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發明家的故事有哪些
在東周中期以前,土木工匠們一直從事著原始的、繁重的勞動。直到有一位偉大的發明家利用他的智慧創造出許多靈巧的工具,他們才從那些枯燥乏味的勞動中解脫出來,他就是魯班。魯班是我國古代優秀的土木建築工匠之一,也是一個相傳有許多創造的傑出發明家。二千多年以來,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為「祖師」,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紀念。
當你看到家裡使用的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木工工具時,你或許會覺得這沒有什麼,但是在兩千多年前的奴隸社會時期,這都是了不起的發明,也正是由於這些發明的出現,才使得木工工匠的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
魯班其人
魯班,姓公輸,名般,魯國人,由於「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因此人們常稱他為魯班。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後。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歷史時期。當時,城邑建築和水利工種都有了相當的規模,鐵器已經逐步推廣到各個社會生產領域,大大推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生產的發展為奴隸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日趨沒落,奴隸起義和暴動此起彼伏。奴隸主控制的官府手工業被沖破了,很多手工業奴隸獲得了解放,於是獨立的個體手工業者出現了。據說魯班就是這個時期得到解放的奴隸工匠,並且因此有了遊走各地、到處做工的自由。
鋸的發明
大家可能還熟記著小學課本中的那篇關於魯班發明鋸的文章吧。傳說,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很大的任務——建築一座大宮殿。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緊。魯班的徒弟們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當時還沒有鋸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實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們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還是遠遠不夠,耽誤了工程的進度。那個年代,完成不了奴隸主的任務是要受重罰的,魯班心裡非常著急,就親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時候,他偶爾拉了一把長在山上的一種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劃破了。魯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為什麼這樣鋒利?他把草折下來細心觀察,發現草的兩邊都長有許多小細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既然小草的齒可以劃破我的手,那帶有很多小齒的鐵條應該可以鋸斷大樹吧。於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屬工匠的幫助下,魯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鋸——一把帶有許多小齒的鐵條。他用這個簡陋的鋸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從這個故事都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啟發:實踐出真知,鑽研出智慧。
每個人的成功都是有著內部和外部的影響的。魯班工藝的不斷進步離不開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幫忙。魯班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班母」與「班妻」
你知道嗎:彈墨線用的小鉤又被稱為「班母」,刨木料時頂住木頭的卡口又叫做「班妻」,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魯班的母親和妻子也都從事生產勞動,並對魯班有很大的幫助。據說「班母」的由來是這樣的:魯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線的時候,原來是由他母親拉住墨線頭的。後來經過多次實驗,母子倆在墨線頭上拴了一個小鉤,放線的時候,用小鉤鉤住木料的一端,就可以代替用手拉線,一個人操作就行了。從此,彈墨線不用再請母親幫忙了。後世木工便把這個小鉤取名為「班母」,以紀念這個創造。「班妻」的由來傳說是因為魯班刨木料起初是由他的妻子扶著木料,後來才改用卡口的緣故。
講述一個小插曲,根據《玉屑》上的記述:魯班成年累月在外給人蓋房,雨淋日曬,十分辛苦。他的妻子雲氏就動腦筋做了一把傘,讓魯班出門做工的時候帶上,可以遮日避雨。直到今天,傘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可見,魯班家庭還是對魯班有很大的影響的。
魯班的其他發明
魯班一生的發明創造很多。在《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都有所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發明的。象木工使用的曲尺(也叫矩),是魯班創造的,所以又名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
