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人造紙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的
最遲在公元前2世紀時的西漢初年,紙已在中國問世。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
只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壯;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壯的濕紙;第四是乾燥,即把濕紙曬趕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漢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
造紙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晉南北朝時已經開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紙。到了隋朝、五代時期,竹、檀皮、麥桿、稻桿等也都已作為造紙原料,先後被利用,從而為造紙頁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充足的原料來源。其中,唐朝利用竹子為原料製成的竹紙,標志著造紙技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竹子的纖維硬、脆、易斷,技術處理比較困難,用竹子造紙的成功,表明中國古代的造紙技術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唐時,在造紙過程中加礬、加膠、塗粉、灑金、染色等加工技術相繼問世,為生產各種各樣的工藝用紙奠定了技術基礎。生產出來的紙張質量越來越高,品種越來越多,從唐代到清代,中國生產的用紙,除了一般的紙張外,還有各種彩色的臘箋、冷金、錯金、羅紋、泥金銀加繪、砑紙等名貴紙張,以及各種宣紙、壁紙、花紙等。使紙張成為人們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❷ 誰發明了紙張,摘抄一些關於紙的發明資料
大約在1900年前的東漢時代,有個叫蔡倫的人,吸收了人們找七隻積累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他把樹皮,麻頭。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裡,搗爛成漿。再把姜撈出來事該就成了一種既輕便又好用的紙。用這種方法造的紙,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製造,價格要更便宜,
5 4
查看全部2個回答
周圍人還關注
切雙眼皮要多久
做兼職工作
紙膠帶分切機
商標轉讓需要公證嗎
一般奶茶加盟費多少
藝星醫院在哪裡
雙眼皮全切是什麼
填料廠家
評論
無觀點,不青春
發布
還沒有人評論,快來搶沙發~
為您推薦
紙是誰發明的
1、蔡倫字敬仲,漢族,東漢桂陽郡人.我國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發明者.作為一名古代宦官,他曾在昂貴的絲綢
66 瀏覽1409
紙是誰發明的?
蔡倫是東漢人,但實際上史學家在西漢的王族墓里就發現了紙,證明了至少在西漢的時候,就已經有紙了,但是質
907 瀏覽11612
紙是由誰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是誰發明的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主要依據
234 瀏覽14767 2018-04-10
紙張的發明人是誰?
就在我們的古人往甲骨上刻字的時代,古埃及人已在用輕便的紙莎草紙來記錄文字了。 紙莎草是一種高大的
24 瀏覽1200
紙的發明者
蔡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家,造紙術的發明者。在沒有發明紙以前,古代各國人民曾想盡辦法,利用石
❸ 紙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
好一些的紙是樹木磨成紙漿製成的,如平常的高級面巾紙
還有用廢紙回收之後磨成紙漿再造成紙,現在有的報紙用的就是這種紙
有的是用麥秸桿磨成紙漿做的紙,這種紙質比較差一般包裝用的紙箱就是這種
當然用蘆葦也可以,比如東北就有,還有南方在甘蔗榨季用甘蔗渣造紙
從理論上說,只要是含有纖維的植物都可以用來造紙!但是現實中考慮成本以及環保,就必須纖維足夠多,產量足夠大才可以
植物,先做成紙漿後,漂白,然後混入滑石粉,硫酸鋁,等進入紙機,經過網部,壓榨,烘乾,捲曲,就成形了。
(3)創造紙的材料擴展閱讀:
造紙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分有機制和手工兩種形式。機制是在造紙機上連續進行,將適合於紙張質量的紙漿,用水稀釋至一定濃度,在造紙機的網部初步脫水,形成濕的紙頁,再經壓榨脫水,然後烘乾成紙。
