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歷史
上海合作組織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 SCO) 的前身是「上海五國」會晤機制。1996年4月26日,中國、俄羅斯聯邦、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元首在上海舉行首次會晤。從此,「上海五國」會晤機制正式建立。 2001年6月14日至15日,「上海五國」元首在上海舉行第六次會晤,烏茲別克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國」。 15日,6國元首舉行首次會晤並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立。六國元首還簽署了《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同年9月,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在阿拉木圖舉行首次會晤。六國總理在會晤中一致決定啟動六國多邊經貿合作進程,宣布正式建立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
2002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在聖彼得堡舉行第二次會晤,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憲章》。憲章對上海合作組織宗旨原則、組織結構、運作形式、合作方向及對外交往等原則作了明確闡述,標志著該組織從國際法意義上得以真正建立。
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在中國境內宣布成立、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其成員國總面積3018.93萬平方公里,約占歐亞大陸面積的五分之三;人口14.55億,約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工作語言為漢語和俄語。
根據《上海合作組織憲章》和《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組織的主要宗旨是:加強各成員國之間的相互信任與睦鄰友好;鼓勵成員國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旅遊、環保及其它領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於維護和保障地區的和平、安全與穩定;推動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上海合作組織對內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對外奉行不結盟、不針對其它國家和地區及開放原則。
2004年1月15日,上合組織秘書處在北京舉行成立儀式。同年6月17日,設在烏茲別克首都塔什乾的上合組織地區反恐機構正式啟動 。
從2004年開始,上海合作組織啟動了觀察員機制,蒙古隨即獲得觀察員資格。2005年7月,上海合作組織第五次元首會晤在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舉行,決定給予巴基斯坦、伊朗、印度觀察員地位。
上海合作組織的最高決策機構是成員國元首理事會。該理事會每年舉行一次會議,輪流在各成員國舉行,就組織所有重大問題做出決定和指示。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理事會每年舉行一次例會,重點研究組織框架內多邊合作的戰略與優先方向,解決經濟合作等領域的原則和迫切問題,並批准組織年度預算。在元首和政府首腦理事會下面,還分別設有外長、經濟、交通、文化、國防、執法安全、監察、民政、邊防等年度定期會晤機制。上海合作組織的基層協調機制是成員國國家協調員理事會。上海合作組織有兩個常設機構,分別是秘書處(北京)和地區反恐怖機構(塔什干,其執委會主任由元首理事會任命)。秘書長由各成員國按國名的俄文字母順序輪流擔任,其人選的遴選非常嚴格,要求有15年以上外交工作經歷,精通俄文,由上海合作組織外長會議商討推薦後,由元首理事會討論批准任命,任期三年,不得連任。
上海合作組織自成立之日起,成員國在文化、經貿、軍事、司法、安全等各領域和各層次的合作相繼展開,並不斷得到加強。「9·11」事件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加強了以打擊本地區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分裂主義「三股勢力」為中心的反恐合作,進一步增強了成員國間的相互信任。
上海合作組織會徽呈圓形,主體是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烏茲別克六個成員國的版圖、左右環抱的橄欖枝和兩條飄帶,象徵成員國為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發展所起的積極推動作用,並寓意上海合作組織廣闊的合作領域和巨大的發展前景。會徽上部和下部分別用中文、俄文標注「上海合作組織」字樣。會徽選用綠色和藍色,象徵該組織和平、友誼
⑵ 上海合作組織的由來及其發展
上海合作組織的前身—「上海五國」機制是從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四國加強邊境地區的信任和裁軍開始發展起來的。1996年和1997年,五國元首先後在上海和莫斯科舉行會晤,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和《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此後這一年度會晤形式被固定下來,輪流在五國舉行。會晤內容也由加強邊境地區信任逐步擴大到五國在政治、安全、外交、經貿等各個領域的互利合作。2000年杜尚別峰會時,烏茲別克總統應邀以主席國客人身份與會。由於五國元首首次會晤在上海舉行,因此這一合作機制後來被冠以「上海五國」的稱謂。2001年6月,「上海五國」誕生五周年之際,「上海五國」成員國元首和烏茲別克總統在該機制發源地上海舉行會晤。六國元首首先簽署聯合聲明,吸收烏為「上海五國」機製成員,之後共同發表《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該文件宣布,為更有效地共同利用機遇和應對新挑戰與威脅,提升相互合作層次和水平,六國決定在「上海五國」機制基礎上成立上海合作組織。 2002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在聖彼得堡舉行會晤,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憲章》。該文件對上海合作組織宗旨原則、組織結構、運作形式、合作方向及對外交往等原則作了明確闡述,標志著新組織從國際法意義上得以真正建立。 「上海合作組織」的宗旨是:加強各成員國之間的相互信任與睦鄰友好;鼓勵各成員國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環保及其它領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於維護和保障地區的和平、安全與穩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⑶ 為什麼說上海合作組織成立是中國外交的突出成就