據《世本》上記載,石磨也是魯班發明的。磨,最初叫石豈(wei),漢代才叫做磨,是把米、麥、豆等加工成面的機械。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來,去掉穀物殼皮、破碎豆麥就成為人們日常的煩瑣勞作。早期採用的方法是用石頭把穀物壓碎或者碾碎,後來人們又把穀物放在石臼裡面用杵來春搗。這雖然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一大進步,但是仍然比較費時費力。接著,人們又發現與搗碎相比,研碎效果又好又省力。傳說魯班在勞動人民智慧的啟示下,用兩塊比較堅硬的圓石,各鑿成密布的淺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轉動,就把米面磨成粉了。這就是兩千多年以來我國各地廣泛使用的磨。磨的發明把杵臼的上下運動改變做旋轉運動,使杵臼的間歇工作變成連續工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魯班究竟怎樣發明磨的真實情況已經無從查考,但是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距今六千到六千五百年前後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有石輾棒和石制研磨盤。龍山文化時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經有了杵臼。因此,到魯班的時代發明磨,是有可能的。
魯班不只是土木工匠的「祖師」,還是一個很高明的機械發明家。他製造的鎖,外面不露痕跡,機關設在裡面,必須藉助配合好的鑰匙才能打開。在《墨子.魯問篇》還有這樣的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就是說魯班製作的木鳥能乘風力飛上高空,三天不降落。據傳說,魯班還改進過車輛的構造,製成了機動的木車馬。這種木車馬由木人駕御,裝有機關,能夠自動行走。後世有不少科技發明家,如三國時候的馬鈞、晉朝的區純、北齊的靈昭、唐朝的馬待封、清朝的黃履庄等,都受這個傳說的影響,相繼朝這個方向探索過。現在看來,說木鳥可以飛三天,木車木馬可以自動跑得不見蹤影,未免過於誇張,帶有神話色彩。但是這也說明魯班的技巧在當時確是相當傑出的。作為我們後人,在要實現前人的美好夢想時,也要考慮當時的科技水平和自身的實際能力,避免受一些虛無飄渺的傳說所誤導,耽誤自己的大好前程。
據說,魯班在兵器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據《墨子.公輸篇》記述,魯班曾經為楚國製造攻城用的「去梯」和水戰用的「鉤強」(又名「鉤拒」),在戰爭中都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後來他受了墨子的影響,不再製作這類戰爭的工具,專門從事生產和生活上的創造發明,造福於人民。
出身於世代工匠家庭的魯班在建築和雕刻方面的貢獻也很多。《述異記》上說,魯班刻制過立體的石質九州地圖。《列子.新論.知人篇》中關於魯班雕刻鳳凰的故事,更表現了他不怕譏諷、刻苦鑽研的精神。故事說,魯班想雕刻一隻鳳凰,還沒有雕成,就受到別人的譏笑,但是他沒有因此而停止工作,反而更加努力,終於刻出了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的鳳凰。那些曾經譏笑過他的人,終於不得不佩服魯班的高超技藝和頑強努力的精神。
二千四百多年來,人們世世代代傳頌著魯班發明創造的故事。人們為了表達對他的熱愛和敬仰,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魯班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事實上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他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象徵
❷ 古代四大發明家分別是誰
畢 升 印刷
蔡 倫 造紙術
沈 括 指南針
火 葯 唐朝古代煉丹家
❸ 中國古代有哪些發明,是誰發明的
中國古代發明家 姓名 領域 年代 發明作品 簡介 石申 天文學 戰國時期 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 石申--戰國時期的天文學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漢後,人們尊稱「天文」一書為「石氏星經」。書中標有 121 顆恆星的位置,書中還記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及交食等情況。石申編制了最早的星表。並稱之「少陽」已認識到能自身發光。 劉焯 天文學 隋代 《皇極歷》 劉焯--隋代天文學家。創制了《皇極歷》,他首先考慮到了日、月視運動的不均勻性,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計算日月視運動的速度。同時他把差歲改為 75 年差一度。 一行 天文學 唐代 《大衍歷》 一行--唐代天文學家。他編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大衍歷》,它包括十篇歷議,是古代非常先進的歷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紀,中國人以太陽和月亮運動為依據,創立了一種陰陽歷法。 楊忠輔 文學家 南宋時期 《統天歷》 楊忠輔--中國南宋時期天文學家。他創制了《統天歷》,他確定回歸年長度為 365.2425 日。並發現回歸年長度有消長現象。 洛下閎 天文學 漢代 赤道式儀器 洛下閎--中國漢代天文學家。改創了赤道式儀器,定下了赤道式渾儀的基本結構。 蘇頌 天文學 宋代 天象儀 蘇頌--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和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有 8 人高,每層有門,一到時間門開,木人出來報時。(後面有漏壺和機械繫統)。 莘七娘 10 世紀 孔明燈,走馬燈 莘七娘——在10世紀時發明了松脂燈(孔明燈)作為打仗時的信號燈,這是中國人最早利用熱氣球。同時發明了走馬燈,這是航空燃氣渦輪的始祖。 裴秀224~271 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 裴秀——在中國最早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並繪制了《禹貢地域圖》。 馬鈞 機械設計 三國時代 龍骨水車(又叫翻車) 馬鈞——魏國人,傑出機械設計和創造家。三國時代創制了龍骨水車(又叫翻車),他能連續提水,灌溉用的水機具——桔槔。結構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稱 李春 橋梁設計 605~617 趙州橋 李春—— 605~617 年,首創了在主拱圖上設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橋。有名的趙州橋就是他設計的。 