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履帶的來歷
人們最初研製的坦克,是沿用了農用履帶式拖拉機的履帶。1915年,英國研製的「小遊民」坦克沿用了美國「布勞克」拖拉機的履帶。1916年,法國研製的「施納德」和「聖沙蒙」坦克沿用了美國「霍爾特」拖拉機的履帶。履帶進入坦克史至今已近90個春秋,今天的履帶,無論其結構形式還是材料、加工等都在不斷地豐富坦克寶庫,履帶已經發展成為可以經歷戰爭考驗的坦克「無限軌道」。
㈡ 履帶車什麼時候出現的
早在蒸汽汽車誕生後不久的19世紀30年代,就有人設想給汽車輪子套裝木頭和橡膠製作的 「履帶」,讓沉重的蒸汽汽車能在松軟的土地上行走,但是早期的履帶性能和使用效果並不好,直到1901年美國的倫巴德在研製林業用牽引車輛時,才發明出第一條實用效果較好的履帶。3年後,加利福尼亞的工程師霍爾特應用倫巴德的發明,設計製造了 「77」型蒸汽拖拉機。這是世界上第一台履帶式拖拉機。
隨後於1915年,英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輛履帶式作戰車輛----小遊民坦克。
㈢ 從什麼動物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坦克
坦克是一個叫埃文頓的英國戰地記者發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目睹了協約國士兵在德國機槍的火力下大批地倒下。於是,他向英國軍方建議,在拖拉機上安裝鋼板和火炮。這個歷史性的創意徹底改變了傳統戰爭的模式,將人類帶入了一個機械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為突破由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禦陣地,打破陣地戰的僵局,迫切需要研製一種火力、機動、防護三者有機結合的新式武器。英國人E.D.斯文頓在一起意外中發現,如果在拖拉機上裝上火炮或機槍,它不就無敵了嗎?1915年,英國政府採納了E.D.斯文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試制了坦克的樣車。
1916年生產了「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後伸出一對轉向輪。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僅裝5挺機槍。1916年9月15日,有60輛「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當時為了保密,英國將這種新式武器說成是為前線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結果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
㈣ 國產GSL111履帶式火箭掃雷車的掃雷車的研發靈感
針對人工排雷速度慢、危險性大等問題,北京軍區所屬工程兵部隊於20世紀60年代初首創了用預
先埋設的炸葯包拋射串聯集團裝葯,在地雷場中開辟通路的320爆破法,並在全軍推廣。說起320爆破掃雷法,作業前,工程兵分隊先在敵雷場正前方適當位置選擇一個炸葯拋射點,爾後挖一個坑,把炸葯埋進去,在炸葯包上蓋一塊厚木板,再把眾多炸葯包用繩子和導爆索一個個的串起來,做成一個簡易的爆破帶,然後把串好的集團裝葯炸葯包的第一個炸葯包放在炸葯坑的木板上,再用一個小木樁固定好拉火繩。一切准備就緒後,引爆預埋的炸葯包,只聽一聲巨響,炸葯包爆炸時產生的強大氣浪把串聯集團葯包拋向敵雷場,這些炸葯包落地後依次爆炸,將雷場中的地雷清除干凈。部隊官兵發明的這種土辦法,就地取材、簡便可行,大大提高了掃雷速度,於是在全軍范圍內被迅速推廣和應用。
