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蒸鍋是誰發明的
不請自來。我是近豬者痴,一枚愛好邊緣歷史的吃貨。
鍋是炎帝即神農發明的,灶是黃帝發明的。
上古時代,早期人類茹毛飲血,結果就是多病短命。
《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
人工取火的發明讓人類吃上了熟食,飲食的進入了石烹燒烤時代
後來西方的普羅米修斯從天庭盜火,中國的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人類吃上了熟食,體能、智力和壽命都得到很大提高。但這時候鍋和灶還沒發明,只能是落後的石烹燒烤時代。
直到中華始祖炎黃二帝降世,把中國人帶入了陶烹蒸煮時代。
炎帝,也就是神農發明了陶土的鍋和盆,不僅把中國人帶入了蒸煮時代,還為製作發酵食品,如酒、乳酪等美食提供了物質條件。
陶鼎是最早的鍋,因為當時還沒有爐灶,所以有直接著地的爪,便於從下方加熱。
後來黃帝發明了灶,集中火力、節省燃料,讓食物熟的更快。《周書》記載:黃帝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最早的蒸鍋叫甑,這個神器蒸成為中國人獨有的烹飪方式延續至今,最充分的保留了食物的原味和營養。黃帝臣子宿沙利用甑開創了蒸鹽法,中國人早早吃上了鹽,有了鹽,「烹調」的「調味」才能成立。
全世界只有中國人吃蒸饅頭和蒸米飯,所以中國人最聰明。
❷ 是什麼契機導致烹飪工具的發明
用火制熟食物與陶器的出現密不可分.新石器時代後,先民們在磨製工具時摸索出"木與木相摩則然"的規律,進而發明了火;在燒烤食物、化腥為熟的飲食活動中,又探索出不少的食物制熟技術.人類最初的熟食法有火烹法、包烹法、石燔法和石烹法.包烹法是用草、泥包裹食物置火中煨烤成熟的方法.在漫長的原始生活中,人類發現"包烹法"中包裹於食物上的泥巴或是曬乾的泥巴被火燒之後,變得更加結實、堅硬,而且可以防水,於是原始的陶器在偶然間產生了.
陶器的出現與人類定居的生活方式也有緊密的內在聯系.新石器時代中期,一部分人類的生產方式由原來的採集和漁獵發展為以農耕為主.主食由原來的肉食發展為以顆粒狀穀物為主.這些植物類食物不再適應之前肉食的燒烤類加工方法,需要新的烹飪方式以及器具與之相適應.於是,人類根據自己在長期實踐中,從被火燒過的陶土變得堅硬的現象得到啟示,並模仿自然物外形,用陶土燒製成粗陶器.陶器的發明標志著烹飪器具的誕生,把人類的飲食生活推向一個文明、衛生的新時期
總結,烹飪時對工具的需要,是烹飪工具被發明的契機
❸ 烹飪起源於什麼時期
■火的運用 人類由人猿進化為原始人,其間過著數萬年「茹毛飲血、生吞活嚼」的飲食生活。
據考古學家的推測,古代人居住在森林時曾屢次遭遇到雷擊而使森林發生火災,等火熄後回到原處,便聞到灰燼中所發出使人垂涎的獸肉焦味,在極端飢餓的狀態下,嘗食火烤的獸肉遠比生肉美味,而後人們才發明了鑽木起火及敲石生火的方法,於是學會了用火燒烤食物的技術,就這樣開始了「熟食」的生活,可見「烹」字之出現始於「火的運用」。
■鹽的運用 人類開始熟食之初,尚未知道運用調味方法,經過若干年代,居住於海邊的原始人,將他們捕獲的食物放在海岸,等退潮後,在海岸上發現浸在海水中的沙經日曬蒸發後形成白色晶體,這就是「鹽」。
人們便發現沾鹽經烤煮過的食物美味,終於發明了煮熟海水鍊取食鹽的方法,此為「調」的意義之始,可見調味始於「鹽」的運用。
■直接烘烤法(石烹)人類在其發展過程中,對於食物的烹調方法仍不遺餘力的努力研究最原始的烹調方法是將食物放在燒得滾熱的石頭上烤熟,這就是「石烹」,也是人類最早發現而運用的「直接烘烤法」。
■加水烹調法 接著運用智慧,發明陶器,於是做成鼎、鬲、甗、甑等烹調用具,這些都是鍋與爐合並起來的加熱器具,利用水與蒸汽煮炊食物,此即是「加水烹調法」的開始。
■用油烹調法 自人類進入青銅器時代,便開始製造銅鍋、銅刀,並獲知使用動物脂肪的方法,懂得將食物材料切成小塊或薄片,放入油鍋中烹調,這便是「用油烹調法」的開始。
■調用品與植物油的使用 遠在三千餘年前的殷、周時代,卻發明了醬油、醋、果醬、香料等調味品,到戰國時代(西元前403-221年)烹調理論已達全面性的綜合皆段,例如在呂氏春秋一書已述及必須嚴格分開使用「旺火、溫火、小火」之意,並強調酸、辣、咸、苦、甜五味,調和得當方能發揮烹調的精華。
到漢代(西元206-220年)開始使用植物油,到唐宋(西元618-1279年)時代,隨著文化的發展,與亞洲各國建立了貿易關系,烹調技術亦見長足的進步,到了清代(西元1616-1912)烹調技術更臻完美,所謂「滿漢全席」乃當時的代表作。
中國歷代的先祖,經過不斷的努力與創造,為中國帶來了輝煌的烹調技術,也為後代留下多采而豐富的文化遺產。
❹ 烹飪是誰發明的
世界考古專家很早前就在周口店發現了北京人用火烹飪食物的遺址,而北京人在原始社會時回期只曾活動於如今答中國境內一代,於是歷史將改寫一個流轉千年的公認說法,中國帶給世界最早的文明其實並不是「四大發明」,而是——烹飪!
