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夾板門和實木門的區別
木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材之一,不僅在安全和功能上起到重要作用,也對家裝的整體風格起到裝飾作用,那麼實木門好不好,在家裝中如何挑選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實木門的硬度與光澤非常好,屬於高檔類產品。只要是木材都會多少有點甲醛,而實木類是含甲醛最少的木材品。而且具有防蛀、抗污、防潮、抗裂的優點,非常耐用。
2、實木門的紋理清晰,視覺上讓人感覺非常自然和舒適,藝術裝飾性非常強。對於家裝也非常好搭配。
3、實木門材質也非常多,桃木、水曲柳、柚木、白橡木等,可以根據不同的設計風格選擇不同材質。也可以根據不同使用區域選款式。
以上就是關於實木門的一些相關知識,選擇實木門的人,一般就是看中了它的環保,大氣,質量,所以在挑選的時候我們更應仔細。如果還想了解更多資訊,請關注今朝裝飾官網吧。
Ⅱ 夾板是什麼意思
夾板就是人為地干預核桃的高度,使其形成矮樁的效果。在核桃生長期間上下放上板用螺絲擰緊。
Ⅲ 誰,什麼時候發明了拼圖
拼圖玩具已經有約235年的歷史了。早在1760年,法英兩國幾乎同時出現這種既流行又有益的娛樂方式。把一張圖片粘在硬紙板上,然後把它剪成不規則的小碎片(見左圖)。最初這些圖片都是有教育意義的,要麼附有適於年輕人閱讀的短文,要麼向新興資產階級傳授歷史或地理知識。
1762年,在法國路易斯十五統治時期,一個名叫迪馬的推銷商開始推銷地圖拼圖,取得小小成功。這種地圖拼圖要求把碎片重新排列,是一種很文雅的娛樂活動。 同年,在倫敦,一位名叫約翰-斯皮爾斯伯里的印刷工也想到了相似的主意,發明了經久不衰的拼圖玩具。他極其巧妙地把一幅英國地圖粘到一張很薄的餐桌背面,然後沿著各郡縣的邊緣精確地把地圖切割成小塊。這一想法能帶來巨額財富,但可憐的斯皮爾斯伯里並沒有得到這筆錢,他只活了29歲,沒能看到拼圖玩具的巨大成功。他成功的真正意義在於,他為自己的發明打開了兩個重要的市場:渴求知識和地位的新興中產階級消費者,以及他所處時代嚴厲苛刻的英國學校。
斯皮爾斯伯里生活在一個把看懂地圖作為紳士象徵的時代。大旅遊活動把這股拼圖熱推到了高峰,這是一次盛大的活動,詳細展現了一個完整的歐洲。從這個角度講,拼圖玩具就是利用拼圖碎片認真學習整個歐洲的地理——國家、公國、郡縣、城市、城鎮、河流等等。在當時熟知地圖就與現在擁有自己的主頁一樣令人自豪。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對拼圖持肯定態度。因循守舊者和社會評論家都嘲笑有錢人太無聊,除了在桌上攤一堆硬紙板碎片外,沒別的事可做。十幾年後,拼圖製造商開始把歷史主題加入拼圖中。1787年,一名叫威廉-達頓的英國人製作了一套英格蘭國王的人物肖像拼圖,從征服者威廉到喬治三世都包括在內。教育和記憶也是娛樂的一部分,因為要想成功安排所有的碎片,你必須知道這些國王的正確順序。然而當時拼圖只是有錢人的游戲,還沒有普及。手工繪制、手工著色、手工剪切使拼圖的價格非常昂貴,相當於普通工人一個月的薪水。
1789年目睹了法國大革命拉開現代歐洲的序幕,也目睹了現代拼圖誕生在約翰-沃利斯的手中。這個充滿想像力的英國人發明了色彩明亮的風景畫拼圖。新拼圖需要更專注、更耐心才能拼成。新拼圖宣告了工藝精美、但價格昂貴的斯皮爾斯伯里拼圖獨占鰲頭時代的結束。沃利斯的再生產技術很快就使他的新拼圖成為基於其原始印版的發展中貿易的模型。
