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電工學發明者

電工學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1-06-25 12:18:24

Ⅰ 電學的發展史

1.公元前的琥珀和磁石
古希臘七賢中有一位名叫泰勒斯的哲學家。公元前600年前後,泰勒斯看到當時的希臘人通過摩擦琥珀吸引羽毛,用磁錢礦石吸引鐵片的現象,曾對其原因進行過一番思考。據說他的解釋是:「萬物皆有靈。磁吸鐵,故磁有靈。」這里所說的「磁」就是磁鐵礦石。希臘人把琥珀叫做「elektron」(與英文「電」同音)。
在東方,據《呂氏春秋》一書記載,中國在戰國時期已利用磁石製成指南針,他們在古代用指南針的磁針來辨別方向了。 1. 磁和靜電
通常所說的摩擦起電,在公元前人們只知道它是一種現象。很長時間里,關於這一種現象的認識並沒有進展。
而羅盤則在13世經就已經在航海中得到了應用。那時的羅盤是把加工成針形的磁鐵礦石放在秸稈里,使之能浮在水面上。到了14世紀初,又製成了用繩子把磁針吊起來的航海羅盤。
這種羅盤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以及1519年麥哲倫發現環繞地球一周的航線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雷和靜電
在公元前的中國,打雷被認為是神的行為。說是有五位司雷電的神仙,其長者稱為雷祖,雷祖之下是雷公和電母。打雷就是雷公在天上敲大鼓,閃電就是電母用兩面鏡子把光射向下界。
到了亞里斯多德時代就已經比較科學了。認為雷的發生是由於大地上的水蒸氣上升,形成雷雨雲,雷雨雲遇到冷空氣凝縮而變成雷雨,同時伴隨出現強光。
認為雷是靜電而產生的是英國人沃爾,那是1708年的事。1748年,富蘭克林基於同樣的認識設計了避雷針。
電學的真正開始
1600年,英國物理學家吉伯發現,不僅琥珀和煤玉摩擦後能吸引輕小物體,而且相當多的物質經摩擦後也都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他注意到這些物質經摩擦後並不具備磁石那種指南北的性質。為了表明與磁性的不同,他採用琥珀的希臘字母拼音把這種性質稱為「電的」。吉伯在實驗過程中製作了第一隻驗電器,這是一根中心固定可轉動的金屬細棒,當與摩擦過的琥珀靠近時,金屬細棒可轉動指向琥珀。
大約在1660年,德國馬德堡的蓋利克發明了第一台摩擦起電機。他用硫磺製成形如地球儀的可轉動球體,用乾燥的手掌摩擦轉動球體,使之獲得電。蓋利克的摩擦起電機經過不斷改進,在靜電實驗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直到19世紀霍耳茨和推普勒分別發明感應起電機後才被取代。
18世紀電的研究迅速發展起來。1729年,英國的格雷在研究琥珀的電效應是否可傳遞給其他物體時發現導體和絕緣體的區別:金屬可導電,絲綢不導電,並且他第一次使人體帶電。格雷的實驗引起法國迪費的注意。1733年迪費發現絕緣起來的金屬也可摩擦起電,因此他得出所有物體都可摩擦起電的結論。他把玻璃上產生的電叫做「玻璃的」,琥珀上產生的電與樹脂產生的相同,叫做「樹脂的」。他得到:帶相同電的物體互相排斥;帶不同電的物體彼此吸引。
