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人痘接種技術發明與推廣的特點

人痘接種技術發明與推廣的特點

發布時間:2021-06-25 07:33:28

❶ 人痘接種技術發明與推廣的特點及積極作用

銀軸接種技術發明與推廣的特點及積極作用是預防

❷ 人痘接種法的介紹

我國在16世紀時就已經發明了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法。 天花是一種烈性傳染病,得病者死亡率非常高。嚴重損壞人容貌的麻子,就是感染天花後留下的點點疤痕。天花大約在漢代由戰爭的俘虜傳入我國。古醫書中的「豆瘡」、「皰瘡」等都是天花的別名。 長期以來,人類對於天花病一直沒有有效的防治方法。我國古代人民在同這種猖獗的傳染病不斷作斗爭的過程中,於明代發明了預防天花的方法人痘接種法。清代的《痘科金鏡賦集解》中記載說:「聞種痘法起於明朝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寧國府太平縣(今安徽太平)……由此蔓延天下。」

❸ ·【醫史】人痘接種法

人痘接種法的簡介
我國在16世紀時就已經發明了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法。
天花是一種烈性傳染病,得病者死亡率非常高。嚴重損壞人容貌的麻子,就是感染天花後留下的點點疤痕。天花大約在漢代由戰爭的俘虜傳入我國。古醫書中的「豆瘡」、「皰瘡」等都是天花的別名。
長期以來,人類對於天花病一直沒有有效的防治方法。我國古代人民在同這種猖獗的傳染病不斷作斗爭的過程中,於明代發明了預防天花的方法人痘接種法。清代的《痘科金鏡賦集解》中記載說:「聞種痘法起於明朝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寧國府太平縣(今安徽太平)……由此蔓延天下。」
[編輯本段]人痘接種法的種類
我國發明的人痘接種法,歸納起來分為以下四種:
痘衣法1.痘衣法。
人痘接種法之一。取天花患兒貼身內衣,給健康未出痘的小兒穿著二三天,以達種痘之目的。一般在著衣九至十一天時始發熱,為種痘已成,此法成功率低。若成功者,發熱、出痘證候較緩,不致發生危險。
2.痘漿法。
人痘接種法之一。即天花患兒的新鮮痘漿,以棉花蘸塞入被接種對象的鼻孔,以此引起發痘,達到預防接種的目的。因本法需直接刺破兒痘,病家多不願接受,故在古代亦較少用。