到19世紀初,新的大規模生產工業技術賦予了拼圖明確的形式。以前龐大笨重的拼圖由邊緣光滑的碎片排列組成,輕微的震動就能使它們分開。在1840年左右,德國和法國的拼圖製造商用聯鎖的咬接機來切割拼圖,現代的拼圖迷們都很熟悉這種形式。他們用軟木材、夾板和紙板代替硬木薄板,大大降低了成本。最終價格低廉的拼圖被各階層的消費者接受,很快在孩子們、成年人和老年人中掀起玩拼圖狂潮。
拼圖很快成為發展成熟的、擁有廣大市場的娛樂產品,消費者在任何地方都能買到拼圖。此時拼圖不僅用於教育和娛樂,也用於商業廣告和政治宣傳。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就 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廉價的拼圖上畫有勇敢的戰士們奮不顧身地為國王和國家而戰,拼圖在交戰雙方都很流行,賣得很好。拼圖已成為靠近人們內心世界、進入家庭和傳播信息的方法。拼圖與報紙、收音機及即將出現的第一代電視成為一種簡單而又直接的大眾傳媒方式。人們應該被鼓勵乘火車旅遊嗎?許多展示雄偉火車和幸福旅遊者的拼圖就此出現。每一項新發明和潮流——汽船、飛機、汽車以及最新、最大膽的女式泳衣——都曾出現在拼圖上。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之後,掃盪北美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卻是拼圖流行不衰的頂點時期。到最近的報攤僅花25美分就能買到有300碎片的拼圖,你可以忘記你的艱難生活,沉浸在拼湊幸福日子的夢想之中。富人與名人也沉溺於這一狂潮之中。在紐約,兩個失業的推銷商約翰·亨利和弗蘭克·韋爾用原始的斯皮爾斯伯里拼圖設計賺了大錢。他們的秘密是什麼呢?優良夾板的高質量再生產。亨利和韋爾很快同阿斯特家族、范德比爾特家族、賓-克羅斯比和瑪麗蓮-夢露建立聯系,生意紅火,財源不斷。
Ⅳ 白求恩發明了什麼
(一)人工氣胸器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六日,白求恩因肺結核住進了設在美國紐約州的特魯多療養院。在當時,得了肺結核的病人就和被判處死刑的犯人一樣,挽回生命的希望是極少的。那個時候,療養院沒有什麼有特效的治療方法。所能普遍採用的方法,就是「休息療法」,即到大自然中去打獵、釣魚,讓自身的力量戰勝疾病。然而,白求恩不願意聽任大自然的裁決,他不相信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好辦法。他闖進了醫院的圖書館,終於在一篇名叫《肺結核外科療法》的文章中找到了希望。文章表明,採用人工氣胸法,能使肺結核患者康復。具體說,就是在患者胸部打空氣針,使受結核菌浸潤的病肺收縮,得到真正的休息,特別是對病灶集中在一個肺葉的患者,效果尤其明顯。當時,在美國,採用人工氣胸法獲得成功的只有十七例。本院還沒有先例,醫生們還不敢採用此法給患者治療。但是,在白求恩的有理有據的再三要求和堅持下,療養院當局同意給白求恩治療。手術獲得了成功。患病一年多的白求恩,終於把自己從死亡的邊緣上拉了回來。後來,白求恩用了兩年時間進修細菌學和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結業後回到加拿大蒙特利爾,在一位胸外科專家的手下當助手。與此同時,他發明和改進了多種手術器械:人工氣胸器、白求恩肋骨剪、白求恩肋骨剝器等。其中,「白求恩氣胸器」被廣泛採用;著名的胸外科專家們都樂於使用經他改造過的肋骨剪;鐵的實習醫生--可以固定的拉鉤;肋骨剝離器等。頗有名氣的畢林父子器械公司和他簽定了長期的專利合同。他的老師稱贊說:「他是個出色的發明家。」
