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衛星發明史

衛星發明史

發布時間:2021-06-25 09:55:25

1. 科學實驗衛星的發展歷史

《中國航天報》於2013年7月24日發布消息稱三顆衛星是科學實驗衛星,分別名為「創新三號」、「試驗七號」及「實踐十五號」,它們是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以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搭載升空發射,進入太空軌道,用於「觀測太空碎片與進行科學實驗如太空機械臂操作」。
2013年7月20日7時37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將創新三號、試驗七號和實踐十五號三顆技術科學試驗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三顆衛星主要用於開展空間碎片觀測和空間機械臂操作等空間維護技術科學試驗,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79次發射。
2013年3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在北京舉行記者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在答記者問時表示,我國將在2016年前後發射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希望能夠依託國際合作,構建一張量子通信網路。 2010年15日9時39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實踐十二號衛星」送入太空。
「實踐十二號衛星」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衛星主要用於開展空間環境探測、星間測量和通信等科學與技術實驗。
「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25次飛行。 2005年7月6日6時40分,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將「實踐七號」科學試驗衛星成功送入太空預定軌道。
2005年8月2日15時30分,我國第21顆返回式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火箭發射約20分鍾後,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的數據表明,這顆返回式衛星已經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圓滿成功。這顆返回式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將主要用於科學研究、國土普查、地圖測繪、空間科學與技術試驗等。 北京時間2004年4月18日23時59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地將「試驗衛星一號」和搭載的「納星一號」科學實驗小衛星送入太空,這標志著我國小衛星研製技術取得了重要突破。
「試驗衛星一號」是我國第一顆傳輸型立體測繪小衛星,重204公斤,由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和西安測繪研究所共同研製,主要用於國土資源攝影測量、地理環境監測和測圖科學試驗。這顆衛星採用了一體化設計思想,應用了基於磁控和反作用飛輪控制的姿態捕獲、衛星大角度姿態機動控制、微小衛星高精度高穩定度姿態控制、衛星自主運行管理等多項微小衛星的前沿技術,探索了我國微小衛星技術發展的新途徑。衛星經在軌測試後,將交由中國科學院衛星遙感地面站使用。
「納星一號」是一顆用於高新技術探索試驗的納型衛星,重量小於25公斤,由清華大學和航天清華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研製並使用。這次發射,主要是通過一些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納衛星平台並進行航天高技術飛行演示。其主要任務包括CMOS相機對地成像試驗、微型慣性測量組合的搭載試驗、微小衛星的軌道保持和變軌試驗、衛星程序上載與軟體試驗和部分元器件的搭載試驗等。衛星的成熟技術將用於光學成像觀測和環境、資源、水文、地理勘察及氣象觀測、科學實驗等。 探測一號衛星遠地點達7萬多公里,是中國發射的距離地球最遠的一顆衛星。
中國「雙星計劃」的第一顆衛星「探測一號」2003年12月30日凌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該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張永維接受本社記者采訪時稱,「探測一號」衛星自立項開始,即完全按照衛星具體科學目標進行設計、研製,可以說是中國首顆真正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實驗衛星。 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於1977年3月3日發射入軌,1979年5月11日衛星軌道壽命結束,星上長期工作的遙測系統一直清晰地向地面發回遙測信息。
實踐一號是一顆自旋穩定的衛星,只經歷不到10個月的時間就成功發射升空。 1971年3月3日,在毛澤東「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指示的鼓舞下,我國成功地發射了一顆科學實驗人造地球衛星。
衛星重221公斤。其運行軌道距地球最近點266公里,最遠點1826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的夾龜為69.9度;繞地球一周需時106分鍾。它用20009兆赫和19995兆赫的頻率成功地向地面發回了各項科學實驗數據,衛星上帶有宇宙線、X射線、高磁場和軌道外熱流探測器,使我國首次用衛星獲取了空間物理數據。 美籍太空分析家羅伯特·克里斯蒂說,據信「試驗七號」裝有用來測試的機械臂,屬於中國打造2020年大型太空站的努力之一。
報道稱,中國大陸於2007年曾進行反衛星系統測試,用導彈摧毀一顆氣象衛星,當時製造數以萬計太空碎片,威脅所有載人與無人太空船。
美國官員披露,機械臂衛星嚴重威脅美國衛星,屬於中國大陸「星戰」計劃一部分。美國軍事專家理查德·費希爾說,機械臂衛星可執行近距離觀察與攻擊任務,「拔下」美衛星系統元件送回中國大陸,或是貼近美衛星「植入」中國大陸系統,而抓取方式不產生太空碎片,無損中國大陸衛星。 俄專家:中國有權這樣做。
俄羅斯之聲電台網站2013年10月5日報道,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研究所國際安全中心專家、退役少將弗拉基米爾·德沃爾金對這件事的評價則頗為淡然。他說:「我認為,這還算不上是征服宇宙過程中的一個新階段。中方展示的是捕捉和摧毀另一顆衛星的能力。但這僅僅是初級階段。」
報道指出,美國對中國研製反衛星武器一事非常警覺並密切跟蹤。俄羅斯地緣政治研究院副院長康斯坦丁·希夫科夫認為,中國有權這樣做。
俄羅斯社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弗拉基米爾·葉夫謝耶夫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說:「美國有時會誇大中國人對他們的地球同步衛星的威脅。中國研製各種類型的反衛星武器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中國正通過研製這種武器來保護自己,因為美國可能在太空部署攻擊性武器系統。」
這名專家同時指出,美國的整個軍事戰略構建在太空衛星的基礎之上。中國正試圖通過封鎖這些衛星,以便在必要的情況下與美方形成均勢。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2. 衛星通信的發展歷史

