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動量、動能概念的發現歷程!
動量概念的發現:
動量守恆定律是最早發現的一條守恆定律,它起源於16~17世紀西歐的哲學家們對宇宙運動的哲學思考。
法國哲學家兼數學家、物理學家笛卡兒[2]提出,質量和速率的乘積是一個合適的物理量。可是後來,荷蘭數學家、物理學家惠更斯(1629—1695)在研究碰撞問題時發現:按照笛卡兒的定義,兩個物體運動的總量在碰撞前後不一定守恆。
牛頓在總結這些人工作的基礎上,把笛卡兒的定義作了重要的修改,提出了現在的動量守恆定律。
動能概念的發現:
科里奧利(1792-1843)是對動能和功給出確切的現代定義的第一個人。
後來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後,又在相對論基礎上對這個公式做了修改:
Ek=m0C^2/√(1-V^2/C^2)-m0C^2
m0是靜止質量
W=Ek2-Ek1=△Ek
以上來自網路的選擇性粘貼。
望採納
2. 動量守恆定律是誰提出來的
動量守恆定律,是最早發現的一條守恆定律,它淵源於十六、七世紀西歐的哲學思想,法國哲學家兼數學、物理學家笛卡兒,對這一定律的發現做出了重要貢獻。
觀察周圍運動著的物體,我們看到它們中的大多數終歸會停下來。看來宇宙間運動的總量似乎在養活整個宇宙是不是也像一架機器那樣,總有一天會停下來呢?但是,千百年對天體運動的觀測,並沒有發現宇宙運動有減少的現象,十六、七世紀的許多哲學家都認為,宇宙間運動的總量是不會減少的,只要我們能夠找到一個合適的物理量來量度運動,就會看到運動的總量是守恆的,那麼,這個合適的物理量到底是什麼呢?
法國的哲學家笛卡兒曾經提出,質量和速率的乘積是一個合適的物理量。速率是個沒有方向的標量,從第三節的第一個實驗可以看出笛卡幾定義的物理量,在那個實驗室是不守恆的,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最初是靜止的,速率都是零,因而這個物理量的總合也等於零;在相互作用後,兩個物體都獲得了一定的速率,這個物理量的總合不零,比相互作用前增大了。
後來,牛頓把笛卡兒的定義略作修改,即不用質量和速率的乘積,而用質量和速度的乘積,這樣就得到量度運動的一個合適的物理量,這個量牛頓叫做「運動量」,現在我們叫做動量,笛卡幾由於忽略了動量的矢量性而沒有找到量度運動的合適的物理量,但他的工作給後來的人繼續探索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3. 誰根據什麼發明了什麼
參考以下內容抄:襲
牛頓根據蘋果從樹上掉到地上,得到的啟示,發現了萬用引力。
萊特兄弟根據空氣動力學原理,發明了飛機。
倉頡觀察萬物,依據物體的形狀發明了字。
愛迪生根據電流通過某些物體會發光,發明了電燈。
魯班根據帶齒的葉子 發明了鋸子。
伽利略根據鍾擺,發現了鍾擺的等時性定理。
4. 原子模型發現史上有幾個科學家,分別是誰
在原子的發現史上,有無數的人為之做出過貢獻,貢獻比較大的有:
1、道爾頓原子模型:①原子都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②同種元素的原子的各種性質和質量都相同;
③原子是微小的實心球體。
2、湯姆遜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1897年發現電子,否定了道爾頓的「實心球模型」模型,指出原子是一個帶正電荷的球,電子鑲嵌在裡面,原子好似一塊「葡萄乾布丁」(Plum pudding)。
5. 量子力學的發現者是誰
愛因斯坦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是研究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的物理學分支學科,它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結構、性質的基礎理論,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量子力學不僅是近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而且在化學等有關學科和許多近代技術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量子力學的發展簡史
量子力學是在舊量子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舊量子論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說、愛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論和玻爾的原子理論。
1900年,普朗克提出輻射量子假說,假定電磁場和物質交換能量是以間斷的形式(能量子)實現的,能量子的大小同輻射頻率成正比,比例常數稱為普朗克常數,從而得出黑體輻射能量分布公式,成功地解釋了黑體輻射現象。