丁緩 發明家 漢代 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 丁緩——漢代,在 180 年生於長安。發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有長安巧工之稱。 沈括 科學家 宋朝 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沈括—— 1031~1095 年,宋朝科學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蔡倫62~121 紙 蔡倫—— 62~121 年,蔡倫採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成功。 105 年將此發明報皇帝。於 114 年被皇帝封為龍亭侯。當時人稱紙為蔡侯紙。 12 世紀,造紙術間接傳到歐洲。 13 世紀,蒙古人用蔡侯紙在波斯發行第一批紙幣。 14 世紀,朝鮮、越南、日本也開始使用紙幣。紙牌然後經由阿拉伯國家再傳到歐洲。 畢升1041~1048 活字印刷術 畢升—— 1041~1048 年,中國北宋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杜詩91~不祥 水力鼓風機 杜詩—— 91 年,河南人。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浦元 三國時期 淬火技術 浦元—— 300 年,三國時期。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 孫子 三國時期 孫子算經 孫子—— 300 年,乘余定理的起源一題為「物不知數」,寫了「孫子算經」一書系統論述了籌算記數制。 秦九韶 數學 1202~1247 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 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秦九韶—— 1202~1247 年,中國數學家。寫有《數書九章》,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 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李治 數學 測園海鏡 李治——中國數學家,著有「測園海鏡」是中國第一本系統改述「天元術」的巨書。 沈括 宋朝 沈括發現用細線系在磁針的中央(指南針),並將其懸掛起來。經過觀察、發現,寫進了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以後人們把用磁鐵製作的針成為指南針,還有指南桌。 13世紀到東方玩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見到了指南針,並把它傳到了歐洲。 墨子 公元前 400 年 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墨子——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書論述了杠桿平衡,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❹ 唐朝有那些科技
1、測量子午線長度
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僧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在實測中他認識到,在小范圍有限的空間里得到的認識,不能任意向大范圍甚至無際的空間推演,這是我國科學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
2、《千金方》
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葯學成果,並有許多創見,在我國醫葯學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唐高宗時期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行的葯典。
3、雕版印刷術
唐朝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剛經》(現藏大英博物館)。
4、造紙術
唐朝在造紙過程中加礬、加膠、塗粉、灑金、染色等加工技術相繼問世,為生產各種各樣的工藝用紙奠定了技術基礎。生產出來的紙張質量越來越高,品種越來越多。中國的造紙技術通過阿拉伯地區遠傳到西亞、歐洲。
5、火葯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葯的國家,隋代時,誕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體系火葯。唐朝中期的書籍里已經有了製成火葯的配方。黑色火葯在晚唐(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從目前的史料來看,最早使用火葯武器是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當時,地方割據勢力在互相攻伐中,曾使用飛火攻城。飛火就是在箭桿上綁一個火葯團,點燃引信後射出去。
❺ 火葯是唐朝發明的嗎煉丹家是哪個朝代的
火葯的西方最早出現在東晉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一書中,他是道教中人士。
❻ 中國古代都有哪些發明家
1、紙張——蔡倫,東漢太監。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被漢和帝封為龍亭侯,時稱蔡侯紙。
2、活字印刷術——畢升,北宋湖北英山布衣。沈括《夢溪筆談》載,其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燒硬後便成活字。可施墨鋪紙印刷,經烘烤取下活字,又可再用。
3、織布機——黃道婆,南宋末上海人,童養媳出身。從海南崖縣黎民學到紡織技術,回故里改革棉紡工具,包括去籽攪車,彈棉椎弓,三錠腳踏紡紗車。
4、水力鼓風機——杜詩,東漢南陽太守。水排以水為動力,通過滾動機械使皮製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稱為「杜詩水排」,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
5、麻將——難考。一說明朝太監鄭和,豐富出洋水手生活;二說明初萬秉迢,引喻梁山好漢;三說起源江蘇太倉,以籌牌記數酬勞。最早有關麻將的計載是宋朝楊大年「麻將經」,清人陳實門豐富發展。