3.旱苗法。
痘接種法之一。取天花痘痂研極細末,置曲頸根管之一端,對准鼻孔吹入,以達種痘預防天花的目的。一般至七日而發熱,為種痘已成。此法以其簡便而多用,但因苗入刺激鼻粘膜,鼻涕增多,往往沖去痘苗而無效,後多不用。
4.水苗法。
水苗法人痘接種法。取痘痂20-30粒,研為細末,和凈水或人乳三、五滴,調勻,用新棉攤薄片,裹所調痘苗在內,捏成棗核樣,以線拴之,塞入鼻孔內,12小時後取出。通常至七日發熱見痘,為種痘成功。此法為我國古代人痘接種法中效果最好的。可達到預防天花的目的,即便發病,亦可起到減輕病情,避免產生危重的病情。
上述四種方法,痘衣法和痘漿法比較原始,旱苗法和水苗法都是用豆痂作為痘苗,雖然方法上比痘衣法和痘漿法有所改進,但仍是用人工方法感染天花,有一定危險性。後來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如果用接種多次的痘痂作疫苗,則毒性減弱,接種後比較安全。清代的《種痘心法》中說:「其苗傳種愈久,則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選煉愈熟,火毒汰盡,精氣獨存,所以萬全而無害也。」這種對人痘苗的選育方法,完全符合現代制備疫苗的科學原理。它與今天用於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定向減毒選育、使菌株毒性汰盡、抗原性獨存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4種種痘方法,其中,以水苗法最佳,旱苗法其次,痘漿法危險性最大。
[編輯本段]人痘接種術的歷史
數千年以來,天花到處肆虐逞凶,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和不幸,中國人也深受其害。
唐宋以來,中國的天花發病人數逐漸增多。
15世紀之後,由於交通的便利,人員來往更加頻繁,天花開始在中國廣泛流行。
因此,關於天花的記載,史書上也就逐漸多了起來。
生活在唐代,出身官宦世家的王燾,經過數十年努力,編纂而成的醫學巨著《外台秘要》中記載:天行發「斑瘡」,須叟遍身,皆戴白漿。
被金代皇帝賜予「高尚」先生的名醫劉完素,在他的醫書中曾經這樣寫道:「小兒『疹痘』未出,誤以熱葯發汗,致使陽熱轉甚,則重密出不快,多至黑陷而死……」
出身世醫之家的明代著名兒科醫生萬全,在他所著的《家傳痘疹心法》中說道:「痘本胎毒,俗名天瘡,雖癘(li四聲)氣之傳染,實殺機之顯彰……」
雖然,中國歷代的各類著述中,在記錄天花這種疾病時,所用的名稱不盡相同,但從書中所描述的症狀來看,確屬天花無疑。
既然,古代的許多醫家,都對天花有過涉及。那麼,在中國,誰是最早記錄天花疫情的人呢?
打開晉代醫學家葛洪於公元303年著的《肘後救卒(CU4聲)方》一書,人們發現書中有這樣的文字:
「比歲有病時行,乃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創,皆載白漿,隨決隨生,不即治,劇者多死。治得差者,瘡癜紫黑,彌歲方滅,此惡毒之氣」。
葛洪大約生於晉代太康四年,也就是公元283年。因為他著有《肘後救卒方》三卷和《玉函方》百卷,而成為中國著名的醫學家。
那麼,對於不幸感染上天花的人,應該採取什麼方法來治療呢?《肘後救卒方》中記錄的治病葯方是:「取好蜜通身上摩。亦可以蜜煎升麻,並數數食。又方,以水濃煮升麻,綿沾洗之,若酒漬彌好。但痛難忍。」
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鄭金生:「這兩個方,第一方的意思是,取好蜜,通身塗抹,或者用蜜去煮升麻,然後頻繁地飲服。第二個方的意思是,用水去煮升麻,並且,用棉蘸上葯液塗抹瘡面,當然,如果用酒去浸漬升麻是更好,但是這會引起劇烈的疼痛,令人難忍。」
《肘後救卒方》里,還有許多關於疫病預防的內容。
醫學界普遍認為:葛洪對天花疾病症狀和治療葯方的記述,迄今為止,是中國醫學史上的第一次。
那麼,天花是哪一年,又是通過什麼渠道傳入中國的呢?根據葛洪《肘後救卒方》中記載,天花是「建武中於南陽擊虜所得,乃乎為虜瘡」。
有人推測,當時,有一支敵軍入侵南陽,守城的士兵奮勇抗擊,經過幾天幾夜的激戰,終於把敵軍擊退,並抓獲了大批俘虜。可是沒多久,俘虜中的一種疾病就開始流行開來,這就是天花。