1905年,愛因斯坦引進光量子(光子)的概念,並給出了光子的能量、動量與輻射的頻率和波長的關系,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其後,他又提出固體的振動能量也是量子化的,從而解釋了低溫下固體比熱問題。
1913年,玻爾在盧瑟福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礎上建立起原子的量子理論。按照這個理論,原子中的電子只能在分立的軌道上運動,原子具有確定的能量,它所處的這種狀態叫「定態」,而且原子只有從一個定態到另一個定態,才能吸收或輻射能量。這個理論雖然有許多成功之處,但對於進一步解釋實驗現象還有許多困難。
在人們認識到光具有波動和微粒的二象性之後,為了解釋一些經典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於1923年提出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說。德布羅意認為:正如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樣,實體的微粒(如電子、原子等)也具有這種性質,即既具有粒子性也具有波動性。這一假說不久就為實驗所證實。
6. 動量和動能 這兩者有什麼關系
「動量」與「動能」的關系:
1、「動量」與「動能」都是用來描述物體做「機械運動」時其運動量大小的物理量。但是他兩個描述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p:動量 ;m:質量; v:速度 ;c:光速。
2、「動能」的計算公式為:
Ek=mv²/2
m:質量; v:速度 。
7. 動量發現的意義(從歷史、科學、人文等多角度闡述)急需!!!
牛頓找到了量度運動的合適的物理量
牛頓在總結這些人工作的基礎上,把笛卡兒的定義作了重要的修改,即不用質量和速率的乘積,而用質量和速度的乘積,這樣就找到了量度運動的合適的物理量。牛頓把它叫做「運動量」,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動量。1687年,牛頓在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指出:某一方向的運動的總和減去相反方向的運動的總和所得的運動量,不因物體間的相互作用而發生變化;還指出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作用的物體的共同重心的運動狀態,也不因這些物體間的相互作用而改變,總是保持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
動量守恆定律的適用范圍比牛頓運動定律更廣
近代的科學實驗和理論分析都表明:在自然界中,大到天體間的相互作用,小到如質子、中子等基本粒子間的相互作用,都遵守動量守恆定律。因此,它是自然界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客觀規律之一,比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更廣。下面舉一個牛頓運動定律不適用而動量守恆定律適用的例子。 在我們考察光的發射和吸收時,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在宇宙空間中某個地方有時會突然發出非常明亮的光,這就是超新星。可是它很快就逐漸暗淡下來。光從這樣一顆超新星出發到達地球需要幾百萬年,而相比之下超新星從發光到熄滅的時間就顯得太短了。 當光從超新星到達地球時,它給地球一個輕微的推動,而與此同時地球卻無法給超新星一個輕微的推動,因為它已經消失了。因此,如果我們想像一下地球與超新星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同一瞬間就不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了。這時,牛頓第三定律顯然已不適用了。 雖然如此,動量守恆定律還是正確的。不過,我們必須把光也考慮在內。當超新星發射光時,星體反沖,得到動量,同時光也帶走了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動量。等經過幾百萬年之後光到達地球時,光把它的動量傳給了地球。這里要注意的是:動量不僅可以為實物所攜帶,而且可以隨著光輻射一起傳播。當我們考慮到上述這點時,動量守恆定律還是正確的。
