追溯至夏商時期,在距今兩千五百多年的西周,就已有了類似現在治安管理的職能分工。當時的國家設有司民(戶籍)、司稽(捕盜)、司寇(刑獄與糾察事務)等相應的官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更為先進的封建統治制度,並在縣鄉兩級創設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專門治安機構--亭,擔任緝捕盜賊和維護治安的職責。而後歷朝歷代也都只是設有巡守、捕快等職位維護治安穩定,但一直沒有形成系統性制度。
據《中國天津通鑒》記載,中國近現代的警察制度發源於天津。時間追溯到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佔領天津,翌年簽訂《辛丑條約》中規定"天津城二十華里內不準駐扎中國軍隊",這種規定實際上是剝奪清政府在整個天津城的駐兵權。天津是北京的門戶,中國軍隊如不能在天津駐守,西方列強隨時可以兵臨北京城下,要挾清政府,但條約中規定"巡警不在此列"。當時簽訂條約的李鴻章在簽訂條約後幾個月就逝世,清政府任命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
袁世凱早先"小站練兵"曾訓練過清政府新軍對西方的軍警制度也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就在保定創設了警務總局和巡警學堂,開始訓練巡警,為接管天津做了充分准備。清光緒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1902年8月15日),八國聯軍交還天津。袁世凱接收天津後,立即把從保定帶來的2000名巡警和天津都統衙門原設的1000餘名華人巡捕合並成立了"天津巡警總局",委派曹嘉祥為總辦。並建立了"警務學堂",為巡警總局輸送人才。如此一來既可在津城內外建立起正常的治安秩序,又不違背《辛丑條約》中"天津城二十華里內不準駐扎中國軍隊"的規定,一舉多得。此外也改變了以往政府只備軍以"御外侮"而無警兵以"清內匪"的狀況。
⑩ 中國警察的制度
警察的歷史源遠流長。警察(police)一詞最早源出於古希臘,表示「秩序」、「社會和平」的意思。在我國,警察行為的歷史萌芽可追溯至夏商時期,距今兩千五百多年的西周,就已有了類似現在治安管理的職能分工。當時,國家設有司民(戶籍)、司稽(捕盜)、司寇(刑獄與糾察事務)等相應的官職。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擔任過魯國的大司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更為先進的封建統治制度,並在縣鄉兩級創設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專門治安機構——亭,專司緝捕盜賊和維護治安之職。曾擔任過泗水亭長的漢高祖劉邦,也可算是警察出身了。 嚴格意義上講,中國古代並沒有專門的警察制度,地方行政、司法不分,由府、縣行政長官兼管社會治安和司法審判等事宜,只是在府、縣衙門內設有巡守、捕快等類似現代警察職能的人員,負責社會一線維持治安、抓捕人犯等工作。直到清末中國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警察制度。
西方警察形象首次在中國亮相,是在租界內。在此之後,中國開始逐漸接受西方的警政思想。
中國近代警察究竟誕生於何時?按照時間先後來講,應首推湖南長沙創立的保衛局。 1897年,湖南按察使黃遵憲向推行新政的巡撫陳寶箴提出,現行的保甲制度撐不起社會安定的局面,建議設立湖南保衛局。此後,黃將草擬的《保衛局章程》刊登在《湘報》上,廣泛徵求各界意見,得到維新派的大力贊揚,也得到開明官紳的贊同。 1898年7月27日(光緒二十四年六月初九日),湖南保衛局正式成立。其機構完全仿照西方和日本警察機關,但由於是官紳合辦,人員素質與西方警察差距很大。 由於戊戌維新失敗,積極推行新法的湖南巡撫陳寶箴等人被革職。剛剛誕生三個月的湖南保衛局也隨著變法的失敗,被迫裁撤更名為保甲局。應該說,湖南保衛局是中國警察的前身,首開中國近代警察史的先河。1901年,八國聯軍攻佔天津、北京後,清政府與之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半丑條約》,西方列強在得到割地賠款同時,還希望隨時染指中國事務,特在《條約》中規定八國聯軍在交還天津後,清政府不得在距離天津租界20公里內駐扎軍隊,這種規定實際上是剝奪清政府在整個天津市的駐兵權。天津是北京的門戶,中國軍隊如不能在天津駐守,西方列強隨時可以兵臨北京城下,要挾清政府,這是清政府所不願意看到的現實。同時,清政府滿朝文武官員也沒有一個人敢於不帶一兵一卒,前去接收八國聯軍滿街橫沖直撞的天津市。 後來,清政府把這個棘手難題交給了在山東因鎮壓義和團運動有功的袁世凱。袁世凱曾訓練過清政府新軍,對西方的軍警制度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袁在接收天津前,從自己的軍隊中選拔3000名士兵,進行短期的警察訓練,使之熟諳警察的職能,然後脫下軍裝,換上警察制服,稱之為「中國警察」。接收時,袁世凱命令地方官員率領這3000名警察長驅直入駐守天津,一方面維持社會治安,一方面軍事戒備。史載當時八國聯軍也啞口無言,因為袁世凱派來的不是軍隊,而是維持治安的中國警察,這和《條約》的條款毫無沖突之處。由於有專門警察維持社會秩序,天津市社會治安一掃過去的混亂局面,成為全國各省之冠,「有六個月不見竊盜者,西人亦嘆服」。於是慈禧太後下了一道諭旨,要求全國各地都要效仿袁世凱建立警察制度,使警察制度逐步推廣。 地方警察制度的建立,終於導致全國警察制度的建立。1905年10月8日,清政府設立巡警部,統管全國警察事務,巡警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部長)是袁世凱的摯友徐世昌擔任,巡警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副部長)是由袁世凱的老部下趙秉鈞擔任。這就是中國現代警察制度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