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是不是上帝創造的
不是!你你媽媽跟你爸爸創造的
Ⅱ 上帝是由誰創造的
現代理論物理學對宇宙起源的探索,已經追溯到一個「奇點」,而天文學對紅移現象的發現,更一步證明了這一假說的可靠性。在當代,關於宇宙形成的大爆炸學說,已成為主流學說被大多數科學家接受並逐漸豐富起來。
大爆炸理論認為:起初,宇宙很小,幾乎只有不足原子核大小的一個點,稱為「奇點」,但其中包含極大的熱能量,直到最後奇點中容納不下這樣的熱量,發生了大爆炸,通過大爆炸的能量形成了一些基本粒子,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漸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種物質、能源、空間及時間。作為現代宇宙學的一個主要流派,大爆炸理論能較滿意地解釋宇宙學的一些根本問題。事實上,我們人類社會(包括宇宙),對所有的的問題的探索,最終都會指向宇宙的產生——這個「奇點」上來。
於是,這個「奇點」也就成了宇宙一切問題、現象和結果的最初動因。那麼,「聰明」的人類還會繼續追問:既然我們的宇宙是由「奇點」產生,那麼,這個「奇點」又是從何而來呢?在大爆炸之前宇宙的圖景又是什麼樣的呢?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上帝賦予人類極大的恩典,也正因為人有著對未知事物的不懈追求,人類社會才會不斷進步不斷發展。然而,人類總是自以為聰明,自以為智慧無窮,所以在了解了「奇點」的存在之時,還要繼續追問它的來歷。
在上面我們已經題提到,「奇點」的大爆炸,開啟了宇宙的誕生,導致了宇宙的演變,所以我們現在認為(至少在我們現在僅僅探索到「奇點」的智慧面前):大爆炸是我們現在宇宙形式及其一切問題的根本原因(第一因)。
然而,問題到這里似乎還遠遠沒有解決。人類總是有著無窮無盡的探索心理,他們不會輕易接受大爆炸作為「第一因」的解釋,而要繼續追問「第一因」的產生的原因。當代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天文學家霍金說過:我可以解釋宇宙在存在之後任何時候任何一點的現象,但是對這個「奇點」之前的圖景,我一無所知。霍金的確不愧是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的言論不僅是謙卑的,更是智慧的。為什麼說他的言論是智慧的呢?因為他已經感覺到了我們人類認識事物的邏輯本身就存在問題。
為了更好的讓讀者明白我的觀點,我需要暫時迴避直接解釋認識邏輯的問題。下面我們暫且看看《聖經》的觀點,請讀者耐心的讀下面的文字!在《聖經·創世紀》中,我們讀到的第一句話就是:起初,神創造天地。由此,我們開始了對宇宙的認識。《聖經》的「創造論」,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宇宙觀。按照《聖經》的觀點,宇宙萬物乃是又神創造。同樣,聰明的人類也會追問:神又是由誰創造的呢?——正如追問宇宙「奇點」的來歷一樣。人在這里感到很驕傲,似乎任何一種理論都抵不過他們的長矛的威力,無法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這里我們不妨假定:宇宙的最初的「奇點」,也是由神(上帝)所造。至此,我們便把兩種理論聯合起來,一並回答人類的好奇追問。
按照我們的對事物認識的一般邏輯(也是普遍邏輯):所有事物的存在都必須有起原因是,正如吃飯是因為飢餓,喝水是因為口渴(在通常情況下,特例除外)一樣,人類無法接受根本沒有原因的存在,那在人類看來是極其荒唐、莫名其妙的。黑格爾也曾說過: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這句頗為經典的話被許多人理解成「存在即使合理」和「凡是存在的都有其原因」。同樣,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古就有的「因果論」以及佛家的「因果報應」,更加深了我們對「有果必有因」的觀念。中國有個成語「空穴來風」——即空穴是不會來風的,也正好說明了「果」與「因」必須連體的認識。
這樣的追問,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因為這種因果論的邏輯已經深入人心。並且,它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存在都具有原因呢?是不是所有「果」都有其「因」呢?對於這個問題,在許多人看來似乎是沒有意義的,因果論的邏輯思維已經深入人心,似乎成為一個亘古不變的自然定律,毋庸置疑。但正是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慣性思維,導致了我們提出上面的那些問題。實際上,這些問題的提出,正好暴露了我們的邏輯的問題。從而限定了我們對宇宙的正確認識。這種邏輯的局限性,讓我們總是自以為真理在握,不作退讓。