部隊官兵創造的320爆破法,給工程兵科研人員以很大的啟發,他們決心讓土辦法變成洋裝備。20世紀70年代,濟南軍區所屬工程兵運用320爆破法的基本原理,研製出K20火箭掃雷彈。該彈將炸葯拋射變成火箭推進、將人工捆紮的葯包變成制式的串聯裝葯並集成在火箭彈內,大大簡化了掃雷過程,提高了掃雷效率。該型火箭掃雷彈試製成功後,受到了軍委工程兵的高度評價,並於1978年決定以該型火箭掃雷彈的科研成果為基礎,研製履帶式火箭掃雷車。1979年5月至11月,領導機關多次在京召開會議,研究和部署履帶式火箭掃雷車的研製工作。同年11月以後,履帶式火箭掃雷車的研製工程全面啟動。1984年8月,科研人員以炮兵專用的履帶式中型通用底盤(即321型底盤,主要應用於炮兵、防空兵以及部分工程兵裝備。152毫米自行加榴炮就採用了該型底盤為基礎,研製出了2輛初樣車,並進行了全系統綜合性能試驗。經過反復試驗和論證,履帶式火箭掃雷車在掃雷彈的射程、精度和掃雷率等方面基本滿足了工程兵提出的戰術技術指標要求,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針對初樣車存在的問題,科研人員對其進行了六項重大改進:一是為有效克服體視測距機的光反差問題,將測距機由內置改為外置,二是車載的自衛武器由外置改為內置,並在炮塔四面設置機槍射擊孔,以增強自衛能力,三是將瞄準裝置改為擺動式瞄準具加周視瞄準鏡,使掃雷車既可實施間接瞄準,也可進行直接瞄準,四是把火箭掃雷彈發射架與炮塔的結合方式,由原來的分置式改為一體化結構,五是加高炮塔,強化密封措施,改善乘員作業條件,六是串聯裝葯首、尾部均採用機械電子引信。改進設計後,科研人員於1985年1月至5月試制出2輛正樣車。1986年12月至1987年10月,正樣車相繼進行了行駛試驗、高(低、常)溫掃雷試驗、部隊使用試驗及全系統工廠鑒定試驗等,取得了較好的試驗效果。1987年10月15日,該型火箭掃雷車被正式批准設計定型,並命名為GSL111型履帶式火箭掃雷車。該型火箭掃雷車設計定型後,根據形勢的發展又進行了幾項改進:一是由於火箭掃雷車所採用的履帶式中型通用底盤已經改進為履帶式改進型中型通用底盤(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等就採用了該型底盤為統一底盤,火箭掃雷車直接選用了改進後的履帶式中型通用底盤,二是根據部隊提出的原車裝彈不方便,要求增加吊彈裝置的意見,科研人員在該車上增裝了液壓式吊彈裝置,極大地方便了火箭掃雷彈的裝填;三是根據領導機關提出的該車應增裝火箭掃雷彈電性能檢測裝置的意見,科研人員在該車上增裝了相應的檢測設備。上述三項改進完成後,科研人員又組織了相應的補充試驗和鑒定。至1988年4月,該型履帶式火箭掃雷車的研製工作全部完成,並於1988年至1989年投入批量生產並裝備我軍裝甲兵部隊。從此,我國首款履帶式火箭掃雷車閃亮登場,使我軍裝甲兵部隊的掃雷破障能力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㈤ 履帶是最早產生與坦克嗎
肯定不是。
實際上在一戰之前,已經出現了配備機槍的裝甲戰斗車輛,不過它們都是輪動式的。坦克之所以在當時具有革命性的意義,不在於裝甲防護,關鍵在於它具有履帶所帶來的越野通過能力,即不依賴公路也能前進的能力。可以說,沒有履帶就沒有坦克。從這點看,履帶發明的意義要大於坦克本身。
拖拉機分為輪式和履帶式兩種。最早的拖拉機使用的是鐵輪,不僅笨重、容易陷車,而且經常會壓傷植物的根,早在蒸汽汽車誕生後不久的19世紀30年代,就有人設想給汽車輪子套裝木頭和橡膠製作的「履帶」,讓沉重的蒸汽汽車能在松軟的土地上行走,但是早期的履帶性能和使用效果並不好,直到1901年美國的倫巴德在研製林業用牽引車輛時,才發明出第一條實用效果較好的履帶。3年後,加利福尼亞的工程師霍爾特應用倫巴德的發明,設計製造了「77」型蒸汽拖拉機。這是世界上第一台履帶式拖拉機。1904年11月24日,這台拖拉機進行了首次試驗,後來又投入批量生產。1906年,霍爾特創辦的拖拉機製造公司又製造出世界上最早的以汽油內燃機為動力的履帶式拖拉機,這種拖拉機翌年開始批量生產,是當時最成功的拖拉機,並成為數年後英國研製世界上第一種坦克時所參考的樣車。
AdolpheKégresse法國工程師,1910年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要求下,在Packard,Mercedes-Benz和Delaunay-Belleville的基礎上研製了雪地車,期間使用了履帶結構,實驗用皮革軍用橡膠等材料製造履帶。
㈥ 坦克履帶是由什麼啟發的
早在蒸汽汽車誕抄生後不久的襲19世紀30年代,就有人設想給汽車輪子套裝木頭和橡膠製作的 「履帶」,讓沉重的蒸汽汽車能在松軟的土地上行走,但是早期的履帶性能和使用效果並不好,直到1901年美國的倫巴德在研製林業用牽引車輛時,才發明出第一條實用效果較好的履帶。3年後,加利福尼亞的工程師霍爾特應用倫巴德的發明,設計製造了 「77」型蒸汽拖拉機。這是世界上第一台履帶式拖拉機。
而在坦克發明的時候,汽油機、柴油機是無法帶動具有幾噸重的裝甲,而且,在當時的戰場,車輛使用輪胎簡直是當靶子,所以就直接用比較成熟的履帶式拖拉機來做動力。
㈦ 由發明坦克的過程而引發的啟示是什麼
敢於嘗試,勇於創新!
