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生命的創造性配方進化

生命的創造性配方進化

發布時間:2021-06-24 19:42:39

A. 生物進化的原理方法

生物進化 這個問題當你進入高中生物第二冊的時候就會有一章的內容來給你解釋了.不過,先從很科學的術語上給你一些資料吧,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一切生命形態發生、發展的演變過程。「進化」一詞來源於拉丁文evolutio,原義為「展開」,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漸變化、發展,由一種狀態過渡到另一種狀態。1762年,瑞士學者邦尼特最先將此詞應用於生物學中。 進化思想的發展古代人們在栽培植物和馴養動物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關於生物的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知識,注意到生物機體的變化以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逐步形成了樸素的生物進化思想。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通過對他那個時代有關動物的知識的系統整理,把540種動物按性狀的異同分為有血的和無血的兩大群,每群之下又分為若干類。他進一步提出生物等級即生物階梯的觀念,認為自然界所有生物形成一個連續的系列,即從植物一直到人逐漸變得完善起來的直線系列。中國戰國時期匯集的《爾雅》一書記載了生物類型的變化;漢初的《淮南子》一書,不僅對動植物作了初步分類,而且提出各類生物是由其原始類型發展而來的。 近代科學誕生以前,進化思想發展緩慢,當時廣為流行的是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這種觀點直到18世紀仍在生物學中占統治地位,其代表人物是瑞典植物學家 C.von 林耐(1707~1778)。他所提出的分類系統雖然有助於揭示生物物種之間的歷史聯系,但他卻把物種看作是上帝創造的不可改變的產物。隨著生產和科學的發展,積累了許多新的與物種不變相矛盾的事實。在大量事實的影響下,甚至象林耐這樣堅定的神創論者,在晚年也不得不承認由於雜交的結果能產生新種。和林耐的觀點相反,法國學者G.L.L.布豐(1707~1788)相信物種是變化的,現代的動物是少數原始類型的後代。他把有機體與居住環境聯系起來,認為氣候、食物和人的馴養等因素可引起動物性狀的變異。1809年,另一位法國學者J.-B.de拉馬克(1744~1829)在其《動物學哲學》中,用環境作用的影響、器官的用進廢退和獲得性的遺傳等原理解釋生物進化過程,創立了第一個比較嚴整的進化理論。1859年C.R.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一書,論證了地球上現存的生物都由共同祖先發展而來,它們之間有親緣關系,並提出自然選擇學說以說明進化的原因,從而創立了科學的進化理論,揭示了生物發展的歷史規律。 19世紀80年代以來,以A.魏斯曼(1834~1914)為代表的新達爾文主義,把種質論和自然選擇學說相結合,豐富了達爾文的進化理論。20世紀30年代以來,以T.杜布尚斯基(1906~1975)等人為代表的綜合進化論綜合了細胞遺傳學、群體遺傳學以及古生物學等學科的成就,進一步發展了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進化理論。60年代末,日本學者木村資生等人提出中性學說,又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進化的某些特徵,補充、豐富了進化論。 進化的進步性地球上的生命,從最原始的無細胞結構生物進化為有細胞結構的原核生物,從原核生物進化為真核單細胞生物,然後按照不同方向發展,出現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植物界從藻類到裸蕨植物再到蕨類植物、裸子植物,最後出現了被子植物。動物界從原始鞭毛蟲到多細胞動物,從原始多細胞動物到出現脊索動物,進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動物——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中的魚類又演化到兩棲類再到爬行類,從中分化出哺乳類和鳥類,哺乳類中的一支進一步發展為高等智慧生物,這就是人。 生物界的歷史發展表明,生物進化是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的過程,從中呈現出一種進步性發展的趨勢。一般說來,進化過程的進步具有如下特徵:①在生物界的前進運動中,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形態結構的逐步復雜化和完善化;與此相應,生理功能也愈益專門化,效能亦逐步增高。② 從總體上看,遺傳信息量隨著生物的進化而逐步增加。③內環境調控的不斷完善及對環境分析能力和反應方式的發展,加強了機體對外界環境的自主性,擴大了活動范圍。 生物進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現出種種特殊的復雜情況。除進步性發展外,生物界中還存在特化和退化現象。特化不同於全面的生物學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對某種環境條件的特異適應。這種進化方向有利於一個方面的發展卻減少了其他方面的適應性,如馬由多趾演變為適於奔跑的單蹄。當環境條件變化時,高度特化的生物類型往往由於不能適應而滅絕,如愛爾蘭鹿,由於過分發達的角對生存弊多利少,以至終於滅絕。對寄生或固著生活方式的適應,也可使機體某些器官和生理功能趨向退化。如有一種深海寄生魚,雄體寄生在雌體上,雄體消化器官退化,唯有精巢特別膨大,以保證種族繁衍。 有些研究者對進化的進步性表示懷疑,認為進步性不是進化的基本特徵,也不是進化的本質。科學研究證明,進化不全都引起進步,進化過程中也有退化,但從有機界總的進化過程看,進步性發展是進化的主流和本質。 進化的方式生物界各個物種和類群的進化,是通過不同方式進行的。物種形成(小進化)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漸進式形成,即由一個種逐漸演變為另一個或多個新種;另一種是爆發式形成,即多倍化種形成,這種方式在有性生殖的動物中很少發生,但在植物的進化中卻相當普遍,世界上約有一半左右的植物種是通過染色體數目的突然改變而產生的多倍體。物類形成(大進化)常常表現為爆發式的進化過程,從而使舊的類型和類群被迅速發展起來的新生的類型和類群所替代。 漸進進化是達爾文進化論的一個基本概念。達爾文認為,在生存斗爭中,由適應的變異逐漸積累就會發展為顯著的變異而導致新種的形成。因為「自然選擇只能通過累積輕微的、連續的、有益的變異而發生作用,所以不能產生巨大的或突然的變化,它只能通過短且慢的步驟發生作用」。與達爾文的主張相反,早期遺傳學家如荷蘭的H.de弗里斯等相信,新種可由大的不連續變異即突變直接產生,並把這種方式看作是進化變化的主要源泉,認為自然選擇對生物的進化不起積極作用。現代進化論堅持達爾文的漸變論思想和自然選擇的創造性作用,強調進化是群體在長時期的遺傳上的變化,認為通過突變(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或遺傳重組、選擇、漂變、遷移和隔離等因素的作用,整個群體的基因組成就會發生變化,造成生殖隔離,演變為不同物種。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些古生物學者根據化石記錄中顯示出的進化間隙,提出間斷平衡學說,代替傳統的漸進觀點。他們認為物種長期處於變化很小的靜態平衡狀態,由於某種原因,這種平衡會突然被打斷,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成為新種。 生物的進化既包含有緩慢的漸進,也包含有急劇的躍進;既是連續的,又是間斷的。整個進化過程表現為漸進與躍進、連續與間斷的辯證統一。

