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要推進(C),完善體制改革協調機制,統籌規劃和協調重大改革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是要推進大部門制改革、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完善體制改革協調機制,統籌規劃和協調重大改革。所以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也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一方面。深化提示改革是在十八大提出的。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健全部門職責體系。優化行政層級和行政區劃設置,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改革,深化鄉鎮行政體制改革。
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嚴格控制機構編制,減少領導職數,降低行政成本。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完善體制改革協調機制,統籌規劃和協調重大改革。
(1)如何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和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的要求,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做到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體制保障。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堅持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治國家相協調;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立足國情與借鑒國外經驗的關系。
⑵ 說明政府在推動機制體制創新方面應該怎樣有所
一、正確把握長遠目標和階段性目標的關系,堅持立足當前、兼顧長遠
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提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貫穿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不斷深化的漸進式改革,既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也具有緊迫性的特點。因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確定長期目標,從長計議,統籌安排,全面推進,避免盲目性和短期行為;同時,又要明確近期目標,立足當前,著力解決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和新的突破,使改革逐步深化。在這里,我們既反對只顧眼前、不顧長遠、企圖「畢其功於一役」的急躁情緒,也反對片面強調改革的復雜性與艱巨性而無所作為的畏難情緒。只有堅持近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有機統一,才能更好地把握改革的進程和力度,更有效地推動科學發展和促進社會和諧。根據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精神,我國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近期目標是: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加強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設,為實現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打下堅實基礎。改革的總體目標是: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相適應,到2020年,建立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及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從長遠看,與我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相適應,到2050年,形成完善和成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共行政體制,形成健全的宏觀調控體系、市場監管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形成優化的政府組織結構、科學的政府管理方式和行政監督機制,政府成為人民滿意的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二、正確把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全面改革的關系,堅持配套進行、整體推進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有著內在的聯系,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改革的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在新形勢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成為各項改革的交匯點和關結點,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全面改革的推進,有賴於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的轉型。因此,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既要加大力度,又不能孤立地進行,而必須從全局出發,與各項改革緊密結合起來。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全面改革服務,說到底就是要掃除實現科學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當前,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配套,就要加強政府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職能,不斷深化投資、財稅、金融、價格、國有企業等領域的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努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與政治體制改革相配套,就要進一步推進民主政治建設,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加強廉政建設,努力推進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與社會體制改革相配套,就要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特別要強化政府促進就業和調節收入分配職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同時,要著力促進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三、正確把握重點與一般的關系,堅持抓住關鍵、重點突破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將改革的總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結合起來,以重點突破帶動總體推進,這就必須抓住核心和關鍵問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和關鍵是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職能也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從根本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能不能建立與完善的重要標志,取決於政府職能轉變能不能到位。