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吃面新發明

吃面新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24 13:10:45

Ⅰ 干吃面是誰發明

日本的安藤百福
前兩天中央十台有介紹他

Ⅱ 面條到底是誰發明的

面條最早出現於中國, 英國《自然》雜志發表的一份某考古小組研究報告說,有無可辨駁的證據表明,中國無可爭議地早於其他國家發明了面條。 這個考古小組表示,他們在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喇家地區發掘出了4000年前的面條,這些煮過的面條放在一隻倒扣著的碗里。報告說,發掘地點是在黃土高原洪泛區,沉積層有3米厚。自1999年以來,考古學家一直在這個地區進行挖掘。這些早先的面條不是硬麥或者是大麥製作的,而是用小米製成的。小米是在中國西北最早種植的作物之一。報告說,這些面條很細,直徑大約0.3厘米,長50厘米,顏色發黃,同現今的拉麵相似。
記得採納啊

Ⅲ 面條是誰發明的

說時4000年以前中國人發明的。 你可以在網上多艘幾種做法 很好吃的啊

Ⅳ 面條是誰發明的

一碗4000年前的面條重見天日,顏色鮮黃,與拉麵相似。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中國考古學家在青海喇家遺址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條實物,從而證明了面條起源於中國,而不是義大利或者阿拉伯。

來自青海的偶然發現,結束面條起源國的爭議。

中國人常說:這世界上最好吃的就是飯,這飯里最好吃的就是這面。歌唱大師卡魯索出國多年,最想念的則是一碗義大利面條。面條是中國人還是義大利人發明的?學術界一直有爭論也沒有答案,然而,考古學家在中國青海的偶然發現,為這個歷史懸案找到了答案。

科學家發現的這些古老面條保存完好,長而細,呈黃色,盛在一個倒扣的密封的碗中。這個碗是在中國西北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發掘出來的,那碗面條被埋在3米深的沉積物中。這一無可辨駁的證據表明,中國無可爭議地早於其他國家發明了這種麵食。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呂厚遠說:「這是發現的最早的面條實物證據。」科學家確定這種面條是用小米和高粱兩種穀物製成的,小米是中國的本土穀物,在7000年前便被廣泛種植。而現代的北美和歐洲的面條則通常是用小麥麵粉製作。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帕特里克·麥克戈溫說,如果這碗面條被確定的製作時間無誤的話,那麼這一發現是「非常令人驚喜的」。他說,即使是今天,要做出像在喇家發現的這種又長又細的面條也要求有靈巧嫻熟的技術。他說:「這顯示了相當高的食品加工和烹調技術水平。」

義大利人和阿拉伯人都想爭奪面條的發明權。

中國考古學家的這一發現肯定會讓義大利人感覺不爽,因為他們一直聲稱,面條的發明權應該屬於義大利。其實,面條是世界的一種大眾食品,到底是哪一種文化發明了這種食品,已經爭論了好幾十年,義大利人和阿拉伯人都想要獲得這種食品的發明權。他們說,他們食用面條已有2000多年歷史了。

義大利人爭奪面條的發明權並非無理取鬧。義大利的象徵是什麼,遊客的答案實在令人驚訝,既不是義大利時裝,也不是米開朗琪羅,更不是法拉利跑車,而是——義大利面條:長的,圓的,扁的,螺旋的,用雞蛋染成黃色的,用菠菜染成綠色的,還有用墨魚染成深紅色的,里頭填上乳酪的……據義大利面條工業聯合會統計,目前全球義大利面條的年產量已達到1000萬噸。

關於義大利面條的起源,歷史學家們一直未能達成一致。有人認為,義大利面條是馬可·波羅從中國帶入義大利的。也有人認為,早在公元前7世紀,當時居住在義大利北方的埃特魯斯坎人就已經開始製作面條。在托斯卡納地區發現的公元前4世紀的埃特魯斯坎遺址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出土的文物中,人們發現了用來和面的大張木頭桌子以及肯定是用來煮麵條的廚房用具。從這些用具可以看出,當時的埃特魯斯坎人已經開始製作各種形狀的面條了。

