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分析多元智能理論和成功智力理論對教育教學工作有哪些啟示
力德教育:根據成功人士的成功因素的調研,結合現今與未來社會人才的發展需求,聯合全球著名的心理、醫學和教育等專家,經過十餘年的精心研究,投資近億元,根據孩子成長期的不同特點,成功開發出7個層階的少兒「核心能力」 課程(CEO智能訓練)。該系列課程專注於12種「核心能力」與6項「多元才能」的全面提升,為孩子打好堅實的基礎,讓他們終身可持續發展。
課程內容:
少兒核心能力訓練是為培養4-12歲孩子未來更具競爭力而專門設計的教育課程
根據4-12歲少兒成長特點與未來人才發展需求,整合了全球著名教育專家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歷經多年精心教學研發,系統的設計出合適這個年齡階段的、開發智能最有效的方法,即【少兒核心能力訓練課程】。該課程通過觀察力、創造力等12種核心能力與理財、社交、決策等6項多元才能進行科學有效的訓練;使少兒能夠掌握更多的技能,更好的學習知識,養成良好的習慣,塑造優良品德與性格,讓少兒具備領導者必備的素質,為成就卓越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少兒「核心能力」訓練課程共分7個層階:
● 幼兒一級、幼兒二級
● 少兒一級、少兒二級、少兒三級、少兒四級、少兒五級
Ⅱ 羅伯特·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論
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論,即一個完備的智力理論必須說明智力的內在成分、這些智力成分與經驗的關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即智力成分亞理論、智力經驗亞理論、智力情境亞理論。
一、智力成分亞理論
智力包括三種成分(component )及相應的三種過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識獲得成分。元成分(metacomponent)是用於計劃、控制和決策的高級執行過程,如確定問題的性質,選擇解題步驟,調整解題思路,分配心理資源等。
操作成分(performance component)表現在任務的執行過程,是接收刺激,將信息保持在短時記憶中,並進行比較,它負責執行元成分的決策;知識獲得成分(knowledge-acquisition component )是指獲取和保存新信息的過程,負責接收新刺激,做出判斷與反應,以及對新信息的編碼與存儲。在智力成分中,元成分起著核心作用,它決定人們問題解決時所使用的策略。
二、智力經驗亞理論
智力包括兩種能力,一種是處理新任務和新環境時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種是信息加工過程自動化的能力。新任務是個體以前從未遇到過的問題,新情境是一種新異的、富於挑戰性的環境。當遇到新問題時,有的人能應對自如,有的人則不知所措。在任務、情境和個體三者存在相互作用。
信息加工過程自動化的能力也是智力的重要成分,人們在進行復雜任務的操作時,需要運動許多操作化的過程。只有許多操作自動化後,復雜任務才容易完成,如果個體不能有效地將一些自動化的操作運用於復雜問題的解決中,就會導致信息加工過程的中斷,甚至使問題解決失敗。
斯騰伯格認為,應對新異性的能力和自動化的能力是完成復雜任務時兩個緊密相連的方面。當個體初次遇到某個任務或某一情境時,應對新異性的能力就開始了,在多次實踐後,人們積累了關於任務或情境的經驗,自動化的能力才開始作用。
三、智力情境亞理論
智力是指獲得與情景擬合的心理活動。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現為有目的地適應環境、塑造環境和選擇新環境的能力,這些能力統稱作情境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一般來說,個體總是努力適應他所處的環境,力圖在個體及環境之間達到一種和諧。
當和諧的程度低於個體的滿意度時,就是不適應。當個體在一種情境中感到不適應或不願意適應時,他會選擇能夠達到另一種和諧環境。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重新塑造環境以提高個體與環境之間的和諧程度,而不是適應現存的環境。
(2)成功智力創造力智擴展閱讀:
