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歐洲的火葯是誰發明的
是中歐煉金士先發現的,但那個煉金士居然還是教士,教會後來裁定黑火葯是專撒旦的東西,是投靠了撒旦的教屬會叛徒受撒旦指示完成的,所以長期被禁止使用,如果私自製造使用會被處死。蒙古西征以後,歐洲人見識到了火葯武器的威力,也開始使用火葯武器,但貴族與教會還是強烈反對裝備火葯武器,歐洲實際是造反者與盜賊首先使用火葯武器,另外蒙古西徵用的火葯沒有木炭成分是黃火葯,而並不是黑火葯,黑火葯則很有可能是通過蒙古的各個汗國反傳回中國的
⑵ 中國四大發明比西方早多少年
四大發明是我國傳去西方的。
指南針: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指南針回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後答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火葯: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
印刷術:歐洲人曾經把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歸功於谷騰堡。谷騰堡是西德人。他發明鉛活字印刷術,大約是公元1440-1448年間的事,比畢升發明陶活字印刷術整整晚了400年。 其實中國的印刷術已經在11世紀傳到東南亞諸國。
造紙術:造紙術首先傳入與我國毗鄰的朝鮮和越南隨後傳到了日本,大概是在公元105年。
⑶ 為什麼中國發明火葯然而其技術卻被西方廣泛利用, 為什麼最後是西方比我們這個火葯創始國先進
歷史背景:古代煉丹師煉制所謂長生不老葯無意間發現的。經濟:位於兩宋時期,中國經濟十分繁榮。軍事:火葯主要運用於軍事上,而不是經濟。可用來製造大炮等武器。中國當時也有很廣泛的應用啊,比如元朝西征時就大規模採用了這種武器,震撼了處於混亂中的中世紀的歐洲。征服了幾乎整個亞洲大的領土。因為西方國家都很小,周圍海域很多很淺。歐洲是商業文明,歐洲人骨子裡就有一種探險的意識。再加上由於奧斯曼土耳其把歐洲通往亞洲的上路給阻斷了。歐洲人無法得到香料,所以必須出去。還有資本主義的萌芽就必須積累原始資本。而中國則不同,中國內陸面積廣大沒必要出去,所以中國守著這一畝三分地就可以了。自給自足的生活,給養成了中國人的吃苦耐勞的精神。歐洲人則勇於探索,外出航海都是掠奪性的,而中國的鄭和下西洋之類都是和平遠航。由於新大陸的發現,歐洲人更需要船隻來往貿易販奴掠奪之類。海上也不安全啊,有海盜之類的。還有各個國家為了爭奪殖民地。比如無敵艦隊與英國海盜間的對戰、英法戰爭等等。西方人就必須利用火葯構築它們的堅船利炮。中國不就是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下開國門的嗎?所以西方領先於東方。
⑷ 為什麼火葯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但是卻是外國人普及製造的火槍呢
因為這兩事情並沒有因果關系,發明了火葯並不代表就能發明火槍,火葯跟火槍之前還有十萬八千里呢,就像法拉第發明了電,也沒見他又發明了游戲機啊,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使命,一個發明可以導出無數種發明。
如果我們沒有發明指南針,那麼西方的世界地理大發現也許就會被推遲,那麼這個世界可能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文化決定了這些東西,因為中國不重視理科,所以中國在理科層面上發明確實是會少一些。
⑸ 印刷術、火葯和印刷術,哪一項比歐洲早400多年
北宋仁宗慶歷元年至八年間,即公元1041-1048年間,一位名叫畢升的普通勞動者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沈括比畢升小十幾歲,是同時代的人,而且畢升製造的陶活字後來歸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夢溪筆談》中關於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記載是翔實可信的。
然而,一些歐洲人曾經把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歸功於谷騰堡。谷騰堡是西德人。他發明鉛活字印刷術,大約是公元1440-1448年間的事,比畢升發明陶活字印刷術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術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
⑹ 中國的四大發明的時間比其他國家早多少年
中國四大發明
我國西漢時開始用絲絮和麻纖維造紙,現存最早的紙為西漢初期的甘肅天水放馬灘紙。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製成植物纖維紙。我國是世界最早發明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在幾個世紀以後傳到朝鮮、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後來又經過非洲北部傳到歐洲。造紙術的發明,推動了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對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也是一個偉大的貢獻。