B. 生命的創造性配方的法則

美國近代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傑克.倫敦的作品《生命的法則》,描寫了部落首領老科斯庫什在生命垂老之年被部落遺棄在冬日的雪原上,孤獨的等候死神的惠顧。

在那寂寥空慌的冰河上,老人思考著生命的法則這一深奧而又平常的規律。那是什麼呢?不就是「柳樹的樹液向上輸送營養;柳枝綻出新芽,長出綠葉;柳葉又會變黃,枯萎落地」的一次經歷和過程嗎?

大自然派給每個人以任務,有的人完成了,而有的人沒有完成。但不管他有沒有完成任務,最後都將會恭順從命這一永恆的法則。無論是嫵媚動人的花季少女,讓人討嫌的傳教士,還是兒時的玩伴,最高明的獵手靖哈,還有被他丟在克朗代河上的父親和大飢荒中的母親,都無一例外的被吞噬在這一古老而永恆的法則中。

其中最最精彩的,令人難忘的是那隻高大的、頑強的、對生命充滿著眷念的麋鹿。這只非凡的麋鹿被一群窮凶極惡的餓狼所追趕,但仍然奮力抗擊,拚死搏鬥,直至血肉橫飛,皮開肉綻,鮮血淋漓,最後轟然傾覆。那是多麼驚心動魄的一幕,那是多麼壯烈慘絕的一幕。麋鹿以它最慘烈輝煌的壯舉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完成了它的生命法則。

老人也曾有韶華時光,也曾有非常富足的日子,也曾干過許多大事,也曾讓人咬牙切齒,但是最後,麋鹿的命運降落在了老人垂危的終點上。在經歷了麋鹿的頑強和對峙後,老人安然地接受了生命這一永恆的法則。

這篇短小精彩的名篇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思考。在現在這一物慾橫流,人心貪欲無滿的時代里,我們將怎樣完成自己的任務,怎樣地完成自己的生命法則呢?

C. 生命進化的研究歷史是怎樣的

生命進化這門學科19世紀後用於生物學,專指生物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變化,又稱作演化。evolution這一詞來自拉丁文evolutio,表示展開或把一個卷緊的卷松開的意思。

歷史中,達爾文把以前的生物變化思想的發展歸根於關於萬物互相轉化和演變的自然觀,由此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早期。例如,中國《易經》中的陰陽、八卦說,把自然界還原為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基本現象,並試圖用「陰陽」、「八卦」來解釋物質世界復雜變化的規律。古希臘阿那克西曼德(約公元前6世紀)認為生命最初由海中軟泥產生,原始的水生生物經過蛻變(類似昆蟲幼蟲的蛻皮)而變為陸地生物。化石是生物進化的重要證據。

中世紀的西方,基督教《聖經》把世界萬物描寫成上帝的特殊創造物,這就是所謂特創論。與特創論相伴隨的目的論則認為自然界的安排是有目的性的,「貓被創造出來是為了吃老鼠,老鼠被創造出來是為了給貓吃,而整個自然界創造出來是為了證明造物主的智慧」。從15世紀後半葉的文藝復興到18世紀,是近代自然科學形成和發展時期。這個時期在科學界占統治地位的觀點是不變論。當時這種觀點被牛頓和林奈表達為科學的規律:地球由於所謂第一推動力而運轉起來,以後就永遠不變地運動下去,生物種原來是這樣,現在和將來也是這樣。到了18世紀下半葉,康德的天體論首先在不變論自然觀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隨後,轉變論的自然觀就在自然科學各領域中逐漸形成。這個時期的一些生物學家,往往在兩種思想觀點中入門徬徨。例如林奈晚年在其《自然系統》一書中刪去了物種不變的詞句;法國生物學家布豐雖然把轉變論帶進了生物學,但他一生都在轉變論和不變論之間徘徊。