斯滕伯格在其《成功智力》一書中集中闡述了成功智力理論的內容。在斯滕伯格看來,成功就意味著個體在現實生活中達成自己的目標,這里的目標是個體通過努力能夠最終達成的人生理想目標,而成功也涉及到每一個平凡的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三者彼此相互聯系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分析性智力是有意識地規定心理活動的方向以發現一個問題的有效解決辦法的能力,最能體現分析性思維的活動主要有兩種:問題解決和決策制定。分析性智力是成功智力三要素中惟一與傳統智力測驗有所重疊的部分,但並不能把兩者劃等號,傳統智力測驗僅僅測量出分析性智力的一部分內容,分析性智力的領域遠遠超出了學校的情境,它涉及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
創造性智力可以幫助人們從一開始就發現問題並形成好的想法,它是一種超越已獲得的知識和信息,產生出新異思想的能力。斯滕伯格是第一個把創造力納入智力范疇的人,他認為,創造力不僅是形成思想的能力,還是一個使智力的三個基本方面——創造性、分析性和實踐性都能得到均衡和運用的過程。
創造力需要分析性智力對問題深刻的剖析,需要實踐性智力將創造思維轉化為現實。實踐性智力指的是個體在實際生活中獲取「經驗知識」和背景信息,定義問題實質及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它可以較好地預測個體未來的工作表現。斯滕伯格將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實踐智力的核心,認為經驗知識是成功智力的一個方面,它可以幫助人們適應周圍的環境。
Ⅲ 什麼是智力
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像、思考、判斷等。這個能力包括以下幾點:理解、計劃、解決問題, 抽象思維, 表達意念 以及語言和學習的能力。當考慮到動物智力時, 「智力」的定義也可以概括為:通過改變自身、改變環境或找到一個新的環境去有效地適應環境的能力。
構成智力的五種因素
1、觀察力
是指大腦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如通過觀察發現新奇的事物等,在觀察過程對聲音、氣味、溫度等有一個新的認識,並通過對現象的觀察,提高對事物本質認識的能力。我們可以在學習訓練中增加一些訓練內容如觀察和想像項目,通過訓練來提高學員的觀察力和想像力。
2、注意力
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於某種事物的能力。如我們好的學員能全神貫注地長時間地看書和研究課題等,而對其他無關游戲、活動等的興趣大大降低,這就是注意力強的體現。
3、記憶力
是識記、保持、再認識和重現客觀事物所反映的內容和經驗的能力。如我們到老時也還記得父親母親年輕時的形象,少年時家庭的環境等一些場景,那就是人的記憶在起作用。
4、思維力
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當人們在學會觀察事物之後,他逐漸會把各種不同的物品、事件、經驗分類歸納,不同的類型他都能通過思維進行概括。
5、想像力
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當你說起汽車,我馬上就想像出各種各樣的汽車形象來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想像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識面的基礎上完成的。
[編輯本段]智力的影響因素
1.遺傳與營養
遺傳素質是智力發展的生物前提。良好的遺傳素質,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和自然條件。有研究發現:遺傳關系越密切,個體之間的智力越相似。但是遺傳只為智力發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智力發展的可能性變成現實性,還需要社會、家庭與學校教育許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2.早期經驗
人的智力發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研究表明,早期階段獲得的經驗越多,智力發展得就越迅速,不少人把學齡前稱為智力發展的一個關鍵期。美國布魯姆提出了一個重要假設,把5歲前視為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如果17歲的智力水平為100%,那麼從出生到4歲就獲得50%的智力,其餘30%是4-7歲獲得的,另外20%是8--17歲獲得的。