(二)流動輸血站
一九三六年,德意法西斯武裝干涉西班牙革命。以白求恩為隊長的援助西班牙的醫療隊組成了。那時候,西班牙只是在馬德里設有一個輸血站,但這個血站作用不大,能運來的傷員為數不多,大多數在半路上就犧牲了。這位具有強烈事業心的共產黨員、享有盛名的發明家,經過八天的細心觀察和深思熟慮,終於找到了救護中最急需解決的問題--輸血。他建議:建立流動血站,把血直接送到前線去。說來簡單,做起來困難。同事、上級不同意;危險性大;自己對輸血是外行;器械缺乏;血源怎麼解決……,但這一系列的困難沒有嚇倒白求恩,他說服了領導,購買了器械,解決了血源,向一位專家學習請教了有關輸血的技術和問題。流動血站建成了!在炮彈剛剛落下的地方,一輛救護車開了過來。白求恩和助手們跳下汽車,迅速地給已經奄奄一息的傷員輸血。就這樣,白求恩和助手們及時地搶救了無數戰士的生命。在戰斗最激烈的時候,每天在陣地上的輸血量竟高達一百餘人次。
白求恩這一創舉轟動了整個前線,甚至連國外的電台、報紙都報道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交戰國的雙方都採用了這個辦法。宋慶齡在一篇文章中高度評價了他的創舉:白求恩大夫是第一個把血庫送到戰場上去的醫生,他的輸血工作曾為西班牙共和國挽救了數以百計的戰士的生命。
(三)志願輸血隊
這是白求恩來中國後的事。大家都知道白求恩給傷員輸血的故事。這個故事實際上也暴露出了一個問題:血源緊張。正是因為這個問題的暴露,才導致了一項發明的產生。
大家都知道輸血的常識:血型不同,不能隨便輸血。在戰場上,在沒有現成的血源情況下,輸血只能現采現輸。把一個人的血輸入傷員的血管中去,中間要有一個化驗血型的環節。這對於「時間就是生命」的戰場來說,是一個相當麻煩而又相當急迫的事情。稍晚一點時間,就可能多犧牲一個戰士。白求恩從紛紛來獻血的群眾身上得到了啟發,如果事先化驗好血型,並把紅布黑字血型標志別在「輸血隊員」的胸前,需用時間就可以隨時取用。於是,經過討論研究,人民戰爭中的另一個創舉--包括醫院的全體工作人員,自然地也包括白求恩;還包括楊家莊的絕大多數男女青年,另外還包括一些老年人。這,就是在反法西斯戰場上的第一個「志願輸血隊」。
在西班牙,白求恩曾經第一個把血液送到前線。但是,那時輸血要經過多少艱難曲折:昂貴的儲血設備,現代化的運輸工具,敵人的炮火……。如今,在反法西斯侵略的中國人民的抗日戰場上,他看到的卻是另一種景象。不需要冷藏設備,不需要長途運輸,哪裡有人民,哪裡就有取之不盡的血庫。他激動地說:「這簡直是外科醫學史上的創舉,群眾是我們的血庫。在西班牙,我沒有想到這個辦法。毛主席說,發動群眾,依靠群眾,什麼困難都可以克服,這是多麼偉大的思想啊!我欽佩中國人民的覺悟水平,也欽佩你們的組織動員工作。」
(四)「蘆溝橋」
游擊戰爭的特點就是機動靈活、無固定地點。這給醫療隊的轉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和危險。在轉移過程中,不是葯品、器械弄壞了,就是遇上了敵人。於是,「運輸工具」成了解決這一困難的關鍵。白求恩苦思冥:精減器械,那是有限的;製作捎搭子,解決了「走得動」的問題,但解決不了「展得開」、「收得起」的問題,布制的捎搭子太軟,到地方一展開,葯品、器械在奔跑過程中就撞壞了……