8. 請問誰發明了物理呢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及其行為和運動的科學。它是最早形成的自然科學之一,如果把天文學包括在內則有可能是名副其實歷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學。最早的物理學著作是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形成物理學的元素主要來自對天文學、光學和力學的研究,而這些研究通過幾何學的方法統合在一起形成了物理學。這些方法形成於古巴比和古希臘時期,當時的代表人物如數學家阿基米德和天文學家托勒密;隨後這些學說被傳入阿拉伯世界,並被當時的阿拉伯科學家海什木等人發展為更具有物理性和實驗性的傳統學說;最終這些學說傳入了西歐,首先研究這些內容的學者代表人物是羅吉爾·培根。然而在當時的西方世界,哲學家們普遍認為這些學說在本質上是技術性的,從而一般沒有察覺到它們所描述的內容反映著自然界中重要的哲學意義。而在古代中國和印度的科學史上,類似的研究數學的方法也在發展中。
在這一時代,包含著所謂「自然哲學」(即物理學)的哲學所集中研究的問題是,在基於亞里士多德學說的前提下試圖對自然界中的現象發展出解釋的手段(而不僅僅是描述性的)。根據亞里士多德以及其後蘇格拉底的哲學,物體運動是因為運動是物體的基本自然屬性之一。天體的運動軌跡是正圓的,這是因為完美的圓軌道運動被認為是神聖的天球領域中的物體運動的內在屬性。沖力理論作為慣性與動量概念的原始祖先,同樣來自於這些哲學傳統,並在中世紀時由當時的哲學家菲洛彭洛斯、伊本·西那、布里丹等人發展。而古代中國和印度的物理傳統也是具有高度的哲學性的。
力學是最原始的物理學分支之一,而最原始的力學則是靜力學。靜力學源於人類文明初期生產勞動中所使用的簡單機械,如杠桿、滑輪、斜面等。古希臘人從大量的經驗中了解到一些與靜力學相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杠桿原理和阿基米德定律。但直至十六世紀後,資本主義的工業進步才真正開始為西方世界的自然科學研究創造物質條件,尤其於地理大發現時代航海業興起,人類鑽研觀測天文學所花費的心力前所未有,其中以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和德國天文學家、數學家約翰內斯·開普勒為代表。對宇宙中天體的觀測也成為了人類進一步研究力學運動的絕佳領域。1609和1619年,開普勒先後發現開普勒行星運動三大定律,總結了老師第谷畢生的觀測數據。
在十七世紀的歐洲,自然哲學家逐漸展開了一場針對中世紀經院哲學的進攻,他們持有的觀點是,從力學和天文學研究抽象出的數學模型將適用於描述整個宇宙中的運動。被譽為「現代自然科學之父」的義大利(或按當時地理為托斯卡納大公國)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伽利萊就是這場轉變中的領軍人物。伽利略所處的時代正值思想活躍的文藝復興之後,在此之前列奧納多·達芬奇所進行的物理實驗、尼古拉斯·哥白尼的日心說以及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的注重實驗經驗的科學方法論都是促使伽利略深入研究自然科學的重要因素,哥白尼的日心說更是直接推動了伽利略試圖用數學對宇宙中天體的運動進行描述。伽利略意識到這種數學性描述的哲學價值,他注意到哥白尼對太陽、地球、月球和其他行星的運動所作的研究工作,並認為這些在當時看來相當激進的分析將有可能被用來證明經院哲學家們對自然界的描述與實際情形不符。伽利略進行了一系列力學實驗闡述了他關於運動的一系列觀點,包括藉助斜面實驗和自由落體實驗批駁了亞里士多德認為落體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觀點,還總結出了自由落體的距離與時間平方成正比的關系,以及著名的斜面理想實驗來思考運動的問題。他在1632年出版的著作《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中提到:「只要斜面延伸下去,球將無限地繼續運動,而且不斷加速,因為此乃運動著的重物的本質。」,這種思想被認為是慣性定律的前身。但真正的慣性概念則是由笛卡爾於1644年所完成,他明確地指出了「除非物體受到外因作用,否則將永遠保持靜止或運動狀態」,而「所有的運動本質都是直線的」。
牛頓的理論體系是建立在他的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的假設之上的,牛頓對時間和空間有著如下的理解:牛頓從絕對時空的假設進一步定義了「絕對運動」和「絕對靜止」的概念,為了證明絕對運動的存在性,牛頓還在1689年構思了一個理想實驗,即著名的水桶實驗。在水桶實驗中,一個注水的水桶起初保持靜止。當它開始發生轉動時,水桶中的水最初仍保持靜止,但隨後也會隨著水桶一起轉動,於是可以看到水漸漸地脫離其中心而沿桶壁上升形成凹狀,直到最後和水桶的轉速一致,水面相對靜止。牛頓認為水面的升高顯示了水脫離轉軸的傾向,這種傾向不依賴於水相對周圍物體的任何移動。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作為他理論體系的基礎假設,卻在其後的兩百年間倍受質疑。特別是到了十九世紀末,奧地利物理學家恩斯特·馬赫在他的《力學史評》中對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做出了尖銳的批判。