11世紀中期,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開辟了印刷史上的新紀元。後傳至朝鮮、日本、埃及和歐洲,改變了歐洲當時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北宋已有指南針,又叫羅盤針,南宋時廣泛用於航海,經波斯和阿拉伯傳到西方,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發展,為歐洲人開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條件。
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在煉制丹葯時發明。唐朝中期的書籍里就有火葯配方的記錄,唐末開始用於軍事,北宋時在軍事上廣泛使用。元朝時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對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起了一定作用。
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也是我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附言:很難得有人多中國的古代發明還這么有興趣想知道比其他國家早多少年。不過,那畢竟是過去的輝煌,以後的一切還要靠我們呢。順便告訴你我國一些其他的優秀發明。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成就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我國勞動人民在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都創造了領先於世界其他各國的科技成就。
商朝的人們認識許多星座,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記錄。
春秋時期魯國的天文學家在公元前613年觀測到一顆彗星掃過北斗,留下了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
戰國時期楚人甘德、魏人石申合著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唐朝著名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領導測量子午線的長度。
北宋科學家沈括創制的「十二氣歷」比英國早800多年;他發現地磁偏角比歐洲早5個世紀。
元朝傑出科學家郭守敬的歷法《授時歷》,同現行公歷一年周期相同,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300年。
中國的古代天文學成就,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本只稱《詩》,後世稱為《詩經》。編成於春秋時代,共305篇,舉其約數,故又稱《詩三百》。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有十五國風,《雅》有《大雅》《小雅》,《頌》有《周頌》《魯頌》《商頌》。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於今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及湖北等地。相傳古有「采風」制度,派專人收集民間詩歌,占《詩經》大部分篇幅的「風」,就是從民間採集來的。據《史記》等書記載,此書系孔子所刪定,近人多疑其說。《詩經》里有些詩描寫了勞動人民的生產情況,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反抗統治階級壓迫、剝削的精神,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詩篇的形式以四言為主,普遍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其優秀篇章,描寫生動,語言樸素優美,音節自然和諧,富有藝術感染力。《詩經》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漢代傳《詩》者有魯、齊、韓、毛四家。魯、齊、韓三家為今文詩學,「毛詩」為古文詩學。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輯注較備。
百家爭鳴
