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趕集一詞是誰發明的
到集市上去做買賣貨物:咱們明天一塊兒去~。
河北有句老俗話:「趕集上會做買賣。」意思是說,趕集、上會都是進行買賣交易的。這話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會即「廟會」,就是今天常說的物資交流大會。其內容,麥前以權、耙、掃帚等農具交易為主,秋後以牛馬驢騾等大牲畜交易為主。會期少則一天,多則三、五天,乃至七、八天、半個月的。
期間穿插進行具有民族風味和地方氣息的民間藝術表演。而「趕集」卻是名副其實的買賣交易,一般時間較短,多者不過一天,少則半個時辰,到集上進行交易的時機很要緊,所以前面加了個「趕」字。由於河北省各地物產品種名目繁多,因此,集市貿易歷來比較發達。
趕集是勞動人民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正如冀東一首民歌所唱:「從春忙到大秋里,腌上了鹹菜忙棉衣,雜花子糧食收拾二斗,一心要趕樂亭集。樂亭南關把糧食賣,賣了糧食置買東西,買了江南的一把傘,又買了圓正正的一把笊籬。槐木扁擔買了一條,擔糞的荊筐買了兩只,零碎東西買完畢,餄餎鋪里拉驢轉回家裡。」喜滋滋的勁頭兒,活靈活現。
集市是指定期聚集進行的商品交易活動形式。主要指在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時代和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種貿易組織形式。又稱市集。集市起源於史前時期人們的聚集交易,以後常出現在宗教節慶、紀念集會上和聖地,並常附帶民間娛樂活動。歐洲中世紀時,集市常於宗教節慶日在教堂院內舉行。某種集市往往主要進行某種商品的交易,比如乳酪集市。目前在一些經濟不很發達而交通運輸又較困難的地區和國家,商品交換仍保留定期的、或在傳統節日舉行的集市形式。中國古代除少數大中城市以外,廣大地區盛行名為「草市」、「亥市」等定期集市,至今在全國不少省區,特別是在北部和西南部,這種傳統的貿易組織形式仍然存在。但各地使用的名稱不一,如在北方地區一般通稱為「集」,而在南方和西南地區則分別稱為「場」、「街」、「墟(圩)」等。它們每隔一定日期(如逢單、雙日或逢五、逢十),在固定地點或鄰近的幾個地點輪流舉行。其中也有個別地方利用「廟會」、「騾馬大會」等形式,進行一連多日的集市性質的貨物交易活動。在經濟發展較落後的阿拉伯半島農牧區,也保存有定期、定點舉行集市形式的商業活動。
集市是一種周期市場,對集市的研究集中在它的周期、結構以及與中心地學說的關系方面。一些學者認為,集市的周期主要受人口密度的影響,較大的人口密度導致周期短的集市。此外,周期還受到周和月循環的影響,如中國的集市大多按太陰歷周期循環。集市屬於低級的中心地,交易的商品一般為日常用品和易耗品等低級貨物,為集市附近的鄉村居民服務。集市地點通常選擇位於交通適中的集鎮或鄉村,以及寺廟所在地、城鎮邊緣地帶等。集市的間隔往往取決於買者和賣者所願意離開居住地前往的最大距離。
集市大多位於位置適中、交通方便的中心村鎮、寺廟勝地和城鎮邊緣地區;也可引伸為進行交易的場所或聚落,稱為集鎮。農村集鎮是經濟空間網路的基本構成單元,在中心地系統的概念中處於較低的一級中心地,它以其特殊的職能和規模,與一般意義上的城鎮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集鎮以經濟活動為主,是基於其經濟功能發生、發展起來的。是農村商品購集的起點,又是商品銷售的終點,擔負著農村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農產品收購和交易的職能。集鎮中一般劃有專門的交易地點,為便於管理和進行交易,各類物資分別集中在一定范圍,既互不相擾又聯成一體。農村集鎮還具有教育、醫療、娛樂等職能,是農村居民娛樂和相互交往的主要場所。歷代地方官府都力圖通過集鎮來控制縣級以下農村區域。現在農村集市通過以商促農,繁榮農村經濟,溝通城鄉聯系,加速農村城鎮化進程而發揮作用。
地理學研究農村集市時,①把集鎮作為經濟活動空間系統的組成部分,研究集鎮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協調配合、集鎮的等級系統、相鄰集鎮組成的循環圈以及交換與市場的空間體系;②研究趕集人的個體特性,經營性質及活動范圍;③研究集市周期性的起因和規律。一些地理學者把注意力放在集鎮的社會特性上。研究其對農村發展特別是對農村城鎮化的促進作用。並通過集鎮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特徵及功能,識別農村社會的經濟發展過程和社會結構。70年代以後,國外研究集市側重定量地分析其規律,如市場周期的最優長度,周期市場圈的動態經濟系統,對周期集鎮的分析等。
2. 中國最早的集市叫什麼
集市貿易,上古稱為「廛」,在原始社會中,即有「列廛於國,日中為市」(《路史·炎帝》)的記載。其實,原始商品交易最早是由炎帝神農開創的。
3. 中國古代最早集市出現時間
中國古代最早集市出現在兩晉南北朝草市。
東晉時建康(南京)城外就有草市,六朝時開始設立「草市尉」對草市進行管理。在州縣城以外的水陸交通要道,或關津驛站所在之地形成的集市,稱草市。
交易的商品主要是水產品、鹽、酒以及日用百貨等生活必需品。草市東晉已有,唐朝中期以後,農村商業發展,草市更盛。到唐末五代,戰亂頻繁,江淮富戶和城市居民,到草市建草屋居住避難的不少,使有些草市更漸繁盛,有的竟發展成為新興城鎮。
(3)誰創造了集市擴展閱讀:
集市的發展
宋代緊臨州縣城郭發展起來的新的商業市區。草市原來是鄉村定期集市,經過長時期的發展,到宋代,其中一部分發展成為居民點,個別的上升為縣,鎮﹔而緊臨州縣城郭的草市﹐則發展成為新的商業市區。
這類市區,居民稠密﹐商鋪店肆林立﹐交易繁盛﹐與城郭以內的原有市區﹐並無區別。有的地方﹐甚至遠遠超過了城郭內的舊市區。到宋朝,逐漸發展成商業中心,如南宋年間鄂州的南草市。
這類草市,已經突破了原來鄉村集市的涵義。成為州縣城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這類草市,宋政府並不把它作為鄉村的一部分,而是作為城市的一部分加以管理。宋神宗熙寧年間,全國各地鄉村都編排保甲。
按時教閱,對「諸城外草市及鎮市」雖也編排保甲,但不把它們「附入鄉村都保」,亦不按時教閱,而是與城市坊郭戶一樣,受廂的管轄,而在沒有廂制的州縣,則直接受縣的管轄,同鄉村完全脫節。城郭草市的發展表明,宋代城市的商業貿易﹐不但打破了唐代坊市制度的限制,而且也打破了城郭的限制﹐進一步發展到城郭以外的地區。
4. 炎帝發明什麼開辟集市
依據所學知識,炎帝教人們開墾耕種,種植五穀和蔬菜;還製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開辟集市.他嘗遍百草,教人醫療與農耕,是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
故選D.