❺ 誰發明火
遠古人類舊石器時代就發現和使用火.
火的使用,特別是摩擦生火的發明,對遠古人類的生產了重大影響。
火的發現和使用,是舊石器時代原始的人的一項特別重大的成就。對於火的使用,他們經歷了一個從利用自然到火的人工取火的漫長過程。即恐懼—認識|—使用。火山爆發、電閃雷擊引起森林起火,對於原始人來說,都是很可怕的。但是人們在同險惡的自然條件做斗爭中,逐漸了解了烈火析附近比較暖和,被燒死的野獸可以充飢
。於是,他們便試著取回火種,把燃燒的樹枝帶到山洞裡去,用火作為戰勝寒冷防止野侵襲的武器。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他們還發現了摩擦生火的現象。例如,打擊燧石或石器相碰會產生火花;刮木、鑽木時會生熱,甚至冒煙起火。經過若干萬年的摸索、嘗試,他們終於實踐中掌握了打擊、磨、鑽等人工取火的方法。這些,他們就從利用自然過渡到人工取火了。
❻ 烹飪發明的重大意義有哪些
烹飪的意義及作用
烹的目的,是將生的原料加熱,使其變成熟的東西。其作用有下列數項:
(1)殺菌消毒:一般而言,生的食物,不論如何新鮮,都可能帶有病菌和各種寄生蟲,若不予殺死,吃的人就容易生病。這些病菌及寄生蟲在80℃左右的溫度中,大部分會死亡,烹處理的目的之一就是殺菌消毒。要注意的是魚和肉是不良的傳熱體,大塊的魚或肉,就算經過長時間加熱,也只有外表的細菌會被殺死,而內部的溫度仍然很低,這樣食物滲出的細菌及寄生蟲仍然存活著。因此,必須延長加熱時間,將肉切成適當大小,予以攪拌均勻,這樣才能達到迅速消滅細菌、寄生蟲的效果。
(2)分解營養成分,幫助人體消化:一般而言,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是指蛋白質、脂肪、糖類、礦物質、維生素、水等。這些成分全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所需要的營養。但這些成分全是以復雜的化合物狀態存在於食物中,不會自動分解。經高溫烹制後,食物會發生復雜的變化,其成分會分解。
(3)引出食物中的香氣:生肉沒有香味,但入鍋加水煮後,雖不加任何調味料,只要煮到一定程度,肉的香味就會四溢,引起人的食慾。其他食物如蔬菜、穀物,也都在煮後會溢出香味,為什麼呢?原來,許多食物都含有各種芳香成分。這些成分經受熱汽化,就放出香味。
(4)混合各種原料的單一味道,做成復合的美味:一道菜式,要使用好幾種原料,而各種原料均有其獨特的味道。烹制以前,各種味道獨立存在,不會與其他味道融合,但加熱後,會發生變化。因物質中的分子經常在運動,溫度提高後,運動更激烈,在這種運動中,一種原料中的分子,會進入種原料組織中,形成了復合的美味。
(5)達到佳餚的色、香、味、形統一:食物經加熱,除引出物料的香氣及復合的味道外,亦能使菜餚的色彩和形狀發生變化,例如,加熱時的火候如果掌握適當,會使炸的東西變成金黃色:炒的青菜變成碧綠色;蝦用強火炒後,會變成鮮紅色:魚肉炒後會變成雪白色。同時,經花刀(裝飾刀工)處理後的原料,加熱後,亦可做成各式各樣的形態,例如麥穗形、蘭花形等
❼ 中國烹飪誕生的標志分別是哪三點
中國烹飪誕生的標志,目前有兩種說法:
一是學會用火進行熟食,即火烹;二是發明陶並用鹽調味,即水烹。
❽ 中國古代神話中教會人類用火烹飪食物發明八卦圖的是
中國的神話中教會人的誘惑蒸煮食物方麵包括的人是伏羲,伏羲爸爸六十四卦可以說是很多有名的,也是上古時期傳下來了,所以說它也是人類的主線之一。
❾ 火是誰發明的
火不是誰發明的,最多算是誰發現的,但是也不能考證。
人類對火的認識、使用和掌握,是人類認識自然,並利用自然來改善生產和生活的第一次實踐。火的應用,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從100多萬年前的元謀人,到50萬年前的北京人,都留下了用火的痕跡。人類最初使用的都是自然火。人工取火發明以後,原始人掌握了一種強大的自然力,促進了人類的體制和社會的發展,而最終把人與動物分開。
人類最初與動物一樣,對火是害怕的。後來,逐漸發現了火的好處--被燒烤過的獸肉味道更鮮美,於是便主動地利用火。
