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教六上語五課,對於詹天佑崇高的愛國思想、傑出的創造才能對你今後的學習有什麼啟示請把你的感受寫下
讀詹天佑有感
那一天,我津津有味地把《詹天佑》這篇文章讀完。這篇文章講了詹天佑主持的京張鐵路是怎樣修築的,說明了詹天佑是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這篇課文給我的印象是多深刻啊!
「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讀著讀著,我不由地贊嘆,多愛國的詹天佑啊!他那強烈的愛國心是無法用文字表達出來的。在有困難時,他居然還想著國家,想著要為祖國爭光。他對工作極端負責,要不,他怎麼會提早兩年京張鐵路就全線竣工呢?詹天佑不但有對工作一絲不苟的態度,而且還有創新精神。從他設計的一種「人」字形線路就可以看出。詹天佑的創新精神來源於實踐、勤奮。是啊,我們不正正需要這種精神嗎?
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要以詹天佑為榜樣!例如:有些人總以為自己很聰明,很了不起,整天顧著玩,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或工作上。那些勤奮的人即使沒有聰明的人那樣聰明,但只要有堅強的意志,不斷地努力,一定會趕上聰明的人。不是有一句話是「聰明在於勤奮」嗎?我們還要多實踐,多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到時候,我們就會像詹天佑一樣,有創新的精神!
詹天佑,我要以你為榜樣。我要像你一樣愛國,為祖國作出貢獻,要有勇於實踐,創新的精神,做事要一絲不苟。我為中國有詹天佑這樣的工程師而感到驕傲!
讀《詹天佑》有感
感謝上天造就了人類,但人又有很多種:有偉人、好人、壞人……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敬佩的人。我敬佩的人就是像詹天佑這樣的人。而且我也會努力做一個像詹天佑一樣的人。
今天上語文課時,我們學習了《詹天佑》這篇課文。從我讀完這篇課文開始,一種敬意從我的心裡由然而起。我敬佩他是因為他不怕困難;我敬佩他是因為他不怕嘲笑;我敬佩他是因為他的聰明才智……想知道為什麼我這么敬佩他嗎?下面就請聽我慢慢道來。
《詹天佑》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從北京到張家口這一段鐵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築成功的。在這之前,清政府剛提出修築的計劃,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就出來阻撓,他們都想進一步控制我國的北部。詹天佑不怕困難,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務。白天,他攀山越嶺勘測線路。晚上,就在油燈下繪圖、計算。他還用自己的智慧打通了居庸關和八達嶺兩條隧道。並且設計了「人」字型線路。
詹天佑這個有著豐功偉績的傑出的愛國的工程師,他遇到困難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他修好。否則,不但若那些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他總是把這句話作為前進的動力,所以他遇到困難總是毫不畏懼。這讓我不得不敬佩他。
再想想我自己,如果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也像詹天佑那樣想,也不退縮的話,那麼還有什麼完成不了的任務和學不會的知識呢?
詹天佑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值得我去學習!
做一個認真的人
——讀《詹天佑》有感
我懷著崇敬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讀了《詹天佑》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詹天佑那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所感動了……
《詹天佑》這篇文章記敘了詹天佑,這位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不畏帝國主義者的嘲笑,成功地主持修築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京張」鐵路。
詹天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有著一種寶貴的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他常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我想,詹天佑這種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不正是那些做事馬馬虎虎、敷衍了事的人所缺少的嗎?
其實,說實話,我做事時,也是一個十足的「馬大哈」。在平時,「寫作業堅決不檢查」是我的個性。為此,爸爸媽媽曾多次苦口婆心地勸我,寫完作業後一定要檢查、檢查、再檢查,可我卻把這些忠言逆耳當作耳旁風,還振振有辭地說:「爸,媽,你們不懂!某些驕子曾曰:『作業,乃越檢查越糟也!』」
記得有一次,我以極快的速度寫完了對於我來說是超簡單的數學題。然後,畢恭畢敬地奉老媽的指令給老爸檢查。爸爸瞄了一眼,問道:「瑋瑋,你認為你做對了嗎?」我立即脫口而出:「我想也許應該可能對了吧!」可結果卻出乎我意料——錯了!
