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電影發明之父是誰

電影發明之父是誰

發布時間:2021-06-24 16:26:29

『壹』 被稱為「電影藝術之父」的人是誰

盧米埃爾

誰也沒預料到,1895年12月28日在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發生的事,竟會被永久地載入史冊。

就在那天,里昂的青年實業家路易·盧米埃爾和他的弟弟奧古斯特·盧米埃爾,邀請了一大群賓客,在那個咖啡館的地下室里,連續放映了幾部用紀實手法拍攝的很短的電影。

放映的首部影片是《工廠的大門》。人們驚奇地發現:黑暗中,隨著一束強烈的光柱,眼前竟有一群群穿著花花衣裙的女工,邊說邊笑地進入工廠,繼而男工們則是穿著敞懷的茄克衫、推著自行車,漫不經心地步入工廠大門,最後,廠主乘坐著一輛漂亮的馬車馳入大門,頃刻,工廠的大門漸漸地關上了。

正當觀眾們還陶醉在真實的《工廠的大門》之時,緊接著放映的《火車到站》,卻使場內驟然發生了一場「騷亂」。當銀幕上出現行駛中的火車頭噴著煙、氣迎面「直撲」而來時,觀眾們個個驚恐萬分,有的用雙手捂住了眼,有的嚇得躲到座椅下面,有的慌不擇路往場外奔跑,還有的竟然去叫來了警察……等到誤會消除,不少人為自己剛才的愚蠢行為而感到可笑,但盧米埃爾兄弟倆卻發出了會心的微笑:首次放映電影終於成功了。

此後,電影就以它獨有的風姿,走遍了世界各地,並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展著,成為藝術世界裡一顆熠熠(yì)生輝的「明珠」。於是,1895年12月28日這天,成了電影的「生日」,盧米埃爾兄弟也被人們譽為「電影之父」。

『貳』 被稱為"現代電影之父"的是誰

梅里愛(1861~1938)

法國電影導演。世界第一位電影藝術家。1861 年12月8日生於巴黎,1938年1月21日卒於同地 。他原為舞台魔術師,後在蒙特勒伊建立了一個照相車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攝影棚。在這里他使用專門的演員、布景、道具、化裝等手段拍攝電影,開辟了與L.盧米埃爾自然寫實完全不同的電影創作道路。他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1899 年的《德雷福斯案件》。他最擅長利用停機再拍和更換布景的方法拍攝神話片,如《灰姑娘》、《藍鬍子》、《魔燈》、《一千零一夜》等。20世紀初,他首先創作出科學幻想片,如《月球旅行記》、《海底兩萬里》、《北極征服記》等 。特別是《月球旅行記》一片影響巨大,不僅確立了科幻片這一樣式,而且確定了電影排演在電影製作中的地位。梅里愛的影片是電影成為藝術的第一步。
梅里愛原本是一位優秀的魔術師。1896年,他從英國搞到了一台攝影機,又從柯達公司購買了將近3萬法郎的膠片,開始正式製作電影。在這一年,他製作了大約80部影片,但幾乎全都是對當時已有作品的模仿。不過有一次,當他正在放映從巴黎歌劇院廣場拍攝來的影片時,發現畫面上的一輛馬車在行進中突然變成了靈車。經過查找原因,他發現在拍攝這段場景時,因為機械故障,膠片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停頓。而就在這短短的停頓期間,馬車從鏡頭前駛開了,跟在後面的靈車取而代之。「停機拍攝」的畫面特技,就因為這么一樁小小的意外,就此誕生了。