還有證據表明,在屋大維成為古羅馬的凱撒之後,羅馬的人口已經達到了150萬。保證眾多公民的糧食供應就成為古羅馬政府一個嚴重的問題。於是,當時的人們想出了一種保存麵粉的新方法。將麵粉先和成面團,然後用刀子將面團切成面條,這種面條在太陽下曬干後可以保存至少一年。於是,曬乾的面條就這樣在義大利人當中流行開來。不過當時吃乾麵條的都是平民,貴族和富人家裡還是吃現做的面條。直到19世紀,曬乾的義大利面條才成為歐洲各國不分貴賤的餐桌美食。

面條由高粱和小米的兩種混合物製成。

義大利面條擁有悠久的歷史,這確是事實。然而,中國新發現的面條可以將中國人吃面條的歷史往上推4000多年,單憑這一點,義大利人就不得不俯首稱臣,除非他們找到比這更古老的證據。

據呂厚遠介紹,在喇家考古遺址發現這碗面條之前,最早的有關面條的記錄出現在中國東漢時期的書中。其他的理論認為,面條首先在中東地區發明,然後經過阿拉伯人介紹到義大利,而義大利人又使面條在歐洲廣泛普及,最後傳到世界各地。

喇家發現的面條到底是不是阿拉伯面條或者義大利面條的祖先,還需要更多的證據加以證明,不過呂厚遠說:「無論如何,以前最早的記錄只是出現在 2000年以前。」加拿大米西索加的多倫多大學的考古學家加里·克勞福德說,在中國發現4000多年前的面條毫不令人吃驚,他說:「這符合我們一般都知道的事實,那就是面條在中國有著長久而重要的歷史。」

為了測定新發現的面條是用什麼做成的,呂厚遠和同事們把在面條碗里的澱粉穀物和外殼的形狀、樣式與現代作物進行比較。該研究小組得出結論說,這種面條是用兩種穀物製成的,一種是高粱,一種是小米,當時的人先把這兩種穀物磨成麵粉,做成面團,然後拉壓成面條形狀。研究人員說,小米缺乏黏性,如果單用小米粉做成面團的話就無法壓拉成又細又長的面條。

中國現在仍然有用小米製作的面條。

考古證據證明中國4000多年前就開始種植小麥了,但直到唐朝(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才開始普遍種植。據克勞福德說,用小米製作面條並不令人驚奇,他自己在中國北方地區的一個時間差不多的遺址進行的研究證明,那時的中國有豐富的穀子和水稻,但很少有小麥。

不過他補充說,發現保存完好的穀物面條有助於解釋在一些考古地點缺乏穀物種子的發現。他說:「有一個猜測說,穀物的種子通過加熱製成了食品,以及製成了麵粉食品,所以不必留下太多的谷種,如果他們用穀物製成了面條,那就可以解釋這種猜測了。」

呂厚遠說,即使現在,在貧窮偏僻的中國西北地區,人們仍用小米做面條。他說:「現代的小米麵條比小麥面條有更硬的質地,所以經常被稱為鐵絲面。」但嚴格說來,現在中國人吃的面條和義大利面條有明顯不同。

Ⅳ 面條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我國的面條起源於漢代。因面條要在「湯」中煮熟,所以又叫湯餅。早期的面條有片狀的、條狀的。片狀的是將面團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鍋而成。