一次,白求恩從一個小孩趕著的毛驢背上的馱子得到了啟發,和大家一起,設計了一個葯馱子。外形象座「橋」,「橋」頂是個沒蓋的箱子,里邊可以存放各種夾板;「橋」的兩邊各有三個抽屜,抽屜設有若干個小格,可以裝各種手術器械和葯品,兩個馱子上橫搭一條門板,就成了一個輕便靈活的手術台,有了這種馱子,再加上一個敷料馱筐,就可以盛下百手術和五百次換葯用的器械、葯品。也就是說,一個手術室,一個換葯室,一個小葯房都可以放在馬背上馱走。
實踐證明,這種葯馱子是一種適合游擊戰爭的運輸工具。它具有攜方便、行動迅速、一物多用的特點。半小時就可展開,十五分鍾就可收起,這對於靈活多變的戰場搶救工作,具有很大的優越性。
後來,一個小戰士給起了個名字,叫「蘆溝橋」,寓義是一則紀念抗日戰爭,二則這不是一般的「橋」,這是人民智慧的結晶。
(五)畢普
游擊戰爭的環境是艱苦的。很多傷員因為在頻繁的轉移中延誤了治療,所以沒等治療,就失去了生命。為了防止這種事發生,白求恩發明了一種療效較長的葯膏--畢普。
這種葯膏是用黃碘、次硝酸鉍、流動石蠟(或香油)混合配成的油劑,既可以防止創面乾燥,又有消毒作用。
塗上這種葯膏之後,既使在較長時間內得不到手術和換葯的機會,也可以控制感染,避免傷口惡化。特別好的是這種葯膏在換葯時容易揭開,連傷員自己也可換葯。
以上幾個小故事,是我在讀《白求恩在中國》(增訂本,盛賢功等執筆,79年2版)的讀書筆記的基礎上整理出來的。白求恩的事跡深深地感動著我。為了表達我對白求恩精神的崇敬之情,特將此文獻給廣大青少年朋友們,願你們向白求恩學習,做一名好少年。
Ⅳ 日本人為什麼老穿木底夾板
日本人穿木屐的原因:因為日本潮濕,腳氣病多,穿著木屐可避濕,所以木屐在日本得到發展和改良的,並且大多數日本人都喜歡穿木屐。
木屐,簡稱屐,是一種兩齒木底鞋,走起來路來吱吱作響,適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為帛製成,則稱為帛屐。牛皮製作則稱作牛皮屐。木製底下是四個鐵釘,耐磨、防滑。木屐由漢族人發明,木屐是漢人在隋唐以前,特別是漢朝的常見服飾。其名來自中古音「屐屜」,常稱作木屐,使用於室外。後傳入日本。可以避濕,適於在雨天行走,防止滑倒;也方便山路的行走,防止腳被帶刺植物劃傷。日本氣候溫潤多雨,而且日本人有進門脫鞋的習慣,木屐適應了日本的氣候和環境,也適應了日本人的生活習慣,因此已融入日本文化,長期流傳下來
Ⅵ 三合板的發明時間中國什麼時間就有三合板了資料詳細點 不懂 別回答!
三合板
目錄
簡介
三合板的危害
簡介
三合板
三合板
sānhébǎn
[three-ply board] 最常見的一種膠合板,是將三層薄木板按不同紋理方向粘在一起製成的。
三合板的,發明是1810年,英國科學家用三合板,製作輕型飛機,接著 工業廣泛應用。
三合板在中國 1910年就開始使用,主要做鍾表盒和工藝品,多為三層。
三合板的危害
三合板是由三層不同材質的木皮粘接而成。由於在製作時要用到含有甲醛的粘合劑,所以用三合板做傢具會釋放出甲醛。甲醛除了可引起呼吸道和神經系統的疾病,如出現咳嗽、咽痛、胸悶、頭暈惡心、四肢無力、呼吸困難、嗜睡等症狀外,還會誘發鼻癌、咽喉癌、皮膚癌和白血病等癌症的發生。一般有毒氣體釋放時間為1-10年,第一年尤為嚴重,這期間有毒氣體揮發快,釋放量高,對人體的危害嚴重。
由於室內的甲醛等有害氣體會損害人體的健康,所以,最好不要選購合成板材做的傢具,特別是有小孩的家庭。如果家裡已經有板材傢具且覺得氣味特別濃的話最好請有資質的監測機構監測室內空氣環境是否達標。此外還可以使用光觸媒類的產品減少有害氣體造成的危害。
民國早期就有了!