3.教育與教學
智力不是天生的,教育和教學對智力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教育和教學不但使兒童獲得前人的知識經驗,而且促進兒童心理能力的發展。例如教師在運用分析和概括的方法講授課程內容時,不僅使學生獲得有關的知識,還掌握了把這種方法作為思維的手段,如果把這種外部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逐漸轉化為內部概括的思維操作,這方面的能力便形成了。
4.社會實踐
人的智力是人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逐漸發展起來的。社會實踐不僅是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智力發展的重要基礎。愛迪生的啟蒙教師是自己的母親,但實驗是他創造發明的基礎,是他才智形成的重要條件。
5.主觀努力
環境和教育的決定作用,只能機械、被動地影響能力的發展。如果沒有主觀努力和個人的勤奮,要想獲得事業的成功和能力的發展是根本不可能的。世界上許多傑出的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無論他們所從事的事業多麼不同,但他們都具有共同點,即醉心於自己的事業,長期堅持不懈,刻苦努力,頑強與困難作斗爭。如果沒有這些,他們也只能是平庸的人,既不可能取得成就,能力的提高也無從談起。
[編輯本段]智力的理論
1、心智量度理論
心智量度建立在智力有著先天的差異,也即高低之分。為了量化這一高低之別,人們提出用測試的方法去實現,這就是我們說的智力商數測試(智商測試)。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簡稱IQ。 智力在狹窄的定義中是以智力測驗來衡量(見智商)。這些測驗是最准確的(可靠及有效的)心智量度測驗,但是它們不是用來量度創造力、個性、性格或智慧。智力測驗有很多方式,但全都是量度相同的智力。g因素一直被認為是智力測驗中的一個主要測量因素。(見g因素理論)。 一些研究員曾經建議智力不是一個單一的數量或概念而是包含著一組相對獨立的能力。
2、多元智能理論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過去對智力的定義過於狹窄,未能正確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他在《心智的架構》(Frames of Mind)這本書里提出,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個范疇(後來增加至八個): 1. 邏輯 (logical) 2. 語文 (linguistic) 3. 空間 (spatial) 4. 音樂 (musical) 5. 肢體運作 (kinesthetic) 6. 內省 (intra-personal) 7. 人際 (inter-personal) 8. 自然探索 (naturalist)
3、成功智力智力理論
美國耶魯大學的斯騰伯格長期從事智力的研究,提出了成功智力(successful intelligence)的理論,讓人認識到,人生的成功,主要不是靠智商(IQ),而是取決於成功智力。斯騰伯格不僅從事成功智力的理論研究,而且也進行應用實踐的實驗。他出版的《成功智力》(1996)頗有影響,這本書已有中文譯本。 關於成功智力的概念,斯騰伯格(1998)認為,我們應當少關注一些傳統的智力觀念,尤其是智商的概念,而多關注一些他所說的成功智力。他在《成功智力》一書的序里有趣地談到,他曾在小學時考砸了智商測驗,他下決心要表明,如果將來成功了,那也不是其智商的作用。為此,他最終走上探索智力的道路,並努力尋找能夠真正預測今後成功的智力。所謂成功智力,就是為了完成個人的以及自己群體或者文化的目標,從而去適應環境、改變環境和選擇環境的能力。如果一個人具有成功智力,那麼,他就懂得什麼時候該適應環境,什麼時候可以改變環境,什麼時候應當選擇環境,能夠在三者之間進行平衡。具有成功智力的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然後能夠想方設法地利用自己的優勢,同時,能夠補償自己的劣勢或者不足。這是人們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之一。 珀金斯的「真」智力 美國哈佛大學另一位心理學家珀金斯(D.Perkins)於1996年提出「真智力」(true intelligence)。