Ⅵ 方便麵的發明初衷是什麼

古代
杯麵
早在方便麵發明以前,在古代東西方就有人將煮熟的面條油炸後佐以湯汁做為料理。在中國已經有類似的麵食稱為「伊面」或「伊府麵」(即台灣所稱之「意麵」)。相傳清朝有個地方官在家宴客,廚師誤將煮熟的雞蛋面放入沸油鍋,只好撈起後佐以高湯上桌。由於賓客吃過後贊不絕口,這道菜就流傳了下來。 至於非油炸的方便麵,則可追溯至中國西漢漢高祖三年(前205年)韓信軍隊發明的踅面。當韓信在黃河邊的合陽領軍10萬,准備進攻河東西魏王魏豹時,為解決行軍糧的問題,發明將蕎麥粉與麥粉開糊,煮成八成熟的大面餅,並切成寬條。這種面餅既方便隨身攜帶,也可以只要加水一煮便可食用,因此也可被視為方便麵最早的形態。 成為速食產品的近代方便麵,是由1958年日籍中國人安藤百福(原名吳百福)有鑒於當時吃一碗面要排隊排很長,所以在大阪府池田市發明的。安藤百福並在發明方便麵後,創立日清食品公司,販售「雞湯拉麵」(Chikin Ramen)( 香港名為「日清伊面」;中國內地為「日清始祖雞湯拉麵」)口味,最初的售價為35日圓,但仿製產品隨即出現,導致產生削價競爭。
近代
日清公司在發明方便麵後,便積極向國外發展。1963年先與韓國三養食品合作,1968年再與台灣的國際食品公司合作推出雞湯口味的生力麵。最初的生力麵因為沿用日本配方,在台灣銷路並不好。在調整過調味與面條的口感之後,成為台灣的暢銷產品,顧客多半買回家當宵夜食用,或者是加蛋煮食。曾有一段時期,「生力麵」幾乎成為這類產品的代名詞。然而由於經營不善,生力麵最後黯然退出市場。截至2005年,過去的國際食品公司僅剩一家生力麵店在高雄市新興區繼續營業,但早已退出方便麵市場。 雖然方便麵在亞洲頗受好評,1960年代末期在美國卻無法順利打開市場。因為一般美國人沒有燒開水的習慣,而且家中的餐具也以餐盤為主。為了讓不習慣用碗的民族消費方便麵,日清公司發明以發泡聚苯乙烯為容器的杯麵,於1971年在日本上市,售價為100日圓(0.25美元),為當時袋裝方便麵售價的三倍以上。 杯麵試賣期間在球場與賽馬場等地點銷售,因價格過高而不受歡迎,最後只能在某些必須夜間值勤的單位例如消防隊與日本自衛隊販賣。為求打開市場,安藤百福在東京鬧區與三越百貨公司合作促銷,創下四個鍾頭賣出兩萬份的紀錄,才奠定日本人接受杯麵的基礎。由於杯麵走高價路線,所以配料包括冷凍乾燥法製成的乾燥蝦,同時也改以叉子作為餐具。東京街頭促銷讓杯麵在關東得以立足。1972年二月日本發生赤軍連挾持人質與警察對抗的淺間山莊事件。由於警察吃杯麵裹腹的鏡頭上了電視現場轉播,杯麵因此一炮而紅。

Ⅶ 面條誰發明的

安藤百福。

1957年的一個冬夜,安藤百福經過一家拉麵攤,看到穿著簡陋的人群頂著寒風排長隊,為吃一碗拉麵竟然能這樣不辭辛苦,不由使他產生極大興趣。

他決定研製一種注入開水就能立刻食用的拉麵,他相信,對於工作忙碌的人們來說,這可以提供極大的方便。

由於面條不易保存,烹調又麻煩,安藤將自己的住房改成小研究室,試用各種方法,如日光曬干法和熏製法等,結果保存問題解決了,卻不能使乾燥的面條迅速復原成可食麵。

後來還是安藤夫人的油炸菜餚啟發了他,他把面條放到油鍋里煎炸,把水分炸干,同時又製作了專門的鐵框,在煎炸的同時讓方便麵呈現出規則的容易包裝的形狀。「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方便麵終於問世了。

(7)吃面新發明擴展閱讀

食用注意事項

1、第一碗水要倒掉

因為會有一部分油脂和食鹽析出來,所以倒掉可以減少二者的攝入量。

2、加點青菜和瘦肉

因為方便麵很少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足夠的蛋白質,所以加一些蔬菜和瘦肉可以改善這個問題,使營養更均衡。