這是我曾經寫的一篇論文,當然有很多字的,我已經刪去很多了。希望採納。
9.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是誰發明的是什麼意思
首先,相對論作為一種理論,不能說是誰發明的。只能說是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猶太人)首先提出的。只是一個理論,並不是定理或者公理。它是需要進行證明的。
其次,
相對論分為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的基本概念解釋:
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繼狹義相對論之後,深入研究引力理論,於1913年提出的引力場的相對論理論。這一理論完全不同於牛頓的引力論,它把引力場歸結為物體周圍的時空彎曲,把物體受引力作用而運動,歸結為物體在彎曲時空中沿短程線的自由運動。因此,廣義相對論亦稱時空幾何動力學,即把引力歸結為時空的幾何特性。
如何理解廣義相對論的時空彎曲呢?這里我們借用一個模型式的比擬來加以說明。假如有兩個質量很大的鋼球,按牛頓的看法,它們因萬有引力相互吸引,將彼此接近。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則並不認為這兩個鋼球間存在吸引力。它們之所以相互靠近,是由於沒有鋼球出現時,周圍的時空猶如一張拉平的網,現在兩個鋼球把這張時空網壓彎了,於是兩個鋼球就沿著彎曲的網滾到一起來了。這就相當於因時空彎曲物體沿短程線的運動。所以,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不存在「引力」的引力理論。
進一步說,這個理論是建立在等效原理及廣義協變原理這兩個基本假設之上的。等效原理是從物體的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相等這個基本事實出發,認為引力與加速系中的慣性力等效,兩者原則上是無法區分的;廣義協變原理,可以認為是等效原理的一種數學表示,即認為反映物理規律的一切微分方程應當在所有參考系中保持形式不變,也可以說認為一切參考系是平等的,從而打破了狹義相對論中慣性系的特殊地位,由於參考系選擇的任意性而得名為廣義相對論。
我們知道,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認為,一切有質量的物體均相互吸引,這是一種靜態的超距作用。
在廣義相對論中物質產生引力場的規律由愛因斯坦場方程表示,它所反映的引力作用是動態的,以光速來傳遞的。
廣義相對論是比牛頓引力論更一般的理論,牛頓引力論只是廣義相對論的弱場近似。所謂弱場是指物體在引力場中的引力能遠小於固有能,力場中,才顯示出兩者的差別,這時必須應用廣義相對論才能正確處理引力問題。
廣義相對論在1915年建立後,愛因斯坦就提出了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檢驗其正確性,即所謂三大實驗驗證。這就是光線在太陽附近的偏折,水星近日點的進動以及光譜線在引力場中的頻移,這些不久即為當時的實驗觀測所證實。以後又有人設計了雷達回波時間延遲實驗,很快在更高精度上證實了廣義相對論。60年代天文學上的一系列新發現:3K微波背景輻射、脈沖星、類星體、X射電源等新的天體物理觀測都有力地支持了廣義相對論,從而使人們對廣義相對論的興趣由冷轉熱。特別是應用廣義相對論來研究天體物理和宇宙學,已成為物理學中的一個熱門前沿。
愛因斯坦一直把廣義相對論看作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學成果,他說過,「要是我沒有發現狹義相對論,也會有別人發現的,問題已經成熟。但是我認為,廣義相對論不一樣。」確實,廣義相對論比狹義相對論包含了更加深刻的思想,這一全新的引力理論至今仍是一個最美好的引力理論。沒有大膽的革新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毅力,沒有敏銳的理論直覺能力和堅實的數學基礎,是不可能建立起廣義相對論的。偉大的科學家湯姆遜曾經把廣義相對論稱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狹義相對論就是
狹義相對論是建立在四維時空觀上的一個理論,因此要弄清相對論的內容,要先對相對論的時空觀有個大體了解。在數學上有各種多維空間,但目前為止,我們認識的物理世界只是四維,即三維空間加一維時間。現代微觀物理學提到的高維空間是另一層意思,只有數學意義,在此不做討論。