這樣無休止的追問,似乎很合乎常理。但是,當我已經把上帝作為「第一因」的時候,問題本來應該到此為止,然而人類的這種邏輯,卻再一次提出了問題,追問第一因的來歷。如果按照人類的因果邏輯,上帝也必須有一個創造者,因為只有這樣這個理論才得以完美。那麼,假定我對這個問題給出一個答案,告訴人類上帝是有另一個「上帝」所造,問題是不是就可以解決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因為按照這個因果邏輯,製造上帝的這個「上帝」,也一定存在著一個製造者——人類會繼續追問下去。
由此我們看到,這樣的追問永遠沒有盡頭,在這樣的追問下,我們也不可能給出一個可以讓人類停止追問的答案。這樣的問與答,最終陷入了荒謬的邏輯怪圈,永遠無法走出來。
那麼,我們自然會想到,究竟是哪裡出問題了呢?是問者除了問題?還是答者出來問題?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當人類認定有果必有因的時候,他們已經給出了自己答案,答者的回答,不過是通過另一個陳述者表達了問者的意思,至於回答的是否是真實的答案,那無關乎要害。因此,對於這樣的追問陷入的邏輯怪圈,問題的根源還在於問者本身——是問者自己將自身置於了無法走出的圈套。
得出這一觀點,或許許多讀者不能接受,因為因果理論的確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思想的進步,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且,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存在著有果必有因的定律的彰顯。的確,這樣的反駁也是事實,正如我不能否定吃飯是因飢餓、喝水是因為口渴(在通常情況下,特例除外)一樣。
如果讀者朋友開始思考這個問題,那麼我想舉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十七世紀,牛頓構築了龐大的力學大廈,牛頓三大運動定律被奉為「經典力學」而被科學界接受。那時的科學家普遍認為,物理學的大廈業已建立完成,只需要在它的邊角稍作修繕就可以完備。然而,隨著人們對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的認識的發展,十九世紀發現了電與磁之間的聯系,建立了電場、磁場的概念,動搖了牛頓第三定律;二十世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提出,更是如一場颶風,幾乎將整個經典力學大廈颳倒!相對論實際上徹底否定了經典力學,通過相對論我們看到,原來牛頓定律僅僅是低速運動下力與速度,加速度關系的特例的定律。因為相比之光速,牛頓力學在低速下的計算出來的誤差及其微小,完全可以忽略。因此,牛頓定律在低速運動下依然適用。
通過對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發展的歷史的梳理,我們看到,牛頓力學不過是相對論在忽略其誤差後的一個特例,牛頓力學解釋低速運動問題,而相對論解釋高速運動問題。那麼,對於因果邏輯,我們有理由做出這樣的推論:有果必有因的邏輯,在上帝存在為前提的條件下成立,它足以可以用來分析現存宇宙、自然及人類的一切問題;但是當我們思考上帝的問題時,這一理論則必然失效——就如同我們不能用牛頓定律解釋光的運動問題一樣。
要接受這一觀念,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了自己的有限性。有位哲人說過一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的確,在面對宇宙的浩瀚與無限,我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渺小與有限。我們不能用習慣的邏輯來解釋上帝的問題——上面的推論已經證明,若按照我們的解釋推論下去,人類的思維只有死路一條。因此,我們不能追問上帝從何而來的問題,「第一因」的存在是沒有原因的。
因此,有果必有因的習慣邏輯,必須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適用。上面提到的科學家霍金對宇宙的觀點,其實已經流露出了科學家的謙卑,在無窮的宇宙和無限的上帝面前,我們只有接受這個看似違背「常理」的思想。
那麼,對於宇宙「奇點」的追問,是不是還有一個答案呢?我們在上文假定上帝創造這個「奇點」,然後把「第一因」歸於了上帝,從而較為合理的解釋了宇宙誕生的問題。那麼,如果「奇點」不是上帝創造,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實際上,無論「奇點」之前還有沒有另一種宇宙的存在形式,究竟「奇點」是不是上帝直接所創造,對「奇點」的追問,最終依然會來到上帝面前。因而,無論上帝否直接創造了「奇點」,宇宙的起源卻只有從上帝開始。那麼,上帝很自然的也就成了推動宇宙誕生和發展的「第一因」。