如今,我讀了《詹天佑》這篇文章後,覺得當時我真的錯了。錯,不僅錯在做題上的失誤,更錯在我對作業、對學習、對生活、對一切的粗心馬虎。我想,粗心馬虎對我百害無一益。今後,我一定要把這個壞毛病改正過來。我要向著詹天佑學習,成為一名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材!
讀《詹天佑》有感
我一個人坐在桌前,讀著一篇感人的文章,那就是《詹天佑》。詹天佑是我國愛國的工程師,帝國主義的譏諷和嘲笑下,他依然堅持修建京張鐵路,親自勘測,和工人們住在一起。不管天氣寒冷還是酷暑,他都勇於克服困難。只要遇到苦難時,他就想:這是我們中國人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遭外國人譏笑,而且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
工程中最難事居庸關和八達嶺,居庸關山勢高,岩層厚。他採取了從兩邊往中間一起開鑿,由於山泉太多,他帶著工人們一起挑水、排水。八達嶺更是艱難,於是他決定從中間鑿井,然後向兩頭施工,同時外面也向裡面施工,這樣工期縮小了一半。
青龍橋附件坡度特別大,他與老工人商量,採取了「人」字形路線,將坡度減少了許多。
京張鐵路原計劃六年,最後只用了四年就竣工了。許多外國遊客都對這一偉大的工程贊不絕口。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深深地體會到詹天佑的愛國情操,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精神,他是一個名符其實、傑出的愛國工程師。我們做任何事情時,都應像詹天佑一樣,以祖國為重,不怕困難,勇於克服,這樣我們才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讀《詹天佑》有感
今天,老師講了《詹天佑》這一課,剛讀了一遍,糾葛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課文講的是詹天佑在我國深受帝國主義侵略的情況下接受修築鐵路的任務,他是在帝國主義者百般阻撓下,祖國人民遭受欺凌和侮辱情況下,挺身而出接受任務的,經過重重困難,成功地主持修築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工程師設計的鐵路,打擊了帝國主義者的囂張氣焰。
學完後,仔細回味一下,為什麼帝國主義者會認為,他們這樣一要挾,鐵路就沒法動工了?為什麼他們能控制我國北路?為什麼他們能毫發無傷地來我們中國十肆略?為什麼他們能瞧不起我們中國人?~~~~~~
所有的答案都是因為清朝政府台腐敗了,為了讓歷史不再重演,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未來的棟梁,現在就應該努力學習,現在面臨著升學考試,一定要好好學習,沖破這道障礙,為祖國獻上自己微薄的力量!
讀《詹天佑》有感
詹天佑是我國的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從北京到張家口的這一路段,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築成功的。這是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干線。
詹天佑回國後,滿腔熱忱地准備把所學本領貢獻給祖國的鐵路事業。清政府任命他為總工程師,在修築鐵路的過程中,他遇到了種種困難。他常常在狂風怒號,黃沙漫天,如果一不小心就會墜入深谷的地方工作,他始終在野外工作。他不顧外國人的嘲笑,一直工作著。這條鐵路在他的建設下僅僅4年就竣工工了。這是多麼偉大的工程啊!
讀完後,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他那種頑強不屈,不怕困難、挫折,一直堅強的精神。在生活中能像詹天佑這樣不怕困難,意志堅定的人很少,我們經常因為一點芝麻大的事而不高興,搞的大家都不愉快,又會因為碰到了點困難而退縮。可是詹天佑卻在外國的阻撓和挖苦下堅持的把這條鐵路給建造了下來。
我們常常在學習中會遇到困難,但是我們很快就放棄了,而沒有把它給解答出來。要是我們有這種精神,那麼還有什麼困難可以難倒我們呢,還有多少「絆腳石」、「攔路草」可以阻擋我們攀登科學呢?我們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詹天佑當時的環境那麼的惡劣啊,他都堅持完成工作。而我們的學習環境那麼的好,卻不好好學習。
希望大家讀完這篇文章,能激起大家學習的鬥志。
B. 詹天佑資料
天城實驗小學 陳學毅
幾年轟轟烈烈的課改後,人們開始冷靜思考:什麼時候用「接受式學習」?什麼時候用「自 主 合作探究式學習」?什麼時候將二者整合?帶著這些困惑,我嘗試了《詹天佑》一文的教學:
C. 詹天佑的閱讀提示的答案是什麼急
1.