衛星通信簡單地說就是地球上(包括地面和低層大氣中)的無線電通信站間利用衛星作為中繼而進行的通信。衛星通信系統由衛星和地球站兩部分組成。衛星通信的特點是:通信范圍大;只要在衛星發射的電波所覆蓋的范圍內,從任何兩點之間都可進行通信;不易受陸地災害的影響(可靠性高);只要設置地球站電路即可開通(開通電路迅速);同時可在多處接收,能經濟地實現廣播、多址通信(多址特點);電路設置非常靈活,可隨時分散過於集中的話務量;同一信道可用於不同方向或不同區間(多址聯接)。
衛星在空中起中繼站的作用,即把地球站發上來的電磁波放大後再反送回另一地球站。地球站則是衛星系統形成的鏈路。由於靜止衛星在赤道上空36000千米,它繞地球一周時間恰好與地球自轉一周(23小時56分4秒)一致,從地面看上去如同靜止不動一樣。三顆相距120度的衛星就能覆蓋整個赤道圓周。故衛星通信易於實現越洋和洲際通信。最適合衛星通信的頻率是1一10GHz頻段,即微波頻段、為了滿足越來越多的需求,已開始研究應用新的頻段,如12GHz,14GHz,20GHz及30GHz。
在微波頻帶,整個通信衛星的工作頻帶約有50OMHz寬度,為了便於放大和發射及減少變調干擾,一般在衛星上設置若干個轉發器。每個轉發器的工作頻帶寬度為36MHz或72MHz目前的衛星通信多採用頻分多址技術,不同的地球站佔用不同的頻率,即採用不同的載波。它對於點對點大容量的通信比較適合。近年來,已逐漸採用時分多址技術,即每一地球站佔用同一頻帶,但佔用不同的時隙,它比頻分多址有一系列優點,如不會產生互調干擾,不需用上下變頻把各地球站信號分開,適合數字通信,可根據業務量的變化按需分配,可採用數字話音插空等新技術,使容量增加5倍。另一種多址技術使碼分多址(CDMA),即不同的地球站佔用同一頻率和同一時間,但有不同的隨機碼來區分不同的地址。它採用了擴展頻譜通信技術,具有抗干擾能力強,有較好的保密通信能力,可靈活調度話路等優點。其缺點使頻譜利用率較低。它比較適合於容量小,分布廣,有一定保密要求的系統使用。
近年來衛星通信新技術的發展層出不窮。例如甚小口徑天線地球站(VSAT)系統,中低軌道的移動衛星通信系統等都受到了人們廣泛的關注和應用。衛星通信也是未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覆蓋廣、通信容量大。通信距離遠、不受地理環境限制、質量優、經濟效益高等優點,1972年在我國首次應用,並迅速發展,與光纖通信、數字微波通信一起,成為我國當代遠距離通信的支柱。