戰國時期學術界有互相辯爭的風氣。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的時期,社會正經歷著大的變革,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階級斗爭非常尖銳。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階級立場和不同的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了不同的主張。當時爭論的問題有:天道觀、認識論、名實關系、社會倫理、禮法制度以及各種政治主張等。參加論爭的主要人物有:墨子、子思、孟子、莊子、楊朱、許行、李悝、吳起、商鞅、尹文、惠施、公孫龍、荀況、韓非、鄒衍等,他們或者著書立說,或者從事教育活動,或者進行政治改革,積極宣傳自己的主張。他們形成了各種不同流派的思想學說,反映了各自不同階級和階層、集團的利益和觀點。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縱橫家、陰陽家、雜家等不同學派,稱為「諸子百家」。
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他的主要主張為:「兼愛」「非攻」,要求人們互愛互利,反對掠奪戰爭;提倡節約,反對浪費,反對厚葬;主張選舉賢能的人來做國君和各級官吏。墨子的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但是在階級社會里,「兼愛」思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重要代表人物有孟子和荀子。孟子說:「民為貴,君為輕」,認識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輕視。主張實行「仁政」,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還主張放寬刑罰,減輕賦稅。但是,孟子關於「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說法,是為統治階級辯護的思想。儒家的另一代表荀子,是唯物主義思想家,認為自然界的變化有一定規律,提出「人定勝天」,即人力能夠征服自然,應該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這種思想,反映了戰國時期人們對自然斗爭力量的加強。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是莊子。他鄙視富貴利祿,痛恨「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不公平的社會現象。但他的思想消極,認為人不能戰勝自然,甚至認為「有用」還不如「無用」的好。
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為韓非。他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現代必然勝於過去。人們應該按照現行政治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不必拘泥於古代的傳統。他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由君主任用官吏來代替世襲的貴族。他還主張「法治」,認為法律應向全國公布,強調用嚴刑厲法鎮壓人民的反抗。他的學說被秦始皇所採用,後來成為秦統一後許多政治措施的理論依據。
各派的學說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互相爭辯,同時又互相影響,使學術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有力地促進了學術文化的空前繁榮,在思想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後來中國思想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司馬遷和《史記》
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他少而好學,20歲後游蹤幾遍全國。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其父司馬談死。三年後,他繼父職為太史令,得讀政府所藏「石室金匱之書」。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著手撰寫《史記》。五年後,他因李陵事被武帝治罪下獄,處以宮刑。獄中仍繼續從事寫作。太始元年(前96年)被赦,出任中書令。漢時中書令多由宦官充任,因此他深以為恥,忍辱含垢,發憤著述,終於完成我國最早的通史,初名《太史公書》,後人稱《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事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止於漢武帝,首尾共3000年左右。全書有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合計130篇。52萬余字。