因此,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以提高政府效能、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為出發點,以規范行政權力、建設服務型政府為切入點,大力推進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轉變政府職能,應該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轉變職能、權責一致、強化服務、改進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做到「四個分開」(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科學設置、全面正確地履行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特別要更加註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同時,要正確處理轉變政府職能與優化組織結構、加強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設以及管理方式創新的關系,著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根據十七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的精神,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要實現「三個根本轉變」,即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和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需要強調的是,政府職能轉變是其他兩個轉變的前提和切入點;而其他兩個轉變與政府職能轉變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的,離開了後兩個轉變,政府職能轉變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要求,繼續協調推進國務院機構改革、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和鄉鎮機構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事業單位改革,進一步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規范機構設置,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另外,還要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嚴格依法行政,推行政府績效管理和行政問責制度,健全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制度,完善行政運行機制,切實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
四、正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改革發展與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統一
我們一再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也必須著眼於科學發展和構建設和諧社會,正確把握發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人民群眾可接受的程度,通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促進科學發展和社會穩定,使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相協調、政府公共服務與社會公共需求相適應。
正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就必須著眼於科學發展,努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在國際經濟體系和利益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面前,要進一步增強宏觀調控的預見性、科學性和有效性;面對國內改革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要著力解決長期影響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包括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區域發展不協調、二元結構矛盾突出的問題,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投資、消費比例不協調的問題,市場秩序不規范的問題,等等。在這里應該特別強調的是,要通過政府轉型促進發展方式的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努力提高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正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要著眼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問題大於天,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既是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因此,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需,把群眾呼聲當作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當作第一選擇,把群眾利益當作第一考慮,把群眾滿意當作第一標准。要通過改革,切實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認真解決社會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勞動就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教育衛生、居民住房、食品葯品安全問題,社會矛盾糾紛問題等。
正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要著眼於構建和諧社會,加強社會管理體制的建設。要深入研究社會管理規律,加強社會管理體制的創新,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和政策法規,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要建立全過程、多渠道、全方位、法治化與柔性化的社會矛盾調節機制,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和公共危機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五、正確把握總體部署與各方協調的關系,堅持上下結合、互相聯動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新情況新問題多,難點熱點問題也多,特別是政府轉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央和地方關系的理順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此,需要調動兩個積極性,既需要有中央的統一部署,又需要各級政府和政府部門發揮創造性、實行聯動,也需要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監督。
之所以強調中央的統一部署和自上而下的整體推進,是因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既與經濟體制改革密切相關,又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具有全局性的特點,需要整體設計、統籌考慮、精心組織和有序推進。特別是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和措施,體現了政府管理「有形的手」與市場機制「無形的手」的有機統一,是從全局和戰略上的科學決策,也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把握的重大原則。在這樣的問題上,不能各行其是、我行我素,必須強調局部服從全局、地方服從中央。
之所以強調發揮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門的積極性、實行自下而上的聯動和橫向的互動,是因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創新性特點。改革和發展的實踐證明,許多新鮮的經驗和改革的舉措,都是在政府管理的第一線創造的,或者說是人民群眾的公共需求促進政府的自身建設,給予政府改革以動力和活力。同時,地方政府是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貫徹執行者,又是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組織領導者和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比較直接,人民群眾的權利和利益需要地方政府去實現、維護和發展。因此,只有地方政府全面履行政府職能,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才能實現。
六、正確把握借鑒國外經驗與從我國國情出發的關系,堅持實事求是,體現中國特色
從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的世界范圍的公共行政改革已經30年了,至今方興未艾。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公共行政提出了新要求,信息化改變了公共行政的環境,同時政府管理失靈問題越來越尖銳。在當今的國際形勢下,綜合國力的競爭日益激烈,世界各國都把提高政府管理與服務的效率、進而提高本國的國際競爭力作為政府職能調整的基本目標,因此更加重視公共行政改革,也形成了一些理論體系和經驗。實事求是地說,一些國外公共管理的做法和經驗確有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一些形成共識的公共管理的理論觀點也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參考。但是,借鑒國外的經驗應該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出發,採取「揚棄」的態度,而不是不加分析地採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因為,中國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以堅持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為前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結合在一起的。我們在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絕不能搞多黨制;堅持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絕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在經濟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形式的所有制結構,絕不能搞私有化;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形式,通過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些基本的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的本質特徵。