6、火柴——北齊宮女。陶谷《清異錄》載,577年北齊兩面受敵,缺火種來燒飯和取暖,絕望中一群貧苦宮女竟神奇地發明了火柴,用硫磺製作而成。
7、算盤——難考,初為算籌。一說東漢天文學家劉洪創造了「乾象歷」,並親授其法予徐岳,徐著《數術記遺》第一次記載了算盤的樣式;二說劉洪問學於道家天目先生,傳授珠算之法;三說算盤的名稱最早見於元學者劉因《靜修先生文集》。
8、小孔成像——墨子,宋大夫,先秦墨家代表。《墨子》論述了杠桿平衡,並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的實驗,解釋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線進行的性質。這是對光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
9、指南針——沈括,宋朝科學家。戰國時發明了司南,沈括《夢溪筆談》進一步說明了用鐵針磁化製作指南針的方法。
10、測園海鏡——李治,宋元數學家,《測園海鏡》是第一本改述「天元術」的巨書。
11、淬火技術——浦元,三國蜀工匠,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
12、大衍求一術——秦九韶,南宋數學家。《數書九章》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秦九韶、李冶、楊輝、朱世傑並稱宋元數學四大家。
13、孫子問題——孫子,三國數學家。《孫子算經》上卷介紹籌演算法則(春秋就採用十進位值制記數),下卷則有著名的「物不知數」題(乘余定理的起源),亦稱「孫子問題」。
14、造塔術——喻皓,北宋建築師。設計靈感塔,著《木經》,有造塔魯班之稱。
15、л精確值——祖沖之,南朝數學家。利用劉微割圖術提出л更精確的上下界,即3.1415926〈л〈3.1415927。製成《大明歷》,造出指南車,千里船。
16、割圖術——劉微,魏晉數學家。發明了割圖術,取л值3.14。還發明了介線性方程組的新分法,提出了不定方程問題,建立了等差級數前幾項和公式。
17、四元術——朱世傑,元代數學家。編撰中國第一本算學啟蒙,又著《四元玉鑒》,把天元術推廣為「四元術」,這是一種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可包括4個未知數)。
18、卧褥香爐(平衡環)——丁緩,漢長安巧工。《西京雜記》記載,其作卧褥香爐,一名被中香爐(初為房風發明),其法後絕,運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被褥中,故以為名。其原理與現代陀螺儀中的萬向支架相同。又作七輪扇,七輪大皆徑尺,遞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19、敞肩式拱橋——李春,隋代建橋巨匠,首創了在主拱圖上設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橋趙州橋。
20、龍骨水車——馬鈞,三國魏人,時稱「天下之名巧」。水車桔槔(翻車)能連續提水,結構精妙。又先後改進了織綾機、製造了已經失傳的指南車、為魏明帝曹睿製做了「水轉百戲」、設計製造出了輪轉式發石車。
21、制圖六體——裴秀,晉魏地圖學家,曾與機械專家馬鈞辯難。在中國最早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並繪制了《禹貢地域圖》。
22、走馬燈——莘七娘,五代閩國隨軍夫人。發明了松脂燈(孔明燈)作為打仗時的信號燈,這是中國人最早利用熱氣球。又發明了走馬燈,乃航空燃氣渦輪的始祖。
23、天象儀——蘇頌,宋代天文學家。與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
24、赤道式儀器——洛下閎,漢天文家。改創赤道式儀器,定下了赤道式渾儀的基本結構。
25、統天歷——楊忠輔,南宋天文學家。創制了《統天歷》,確定回歸年長度為 365.2425 日。並發現回歸年長度有消長現象。
26、大衍歷——僧一行,唐代高僧、天文家。編制新的歷法《大衍歷》,包括十篇歷議,是古代非常先進的歷法。世界第一次發現恆星位置變動的現象。
27、皇極歷——劉焯,隋代天文學家。制定《皇極歷》,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以計算日月視運動的速度。又把差歲改為 75 年差一度。
28、石氏星經——石申--戰國魏國天文學家。著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後世尊為「石氏星經」。書中標有 121 顆恆星的位置,還記有五大行星的運行及交食等情況。石申編制了最早的星表。
29、天文儀表——郭守敬,元代傑出天文學家。創制了高表、玲瓏儀、觀象台計 16 種儀表,專供測量天體使用。還製作了簡儀,測定了黃赤交角。
30、渾天儀——張衡,東漢天文學家。渾天說代表人物,設計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並對日月星辰做了許多觀測和分析,畫出我國首張星圖。
31、運河船閘——喬維岳,後周壽州刺史,984年發明了運河船閘,提高了河運能力。
32、機械鍾—— 僧一行,唐朝高僧、數學家,發明了機械鍾,實際上是一架附有報時裝置的天文儀器,而不是一架簡單的鍾表。
33、七巧板——難考。一般認為源於宋明燕(宴)幾圖,黃伯思撰《燕幾圖》,明代嚴澄著《燕幾譜》將方形改為三角形,用13張三角形的案幾合為蝶翅形,稱為燕翅幾,也可拼出各種圖形。清初始有七巧板,養拙居士《七巧圖》刊行,使之流傳。
34、耬犁——趙過,西漢搜粟都尉。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耬車有獨腳、二腳、三腳、甚至四腳數種。
35、火腿——宗澤,宋朝名將。發明了火腿的製作方法。
36、糕點——聞仲,奉商紂之命討伐武王,為減少埋鍋造飯時間,設計了一種用飴糖和谷粉粘在一起的糖餅,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點心。
37、毛筆——蒙恬,秦朝大將。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製成蒼毫名秦筆。
38、豆腐——劉安,淮南王,劉邦之孫。熬丹葯時無意間用黃豆、鹽鹵做成了豆腐腦。又說樂毅(戰國燕國大將)父母年老嚼不動黃豆,就磨成豆漿,再撒鹽鹵成了豆腐。
39、理發工具——羅隱,唐明皇時人,亦稱羅祖、羅真人,發明理發手藝和工具。
40、皮鞋——孫臏,戰國軍事家。苦不能行走,發明原始皮鞋,為「製鞋始祖」。
41、玻璃——陸毒,西漢綠林好漢,用石頭架鍋做飯時發出強光,原來是石頭被燒得透明,此為中國原始玻璃。
42、中醫四診——扁鵲,戰國名醫秦越人,創立望、聞、問、切「四診」醫術。