手工則用有竹簾、聚酯網或銅網的框架,將分散懸浮於水中的纖維抄成濕紙頁,經壓榨脫水,再行曬干或烘乾成紙。機制和手工兩種造出來的紙最大區別在於,由於手工紙採用人工打漿,紙漿中的纖維保存完好;機制紙採用機器打漿,紙漿纖維被打碎。使得手工紙在韌性拉力上大大優於機制紙。
現代的造紙程序可分為制漿、調制、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驟:
一、制漿過程
制漿為造紙的第一步,一般將木材轉變成紙漿的方法有機械制漿法、化學制漿法和半化學制漿法等三種。
二、調制過程
紙料的調制為造紙的另一重點,紙張完成後的強度、色調、印刷性的優劣、紙張保存期限的長短直接與它有關。
一般常見的調制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步驟: 1. 散漿;2.打漿;3.加膠與充填。
三、過程抄紙部門的主要工作為將稀的紙料,使其均勻的交織和脫水,再經乾燥、壓光、卷紙、裁切、選別、包裝,故一般常見之流程如下:
1. 紙料的篩選:將調制過的紙料再稀釋成較低的濃度,並借著篩選設備,再次的篩除雜物及未解離纖維束,以保持品質及保護設備。
2. 網部:使紙料從頭箱流出在循環的銅絲網或塑料網上並均勻的分布和交織。
3. 壓榨部:將網面移開的濕紙引到一附有毛布的二個滾轆間,藉滾轆的壓擠和毛布的吸水作用,將濕紙作進一步的脫水,並使紙質較緊密,以改善紙面,增加強度。
4. 烘缸:由於經過壓榨後的濕紙,其含水量仍高達52%~70%,此時已無法再利用機械力來壓除水分,故改讓濕紙經過許多個內通熱蒸氣的圓筒表面使紙乾燥。
5. 卷紙:由卷紙機將紙幅捲成紙卷。
6. 裁切、選別、包裝:取前面已捲成筒狀的紙卷多支,用裁紙機裁成一張張的紙,再經人工或機械的選別,剔除有破損或污點的紙張,最後將每五百張包成一包(通常叫做一令)。
❹ 古代造紙的材料有哪些
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發明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
公元三到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造紙術不斷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擴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紙。
蔡倫首先使用樹皮造紙,樹皮是比麻類豐富得多的原料,這可以使紙的產量大幅度的提高。樹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膠、蛋白質遠比麻類高,因此樹皮的脫膠、制漿要比麻類難度大。這就促使蔡倫改進造紙的技術。西漢時利用石灰水制漿,東漢時改用草木灰水制漿,草木灰水有較大的鹼性,有利於提高紙漿的質量。
❺ 紙的原料和製造
現代造紙的原料有植物纖維(木材、竹、草類等),礦物纖維(石棉、玻璃絲等),其他纖維(尼龍,金屬絲等),還有用石油裂解得到的高分子材料。目前用於書寫、印刷、包裝的紙仍主要以植物纖維為主要原料製成。 古時以竹子造紙之步驟如下:
1. 斬竹漂塘 斬竹嫩竹, 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並洗去竹子之青皮。
2. 煮徨足火 將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內與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3. 舂 臼 取出上述處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爛,形同泥面。
4. 盪料入簾 將被打爛之竹料倒入水槽內,並以竹簾在水中盪料,竹料成為薄層附於竹簾上面,其餘之水則由竹簾之四邊流下槽內。
5. 覆簾壓紙 然後將簾反復過去,使濕紙落於板上,即成張紙。如此,重復盪料與覆簾步驟,使一張張的濕紙疊積上千張,然後上頭加木板重壓擠去大部分的水。
6. 透火焙乾 將濕紙逐張揚起,並加以焙乾。焙紙的設備是以土磚砌成夾巷,巷中生火,土磚溫度上升之後,濕紙逐張貼上焙乾。乾燥後,揭起即得成紙。
現代造紙兩個基本過程:紙漿和造紙
一般印刷紙的生產分為紙漿和造紙兩個基本過程。制漿就是用機械的方法、化學的方法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方法把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紙漿或漂白紙漿。造紙則是把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經過各種加工結合成合乎各種要求的紙頁。