如果讀者朋友能夠接受上帝是「第一因」的觀點,那麼我們就不會在追問上帝是由誰創造的了。如果我們真的能摒棄了驕傲和自以為是,那麼我們就應該在無限的上帝和宇宙面前謙卑下來。我們的慣性邏輯已經把我們逼入了絕境,我們必須承認有些問題我們永遠也找尋不到答案,因而我們只有順服那些我們根本無法理解的觀點。
Ⅲ 人是上帝創造的還是神創造
上帝跟神是一樣的,兩個名字一個體
在聖經的扉頁上寫著:凡稱呼 「神」的地方,也可以稱呼「上帝」。
聖經·舊約·創世記
1 起初神創造天地。
2 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3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4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
5 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
6 神說,諸水之間要有空氣,將水分為上下。
7 神就造出空氣,將空氣以下的水,空氣以上的水分開了。事就這樣成了。
8 神稱空氣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9 神說,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
10 神稱旱地為地,稱水的聚處為海。神看著是好的。
11 神說,地要發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事就這樣成了。
12 於是地發生了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各從其類,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神看著是好的。
13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
14 神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
15 並要發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這樣成了。
16 於是神造了兩個大光,大的管晝,小的管夜。又造眾星。
17 就把這些光擺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18 管理晝夜,分別明暗。神看著是好的。
19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
20 神說,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鳥飛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
21 神就造出大魚和水中所滋生各樣有生命的動物,各從其類。又造出各樣飛鳥,各從其類。神看著是好的。
22 神就賜福給這一切,說,滋生繁多,充滿海中的水。雀鳥也要多生在地上。
23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五日。
24 神說,地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
25 於是神造出野獸,各從其類。牲畜,各從其類。地上一切昆蟲,各從其類。神看著是好的。
26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
27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28 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29 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
30 至於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並各樣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將青草賜給它們作食物。事就這樣成了。
31 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
Ⅳ 這是不是神創造的文字真理是不是能代表一切
文字是不能代表一切,因為有些東西是用文字無法表達出來的,有些真理用文字也表達不出來,人類文明開始不久,以後還會有很多真理被人類發現。甲骨文算人類文明的開始嗎?也許再過不久會被更多的人們打破。宇宙是什麼?宇宙有多少年?