他核查了大量關於智商測驗和促進智商的研究,進而提出:智商包括三種主要的成分或者維度: [1]一是神經智力(Neural intelligence):這是指神經系統的有效性和准確度。神經智力具有「非用即失(use it or lose it)」的特點。顯然,神經智力是可以通過運用先天因素而得到保持和加強的。神經智力同卡特爾(R.B.Cattell)所說的流體智力有些相似。 二是經驗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這是指個人積累的不同領域的知識和經驗。這可以看作是個人所有專長的積累。經驗智力的基礎是積累知識和經驗,這些知識和經驗可以使人們在一個或者多個領域中具有高水平的技能。生長於刺激環境較為貧乏的人,較之一個生長在學習環境豐富的人,其智力顯著地表現出差異來。豐富的學習環境能夠促進經驗智力。經驗智力和卡特爾所說的晶體智力有些相似。 三是反省智力(Reflective intelligence):這是指解決問題、學習和完成挑戰智力任務的廣泛的策略。它包括支持堅持性、系統性和想像力的各種態度。它包括自我監視和自我管理。反省智力可以看成是有助於有效地運用神經智力和經驗智力的控制系統。人們是可以學會更有效地利用神經智力和經驗智力的種種策略的。反省智力類似於元認知(metacognition)和認知監視(cognitive monitoring)等概念。
[編輯本段]爭議
研究人類智力的學者面臨了許多輿論的批判—甚至多到一般科學家所無法忍受的地步。一些備受爭議的課題包括: * 從心智量度理論以及以常理方式看待這個主題的差異 * 智力在每日生活中的重要性 * 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對人類智力的影響(參閱Nature versus nurture) * 不同種族及性別的智力差異,以及這些差異的來源和意義(參閱種族與智力)
[編輯本段]如何開發孩子的智力
為孩子選擇合適的玩具,和寶寶一起做游戲,是這時期開發寶寶智力的好方法。可以通過以下3種游戲來增長寶寶的智力: 1、找玩具 方法:大人同寶寶玩耍,在興趣正濃時當著他的面將他的玩具放在大人的口袋裡或枕頭下、床單下。當玩具被找到時,大人應馬上抱起寶寶,稱贊他「真棒!真聰明!」。由此鼓勵寶寶發展敏銳的觀察力和記憶力並為其樹立物體恆在的觀念。 2、發展視覺、聽覺和觸覺的游戲: 選擇色彩鮮艷的臉譜、各種五顏六色的塑料玩具、鏡子、圖片、小動物等,先做示範,把同種顏色的玩具擺在一塊,然後讓孩子跟著做; 能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音的聽力玩具,如小搖鈴、撥浪鼓、八音盒、風鈴等,陪同孩子玩耍的時候,可以隨著玩具發出的聲音教他們念不同的發音; 3、培養認知和觸感能力的游戲: 首先,教孩子照鏡子,讓他逐步「認識」自己。比如,把寶寶抱在鏡前,拿著他的小手指他的鼻子說「鼻子」,然後再拿著他的小手,指大人的鼻子,如此反復直到他會指著鼻子說鼻子。 接著,可以教寶寶認識其他事物:取用不同手感不同質地的玩具,如絨毛娃娃、絲織品做的小玩具、積木、海灘玩的球等,教他認事物、培養感覺、辨大小、辨顏色,還有「撕紙」、「撿豆豆」、「扔東西」之類的動作。
[編輯本段]智商測定
1905年法國心理學家就制定出第一個測量智力的量表——比奈-西蒙智力量表,1922年傳入我國,1982年由北京吳天敏先生修訂,共51題,主要適合測量小學生和初中生的智力。1916年美國韋克斯勒編制了韋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兒童智力量表(WISC)、適用4-6.5 兒童的韋氏幼兒智力量表(WPPSZ),韋氏量表於80年代中後期引進我國經過修訂出版了中文版,因而應用較廣。 我們採用的是美國心理學家韋克斯勒編制的智力量表,由我國湖南醫科大龔耀先等人修訂,制定了中國常模。現在我們可以測查6-16歲的兒童和16歲以上的成人。通過心理測量可了解自己的智力水平、潛能所在,鑒定交通事故導致智力損傷,為發揮自己的優勢,科學填報高考志願,優生優育等提供科學依據。
[編輯本段]智商測驗項目