43、拋石機——馬鈞,三國魏人,把諸葛亮的連發弩改成拋石機(發石車)。
44、新式織綾機——馬鈞,三國魏國人。當時的織機經線有五十躡(腳踏操縱板)、六十躡,馬鈞將其一律改為十二躡,大大提高了功效。
45、眼鏡——孫雲球,清初科學家,中國眼鏡業創始人,著《鏡史》。
46、體操——華佗,三國神醫。他發明五禽戲,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關節都能得到舒展的醫療體操,是專門編了用作健身用的。
47、性激素——張仲景,東漢名醫。他發明了五石散,原用來治療瘧疾。葯性偏熱,服用全身酷熱難當,必須以陰寒食物來抑其燥火,故又名寒食散。又說,服食後激動不已且不能著衣,疑有催情作用。魏人何晏廣為宣傳,遂在文士間蔚然成風。
48、二十四節氣——鄧平,漢朝科學家。《尚書》對節氣有所記述,西漢劉安《淮南子》有完整的24節氣記載。前104年鄧平制定《太初歷》,正式把24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24節氣的天文位置。
49、法醫——宋慈,宋代名醫,福建建陽人。《洗冤集錄》是一部千古不朽的檢驗專著,被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
50、麻醉術——華陀,三國神醫。他發明「麻沸散」,主葯是莨菪子和曼佗羅。開創全身麻醉的先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術做腹腔手術的人。
51、人造金——葛洪,晉代道士煉丹家。其《抱朴子》中的「黃自」卷側重講了許多人造黃金和自銀,煉丹術已經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學葯品。
52、隸書——程邈,秦始皇囚徒,故稱隸書。在獄中改進文字,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
53、楷書——鍾繇,三國魏書家。魏初任相,與王羲之並稱「鍾王」。
54、行書——劉德升,後漢書家。《太平廣記》載,「行書者,後漢劉德升所造也。行書即正書之小變,務從簡易,相聞流行,故謂之行書」。
55、草書——張芝,漢代書家。草書始於漢初章草(急就章),漢未張芝變「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的「狂草」。
56、小篆——李斯,秦國丞相。秦採取「書同文」政策,廢除六國文字中和秦文字不同的形體,將秦國的大篆進行簡省刪改規范,形成了一種新的正式字體「小篆」。
57、幾何——墨子,宋大夫,先秦墨家代表。《墨經》中提出了點、線、方、圓等幾何概念。
58、勾股定理——商高,西周人。一般稱為畢氏定理,由古希臘數學家畢達格拉斯首先發現。但《周髀算經》記載商高與周公的一段對話,商高說「故折矩,勾廣三,股修四,經隅五」,遠早於畢氏,有人主張應稱商高定理。
59、吊橋——李冰,戰國秦水利家,興建都江堰。還在四川灌縣修建了安藍橋,這是世界最早的竹纜鏈橋。總長320米,有八個孔,整個結構中沒有一塊金屬材料。
60、標度盤——趙達,晉朝科學家。570年發明了指針式標度盤裝置,結構精細復雜令人驚奇,由多達40個同心圓組成。
61、火槍——唐福,宋朝科學家。995年使用火葯造出火簡、火槍。後來火槍經阿拉伯傳到歐洲,出現最原始的步槍。唐福還發明了火球和火蒺藜兩種火葯武器。後來,宋人陳規又發明了長竹管制火槍,引燃葯捻點爆。
62、火炮——鄭瑤,唐末科學家。將火葯包裝在拋石機上,用火點著向敵人拋過去的,《九國志》將這種打法稱為「發機飛火」。904年鄭瑤攻南昌便運用火炮陷龍沙門。
63、火箭——馮繼升,宋朝科學家。907年向政府獻上製作火箭的方法,政府還賜了他一些獎勵。1000年唐福又向宋朝政府獻火箭。
64、直升飛機——徐正明,清初發明家,江蘇吳縣人。前500年中國人製成了直升竹蜻蜓,這是直升飛機的起源。17世紀徐正明製成原始的飛行器棗飛車,離地尺余,飛渡港汊。堪稱直升機型式飛行器最原始試驗。
65、水雷——唐荊川,明朝抗倭英雄。其《武論》中闡述水雷製作方法,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操縱機械擊發的水雷。
66、煙花——李畋,唐代花炮祖師,湖南瀏陽大瑤人。傳說鑽研《荊楚歲時記》中燃竹驅祟避邪之記,始有火硝爆竹之首創。又傳,得葯王孫思邈指點,將「伏火硫磺」首創為「火硝紙爆」,開「煙花禮炮」之先河。
67、宣紙——孔丹,東漢蔡倫的徒弟。傳說他想造一種精良的白紙,但屢試屢敗,便周遊四方,終於在安徽涇縣造出宣紙。
68、炒肝——劉喜貴,清會仙居掌櫃。用料為豬腸和豬肝,著名北京小吃。
69、臭豆腐——王致和,清康熙年間人。從安徽進京趕考落選,遂留在京城豆腐。無意間發明了臭豆腐,傳說慈禧賜名「青方」。
70、麵筋——張士誠,元末農民軍首領。《事物紺珠》說,梁武帝當年作斷酒肉文,創造了麩(麵筋)替代雞豚。但江浙民間說,乃張士誠手下廚師所創。
71、五香醬羊肉——馬永祥,清乾隆年間月盛齋掌櫃。月盛齋馬家老鋪由回族人馬慶瑞1775年創辦,以製作五香醬羊肉和燒羊肉著稱,從第二代馬永祥開始出名。
72、皮影戲——李少翁,東漢方士。為漢武帝做皮影戲,得見已逝的寵妃李夫人。佛教徒多用皮影藝術宣傳佛教。
73、木偶戲——偃師,周穆王的工匠。又稱傀儡戲,最早代替活人殉葬,全盛時期為宋代。
74、獸醫——馬師皇,黃帝時代獸醫。善醫馬及各種野獸,被後世尊為獸醫始祖。
75、冰糖——鄒和尚,唐代僧人,愛科學,尤重製糖技術,首創冰糖,列為朝廷貢品。製糖技術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
76、饅頭——諸葛亮,三國蜀謀士。發明肉餡饅頭替代人頭,用以祭祀。
77、桿秤——范蠡,春秋謀士。他在經商中發現,買賣都是用眼估堆,很難做到公平,便發明了老秤。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外加福祿壽三星,組成了十六兩秤的「秤星」,告誡商人,缺一兩折福,缺二兩折祿,缺三兩折壽。
78、紙幣——張詠,北宋名臣。主政四川時,覺得金銀銅錢攜帶不便,於是創立「交子」制度。這是中國最早的紙幣,也是全世界最早的紙幣。
79、笛子——京房,漢音樂家。他對羌笛進行改造,從四孔變成五孔。而漢武帝時丘仲機所造之笛,完全是羌笛形制。
80、彈弓——考子。古語說「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生於古之孝子」,意思是說,弩箭由弓箭而產生,弓箭由彈弓而產生,彈弓的產生是因為一位孝子。古代實行淺葬,時有野獸掏墳吃肉,有個孝子在守墳時發明了彈弓。
81、火鍋——難考。一說三國魏文帝,時有「五熟釜」,就是分有幾格的鍋,形同今天的「鴛鴦鍋」;二說成吉思汗,為了使部隊不延誤戰機,將羊肉切成小塊擲進沸騰的鍋里眾人共吃;二說長江纖夫,火鍋熱湯佐以烈酒,疲乏頓消。其實,火鍋的發展是漸進式的。