Ⅳ 上帝造字是西方的傳說
中國的字是倉頡造的,難道倉頡是西方人的上帝?那麼上帝只不過是炎黃二帝的手下了。那麼他說自己創造了世界就是謊言。
Ⅵ 上帝創造文字了嗎
文字是一個不朽的人類發明,他的工序很復雜,所以很難想像原始人發明的文字
Ⅶ 人是上帝創造的嗎
目前為止,沒有發現一個人是上帝的創作,但是也不排除上帝創造過人。只是確定我們自身的生產廠家不是上帝就行了,沒有牛逼的出生,那就努力爭取一個牛逼的人生。
Ⅷ 聽說,人是上帝創造的,那麼上帝是誰創造的
上帝存在問題的哲學沉思
在對待上帝是否存在這個問題,可劃分為有神論,無神論及不可知論三種觀點,神學家不斷提出證明有神論的論證方法,縱然人們並不是先天從理論上認知了神的存在才去信仰神,但作為自由思想者,我們必須嚴肅對待神存在與否的問題,從而幫助人們樹立無神論科學世界觀。
本體論證
這個論證由神學家安瑟倫提出,他的論證見於他的<<宣講篇>>,他說:
「如果說那種不可設想的無與倫比的偉大東西,只在心中存在,那麼,凡不可設想的無與倫比的偉大的東西,可設想的無與倫比的偉大的東西,就是相同的了。但是,這明明不可能的。所以,亳無疑問,某一個不可設想的無與倫比的偉大的東西,是既存在於心,也存在於現實中。」
其思路是首先把上帝定義為一切可能想像中最偉大的存在,假如它不存在,那麼在它之外就還有一個更偉大的存在,而這就和前提矛盾了,故此這個想像中最偉大的存在(上帝)必須存在。
這種十足十的唯心主義後來被笛卡兒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的命題以及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發揚及補充,但是安瑟倫的本體論證一出,就受到同時代人的批判,最有名的可算是法國僧侶高尼羅,他在<<為愚頑人辯護>>中出兩點尖銳的批判,其一是我們可理解的東西並不等於真實的東西;其二我們心靈的存在未必就是現實的存在。
高尼羅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生動地揭露安瑟倫本體論證的不合理處,正如安瑟倫的上帝猶如一個傳說中的一座仙島,這座仙島有無窮無盡的寶藏,要是有人表達世上真有這么一座仙島,那麼尚不難理解;但若說這座仙島比任何地方都完美,所以它必然地既在心靈中存在,也在現實中存在,則明顯是邏輯上的錯誤,因為概念的存在並不等同客觀的存在。
由此可見,安瑟倫這種論證只是純粹的玩弄概念的文字游戲,哲學家康德在其<<純粹理性批判>>中已把它推翻。
設計論證
設計論證又稱目的論證,它也屬於後驗的證明,阿奎那第五種論證就是從宇宙的目的性推論出「有智慧的存在者」,換言之,這個論證就是用一些明顯有秩序的事例來證明宇宙或世界源自有智慧的設計者(上帝)。
神學家佩利提出 「鍾表類比」,佩利是英國福音派神學家,他在<<自然神學:或從自然現象搜集來的關於上帝存在及其屬性的證據>>一書中出他的「鍾表類比」。
佩利說如果在沙漠中見到一隻結構精美的手錶,一定會聯想起這只手錶有一個設計主,這世界比鍾表更復雜,故此必有一創造主。
英國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休謨對設計論證在<<自然宗教對話錄>>中早已質疑,而<<自然宗教對話錄>>比佩利的<<自然神學>>更早20年發表,這表示佩利精心設想的設計論證前,休謨早已對此論證全盤否定了。
休謨指出,我們可以從機器等人工作品推論出是人創造,這是因為我們從經驗中歸納了無數實例,但若然從自然推論出造物主時,這是從獨一的果推出獨一的因,我們並無同類例子可供歸納結論,因此這樣的推論是不能成立的。