智商測驗包括十一個項目,有常識、理解、算術、類同、記憶、字詞、圖像、積木、排列、拼圖、符號分別測驗,完成整個測驗大約需要一小時,匯總分析,寫出測驗報告約需要一個小時。 8個線索顯示寶寶智力 由於嬰兒的語言剛剛開始發展,所以不能用筆紙測驗來測試嬰兒的智力,也得不到書面答案,父母只能通過觀察嬰兒的動作,來估計嬰兒智力的開發情況。 大腦中最先發展的是控制脊椎、四肢的神經系統,因此,了解嬰兒大腦發育、智力開發的最佳途徑,就是觀察孩子的運動能力的發展狀況。運動能力發展涉及的是移動和運用身體、四肢的能力。 診斷智力開發的早期線索: 南希-貝萊博士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幾年來潛心研究、觀察了嬰兒的發育、發展,她在《幼兒發展研究》一書中列出了以下8個線索,以提醒父母注意嬰兒智力的正常發展。 ·當小勺掉落到地板上時,6個月的嬰兒會順著下落的方向看去; ·6個半月的嬰兒當他的需要得到滿足時,會發出表示滿意的聲音; ·7個多月時,會沖著鏡子中的影象微笑,以及能去尋找落地的小勺; ·8個半月時,會和人一起玩藏貓貓、拍拍手等游戲;也會傾聽熟悉的詞; ·9個多月時,會去拉系在環上的線,以便把環拉近;也能理解某些詞的含義; ·10個多月時,會模仿成人把積木放入盒中,若看到別人把玩具包起來,就不會去拆開; ·11個多月時,會模仿詞的發音; ·12個多月時,會講幾個單詞。 父母可以試著與嬰兒玩一些與上述相似的活動,自己估計一下他們的智力發展。貝萊博士發現,嬰兒期的智力測驗成績不一定與日後的智力測驗成績有關。最機靈的嬰兒不一定永遠是最聰明的幼兒、小學生,發展遲緩的嬰兒常會趕上或超過發展迅速的夥伴。因此,在觀察中切忌對嬰兒做長期的預言。
[編輯本段]增長孩子智力主要針對八大方面
一、言語——語言智力。是人們讀、寫和用詞語進行交流的能力。突出表現在作家、詩人、演說家、社會活動家、教師等身上。
Ⅳ 成功智力的概念最早是誰提出的
斯騰伯格。
1996年斯騰伯格在三元智力理論的基礎上提出更具實用和現實取向的成功智力理論。強調智力不應僅僅涉及學業,更應指向真實世界的成功。
斯騰伯格用「成功智力」的概念,賦予了智力以新的含義。所謂成功智力是用以達到人生中主要目標的智力,它能導致個體以目標為導向並採取相應的行動,是對個體的現實生活真正起到舉足輕重影響的智力。他這里所說的成功,其一,是個體通過努力能夠最終達到的人生理想目標的成功;其二,是每個正常的個體都可以發展的成功。用斯騰伯格的話說,他強調的智力不應僅僅同學校中的成功有關,而更應同生活里的成功緊密聯系。生活里的成功是個體用創造和實踐的能力去適應環境、選擇環境和塑造環境,並最終獲得的成功。
斯騰伯格認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三個關鍵方面。成功是通過分析、創造和實踐三方面智力的平衡獲得的,其中分析性智力是進行分析、評價、判斷或比較和對照的能力,也是傳統智力測驗測量的能力,創造性智力是面對新任務、新情境產生新觀念的能力,實踐性智力是把經驗應用於適應、塑造和選擇環境的能力。
Ⅳ 孩子長大有沒有出息,與成績好壞的關系大嗎
最近幾年參加同學聚會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小時候成績普普通通的同學都逆襲成了長輩們口中“有出息”的孩子,有的創業做了老闆、有的在公司頻頻升職加薪。
而小時候成績拔尖的同學,一部分因為各種際遇只上了普通的大學,工作上也比較一般;有些雖然學歷高但在公司只是普通職員,怎麼也升不上去管理層……
Ⅵ 成功的理念是什麼
成功的理念是自己心中的信念,信念越強自信就越高,
Ⅶ 什麼是成功智力
成功智力(Successful Intelligence) 成功智力是一種用以達到人生中主要目標的智力, 是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能產生舉足輕重影響的智力。 所以成功智力更注重在實踐中表現的 能力 , 而不單單看在學業考試中是否取得高成績。
Ⅷ 智力包括什麼
智力是由觀察力(或稱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包括想像力)、推理力、判斷力等版五個主要因素組成的,權這五種能力是一個綜合的整體,無論缺少哪一種都不行。我們運用形象的語言來進一步描繪智力的五個要素,可以這么說:
觀察力(或注意力),是人類認識活動的偵探,也是人類認識活動的組織者和維護者,它可以捕捉事物的信息。
記憶力,是人類認識活動的原料倉庫。只有倉庫中存積了大量原材料,才能產生思維活動。
理解力(想像力),是人類認識活動的翅膀。通過觀察獲得的事實,與記憶材料結合後,只有經過理解和想像,才能產生創造性的成果。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因此,從理論上說,理解、想像的能力,是智力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環。
推理力,是人類認識活動過程中的清道夫。它為智力活動的成功開辟道路。只有通過推理才能剔除無用的信息,總結思維的精華,為判斷提供最佳選擇。
判斷力,為智力活動過程的果實。
Ⅸ 人的智力是如何產生的
專家提示,大多數智商高的孩子都有以下特點:
遠血緣婚配生育的孩子。有資料顯示,父母均是本地人的孩子平均智商為102.45 ,父母是省內異地者平均智商106.27 ,而隔省婚配所生子女的智商則高達109.35 。異地通婚可提高下一代的智商水平。