3. 衛星通信是誰發明

只要你打開電視,就能收看到許多由圍繞地球旋轉的同步通信衛星傳送專來的電視節屬目,衛星實況轉播現早已成為生活用語。對此習以為常的人們或許很少去想,就在幾十年前,利用衛星轉播電視節目還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1963年,美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同步衛星,並於1年後首次通過衛星實況轉播了東京奧運會,讓全球的電視觀眾從此可以閉門家中笑看全世界。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通過電視屏幕,同時間觀看異國他鄉發生的事。同步衛星的發明人哈羅德·羅森在回憶起這件往事時,頗為感慨:那是1964年,當時的電視還是黑白的呢,但衛星轉播的圖像質量很好。如今,只要打開家裡的高清晰度電視,他就可以用遙控器選擇無數個電視頻道,收看新聞、訪談、政治、科學、自然和體育節目。他本人也是這項發明的受益人,並因這項發明獲得今年的發現創新獎。

4. 中國衛星發展史

1、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

2、1964年7月19日,中國第一枚內載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廣德發射成功,中國空間科學探測邁出了第一步。

3、1968年4月1日,中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開始選訓宇航員和進行載人航天醫學工程研究。

4、1970年4月24日,隨著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5、1975年11月26日,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6、1988年9月7日,長征4號運載火箭在太原成功發射了風雲1號A氣象衛星。

7、1990年4月7日,「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研製的「亞洲1號」衛星,中國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

8、1990年7月16日,「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成功,為發射載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礎。

9、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

10、1999年11月20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宇宙飛船--「神舟」試驗飛船,飛船返回艙於次日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11、2001年1月1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2號試驗飛船,按照預定計劃在太空完成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後,於1月16日在內蒙古中部地區准確返回。

12、2002年3月25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3號試驗飛船,環繞地球飛行了108圈後,於4月1日准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

13、2002年12月3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4號飛船。

載人航天工程又稱「921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1992年1月做出決策並開始實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發射了第一艘無人飛船,隨後又成功發射了3艘無人飛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楊利偉乘坐神舟5號飛船勝利完成了我國首次載人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飛天」的千年夢想。

14、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圓滿完成神舟六號飛行任務,中國載人航天實現了2人5天、航天員直接參與空間科學實驗活動的新跨越,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4)衛星發明史擴展閱讀: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1970年4月24日中國自行研製並成功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它的任務是進行衛星技術試驗,探測電離層和大氣密度。衛星自重173千克,採用自旋姿態穩定方式,初始軌道參數為近地點439公里,遠地點2384公里,傾角68.5度,運行周期114分鍾。衛星外為直徑約1米的近似球體的多面體,它以20.009兆赫頻率播放《東方紅》樂曲。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按時間先後順序,中國是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衛星

5. 人造衛星的發展歷史5000字論文

人造地球衛星指環繞地球飛行並在空間軌道運行一圈以上的無人航天器,簡稱人造衛星。人造衛星一般由專用系統和保障系統組成,按用途可分為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應用衛星三大類,是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
地球對周圍的物體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拋出的物體要落回地面。但是,拋出的初速度越大,物體就會飛得越遠。牛頓在思考萬有引力定律時就曾設想過,從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拋出物體,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點也就一次比一次離山腳遠。如果沒有空氣阻力,當速度足夠大時,物體就永遠不會落到地面上來,它將圍繞地球旋轉,成為一顆繞地球運動的人造地球衛星,簡稱人造衛星。人造衛星是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後,美國、法國、日本也相繼發射了人造衛星。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了東方紅1號人造衛星,截止1992年底中國共成功發射33顆不同類型的人造衛星。