3、料包醬包要減半

放料包的時候盡量放一半即可,為了增強口感,料包的含鹽量都比較高,所以一般情況下放一半就足夠滿足我們的需求了。

4、面湯味美但別喝

煮完泡完的面湯雖然味道鮮美,但是你要知道大量的鹽和油都在裡面,所以把面湯都倒掉比較好。

Ⅷ 面條最早是由哪個國家的人發明的

中國,發明者沒有記載。

面條的歷史發展:

面條起源於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製作食用歷史。面條是一種製作簡單,食用方便,營養豐富,即可主食又可快餐的健康保健食品。

初期的東漢、魏晉南北朝、到後期唐宋元明清都有史料紀錄。但起初對面條之名稱卻不統一,除普遍水溲麵、煮餅、湯餅外,亦有稱水引餅、不託、餺飥等。

「面條」一詞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面條」為長條形,花樣卻多不勝數,什麼冷淘、溫淘、素麵、煎麵……皆屬「面條」;制面方法之多亦令人嘆為觀止,可擀、可削、可撥、可抿、可擦、可壓、可搓、可漏、可拉。

中華面條既屬經濟飽肚的主食,還可作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據史錄,很多達官貴人均喜吃面,並會以麵食招待貴賓。

中華麵食在清朝發展巳相當成熟且穏定,甚至各個地區均有其獨特風味,如中國五大名面:四川擔擔面、兩廣伊府麵、北方炸醬面、山西刀削麵及武漢熱乾麵。加上中外文化交流與發展,更令中華面條、麵食之文化於全世界大放異彩。

(8)吃面新發明擴展閱讀:

面條的營養價值:

面條中含有銅元素,雖然說銅元素在身體中的需求量不是非常的大的,但銅元素是作為身體微量元素也是不可以缺少的,而面條中正好就含有銅元素,銅元素對於頭發的發質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適量的吃一些面條還可以起到養發的作用。

面條對於幫助養胃起到了很好的功效的,因此對於胃部消化不良的朋友們在食用主食的時候可以將面條穿插到其中來食用,由於面條比較好吸收,而且湯面還能暖暖胃,胃部不好可以多食用面條來養胃。

面條中的蛋白質的含量是非常豐富的,因此豐富的蛋白質可以滿足身體活動的需求,從而保證了身體的一個基本需求。

Ⅸ 面條是哪個時代發明的

考古學家在中國黃土高原泛濫區挖掘出最古老的面條。一小堆保存完好的面條躺在一個陶土製成的碗里,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條。
這個裝著面條的碗是在中國西北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村的黃土高原泛濫區中被挖掘出來的,經過碳十四監定,這碗面已有四千年歷史。四千年前的一次地震將這個小村莊埋在了地下三公尺處。面條已經煮過,被覆蓋在一個倒扣的陶碗中,面條屬於細面,長約50公分,直徑約0.3公分,看起來細細黃黃,極像中國西北部經常使用的一種用小麥粉做成的拉麵,這種面條用生麵粉做成,並且反覆抻拉成細條。

碗中的面條在一些沈澱物上方,沈澱與碗底之間的空隙形成一層保護空間,使軟面條未被壓碎而保存下來。當陶碗出土,面條因為氧化而迅速化為齏粉,不過考古學家仍設法分析出面條的成分。當考古學家在查看面條中的澱粉粒和礦物粒時,他們發現這些古面條跟我們現在吃的不一樣,不是由小麥製成,而是由粟和小米做成。

發現者之一的中國科學院地質和地球物理所的呂厚遠指出,小麥在中國成功移植歷時不短,它是逐漸從中國西北部發展到東部及南部的。考古學上有證據可以證明,雖然在五千至四千五百年前小麥已在中國西北部出現,但直到唐宋朝才給推廣起來,也就是從公元618到1279年,之後小麥才成為繼大米之後中國第二大谷類作物。