10月,梅里愛利用這一特技拍攝了《貴婦失蹤》。次年,他又發明了多次曝光、模型攝影等許多電影特技。隨著蒙特洛伊攝影場的興建,喬治·梅里愛的時代就要來臨了。

人工布景的運用

攝影場,幾乎是梅里愛經營的羅培·烏坦劇院的翻版,梅里愛把布景、道具、戲服、劇本、景與幕的劃分等戲劇要素原封不動地搬到了他的影片中。從此,電影開始從古老的戲劇藝術那裡汲取無窮的活力,而且這一過程再未停止。梅里愛繪制的布景極為出色,房屋、山川和河流,用水彩調和出均勻的光影效果,真偽難辨。為了配合劇情的需要,他還在攝影場里安置了大量的吊橋和活動門窗,並使用鐵索懸掛演員,模擬仙人在空中飛行的場面。這一時期的梅里愛拍攝了大量的神話片和幻想片,包括《灰姑娘》、《音樂狂》和《格列佛游記》。不久之後,劃時代的《月球旅行記》就在這里誕生了。

《月球旅行記》改編自儒勒·凡爾納和 H· G·威爾斯最著名的兩部科幻小說,講述一群科學家乘坐巨大的炮彈飛往月球,在那裡遇到了種種奇怪的生物,一番歷險之後重回地球的故事。梅里愛在影片中發揮了他天才般的想像力:一個石膏製成的圓形人臉被用來表示月球,而北斗星則是6個手持星形道具的美麗女子。旅行者在月球上遇到了巨大的蘑菇,這里的人身上長著條紋,頗具攻擊性,但是當頭一棒便會化作一團白煙……影片的製作費用高達3萬法郎,但是僅在法國它就收回了全部成本。

在英文版本影片的開頭,梅里愛在銀幕上打出了這樣的字句:「喬治·梅里愛是用人工布景攝制電影的創始人,這一創造曾給予將要死亡的電影事業以新的生命。」沒有任何一個人指責他言過其實。事實上正是由於他的創造,成千上萬的人才被重新吸引到銀幕前。人們在電影「重現真實」的本性之外,發現了它造夢的另一面。雜耍是短命的,而夢想與圓夢的工具卻將永恆。從此電影具有了自己獨特的生命,而且永遠不死。

無法逾越的天塹

但是梅里愛的事業卻從此走上了下坡路。他把舞台搬上銀幕,這一方法曾經使他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為他設置了無法逾越的天塹。由於梅里愛過於拘泥於戲劇的表現手法,堅決拒絕使用外景,拒絕攝影機在拍攝過程中變換角度(表現物體運動的移動攝影特技除外),這種保守限制了梅里愛在藝術上更進一步。到了1910年,美國已經拍攝了《火車大劫案》等一批動作片,蒙太奇已經漸漸成為電影的語法,而此時的梅里愛卻還在拍攝《太空旅行記》、《北極征服記》等重復性的作品。於是,他和他的電影一起,被這個世界遺忘了。

為了擺脫經濟上的困境,梅里愛終於決定打破自己的教條。他的弟弟帶著美國分公司的技術人員,斥巨資前往太平洋拍攝了整整一年的影片。但是當他們返回公司時,卻發現大多數的成片因為蠟封不嚴,已經霉變得無法使用。這次失敗給了梅里愛最後一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蒙特洛伊的攝影廠被關閉。梅里愛的影片拷貝被論斤出賣,那些曾經包含了無數天才、智慧與幻想的膠片被當做廢塑料熔化,製成牙刷和梳子。而梅里愛本人則在晚年淪為車站的露天玩具商。直到1928年,一些記者發現了這位電影藝術的創始者和恩人,並且引起了一場小小的轟動。人們贈給他勛章,把他送進養老院。1938年,他就在那裡與世長辭,享年77歲。

『叄』 1895年電影之父是誰

電影究竟是誰發明的?你若問美國電影界的人,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愛迪生發明的」

但你如果去問法國人,他們則會說:「是盧米埃爾!」

那麼誰才是電影真正的發明者呢?答案:兩個人都是!