1905年8月,京張鐵路正式開工,緊張的勘探、選線工作開始了。詹天佑帶著測量隊,身背儀器,日夜奔波在崎嶇的山嶺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風卷著沙石在八達嶺一帶呼嘯怒吼,颳得人睜不開眼睛,測量隊急著結束工作,填個測得的數字,就從岩壁上爬下來。詹天佑接過本子,一邊翻看填寫的數字,一邊疑惑地問:「數據准確嗎」?「差不多」,測量隊員回答說。詹天佑嚴肅地說:「技術的第一個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點模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於工程人員之口。」接著,他背起儀器,冒著風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認真地復勘了一遍,修正了一個誤差。當他下來時,嘴唇也凍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進入最困難的階段。在八達嶺、青龍橋一帶,山巒重迭,陡壁懸岩,要開四條隧道,其中最長的達一千多米。詹天佑經過精確測量計算,決定採取分段施工法:從山的南北兩端同時對鑿,並在山的中段開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兩端對鑿。這樣既保證了施工質量,又加快了工程進度。鑿洞時,大量的石塊全靠人工一鍬鍬地挖,湧出的泉水要一擔擔地挑出來,身為總工程師的詹天佑毫無架子,與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臉汗。他還鼓舞大家說:「京張鐵路是我們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錢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著我們,必須成功!」「無論成功或失敗,決不是我們自己的成功和失敗,而是我們國家的成功和失敗!」
為了克服陡坡行車的困難,保證火車安全爬上八達嶺,詹天佑獨具匠心,創造性地運用「折返線」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龍橋地段設計了一段人字形線路,從而減少了隧道的開挖,降低了坡度。列車開到這里,配合兩台大馬力機車,一拉一推,保證列車安全上坡。
2.
(1)、有一家外國報紙輕蔑地說:「能在南口以北修築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呢。」
「還沒有出世」,表明有些外國人不相信中國有能力修築這條鐵路。後來的事實給了他們一記響亮的耳光。「輕蔑」一詞形象地描畫出這家報紙看不起中國人的帝國主義嘴臉。
( 2)、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
詹天佑的這些想法表明他是一個有高度愛國熱情的工程師。他深知,他所承擔的工程,是中國人靠自己的技術力量修築的第一條鐵路,這是一條爭氣路。如果修得不好,不但外國人會譏笑我們,我們的工程師也會喪失信心;修好了,既可以回擊帝國主義的蔑視譏笑,也能提高我們的民族自信心,所以一定要把它修好。
(3)、許多到中國來游覽的外賓,看到詹天佑留下的偉大工程,都贊嘆不已。
「贊嘆不已」是連聲稱贊,稱贊不止。這句話表明詹天佑主持修築的京張鐵路,在世界上是了不起的,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無窮無盡的,用事實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從而也說明詹天佑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愛國工程師。
D. 創新的句子
人可以老而益壯,也可以未老先衰,關鍵不在歲數,而在於創造力的大小。
關於創新的優美的句子
1、咱們不能人雲亦雲,這不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創新。
2、創新不是由邏輯思維帶來的,盡管最後的產物有賴於一個符合邏輯的結構。
3、科學研究基於同一法則,即一切事物的產生取決於自然規律,這也適用於人們的行動。
4、創新有時需要離開常走的大道,潛入森林,你就肯定會發現前所未見的東西。
5、藍海戰略是以創新為中心的戰略,強調的是無人競爭的、全新的市場空間和全新的商機。
6、企業的成敗在於能否創新,尤其是當前新舊體制轉換階段,在企業特殊困難時期,更需要有這種精神。
7、企業一旦站立到創新的浪尖上,維持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要持續創新。
8、幸運之神總是降臨到勇於創新的人身上。
9、我們要記著,作了繭的蠶,是不會看到繭殼以外的世界的。
10、創新就是在生活中發現了古人沒有發現的東西。
11、觀念創新就是目標創新,目標創新就是提出別人認為不可能達到的目標,並用創新的辦法實現它。
12、要持續造勢,就要把企業做成條流動的河。源頭是創新的SBU,河的終點是用戶的滿意度,即對企業忠誠的用戶。