拉馬克學說

拉馬克在1809年出版的《動物哲學》一書中詳細闡述了他的生物轉變論觀點,並且始終沒有動搖。

18世紀末至19世紀後期,大多數動植物學家都沒有認真地研究生物進化,而且偏離了古希臘唯物主義傳統,墜入唯心主義。「活力論」雖然承認生物種可以轉變,但把進化原因歸於非物質的內在力量,認為是生物的「內部的力量」即活力驅動著生物的進化,使之越來越復雜完善。但活力論缺乏實際的證據,是一種唯心的臆測。最有名的活力論者就是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19世紀後期出現的終極目的論或直生論,認為生物進化有一個既定的路線和方向而不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後人把拉馬克對生物進化的看法稱為拉馬克學說或拉馬克主義。其主要觀點是:

1.物種是可變的,物種是由變異的個體組成的群體。

2.在自然界的生物中存在著由簡單到復雜的一系列等級(階梯),生物本身存在著一種內在的「意志力量」驅動著生物由低的等級向較高的等級發展變化。

3.生物對環境有巨大的適應能力;環境的變化會引起生物的變化,生物會由此改進其適應;環境的多樣化是生物多樣化的根本原因。

4.環境的改變會引起動物習性的改變,習性的改變會使某些器官經常使用而得到發展,另一些器官不使用而退化;在環境影響下所發生的定向變異,即後天獲得的性狀,能夠遺傳。如果環境朝一定的方向改變,由於器官的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微小的變異逐漸積累,終於使生物發生了進化。拉馬克學說中的內在意志帶有唯心論色彩;後天獲得性則多屬於表型變異,現代遺傳學已證明它是不能遺傳的。

達爾文學說:1858年7月1日達爾文與華萊士在倫敦林奈學會上宣讀了關於物種起源的論文。後人稱他們的自然選擇學說為達爾文-華萊士學說。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學說。其核心自然選擇原理的大意如下:生物都有繁殖過剩的傾向,而生存空間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須「為生存而斗爭」。在同一種群中的個體存在著變異,那些具有能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的個體將存活下來,並繁殖後代,不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就被淘汰。如果自然條件的變化是有方向的,則在歷史過程中,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微小的變異就得到積累而成為顯著的變異。由此可能導致亞種和新種的形成。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從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認為生物的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作用能導致生物的適應性改變。它由於有充分的科學事實作根據,所以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一百幾十年來在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達爾文的進化理論還存在著若干明顯的弱點:

1.他的自然選擇原理是建立在當時流行的「融合遺傳」假說之上的。按照融合遺傳的概念,父、母親體的遺傳物質可以像血液那樣發生融合。這樣任何新產生的變異經過若干世代的融合就會消失,變異又怎能積累?自然選擇又怎能發揮作用呢?

2.達爾文過分強調了生物進化的漸變性。他深信「自然界無跳躍」,用「中間類型絕滅」和「化石記錄不全」來解釋古生物資料所顯示的跳躍性進化。他的這種觀點近年正越來越受到間斷平衡論者和新災變論者的猛烈批評。

達爾文以後進化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1865年奧地利植物學家孟德爾從豌豆的雜交實驗中得出了顆粒遺傳的正確結論。他證明遺傳物質不融合,在繁殖傳代的過程中,可以發生分離和重新組合。20世紀初遺傳學建立,摩爾根等人進而建立了染色體遺傳學說,全面揭示了遺傳的基本規律。這本應彌補達爾文學說的缺陷,有助於進化論的發展;但當時大多數遺傳學家(包括摩爾根在內),都反對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人們對達爾文進化論的信仰,發生了嚴重的危機。

新拉馬克主義與新達爾文主義

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個時期出現過一些新的進化學說。荷蘭植物學家德?弗里斯在20世紀初根據月見草屬的變異情況提出「物種通過突變而產生」的突變論,而反對漸變論。這個理論得到當時許多遺傳學家的支持。某些拉馬克學說的追隨者們雖然拋棄了拉馬克的內在意志概念,但仍強調後天獲得性遺傳,並認為這是進化的主要因素。20世紀50年代在前蘇聯由李森科所標榜的米丘林學說,強調生物在環境的直接影響下能夠定向變異、獲得性能夠遺傳。所有這些觀點被稱為「新拉馬克主義」。

魏斯曼在1883年用實驗來證明獲得性遺傳的錯誤,強調自然選擇是推動生物進化的動力,他的看法被後人稱為「新達爾文主義」。

現代綜合進化學說

20世紀20~30年代首先由費希爾、賴特和霍爾丹等人將生物統計學與孟德爾的顆粒遺傳理論相結合,重新解釋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形成了群體遺傳學。以後切特韋里科夫、多布然斯基、赫胥黎、邁爾、阿亞拉、斯特賓斯、辛普森和瓦倫丁等人又根據染色體遺傳學說、群體遺傳學、物種的概念以及古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許多學科知識,發展了達爾文學說,建立了現代綜合進化論。現代綜合進化論徹底否定獲得性狀的遺傳,強調進化的漸進性,認為進化是群體而不是個體的現象,並重新肯定了自然選擇的壓倒一切的重要性,繼承和發展了達爾文進化學說。