6. 人造衛星的發射歷史

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
1957年10月4日。蘇聯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顆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送入軌道。美國官員宣稱,他們不僅因蘇聯首先成功地發射衛星感到震驚,而且對這顆衛星的體積之大感到驚訝。這顆衛星重83公斤,比美國准備在第二年初發射的衛星重8倍,可是,美國沒有蘇聯那麼大的R7火箭,所以,發射不了。
蘇聯宣布說,這顆衛星的球體直徑為55厘米,繞地球一周需1小時35分,距地面的最大高度為900公里,用兩個頻道連續發送信號。由於運行軌道和赤道成65度夾角,因此它每日可兩次在莫斯科上空通過。蘇聯對發射這顆衛星的火箭沒做詳細報道,不過曾提到它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離開地面。他們說,這次發射開辟了星際航行的道路。
這一事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宣告人類已經進入航天時代(space age)。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呈球形,直徑58厘米,重83.6公斤。它沿著橢圓軌道飛行,每96分鍾環繞地球一圈。人造地球衛星內帶著一台無線電發報機,不停地向地球發出「滴——滴——滴」的信號。一些人圍著收音機。側耳傾聽著初次來自太空的聲音。另一些人則仰望天空,試圖用肉眼在夜晚搜索人造地球衛星明亮的軌跡。但是,當時認識很少有人了解人造地球衛星是載人宇宙飛船的前導,科學家正在加緊准備載人空間飛行。一個月後,1957年11月3日,蘇聯又發射了第二顆人造地球衛星,它的重量一下增加了5倍多,達到508公斤。這顆衛星呈錐形,為了在衛星上節省出位置增設一個密封生物艙,不得不把許多測量儀器移到最末一節火箭上去。在圓柱形的艙內安然靜卧著一隻名叫「萊卡依」的小狗。小狗身上連接著測量脈搏、呼吸、血壓的醫學儀器,通過無線電隨時把這些數據報告給地面。為了使艙內空氣保持新鮮清潔,還安裝了空氣再生裝置和處理糞便的排泄裝置。艙內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使小狗感到舒適。另外還有一套自供食裝置,一天三次定時點亮信號燈,通知萊依卡用餐。前蘇聯官方公布了一個關於萊卡命運的「官方」版本:萊卡完成了長達一周的飛行任務,到達離地球1600km的高處;按照計劃,它在吃了最後一頓含有劇毒的晚餐後安靜地死去。但是,2002年,曾參與前蘇聯人造地球衛星發射過程的俄羅斯生物醫學研究所科學家迪米特里·馬拉山科夫宣布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消息:萊卡根本沒有像前蘇聯官員聲稱的那樣活得那麼長,事實上,它剛飛上天沒幾個小時,就死於驚嚇和中暑衰竭。
試驗狗在衛星生物艙內生活了成為宇航飛行中的第一個犧牲者。
各國首顆衛星發射
蘇聯在1957年10月4號發射人類首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1,揭開了人類向太空進軍的序幕,大大激發了世界各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熱情。
美國於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探險者」-1號人造衛星。該星重8.22公斤,錐頂圓柱形,高203.2厘米,直徑15.2厘米,沿近地點360.4公里、遠地點2531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33.34」,運行周期114.8分鍾。發射「探險者」-1號的運載火箭是「丘辟特」℃四級運載火箭。
法國於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試驗衛星」-1(A-l)號人造衛星。該星重約42公斤,運行周期108.61分鍾,沿近地點526.24公里、遠地點1808.85公里的橢圓軌道運行,軌道傾角34。24」。發射A1衛星的運載火箭為「鑽石,tA號三級火箭,其全長18.7米,直徑1.4米,起飛重量約18噸。
日本於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該星重約9.4公斤,軌道傾角31.07」,近地點339公里,遠地點5138公里,運行周期144.2分鍾。發射「大隅」號衛星的運載火箭為「蘭達」-45四級固體火箭,火箭全長16.5米,直徑0.74米,起飛重量9.4噸。第一級由主發動機和兩個助推器組成,推力分別為37噸和26噸;第二級推力為11.8噸;第三、四級推力分別為6.5噸和1噸。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該星直徑約1米,重173公斤,沿近地點439公里、遠地點2384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68,5」,運行周期114分鍾。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的遠載火箭為「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火箭全長29.45米,直徑2.25米,起飛重量81.6噸,發射推力112噸。
英國:英國於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普羅斯帕羅」號,發射地點位於澳大利亞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發射場,運載火箭為英國的黑箭運載火箭。近地點537公里,遠地點1593公里。該星重66公斤(145磅),主要任務是試驗各種技術新發明,例如試驗一種新的遙測系統和太陽能電池組。它還攜帶微流星探測器,用以測量地球上層大氣中這種宇宙塵高速粒子的密度
印度,經過多年發展,印度衛星的研發和應用技術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其運載火箭技術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印度已擁有4種類型的國產運載火箭:「衛星運載火箭3(SLV-3)」、「加大推力運載火箭(ASLV)」、「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 印度在大力發展火箭和衛星技術的同時,還謀求有更大的作為。例如,2007年,印度將首個返回式太空艙和3顆衛星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當地時間4月28日9時20分(北京時間11時50分),一枚印度PSLV-C9火箭搭載10顆衛星升空。繼美國、俄羅斯、歐洲航天局和中國之後第五個掌握了「一箭多星」的發射技並【一箭十星】成為第一。為該國未來實施載人航天計劃等獲取了重要數據。此外,印度還在緊鑼密鼓地實施自己的探月計劃,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在2008年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將印度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發射升空。
除上述國家外加拿大、義大利、澳大利亞、德國、荷蘭、西班牙和印度尼西亞等也在准備自行發射或已經委託別國發射了人造衛星。