1、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在中國境內宣布成立、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並由中國主導成立的國際組織。
2、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在促進並深化中國與各成員國之間的睦鄰互信與友好關系、鞏固地區安全與穩定、促進共同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
3、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意味著中國在具有實質意義的國際性組織中,展現出自己的主動性和主導性,它的成立也表明中國經濟實力已達到相當水準,對其他國傢具備較強的吸引力。
⑷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之日是
2001年6月15日。
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哈薩克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塔吉克共和國、烏茲別克共和國於2001年6月15日在中國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間國際組織。
上海合作組織的前身是「上海五國」會晤機制。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五次會議2015年7月10日在俄羅斯烏法舉行,烏法峰會通過關於啟動接收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加入上合組織程序的決議,上合組織擴員的大門正式打開。
(4)上海合作組織創造性的提出擴展閱讀:
對外交往
2004年12月,上海合作組織獲得聯合國大會觀察員地位。2005年4月中下旬,上海合作組織秘書處分別與獨聯體執委會和東盟秘書處簽署了諒解備忘錄。2005年11月,上海合作組織秘書長與阿富汗駐華大使簽署《關於成立上海合作組織與阿富汗聯絡組的議定書》。
2006年2月,聯絡組舉行了首次會議。此外,上海合作組織還派代表參加了歐安組織的一些活動。成員國正在研究和商談上海合作組織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亞太經合組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亞歐經濟共同體、歐洲聯盟、世界海關組織和經濟合作組織建立聯系的問題。
2004年,塔什干峰會通過《上海合作組織觀察員條例》,規定了吸收觀察員的條件、程序、觀察員權利等。2004年6月塔什干峰會和2005年7月阿斯塔納峰會分別給予蒙古和巴基斯坦、伊朗、印度觀察員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海合作組織峰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海合作組織
⑸ 上海合作組織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上海合作組織是2001年6月15日時建立。
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英語: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簡稱SCO;俄語:Шанхайская организация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簡稱ШОС),是哈薩克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吉爾吉斯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塔吉克共和國、烏茲別克共和國於2001年6月15日在中國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間國際組織。
⑹ 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宣言
哈薩克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吉爾吉斯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塔吉克共和國和烏茲別克共和國國家元首,高度評價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來在促進並深化成員國之間睦鄰互信與友好關系、鞏固地區安全和穩定、促進聯合發展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我們一致認為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和發展順應了冷戰結束後人類要求和平與發展的歷史潮流,展示了不同文明背景、傳統文化差異的國家通過互尊互信實現和平共處、團結合作的巨大潛力;特別指出哈薩克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和塔吉克共和國國家元首1996年和1997年分別在中國上海和俄羅斯莫斯科簽署的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國防安全信任和關於在邊境地區互相裁減國防武裝力量的兩項條約以及在哈薩克阿拉木圖(1998年)、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1999年)、塔吉克杜尚別(2000年)會談期間簽署的總結性文件,為維護地區和世界的和平、安全與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大大豐富了當代外交和地區合作的實踐,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積極的影響;確信在二十一世紀政治多極化、經濟和信息全球化進程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將上海合作組織提升到更高的合作層次,有利於成員國更有效地聯合利用機遇和應對新的挑戰與威脅;茲鄭重宣布:
上海合作組織的宗旨是:加強成員國之間的互相信任與睦鄰友好;鼓勵成員國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環保和其它領域的有效合作;聯合致力於維護和保障地區的和平、安全與穩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上海合作組織每年舉行一次成員國國家元首正式會談,定期舉行政府首腦會談,輪流在成員國舉行。為擴大和加強各領域合作,除業已形成的相應部門領導人會談機制外,可視情況組建新的會談機制,並建立常設和臨時專家工作組研究進一步開展合作的方案和建議。