因為天花是由戰場上的俘虜帶來,所以稱它為「虜瘡」。
據史書記載,征側、征貳一呼百應,先後攻下「六十餘座城池」,然後自立為王,南疆動盪的告急的文書,很快就送到了漢光武帝劉秀的手中。劉秀不僅勃然大怒。
於是,以驍勇善戰著稱的馬援,被朝廷拜為「伏波將軍」,負責率領大軍揮師南疆討平叛亂。
當時,南方被許多人視為「不毛之地」,那裡氣候炎熱潮濕多雨,遍地都是毒霧瘴氣。行軍作戰異常艱苦。建武十八年,馬援率領大軍在崇山峻嶺中行軍上千里,終於趕到了目的地,並迅速地平定了叛亂,第二年就將征側、征貳抓獲斬首。從此,伏波將軍的大名,從此在南方流傳下來。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馬援班師凱旋。回朝之後,在清查軍隊人數時,才發現幾乎有近一半的官兵因為瘴疫而死亡。
而大多數學者認為,當時的「瘴疫」,主要是指天花。
明代醫學家萬全也認為:痘瘡,是馬援南征交趾時帶回中原。
那麼,葛洪在《肘後救卒方》中,明確提到「虜瘡」是漢軍在「南陽」的戰斗中,從俘虜中傳染。而交趾的地理位置,遠在在中國的南方,萬全的說法豈不是和葛洪互相矛盾嗎?
為此,有的學者作了認真的考證後指出:葛洪《肘後救卒方》中的「南陽」是筆誤。它實際上所指的應該是中國南疆的交趾。
因此,在中國古代的一些著述中,在談到天花的源流時,都認為馬援南征交趾,把天花最早帶入中原的說法可信。
在關於天花是從哪裡傳入中國的問題上,醫史界一直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這種瘟疫是從西域傳來。也有人認為,它是來自中國的鄰邦——古代的印度。
在古籍的記載中,從馬援「擊虜」那時候起,來自交趾的天花開始在中原傳播開來。
到了唐朝和五代時期,被人們稱為「豌豆瘡」的天花,開始出現在文人墨客的文章和詩篇中。
根據《五代史補》記載,五代時期,有一個神童名字叫陳黯,陳黯才思敏捷,聰明過人。不幸的是在他十三歲的時候,染上了天花,痊癒之後,臉上留下了點點瘢痕。
有人認為:陳黯詩中的後兩句:「天嫌未端正,敷(fu一聲)面與裝花。」即隱含著「天花」之名。
到了北宋之初,天花開始以「痘瘡」為名。從這時開始,中醫把「痘瘡」歸屬到「小兒科病類」。有人推測,在宋代,天花主要侵襲的對象是兒童,而成人已經具備了免疫力。
天花作為一種瘟疫,嚴重摧殘著人類的生命。明代醫學家萬全在《痘疹世醫心法》中記載:「嘉靖甲午年(1534年)春,痘毒流行,病死者什之八、九。」
巨大恐懼感,激發了古人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於是,中國的痘神就應運而生。
根據《三教九流搜神大全》記載,中國的痘神姓張名健,是唐代武則天時代的一位官員。那麼,張健是怎樣成為痘神的呢?
公元609年,武則天登上皇帝的寶座之後,生活也變得放縱起來,她為了滿足自己的享樂,開始在全國選美少年充斥後宮。據說,張健被指派負責這項工作。但張健不願看到眾多的英俊少年被摧殘,於是,他冒著生命危險,想出了一個對付武則天的辦法。
鄭金生::「這個張建呢,他就以現在是天花流行,也就是說很多少年都長了麻子,無人應征。那麼民間為了感謝張建,用這種辦法避免自己的子弟進宮,所以就給他立祠來祭祀他,那麼玉皇大帝,後來就封他為痘神,這就是我們中國痘神的來歷。」
面對天花的無情侵襲,中國的有識之士並沒有把防治天花的夢想,寄託在痘神身上,古代的醫學家為征服天花,進行著各式各樣的努力和探索。
於是,在「以毒攻毒」理念指導下,一種大膽而有效地人痘接種術,開始出現在古老中國的大地上。
那麼,古人接種人痘的方法有哪幾種呢?根據有關資料記載,主要有以下四種:
一是「痘衣法」,這種方法是把得天花的人的內衣,給被接種者穿上,目的是使被接種者感染而得一次天花,這是最原始的方法;
二是「痘漿法」,這種方法是採集天花患者身上膿瘡的漿,用棉花沾上一點,然後塞進被接種者的鼻孔;
三是「旱苗法」,旱苗法就是把天花患者脫落的痘痂,研磨成粉末,再用銀製作的細管子吹入被接種者的鼻孔;
此外,還有和「旱苗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水苗法」。
人痘接種,實際上是採用人工的方法,使被接種者感染一次天花。