7. 人造衛星發明成功是人類最偉大的

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人類最偉大的航天發明之一。

人造衛星發明成功,宣告人類已經進入空間時代,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8. 衛星科技發展史

1、前蘇聯: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由前蘇聯發射成功。這個衛星在離地面900公里的高空運行;它每轉一整周的時間是1小時35分鍾,它的運行軌道和赤道平面之間所形成的傾斜角是65度。它是一個球形體,直徑58公分,重83.6公斤。內裝兩部不斷放射無線電信號的無線電發報機。其頻率分別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長分別為15和7.5公尺左右)。信號採用電報訊號的形式,每個信號持續時間約0.3秒。間歇時間與此相同。前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揭開了人類向太空進軍的序幕,大大激發了世界各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熱情。 2、美國:美國於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探險者」-1號人造衛星。該星重8.22公斤,錐頂圓柱形,高203.2厘米,直徑15.2厘米,沿近地點360.4公里、遠地點2531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33.34」,運行周期114.8分鍾。發射「探險者』-1號的運載火箭是「丘辟特』℃四級運載火箭。 3、法國:法國於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試驗衛星」-1(A-l)號人造衛星。該星重約42公斤,運行周期108.61分鍾,近地點526.24公里、遠地點1808.85公里的橢圓軌道運行,軌道傾角34。24」。發射A1衛星的運載火箭為「鑽石,tA號三級火箭,其全長18.7米,直徑1.4米,起飛重量約18噸。 4、日本:日本於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該星重約9.4公斤,軌道傾角31.07」,近地點339公里,遠地點5138公里,運行周期144.2分鍾。發射「大隅」號衛星的運載火箭為「蘭達」-45四級固體火箭,火箭全長16.5米,直徑0.74米,起飛重量9.4噸。第一級由主發動機和兩個助推器組成,推力分別為37噸和26噸;第二級推力為11.8噸;第三、四級推力分別為6.5噸和1噸。 5、中國:1970年4月24日,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一次發射成功。該衛星直徑約1米,重173公斤,運行軌道距地球最近點439公里,最遠點2384公里,軌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周(運行周期)114分鍾。衛星用20009兆周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的遠載火箭為「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火箭全長29,45米,直徑2.25米,起飛重量81.6噸,發射推力112噸。「東方紅」1號的發射,實現了毛澤東提出的「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它是中國的科學之星,是中國工人階級、解放軍、知識分子共同為祖國做出的傑出貢獻。6、英國:英國於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普羅斯帕羅」號,該星重約66公斤,軌道傾角82.1 」,近地點537公里,遠地點1482公里,運行周期105.6分鍾.發射地點位於澳大利亞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發射場,運載火箭為英國的黑箭運載火箭.主要任務是試驗各種技術新發明,例如試驗一種新的遙測系統和太陽能電池組。它還攜帶微流星探測器,用以測量地球上層大氣中這種宇宙塵高速粒子的密度。。7.其他:除上述國家外,加拿大、義大利、澳大利亞、德國、荷蘭、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也在准備自行發射或已經委託別國發射了人造衛星。