13、太平之世無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無所尊,所尊貴者工之創新器而已。
14、詩歌的靈魂在於創新,即創造出使人意想不到的,驚嘆不已和賞心悅目的東西。
15、如果說創新是一顆常青樹,那麼,澆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說創新是一朵開不敗的鮮花,那麼,照耀它的必定是從心中升起的太陽。
16、競爭優勢的秘密是創新,這在現在比歷史上的任何時候都更是如此。距離已經消失,要麼創新,要麼死亡。
17、如果試圖改變一些東西,首先應該接受許多東西。
18、每天創新一點點,是在走向領先。每天多做一點點,是在走向豐收。每天進步一點點,是在走向成功。
19、敏於觀察,勤於思考,善於綜合,勇於創新。
20、或者創新,或者消亡。尤其是在技術推動型產業,再也沒有比成功消失得更快的了。
E. 詹天佑這課能說明他善於創造革新的事例是
主要有兩個實例:
為了彌補火車機頭的動力問題,發明了人字型鐵路。
為了縮短工期,開鑿居庸關隧道時,不拘一格,發明了從兩邊共同開鑿兼中間向兩邊開鑿的新方案。
F. 關於《詹天佑》這篇課文
從《詹天佑》教學案例看學習方式
天城實驗小學 陳學毅
幾年轟轟烈烈的課改後,人們開始冷靜思考:什麼時候用「接受式學習」?什麼時候用「自 主 合作探究式學習」?什麼時候將二者整合?帶著這些困惑,我嘗試了《詹天佑》一文的教學:
G. 有關詹天佑或祖國鐵路建設成就方面的資料
詹天佑,字眷誠,江西婺源人。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出生在一個普通茶商家庭。兒時的詹天佑對機器十分感興趣,常和鄰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種機器模型。有時,他還偷偷地把家裡的自鳴鍾拆開,擺弄和捉摸裡面的構件,提出一些連大人也無法解答的問題。1872年,年僅十二歲的詹天佑到香港報考清政府籌辦的「幼童出洋預習班」。考取後,父親在一張寫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證明書上畫了押。從此,他辭別父母,懷著學習西方「技藝」的理想,來到美國就讀。
在美國,出洋預習班的同學們,目睹北美西歐科學 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機器、火車、輪船及電訊製造業的迅速發展贊嘆不已。有的同學由此對中國的前途產生悲觀情緒,詹天佑卻懷著堅定的信念說:「今後,中國也要有火車、輪船。」他懷著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信念,刻苦學習,於186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紐海文中學業。同年五月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在大學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學習,以突出成績在畢業考試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獲得學位的只有兩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個。
回國後,詹天佑滿腔熱忱地准備把所學本領貢獻給祖國的鐵路事業。但是,清政府洋務派官員迷信外國,在修築鐵路時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顧詹天佑的專業特長,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師學堂學駕駛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艦「揚武」號擔任駕駛官,指揮操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第二年,蓄謀已久的法國艦隊陸續進入閩江,蠢蠢欲動。可是主管福建水師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卻不聞不問,甚至下令:「不準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亦斬!」這時,詹天佑便私下對「揚武」號管帶(艦長)張成說:「法國兵船來了很多,居心叵測。雖然我們接到命令,不準先行開炮,但我們決不能不預先防備。」由於詹天佑的告誡,「揚武」號十分警惕,作好了戰斗准備。當法國艦隊發起突然襲擊時,詹天佑冒著猛烈的炮火,沉著機智地指揮「揚武」號左來右往;避開敵方炮火,抓住戰機用尾炮擊中法國指揮艦「伏爾他」號,使法國海軍遠征司令孤拔險些喪命。對這場海戰,上海英商創辦的《字林西報》在報道中也不得不驚異地贊嘆:「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國人會這樣勇敢力戰。『揚武』號兵艦上的五個學生,以詹天佑的表現最為勇敢。他臨大敵而毫無懼色,並且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還能鎮定如常,鼓足勇氣,在水中救起多人……」