然而一般電影史論上,稱盧米埃爾為電影之父。畢竟這位老兄,人家拍攝過電影片斷,並且收取門票放映過。開了新一代的藝術之始。電影不僅重技術,更重藝術和經營。

史實記錄,一八八八年,愛迪生開始研究活動照片,當時還是照片時代,在中國被稱為「西洋鏡」,這個可以「黃飛光鴻系列」電影中,十三姨的拍攝照片表現出來。而當伊斯曼發明了連續底片後,愛迪生立刻將連續底片買回來,請威廉甘乃迪和羅利狄克生著手進行研究,底片連在一起,就像膠片底片一樣,是怎麼樣成像的。到了第1889年的十月,迪克生提出研究的結果,他將之拍攝成會活動的馬,這就是電影史上最早攝影的成功。

那麼迪克生是怎麼拍攝的呢?他知道了「視覺停滯原理」,於是用24架照像機同時拍攝一匹馬的奔跑,後來播放的時候,這一張張靜態圖像上的馬,動了起來。看來,靜態的相片通過連續播放是可以動的。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

成功之後的迪克生,繼續埋首更深的研究,一八九0年,他用能活動的圖片申請到專利,這些活動圖片每秒鍾能拍四十張,這就是現代影片的鼻祖。
1891年,愛迪生申請影像映出管和攝影裝置的專利權,這是「西洋鏡」電影的鼻祖。愛迪生發明「西洋鏡」電影的想法是,由於西洋鏡一次只能由一個人去」窺看」,滿足人們的好奇心,收取一定的費用,如果很多人,不是可以增加收益嗎?(看來,很多東西的誕生都是經濟利益的驅動的!)於是這種電影在一時間非常流行。不久,愛迪生又創造了世界最早的攝影棚。遺憾的一個個的照片並不能成為一部開天闢地的影片。

與此同時在歐洲也有人在對這些活動照片作研究。同樣也是為了好奇,為了獲得利益。一八九五年,倫敦有兩位名叫巴德艾卡和R.W.保羅的人,把初步的攝影棚改良後,在大庭廣眾之前舉行表演。1895年,在法國有兩位名叫路易盧米埃和奧古斯特盧米埃的兄弟,他們將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因而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觀眾,放映電影就此展開序幕。這就是露天電影的前身。

盧米埃兄弟並不滿足,自己對著自己開的工廠的大門拍了一斷影片,叫「《盧米埃工廠了大門》(也有譯成工廠大門)影片。為了產生影響力,在巴黎工業獎勵學會上試映了,讓人們產生了好奇。這一年十二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館」的地下大廳,正式公開上映十二部影片,並出售門票。這一天,從此被歷史銘記,被正式稱為電影的誕生。

而盧米埃爾兄弟也被稱之為「電影之父」。

『肆』 誰是電影之父

人類進入19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電影藝術的成長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這里,首先要提到的是1839年攝影技術的產生和它的廣泛應用。它構成了電影拍攝的重要組成部分。

說起來有點可笑,電影攝影機的發明,竟是由於一次打賭的意外收獲。

1872年,一位美國富翁和朋友打賭。他說,馬在奔跑時,在躍起的瞬間是四蹄離開地面的。那位朋友反對說,不管在什麼時候,奔跑的馬總是兩蹄離地、兩蹄著地的。於是富翁請了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來做試驗。麥布里奇把24架照相機的快門上各牽上一根線,當馬匹飛奔經過時,連續踩斷了24根線,在極短的時間里,使照相機依次拍下24張照片,再將這些照片一張一張地按次序看下去,以便觀察馬兒是怎樣躍起,又是怎樣著地的。為了這一試驗,麥布里奇和助手們吃盡了苦頭,付出了大量的勞動,歷時6年,終於拍攝出一套寶貴的「馬跑小道」的珍貴資料,同時也證實了美國富翁的預言是正確的。然而,麥布里奇的成功又向人們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如果解決連續攝影的問題。因為他用24架照相機僅僅只能拍攝奔馬的一段動作,如果馬奔跑1000米的長距離,就得用上成千上萬架照相機,膠卷的長度將會繞地球轉一圈了。所以,如何運用一架單鏡頭的攝影機來代替多鏡頭的攝影機或者一組攝影機,就成了解決連續攝影的關鍵問題。