四維時空是構成真實世界的最低維度,我們的世界恰好是四維,至於高維真實空間,至少現在我們還無法感知。一把尺子在三維空間里(不含時間)轉動,其長度不變,但旋轉它時,它的各坐標值均發生了變化,且坐標之間是有聯系的。四維時空的意義就是時間是第四維坐標,它與空間坐標是有聯系的,也就是說時空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
四維時空不僅限於此,由質能關系知,質量和能量實際是一回事,質量(或能量)並不是獨立的,而是與運動狀態相關的,比如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在四維時空里,質量(或能量)實際是四維動量的第四維分量,動量是描述物質運動的量,因此質量與運動狀態有關就是理所當然的了。在四維時空里,動量和能量實現了統一,稱為能量動量四矢。另外在四維時空里還定義了四維速度,四維加速度,四維力,電磁場方程組的四維形式等。值得一提的是,電磁場方程組的四維形式更加完美,完全統一了電和磁,電場和磁場用一個統一的電磁場張量來描述。四維時空的物理定律比三維定律要完美的多,這說明我們的世界的確是四維的。可以說至少它比牛頓力學要完美的多。至少由它的完美性,我們不能對它妄加懷疑。
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四維時空,能量與動量也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四維動量。這說明自然界一些看似毫不相乾的量之間可能存在深刻的聯系。在今後論及廣義相對論時我們還會看到,時空與能量動量四矢之間也存在著深刻的聯系。
物質在相互作用中作永恆的運動,沒有不運動的物質,也沒有無物質的運動,由於物質是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運動的,因此,必須在物質的相互關系中描述運動,而不可能孤立的描述運動。也就是說,運動必須有一個參考物,這個參考物就是參考系。
伽利略曾經指出,運動的船與靜止的船上的運動不可區分,也就是說,當你在封閉的船艙里,與外界完全隔絕,那麼即使你擁有最發達的頭腦,最先進的儀器,也無從感知你的船是勻速運動,還是靜止。更無從感知速度的大小,因為沒有參考。比如,我們不知道我們整個宇宙的整體運動狀態,因為宇宙是封閉的。愛因斯坦將其引用,作為狹義相對論的第一個基本原理:狹義相對性原理。其內容是:慣性系之間完全等價,不可區分。
著名的麥克爾遜--莫雷實驗徹底否定了光的以太學說,得出了光與參考系無關的結論。也就是說,無論你站在地上,還是站在飛奔的火車上,測得的光速都是一樣的。這就是狹義相對論的第二個基本原理,光速不變原理。
由這兩條基本原理可以直接推導出相對論的坐標變換式,速度變換式等所有的狹義相對論內容。比如速度變幻,與傳統的法則相矛盾,但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比如一輛火車速度是10m/s,一個人在車上相對車的速度也是10m/s,地面上的人看到車上的人的速度不是20m/s,而是(20-10^(-15))m/s左右。在通常情況下,這種相對論效應完全可以忽略,但在接近光速時,這種效應明顯增大,比如,火車速度是0。99倍光速,人的速度也是0。99倍光速,那麼地面觀測者的結論不是1。98倍光速,而是0。999949倍光速。車上的人看到後面的射來的光也沒有變慢,對他來說也是光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光速是不可超越的,因為無論在那個參考系,光速都是不變的。速度變換已經被粒子物理學的無數實驗證明,是無可挑剔的。正因為光的這一獨特性質,因此被選為四維時空的唯一標尺。對待科學需要嚴謹!!!
10. 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是誰
量子理論的主要創立者都是沃納·海、保羅·狄、埃爾溫。
1925年,泡利25歲,海森堡和恩里克·費米(EnricoFermi)24歲,狄拉克和約當23歲。薛定諤是一個大器晚成者,36歲。玻恩和玻爾年齡稍大一些,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貢獻大多是闡釋性的。
愛因斯坦的反應反襯出量子力學這一智力成果深刻而激進的屬性:他拒絕自己發明的導致量子理論的許多關鍵的觀念,他關於玻色-愛因斯坦統計的論文是他對理論物理的最後一項貢獻,也是對物理學的最後一項重要貢獻。
(10)動量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1923年路易·德布羅意(LouisdeBroglie)在他的博士論文中提出光的粒子行為與粒子的波動行為應該是對應存在的。他將粒子的波長和動量聯系起來:動量越大,波長越短。
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想法,但沒有人知道粒子的波動性意味著什麼,也不知道它與原子結構有何聯系。然而德布羅意的假設是一個重要的前奏,很多事情就要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