中性學說和間斷平衡論

1968年,日本學者木村資生根據分子生物學的材料提出了分子進化中性學說(簡稱中性學說)。認為在分子水平上,大多數進化改變和物種內的大多數變異,不是由自然選擇引起的,而是通過那些選擇上中性或近乎中性的突變等位基因的隨機漂變引起的,反對現代綜合進化論的自然選擇萬能論觀點。

1972年埃爾德雷奇和古爾德共同提出「間斷平衡」的進化模式來解釋古生物進化中的明顯的不連續性和跳躍性,他們認為基於自然選擇作用的種以下的漸進進化模式,即線系漸變模式,不能解釋種以上的分類單元的起源,反對現代達爾文主義的唯漸進進化觀點。這些爭論仍在繼續中。

D. 生物的進化過程是什麼

地球上的生命,從最原始的無細胞結構狀態進化為有細胞結構的原核生物,從原內核生物容進化為真核單細胞生物,然後按照不同方向發展,出現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

植物界從藻類到裸蕨植物再到蕨類植物、裸子植物,最後出現了被子植物。

動物界從原始鞭毛蟲到多細胞動物,從原始多細胞動物到出現脊索動物,進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動物──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中的魚類又演化到兩棲類再到爬行類,從中分化出哺乳類和鳥類,哺乳類中的一支進一步發展為高等智慧生物,這就是人 。

(4)生命的創造性配方進化擴展閱讀:

生物進化差異性產生原因:

多細胞生物既有時間上的分化,又有空間上的分化。在個體的細胞數目大量增加的同時,分化程度越來越復雜,細胞間的差異也越來越大,而且同一個體的細胞由於所處位置不同而在細胞間出現功能分工,頭與尾、背與腹、內與外等不同空間的細胞表現出明顯的差別。

胚胎發育不僅需要將分裂產生的細胞分化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特異的細胞類型, 同時,要將一些細胞組成功能和形態不同的組織和器官,最後形成一個具有表型特徵個體。

E. 生命是人為創造,進化,智慧的設計還是真主的造化

關於生命的起源有創造說、自然選擇說、智慧設計說、或是進化論等內說法。如果據此我容們思考世界、宇宙以及人類的創造,就會導致一系列的思想混亂。還有一些理論、觀點和信仰堅持認為宇宙的造化是隨意選擇的結果,人類只不過是猿猴進化的產物,而別的生物是從原始的沼澤地誕生的。總之,科學證明某種智慧是宇宙的淵源

F. 生命進化是從什麼而來的

地球上的生命是從哪裡來的?生命究竟是怎樣產生的?這不僅是科學家感興趣的問題,也是普通人們所感興趣的問題,它已困擾了人類幾千年。但是直到本世紀,生命起源的研究才成為科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原因是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實在是太難了,即使到今天,它也依然是一個尚未完全解開的謎。
遠古的時候,人類的生產力還很低下,認識能力也很低下,人們對世界上千姿萬態、活蹦亂跳的生物,特別是對人類自身是從哪裡來的充滿了困惑和神秘感,於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神話和傳說。而後來,這些神話和傳說大都把生命看作是一種超物質的力量,即神或者不可知的上天創造的。
我國古代就有女媧造人的神話。相傳開天闢地之後,大地上有了山川河流、草木花鳥、飛食走獸,唯獨沒有人。天神女媧感到十分孤獨,於是掘取地上黃土,摻水揉團,按照自己的樣子,捏成一個個小生靈,這就是人。用泥捏人太慢也太累了,於是她取了一根藤子伸進泥潭裡,然後猛地向地上一甩,濺落的泥點也都變成了人,從此大地上布滿了人的蹤跡。
古埃及神話說,人是由聖神哈奴姆在陶器作坊中用泥土塑成,然後與女神赫脫一起把生命注入泥人的身體,於是泥人就有了充滿活力的生命。
而從古巴比倫廢墟中挖掘出的楔形文字,則記載著神在6天之中創造了世界和用粘土塑成第一個人的故事。後來這個故事被希伯萊人挪到了《聖經》中,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上帝創造萬物"的宗教教義。
生命起源何處
生命起源的RNA學說
為了避免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無休止爭論,從根本上探索生命的起源,人們從化學進化和生物學進化的角度,提出了RNA學說。即認為生物大分子的進化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RNA世界,RNA-蛋白質世界和DNA-RNA-蛋白質世界。認為生命起源於RNA,其主要根據有:1.研究表明,許多病毒只含單鏈RNA而不含DNA;2.研究發現,一些RNA具有酶的催化活性;3.由於RNA酶的發現,人們提出了從多核苷酸到多肽的學說;4.在真核生物基因組中發現了斷裂基因,即外顯子與內含子相間出現基因結構形式;5.RNA各種編輯變換的發現,使人們對RNA功能的多樣性有了更多的認識;6.在一些病毒(如HIV,即AIDS病毒)中發現了逆轉錄現象;7.生物分子的功能與其結構(主要是三維結構)密切相關。
生命的基本特徵是能夠攜帶遺傳信息,能夠自我復制和能夠催化生命過程的生物化學反應,並且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在生命進程中要能夠不斷地從低級到高級進化。以上結果正好說明RNA具有體現這些特徵的功能。不過,迄今為止,RNA學說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RNA催化作用的若干實驗的基礎上的,而對於作為原初信息載體則尚缺乏更多的實驗事實的支持。
生物是如何進化的?
一、物種的進化
地球大約誕生在46億年前,其早期是個熾熱的球體,根本談不上生命的發生,後來隨著地球的慢慢冷卻,才逐步為生命的發生提供了條件。在經過了漫長的元素形成,化學進化過程後,大約在40億年前,最初的生命出現了,從此,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開始了。原始生命經過不斷地發展演化,逐漸形成了現在地球上瑰麗多姿的生命世界。
地球上現有的生物大約有200萬種。這些生物是什麼時候開始在地球上出現的?在地球上生物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還出現過哪些生物?這些生物是滅絕了還是繁衍至今了呢?古生物學的研究為我們解決了這些疑問。
地質年代是指地殼上不同年代的岩石在形成過程中的時間和順序。依據古生物學的方法,可以將地質年代劃分為太古元、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物學通過研究不同地質時期地層中的動植物化石,並將生物化石進行比較,得到下面這張地質年代與生物發展歷史表