本紀是按年月順序編寫的帝王正史,以記載帝王的言行政績為中心,描述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表是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順序,譜寫人物和事件。書是有關各種典章制度以及某些自然與社會現象的專輯,內容包括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重要領域。世家用來記載王侯、封國以及歷史上重要人物的歷史。列傳主要是人物的傳記,也兼記少數民族,以及與我國互相往來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歷史,並包括作者的自敘。上述五種體例中以本紀和列傳為主體,各體例相互配合,這種體例開創了我國紀傳體史書的範例。《史記》內容豐富,記事詳實(其間也有某些失實之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的進程和階級斗爭的真實狀況。如詳述了陳勝起義的經過,正確地肯定了漢滅秦是「由涉首事也」。把孫勝列入世家,與歷代王侯勛臣同列。《史記》對歷史人物的敘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司馬遷首創的傳記文學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對後世史學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國史學史上的《二十四史》,總共有3259卷,雖在名目、門類上有所變衍,但都有「紀」和「傳」,絕無例外地沿襲《史記》體例。《史記》不僅是部歷史著作,而且是部具有極高藝術水平的文學作品。
由於司馬遷在歷史學、文學上的傑出貢獻,1956年他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的行列。
二十四史
我國封建社會系列正史合稱。清乾隆時,《明史》定稿,詔刊廿二史,又詔增《舊唐書》,並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舊五代史》,合稱二十四史。流行的二十四史有兩種,一為武英殿本。清末以來各種翻刻本大體以此為根據。一為商務印書館的百衲本,集合各史較早刻本影印,原書刻誤多據殿本修改,但亦有誤改之處。對二十四史簡要介紹如下:
《史記》如前述。
《漢書》,東漢班固撰。100篇,分120卷。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創始於班彪繼《史記》而作的《後傳》。班彪死後,其子班固整理補充,撰成本書。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成稿,由班固之妹班昭和馬續續成。本書體例大略與《史記》相同,惟改書為志,廢世家入列傳,並創《刑法》《五行》《地理》《藝文》四志,成為後世紀傳體史書的准繩。《百官公卿表》敘述秦漢官制沿革,並排比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簡明扼要。是研究西漢歷史的重要資料。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撰。今本120篇,分130卷。紀傳體東漢史。原書只有紀傳,北宋時把晉司馬彪《續漢書》八志,與之相配,成為今本。敘事喜以類相從,新立的類傳有《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烈女傳》等,大部分專傳也以類盯從,往往不論年代先後。本書匯集一代史事,是研究東漢歷史的重要資料。
《三國志》,西晉孫壽撰。65卷,分魏、蜀、吳三志。紀傳體三國史。無表志。魏志前四卷稱紀,蜀、吳兩志有傳無紀。對魏的君主稱帝,敘入經中;吳、蜀則稱主不稱帝,敘入傳中。
《晉書》,唐房玄齡等撰。130卷。紀傳體晉代史。修撰者共21人,此外唐太宗也寫了宣帝、武帝兩紀和陸機、王羲之兩傳後論,故舊本亦題「御撰」。本書增立「載記」。十六國中的前趙、後趙等十四國,皆入「載記」,僅前涼、西涼入列傳。本書詞藻綺麗,多記異聞,對史料的鑒別取捨,不甚注意,這是本書的缺點,但以諸家晉史已不存,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宋書》,南朝梁沈約撰。100卷。紀傳體宋史。本書選錄詔令章奏等文件甚多,雖嫌冗長,卻保存了若干資料。入志內容,上溯三代秦漢,尤詳於魏晉,可補《三國志》之缺,惜門類不全(如無食貨、藝文等志)。
《南齊書》原名《齊書》,宋以後為了區別於李百葯的《北齊書》,故名,南朝梁蕭子顯撰。60卷,今本亡失序錄一卷。紀傳體南齊史。有志無表,各志亦不全,《食貨》《刑法》《藝文》均缺。本書保留較多的原始資料,對文學、思想、科學的情況也有所反映。
《梁書》,唐姚思廉撰。56卷。紀傳體南朝梁代史。本書是現存梁史的比較原始的記載,范縝、阮孝續、陶弘景等傳,保存了當時思想、文化、醫葯方面的史料。但全書無表志。
《陳書》,唐姚思廉撰。36卷。紀傳體南朝陳代史。全書無表無志,與所撰《梁書》相同。
《魏書》,北齊魏收撰。130卷。紀傳體北魏史。受命修撰的雖有多人,實由魏收獨立完成。魏收從北齊統治者立場出發,以魏和東魏為正統,不為西魏三帝立紀,稱晉為僭偽,凡劉陪、石勒及宋、齊、梁、陳都入外國傳。本書中的《釋老志》《官氏志》《食貨志》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北齊書》,原名《齊書》,宋時加「北」字,以與蕭子顯的《南齊書》區別。唐李百葯撰。50卷。紀傳體北齊史。無表志。作者多採用王劭《齊志》,文筆生動,並保留當時口語。