火的使用,首先使人類形成和推廣熟食生活。特別是人工取火的發明,使人類隨時都可以吃到熟食,減少疾病,促進大腦的發育和體制的進化。而熟食的推廣,還擴大了食物的來源和種類,使人類最終擺脫了「茹毛飲血」的時代。火還給人類帶來了溫暖,從而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使人不再受氣候和地域的限制,並能夠在寒冷的地區生活。
火是原始人狩獵的重要手段之一。用火驅趕、圍殲野獸,行之有效,提高了狩獵生產能力。焚草為肥,促進野草生長,自然為後起的游牧部落所繼承。最初的農業耕作方式--刀耕火種,就是依靠火來進行的。至於原始的手工業,更是離不開火的作用。弓箭、木矛都要經過火烤矯正器身。以後的制陶、冶煉等,沒有火是無法完成的。
古代人們理解大自然,嘗試為自然現象分類、總結時往往認為火是其中一個不可分割的元素。古希臘人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物質是由空氣、水、泥土和火以不同的比例混合組成的。火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五行之一。五行相生相剋,其中木生火、火生土、水克火、火克金。
天乾的丙、丁為火。中醫常說上火(廣東稱之為熱氣)、去火等,後來被發現跟西醫的發炎有關。另外,中國民間傳說指火是由燧人氏發現的,古稱火為「陽之精」。《後五行志》:「火者,陽之精也,火性炎。」。清人顧炎武反對用石取火,他認為用火石取火都會影響壽命。他說:「人用火必取之木,而復有四時五行之變。《素問》黃帝言: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周禮》:季春出火貴其新者,少火之義也。今日一切取之於石,其性猛烈而不宜人,病痰之多,年壽自減,有之來矣。」此外,火作為一種象徵物常常出現在文學及宗教領域中。《聖經·使徒行傳》2章1-4節中,聖靈被喻為舌頭如火焰顯現並降臨;上帝在《創世記》中與挪亞和所有生物立約,不再發大洪水來毀滅世界,可是這並不表示上帝會姑息犯罪,因為《聖經》中多處提到世界末日時他將以火來施行審判(如《以賽亞書》66章15-16,24節、《約珥書》2章30-31節、《啟示錄》20章9-15節)。
火是飲食烹飪的根本。應該說,有了火,才有了飲食文化。在能夠熟練使用火之前,先民們只能過原始的、禽獸一般的生活。所謂「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如《韓非子》中所說:「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但在人類能夠熟練使用火進行後,人類的飲食便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就是所謂的「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按中國傳說來講,鑽燧取火的燧人氏是最早能夠使用火的中國古代先民。考古學家從周口店北京猿人所用石器初步推測,中國猿人開始自覺用火的時間,大約在五十萬年以前。
《屍子》中說「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路史》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其中說:「燧人是觀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鑽燧。」第二句中的「辰心」就是古人所說的「心宿」,即「大火星」。所謂「五木」,是指當時認為五種應天時可以取火的木材。即「榆;柳青,故春取之;棗:杏赤,故夏取之;桑:柘黃,故季夏取之;柞:(木酋)白,故秋取之;槐;檀黑,故冬取之。」