82、腐乳——王婆,漢代商人。在漢中街賣豆腐,與佘員外競爭不利,豆腐長期積壓變質,無意中發明了豆腐乳。又說,苗栗客家人發明了「豆腐飴」。
83、月餅——楊貴妃,唐玄宗寵妃。殷周時期就有紀念聞仲的「太師餅」,後從西域引進芝麻、胡桃,改稱「胡餅」。某年中秋,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玄宗嫌「胡餅」不雅,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隨口命曰「月餅」。
84、車船——李皋,唐朝人。《舊唐書》說李皋「常運心巧思為戰艦,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所造省易而久固」。所造車船即現代輪船的始祖。又說,南北朝祖沖之所造"千里船"日行100多里,就是車船。
85、獨輪車——諸葛亮,三國蜀相。前身是木牛流馬,俗稱「小車」、「雞公車」、「羊角車」。其實,這種車相傳大禹治水時就已經發明。
86、轆轤——史佚,周代初期的史官。《物原》記載,「史佚始作轆轤」。
87、耬車——趙過,漢武帝時期人。戰國時期就有了播種耬車,趙過在一腳耬和二腳耬的基礎山,發明了三腳耬,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
88、賈憲三角——賈憲,北宋數學家。他創制了一幅數字圖式,即「開方作法本源圖」。此圖見於楊輝書中,特意說明「賈憲用此術」。所以,稱為「楊輝三角」是不妥當的。
89、地磁偏角發現——沈括,宋代科學家。他在《夢溪筆談》記述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可以指南的時候指出,「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世界上關於地磁偏角最早發現。
90、皮蛋——吳江人。傳說明代蘇州吳江有一家小茶館,掌櫃常把茶葉渣倒在爐灰堆中,他家的鴨子又常在爐灰堆上生蛋,無意中發明了皮蛋。
91、制墨——邢夷,西周人。《述古書法纂》載,「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最早記載的是三國魏書法家韋誕(字仲將),「仲將之墨,一點如漆」。
92、法典——皋陶,唐堯主管司法的大臣,首創國家第一部法典,被萬世敬奉為獄神或司法神。虞舜親自創作了三故五典,做為治國之文典制度之本。
93、榻床——呂望,即姜子牙。《廣博物志》載,「神農始作床,少昊始作簣,呂望始作榻」。
94、船櫓——魯班,春秋魯國發明家。他看見魚兒在水中揮尾前進,遂削木為櫓。此說恐有附會,東漢劉熙《釋名釋船》對櫓作出了解釋,它省力且高效,有一櫓三槳之說。
95、石碾——魯班,春秋魯國工匠。明《物原》說,「魯般作礱磨碾子」。但是,目前未發現魏晉以前的考古實物,疑出現較晚。
96、石磨——魯班,春秋魯國工匠。《世本·作篇》載,「公輸班作磑」。公輸班即魯班,磑即磨。《說文解字》也說,「古者公輸班作磑」。
97、風箏——魯班,春秋魯國工匠。傳說發明了風箏,升空三日而不墜。
98、雨傘——魯班,春秋魯國工匠。傳說發明了傘,傘骨用竹或檀香木製成,上面覆以樹葉或羽毛做的傘面。
99、紙牌——張遂,唐代高僧一行。紙牌起源於葉子戲(紙牌只有樹葉大),而葉子戲由僧一行發明。後來馬可波羅帶到了歐洲,遂有撲克。
100、硯台——子路,孔子學生,硯墨而傳之。又說,春秋魯人仲田鑿石而成。
❼ 唐朝發明了什麼,建築了什麼,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概況 (一)中國古代建築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1) 原始住居與建築雛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國原始人就已經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為棲身之所,北京、遼寧、貴州、廣東、湖北、浙江等地均發現有原始人居住過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黃土層為牆壁,用木構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進而發展為地面上的建築,並形成聚落。長江流域,因潮濕多雨,常有水患獸害,因而發展為桿欄式建築。對此,古代文獻中也多有「構木為巢,以避群害」、「上者為巢,下者營窟」的記載。據考古發掘,約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構築木架房屋(如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黃河流域也發現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遺址、臨潼姜寨遺址)。這些聚落,居住區、墓葬區、制陶場,分區明確,布局有致。木構架的形制已經出現,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與功用不同而有圓形、方形、呂字形等。這是中國古建築的草創階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紀夏朝建立,標志著原始社會結束,經過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戰國,在中國的大地上先後營建了許多都邑,夯土技術已廣泛使用於築牆造台。如河南偃師二里頭早商都城遺址,有長、寬均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開間的殿堂,周圍以廊。此時木構技術較之原始社會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鋸、鑿、鑽、鏟等加工木構件的專用工具。木構架和夯土技術均已經形成,並取得了一定的進步。西周興建了豐京、鎬京和洛陽的王城、成周;春秋、戰國的各諸侯國均各自營造了以宮室為中心的都城。這些都城均為夯土版築,牆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門。宮殿布置在城內,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構架已成為主要的結構方式,屋頂已開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構架上飾用彩繪。這標志著中國古代建築已經具備了雛形,不論夯土技術、木構技術還是建築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築材料的製造與運用,色彩、裝飾的使用,都達到了雛形階段。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以後歷代發展的基礎。