上海合作組織進程中形成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聯合發展」為基本內容的 「上海精神」,是本地區國家幾年來合作中積累的寶貴財富,應繼續發揚光大,使之成為新世紀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國家關系的基本准則。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將嚴格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與原則,互相尊重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幹涉內政,互不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平等互利,通過互相協商解決所有問題,不謀求在相毗鄰地區的單方面軍事優勢。
上海合作組織奉行不結盟、不針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及對外開放的原則,願與其他國家及有關國際和地區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對話、交流與合作,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吸收認同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合作宗旨和任務、本宣言第六條闡述的原則及其他各項條款,其加入能促進實現這一合作的國家為上海合作組織新成員國。
上海合作組織尤其重視並盡一切必要努力保障地區安全。成員國將為落實《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宗教激進主義公約》而緊密合作,包括在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建立上海合作組織反恐怖中心。此外,為遏制非法販賣武器、毒品、非法移民和其它犯罪活動,將制定相應的多邊合作文件。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將加強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磋商與協調行動,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互相支持和密切合作,聯合促進和鞏固本地區及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在當前國際形勢下,維護世界戰略平衡與穩定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冷戰結束後,國際和地區形勢發生很大變化。中俄哈吉塔為加強睦鄰互信與友好合作關系,加緊就邊界地區信任和裁軍問題舉行談判。1996年4月26日和1997年4月24日,五國元首先後在上海和莫斯科舉行會晤,分別簽署了《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和《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這是亞太地區首份多國雙邊政治軍事文件,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
⑺ 什麼是「上海合作組織」,它的成立背景如何
你好:上海組織成立於2001年6月15日、成員國有~中、俄、哈、吉、塔、共5個
⑻ 上海合作組織誕生的意義是什麼
《文匯報》的社評說,「上海合作組織」的誕生,為成員國在安全領域的合作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和全面的合作機制,有利於成員國合作打擊分裂主義、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等「三股勢力」,並在共同的利益和目標下,防止外來勢力滲透和插手各國內部事務,共同維護地區的安全和穩定。 社評認為,由於「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之間在經貿領域互利合作的潛力和機遇巨大而廣泛,因而成員國在互利合作下經濟的繁榮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有利於維護國際戰略平衡和促進多極化世界發展。 《大公報》發表社評認為,「上海合作組織」的誕生符合本地區的現實需要,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符合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必將對促進成員國的睦鄰互信與友好合作,維護地區的和平、安全與穩定,推動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為人類和平、進步與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社評說,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充分體現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為國與國之間解決爭端、發展合作,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和新模式。它昭示著一種新型安全觀,一種新型國家關系和區域合作模式,具有理論創新意義。以「上海精神」為成員國之間相互關系准則的「上海合作組織」,必將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 《香港商報》的社評說,「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不僅具有重大的國際政治意義,而且具有特殊的經濟意義。它意味著中國在具有實質意義的國際性組織中,展現出自己的主動性和主導性,它的成立也表明中國經濟實力已達到相當水準,對其他國傢具備較強的吸引力。
⑼ 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在國際上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
2001年6月15日,在中國上海,歐亞大陸6個相鄰國家——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領導人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一個矢志和平、倡導合作、奉行開放、追求和諧的新型國際組織在本地區誕生,這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在成員國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碩果累累。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通過了上百份合作文件,奠定和完善了組織的法律基礎,建立了穩定的合作機制。二是在安全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維護了本地區形勢的整體穩定。三是在互惠、互利、共贏原則的基礎上,開展了密切的經貿合作,商定和啟動了一些大的合作項目,促進了各成員國經濟發展。四是在人文領域的交流合作不斷深化。五是上海合作組織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對外交往日益增多,影響進一步擴大。