造紙廠一般需貯存足夠用4~6個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貯存中經過自然發酵,以利於制漿,同時保證紙廠的連續生產。經備料工段把蘆葦、麥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產化學漿)或木斷(供生產磨木漿),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內加化學葯液,用蒸汽進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紙漿,或或把木斷送到磨木機上磨成紙漿,也可經過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紙漿。然後用大量清水對紙漿進行洗滌,並通過篩選和凈化把漿中的粗片、節子、石塊及沙子等除去。再根據紙種的要求,用漂白劑把紙漿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著利用打漿設備進行打漿。然後在紙漿中加入改善紙張性能的填料、膠料、施膠劑等各種輔料,並再次進行凈化和篩選,最後送上造紙機經過網部濾水、壓榨脫水、烘缸乾燥、壓光卷取,並進行分切復卷或裁切生產出捲筒紙和平板紙。如果生產要生產塗布印刷紙,則需要乾燥中部或生產成捲筒紙後經塗布加工而實現。
除以上基本過程外,還包括一些輔助過程,如蒸煮液的制備、漂液的制備、膠料的熬制及蒸煮廢液和廢氣中的化學葯品與熱能的回收等
❻ 在紙張發明以前,主要用什麼材料來書寫
在紙張發明以前,書寫材料主要是竹簡或木板。書信則大多寫在木板上,寫好後用同樣內大小的木板蓋在上面容,用繩索捆好,為了防止人們隨便拆看,就在捆結處放一塊泥塊,用印章印在泥塊上,這就是「封泥」。是當時印章的主要用途。晉末南北朝以後,紙張取代了簡牘,人們就用印泥印在紙帛上。典型的印泥以硃砂、麻油和艾調和而成。唐代以前印泥曾用黑色或藍色,後世都用硃色,只是遇到國喪或家喪才在一定時間內使用黑色或藍色。
秦漢以前,官印一般2.5厘米見方,大印可到5~6厘米,私印一般1~2厘米。後世加大,官印可到10厘米。藝術篆刻則不受任何限制。古代印佩戴身上,一般體積較小,上面有紐,簡單的是瓦鈕或鼻紐,精緻的則有各種獸紐,如獅紐就是最常見的一種。元末明初,文人治印開始採用質地較軟的葉臘石作為治印材料,治印一藝也就由篆書到刻印完全轉入文人之手,從而開始了文人治印的繁榮時代。
❼ 造紙用的材料有哪些
造紙材料很多,植物纖維、動物纖維、有機物、無機物、金屬等等都可以抄造成紙。
❽ 發明紙以前我們做書的材料有哪些
我們已知在數千年前,書寫符號便成為溝通的工具,用以創造理解、記錄思想和協定。書寫媒介的發展可從上古時代的泥板,隨而演進到紙草、樹材、獸皮、紙張、與其他材料。那麼,在紙被發明前,書寫材料的替代品也有不少。
(一)泥板
約於4000年前,上古的巴比倫時代就已使用棒子在潮濕的泥板上書寫符號,然後將之曬乾或烘乾以便閱讀及保留,此種符號通稱為楔形文字(Cuneiform)(圖3-1),我們可以從許多稜柱狀、鼓與圓柱狀泥土表面上的此類文字來證明。
(二)紙草
紙草(Papyrus)是超過五千年前在地中海國家中最主要的書寫媒介,古埃及人最為常用。
(三)獸皮
另外的書寫材料是羊皮紙(Parchment),多半是用羊、山羊與小牛等獸皮做成的上等皮紙。
(四)樹材
希臘及羅馬人利用塗臘的木片供作書寫之用。中美洲印地安人的阿茲特克族(Aztecs)及馬雅族(Mayans),用數種無花果樹的樹皮。如今,墨西哥的印地安族仍在使用此種材料,稱為"Otami"紙。
遠東同時也有類似的書寫材料;蘇門答臘島的書籍寫在樺樹樹皮上,印度則寫在經特別處理後的扇形棕櫚樹葉上,中國則寫在竹片上。
(六)其他材料
土耳其人、波斯人與阿拉伯人的字跡有如圖畫一樣的美麗,數百年來土耳其人習慣用手來書寫可蘭經,用特殊石頭作為書寫工具,所形成的書寫藝術仍然維持在相當高的境地。
中國古代曾在獸骨及龜甲上刻寫文字,又漸漸發展在竹片、絲綢、幡紙、赫蹄紙與樹皮布紙(谷布紙)等材料上書寫的紀錄。
(七)中國關於書寫材料的變遷
在紙尚未發明並應用於書寫之前,中國人已採用種類極多的材料來寫作文書檔案、歷史紀錄、私人信函以及相互交流。這些材料包括動物的骨、甲殼、象牙、絲帛(圖12013),青銅、鐵、金、銀、錫、石、玉、陶土等礦石,以及竹、木等植物。《漢書》記載:「諷誦《詩》、《書》百家之言,不可勝數,著於竹帛。」
❾ 造衛生紙用什麼材料
製造衛生紙的原料很多,常用的有棉漿、木漿、竹漿、草漿等天然無污染的原料。
衛生紙要求無毒性化學物質、無對皮膚有刺激性的原料、無黴菌病毒性細菌殘留。衛生紙的特徵是吸水性強、無致病菌(大腸桿菌等致病菌不許有)、紙質柔軟厚薄均勻無孔洞、起皺均勻、色澤一致、不含雜質。
如果生產小卷雙層衛生紙時還應打孔節距一致、針孔清晰、易撕、整齊。
(9)創造紙的材料擴展閱讀:
衛生紙直接與人體接觸,它的衛生狀況直接影響人體的健康。因此,選購衛生紙時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看產品包裝是否標明衛生許可證號,是否印有廠名、廠址和有無執行標准。
二、看紙的色澤,純木漿制紙因無任何添加劑,顏色應為自然的象牙白,紋理相對均勻。
三、看價格,市場零售價過低的衛生紙一般不可能含有純木漿。
四、看耐力強度,純木漿紙由於纖維長,故拉力大、韌性好、不易斷,而質量差的紙,則有不規則的小洞和掉粉。
五、看火燒的結果,好的衛生紙經燃燒後呈白灰狀。
六、看保質期,較好的餐巾紙、面巾紙及婦女用品紙,都標有執行標准及保質期,而劣質衛生紙多數沒有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