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把脈是誰發明的

把脈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6-24 10:58:51

⑴ 【中醫知識普及】中醫「切脈」之術是誰發明

導讀:中醫看病,免不了要望、聞、問、切,所謂切就是摸摸患者手腕部的脈搏,俗稱切脈,亦稱脈診,切診。 切脈,是中醫科醫生診察疾病的重要手段,更是中醫辨證的拿手好戲。經驗豐富的中醫大夫,通過按二指,常能相當准確地判斷患者患病的部位和性質,推測疾病的進展和預後,窺察體內邪正盛衰等情況。 相傳,距今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晉國上卿趙簡子有一次病例,昏迷不醒,眾人皆認為他死去。請當時的名醫扁鵲判斷,扁鵲從趙簡子的手腕部按及還有微弱的脈跳,斷言未亡。經他精心調治一周,終使趙起死回生。 又一次,扁鵲路過虢國,見舉國上下正忙於籌辦驅魔祛邪的祭祀。詢問之後方知原來是虢國太子已斷氣半日。扁鵲急上前察看,經摸脈搏、按體溫,斷定太子屬假死,其奄奄一息之態患的是屍厥(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說的休克)。當即與弟子用針刺、熱慰之法搶救。待虢太子醒來後,再以湯葯精心調治二旬告愈。故後人普遍認為扁鵲是發明切脈察病術之鼻祖,正如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里所言: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 中醫的切脈術可謂博大精深,且頗靈驗。但把它吹捧得玄之又玄,則莫過於歷史上宮廷醫官為皇親國戚的夫人千金們看病時的牽線切脈了。 據傳,清代慈禧太後有一次患頑疾,陳御醫就是在既不能目睹其神色、又不敢探問其病情的狀況下,隔著帷帳在紅綠絲線上切脈,後小心翼翼地開了三貼葯方。太後服後,果然葯到病除,特賜予他妙手回春金匾一塊。但牽線切脈畢竟屬故弄玄虛之舉,乃歷代醫官因受縛於封建禮教不得以而為之的騙技。 據傳,陳御醫晚年隱居後才敢透露當年為老佛爺牽線切脈成功獲重賞之事的內幕。當他獲悉將召自己為慈禧看病的消息後,急忙變賣家產,重金賄賂太後身邊的內待、宮女,得知太後之病乃貪嗜螺肉所致食積頑症。牽線切脈時,他先強裝鎮定,後心中有數地開出消食健脾的處方,終使老佛爺葯到病除,化險為夷。 其實,中醫診察斷病,素來須望、聞、問、切四管齊下四診合參,才能准確地辨證施治,這是眾人熟知的常識。至於中醫切脈的專著,當推晉代王叔和的《脈經》和時代李時珍的《瀕湖脈學》最馳譽中外。 順便一提,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中醫的切脈術作為現代醫學科學研究的新項目,引起中外學者的關注,並已取得長足的進展。如對檢測脈象儀器的研製、脈圖的描記、數據的分析、血循環與脈象的研究等都已取得重要的科研成果