Ⅶ 最早的了書皮是誰發明的
早在簡策時期的圖書,就已經有一定的裝幀形式了。如贅簡(卷前空白不書的幾根簡)和標簡(背面標有篇名的最右一根簡)的使用,即被公認為是後世圖書中補頁和封面的起源。宋代印本書盛行以後,圖書的裝幀形式日趨完善。比如線裝本書冊結構,就有書衣、書簽、封面、封里、扉葉、襯葉、書腦、書背、書根、書角等名目。
"書衣",俗稱"書皮",即一冊書的表面裝紙,現代稱為"護封"或"包封"。一般用較硬而厚的彩色紙張或彩色絹綾做成,套在圖書封面之外,作為書的保護和裝飾之用。書衣有單葉、雙葉之分,單葉的稱"扣皮",雙葉的稱"筒子皮"。
"書簽",又稱"浮簽",或稱"書皮題簽",即書衣上所貼的紙簽,也有用絲織品的,用以題寫書名、卷數或冊數。
"封面"在書衣之後的第一頁,相當於現代的扉頁,又稱"書名頁",常印有書名、作者名、出版者名、刊版時間等。尤重書名的書法及題寫人的署名,常常再用薄紙覆罩其上。
"封里",俗稱"封二",即封面的背面,多為空白,也有印有文字的。
"扉葉",指書衣與封面之間的空白頁。加在前面的稱"前扉",加在後面的稱"後扉",也叫"副葉"。其功用可以保護正文書葉,還能防潮防蟲,所以又稱"護葉"。扉頁上還可題跋識語。
"襯葉",指襯在書前書後的空白頁。
"書腦",指線裝書書葉左右邊欄以外供鑽孔訂線的空白處。因為它是裝訂時的關鍵位置,書冊形式固定的樞紐,所以稱"書腦"。
"書背",又稱"書脊",指書葉裝訂縫合之處的側面,猶如一書的脊背。
"書根",指每冊書最下端的側面切口部分。線裝書在書架上只能平放,因而藏書家就在書根上寫明書名、卷數或冊數,以便於檢查整理。
"書首",又稱"書頭",指每冊書最上端的側面切口部分。
"書角",指一本書右側的上下兩隅。比較珍貴的書,在裝訂時常用湖色或藍色綾子將書角包起,稱"包角"。
"函",又稱"函套",用來裝置書籍。函套的種類有書套、紙匣、木匣、夾板等。"書套"以紙板為胎,內粘紙,外貼布,若四周上下六麵包嚴,稱"四合套"。在開函處製成月牙狀的,稱"月牙套";在開函處製成雲狀或環狀的,稱"雲頭套"。"紙匣"以紙作原料,由內三面書匣與外五面匣套兩部分組成,從書匣的縱側面開啟,而在另一固定縱側面上書寫書名、著者、書號、卷、冊、函數等。"木匣"以楠木等硬木為材,製成五面封閉匣套,盛書時另用二塊木塊夾墊在書的上下。"夾板",系從木匣簡化而來,用紙帶通過上下兩塊夾板上的扁孔 封面是對訂聯成冊後的書芯在其外麵包粘上外衣的稱呼,封面也稱書封、封皮、外封等,又分封一、封二(屬前封)、封三、封四(屬後封)。一般書刊封一印有書名、出版者和作者等,封四印有版權等。
封面起著美化書刊和保護書芯的作用。
Ⅷ 誰發現了醫學
醫生給人治病,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第一個能幫助別人減輕痛苦的人就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個醫生。舉例來說,一個把刺從別人手指里拔出來的穴居人,所做的正是醫生業務所要求的。
原始人也有醫學實踐,我們會把那稱為魔術,他們會以歌聲,以草葉的煎汁治病。他們會偶然發現火焰的溫熱能減輕扭傷的肩膀的疼痛,某些草的湯汁會緩解胃痛。今天還處於原始狀態的民族也會用夾板固定折斷的骨頭或用植物作為瀉葯或安眠葯。
從最古老的文明時代起醫生就已存在。巴比倫人留下許多醫學著作,其中把各種疾病描寫得非常清晰,今天的醫生還能根據描述辨認出這些疾病。古埃及人已經有許多治病的方法,包括葯丸和葯膏,他們甚至進行身體表面的外科手術。
一位名叫埃斯庫拉皮烏斯的人,是希臘歷史上最早的醫生,他以魔術給人治病。但真正的醫學漸漸發展起來是因為一位名叫希波克拉底的人,他生活於公元前400年左右,他做了許多工作,使醫學擺脫了魔術和迷信,因此被稱為「醫學之父」。
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中教導說,應當細致精確地觀察病人;應當採用和緩的治療方式,促進自然的治癒過程;醫生不應當做有可能傷害病人的事,應當為病人保守秘密。希波克拉底也認識並描述了許多疾病。他觀察的一些醫學現象今天看來還一樣准確。
Ⅸ 誰發明了夾板
骨科醫生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