(2)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並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之後,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並且動用全國的人力、物力在咸陽修築都城、宮殿、陵墓。今人從阿房宮遺址和始皇陵東側大規模的兵馬俑列隊埋坑,可以想見當時建築之宏大雄偉。此外,又修築通達全國的馳道,築長城以防匈奴南下,鑿靈渠以通水運。這些巨大工程,動輒調用民力幾十萬,幾乎都是同時並進,秦帝國終以奢欲過甚,窮用民力,二世而亡。
漢代繼秦,經過約半個多世紀的休養生息之後,又進入大規模營造建築時期。漢武帝劉徹先後五次大規模修築長城,開拓通往西亞的絲綢之路;又興建長安城內的桂宮、光明宮和西南郊的建章宮、上林苑。西漢末年還在長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東漢光武帝劉秀依東周都城故址營建了洛陽城及其宮殿。
總秦、漢五百年間,由於國家統一,國力富強,中國古建築在自己的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發展高潮。其結構主體的木構架已趨於成熟,重要建築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頂形式多樣化,廡殿、歇山、懸山、攢尖、囤頂均已出現,有的被廣泛採用。制磚及磚石結構和拱券結構有了新的發展。
(3) 傳統建築持續發展和佛教建築傳入
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此期間,傳統建築持續發展,並有佛教建築傳入。西晉統一中國不久,就爆發了「八王之亂」,處於西北部邊境的幾個少數民族領袖,率部進入中原,先後建立了十幾個政權,史稱十六國時期。到了西元460年,北魏才統一了中國北方,繼而又分裂。在南方,晉室南遷建立了東晉政權,接著先後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這就是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自此,中國南北兩方社會經濟才逐漸復甦,北朝營建了都城洛陽,南朝營建了建康城。這些都城、宮殿均系在前代基礎上持續營造,規模氣勢遠遜於秦、漢。
東漢時傳入中國的佛教此時發展起來,南北政權廣建佛寺,一時間佛教寺塔盛行。據記載,北魏建有佛寺三萬多所,僅洛陽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區還開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峰峰南響堂山和北響堂山石窟等。這就使這一時期的中國建築,融進了許多傳自印度(天竺)、西亞的建築形制與風格。
(4)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潮
隋、唐時期的建築,既繼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來影響,形成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建築體系,把中國古代建築推到了成熟階段,並遠播影響於朝鮮、日本。
隋朝雖然是一個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築上頗有作為。它修建了都城大興城,營造了東都洛陽,經營了長江下游的江都(揚州)。開鑿了南起餘杭(杭州),北達涿郡(北京),東始江都,西抵長安(西安),長約2500公里的大運河。還動用百萬人力,修築萬里長城。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現今河北趙縣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橋安濟橋。
唐代前期,經過一百多年的穩定發展,經濟繁榮,國力富強,疆域遠拓,於開元年間(714~741年)達到鼎盛時期。在首都長安與東都洛陽繼續修建規模巨大的宮殿、苑囿、官署。在全國,出現了許多著名地方城、商業和手工業城,如廣陵(揚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寧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荊州(江陵)、廣州等。由於工商業的發展,這些城市的布局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鎮興建了大量寺塔、道觀,並繼承前代續鑿石窟佛寺,遺留至今的有著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禪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興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尋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此期間,建築技術更有新的發展,木構架已能正確地運用材料性能,建築設計中已知運用以「材」為木構架設計的標准,朝廷制定了營繕的法令,設置有掌握繩墨、繪制圖樣和管理營造的官員。
(5) 宋、遼、金時期建築的發展與《營造法式》的頒行
從晚唐開始,中國又進入三百多年分裂戰亂時期,先是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的更替和十個地方政權的割據,接著又是宋與遼、金南北對峙,因而中國社會經濟遭到巨大的破壞,建築也從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來,再沒有長安那麼大規模的都城與宮殿了。由於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布局、建築技術與藝術,都有不少提高與突破。譬如城市漸由前代的里坊制演變為臨街設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在建築技術方面,前期的遼代較多的繼承了唐代的特點,而後期的金代,建築上則繼承遼、宋兩朝的特點而有所發展。在建築藝術方面,自北宋起,就一變唐代宏大雄渾的氣勢,而向細膩、纖巧方面發展,建築裝飾也更加講究。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朝廷頒布並刊行了《營造法式》。這是一部有關建築設計和施工的規范書,是一部完善的建築技術專書。頒刊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宮殿、寺廟、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築的管理。書中總結歷代以來建築技術的經驗,制定了「以材為祖」的建築模數制。對建築的功限、料例作了嚴密的限定,以作為編制預算和施工組織的准繩。這部書的頒行,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築到了宋代,在工程技術與施工管理方面已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水平。