⑵ 兩千年前,我國最早用「切脈」方法珍病的醫學家是

戰國時代的醫學家秦越人是我國中醫脈學和望診的創導者,也是世界上最早用「四診法」給病人診病和治病的醫生。
秦越人(約公元前360年--約公元前310年)是戰國時代的渤海郡莫縣人(今河北省任邱縣北)。生活貧苦,少年好學。青年時曾擔任過「舍長」,即旅店的管理人。
一天,在他旅店裡,住著一位醫術高超的名醫叫長桑君。秦越人對他照顧的十分周道,誠懇地向他求教。長桑君被秦越人虛心好學的精神所感動,於是接受了他拜師求醫的請求,從此秦越人刻苦鑽研醫術,掌握了許多醫術,尤其是掌握了切脈方面的治療技術,成為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民間醫生。他反對巫術醫病,明確提出,信巫不信醫是六不治之一。所謂「六不治」是秦越人提倡科學治病,反對迷信思想的著名論斷。他說:「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這就是說驕傲蠻橫達到不講道理的程度得了病是第 一個不能治好的。「輕身重財,二不治也。」這就是說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還貪利圖財得了病第二個不能治好。「衣食不能適」是「三不治」,「陰陽並藏氣不足」是「四不治」,「形嬴不能服葯」是「五不治」。並提出「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左圖為「神醫扁鵲」)
秦越人經過長期行醫,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總結了我國醫學上治療疾病的傳統方法:「望」(即看氣色),「聞」(即聽聲音),「問」(即問病情),「切」(即按
脈搏)。他尤其精通切脈和望診,用這兩種醫療方法,治好了許許多多的重病患者。由於他醫道高明,又有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人們稱贊他有起死回生的本領,把他比做遠古(黃帝時代)傳說中的「神醫扁鵲」,稱他為「扁鵲先生」。
在《史記》、《戰國策》中載有扁鵲(秦越人)的傳記和病例,在民間傳誦著他的許多故事。如一次扁鵲來到齊國,一見齊桓公,發現他氣色很不正常,誠懇地說:「國君您有病了,現在病在皮膚里,是在淺表部位,如不治療,就會加重的。」齊桓公認為自己沒病。過了五天,扁鵲又對齊桓公說:「國君您的病已經在血脈里,不治恐怕加重」,齊桓公根本沒理睬。又過了五天,扁鵲又對齊桓公說:「國君您的病已在腸胃之間,不治會加重的」齊桓公仍不聽勸告。半個月過去了,扁鵲又見到齊桓公時什麼話也沒說,扭頭就走。桓公派人問扁鵲為什麼這樣?扁鵲說:「一個人生了病,輕的時候不治,一拖再拖,等病進入骨髓,可就沒有什麼辦法醫治了,今君已病入骨髓,沒有辦法治了。」齊桓公聽後,仍不以為然。又過了五天。齊桓公的病突然發作,渾身疼痛難忍,才想起扁鵲話,忙派人請扁鵲給他醫治,這時扁鵲已離開齊國到秦國去了。諱疾忌醫的齊桓公,病情日益惡化,很快的死去了。
又如扁鵲到了虢國,聽說太子中邪暴死,他不以為然。經他仔細查看後斷定為昏厥症。於是採取針刺和熱敷的方法,使病人慢慢蘇醒了過來,接著服用湯葯,終於完全恢復了健康。從此扁鵲的名字傳遍了當時各國。
扁鵲不是專門願為王室貴族治病的御用醫生,而是經常關心群眾的疾苦,他帶領自己的徒弟們背著葯箱,跋山涉水,四處奔走,採用針灸、按摩和外科手術等多種醫療方法為民眾治病。他們來到趙國都城邯鄲,聽說婦女多病,就主動為患病的婦女們治療。後途經東周都城洛陽,發現這里年紀大的人多患耳病和眼病,他們就擔任「耳目醫」,治好了很多耳聾眼花的老人。當他們來到秦地咸陽,了解到那裡兒童多病,便擔任「小兒醫」,治好了許多兒童。後來扁鵲來到秦國,因診治秦武王之病,被秦國太醫令李醯妒忌殺害。
秦越人死後,他的醫術由徒弟們繼承下來。傳至漢代,有人把他的醫療理論和經驗,編寫了《黃帝八十一難經》,成為我國寶貴的醫學遺產。

⑶ 診脈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脈診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是我國古代醫學家長期醫療實踐的經驗總結。《史記》中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便是以精於望、聞、問、切的方法特別是以 脈診著名的。《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甚至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他把我國古代 脈診的發明完全歸功於扁鵲,並不確切。據歷史記載,我國 脈診的淵源很古,例如,傳說中的上古醫生做貸季、鬼臾區等已經討論了脈診。到春秋戰國時期, 脈診已經達到相當水平。當時開始出現的重要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和稍晚的《難經》中,已經對 脈診有許多詳細論述。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醫葯文獻帛書——《 脈法》、《陰陽脈癥候》,也有用 脈診判斷疾病的寶貴材料。這些都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 脈學已成為我國古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⑷ 怎麼把脈