翻開人類的進步發展史,可以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許多創新發明並不是出自人們想像中的學界泰斗、業內專家,.而是外行人,坦克的發明又是這樣一個例子。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個叫貝斯特•斯文頓的英國隨軍記者,在法國目睹了英國遠征軍浴血奮戰的悲壯場面後突然產生靈感:如果給拖拉機穿上鋼甲外衣,不是既能進攻敵人的陣地,又能抵禦敵人的機槍和炮火的射擊嗎?於是,向大英帝國防務委員會鄭重提出將「霍爾特」型拖拉機改裝成裝甲戰車的建議,開始立即遭到了陸軍大臣齊吉納的嚴厲拒絕,經過一番曲折,加上好友國防委員會秘書漢凱的鼎力幫助,這項建議被時任英軍海軍大臣的溫斯頓• 丘吉爾慧眼獨識,用一年多時間製造出世界上最早的坦克「小遊民」。這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有影響的發明。"陸地巡洋艦"——坦克。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為什麼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的武器裝備專家沒有想到這一點,一個從事新聞采訪的記者卻產生了如此新奇獨特的想法呢?有人分析說是內行專家往往會受知識和經驗的影響,常常會不自覺地在現有的經驗中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無形之中形成了思維的框框,限制了創新發明。
其實,創新發明本來就不是科學家的專利,沒有人是先成為發明家才開始發明的,發明家都是由於先有了發明才成為發明家的。創新發明本來就是任何正常人都可能進行的,這是由於大多數創新發明都起始於人們大腦中產生的新想法,也就是靈感,普通人同樣會產生靈感。這是靈感現象產生的偶然性、隨機性所決定的,靈感並不偏愛知識淵博的專家學者。
但是,從靈感到實現創新發明往往需要經歷一定的流程,同時需要一定的社會分工,需要調用別人甚至社會和國家的資源。盡管靈感是創新的靈魂和起點,絕大多數人都有機會產生創新靈感,但是能夠將靈感變成實現,或者寫成建議被政府採納,並調動社會乃至國家的資源幫助實施是非常困難的,這是許多人連想都不敢的。絕大多數人都是把自己產生的靈感白白地丟掉了,自己失去了發明創新的機遇。對國家和社會,則是創新資源的浪費。筆者認為,這正是制約社會發展和人類自身進化速度和效率的重要因素。
明白了這個道理,全社會都要樹立靈感是創新資源的觀念,每個人都要特別重視保護自己大腦中產生的創新靈感,政府要建立創新建議保障機制,激勵參與創新發明的積極性,激勵人們提出創新建議。各級領導都要高度重視下級甚至任何人那怕是外行人員提出的創新建議。經過必要的論證評估,只要確認有價值、可操作性可實現性強,就要組織實施,調用必要的社會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工,盡可能快地把創新完成,實現創新的價值。這樣,人微不再言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普通人積極參加創新,並因為創新而成為發明家、創造家,實現人生價值,從微人成為偉人,讓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不再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