1745年,荷蘭萊頓的穆申布魯克發明了能保存電的萊頓瓶。萊頓瓶的發明為電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條件,它對於電知識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差不多同時,美國的富蘭克林做了許多有意義的工作,使得人們對電的認識更加豐富。1747年他根據實驗提出:在正常條件下電是以一定的量存在於所有物質中的一種元素;電跟流體一樣,摩擦的作用可以使它從一物體轉移到另一物體,但不能創造;任何孤立物體的電總量是不變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電荷守恆定律。他把摩擦時物體獲得的電的多餘部分叫做帶正電,物體失去電而不足的部分叫做帶負電。
嚴格地說,這種關於電的一元流體理論在今天看來並不正確,但他所使用的正電和負電的術語至今仍被採用,他還觀察到導體的尖端更易於放電等。早在1749年,他就注意到雷閃與放電有許多相同之處,1752年他通過在雷雨天氣將風箏放入雲層,來進行雷擊實驗,證明了雷閃就是放電現象。在這個實驗中最幸運的是富蘭克林居然沒有被電死,因為這是一個危險的實驗,後來有人重復這種實驗時遭電擊身亡。富蘭克林還建議用避雷針來防護建築物免遭雷擊,1745年首先由狄維斯實現,這大概是電的第一個實際應用。
富蘭克林聯想到往萊頓瓶里蓄電的事,於1752年6月做了一個把風箏放到雷雨雲里去的實驗。其結果,發現了雷雨雲有時帶正電有時帶負電的現象。這個風箏實驗很有名,許多科學家都很感興趣,也跟著做。1753年7月,俄羅斯科學家利赫曼在實驗中不幸遭電擊身亡。
通過用各種金屬進行實驗,義大利帕維亞大學教授伏打證明了鋅,鉛,錫,鐵,銅,銀,金,石墨是個金屬電壓系列,當這個系列中的兩種金屬相互接觸時,系列中排在前面的金屬帶正電,排在後面的金屬帶負電。他把銅和鋅做為兩個電極置於稀硫酸中,從而發明了伏打電池。電壓的單位「伏特」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9世紀初,正是法國大革命後進入拿破崙時代。拿破崙從義大利歸來,在1801年把伏打召到巴黎,讓他做電實驗,伏打也因此獲得了拿破崙授予的金質獎章和萊吉諾-多諾爾勛章。
伏打電池的利用與電磁學的發展
伏打電池發明之後,各國利用這種電池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實驗和研究。德國進行了電解水的研究,英國化學家戴維把2000個伏打電池連在一起,進行了電弧放電實驗。戴維的實驗是在正負電極上安裝木炭,通過調整電極間距離使之產生放電而發出強光,這就是電用於照明的開始。
1820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教授奧斯特在一篇論文中公布了他的一個發現:在與伏打電池連接了的導線旁邊放一個磁針,磁針馬上就發生偏轉。
俄羅斯的西林格讀了這篇論文,他把線圈和磁針組合在一起,發明了電報機(1831年),這可說是電報的開始。
其後,法國的安培發現了關於電流周圍產生的磁場方向問題的安培定律(1820年),法拉第發現了劃時代的電磁感應現象(1831年),電磁學得到了飛速發展。
另一方面,關於電路的研究也在發展。歐姆發現了關於電阻的歐姆定律(1826年),基爾霍夫發現了關於電路網路的定律(1849年),從而確立了電工學。