1882年,當麥布里奇帶上自己拍攝的連續照片到歐洲旅行時,他們的成果使法國學者馬萊受到了極大的鼓舞。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馬萊運用左輪槍的原理,創造出一種輕便的「攝影槍」,這是第一架能從一個鏡頭里,一秒鍾內獲取若干底片的攝影機,它真正解決了連續攝影的問題,說明現代的攝影機和攝影術已經誕生。

到了1888年,英國發明家格林奈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改進了攝影槍,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電影攝影機,同時拍攝了倫敦的街景。當試放他的電影,看見人物在布幕上活動起來時,他跑到街頭激動地高呼:「成功了,成功了!」

在這一時期,世界著名的大發明家愛迪生的貢獻也是不容抹煞的。

他的第一個貢獻,是在1887年和他的助手狄克遜在膠片間發明了鑿孔方法,解決了活動照片的放映問題,這便是「愛迪生型」影片的問世。

他的第二個貢獻,是在1894年發明了「電影視鏡」。它像一隻大櫃子,上面裝有放大鏡,裡面裝有50英尺的鑿孔膠片,首尾相銜接,繞在一組小滑輪上,當馬達開動後,膠片便漸漸移動,畫面循環出現。「電影視鏡」面世後,深受人們的歡迎。當它傳入中國後,被稱為「西洋鏡」。

愛迪生的發明使電影技術日臻完善。他運用「電影視鏡」拍攝了一些娛樂性的舞台影片,成為世界電影史上攝制戲劇電影的最早紀錄,如1893年拍攝的《奧特打噴嚏》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

在實踐中,人們發現這種「電影視鏡」還有一些缺陷:一是太笨重,使用很不方便;二是沒有銀幕,只能供一個人觀賞,缺少群眾性;三是放映速度過快,致使人物動作不太自然、平穩。

改進並完善「電影視鏡」的任務就落到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的肩上。

盧米埃爾兄弟原是照相攝影師。這哥兒倆將愛迪生的發明、其他人的成果以及自己的「連續攝影機」進行綜合研究後,於1894年研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較完善的電影放映機——活動電影視鏡,終於把影像投放到銀幕上,使廣大的觀眾能夠共同欣賞這一新生的藝術。第二年,他們取得了拍攝和放映電影的專利,成為真正電影的發明者和創始人。

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視鏡」是架手提攝影機,不僅靈活輕便,節約膠片,放映質量好,而且具有一身兼任三職——攝影機、拷貝翻印機和放映機的功能,對電影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後人尊稱盧米埃爾兄弟為「電影之父」。

1895年12月28日是人類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天。這一天,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地下室,盧米埃爾兄弟公開售票放映了自己的影片。

首先放映的是《工廠的大門》。內容是:清晨,工廠的大門被慢慢地推開了。女工們穿著不同花紋的衣裙,軟邊帽上插著千姿百態的羽毛,三五成群說說笑笑地進入大門。男工們穿著敞懷的茄克衫,推著自行車,漫不經心地也走進廠門。隨後來了一輛豪華的馬車,工廠主旁若無人地坐在裡面,馬車駛入工廠後,大門便緩緩地關上了。影片內容雖然簡單,但觀眾看得興味盎然,放映獲得極大成功,引起巨大轟動。這一天被公認為世界電影的誕生紀念日。