地質年代和生物發展的歷史代紀
距今年代(百萬年)
地質現象和
自然條件
植物
動物
新生代
第四紀
全新世
0.011
冰川廣布、黃土形成,氣溫下降
被子植物繁盛
猿人出現,人類發展,高等哺乳類繁盛
更新世
3
第三紀
上新世
12
氣候變冷,有造山運動
被子植物分化出各科、屬
哺乳類及鳥類興盛,靈長類和類人猿出現,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繁盛
中新世
25
漸新世
40
始新世
60
古新世
70
中生代
白堊紀
135
山嶽興起,後期氣候變冷
前期裸子植物為主。後期被子植物興起
有袋類繁盛,有胎盤動物及鳥類興起,大型爬行類滅亡,昆蟲類擴展
侏羅紀
180
大陸升高,氣候溫暖
被子植物出現
單孔類和恐龍繁盛、昆蟲興起
三迭紀
225
氣候溫和,地殼平靜
裸子植物(銀杏、松柏等)繁盛
恐龍興起,原始哺乳類出現
古生代
二迭紀
280
末期造山運動頻繁,大陸性氣候、炎熱乾燥
裸子植物興起,蕨類開始衰落
爬行類開始興盛,昆蟲類初現
石炭紀
345
有造山運動。氣候濕潤溫暖
種子蕨類繁殖。原始裸子植物出現
兩棲類繁盛,爬行類出現
泥盆紀
405
海陸變遷,出現廣大陸地,氣候乾燥炎熱
陸地蕨類成林,裸子植物出現
兩棲類(堅頭類)初現,魚類繁盛
志留紀
425
陸地升起,氣候變干,海面縮小
陸生植物裸蕨類出現
水生無脊椎動物(珊瑚類)繁盛,原始魚類出現
奧陶紀
500
淺海廣布,氣候溫暖
海藻繁盛
水生無脊椎動物(三葉蟲、頭足類)繁盛
寒武紀
600
地殼靜止,淺海廣布
藻類興起
所有無脊椎動物門類已出現
元古代
震旦紀
1800
岩層古老地殼變動劇烈
細菌、藻類出現
單細胞動物和低等無脊椎動物
二、DNA和蛋白質的進化
生命有著共同的起源。蛋白質和核酸是生物體的主要成分,組成生物體的蛋白質的氨基酸都是L-型的,而核酸的結構也極為相似。所有生物的生物化學反應都是由酶來催化的,它們的物質和能量代謝過程也很相似。通過對不同生物體起相同作用的蛋白質或核酸的化學結構進行比較,結果發現,親緣越近其結構越相似,這說明蛋白質和核酸也在不斷進化著。
根據對不同蛋白質進化速率的研究表明,生物體中,越是共同的蛋白質,其保守性越強、進化速率越慢;越是趨異性的蛋白質,其保守性越弱,進化速率越快。蛋白質分子的進化只能從表型上證明生物進化發展的歷程,在分子水平上探討進化的機理,更直接的方法是分析遺傳物質本身--核酸。
愈是高等的生物,其DNA含量愈高
在進化過程中,生物體細胞中的DNA含量是逐漸增加的。大腸桿菌作為比較進化的原核生物,其DNA的含量為4×106個核苷酸對,能編碼4000個基因。而哺乳動物生殖細胞中基因組的DNA含量約為3.2×109個核苷酸對,如果全部用來編碼基因,則基因含量為300萬個。生物由簡單的類型進化到復雜的類型,其DNA含量的增加是一個很重要的直接證據。
從總的進化趨勢來說,愈是高等的生物,其DNA含量愈高。但是DNA的含量不一定總是與生物的復雜程度成正比。因為DNA中有很多是不編碼的重復順序,重復順序的多少與進化程度沒有直接的相關性。但基因的數量與生物的復雜程度必然是相關的,因為高度發展、結構復雜的生物要維持它的生命活動和繁衍它的種族,就需要有大量的基因。事實上,很多基因只存在於高等的生物中,如血紅蛋白質基因和免疫球蛋白基因等。
基因擴增的兩種類型
在生物進化的歷程中,基因數量的擴增與生物進化的復雜程度是一致的。基因的擴增有兩種類型;一是原有基因數量的壙增,即重復基因的產生;二是新基因的擴增,即由於鹼基對突變、等位基因的不等位交換等原因產生生理生化功能與原基因不同的新基因。
進化論與神創論的大論戰
1859年底,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終於出版了。它像一塊巨石落水,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激烈爭論。反對者蜂擁而起,但也有許多科學家堅定地支持達爾文,特別是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1825-1895)和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他們不僅熱情宣傳、勇敢捍衛進化論,而且發展了進化論。