從戰後到1888年,詹天佑兒經周折,轉入中國鐵路公司,擔任工程師,這是他獻身中國鐵路事業的開始。
剛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一次考驗。當時從天津到山海關的津榆鐵路修到灤河,要造一座橫跨灤河的鐵路橋。灤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漲急流。鐵橋開始由號稱世界第一流的英國工程師擔任設計,但失敗了;後來請日本工程師衽實行包工,也不頂用,最後讓德國工程師出馬,不久也敗下陣來。詹天佑要求由中國人自己來搞,負責工程的英國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同意詹天佑來試試。
詹天佑是一個認真踏實的人,他分析總結了三個外國工程師失敗的原因後,身著工作衣與工人一起實地調查,(P116)密測量。夜晚,借著幽暗的油燈,又仔細研究灤河河床的地質構造,反復分析比較,最後才確定橋墩的位置,並且大膽決定採用新方法——「壓氣沉箱法」來進行橋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了灤河大橋建成了。這件事震驚了世界:一個中國工程師居然解決了三個外國工程師無法完成的大難題。
詹天佑初戰告捷後,立刻遇到了更為嚴峻的考驗。1905年,清政府決定興建我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北京至張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於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他們的企圖沒能得逞。英俄使臣以威脅的口吻說:「如果京張鐵路由中國工程師自己建造,那麼與英俄兩國無關。」他們原以為這么一來,中國就無法建造這條鐵路了。在這關鍵時刻,詹天佑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全權負責京張鐵路的修築。消息傳來,一些帝國主義分子及英國報刊挖苦說:「中國能夠修築這條鐵路的工程師還在娘胎里沒出世呢!中國人想不靠外國人自己修鐵路,就算不是夢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們甚至攻擊詹天佑擔任總辦兼總工程師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頂著壓力,堅持不任用一個外國工程師,並表示:「中國地大物博,而於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我以為恥!」「中國已經醒過來了,中國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師和自己的錢來建築鐵路。」
1905年8月,京張鐵路正式開工,緊張的勘探、選線工作開始了。詹天佑帶著測量隊,身背儀器,日夜奔波在崎嶇的山嶺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風卷著沙石在八達嶺一帶呼嘯怒吼,颳得人睜不開眼睛,測量隊急著結束工作,填個測得的數字,就從岩壁上爬下來。詹天佑接過本子,一邊翻看填寫的數字,一邊疑惑地問:「數據准確嗎」?「差不多」,測量隊員回答說。詹天佑嚴肅地說:「技術的第一個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點模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於工程人員之口。」接著,他背起儀器,冒著風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認真地復勘了一遍,修正了一個誤差。當他下來時,嘴唇也凍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進入最困難的階段。在八達嶺、青龍橋一帶,山巒重迭,陡壁懸岩,要開四條隧道,其中最長的達一千多米。詹天佑經過精確測量計算,決定採取分段施工法:從山的南北兩端同時對鑿,並在山的中段開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兩端對鑿。這樣既保證了施工質量,又加快了工程進度。鑿洞時,大量的石塊全靠人工一鍬鍬地挖,湧出的泉水要一擔擔地挑出來,身為總工程師的詹天佑毫無架子,與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臉汗。他還鼓舞大家說:「京張鐵路是我們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錢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著我們,必須成功!」「無論成功或失敗,決不是我們自己的成功和失敗,而是我們國家的成功和失敗!」