盧米埃爾兄弟一共拍攝了50多部短片,都是紀實片。這些短片從內容到表現手法都對後來的電影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們的影片,現實主義地表現了人們的生活。短片幾乎沒有什麼故事情節,缺少矛盾沖突,然而動作性和新聞性較強,拍攝真實,成為寫實主義的開路先鋒。影片能夠開闊人們的視野,開發人們的智慧,促進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當高爾基看了這些影片後,熱情地贊頌道:「可以肯定地預示,由於這個發明具有驚人的新穎性,它將獲得廣泛的發展」,「它一定能夠為一般的科學任務服務,為改善人們的生活和發展人們的智慧服務。」

下面簡單介紹幾部影片對後世的影響。

《工廠的大門》:傳說是盧米埃爾在里昂工廠對面一幢樓的窗口拍攝的,這是電影史上第一次用「隱蔽攝影法」拍片。

《水澆園丁》:是根據路易?盧米埃爾7歲的小弟弟的調皮舉動拍攝的。說的是一名憨厚的花匠拉著一根長長的水龍頭在澆花,來了個淘氣的男孩,他悄悄地踩住了那根膠皮水龍頭。花匠以為水龍頭發生了故障,剛打開唧筒進行檢查,小孩馬上松開了腳,水龍頭猛烈噴出的水澆了花匠滿臉。花匠生氣了,抓住小淘氣,猛打他的屁股。這場追打孩子的鏡頭,形成了引人發笑的場面,取得了一般紀錄片達不到的效果。這部短片盡管拍攝技術並不高明,光線灰暗,構圖平淡,但可以說是最早帶有「懸念」的喜劇片。它已具備簡略的劇情,有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這為以後的故事片奠定了基礎。

《膝行人》:比上一部的喜劇效果更濃。它敘述一個假裝殘疾的乞丐,為了逃避警察追捕,突然站起來逃跑,這便成了後來「追逐片」的先聲。

《火車到站》:短片從開頭出現一個遠景車站,一個搬運工手推行李。接著從地平線出現一個黑點,逐漸增大,是一列火車開來,車頭占滿銀幕。下面便是月台上許多旅客上下列車的種種表情。這部紀實片成功地運用了「景深」鏡頭,使畫面產生層次感和縱深感。觀眾可以清楚地觀賞到火車從地平線上出現的遠景起,直到火車進站的近景止,了解到電影表現的無限可能性。鏡頭前實演實拍的人物,在畫框內產生一連串的不同形象,和現代蒙太奇所體現的連續效果十分接近。

《機器肉店》:它描寫一頭又肥又壯的豬,搖頭擺尾地從前面走進了一架古怪的機器里,後面出來的竟是一串串美味的香腸……這部引起觀眾哈哈大笑的滑稽有趣的短片,孕育著科幻片的胚胎,引起了人們無限的遐想。

《救火出動》等四部短片先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拍攝後,盧米埃爾兄弟把它們連接起來放映,構成了一個消防隊員救火的驚險小故事。它在電影史上最早運用了蒙太奇的手段。

盧米埃爾兄弟訓練和培養了第一批攝影師。他們前往各地,拍攝了許多具有很高史料價值的新聞電影。有的學生如普洛米奧還創造了移動攝影法,使攝影機第一次獲得了活動的自由。這種可貴的嘗試,對後來的電影藝術的形成起了積極的作用。

『伍』 電影是誰發明的

電影是盧米埃爾兄弟發明的。

盧米埃兄弟,哥哥是奧古斯塔·盧米埃爾(Auguste Lumière,1862年10月19日—1954年4月10日),弟弟是路易斯·盧米埃爾(Louis Lumière,1864年10月5日—1948年6月6日),是法國的一對兄弟,是電影和電影放映機的發明人。兄弟倆改造了美國發明家愛迪生所創造的「西洋鏡」,將其活動影像能夠藉由投影而放大,讓更多人能夠同時觀賞。

盧米埃爾兄弟在他們的父親老盧米埃爾所經營的照相館中,學會了照相技術們的父親掌管照相器材廠的同時,研製出了「活動電影機」。作為攝影師出身的盧米埃爾兄弟,對待電影從一開始就顯示出與愛迪生全然不同的思維觀念。