赫胥黎首先把進化論用到了人類起源上。他從卵的發育、軀體和四肢的比例、脊椎、頭骨、牙齒、手、足一直到腦的結構,把人和猿作了一一比較。證明人科和猿科應排在同一目中,並且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人和猿類由同一祖先分支而來。

海克爾根據大量事實,提出了生物重演律,他不僅相信生物的進化,而且提出了動植物系統樹,指明了動植物進化的程序。

1860年6月28日到30日,在英國牛津大學發生了科學史上有名的神創論與進化論的大論戰。討論會在第三天達到了高潮,700多名聽眾把演講大廳擠得水泄不通。能言善辯、號稱"油滑的山姆"的大主教威爾伯福斯親自出馬。他指責達爾文的進化論根本違背《聖經》的教義,挑釁地說:"請問坐在我身旁的赫胥黎教授,究竟是你的祖父還是祖母哪一方面猿猴同發生了血緣關系?"

赫胥黎從容不迫地應戰。他簡明了闡述了達爾文的進化論,用科學的事實揭露了大主教的愚昧無知,並且用這段著名的話結束了他的發言:"一個人沒有任何理由因為他的祖先是無尾猿而感到羞恥。如果有人讓我在回憶中感到恥辱的話,那就是這樣一種人,他不滿足在自己活動范圍內取得的令人懷疑的成功,卻要插手他並不了解的科學問題,想用花言巧語和宗教偏見把真理掩蓋起來。"

赫胥黎的發言贏得了人們熱烈的掌聲,這場辯論以進化論的勝利而告終。經過激烈的斗爭,到了19世紀末,達爾文的學說終於贏得了科學界絕大多數人的支持,成為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科學思潮之一。
進化論在進化中

達爾文的進化論打破了生物學中被神學盤踞的最後一個頑固堡壘,推翻了那種把物種看作是彼此毫無聯系的、神造的、不變的觀點,給生物學乃至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帶來了一場革命。

但是,由於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限制,達爾文的進化論也有不足和局限性。他雖然揭示了生存斗爭、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的原理,但是對於變異的原因並沒有真正搞清楚,達爾文自己也很坦然地說過:"關於變異的規律,我們實在是深深無知的,我們能夠說明的這部分或那部分發生變異的任何原因,恐怕還不及百分之一。"

隨著20世紀生物科學的發展,特別是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進化論有了新的發展。人們弄清楚了變異的物質基礎是基因,對基因給生物帶來的影響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

本世紀三四十年代,人們把遺傳學的研究成果同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有機會地結合起來,提出了綜合進化論,或稱現代達爾文主義。綜合進化論認為群體是生物進化的單位,物種進化是突變、基因重組、選擇和隔離這幾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綜合效應。

60年代以來,隨著分子生物的異軍突起,人們對進化的認識也開始深入到分子水平。1968年,日本學者木村資生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中性進化學說,對達爾文的"物競天擇"發生了挑戰。他提出決定分子進化的主導因素是那些對生物既不有利、也不有害的"中性"基因突變。這此中性突變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可以構成相當大的差異,形成種屬的特性。在自然選擇對它們並不發生作用的情況下,生物大分子照樣可以進化。木村認為,這種長期持續的中性分子突變乃是進化的動力。

100多年來,進化論經受了各種考驗,同時也在不斷從科學發展中吸取營養,進化論的研究正從原來的個體進化水平向群體進化水平和分子進化水平縱深發展,進化論也在不斷地進化中。