9. 軍事衛星的歷史發展

1991年海灣戰爭,多國部隊前線總指揮傳送給五角大樓的戰況有90%是經衛星傳輸的。多國部隊以美國全球軍事指揮控制系統(WWMCCS)為核心,進行戰略任務的組織協調工作,以國防數據網(DDN)為主要戰略通信手段,用三軍聯合戰術通信系統(TRI-TAC)來協同陸、海、空的戰術通信,構成完整的陸、海、空一體化通信網。多國部隊共動用了14顆通信衛星,包括用於戰略通信的「國防通信衛星」Ⅱ型2顆,「國防通信衛星」Ⅲ型4顆;用於戰術通信的艦隊通信衛星3顆,「辛康」Ⅳ型通信衛星4顆。還有一顆主要用於英軍通信的「天網」Ⅳ通信衛星。多國部隊各軍兵種都配有國防通信系統接收機和通信介面。另外,在沙特的美軍部隊還配有一支20人組成的衛星通信分隊操作衛星地面站,用以確保衛星通信網正常運轉。

10. 哪位大哥、大姐曉得地球衛星的發展歷史謝謝

地球衛星是遙感航天平台的一種,也是最重要的一種。
按用途分類衛星分科學衛星、技術實驗 衛星、 應用衛星。科學衛星主要是物理探測衛星、天文衛星。應用衛星主要分為三種: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
氣象 衛星的發展史:氣象衛星是最早發展起來的環境衛星。1960年美國發射第一顆實驗性氣象衛星TIROS-1。發展史有三個明顯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60年代發展了第一代氣象衛星,代表1、泰諾斯(TIROS)從1960到1965共發射了10顆,均為極軌氣象衛星;2、艾薩(ESSA),他相當於泰諾斯的第二代,1966年發射的ESSA1是第一顆業務應用氣象衛星。3、雨雲(NIMUS)實驗性氣象衛星專用於新的觀測儀器的實驗,以及船舶浮標站等氣象觀測資料的收集方式進行實驗。4、艾托斯(ATS)應用技術試驗衛星。第二階段是1970年到1977發展了第二代氣象衛星。代表1、ITOS,它實質是泰諾斯的第三代後進一步發展為諾瓦衛星系列。2、SMS和GOES也發展起來了。這一時期前蘇聯的流星2型氣象衛星和日本的GMS(對地靜止衛星)以及歐空局的Meteosat,俄羅斯的coms共同構成了全球的氣象衛星系統。第三階段,1978年以後進入第三階段,主要以noaa系列為代表,採用近極地太陽同步近圓形軌道,雙星系統。我國的起步晚,風雨一號是我國第一顆,我國氣象衛星 也主要是風雲系列。我先去吃個飯明個兒接著給你說海洋衛星的發展史,如果你對上面的還滿意的話。

閱讀全文

與衛星發明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