Ⅱ 電工學的歷史

19世紀被稱為「科學的世紀」,電工學的誕生為它增添了異彩。1800年A.G.A.A.伏打發明了伏打電堆,使人類首次獲得持續穩定的電源,促進了電學的研究轉向電流,並且開始了電化學、電弧放電及照明、電磁鐵等電能應用的研究。19世紀中期電報的發明,促進了近代大型技術工程的誕生。1866年在歷盡重重挫折之後終於建成了長達3700公里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電報電纜。電報的發明,推動了社會經濟和公共事務的交流,促進了電工基礎理論與實驗技術的發展,帶動了電工製造業以及近代管理企業,提出了新型技術人才培養的要求,是電工發展史中重要的一頁。
1831年M.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定律,開始了電磁科學與技術的重大飛躍。這一定律的發現不僅使靜電、動電(電流)、電流與磁場的相互感生等一系列電磁現象達到了更加全面的統一的認識,而且奠定了機電能量轉換的原理基礎。1873年,J.C.麥克斯韋導出描述電磁場理論的基本方程──麥克斯韋方程組,成為整個電工領域的理論基礎。發電機的發明實現了機械能轉換為電能的發電方式,沖破了化學電源功率小、成本高、難以聯網等限制,征服了自然界蘊藏的神奇的動力,預告了電氣化時代的來臨。
發電和用電是一個連續生產的整體。必須擴大用電范圍才能使發電從社會需要獲得發展動力。與發電機的發明過程同時,電照明、電鍍、電解、電冶煉、電動力等工業生產技術紛紛成熟,孕育了發電、變電、輸電、配電、用電聯為一體的電力系統的誕生。19世紀90年代三相交流輸電技術的發明成功,使電力工業以基礎產業的地位跨入了現代化大工業的行列,迎來了20世紀電氣化的新時代。
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的發展是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緊密結合的過程。科學技術綜合化的發展趨向日益明顯,必須使個體研究轉向集體研究,正是電工的成長,率先踏上這一必由之路。1876年,T.A.愛迪生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工業應用研究實驗室。在這個被人們贊譽的「發明工廠」里,他組織一批專門人才分工負責,共同致力於同一項發明,打破了以往只是由科學家單獨從事研究發明的傳統。這一與近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技術研究和開發的正確道路,顯示出巨大的活力,推動了電力生產與電工製造業的迅猛發展,也開創了基礎科學、應用科學、技術開發三者緊密結合、協同發展的先河。

Ⅲ 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電腦的人是哪位

世界上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是「埃尼阿克」(ENIAC)

承擔開發任務的「莫爾小組」由四位科學家和工程師埃克特、莫克利、戈爾斯坦、博克斯組成,總工程師是埃克特。

Ⅳ 電腦是誰發明的

是約翰·馮·諾依曼。

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年12月28日-1957年2月8日),原籍匈牙利,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在現代計算機、博弈論、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領域內的科學全才之一,被後人稱為「計算機之父」和「博弈論之父」。

1944~1945年間,馮·諾依曼形成了現今所用的將一組數學過程轉變為計算機指令語言的基本方法,當時的電子計算機(如ENIAC)缺少靈活性、普適性。馮·諾依曼關於機器中的固定的、普適線路系統,關於「流圖」概念,關於「代碼」概念為克服以上缺點作出了重大貢獻。

(4)電工學發明者擴展閱讀:

計算機發展歷史

1、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的是磁帶。軟體方面採用的是機器語言、匯編語言。應用領域以軍事和科學計算為主。

特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後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2、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

硬體方面的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應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MSI、SSI),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方面出現了分時操作系統以及結構化、規模化程序設計方法。

特點是速度更快(一般為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准化等。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4、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式控制制逐步走向家庭。

Ⅳ 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電腦的人

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莫爾電機學院,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許多來賓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這里,因為他們要參加人類歷史上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的揭幕典禮。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外形奇怪、渾身閃閃發光的龐然大物。它,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這個龐然大物佔地面積達170平方米,重達30噸。在揭幕儀式上,「埃尼阿克」為來賓表演了它的「絕招」———分別在1秒鍾內進行了5000次加法運算和500次乘法運算,這比當時最快的繼電器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要快1000多倍。這次完美的亮相,使得來賓們喝彩不已。然而誰又知道,在這個龐然大物誕生的過程中,有多少人為之傾注了無數的心血!

電子計算機的出現盡管只有60年的時間,但它的誕生卻是人類數百年努力的積累。早在17世紀,一批歐洲數學家就已開始研製計算機。1642年,為了協助擔任稅務局長的父親,年僅19歲的法國數學家帕斯卡成功地製造了第一台鍾表齒輪式機械計算機,但僅能做加減法運算。在此基礎上,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於1678年發明了可做乘除運算的計算機。但這些機械計算機的性能過於落後,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一百多年後,英國數學家巴貝奇於1822年設計出了一種更為先進的計算機。遺憾的是,由於當時工業水平所限,巴貝奇的設計根本無法實現。