上海合作組織為鞏固成員國政治互信、深化務實合作、維護地區安全與穩定、推動國際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一、消除冷戰遺跡,走向世代友好。「上海五國」時期簽署的邊境地區加強互信與裁軍的兩個重要協定,為各國人民消弭冷戰遺跡,進行友好合作鋪平了道路。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以來,成員國在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等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支持,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密切配合,有效維護了共同利益。2007年8月,6國元首簽署《長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將「世代友好、永保和平」的思想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標志著成員國之間的睦鄰互信和團結協作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為實現本地區持久和平和共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和法律基礎。
二、拓展安全合作,維護地區穩定。隨著成員國互信水平不斷提高,為共同應對新威脅、新挑戰,上海合作組織安全合作不斷充實,從單純打擊「三股勢力」逐步擴展到戰略安全、防務安全、執法安全、信息安全、禁毒、打擊販運武器彈葯和爆炸物品、反洗錢、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活動等廣泛領域。成員國定期舉行雙邊和多邊反恐演習,廣泛開展聯合執法、情報交換和人員培訓合作,積極參與反恐國際合作,為維護本地區乃至世界的安全與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初見成效。2003年9月,成員國簽署《多邊經貿合作綱要》,明確發展目標,制定具體措施,積極挖掘潛力。當前,區域經濟合作步伐加快,交通、能源、電信領域20餘個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型經濟合作項目陸續啟動。多邊海關互助協定順利簽署,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商談取得重大進展,投資、質檢、農業合作穩步推進。成員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彼此成為重要貿易夥伴。2003年至2007年,中國與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貿易額增長3.4倍,遠高於同期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增幅。中國與其他成員國公路運輸口岸增加至25個。區域經濟合作呈現嶄新局面。
四、開展人文合作,培植世代友誼。7年來,成員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緊急救災、環保、旅遊、青年合作陸續啟動,科技合作蓄勢待發。上海合作組織藝術節、青年學生交流營、伊塞克湖運動會以及電影節、繪畫和工藝美術展等一批友好交流活動形成品牌效應。人員交往逐年遞增。「世代友好、永保和平」以及做「好鄰居、好夥伴、好朋友」的思想在成員國深入人心。
五、國際影響日盛,合作夥伴增多。上海合作組織先後吸收蒙古、巴基斯坦、伊朗、印度為觀察員,與阿富汗建立聯絡組,獲得聯合國大會觀察員地位,與聯合國經社理事會、東盟、獨聯體、歐亞經濟共同體、集安條約組織、經濟合作組織建立合作關系。2007年,土庫曼總統應邀首次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充分顯示上海合作組織對本地區不同類型國家的吸引力。其他國家也表達出願與上海合作組織開展合作的願望。上海合作組織的國際和地區影響不斷提升。
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首先,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地理相鄰、歷史相近、文化相通,有著傳統的友好交往歷史,開展合作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其次,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都面臨著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現實任務,都面臨著維護本國安全穩定的現實要求,都有通過本組織框架內各項合作促進本國發展、共同應對挑戰的現實意願。第三,經過多年的發展,上海合作組織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組織結構和法律體系,各方面工作積累了重要經驗,為下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矗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上海合作組織的建設和發展,這也是中國貫徹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實現和平發展的必然要求。多年來,中方同其他成員國一起,共同推動加強睦鄰互信、加大對地區經貿合作的投入、開展人文領域的交流和對話,為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壯大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⑽ 上海合作組織的性質是什麼
上海合作組織的性質是永久性政府間國際組織。上海合作組織基本宗旨和任務是加強成員國間的相互信任和睦鄰友好;發展多領域合作,維護和加強地區和平、安全與穩定,推動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共同打擊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打擊非法販賣毒品、武器和其他跨國犯罪活動,以及非法移民鼓勵開展政治、經貿、國防、執法、環保、文化、科技、教育、能源、交通、金融信貸及其他共同感興趣領域的有效區域合作等。
(10)上海合作組織創造性的提出擴展閱讀:
上海合作組織已建立國家元首、總理、總檢察長、安全會議秘書、外交部長、國防部長、經貿部長、文化部長、交通部長、緊急救災部門領導人、國家協調員等會議機制 。每個會議機制的運作,均有相應的文件予以規范。上海合作組織的協調工作由成員國國家協調員理事會負責。
上海合作組織國家元首理事會是最高領導機構。負責研究、確定上海合作組織合作與活動的戰略、優先領域和基本方向,通過重要文件。元首例行會議每年舉行一次,通常由成員國按國名俄文字母順序輪流舉辦,就組織內所有重大問題作出決定和指示,會議舉辦國擔任組織輪值主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