經絡系統分布人體全身,有運行氣血、反映病候等功能。因此,經絡理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臨床辨證識症和治療的主要依據。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人體聯絡、運輸和傳導的體系。經,有路徑的含義,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系統中的主幹;絡,有網路的含義,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靈樞·脈度》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 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系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藉以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的平衡。針灸臨床治療時的辨證歸經,循經取穴,針刺補瀉等,無不以經絡理論為依據。《靈樞·經別》說:「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說明經絡對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方面的重要意義。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一種理論,多少年來一直指導著中醫各科的診斷與治療,其與針灸學科關系尤為密切。 經絡學說是我國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不斷觀察總結而逐步形成的。根據文獻分析,其形成途徑如下:①「針感」等傳導的觀察:針刺時產生酸、麻、重、脹等感應,這種感應常沿著一定路線向遠部傳導;②腧穴療效的總結:主治范圍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規律地排列在一條路線上;③體表病理現象的推理:某一臟器發生病變,在體表相應部位可有壓痛、結節、皮疹、色澤改變等現象,也是發現經絡系統的途徑之一;④解剖,生理知識的啟發:古代醫家通過解剖,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內臟的位置、形態及某些生理功能,觀察到人體分布著很多管狀和條索狀結構,並與四肢聯系,觀察到某些脈管內血液流動的現象。 脈診(切診之一)是四診的核心技術,是從事中醫的人士必須掌握的,其餘諸診都是為驗證脈診服務的,這個叫做「脈症互證」,也就是說,只靠把脈就可以看病,而只用其他三診方法就不能准確看病。脈診的功能和效果已經為千年的中醫社會實踐嚴格檢驗證實,人們也一直在使用脈診技術診病。中醫把脈的方法是:用中間三個手指定位在寸、關、尺三部上,依次測出浮、中、沉三候脈象,一隻手測三部九候,雙手共測六部十八候,測得「沉浮遲數」二十八脈象。二十八脈象全面反映了經絡六氣的陰陽五行性能及其來源,因此根據六部脈象就可以看病和處方配葯,就可以知道得的是什麼病、病在哪裡、病的症狀、病因、治療方法、預後、用什麼葯等等結果。中醫脈診技術提供了測量經絡六氣信息(二十八脈象)的方法,是現有中醫和西醫諸診術中功能最全面的診術,可以診知所有的病氣等生命信息。根據脈診理論,古人還發明了「懸絲診脈」的方法。例如:「測得左手寸脈強而緊,主中虛心疼;關脈澀而緩,汗出肌麻;尺脈芤且沉,小便赤而大便帶血。右手寸脈浮而滑,內結經閉;關脈遲而結,宿食留飲;尺脈數而牢,煩滿虛寒相持。綜合上面六部脈象就可以知道是得了因為受到驚恐憂思所致之宿食重症。按照中醫理論處方配葯服下,即刻瀉下宿食病根(積在腹內三年的粽團膿血),患了三年的危重病馬上就好了」(例見易學科普名著《西遊記》第68-69回記載)。經絡六氣形成了一切生命活動和生命現象,知道了六氣信息也就知道了六氣所導致的現象,就知道了一切生命信息,包括身體和意識信息。幾千年以來,中醫一直是用手指把脈的,靠的是醫生的感覺和經驗,脈象如何只有醫生自己知道,十分主觀抽象難懂難學。而且由於手指的靈敏度不能夠感應到脈搏的細微變化,無法了解意識活動等信息。