但是,這種早期的種痘術,所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發出的天花的痂,人們把它叫做:「時苗」。由於時苗的毒性很大,在當時,就是最著名的醫師,在接種時,也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證被接種者的生命安全。
當中國古代醫師們發現由於時苗毒性太大,而造成被接種者死亡之後,他們總結出了兩條經驗:一是不能用自然之痘作為種苗,也就是不能用時苗接種。二是以使用痘痂為主。以往用痘漿接種的方法被逐漸淘汰。
同時,古人還總結出,人痘接種必須要用「種苗」,而種苗還要經過「養苗」、「選煉」,使之成為「熟苗」以後才能使用。
古人採取的這種通過連續接種,和選煉減低痘苗毒性的方法,是合乎現代科學原理的。
據說,當時不少精明的醫師家裡,都保存有這種安全性很高的種苗,而它的的價格,也是出奇的昂貴。
採用這種改進了的種苗,預防天花的效果怎樣呢?清代鄭望頤在《種痘方》中指出:過去,醫師種痘若是能達到百分之八、九十的成功,人們則稱為太平痘。……如今,要是為一百個小兒種痘,假設其中損傷四五個,則必然要懲罰種痘的醫師……
以上的話反映了當時的情況:治療天花,要求種痘的失敗率不能高於5%,否則,種痘醫師就可能丟掉飯碗。
但是,假如沒有「熟苗」,可不可以使用「時苗」進行人痘接種呢?古人回答是可以的,但是必須嚴格把關。
乾隆十七年,清政府組織太醫院編纂(zuan3)的大型醫學叢書《醫宗金鑒》裡面這樣記載:「選時苗的惟一標準是區別痘苗的順與不順……順的痘苗,蒼蠟光澤,肥大厚實,可以收而用之——對於那些沒有把握的時苗,寧願不用。也不能濫用,種痘者千萬謹慎。」
此外,古代的醫師們還發明了用稀釋的痘瘡漿液,來作為種苗使用。
據記載,清代初期,安徽安慶有一位世代行醫的張姓醫師,沿襲人痘接種已有三代。他採取的方法是:採取患天花兒童的痘漿,貯藏於專門的小瓶內。(埋在土裡待用),使用時將所貯藏的痘漿稀釋,用來染衣物,並讓小孩穿上。據說穿上這樣的衣服三天之後,小孩全身便會有痘疹萌芽,十日之後,痘瘡就逐漸萎縮,被接種的人也就痊癒了。
但是,在《醫宗金鑒》裡面,卻對使用痘漿接種的方法持反對態度,這是什麼原因呢?
張志斌:「那麼在《醫宗金鑒》里頭呢,它是主張用水苗法,但是,它特別反對的是痘漿法,為什麼呢,這里頭,其實,因為這是一本欽定的醫書,它流傳著一種儒學的,這樣一種仁慈的這樣一種觀點,它認為你用痘漿,你就得去割破小兒的痘瘡,你才能取取得那個痘漿。所以在割破痘瘡這個過程,就對小兒造成了一種損傷,那麼這種損傷是非常不仁慈的做法,所以它反對這個痘漿法。」
既然人痘接種可以有效地預防天花,那麼,它是什麼時候在中國出現的呢?
有的學者認為,明代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7年至1572年間,寧國府太平縣天花流行,當地的醫師們便開始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人痘接種。
俞茂錕書中提到的寧國府太平縣,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黃山市。據說,消息傳到了北京紫禁城隆慶皇帝的耳朵里,種痘的醫師還受到了他的嘉獎。
有的學者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在中國,人痘接種的歷史要久遠得多。根據是,1713年,一個叫朱純嘏(gu三聲/)的醫師在他著《痘疹定論》一書中,記載的一個故事:
宋真宗趙恆在位時,宰相王旦一連生了幾個子女,不幸都死於天花。待到老年他又得了一個兒子,取名王素。王旦擔心這個兒子再遭天花殘害,於是召集許多醫師商議防治痘瘡的方法。有人說,四川峨嵋山有一個「神醫」能接種人痘預防天花,王旦聽後心中大喜。
峨眉山神醫為王素種痘的故事,是目前發現的中國典籍上最早的種痘記載。
但是,也有的學者認為,此說缺乏旁證,不能光憑朱純嘏的記載,證明中國在宋代就已經發明了人痘接種術。
還有的學者認為,早在中國的唐朝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人痘接種。
董玉山在《牛痘新書》中有這樣寫道:「考世上無種痘,諸經唐開元間,江南趙氏,始傳鼻苗種痘之法……」
有人認為,不能單憑這段文字,確定在唐朝的開元年間,也就是在公元713年至741年,中國就已經發明了種痘術。