父母在最佳生育期生育的孩子。一份抽樣結果表明,母親在23歲以前所生子女平均智商為203,而24-28 歲這段時間生育者則高達209,但太晚生育(29歲以後)的子女又低於105所以,24—29歲為育齡女子的最佳生育期。至於男士,30歲左右當爸爸為優。
吃母乳長大的孩子。吃母乳長大的兒童智商普遍較高,平均比吃代乳品長大的同齡兒要高出20分之多。
體重適中的孩子。超過正常體重20%的肥胖兒其視覺、聽覺和接受知識的能力均處於低水平狀態。
堅持吃好早餐的孩子。吃早餐後參加高難度考試的學生,其得分明顯優於空腹參考者。
勤於活動的孩子。鍛煉能使大腦處於最初的欲動或放鬆狀態,想像力會從各種思維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變得更加機敏,富有創造力。堅持每次持續20分鍾跑步、健美操的學生其學習成績明顯優於懶得活動者。
Ⅹ 智力和創造力的區別和聯系
【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這個能力包括以下幾點:理解、計劃、解決問題, 抽象思維, 表達意念 以及語言和學習的能力。尤其是在主流刊物中,當智力的定義與重要性是存在爭論的問題時,研究者們通常能在就這些爭議達成共識。
當考慮到動物智力時,一個更概括的「智力」的定義也許被應用了:「通過改變自身、改變環境或找到一個新的環境去有效地適應環境的能力」 (大英網路全書).
智力測驗被經常用作確定人的智力。這並不是無可爭議的。詳見下述。 一些研究者已經開始對累積智能進行研究,這種智力來自於人們的協作。 計算機科學促進了對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這些研究旨在尋求如何使計算機以更加智能化的方式運算。 很多人也已經在致力於地外智能生命存在的可能性研究。
構成智力的五種因素
1、觀察力:是指大腦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如通過觀察發現新奇的事物等,在觀察過程對聲音、氣味、溫度等有一個新的認識。我們可以在學習訓練中增加一些訓練內容如觀察和想像項目,通過訓練來提高學員的觀察力和想像力。
2、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於某種事物的能力。如我們好的學員能全神貫注地長時間地看書和研究課題等,而對其他無關游戲、活動等的興趣大大降低,這就是注意力強的體現。
3、記憶力:是識記、保持、再認識和重現客觀事物所反映的內容和經驗的能力。如我們到老時也還記得父親母親年輕時的形象,少年時家庭的環境等一些場景,那就是人的記憶在起作用。
4、思維力: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當人們在學會觀察事物之後,他逐漸會把各種不同的物品、事件、經驗分類歸納,不同的類型他都能通過思維進行概括。
5、想像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當你說起汽車,我馬上就想像出各種各樣的汽車形象來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想像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識面的基礎上完成的。
=================================================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例如創造新概念,新理論,更新技術,發明新設備,新方法,創作新作品都是創造力的表現。創造力是一系列連續的復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它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智力的高度緊張,以及創造性思維在最高水平上進行。
==================================================
【區別與聯系】智力是通過改變自身、改變環境或找到一個新的環境去有效地適應環境的能力。創造力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智力偏向先天性因素,可以通過開發來提高。創造力與後天的教育有關,可以通過不斷地培養來提高。智力會影響創造力,但並不是創造力的全部,同時創造力的提高也會促進智力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