燧人氏作鑽燧取火後,其鑽木工具稱燧,後人又發明利用金屬向太陽取火,於是又有「木燧」和「陽燧」之分。《淮南子》記:「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陽燧,金也。日高三四丈,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余,有頃,焦吹之則得火。」《古今注》:「陽燧以銅為之,形如鏡,照物則景倒,向日生火。」 在漢以前,用陽燧取火,稱作「明火」,用木燧取火,稱作「國火」。按《周禮》中《大祝》、《大司寇》的說法,陽燧取之於日,近於天也,故占卜與祭祀時用之。木燧取之於五木,近於人也,故烹飪用之。漢以後,人們發現用金屬與石相擊,也可摩擦得火,於是,簡單的鐵片就可成為陽燧。人們一出門,一般腰間都左佩陽燧,右佩木燧,以隨時取火用。另備有艾加上硝水製成的火絨,當摩擦得到火星掉在絨上燃燒時,再用「發燭」接引得火。所謂的「發燭」,是用褪皮的麻秸做成的小片狀,長五、六寸,用硫磺浸泡過,遇火就燃。
人們可以使用火後,就有了灶。創造灶的人,一說是炎帝:《淮南子》:「炎帝於火而死為灶。」註:「炎帝神農,以火德王天下,死祀於灶神。」一說是黃帝:《續事始》:「灶,黃帝所置。」於是《事物原會》就稱:「黃帝作灶,死為灶神。」而火神,按中國一般說法是祝融。《淮南子·時則》註:「祝融吳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托把於灶。」《史記·楚世家》:「董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師。」原始的灶的形態,是在地上掘坑,今西安半坡遺址發掘出的灶,為雙連地灶,即挖在地表的兩個火坑,地表上兩坑相隔,而在地下則兩坑相連相通。一坑為進柴處,一坑為出人處,兩坑相通的洞口就是灶門。西安半坡至今有六、七千年歷史,其發明者,當應是炎帝而不應是黃帝。據推算,黃帝主政的時間,距今約四千六百多年。炎帝在黃帝之前傳七十世,以二十年一世推算,大約距今六、六千年。至戰國時,灶的製作已非常完美。《曾連子》記:「一灶五突(突:煙囪),分煙者眾,烹飪十倍。」
古人稱火為「陽之精」。《後五行志》:「火者,陽之精也,火性炎。」《河圖·汴光篇》:「陽精散而分布為火。」古人把人稱為五行之一,認為它有氣而無質,可以生殺萬物,神妙無窮。古人認為,獨有火在五行中有二,其它都只有一。所謂的二者,是指火有陰火和陽火之分。古人又把火分成天火、地火、人火三種,認為天火有四種,地火有五種,人火有三種。「天之陽火有二;太陽,真火;星精,飛火。天之陰火有二:龍火(稱龍口有火),雷火。地之陽火有三;鑽木之火,擊石之火,戛金之火。地之陰火有二:石油之火(古人稱油貯存到一定數量會自然起火),水中之火(古人稱江湖河海,夜動有火)。人之陽火有一,丙丁君火(就是心、小腸的所謂離火),人之陰火有二,命門相火(謂起於北海,稱坎火,遊行三焦寄位肝膽),三昧之火(純陽,干火)。」總共陽火六種,陰火也六種,共十二種。
古代中國取火的工具,一直非常落後。在相當長時間內,一直使用原始的「發燭」,到唐宋年間,發展出以松木製成比較精緻的「發燭」。《委巷叢談》:「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鎔硫磺塗其銳,名曰『發燭』。」宋代以後,又稱「火寸」。《清異錄·器具》:「夜中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松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即神之;呼『引火奴」。今遂有貸者,易名『火寸』」而且據說南宋時,就有專造「火寸」的作坊。
17世紀時,法國化學家波義耳用粘有硫磺的細木棒與塗磷的粗紙摩擦而起火,產生了火柴的雛形。然後在18世紀,威尼斯出現像敲鼓木槌一樣的巨型火柴。因價高,常出現幾人合買一根的情況,而且使用時必須有一瓶硫酸。1830年,出現用白磷製成的小巧的摩擦火柴。日本人因此而早時稱火柴為「磷寸」。但是白磷有劇毒且不安全。所幸,25年後,瑞典的倫塔斯脫姆發現了紅磷,它更安全且無毒,然後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批安全火柴。火柴從1880年起進入中國,由英國人理查在上海開辦了第一個火柴經營處。1890年,瑞典人在上海開辦了中國第一個火柴廠「瑞商洋行」。中國第一種生產的火柴的商標印有慈禧半身像,據說出中國第一合火柴時正值慈禧六十大壽。因為火柴是從國外引進的,中國人就稱之為「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