此後一百年間,人類在電磁學、電工學、電子學領域不斷取得重大進展,為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戰爆發後,美國陸軍軍械部為研製和開發新型大炮,在馬里蘭州的阿伯丁設立了「彈道研究實驗室」。極為繁重的計算任務令那裡的研究人員大傷腦筋。盡管實驗室僱用了200多名計算快手,還是捉襟見肘。他們迫切需要一種新的計算機器,以提高工作效率。就在人們一籌莫展之時,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機學院的莫克利博士提出了試制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設想。他的設想吸引了陸軍軍械部,他們立即要求莫爾學院擬定一份研製計劃。

按照科學家們的估計,製造一台電子計算機所需的經費為15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因此遭到了軍方內部很多人的堅決反對。眼看研製電子計算機的計劃就要夭折,美國著名數學家維伯倫博士堅定地站到了支持者的行列里,他最終說服了美國軍方。經過兩年多的緊張研製,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終於在1946年2月14日問世。而它的開發經費幾經追加,最後達到48萬美元。

這台名為「埃尼阿克」的電子計算機,如今看來簡直就是一個怪物。其內部有成千上萬個電子管、二極體、電阻器等元件,電路的焊接點多達50萬個;在機器表面,則布滿電表、電線和指示燈。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它的耗電量超過174千瓦小時,據說在使用時全鎮的電燈都會變暗;而且它的電子管平均每隔15分鍾就要燒壞一隻,科學家們不得不滿頭大汗地不停更換。然而,「埃尼阿克」的計算速度卻是手工計算的20萬倍、繼電器計算機的1000倍。美國軍方也從中嘗到了甜頭,因為它計算炮??彈道只需要3秒鍾,而在此之前,則需要200人手工計算兩個月。除了常規的彈道計算外,它後來還涉及諸多的科研領域,曾在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Ⅵ 發明電腦的故事

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莫爾電機學院,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許多來賓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這里,因為他們要參加人類歷史上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的揭幕典禮。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外形奇怪、渾身閃閃發光的龐然大物。它,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這個龐然大物佔地面積達170平方米,重達30噸。在揭幕儀式上,「埃尼阿克」為來賓表演了它的「絕招」———分別在1秒鍾內進行了5000次加法運算和500次乘法運算,這比當時最快的繼電器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要快1000多倍。這次完美的亮相,使得來賓們喝彩不已。然而誰又知道,在這個龐然大物誕生 的過程中,有多少人為之傾注了無數的心血!

戰火催生的龐然大物:
電子計算機的出現盡管只有60年的時間,但它的誕生卻是人類數百年努力的積累。早在17世紀,一批歐洲數學家就已開始研製計算機。1642年,為了協助擔任稅務局長的父親,年僅19歲的法國數學家帕斯卡成功地製造了第一台鍾表齒輪式機械計算機,但僅能做加減法運算。在此基礎上,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於1678年發明了可做乘除運算的計算機。但這些機械計算機的性能過於落後,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一百多年後,英國數學家巴貝奇於1822年設計出了一種更為先進的計算機。遺憾的是,由於當時工業水平所限,巴貝奇的設計根本無法實現。

此後一百年間,人類在電磁學、電工學、電子學領域不斷取得重大進展,為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戰爆發後,美國陸軍軍械部為研製和開發新型大炮,在馬里蘭州的阿伯丁設立了「彈道研究實驗室」。極為繁重的計算任務令那裡的研究人員大傷腦筋。盡管實驗室僱用了200多名計算快手,還是捉襟見肘。他們迫切需要一種新的計算機器,以提高工作效率。就在人們一籌莫展之時,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機學院的莫克利博士提出了試制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設想。他的設想吸引了陸軍軍械部,他們立即要求莫爾學院擬定一份研製計劃。

按照科學家們的估計,製造一台電子計算機所需的經費為15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因此遭到了軍方內部很多人的堅決反對。眼看研製電子計算機的計劃就要夭折,美國著名數學家維伯倫博士堅定地站到了支持者的行列里,他最終說服了美國軍方。經過兩年多的緊張研製,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終於在1946年2月14日問世。而它的開發經費幾經追加,最後達到48萬美元。