盧米埃爾兄弟採取的是更為現實主義的態度。他們首先擺脫了:照相館攝影師所具有的封閉的人為空間的束縛,邁向了廣闊、開放的自然空間。作品的內容,也是更為努力地去表現和復制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事情和生活,而不是專門去為攝影機安排和搬演實際不存在的事情和生活。

比如,由路易·盧米埃爾最初拍攝的短片:《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燒草的婦女們》、《出港的船》、《代表們登陸》、《警察遊行》等等,就直接地表現了那些下班工人、上下火車的旅客、勞動中的婦女、劃船出海的漁民、登岸的攝影師和街頭行進中的警察等等。

在這些作品中,盧米埃爾兄弟真實地捕捉和記錄了現實生活的即景,使人們看到了自己身邊的那些真切的生活和熟悉的人群。正如,喬治·薩杜爾所說:從路易·盧米埃爾的影片中人們了解到,電影可以是「一種重現生活的機器」,而不是像愛迪生的「電影視鏡」那樣,僅僅是一種製造動作的機器」。

(5)電影發明之父是誰擴展閱讀

在電影萌芽時期,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攝影傾向:一種以盧米埃爾兄弟為代表,主要在現實中去捕捉生活現象,銀幕上展現的就是人們身邊的瑣事;一種以梅里埃為代表,主要記載舞台上已經加工的虛構的生活圖畫。沿著這兩種創作方式,發展成後來的紀錄片和故事片兩種片種。這兩種傾向反映到故事片攝影中來,又逐步形成兩種不同的流派:繪畫派和紀實派。

盧米埃爾兄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又經過自己的創造,於1894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較完善的、靈活輕便的手提工「活動影戲機」。這是一種既能攝影又能放映和洗印的機器。電影機由一個暗箱組成,內有使35毫米片孔膠片間歇運動的牽引機構和遮光器的轉動機構。

它備有一個攝影鏡頭,以每秒12幅的頻率攝影。畫面靜止時,遮光器開啟,膠片曝光,遮光器關閉時,膠片向前運動,這樣便得到了負片。然後取下鏡頭,將負片裝到機器上,與另一條未曝光膠片貼在一起,在光源照射下運行,曝光後得到正片。電影機還配有放映鏡頭,裝上膠片後,使機器置於燈泡的照射下,光束穿過膠片和鏡頭,攝影機變為放映機。

正是在這「活動電影機」的呼呼轉動中,盧米埃爾兄弟和他們的攝影師們攝制了以《火車進站》、《工廠的大門》等為代表的最初一批紀錄片,由此成為紀錄片的開山鼻祖。

『陸』 誰被稱為電影之父

電影究竟是誰發明的?你若問美國電影界的人,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愛迪生發明的」
但你如果去問法國人,他們則會說:「是盧米埃爾!」
那麼誰才是電影真正的發明者呢?答案:兩個人都是!
然而一般電影史論上,稱盧米埃爾為電影之父。畢竟這位老兄,人家拍攝過電影片斷,並且收取門票放映過。開了新一代的藝術之始。電影不僅重技術,更重藝術和經營。
史實記錄,一八八八年,愛迪生開始研究活動照片,當時還是照片時代,在中國被稱為「西洋鏡」,這個可以「黃飛光鴻系列」電影中,十三姨的拍攝照片表現出來。而當伊斯曼發明了連續底片後,愛迪生立刻將連續底片買回來,請威廉甘乃迪和羅利狄克生著手進行研究,底片連在一起,就像膠片底片一樣,是怎麼樣成像的。到了第1889年的十月,迪克生提出研究的結果,他將之拍攝成會活動的馬,這就是電影史上最早攝影的成功。

那麼迪克生是怎麼拍攝的呢?他知道了「視覺停滯原理」,於是用24架照像機同時拍攝一匹馬的奔跑,後來播放的時候,這一張張靜態圖像上的馬,動了起來。看來,靜態的相片通過連續播放是可以動的。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