但是,也有的學者以《千金要方》為依據,推測唐代已經出現了人痘接種。
唐代醫書《千金要方》中介紹:「治小兒身上有赤黑疵(ci1聲)方:針父腳中,取血貼疵上即消」;「治小兒疣(you2聲)目方:以針及小刀子決目四面,令似血出,取患瘡人瘡中汁黃膿傅之」。
因此,有人認為,既然唐代人已經懂得了「以毒攻毒」的道理,那時就有可能出現了人痘接種術。只不過,那時種痘只是在民間秘密流傳,沒有公布於世。
面對肆虐的天花,中國古代的醫師們。一直採取了冷靜而科學的態度。
他們潛心著述立說,探索種痘之法,一些預防天花的醫學著作相繼問世。
天花,一種傳入中國的瘟疫,不但造成了流行和泛濫,同時也激發了古代醫學家的靈感和智慧,在「以毒攻毒」的思想指導下,中國人發明了人痘接種術。
法國哲學家伏爾泰,這樣贊揚人痘接種:「我聽說一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樣的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
人痘接種使千千萬萬的人們,免除了天花的威脅和侵害。它的發明,同活字印刷、造紙術、火葯、指南針四大發明一樣,是中國人民對人類的偉大貢獻。
[編輯本段]人痘接種法的傳播
中國的人痘接種術為阻止天花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一定預防作用,對此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曾給予高度評價。他在《哲學通信》中寫道:「我聽說一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種習慣(指種人痘)。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人痘接種術的預防效果,不僅使中國人受益,而且引起其他國家的注意與仿效。1688年,俄羅斯首先派人到中國學痘醫,這是文獻記載的最先派學生到中國學習種痘的國家。1744年,中國醫生李仁山到達日本長崎,將中國的人痘接種術首次帶到日本。1763年,在朝鮮人李慕庵的信札中記載了中國的人痘接種術。1790年,朝鮮派使者朴齋家、朴凌洋到中國京城,回國時帶走大型醫學叢書《御纂醫宗金鑒》,書中《幼科種痘心法要旨》介紹了種人痘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後來,朴齋家指派一鄉吏按照書中的方法試種人痘,獲得成功。
絲綢之路是中國溝通世界的交通要道,中國醫學很早就傳到阿拉伯地區。人痘接種法就是先傳到阿拉伯,後又傳到土耳其的。1721年英國駐土耳其公使夫人蒙塔古在君士坦丁堡學到種人痘,並將這種方法帶回英國,以後人痘接種法又從英國傳到歐洲大陸,甚至越過大西洋傳到美洲。18世紀後半期,人痘接種法在上述地區已普遍施行,甚至還出現了專門以種人痘為職業的醫生(當時種人痘者不一定都是醫生)。
人痘接種術還成為18世紀中葉美國人奪取戰爭勝利的有利保證。
有資料統計,戰爭中死於槍彈的人數遠遠低於死於疾病的人數,而天花是美國軍隊中發病率最高、死亡人數最多的一種疾病。1776年美國人亞當斯在費城發出絕望地感嘆:「天花呀天花,我們能對你做些什麼呢?我只祈求在新英格蘭的每個城市裡都開辦種痘醫院(指種人痘的醫院)。」同年,沙利文將軍在給華盛頓總統的一份報告中說:「我們無法執行任務,因為某些軍團內,士兵全部患天花病倒了。」從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直到18世紀,天花肆虐仍使人恐怖,人痘接種術成為這一時期人們對抗天花的主要手段。
[編輯本段]人痘接種法的影響
人痘接種法的發明,有效地保護了我國人民的健康,而且很快傳播到世界各地。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俄國醫生來到北京學習種人痘的方法,不久又從俄國傳至土耳其,隨即傳入英國和歐洲各地。18世紀中葉,人痘接種法已傳遍歐亞大陸。人痘接種法的發明,是我國對世界醫學的一大貢獻。
1796年英國人琴納發明了牛痘接種法,1805年傳入我國。因為牛痘比人痘更加安全,我國也逐漸用種牛痘代替了種人痘,並改進了種痘技術。