為了克服陡坡行車的困難,保證火車安全爬上八達嶺,詹天佑獨具匠心,創造性地運用「折返線」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龍橋地段設計了一段人字形線路,從而減少了隧道的開挖,降低了坡度。列車開到這里,配合兩台大馬力機車,一拉一推,保證列車安全上坡。
詹天佑對全線工程曾提出「花錢少,質量好,完工快」三項要求。京張鐵路經過工人們幾處奮斗,終於在1909年9月全線通車。原計劃六年完成,結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費用只及外國人估價的五分之一。一些歐美工程師乘車參觀後嘖嘖稱道,贊譽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卻謙虛地說:「這是京張鐵路一萬多員工的力量,不是我個人的功勞,光榮是應該屬於大家的。」
京張鐵路建成後,詹天佑又繼任了粵漢鐵路督辦兼總工程師。這時,美國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要他親自去美國參加授銜儀式。為了全力參加祖國鐵路建設,他放棄了這一榮譽。
辛亥革命後,詹天佑為了振興鐵路事業,和同行了起成立中華工程學會,並被推為會長。這期間,他對青年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為作出榜樣外,還勉勵青年「精研學術,以資發明」,要求他們「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釣譽。以誠接物,毋挾褊私,圭璧束身,以為範例。」
詹天佑從事鐵路事業三十多年,幾乎和當時我國的每一條鐵路都有不同程度的關系。到晚年,因積勞成疾,不幸於1919年病逝。周恩來同志曾高度評價詹天佑的功績,說他是「中國人的光榮」。
中國鐵路建設新成就
世界屋脊的輝煌穿越——寫在青藏鐵路鋪通之際
2005年10月12日,註定要在世界鐵路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凍土鐵路———青藏鐵路鋪軌全線貫通。10月15日,首批援藏物資通過青藏鐵路運抵拉薩。這標志著西藏正式結束不通鐵路的歷史,也標志著我國所有省、市、區全部通上鐵路。
攻破凍土難題,克服高原缺氧,保護脆弱生態
鐵路建設難題一一破解
修建進藏鐵路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修建進藏鐵路一直關懷備至。1984年,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正式運營。2001年6月29日,全長1142公里的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正式動工。
滑坡,地震,風沙,雷電,強日照,泥石流。除了這些頻發的自然災害外,青藏鐵路工程更面臨著「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鐵路建設難題。4年來,10多萬築路大軍弘揚「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在雪域高原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
青藏鐵路要穿越550公里的連續多年凍土區,另外還有部分島狀凍土、深季節凍土、沼澤濕地和斜坡濕地,是工程建設的最大難關。200多名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聯合攻關,先後啃下了多年凍土隧道、橋梁、路基施工應用技術等多項世界性難題,不少凍土工程措施在國內外都是首創,使青藏鐵路成了「世界凍土工程的博物館」。
風火山的冰層厚達150多米,青藏鐵路開工前,有西方媒體預言:青藏鐵路根本過不了風火山。負責施工的中鐵二十局與多家科研單位合作,相繼攻克了多項世界性高原凍土施工難題。2002年10月,風火山隧道順利貫通。
青藏鐵路全線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有960公里,最高點達5072米,年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極端最低氣溫零下45攝氏度,空氣含氧量僅為內地的一半,建設者隨時可能發生肺水腫、腦水腫等危及生命的高原病。
為保障建設者的健康,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堅持衛生保障先行,以往建設工地上常見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豪言壯語,被「以人為本、保障健康」所取代。沿線建立了三級醫療機構,職工生病在半個小時內就能送往工地醫院治療。青藏鐵路沿線建有17座大型制氧站,工人每人每天平均強制性吸氧不低於2小時。在開工以來的4年多建設中,沒有一人因高原病致死。