成功之後的迪克生,繼續埋首更深的研究,一八九0年,他用能活動的圖片申請到專利,這些活動圖片每秒鍾能拍四十張,這就是現代影片的鼻祖。
1891年,愛迪生申請影像映出管和攝影裝置的專利權,這是「西洋鏡」電影的鼻祖。愛迪生發明「西洋鏡」電影的想法是,由於西洋鏡一次只能由一個人去」窺看」,滿足人們的好奇心,收取一定的費用,如果很多人,不是可以增加收益嗎?(看來,很多東西的誕生都是經濟利益的驅動的!)於是這種電影在一時間非常流行。不久,愛迪生又創造了世界最早的攝影棚。遺憾的一個個的照片並不能成為一部開天闢地的影片。
與此同時在歐洲也有人在對這些活動照片作研究。同樣也是為了好奇,為了獲得利益。一八九五年,倫敦有兩位名叫巴德艾卡和R.W.保羅的人,把初步的攝影棚改良後,在大庭廣眾之前舉行表演。1895年,在法國有兩位名叫路易盧米埃和奧古斯特盧米埃的兄弟,他們將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因而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觀眾,放映電影就此展開序幕。這就是露天電影的前身。
盧米埃兄弟並不滿足,自己對著自己開的工廠的大門拍了一斷影片,叫「《盧米埃工廠了大門》(也有譯成工廠大門)影片。為了產生影響力,在巴黎工業獎勵學會上試映了,讓人們產生了好奇。這一年十二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館」的地下大廳,正式公開上映十二部影片,並出售門票。這一天,從此被歷史銘記,被正式稱為電影的誕生。
而盧米埃爾兄弟也被稱之為「電影之父」。

『柒』 電影是誰發明的

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

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快門上。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

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所有蹄子都騰空。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7)電影發明之父是誰擴展閱讀:

電影是19世紀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大眾產生新需求的娛樂產物。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電影從有聲電影開始發展,目前已經到了電影的特技時代了。運用大量的電腦特技製作出來的電影,受廣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歡迎。

國外電影廣告在美國和英國的電影廣告中,有這樣八種標記:

(1)美國X——禁止未成年者觀看的影片,G——所有觀眾可看片,R——十七歲以下禁止觀看,PG——一般觀眾可看。

(2)英國U——內容正派片,A——一般觀眾可看片,X——18歲以下青少年禁看片,AA——少年兒童禁看的兇殺片。

參考資料:網路電影

『捌』 電影是誰發明的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電影放映機(15張)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 「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 「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 「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玖』 「電影之父」是誰

電影究竟抄是誰發明的?你若問美國電影界的人,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愛迪生發明的」但你如果去問法國人,他們則會說:「是盧米埃爾!」 那麼誰才是電影真正的發明者呢?答案:兩個人都是! 然而一般電影史論上,稱盧米埃爾為電影之父。畢竟這位老兄,人家拍攝過電影片斷,並且收取門票放映過。開了新一代的藝術之始。電影不僅重技術,更重藝術和經營。 史實記錄,一八八八年,愛迪生開始研究活動照片,當時還是照片時代,在中國被稱為「西洋鏡」,這個可以「黃飛光鴻系列」電影中,十三姨的拍攝照片表現出來。而當伊斯曼發明了連續底片後,愛迪生立刻將連續底片買回來,請威廉甘乃迪和羅利狄克生著手進行研究,底片連在一起,就像膠片底片一樣,是怎麼樣成像的。到了第1889年的十月,迪克生提出研究的結果,他將之拍攝成會活動的馬,這就是電影史上最早攝影的成功。 那麼迪克生是怎麼拍攝的呢?他知道了「視覺停滯原理」,於是用24架照像機同時拍攝一匹馬的奔跑

閱讀全文

與電影發明之父是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