《周書》,唐令狐德棻等撰。紀傳體北周史,無表志,50卷。今本多取《北史》補入,已非原來面目。
《隋書》,唐魏徵等撰。85卷。紀傳體隋代史。內容歷敘梁陳齊周的典章制度,詳於隋代。基中《經籍志》創立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成為舊目當中書籍分類的標准。本書對隋朝統治階級的荒淫殘暴有所揭露,並顯示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的威力。十志如《食貨》《地理》《天文》《經籍》等,綜合五代,也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南史》,唐李延壽撰。80卷。記南朝宋、齊、梁、陳四代歷史,紀傳體,無表志。
《舊唐書》,原書《唐書》,因與歐陽修等所撰《新唐書》區別,故稱。本書保存唐代史料,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即多據本書。
《新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撰。225卷。紀傳體通史。本書在史料上對《舊唐書》有所補充,首創《兵》《儀衛》《選舉》三志,並增撰各表,又專立《藩鎮傳》記述沿革,皆可供參考。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因與歐陽修所撰《五代史記》區別,故稱。150卷。紀傳體五代史。分梁、唐、晉、漢、周五書,故原稱《梁唐晉漢周書》。此書文獻,故紀傳多首尾完備,事實較詳。
《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宋歐陽。74卷。紀傳體五代史。列傳皆用類傳。本書間采小筆記,以補舊史之缺,有一特殊史料價值。
《宋史》,元脫脫領銜,歐陽玄等編撰。496卷。紀傳體宋代史。首創《道學傳》,以道學為判斷是非的標准。
《遼史》,元脫脫等撰。116卷。紀傳體遼代史。
《金史》,元脫脫等撰。135卷。紀傳體金代史。
《元史》,明宋濂等撰。210卷。紀傳體元代史。保存了較多的史料。
《明史》,清張廷玉等撰。332卷。紀傳體明代史。本書取材頗富,歷經三次訂正,有一定史料價值。
⑺ 為什麼中國發明火葯然而其技術 卻被西方廣泛利用 為什麼最後 是西方比我們這個火葯創始國先 進拜託各
明朝時期的火器還是世界一流的,到了清朝禁止百姓玩火葯,只有指定的官府人員才可以玩,因為火葯威力太大,怕到時危機到滿人的江山,所以清朝的火器一直停留在明朝時的技術,一直也沒有創新,幾百年後自然也就被西方人超越了。
⑻ 火葯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火葯的發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唐朝末年,火葯被用於軍事。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版葯的權國家,我國現在看到的第一部記載火葯配方的書,約成書於八九世紀。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 (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
(8)火葯發明比西方早擴展閱讀:
火葯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宋代演出「抱鑼」、「硬鬼」、「啞藝劇」等雜技節目,都運用剛剛興起的火葯製品「爆仗」和「吐火」等,以製造神秘氣氛。
宋人同時也以火葯表演幻術,如噴出煙火雲霧以遁人、變物等,以收神奇迷離之效。
中國發明了火葯首先運用於製造煙火,不久後就將其運用與軍事,並發明了世界第一根火箭。大炮和火槍在宋代中國火葯的軍事運用已經相當成熟,使得中國的科技遙遙領先於世界。
⑼ 中國發明了火葯,為何現代化的火炮卻誕生於西方
70多年前,魯迅先生發過一句著名的感慨,它說外國用火葯來製造子彈用來打仗,中國卻用它做成爆竹來敬神。大部分人挺認可這句話:是啊,我們比歐洲發明火葯早了500年,可我們卻走了歪門邪道,浪費了優勢,這有點像龜兔賽跑,中國是兔子,跑得快,但太過託大,路上開小差,浪費了領先,輸掉了比賽,讓人痛心。這個分析似乎沒錯,但問題是,這句話顯然不對,中國人發明了火葯之後,也是拿來打仗的,至少從唐朝開始就用上了。
但是為什麼到近代,中國作為玩火葯的老司機,反而不如西方?現代化的火炮為何誕生於歐洲呢?
今天,人文君准備用十分鍾來聊一下這個大問題。
故事得從中世紀的歐洲開始說起。
中世紀的歐洲仍是封建社會,封建貴族有自己的封地,並在這些地方建築城堡、要塞作為據點。這些歐洲的城牆通常有著高聳的石牆,垂直聳立在平地,但這些牆並不厚,但對中世紀的戰爭型態而言,這樣的城牆夠用了。當時的戰爭嚴格說起來是貴族的事,甚少牽涉到平民百姓;因為當時的戰爭大多數仍是貴族騎士穿著重裝甲的互斗。
為了攻陷城堡,敵軍大多使用雲梯攀爬登上城樓,或是地道挖掘等作戰方式,想辦法讓城牆垮下來,接著進城後的近距離巷戰與貼身格鬥。這樣的攻城方式跟我們以往想像的或是從電視上看到的相去不遠,也一直主導著戰場。一直到大炮的出現改變了歐洲戰場。