該面條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葉茂林等人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發掘出來的。2002年,葉茂林等人發掘青海省喇家新石器遺址時,在齊家文化的文化層中發現了一隻倒置的陶土碗,在碗底有面條,以這些遺物的狀態研判,當時有人在煮麵,結果遇到大地震引發的洪水,全村幾乎都被洪水淹沒。葉茂林等人從1999年就開始在喇家遺址進行考察。目前葉茂林仍在當地進行發掘研究工作。除了這碗面,陸續出土的還有人骨化石的房子、陶器、石器及玉石藝品,以及動物骨骸。

呂厚遠則在2004年冬季開始搜集資料進行觀察研究。他對這些出土的面條的形狀、成分、製作過程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採集了很多大麥、小麥和穀物的樣本進行了分析比較。結果令他十分驚奇,因為面條並不是由麥子做成,而是由小米和粟合成的。呂厚遠表示,小米是沒什麼黏性的,怎麼可能做成面條呢?這是他們一直以來的一個疑惑,什麼樣的手工藝能做出如此細長的面條,目前他們尚不清楚,還需要進一步考究。即使是現代的廚房也難以做成如此高手工藝的面條。

不過,這還是說明了當時的先民已經有了較完善的技術對這些植物果實進行脫粒、粉碎達到足以可以製作成面條的麵粉,利用麵粉做成和目前拉麵一樣均勻、細長的面條,盡管當時麵粉的質量還比較粗糙這些發現對於新石器農業考古和古代食品文化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過去中國人聲稱,馬可波羅把面條從中國帶到義大利,義大利人則說,在馬可波羅之前就有面條,喇家村陶碗面的出土,終於有確切證據證明面條最早淵源。

在喇家村拉麵出土前,在此發現之前,最早關於面條的記載是在一本東漢時期有一千九百年歷史的書里。義大利的麵食起源不詳,在現今羅馬北方的伊楚利亞古國一幅公元前四世紀的古墓壁畫中,描繪出奴僕和面、擀麵、切面的情景。不過不管是伊楚利亞人或義大利人,通常都被認為是將面拿來烤食。煮的面條可能是在公元五到八世紀之間從阿拉伯世界傳至義大利。面條究竟是不是馬可波羅自中國帶回義大利,始終是謎。

面條已是中國民俗里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漢稱之為「煮餅」,魏晉則名為「湯餅」,南北朝謂之「水引」或「餺飥」,唐朝叫做「冷淘」或「不託」,宋朝稱之為「溥飪」。到了宋代,面條花樣逐漸增多。而中國各地的麵食風味也十分不同,有湯面、鹵面、油撥面、撈面、刀削麵、空心面、拉麵等,又有寬面、細條、銀絲等不同形狀,烹調方法有涼拌、烹撈、脆炸、煨燴、湯煮及炒溜等等。

中國面條種類之豐富,著實讓人吃驚,據說泡麵的創始人安藤百福曾對中國面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僅僅考察了十幾個城市,竟品嘗到300多種面條。每天吃上一種,也要吃上一年時間,恐怕沒有任何一種食物能像面條一樣,能有如此多的變化,如此多的滋味,引來如此多的食客。

Ⅹ 方便麵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面條是古代中國人發明的一種食品。

大約在漢朝時,麵食開始成為中國人的一類主要食物。那時的麵食統稱為「餅」,人們吃得最多的是蒸餅,就是把沒有經過發酵的面團做成圓餅形狀,放在蒸籠里蒸熟。這種吃法一直到宋朝時仍很流行,《水滸傳》中武松的哥哥武大郎是以賣炊餅為生的,他做的炊餅就是漢朝時的蒸餅。

蒸餅熱的時候還好吃,冷了以後就很硬,因此後來有人想出一種新的吃法——將冷的蒸餅或生餅下鍋入湯煮著吃。由於它是要放在湯里煮的,所以被叫做了湯餅。到晉朝時,有人對湯餅進行了改革,他們用擀麵杖將面團擀薄,然後用刀切成長條形狀下水煮。這樣既容易煮熟,用筷子撈起來也更方便些。這就是面條了。