生命進化的奧秘--"神創論"與科學的較量
地球上為什麼會有千千萬萬不同的生物種類?它們從哪裡來的?不同的物種之間有聯系嗎?早在古代,就有人在思考這個問題了。
古希臘有一個學者叫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610-前546),他猜測,地球上原來是一片汪洋,後來陸地才漸漸露了出來,生物是由海洋發展到陸地上的。比如人最初是披著鱗甲的魚,當他們浮出水面來到陸地後甲殼炸裂,於是變成了人。
我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莊周(公元前369-前286),也有"青寧生程,程生馬,馬生人"之說。這里所說的青寧是竹根蟲,程是貘或豺。我們現在當然都知道,人不是由馬變來的,不過可以看出,這個古老的學說中蘊涵了生物可變的可貴思想:即由蟲產生四腳動物,由四腳動物產生人。
這些古代的樸素的進化思想很快就為宗教神學的"神創論"給壓抑下去了。我國封建社會有"天命觀",主張天是宇宙間最高的主宰,創造了包括人在內的萬物,而在西方,很長的時間里,上帝創造萬物的觀點一直統治著人們的思想。
基督教的經典《聖經》的第一章"創世紀",就描述了萬能的上帝耶和華是怎樣在6天中創造萬物的:世界伊始,地上是浩淼無際的水,暗淡無光。第一天,上帝創造了光,從此有了光明和黑暗、白晝和黑夜。第二天,上帝創造了空氣,把水上下分開。空氣為天,天上的水是雲和雨,地下的水是江河湖海。第三天,上帝創造了海洋和陸地,讓大地長滿青草、蔬菜、樹木。第四天,上帝創造了日、月、星辰,分管白天黑夜。第五天,上帝創造了水中的游的魚,空中飛的鳥,讓海洋天空充滿生機。第六天,上帝創造了地上生活的昆蟲、野獸,並且按著自己的形象,創造出人,讓人來管理這一切。萬物都造齊了,第七天,上帝就休息了,這一天也就叫安息日。
《聖經》中還說,上帝創造的一切都是有用的,比如貓被創造出來是為了吃老鼠,老鼠創造出來是為了給貓吃……物種是按照上帝的意思被創造出來的,從它們被造出來的那一起就是不變的。從中世紀以來,誰要是敢對這種觀點表示疑義,就是褻瀆聖靈,就是大逆不道。
可是隨著科學的進步,地質學、胚胎學、細胞學取得的許多新發現,使得一些哲學家和科學家們開始懷疑"上帝創造萬物"和"物種不變"的觀點了。
1748年,法國出版了一本名字很長很怪的書《泰利姆:或一個印度哲學家與一個法國傳教士關於海洋的縮小陸地形成以及人和動物的起源等問題的談話》。作者借異教徒泰利姆之口,指出物種是隨著海洋的縮小,陸地的增加而增加的,物種隨著環境變化獲得的性狀可以通過遺傳而傳遞。泰利姆其實就是作者馬耶的名字倒著拼寫出來的,他由於害怕宗教迫害不改說出自己的真實姓名,這本書直到作者死了10年之後才出版。
法國博物學家布豐(1707-1788)是最早對"神創論"提出質疑的科學家之一。他在從事比較解剖學研究中發現,許多動物具有不完善的沒有用處的退化的器官,如果物種是萬能的上帝創造的,那麼這些不完善的器官怎麼會存在呢?
布豐在他的網路全書書式的巨著《自然史》中描繪了宇宙、太陽系、地球的演化。他認為地球是由熾熱的氣體凝聚而成的,地球的誕生比《聖經》創世紀所說的公元前4004年要早得多,地球的年齡起碼有10萬年以上。生物是在地球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並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異。布豐甚至大膽地提出,人應當把自己列為動物的一屬,他在他的著作中寫道:"如果只注意麵孔的話,猿是人類最低級的形式,因為除了靈魂外,它具有人類所有的一切器官。""如果《聖經》沒有明白宣示的話,我們可能要去為人和猿找一個共同的祖先。"
盡管布豐用的是假設的語氣,並用造物主和神靈來掩蓋自己的進化論,但是還是遭到了教會的圍攻。在壓力下,布豐不得不違心地宣布:"我沒有任何反對《聖經》的意圖,我放棄所有我的著作中關於地球形成的說法,放棄與摩西故事相抵觸的說法。"直到18世紀,宗教還在頑固地維持著對科學的統治。

G. 生命是一種創造性的歷程,每一個人要了解自己創造力的來源,利用自己的創造力來

生命絕對是上天的恩賜,生命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每個人要理解自己的能力,理解自己的特點,用自己獨特的氣質去創造,去改變世界,為全人類造福。

H. 生命的創造性與幸福的本質,其實在人的心裡

太贊同了。

用逆向思維法說明,假設生命的創造性與幸福的本質,不在你的心裡回,難道答是在別人或者外界事物的心裡?

創造和幸福,都是外面的話,我們的人生意義何在呢?別人無法代替我們體驗人生,所以生命的創造性和幸福的本質,是一定住在我們心裡的。

I. 科學家關於生物進化的故事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英文原名: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02.12-1882.04.19),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機能心理學的理論先驅。他出生於英國施魯斯伯里鎮的一個醫生家庭,因心臟病逝於英國肯特郡唐恩村。

達爾文的祖父曾預示過進化論,但礙於聲譽,始終未能公開其信念。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名醫,家裡希望他將來繼承祖業,1825年16歲時便被父親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

因為達爾文無意學醫,進到醫學院後,他仍然經常到野外採集動植物標本並對自然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父親認為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一怒之下,於 1828年又送他到劍橋大學,改學神學,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這樣,他可以繼續他對博物學的愛好而又不至於使家族蒙羞,但是達爾文對自然歷史的興趣變得越加濃厚,完全放棄了對神學的學習。在劍橋期間,達爾文結識了當時著名的植物學家 J.亨斯洛和著名地質學家席基威克,並接受了植物學和地質學研究的科學訓練。

1831年畢業於劍橋大學後,他的老師亨斯洛推薦他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同年12月27日英國海軍「小獵犬號」艦環繞世界的科學考察航行。先在南美洲東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鄰的島嶼上考察,然後跨太平洋至大洋洲,繼而越過印度洋到達南非,再繞好望角經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後於1836年10月2日返抵英國。