5.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集市出現在
最早的自由集市出現在五代時期。但官方指定集市位置則很早,可以肯定的是周朝就有了。
最早的集市貿易,稱為「廛」,在原始社會中,即有「列廛於國,日中為市」(《路史·炎帝》)的記載.其實,原始商品交易最早是由炎帝神農開創的。
最早成熟並設立相關管理機構的集市在唐朝出現的。
(5)誰創造了集市擴展閱讀
集市的發展
宋代緊臨州縣城郭發展起來的新的商業市區。草市原來是鄉村定期集市,經過長時期的發展,到宋代,其中一部分發展成為居民點,個別的上升為縣,鎮﹔而緊臨州縣城郭的草市﹐則發展成為新的商業市區。
這類市區,居民稠密﹐商鋪店肆林立﹐交易繁盛﹐與城郭以內的原有市區﹐並無區別。有的地方﹐甚至遠遠超過了城郭內的舊市區。到宋朝,逐漸發展成商業中心,如南宋年間鄂州的南草市。
這類草市,已經突破了原來鄉村集市的涵義。成為州縣城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這類草市,宋政府並不把它作為鄉村的一部分,而是作為城市的一部分加以管理。宋神宗熙寧年間,全國各地鄉村都編排保甲。
6. 誰是發現集市的第一人
筆者看到不少介紹孔子的文章中,都說到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創辦私學的人」,「孔子是打破『學在官府』局面,開創『私學』的第一人」,「中國的第一位私學教師」,對此說法筆者並不能苟同。筆者以為,孔孟推崇的柳下惠才是目前有文字記載的中國創辦私學第一人。
孔子是我國春秋後期的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學的集大成者,這是舉世公認的。筆者對於孔子是中國最早創辦私學的第一人的說法,是從筆者最近發現一批先祖柳下惠的有關文獻後產生懷疑的。筆者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將所發現的有關資料整理出來,供學術界參考。
柳下惠,魯國上大夫,曾為魯士師,姓展,名獲,字禽,又字季,食采於柳下,死後其妻私謚以「惠」,故曰柳下惠。柳下惠是我國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歷史人物,「至聖」孔子和「亞聖」孟子皆對柳下惠推崇備至。孔子稱贊柳下惠「孝恭慈仁,允德圖義,約貨去怨,輕財不匱」,是「言中倫、行中慮」的高尚「逸民」。」(《孔子家語·賢君》),孟子稱柳下惠是可為「百世之師」的「聖人」:「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孟子·盡心下》)孟子又將柳下惠與伯夷、伊尹、孔子並稱為四大聖人,而「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孟子·萬章下》)因此柳下惠被後人尊稱為「和聖」。
7. 地球集市創辦人是誰》
地球集市也叫未來集市,創辦人是吳召國
8. 農村的集最早是由什麼創立
我國集市歷史久遠,史料記載的集市貿易在古代早已產生。部落之間、農業生產者與手工業者之間的產品交換次數增多,交換的規模和范圍擴大,由原始的偶然的交易場所,逐步形成為有固定時間和地點的集市,也就是具有近代」集市「概念和功能的定時交易場所。這個時間大約在漢末秦初。
這種集市貿易形式在秦漢時代已經普及各地,明中葉以後大規模發展,在一些聚落中心地帶的村鎮形成了規模大集市,形成貨物集散地。
南北朝時的農村集市,稱為草市;唐代南方的農村集市稱為墟,北方稱為集,西南為場。
集市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滿足小農生產和生活需求,是各種農產品、手工業品的集散市場,是大規模商品流通的起點和源泉。
9. 未來集市是什麼時候成立的現在法人代表是誰
未來集市是什麼時候成立的?現在法人代表是誰?
在當地咨詢了解
10. 「趕集最早起源於哪裡」
集,古代也指群鳥落在樹上。《詩經》雲: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市,買賣之所也」,「市」最基本的含義就是進行商業貿易的場所。集市就是進行商業貿易比較集中的地方。而趕集就是去集市上進行買賣,最早起源於人類以貨易貨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