❹ 中國最早發明人痘接種法是什麼

今天,每一個新生的嬰兒都要種牛痘,以預防「天花」。1979年10月21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最後一名天花患者在索馬里南部已被治癒,天花從此在地球上絕跡,這是人類第一次征服一種烈性傳染病的光輝成績。戰勝天花要歸功於牛痘預防接種,正是預防接種免使人們感染天花。在發明接種牛痘之前,人們首先發明了人痘接種技術,該項技術是我國古人對世界醫學做出的重要貢獻。

我國自古就有以毒攻毒的治療方法。例如晉代的葛洪記述「療狂犬咬方,仍殺所咬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隋朝巢元方談到治恙蟲的醫方,即殺恙蟎制散而服。種痘也是這個道理。

天花這種傳染病,大約是在漢代的時候由俘虜傳入我國,所以也叫「虜瘡」,後又稱豆瘡、皰瘡、登豆瘡、天行斑瘡等。明代以前,對這種病一直沒有有效的防治方法。關於天花的流行,葛洪的《肘後方》已有記載,唐宋記載更多。自宋以後,已有人不滿足於療效不佳的醫法,開始探索預防天花的方法。種痘法至遲發明於明朝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清俞茂鯤《痘科金鏡賦集解》)。至於具體的方法,在張璐的《醫通》(公元1695年)中記有痘衣、痘漿、旱苗等法,並指出種痘法的推廣是「始自江右(寧國太平縣),達於燕齊,近者遍行南北」。

古代痘衣法是把天花患者的襯衣,留給被接種人穿用,使受感染。痘漿法是用蘸有瘡漿的棉花塞入被接種人的鼻孔里,使受感染。旱苗法是將痘痂陰干研細,用小管吹入被接種兒童的鼻孔里。也有先用水把痘痂乾粉調勻後使用,稱為水苗法。早苗法和水苗法都是用痘痂作為痘苗,雖然方法上比痘衣法和痘漿法有改進,但仍有一定危險性。

清代朱奕梁在他的《種痘心法》中記述一種經過接種多次的痘痴作疫苗,「其苗傳種愈久,則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選煉愈熟,火毒汰盡,精氣獨存,所以萬全而無害也」。這種對人痘苗的選育方法,完全符合現代制備疫苗的科學原理。

我國發明人痘接種法之後,很快傳播到世界各地。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俄國首先派入「至中國學痘醫」(俞正燮《癸巳存稿》),不久又從俄國傳入土耳其。1717年英國駐土耳其大使蒙塔古夫人在君士坦丁堡學得種痘法,隨即傳入英國和歐洲各地。18世紀中葉,人痘接種法已傳遍歐洲大陸。

1796年英國人琴納發明牛痘接種法,1806年由葡萄牙商人傳入我國。因為牛痘法更加安全,從而逐漸取代了人痘接種法。

❺ 人痘接種法的社會影響

人痘接種法的發明,有效地保護了我國人民的健康,而且很快傳播到世界各地。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俄國醫生來到北京學習種人痘的方法,不久又從俄國傳至土耳其,隨即傳入英國和歐洲各地。18世紀中葉,人痘接種法已傳遍歐亞大陸。人痘接種法的發明,是我國對世界醫學的一大貢獻。
1796年英國人琴納發明了牛痘接種法,1805年傳入我國。因為牛痘比人痘更加安全,我國也逐漸用種牛痘代替了種人痘,並改進了種痘技術。

❻ 什麼是人痘接種法

天花,中醫稱為痘瘡,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是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疾病之一。幾千年來,天花的傳染使千百萬人喪失生命或毀容。

我國早在16世紀前後已知道使用人痘接種法(採用輕症天花病人痘漿接種於健康人的鼻孔)來預防天花。1567~1572年間明朝已經設立了痘疹專科,接種痘漿法逐漸得到推廣和普及。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明的,它是現代免疫學的先驅。後來,人痘接種法傳到歐亞各國。

1768~1796年左右,英國醫生琴納在中國人痘接種法的啟發下,經過20多年的悉心研究和觀察,終於證實患過牛痘的人就不會再患天花。琴納在1796年第一次給一個8歲的孩子菲茨朴斯接種牛痘,並且取得成功。後來,他總結自己的經驗,寫了一本名叫《接種牛痘的原因和效果的調查》的書。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生,特地在瑞士日內瓦建立了一座琴納雕像,並在紀念碑上鐫刻著:「向母親、孩子、人民的英雄致敬。」