這次航海改變了達爾文的生活。回到英格蘭後,他一直忙於研究,立志成為一個促進進化論的嚴肅的科學家。1838年,他偶爾讀了T.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從中得到啟發,更加確定他自己正在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想法:世界並非在一周內創造出來的,地球的年紀遠比《聖經》所講的老得多,所有的動植物也都改變過,而且還在繼續變化之中,至於人類,可能是由某種原始的動物轉變而成的,也就是說,亞當和夏娃故事根本就是神話。達爾文領悟到生存斗爭在生物生活中意義,並意識到自然條件就是生物進化中所必須有的「選擇者」,具體的自然條件不同,選擇者就不同,選擇的結果也就不相同。

然而,他對發表研究結果抱著極其謹慎的態度。1842年,他開始撰寫一份大綱,後將它擴展至數篇文章。1858年,出於年輕的博物學家 R.華萊士的創造性頓悟的壓力,加之好友的鼓動,達爾文決定把華萊士的文章和他自己的一部分論稿呈交專業委員會。1859年,《物種起源》一書問世,初版1250冊當天即告售罄。以後達爾文費了二十年的時間搜集資料,以充實他的物種通過自然選擇進化的學說,並闡述其後果和意義。

作為一個不求功名但具創造性氣質的人,達爾文迴避了對其理論的爭議。當宗教狂熱者攻擊進化論與《聖經》的創世說相違背時,達爾文為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寫了另外幾本書。《人類的由來和性選擇》一書報告了人類自較低的生命形式進化而來的證據,報告了動物和人類心理過程相似性的證據,還報告了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的證據。

心理學史家 D.舒爾茨在1981年評論道:「在達爾文的理論中,物種進化的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而且他經常引證人類和動物的意識反應。由於心理學與進化論中的意識相一致,因此心理學不得不接受這一進化的觀點。」

達爾文的著作至少從四個方面影響了心理學:

它強調動物和人類之間心理機能的邊續性;

它把心理學的課題改變為意識的機能而非意識的內容,把心理學的目標改變為研究有機體對其環境的適應;

它為各種可供選擇的調查和研究方法提供了合理的證據,而非僅僅局限於實驗的內省;

它注重同一物種的成員之間的個體差異。

達爾文對機能主義的發展有著特殊的影響,他的進化論引導了美國機能主義學派心理學思想的興起,從而開啟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心理學新時代。

主要著作:

物種起源:1859

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1868

人類的由來和性選擇:1871

人類和動物的表情 :1872

進化論(evolution)在19世紀後用於生物學,專指生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發展。又稱演化論。evolution一詞來自拉丁文evolutio,表示展開或把一個卷緊的卷松開的意思。參見進化。

J. 生命進化 求生意志

生命的誕生與神_轉自本人小說《女兒的宇宙》

如果認為物質的起源不是因為神的力量而產生,那生命的起源如果沒有神的力量,進化到我們現在的人類這種形態的概率可能連百萬億分之一的可能性都沒有。不要說宇宙137億年的歷史中創造不出生命,恐怕137萬億年自然界也無法創造生命。讓我們看看為什麼自然是創造不了生命的吧。

一個成人約由150萬億個細胞組成,而大多數細胞內都有23對相互纏繞的染色體,而每個染色體上還包含了約六萬個基因,每個基因都有自己特殊化合物組成的」密碼」配方,也稱鹼基組合,每個細胞大概有10億條這樣的密碼。

我們暫且不論構成最為復雜的人類細胞,如果比人類更高級生物存在,那其染色體必定會大於23對。例如:靈長類動物的染色體約21到23對,而我們所飼養的家禽的染色體數量均為其同類的最大值,也就是越聰明的生物其染色體數量就越多……我們只看科學家對最簡單的單細胞生命的創造實驗:生物學家煞費苦心,就目前為止,真正意義上的單細胞生命還沒有被創造出來。為什麼我們的科學傢具備了一切創造生命的條件連一個單細胞生命也激活不了呢?在自然界那麼惡劣的環境中究竟是什麼啟動了生命?這時大多數生物學家會和物理學家一樣說:去問上帝吧!

定向突變

如果說是什麼導致生物在進化的過程中產生了突變,保證了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很重要的就是環境,最重要的則是其思維意識。定向突變的意義就在於,生命的意識可以影響突變的方向,就是俗話說的:心想事成。就因為這定向的突變原理,讓古月竣雅的馬上來臨的突變結果讓人贊嘆不已、頂禮膜拜。

說到定向突變和思維有著必然的聯系,我們不妨看看植物的進化,幾億年來幾乎沒有太大變化,水衫等樹種從誕生以來就是這個樣子。而動物的進化因為它的思維存在,幅度則是空前的巨大。這充分說明了生物突變的方向和其意識有很大的關系,正如:金發美女突變之前努力想讓自己變得美麗出眾,所以突變了一頭美麗的金發,而不是進化出可以擒拿住男人的強壯四肢。定向突變中,往往會以最小的代價換來了最大的回報,這恐怕連變成金發的美女們也會覺得意料不到的完美。

因此,所謂定向突變是建立在生物強烈的意識基礎上,在大環境的激發下才可能出現先進的進化。至於會出現什麼新的能力,那隻能去問偉大的神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只有見過飛機飛的人類才有可能在身上進化出一部航空生物發動機,而不是一對推進力不足的翅膀。

閱讀全文

與生命的創造性配方進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