應該指出,從1982年開始,我們已經進行了6次全國性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機構改革,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取得了新進展和新成效,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由於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發展階段出現的深層次矛盾,使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增加了難度。這一方面要求我們切實加強領導,堅定信心,繼續加大改革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增強自覺性,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正確把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內在聯系和辯證關系,通過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的發展。
⑶ 如何建設服務型政府
第一,堅持科學理政,提高服務發展水平。加快政企、政資、政事和政社分開,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開展新一輪市和區縣政府機構改革,完善鄉鎮行政體制,優化開發區管理體制。
第二,堅持依法行政,維護法律法規權威。制定實施法治政府建設五年規劃,提高政府工作人員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健全重大決策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決定、跟蹤評估和責任追究機制。
第三,堅持從嚴治政,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嚴格執行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若干規定,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大興求真務實、艱苦奮斗之風,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文牘主義,嚴控各類慶典表彰和評比達標活動,推進部門預算公開,嚴格控制「三公」經費和公務消費。
第四,堅持廉潔從政,增強拒腐防變能力。認真執行領導幹部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制度,深化土地出讓、工程建設、政府采購、投融資等領域改革,嚴禁領導幹部插手政府采購、工程招標等經濟活動。
歸根結底,建設服務型政府,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用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來衡量政府的一切決策;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
⑷ 如何優化工業發展環境
產業的發展需要良好環境。廣西是一個後發展欠發達地區,工業發展環境與發達地區相比有不小的差距,制約了工業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因此,推進新型工業化跨越發展,就要把優化工業發展環境作為基礎工程。
抑制「脫實向虛」現象,營造實業致富的認知環境。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是一對關系密切的兄弟。虛擬經濟以實體經濟為基礎,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以服務於實體經濟為最終目的。實體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有賴於以金融業為核心的虛擬經濟支持。金融市場的合理運行,可以讓閑置資金與合適的實體經濟投資領域匹配,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融資平台,提高資金配置效率;金融市場還能識別風險,預警實體經濟發展可能出現的問題。但虛擬經濟由於其復雜性和投機性,容易脫離實體經濟而自我循環、自我膨脹,助推資產泡沫的形成。當實體經濟不能夠消化這些泡沫時,過度膨脹的泡沫不可避免地產生破裂,形成經濟危機。因此,既要發展虛擬經濟,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助力;又要控制虛擬經濟,使其處於良性的可控的范圍。近年來,我國經濟出現「脫實向虛」的現象,企業和資本熱衷於炒作並從中謀劃取利益,助長了社會的浮躁和功利,形成不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因此,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抑制「脫實向虛」的現象,讓虛擬經濟利潤回歸合理水平,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投向以工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加大政策扶持、降低稅費負擔,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讓抓工業、干實業的人有搞頭、有奔頭、有甜頭。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扭轉整個社會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科學認知環境,形成重視工業發展、支持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科學考核政績,優化發展工業的行政環境。在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各級領導班子的行政行為對工業發展的影響是重要的。要通過科學的政績考核來形成各級領導班子積極、科學抓好工業發展的行為導向。工業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比如周期長,即項目建設周期較長,回收周期長等;環節多,即生產經營環節多,從生產要素的准備,到開始進行生產、生產出產成品,再到銷售產品、回收資金,經歷多個環節;好群聚,即工業產業喜歡群聚,形成產業集群,共享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降低經營成本,等等。開展政績考核並確保考核結果的科學性,就要求深入研究和遵循工業發展規律,設置相應的考核指標和內容。要改變過去只看見結果看不見過程、只看見現在看不見將來、只看見表面看不見裡面的政績考核缺陷,既要重視考核結果也要重視考核過程,既要考核當前指標也要考核預期指標,既要考核顯性指標也要考核隱性指標。科學的政績考核還要突出可持續發展的考核,激勵各級領導班子捨得花時間、投本錢、下功夫,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同時,科學的政績考核還要注意遵循主體功能區規劃定位,設置好差別化的評價指標,激勵各級領導班子積極發展與功能區相適應的工業項目。
完善制度機制,優化工業發展的服務環境。為工業企業及相關主體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職責。要完善服務制度,規范服務行為。要完善財稅制度,減輕企業負擔作為完善制度機制的一個重點。從現實看,財政收入的層層壓力使一些地方、一些部門突破財稅法律法規的限制,設置各種不合理收費,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廣西工業整體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大多數企業市場競爭力還比較弱,不合理的負擔更使其難於輕裝上陣,提高市場競爭力;在招商引資中也難於與其他環境更優的地方競爭,削弱吸引力。完善財稅制度,就要取締不合理收費,堅持「放水養魚」而不是「竭澤而漁」,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為企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⑸ 雄安新區將如何提供優質公共服務
引入京津優質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資源,建設優質共享的公共服務設施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入京津優質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資源,建設優質共享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構建多元化的住房保障體系,增強新區承載力、集聚力和吸引力,打造宜居宜業、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新城。