❼ 在世界上推廣人痘接種術貢獻最大的是誰

在世界上推廣人痘接種術貢獻最大的是英國的蒙塔古夫人。1716年,她和丈夫住在君士坦丁堡,即現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在那裡,她知道了人痘接種術,並在1717年為自己的幼子接種人痘並取得了成功。以後,她曾多次在給親友的信中詳細描述過這種預防天花的方法。蒙塔古夫人的信寫得極好,既有思想又有文采,還十分有趣,所以她的信曾在歐洲廣為流傳,直到現在還有結集出版的。這就使人痘接種術在歐洲等地很快普及開來了。

人痘接種術是人類醫學史上的一個創舉,它曾挽救過千百萬人的生命,使人類第一次依靠自己成功地控制和預防了一種烈性傳染病。18世紀法國偉大思想家伏爾泰曾說過:「我聽說100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種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

但是,人痘接種術隱含著危險性,有時接種失敗反而導致感染,有時還會因此而擴大天花的流行。所以到1796年琴納在人痘接種術基礎上發明了更為安全可靠的牛痘接種術後,19世紀初,歐洲各國就陸續禁止接種人痘。以後,在世界范圍內,雖然牛痘接種術逐漸取代了人痘接種術,可世界是永遠不會忘記中國人的貢獻的。

❽ 人痘接種法的接種方法

人痘接種,實際上是採用人工的方法,使被接種者感染一次天花。
但是,這種早期的種痘術,所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發出的天花的痂,人們把它叫做:「時苗」。由於時苗的毒性很大,在當時,就是最著名的醫師,在接種時,也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證被接種者的生命安全。
當中國古代醫師們發現由於時苗毒性太大,而造成被接種者死亡之後,他們總結出了兩條經驗:一是不能用自然之痘作為種苗,也就是不能用時苗接種。二是以使用痘痂為主。以往用痘漿接種的方法被逐漸淘汰。
同時,古人還總結出,人痘接種必須要用「種苗」,而種苗還要經過「養苗」、「選煉」,使之成為「熟苗」以後才能使用。古人採取的這種通過連續接種,和選煉減低痘苗毒性的方法,是合乎現代科學原理的。據說,當時不少精明的醫師家裡,都保存有這種安全性很高的種苗,而它的的價格,也是出奇的昂貴。
我國發明的人痘接種法,歸納起來分為以下四種: 人痘接種法。取痘痂20-30粒,研為細末,和凈水或人乳三、五滴,調勻,用新棉攤薄片,裹所調痘苗在內,捏成棗核樣,以線拴之,塞入鼻孔內,12小時後取出。通常至七日發熱見痘,為種痘成功。此法為我國古代人痘接種法中效果最好的。可達到預防天花的目的,即便發病,亦可起到減輕病情,避免產生危重的病情。
上述四種方法,痘衣法和痘漿法比較原始,旱苗法和水苗法都是用豆痂作為痘苗,雖然方法上比痘衣法和痘漿法有所改進,但仍是用人工方法感染天花,有一定危險性。後來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如果用接種多次的痘痂作疫苗,則毒性減弱,接種後比較安全。清代的《種痘心法》中說:「其苗傳種愈久,則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選煉愈熟,火毒汰盡,精氣獨存,所以萬全而無害也。」這種對人痘苗的選育方法,完全符合現代制備疫苗的科學原理。它與今天用於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定向減毒選育、使菌株毒性汰盡、抗原性獨存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4種種痘方法,其中,以水苗法最佳,旱苗法其次,痘漿法危險性最大。

❾ 「人痘接種術」的發明者

痘接種術最早起源於我國

「天花」又名痘瘡,是一種傳染性較強的急性發疹性疾病。早在晉代時,著名葯學家道家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已有記載,他說:「比歲有病時行,仍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劇者多死」。同時他對「天花」的起源進行了追溯。指出:此病起自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公元23-26年)。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關於「天花」病的記載。書中還說:「永徽四年,此瘡從西流東,遍及海中」。這是世界最早關於「天花」流行的記載。對於「天花」書中尚載有具體治療葯物方法。