青藏高原珍稀動物品種多、種群大,生態環境脆弱。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總投資330.9億元,其中用於環境保護的投資就達12億元以上。指揮部還在我國大型工程中首次實行環保監理制度,委託第三方對青藏鐵路實施全程環保監控。青藏鐵路成為我國重點工程環保的典範:首次與鐵路所經省區簽訂環保責任書;首次為野生遷徙通道;首次成功在高海拔地區種植移植草皮……
減少運輸成本,擴大對外交流,改變消費結構
高原發展機遇千載難逢
初到西藏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感受:物價高。據西藏有關部門調查,在拉薩,一噸煤炭700元,一噸水泥800元,100元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相當於沿海地區的54元。原因主要是西藏自身生產能力相對較低,而以公路為主的運輸方式,又增加了進出藏物資的運輸費用和進出藏人員的經濟支出。
交通的不便,越來越成為西藏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的瓶頸。旅遊業、礦業、藏醫葯業、農畜產品加工、民族手工業等高原特色產業的發展,都因為交通而受制約。
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運營以來,成為開發青海柴達木盆地和推動青、藏兩省區經濟發展的交通要道。戈壁新城格爾木已從昔日的戈壁荒灘,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城市。
青藏鐵路縱貫青海、西藏兩省區,是溝通青藏與內地聯系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通道,也是西部腹地路網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青藏鐵路的貫通,將為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空間,並從根本上改善西藏的交通設施,使西藏形成鐵路、公路和航空的立體化交通,徹底解決物資、人員進出困難的問題,加快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逐步形成自己的經濟造血功能。
串聯高原景觀,展示迷人魅力,吸引世人目光
黃金旅遊線路呼之欲出
藍天白雲,雪山峽谷,民俗風情,宗教寺院……神秘的青藏高原以其巨大的魅力,一直吸引著中外遊客。自1980年以來,進藏觀光的遊客人數以年均27.6%的速度遞增,旅遊收入年均增長34%,兩項指標都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西藏已經把旅遊業作為特色經濟之首,然而,閉塞的交通卻制約了這一產業的壯大。青藏鐵路貫通後,不僅為乘客提供較低的票價,還將把西寧、格爾木、拉薩3座城市串聯成一個整體,形成環格爾木旅遊圈和環拉薩旅遊圈。
建成後的青藏鐵路將保持全天候通車,並使用紅外線監控系統。列車在一般路段的速度可達每小時120公里,凍土地段每小時100公里。這意味著從格爾木到拉薩不會超過12小時。
據介紹,青藏鐵路列車分普通客車和觀光列車兩種,前者以輸送乘客為主,後者兼具旅遊功能,每到一處勝地可停車觀光,預計觀光列車年載客量90萬人次。屆時,遊客將坐在具有供氧功能的車廂內,享受飲食、民族風情表演等服務,瀏覽窗外美景。這無疑會使赴藏的旅遊者大增,推動西藏旅遊業蓬勃發展。
面對新形勢,西藏提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青藏鐵路的貫通,無疑會使西藏乘上時代的快車,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H. 稱贊詹天佑的優美句子
詹天佑是我國近代科學與工程技術史上的先驅,也是我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愛國知識分子。清咸豐十一年(1861)四月二十六日生於廣東省南海縣,清同治十一年(1872),考取公費赴美留學。清光緒七年(1881)六月,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雪菲爾德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同年八月回國。曾先後任福州船政學堂和廣州水陸師學堂教員。清光緒十四年(1888)任天津鐵路公司工程師。19世紀八十年代,他投身於中國鐵路建設事業,曾主持過我國京張、川漢、粵漢等早期鐵路的建設,為發展我國早期鐵路建設事業嘔心瀝血,奮斗終生。特別是他主持的京張鐵路(1905—1909)的建成,震驚中外,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振奮了民族精神,推動了鐵路事業的發展。他在帝國主義列強面前不畏強暴,威武不屈,提出「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不受外侮,以自立於地球之上」的口號,代表了炎黃子孫百折不撓、永不屈服的高尚的民族氣節,永為後世楷模。1919年4月24日在漢口仁濟醫院病逝,享年59歲。同年在青龍橋車站豎立一座詹天佑全身站立銅像。