⑸ 號脈的科學根據是什麼真的有效

《靈樞·脈度》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 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系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藉以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的平衡。針灸臨床治療時的辨證歸經,循經取穴,針刺補瀉等,無不以經絡理論為依據。《靈樞·經別》說:「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說明經絡對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方面的重要意義。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一種理論,多少年來一直指導著中醫各科的診斷與治療,其與針灸學科關系尤為密切。 經絡學說是我國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不斷觀察總結而逐步形成的。根據文獻分析,其形成途徑如下:①「針感」等傳導的觀察:針刺時產生酸、麻、重、脹等感應,這種感應常沿著一定路線向遠部傳導;②腧穴療效的總結:主治范圍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規律地排列在一條路線上;③體表病理現象的推理:某一臟器發生病變,在體表相應部位可有壓痛、結節、皮疹、色澤改變等現象,也是發現經絡系統的途徑之一;④解剖,生理知識的啟發:古代醫家通過解剖,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內臟的位置、形態及某些生理功能,觀察到人體分布著很多管狀和條索狀結構,並與四肢聯系,觀察到某些脈管內血液流動的現象。 脈診(切診之一)是四診的核心技術,是從事中醫的人士必須掌握的,其餘諸診都是為驗證脈診服務的,這個叫做「脈症互證」,也就是說,只靠把脈就可以看病,而只用其他三診方法就不能准確看病。脈診的功能和效果已經為千年的中醫社會實踐嚴格檢驗證實,人們也一直在使用脈診技術診病。中醫把脈的方法是:用中間三個手指定位在寸、關、尺三部上,依次測出浮、中、沉三候脈象,一隻手測三部九候,雙手共測六部十八候,測得「沉浮遲數」二十八脈象。二十八脈象全面反映了經絡六氣的陰陽五行性能及其來源,因此根據六部脈象就可以看病和處方配葯,就可以知道得的是什麼病、病在哪裡、病的症狀、病因、治療方法、預後、用什麼葯等等結果。中醫脈診技術提供了測量經絡六氣信息(二十八脈象)的方法,是現有中醫和西醫諸診術中功能最全面的診術,可以診知所有的病氣等生命信息。根據脈診理論,古人還發明了「懸絲診脈」的方法。例如:「測得左手寸脈強而緊,主中虛心疼;關脈澀而緩,汗出肌麻;尺脈芤且沉,小便赤而大便帶血。右手寸脈浮而滑,內結經閉;關脈遲而結,宿食留飲;尺脈數而牢,煩滿虛寒相持。綜合上面六部脈象就可以知道是得了因為受到驚恐憂思所致之宿食重症。按照中醫理論處方配葯服下,即刻瀉下宿食病根(積在腹內三年的粽團膿血),患了三年的危重病馬上就好了」(例見易學科普名著《西遊記》第68-69回記載)。經絡六氣形成了一切生命活動和生命現象,知道了六氣信息也就知道了六氣所導致的現象,就知道了一切生命信息,包括身體和意識信息。幾千年以來,中醫一直是用手指把脈的,靠的是醫生的感覺和經驗,脈象如何只有醫生自己知道
中醫把脈基於中醫的經絡理論,如果說曾經中醫的把脈都是基於幾千年的經驗和臨床心得,那麼到今天中醫的經絡學說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已經有電腦經絡檢測系統了。 經絡系統分布人體全身,有運行氣血、反映病候等功能。因此,經絡理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臨床辨證識症和治療的主要依據。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人體聯絡、運輸和傳導的體系。經,有路徑的含義,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系統中的主幹;絡,有網路的含義,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靈樞·脈度》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 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系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藉以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的平衡。針灸臨床治療時的辨證歸經,循經取穴,針刺補瀉等,無不以經絡理論為依據。《靈樞·經別》說:「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說明經絡對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方面的重要意義。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一種理論,多少年來一直指導著中醫各科的診斷與治療,其與針灸學科關系尤為密切。 經絡學說是我國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不斷觀察總結而逐步形成的。根據文獻分析,其形成途徑如下:①「針感」等傳導的觀察:針刺時產生酸、麻、重、脹等感應,這種感應常沿著一定路線向遠部傳導;②腧穴療效的總結:主治范圍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規律地排列在一條路線上;③體表病理現象的推理:某一臟器發生病變,在體表相應部位可有壓痛、結節、皮疹、色澤改變等現象,也是發現經絡系統的途徑之一;④解剖,生理知識的啟發:古代醫家通過解剖,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內臟的位置、形態及某些生理功能,觀察到人體分布著很多管狀和條索狀結構,並與四肢聯系,觀察到某些脈管內血液流動的現象。 脈診(切診之一)是四診的核心技術,是從事中醫的人士必須掌握的,其餘諸診都是為驗證脈診服務的,這個叫做「脈症互證」,也就是說,只靠把脈就可以看病,而只用其他三診方法就不能准確看病。脈診的功能和效果已經為千年的中醫社會實踐嚴格檢驗證實,人們也一直在使用脈診技術診病。中醫把脈的方法是:用中間三個手指定位在寸、關、尺三部上,依次測出浮、中、沉三候脈象,一隻手測三部九候,雙手共測六部十八候,測得「沉浮遲數」二十八脈象。二十八脈象全面反映了經絡六氣的陰陽五行性能及其來源,因此根據六部脈象就可以看病和處方配葯,就可以知道得的是什麼病、病在哪裡、病的症狀、病因、治療方法、預後、用什麼葯等等結果。中醫脈診技術提供了測量經絡六氣信息(二十八脈象)的方法,是現有中醫和西醫諸診術中功能最全面的診術,可以診知所有的病氣等生命信息。