這台名為「埃尼阿克」的電子計算機,如今看來簡直就是一個怪物。其內部有成千上萬個電子管、二極體、電阻器等元件,電路的焊接點多達50萬個;在機器表面,則布滿電表、電線和指示燈。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它的耗電量超過174千瓦小時,據說在使用時全鎮的電燈都會變暗;而且它的電子管平均每隔15分鍾就要燒壞一隻,科學家們不得不滿頭大汗地不停更換。然而,「埃尼阿克」的計算速度卻是手工計算的20萬倍、繼電器計算機的1000倍。美國軍方也從中嘗到了甜頭,因為它計算炮彈彈道只需要3秒鍾,而在此之前,則需要200人手工計算兩個月。除了常規的彈道計算外,它後來還涉及諸多的科研領域,曾在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5年10月2日,「埃尼阿克」宣告「退役」後,被陳列在華盛頓的一家博物館里。

三台電子計算機競爭「世界第一」頭銜:
有趣的是,對於「埃尼阿克」頭上的光環,多年來始終存有爭議。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英國1943年研製出來的「巨人」計算機才是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只不過它直處於保密狀態。直到1975年,英國當局解密了相關檔案,人們才對這一內幕有所了解。

原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破譯德國人的一種機械式密碼,英國情報機關與數學、電子學專家合作,於1943年研製出了一種大型電子運算裝置,並稱其為「巨人」機。在「巨人」機發明前,英國破譯德軍的高級密碼需要6至8個星期,而使用「巨人」機後則僅需6至8小時,自它投入使用後,德軍大量高級軍事機密很快被破譯,大大加快了納粹德國敗亡的進程。出於戰爭的需要,英國將其視為「超級機密」。據說為保守秘密,英國不惜將10台同類計算機在戰後秘密銷毀。不過也有人認為,「巨人」機還算不上真正的電子計算機,而是介於繼電器計算機與現代電子計算機之間。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美籍保加利亞人、物理學家阿塔納索夫才是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者。早在1939年12月,他就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但由於當時正值二戰,他沒有申請專利,也沒有公布資料。盡管眾說紛紜,「埃尼阿克」仍然是多數人公認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60年前的情人節也因此被永遠載入了人類發明史冊。

電子計算機因總統大選一夜成名:
「埃尼阿克」誕生之初,由於它存在諸多缺陷,無法廣泛應用。直到1951年,莫克利和埃克特在「埃尼阿克」基礎上研製出了UNIVAC(通用自動計算機),電子計算機才開始從實室走向社會。不久,一件偶然事件的發生,又使其知名度迅速提高。

1952年,適逢美國大選。為了對選舉資料進行處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租用了UNIVAC,用來預測大選結果。選舉結束後僅僅45分鍾,UNIVAC就計算出艾森豪威爾將以438票的絕對優勢贏得勝利。但在選舉前,幾乎所有的專家和媒體都預測競選雙方勢均力敵。所以對於計算機的預測結果,廣播公司拒絕報道。工程師們只好重新計算,但該計算機仍堅持艾森豪威爾將大獲全勝。當選舉結果正式揭曉後,所有的人都驚呆了:艾森豪威爾實際得票為442票,UNIVAC的預測只有不到1%的誤差率!從此,整個世界開始對電子計算機的功能有了新的認識,電子計算機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Ⅶ 電腦是誰發明的