I. 《詹天佑》里的一道題我不會做,大家幫幫忙!!!
詹天佑的資料: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1861-1919)
詹天佑(1861-1919)江西婺源人。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鐵路工程專家。他自幼酷愛學習。
十二歲時被清政府選為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國求學。經小學、中學畢業,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鐵路工程一科,二十一歲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回國後用非所學,被派去當兵輪駕駛員,曾參加中法馬尾海戰,英勇抗擊法國侵略軍。光緒十二年,改任博學館洋文教習兼測繪海圖工作。
光緒十四年,任中國鐵路公司工程師,被英國工程研究會選為會員。此後歷任津榆、錦州和萍醴鐵路工程師、新易鐵路總工程師、京張鐵路總辦兼總工程師、洛潼鐵路顧問總工程師等職。宣統元年,受賜工科進士,任留學學生主試官、郵傳部顧問官、學部咨議官,並派去宜昌任商辦四川鐵路總工程師。民國元年,任粵漢鐵路會辦,被公舉為"中華工程師學會"會長。民國三年,任粵漢川路督辦,孫中山大總統晉升其為上大夫少卿銜,委為交通部總長,獎給二等寶光嘉禾章。民國八年,受北洋軍閥政府派往哈爾濱,任協約國監督遠東鐵路會議代表兼該會技術部的中國代表。
民國八年四月十五日,因病請假回武漢,於二十四日逝世,終年五十九歲。詹天佑的一生,為中國的鐵路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這里我們了解到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鐵路工程專家。他自幼酷愛學習。詹天佑的一生為中國的鐵路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我們為我們國家有這樣的愛國工程師、鐵路工程專家而感到由衷的驕傲,詹天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想:今天,我們要刻苦學習,將來才能像詹天佑一樣為祖國作出貢獻。
歷史背景
在修建津榆鐵路架灤河鐵橋時,英、日、法三國的工程師指揮打樁均告失敗。詹天佑採用中國偉統方法配合機器進行打樁,獲得成功。
新易鐵路是中國工程式師自修鐵路的開端。詹天佑只用四個月建成,提前兩個月完工,受到慈禧太後和袁世凱的賞識。
京張鐵路由於英、俄爭奪築路權相持不下,決定由中國自建。外國人譏笑中國"自不量力","膽大妄為",詹天佑決心為國爭光,細致測量,精心設計施工。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兩個隧道時,在沒有新式開山機、抽水機和通風機設備的困難情況下,詹天佑創造性地採用兩端開鑿,中開豎井的的施工方法,順利解決了難題。並對地勢陡險、坡度大的八達嶺,設計開成"人"字路線,使列車順利行使。行車時遇到車廂脫節,還仿造了自動掛鉤,人稱"天佑鉤"。此條鐵路六年計劃,四年竣工,節約投資二十八萬多兩白銀。當時被外國工程師視為奇跡。
關於修築京張鐵路的背景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開始由封建社會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被迫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從此,帝國主義列強以開設銀行、強迫貸款、投資鐵路、開礦設廠等方式,對中國加緊經濟侵略。其中,從1895年到1899年,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攫取了近1萬公里的鐵路修築權。帝國主義控制的鐵路修到哪裡,他們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裡。在鐵路附近,帝國主義列強競相設廠開礦,掠奪中國的資源。到19世紀末,列強爭奪鐵路權的斗爭更加激烈,甚至以武力威逼清政府。原打算自己修築鐵路的清政府,在列強爭奪面前,束手無策,只得把一條條鐵路的修築權,拱手送給外國。列強在中國投資修築鐵路,除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外,還附有種種條件,包括控制鐵路和沿線地區,以及運輸軍隊等
我們了解到當時歷史背景:清政府腐敗無能,中國遭受到許多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侮。由此,我們進一步體會到詹天佑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人,面對種種困難,仍舊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為國家增了光。
J. 這是詹天佑強烈愛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文中最能說明他善於創造革新的事例是什麼
這是詹天佑強烈愛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文中最能說明他善於創造革新的事例:
1、在開鑿隧道時,採用了中部鑿井法和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方法。
2、火車爬陡坡,設計了「人」字形線路。 (請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