⑹ 切脈是誰發現的

中醫的獨特的診病方法——脈診,即切脈,俗稱「號脈」。切脈診病,由來已久。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記載了醫家診脈治病的內容,而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西漢)墓中出土的簡帛醫書中,已有「脈法」的內容。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產生於晉朝,其中的診脈方法和理論已相當完備。
早期的切脈方法比較復雜,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脈動。以後逐漸簡化為只切按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在這短短寸許長的脈動部位上,古代醫家做足了文章。他們將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脈動分成了三「寸、關、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認為可以反映相應臟腑的病變。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況,右關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腎(命門);左寸反映心,左關反映肝,左尺反映腎與膀胱。
仔細觀察,大家可以發現:遠端的寸部對應的是人體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與循環系統);中間的關部,對應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統);近端的尺部對應腎、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統)。如此,小小的「寸口」,卻儼然成為人體五臟六腑的全息窗口。
僅此還不夠,在切脈的時候,還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去按壓脈搏,輕輕用力按在皮膚上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為「沉取」。寸、關、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稱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脈,臨床意義不同。通常,脈浮於外者,病位淺,沉於里者病位深。
切脈時還有許多講究。首先,要求安靜,包括外環境的安靜與醫患兩者心神的安靜。患者在診脈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靜後方可診脈。醫者切脈前一定要靜心,調整呼吸,並將注意力完全集中於指下,細心切按一分鍾以上。診脈時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與心臟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時醫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關部,再根據患者身高調整三個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兒則用一指(拇指)診脈,不分三部。
學習診脈,必須先了解正常的脈象。正常脈稱為「平脈」、「常脈」。每分鍾跳動70—80次左右,節律規則,脈型不粗不細,不浮不沉,不剛不弱。但正常脈象常隨季節、年齡、性別、體質等會有差異。如春、夏、秋季的脈大多偏浮,而且搏動有力;冬季的脈多沉伏於里。年齡越小脈搏越快,青壯年脈多強而有力,老年人的脈較弱;身材高大的人脈多長,矮小的人脈較短,瘦人脈多浮,胖人脈多沉;飽食後及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飢餓時脈多軟弱。如果發現相反脈象,如冬天脈浮、胖人脈浮、瘦人脈沉等,提示脈象異常
摸脈以橈骨頭內側為關脈,中指定關脈,拇指為寸脈,無名指為尺脈。左手寸脈為心,關脈為肝,尺脈為腎;右手寸脈為肺。關脈為脾,尺脈為命門。體會各手指下輕取為浮為表證,重取為沉為里證。根據三指情況及病人敘述症狀,經長時間的總結、探索,就可以以脈測病人的各方面症狀,達到90%以上的准確率。
正常的脈象,亦名常脈,又稱平脈或緩脈。常脈脈象從容和緩,不浮不沉,不遲不數,不細不洪,節律均勻,一息(一呼一吸)脈搏四或五至,每分鍾約60~90至,且應指有力。中醫認為常脈一般都有胃氣(從容和緩、節律一致)、有神(脈至數來去清楚,無三五不調,亦不過快或過慢)、有根(尺脈候腎,如兩尺脈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脈象有根)。

⑺ 兩千年前,我國最早用「切脈」方法診病的醫學家是:

就是兩千年前的扁鵲!