十五世紀時,歐洲城牆的結構設計產生了重大的改變。最值得一提的就是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攻城戰。這座巨大的城市控制著可能是歐亞大陸最重要的樞紐城市。為了防衛帝國首都,拜占庭帝國屢屢修建高聳厚實的城牆,有些城牆甚至厚達5公尺,高達12公尺。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堡壘,都無法與君士坦丁堡相提並論。
然而1453年,奧斯曼帝國試圖攻下這座堅固的城市。奧斯曼帝國用了傳統的挖掘地道、雲梯攻城等各種方法,但都無功而返。他們因此把大炮排列出來,試圖轟炸城牆,拜占庭的城牆最終仍被奧斯曼帝國的大炮轟出多個缺口。
火炮何時、何地、何人發明的仍是個謎。但是至少在十五世紀,火炮已經廣泛地被歐洲幾個比較有錢的國家所運用。舉例來說,神聖羅馬帝國內較有錢的諸侯可以負擔的起買火炮攻打新教徒的城堡。而為了防禦火炮,新教徒們只好不斷地加厚原先的城牆,但效果也不佳。
中國的城牆自古以來的發展就已經具備文藝復興要塞的二個重要因素:夠厚、傾斜的牆面,因而足以抵擋大炮的攻擊設計。因此,某種程度而言,中國城牆的傳統設計,其實改變了中國的大炮發展方向,並且註定跟西方有所差異。
例如,順治二年,江陰百姓固守城池,也把大炮搬出來,抵擋清軍長達八十一天,最後清軍調集超過二百門大炮終於在東北角轟出一個開口,終於攻陷,並屠殺了這座城市。許多人都把江陰之役歸功於百姓的視死如歸、江陰城內大炮發揮功效等。但是,也許最該歸功的是江陰城的城牆。
所以,是不同的軍事環境,讓東西方的火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其實,戰場和市場經濟是一樣的,只有能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大家才有動力去搞發明創新。
換言之,城牆無法解釋中國跟歐洲所有的火器發展差異,以及為何有效的火器是在歐洲被發明、創造並運用,而不是發明火器的中國。那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素,促使歐洲跟中國在火炮的運用上產生差距呢?
有專家認為,關鍵的原因之一便是中國太和平,歐洲太戰亂1760年的乾隆朝開始,中國開啟了將近一世紀的承平盛世,天朝無戰事造成了火葯科技發展的停滯落後
⑽ 中國古代火葯何時傳入西方國家
13世紀40年代,蒙古軍隊西征中歐時把中國的火葯帶到歐洲,從14世紀開始,歐洲人開始使用火葯和火葯武器。
早在八、九世紀時,和醫葯、煉丹術的知識一起,硝也由中國傳到阿拉伯。當時的阿拉伯人稱它為「中國雪」,而波斯人稱它為「中國鹽」。他們僅知道用硝來治病、冶金和做玻璃。13世紀火葯是由商人經印度傳入阿拉伯國家的。希臘人通過翻譯阿拉伯人的書籍才知道火葯。火葯武器是通過戰爭傳到阿拉伯國家。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之後,將在弄封等地虜獲的工匠和火器全部掠走,還把金軍中的火葯工匠和火器手編入了蒙古軍隊。次年,蒙古大軍發動了第二次西征,新編入蒙軍的火器部隊也隨軍遠征。在隨後的幾年中,裝備火器的蒙古大軍橫掃東歐平原。1241年4月9日,蒙古大軍與3萬波蘭人和日爾曼人的聯軍在東歐華爾斯塔德大平原上展開了激戰。
根據波蘭歷史學家德魯果斯《波蘭史》一書的記述,蒙古大軍在這場會戰中使用了威力強大的火器。波蘭火葯史學家蓋斯勒躲在戰場附近的—座修道院內,偷偷描繪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樣式。根據蓋斯勒的描繪,蒙古人從一種木筒中成束地發射火箭,因為在木簡上繪有龍頭,因此被波蘭人稱作「中國噴火龍」。
蒙古人滅亡阿拉伯帝國後,建立起了伊利汗國。這里迅速成為了火葯等中國科學技術知識向西方傳播的重要樞紐。而配備火葯武器的蒙古軍隊在歐洲的長期駐扎,給歐洲人偷窺火葯技術提供了機會。
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軍隊在與敘利亞作戰中被擊潰,阿拉伯人繳獲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葯武器,從而掌握火葯武器的製造和使用。阿拉伯人與歐洲的一些國家進行了長期的戰爭,戰爭中阿拉伯人使用了火葯兵器,例如阿拉伯人進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時就使用過火葯兵器。在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歐洲人逐步掌握了製造火葯和火葯兵器的技術。
火葯和火葯武器傳入歐洲,不僅對作戰方法本身,而且對統治和奴役的政治關系起了變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牆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穿鎧甲的貴族騎兵同歸於盡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新的精銳的火炮在歐洲的工廠中製造出來,裝備著威力強大的艦隊,揚帆出航,去征服新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