(6)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最後一個發展高潮
元、明、清三朝統治中國達六百多年,其間除了元末、明末短時割據戰亂外,大體上保持著中國統一的局面。由於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已屆尾聲,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緩慢,因此建築的歷史也只能是最後的發展高潮了。元代營建大都及宮殿,明代營造南、北兩京及宮殿。在建築布局方面,較之宋代更為成熟、合理。明清時期大事興建帝王苑囿與私家園林,形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造園高潮。喇嘛教建築的營造,完全是出於清朝廷的政治需要,一時間蒙、藏、甘、青等地廣建喇嘛廟,僅承德一地就建有十一座。這些廟宇規模宏大,製做精美,是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一個畸型。明清兩代距今最近,許多建築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宮殿、壇廟,京郊的園林,兩朝的帝陵,江南的園林,遍及全國的佛教寺塔、道教宮觀,及民間住居、城垣建築等,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光輝華章。
❽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分別是誰發明的
造紙術(也稱蔡侯紙)。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改進了造紙術,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
11世紀中葉時中國大科學家沈括還對指南針感到匪夷所思,他的《夢溪筆談》介紹了指南針的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發現和指南針的架設方法。
唐朝中期著名道士清虛子已經掌握了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硫、硝、碳三種物質可以構成一種極易燃燒的葯,這種葯被稱為「著火的葯」,即火葯。
印刷術的發明者沒有記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發明於唐朝,目前發現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單頁版印度梵文撰寫的《陀羅尼經》,該經是印在亞麻紙上,於650年至670年間出版,且在1974年於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艾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❾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什麼發明家是誰
四大發明
指南針
在發明指南針之前人類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會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是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使人類航行有了方向。
中國在北宋時期就發明了人工磁化的兩種方法:一種是沈括所說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的方法,另一種是利用地球磁場的作用使鋼鐵磁化。
人們把經過磁化的鋼針,穿過幾根燈草,放在一個乘滿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為航船指明方向,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來指示方向的儀器--指南針。
火葯
火葯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因為是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製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葯物,所以取名「火葯」,意思是「著火的葯」。
唐朝末年,火葯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葯包點著以後,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後來人們將球狀火葯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後,用弓箭將火葯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葯、毒葯,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後,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後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以後又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製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造紙術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出貢獻之一。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半島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