⑻ 脈診法是誰發明的

扁鵲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甚至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他把我國古代脈診的發明完全歸功於扁鵲,並不確切。據歷史記載,我國脈診的淵源很古,例如,傳說中的上古醫生做貸季、鬼臾區等已經討論了脈診。到春秋戰國時期,脈診已經達到相當水平。當時開始出現的重要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和稍晚的《難經》中,已經對脈診有許多詳細論述。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醫葯文獻帛書——《脈法》、《陰陽脈癥候》,也有用脈診判斷疾病的寶貴材料。這些都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脈學已成為我國古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所以呢就是扁鵲發明的

⑼ 「把脈」是怎麼回事啊為什麼能探測出病來呢請醫生們透露一些吧!非常感謝了

中醫把脈基於中醫的經絡理論,如果說曾經中醫的把脈都是基於幾千年的經驗和臨床心得,那麼到今天中醫的經絡學說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已經有電腦經絡檢測系統了。

經絡系統分布人體全身,有運行氣血、反映病候等功能。因此,經絡理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臨床辨證識症和治療的主要依據。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人體聯絡、運輸和傳導的體系。經,有路徑的含義,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系統中的主幹;絡,有網路的含義,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靈樞·脈度》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

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系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藉以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的平衡。針灸臨床治療時的辨證歸經,循經取穴,針刺補瀉等,無不以經絡理論為依據。《靈樞·經別》說:「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說明經絡對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方面的重要意義。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一種理論,多少年來一直指導著中醫各科的診斷與治療,其與針灸學科關系尤為密切。

經絡學說是我國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不斷觀察總結而逐步形成的。根據文獻分析,其形成途徑如下:①「針感」等傳導的觀察:針刺時產生酸、麻、重、脹等感應,這種感應常沿著一定路線向遠部傳導;②腧穴療效的總結:主治范圍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規律地排列在一條路線上;③體表病理現象的推理:某一臟器發生病變,在體表相應部位可有壓痛、結節、皮疹、色澤改變等現象,也是發現經絡系統的途徑之一;④解剖,生理知識的啟發:古代醫家通過解剖,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內臟的位置、形態及某些生理功能,觀察到人體分布著很多管狀和條索狀結構,並與四肢聯系,觀察到某些脈管內血液流動的現象。

脈診(切診之一)是四診的核心技術,是從事中醫的人士必須掌握的,其餘諸診都是為驗證脈診服務的,這個叫做「脈症互證」,也就是說,只靠把脈就可以看病,而只用其他三診方法就不能准確看病。脈診的功能和效果已經為千年的中醫社會實踐嚴格檢驗證實,人們也一直在使用脈診技術診病。中醫把脈的方法是:用中間三個手指定位在寸、關、尺三部上,依次測出浮、中、沉三候脈象,一隻手測三部九候,雙手共測六部十八候,測得「沉浮遲數」二十八脈象。二十八脈象全面反映了經絡六氣的陰陽五行性能及其來源,因此根據六部脈象就可以看病和處方配葯,就可以知道得的是什麼病、病在哪裡、病的症狀、病因、治療方法、預後、用什麼葯等等結果。中醫脈診技術提供了測量經絡六氣信息(二十八脈象)的方法,是現有中醫和西醫諸診術中功能最全面的診術,可以診知所有的病氣等生命信息。根據脈診理論,古人還發明了「懸絲診脈」的方法。例如:「測得左手寸脈強而緊,主中虛心疼;關脈澀而緩,汗出肌麻;尺脈芤且沉,小便赤而大便帶血。右手寸脈浮而滑,內結經閉;關脈遲而結,宿食留飲;尺脈數而牢,煩滿虛寒相持。綜合上面六部脈象就可以知道是得了因為受到驚恐憂思所致之宿食重症。按照中醫理論處方配葯服下,即刻瀉下宿食病根(積在腹內三年的粽團膿血),患了三年的危重病馬上就好了」(例見易學科普名著《西遊記》第68-69回記載)。經絡六氣形成了一切生命活動和生命現象,知道了六氣信息也就知道了六氣所導致的現象,就知道了一切生命信息,包括身體和意識信息。幾千年以來,中醫一直是用手指把脈的,靠的是醫生的感覺和經驗,脈象如何只有醫生自己知道,十分主觀抽象難懂難學。而且由於手指的靈敏度不能夠感應到脈搏的細微變化,無法了解意識活動等信息。

http://www.acusky.com/jingluo.htm

⑽ 懸絲切脈是古代什麼科技

中醫診斷病情

閱讀全文

與把脈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