中國人發明的面條大約於奈良時代傳入日本,當時樣樣以中國人為師的日本人很快就接受了這種食品,對之大感興趣。不過,在津津有味地吃了1000年之後,居然會有一位日本人感到: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中國老師當年發明的面條也該改進一下了。他,就是日本一家食品作坊的老闆安藤百福。

20世紀50年代中期,日本為彌補國內糧食生產的不足,從美國進口了大批麵粉。政府為了增加銷售,鼓勵人們吃麵包,可東方的日本人對麵包的興趣遠遠達不到西方人的程度。在麵食中,日本人對面條倒是更為喜愛的,可面條一般要用開水煮上20分鍾才能吃,而且還要准備調料,這未免與現代社會快節奏有點不大適應。

有一天,安藤百福下班後想乘電車回家,在車站前,他看到沿街擺開的五六個「大排檔」熱鬧非凡,邊上擠滿了人。「是賣什麼食品的,生意如此興隆?」安藤百福心中納悶,走過去一看,「哦,原來是中國僑民擺的面攤,這些人站著是為了等吃熱面條。」

在電車上,安藤百福腦中不斷浮現出人們等候吃面條的情景。心想,日本人是喜歡吃面條的,目前正是經營面條的大好時機,因為政府對多吃麵粉的還要予以獎勵。可是,像這樣吃面條太費時間,一定有許多愛吃面條的人為了節省時間而不得不吃麵包。那麼,能不能發明一種用開水一沖就可以吃的面條呢?

安藤百福為自己的想法所激動,第二天就興致勃勃地對自己的作坊員工講了開發「方便麵條」的設想。不料,得到的反應卻很冷淡,員工們都勸他不必枉費心機。但是,自信的安藤百福認為方便麵條能方便人們,肯定是有銷路的。於是,他搭起一間簡易工棚,買了一台軋面機,在眾人懷疑的眼光下,開始了他的發明工作。

安藤百福想,要製作只用開水一沖就能吃的面條,就應當往麵粉里加調料,然後軋成面條,蒸熟烘乾。他一邊想一邊這樣幹了起來,可是不知為什麼,軋出來的並不是一根一根的面條,而是一堆堆像米飯一樣的團塊。安藤百福這才感到想像中的方便麵條製作起來並不那麼簡單。

軋不出面條,原因在哪裡呢?他先認為是麵粉缺乏黏性,於是在和面時又加進了雞蛋,結果情況更糟。是不是肉湯里的肉末顆粒太粗了呢?他把肉湯過濾後再試,還是軋不成面條。

經過幾次失敗後,安藤百福放棄了最初的將調料加進麵粉里的想法,決定採取另外添加調料的方式。他把麵粉軋成普通面條,蒸熟後再浸到醬油湯里,使面條吸進鹹味,從而解決了軋面和加味的問題。

接下來,安藤百福要著手解決面條烘乾保存的問題了。他想過用太陽曬,也考慮過用熱風吹乾等方法,但是這兩種方法都太費時間,不適合於工廠化大規模生產。後來,他想到了用油炸的方法。經試驗,非常理想,不但可以很快將面條炸干,而且油炸後面條上出現好多細孔,這些細孔在熱水浸泡時能起吸水作用,可使面條很快變軟;此外,油炸過的面條口味也更好些。

經過3年的苦心鑽研,安藤百福的日清食品公司終於在1958年成功地發明了第一種方便麵條——雞味方便麵。它在市場上一露面,就被搶購一空。1962年,安藤百福申請了方便麵的專利權

現在方便麵都是由全自動流水線生產的,除油炸外,還有用高溫蒸汽蒸熟的,調味一般都採用外加方式。在主要生產環節上,也比它初誕生時有了很大改進。

方便麵已風靡世界。目前全世界方便麵年產量已超過了300億包,已成為僅次於麵包的世界第二大面制主食品了。

閱讀全文

與吃面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