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莫爾電機學院,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許多來賓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這里,因為他們要參加人類歷史上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的揭幕典禮。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外形奇怪、渾身閃閃發光的龐然大物。它,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這個龐然大物佔地面積達170平方米,重達30噸。在揭幕儀式上,「埃尼阿克」為來賓表演了它的「絕招」----—分別在1秒鍾內進行了5000次加法運算和500次乘法運算,這比當時最快的繼電器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要快1000多倍。這次完美的亮相,使得來賓們喝彩不已。然而誰又知道,在這個龐然大物誕生的過程中,有多少人為之傾注了無數的心血!
戰火催生的龐然大物
電子計算機的出現盡管只有60年的時間,但它的誕生卻是人類數百年努力的積累。早在17世紀,一批歐洲數學家就已開始研製計算機。1642年,為了協助擔任稅務局長的父親,年僅19歲的法國數學家帕斯卡成功地製造了第一台鍾表齒輪式機械計算機,但僅能做加減法運算。在此基礎上,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於1678年發明了可做乘除運算的計算機。但這些機械計算機的性能過於落後,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一百多年後,英國數學家巴貝奇於1822年設計出了一種更為先進的計算機。遺憾的是,由於當時工業水平所限,巴貝奇的設計根本無法實現。
此後一百年間,人類在電磁學、電工學、電子學領域不斷取得重大進展,為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戰爆發後,美國陸軍軍械部為研製和開發新型大炮,在馬里蘭州的阿伯丁設立了「彈道研究實驗室」。極為繁重的計算任務令那裡的研究人員大傷腦筋。盡管實驗室僱用了200多名計算快手,還是捉襟見肘。他們迫切需要一種新的計算機器,以提高工作效率。就在人們一籌莫展之時,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機學院的莫克利博士提出了試制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設想。他的設想吸引了陸軍軍械部,他們立即要求莫爾學院擬定一份研製計劃。
按照科學家們的估計,製造一台電子計算機所需的經費為15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因此遭到了軍方內部很多人的堅決反對。眼看研製電子計算機的計劃就要夭折,美國著名數學家維伯倫博士堅定地站到了支持者的行列里,他最終說服了美國軍方。經過兩年多的緊張研製,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終於在1946年2月14日問世。而它的開發經費幾經追加,最後達到48萬美元。
這台名為「埃尼阿克」的電子計算機,如今看來簡直就是一個怪物。其內部有成千上萬個電子管、二極體、電阻器等元件,電路的焊接點多達50萬個;在機器表面,則布滿電表、電線和指示燈。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它的耗電量超過174千瓦小時,據說在使用時全鎮的電燈都會變暗;而且它的電子管平均每隔15分鍾就要燒壞一隻,科學家們不得不滿頭大汗地不停更換。然而,「埃尼阿克」的計算速度卻是手工計算的20萬倍、繼電器計算機的1000倍。美國軍方也從中嘗到了甜頭,因為它計算炮彈彈道只需要3秒鍾,而在此之前,則需要200人手工計算兩個月。除了常規的彈道計算外,它後來還涉及諸多的科研領域,曾在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5年10月2日,「埃尼阿克」宣告「退役」後,被陳列在華盛頓的一家博物館里。

三台電子計算機競爭「世界第一」頭銜
有趣的是,對於「埃尼阿克」頭上的光環,多年來始終存有爭議。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英國1943年研製出來的「巨人」計算機才是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只不過它一直處於保密狀態。直到1975年,英國當局解密了相關檔案,人們才對這一內幕有所了解。
原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破譯德國人的一種機械式密碼,英國情報機關與數學、電子學專家合作,於1943年研製出了一種大型電子運算裝置,並稱其為「巨人」機。在「巨人」機發明前,英國破譯德軍的高級密碼需要6至8個星期,而使用「巨人」機後則僅需6至8小時,自它投入使用後,德軍大量高級軍事機密很快被破譯,大大加快了納粹德國敗亡的進程。出於戰爭的需要,英國將其視為「超級機密」。據說為保守秘密,英國不惜將10台同類計算機在戰後秘密銷毀。不過也有人認為,「巨人」機還算不上真正的電子計算機,而是介於繼電器計算機與現代電子計算機之間。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美籍保加利亞人、物理學家阿塔納索夫才是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者。早在1939年12月,他就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但由於當時正值二戰,他沒有申請專利,也沒有公布資料。盡管眾說紛紜,「埃尼阿克」仍然是多數人公認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60年前的情人節也因此被永遠載入了人類發明史冊。

電子計算機因總統大選一夜成名

閱讀全文

與電工學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