❿ 人痘是發明於那個時代

人痘接種術最早起源於我國

「天花」又名痘瘡,是一種傳染性較強的急性發疹性疾病。早在晉代時,著名葯學家道家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已有記載,他說:「比歲有病時行,仍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劇者多死」。同時他對「天花」的起源進行了追溯。指出:此病起自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公元23-26年)。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關於「天花」病的記載。書中還說:「永徽四年,此瘡從西流東,遍及海中」。這是世界最早關於「天花」流行的記載。對於「天花」書中尚載有具體治療葯物方法。

公元九世紀時歐洲天花流行甚為猖獗,在日爾曼軍隊入侵法國時,兵士感染天花,統率者竟下令採取殺死一切患者的殘忍手段。以防止其傳染,結果天花照樣流行,在印度則採取「天花女神」的迷信辦法,自然也無濟於事。

我國則不同,不僅早就注意天花的治療,而且積極採取預防措施。據清代醫學家朱純嘏在《痘疹定論》中記載,宋真宗(公元998——1022年)或仁宗(公元1023——1063年)時期,四川峨眉山有一醫者能種痘,被人譽為神醫,後來被聘到開封府,為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種痘獲得成功。後來王素活了六十七歲,這個傳說或有訛誤,但也不能排除宋代有產生人痘接種萌芽的可能性,到了明代,隨著對傳染性疾病的認識加深和治療痘疹經驗的豐富,便正式發明了人痘接種術。

清代醫家俞茂鯤在《痘科金鏡賦集解》中說得很明確:「種痘法起於明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寧國府太平縣,姓氏失考,得之異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種花者,寧國人居多」。乾隆時期,醫家張琰在《種痘新書》中也說:「余祖承聶久吾先生之教,種痘箕裘,已經數代」。又說:「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這些記載說明,自十六世紀以來,我國已逐步推廣人痘接種術,而且世代相傳,師承相授。

清初醫家張璐在《醫通》中綜述了痘漿、旱苗、痘衣等多種預防接種方法。其具體方法是:用棉花醮取痘瘡漿液塞入接種兒童鼻孔中,或將痘痂研細,用銀管吹入兒鼻內;或將患痘兒的內衣脫下,著於健康兒身上,使之感染。總之 ,通過如上方法使之產生抗體來預防天花。

由上可知,我國至遲在十六世紀下半葉已發明人痘接種術,到十七世紀已普遍推廣。公元1682年時,康熙皇帝曾下令各地種痘。據康熙的《庭訓格言》寫道:「訓曰: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諸子女及爾等子女,皆以種痘得無恙。今邊外四十九旗及喀爾喀諸藩,俱命種痘;凡所種皆得善愈。嘗記初種時,年老人尚以為怪,聯堅意為之,遂全此千萬人之生者,豈偶然耶?」可見當時種痘術已在全國范圍內推行。

人痘接種法的發明,很快引起外國注意,俞正燮《癸巳存稿》載:「康熙時,(公元1688年)俄羅斯遣人至中國學痘醫」。這是最早派留學生來中國學習種人痘的國家。種痘法後經俄國又傳至土耳其和北歐。公元1717年,英國駐土耳其公使蒙塔古夫人在君士坦丁堡學得種痘法,三年後又為自已6歲的女兒在英國種了人痘。隨後歐洲各國和印度也試行接種人痘。十八世紀初,突尼西亞也推行此法。公元1744年杭州人李仁山去日本九州長崎,把種痘法傳授給折隆元,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醫宗金鑒》傳到日本,種痘法在日本就廣為流傳了。其後此法又
傳到朝鮮。十八世紀中葉,我國所發明的人痘接種術已傳遍歐亞各國。公元1796年,英國人貞納(E.Jenner)受我國人痘接種法的啟示,試種牛痘成功,這才逐漸取代了人痘接種法。

我國發明人痘接種,這是對人工特異性免疫法一項重大貢獻。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伏爾泰曾在《哲學通訊》中寫載:「我聽說一百多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種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由此可見我國發明的人痘接種術(特異性人工免疫法)在當時世界影響之大。

閱讀全文

與人痘接種技術發明與推廣的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