而且我們知道,進化論已給這個論證給予毀滅性攻擊,當代進化論已可以解釋所有生物由非生物到簡單的單細胞生物,然後經過自我復制,進化成現今的復雜生物,整個過程完全都是根據自然選擇(天擇)而成,特別是進化學家Richard Dawkins的<<盲眼鍾表匠>>一書,已闡析得很清楚,而且,無任何跡象說服到世界是「設計」而成的,如果是設計,那將是「失敗的設計」,例如「基因垃圾」這個問題便是神學解釋不了的。
基督徒最後的把戲便是無力地說「神造的」,然而這無疑小孩子無法解析時只有說 「just because...」
宇宙論證
宇宙論證的奠基人可算是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不同於本體論證的是前者是一種先驗性的證明,從「上帝的觀念」來論證「上帝的存在」;宇宙論證則注重經驗事實,它是從宇宙的存在來論證「上帝的存在」。
阿奎那的典型論證見於他的<<神學大全>>,他提出的五種證明上帝的方式如下:
第一種:從事物的運動推論出「第一推動者」
第二種:從因果關系的有限性推論出「第一因」
第三種:從偶然的存在推論出「必然的存在」
第四種:從萬物的等級性推論出「完滿性」
第五種:從宇宙的目的性推論出「有智慧的存在者」
阿奎那的推理方法主要是由第一因,第一推動者總結出上帝的存在及其屬性,然而這個論證先後經過哲學家休謨,康德及羅素質疑而被推翻,正如康德所說,從偶然性推至原因的理論,只適用於感知世界,在起驗世界則毫無意義。
羅素也說:
「如果說萬物都要有起因,那麼,上帝也必有起因,如果存在著沒有起因的事物,那也很可能就是世界,正和可能是上帝一樣,因此這一論點就毫無活力可言。」
「認為萬物必定都有個開始的觀念實際上是因為我們缺乏想像而造的。」
如果宇宙的存在需要第一因,則上帝也需要有因(據馬克思主義宗教學,上帝的「因」在階級社會),如果說上帝的因在其自身,那憑什麼不準宇宙的「因」在其自身?
在科學層面上,阿奎那的宇宙論證也是站不住腳,特別是當今的量子物理學上,科學在解釋宇宙時更已經不再把所謂的第一因,第一推動者訴諸於神或上帝了。
當代科學已指出宇宙並無需要假設第一因,英國物理學家霍金更把宇宙因的上帝驅逐了。
道德論證
道德論證認為道德來自<<聖經>>里的教誨,道德義務是神聖的命令,哲學家康德在理性范圍內批駁了上帝的一切論證,但卻在<<實踐理性批判>>上炮製出道德論證,以上帝作假設的存在而作為道德的公設,二十世紀最流行的劉易斯提出的道德論證。
經驗告知,基督教不但不能帶來道德,卻反而帶來更多的不道德,法國戰斗無神論者霍爾巴赫早在<<自然的體系>>中指出把道德建立在宗教基礎上是十分危險的,若然宗教基礎崩潰了,那麼道德亦隨之崩潰。關於道德與宗教的關系, 羅素<<為什麼我不是基督徒>>一書有出色探討。
約翰.希克亦對康德的道德論證提出嚴厲的批判,他說這種論證不能成為上帝存在的證明,是因為「最高責任的權威」可受到懷疑;即使道德價值指向某種先驗的基礎,也不能把道德價值一直歸於基督教崇拜的耶和華。
劉易斯的道德論證堅決反對道德相對主義,而強調道德的客觀性,也遭受了約翰.希克的質疑,他指出劉易斯論證的前提是很作問題的,因為此類論證基於一個假設就是根據自然主義的觀點解釋不了道德價值;但在自然主義的懷疑者來說,從這樣一種未經證明的假設來推論上帝的存在,等於什麼也沒說。
其實,以宗教作為最高價值的道德標準是十分危險的,因為信徒往往籍著神的名義做出駭人聽聞的行為。而人文主義的道德觀主張道德標準是相對的,即是凡對人類有害的行為,我們便會視之為不道德,反之亦然。
意志論證
意志論證又名「實用性論證」,在這里主要介紹帕斯卡的「打賭說」和詹姆斯的「風險論」。
「打賭說」
帕斯卡是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他是這樣表達他的「打賭說」的:
「是的,你非下賭注不可。你早已委身,就別無選擇。然而,你將賭定哪一方呢?讓我們來看一下:既然非得作出一種選擇,只有看看哪一種快擇與你的利害最少。你有兩樣東西可賭:真與善;你又有兩樣東西可賭:你的理智與意志,你的智識與福祉;同時你的本性又再躲避兩樣東西:謬誤與邪惡。既然你非作抉擇不可,你的理智所面對的已不再是選擇這一面而不是那一面。這一點是我們早己明顯了的。那麼,就你的福祉而言又將如何呢?讓我們估量一下賭注的正面,即相信上帝存在所包含的得與失吧。我們可對兩種情況加以估量:若賭贏了,你將獲得一切;若賭輪了,你並沒有失去什麼。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就賭定上帝存在吧!」
帕斯卡這種相信上帝的理由相信早已為人們所唾棄,第一,帕斯卡沒有考慮到這世界有各種不同的宗教,而不信者入地獄亦非只是基督教唯一,那麼我們應該把賭注押在哪一個宗教呢?萬一佛教是真實的宗教,而我們把賭注押在耶和華上,則會受到不信佛教的可悲下場。
此外,上帝是否存在是不能用打賭來決定的,因為有很多人已經用自己的理性判斷了上帝的存在與否(無論是有神論者,或是無神論者);再而,對那些不能相信上帝存在的人來說,若違心地打賭信仰上帝,他並不是「並沒有失去什麼」,因為他要花大量時間來信仰虛幻的上帝,參與宗教活動,所造成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
最後,即使上帝存在,上帝也很有可能因為帕斯卡的投機賭博心理而罰他下地獄。
「風險論」
「風險論」的代表詹姆斯是美國心理學家和哲學家,他的思想特點是實用主義的哲學,他在信仰問題上與帕斯卡相似之處在於他們都把在上帝存在與否在缺乏理性的說服力下訴諸賭博。
在詹姆斯來說,「信仰之選擇既然在缺乏理性論據下,應憑什麼作出快擇呢?按照詹姆斯,即是憑著人的」情感本性「來作出快擇,即是信仰什麼會帶來最大的益處。
神?瘋子?騙子?
這個論證由C. S. Lewis提出,然而,這是一個極偏狹的論證,耶穌的可能性怎可簡單概括為這三種,如果這三種可能性可應用在耶穌,也應該同樣應用在其他宗教人物身上,如果應用在佛陀身上,那麼佛陀甘棄皇位出家,苦修七年,他不是騙子;佛陀能悟出高深哲理,那佛陀不是瘋子;但是佛陀是神嗎?
事實上耶穌即非神即非瘋子即非騙子,他是當時一世紀猶太教某一分枝充滿末世思想的狂熱天啟論者的宗教領導人,而且耶穌好可能根本沒有自稱為神,只是耶穌死後幾十年後的基督徒在褔音書中將他神化。
瀕死體驗
基督徒亦企圖以瀕死體驗意圖論證靈魂,從而販賣神秘主義,那些經歷瀕死體驗的人往往聲稱自己臨死的剎那見到光,隧道,其實現代神經科學已經能夠以唯物角度解釋人體這些現象,病人所見現象只是他們腦部神經中樞中斷時所見的幻象。
結論
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明確指出世界統一於它的物質性:
「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是在於它的物質性,而這種物質性不是魔術師的三兩句話所能證明的,而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長期和持續的發展來證明的。」 這段話充份表述我們在對待神存在與否的問題上所持守的態度,就是由由哲學自然科學的發展來證明上帝的不存在,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已累積了種種駁斥有神論,論證無神論極有說服力的思想,而只有這點,我們才能真正駁倒有神論。
Ⅸ 用簡要的文字敘述上帝創造人的過程
照著自己的樣子創造了亞當,用亞當的肋骨創造了夏娃。
期間不停絮絮叨叨……
Ⅹ 誰知道「上帝創造了文字」一篇文章
有這樣的文章
,是在前幾年的讀者文摘上有,是哪年的,我忘了,大約十年前的,介紹你一本書
http://www.livingwater4u.com/reader/b_renshizhenli/god/index.html
大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