構建城市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網路。建設「城市-組團-社區」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形成多層次、全覆蓋、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務網路。城市級大型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於城市中心地區,主要承擔國際交往功能,承辦國內大型活動,承接北京區域性公共服務功能疏解。
(5)如何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和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雄安新區的相關發展規劃:
1、構建社區、鄰里、街坊三級生活圈。社區中心配置中學、醫療服務機構、文化活動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專項運動場地等設施,形成15分鍾生活圈。
2、鄰里中心配置小學、社區活動中心、綜合運動場地、綜合商場、便民市場等設施,形成10分鍾生活圈。街坊中心配置幼兒園、24小時便利店、街頭綠地、社區服務站、文化活動站、社區衛生服務站、小型健身場所、快遞貨物集散站等設施,形成5分鍾生活圈。
3、特色小城鎮參照城市社區標准,配置學校、衛生院、敬老院、文化站、運動健身場地等公共服務設施,提高優質公共服務覆蓋率,構建鄉鎮基礎生活圈。
⑹ 什麼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如何做到,有何意義
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現代政府追求的目標。從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西方發達國家為克服自由資本主義的弊端,強化政府對公共經濟領域的壟斷地位,推動公用事業等重要行業的國有化,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基本實現了公共服務均等化或均質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世界各國政府積極探索國有公共企業私有化、政府與私人企業合作制等改革舉措。百餘年來,各國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推動政治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亞洲地區現代化的進程起步時間不一,各國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差別較大。二戰以後,先期實現體制變革和經濟騰飛的國家,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借鑒歐美發達國家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經驗,通過在公共財政、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公用事業等方面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維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但是,大多數亞洲國家,由於治理理念、政治體制、社會環境、經濟基礎、人口規模以及連年戰亂等因素,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不強,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水平不高。20世紀80年代以來,公共管理改革運動席捲全球,亞洲國家中,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較高的國家認真總結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經驗和教訓,不斷深化公共服務制度安和公共服務方式的變革;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較低的國家,主動借鑒發達國家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念和經驗,努力探尋適合本國特點的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途徑和策略。在探索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中,亞洲國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難題,也積累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經驗。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努力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能力,著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一,堅持不懈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始終堅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的基本理念,始終堅持通過改革促進發展的基本路徑。通過改革,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家財政收入連續大幅度提高,為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奠定了堅實的財力基礎。
第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要求政府將維護最廣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要求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以人為本」和「統籌兼顧」,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國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公平正義意味著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分配公平,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公共服務具有再分配的功能,需要通過均等化的制度設計,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勾畫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的宏偉藍圖。
第四,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按照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目標的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通過改革,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及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政府職能轉變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在改善經濟調節、嚴格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按照職能轉變的要求,突出各自的管理和服務重點;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關系,合理界定政府部門的職責,做到權力與責任對等,避免職能交叉重疊。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為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確立了體制基礎。
第五,中國政府在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做了有價值的實踐探索。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是確定了「完善公共財政制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方針。主要做法是通過改革財政管理體制,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調整稅
⑺ 如何構建有利於技術創新的制度環境
一、正確把握長遠目標和階段性目標的關系,堅持立足當前、兼顧長遠 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提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貫穿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不斷深化的漸進式改革,既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也具有緊迫性的特點。因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確定長期目標,從長計議,統籌安排,全面推進,避免盲目性和短期行為;同時,又要明確近期目標,立足當前,著力解決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和新的突破,使改革逐步深化。在這里,我們既反對只顧眼前、不顧長遠、企圖「畢其功於一役」的急躁情緒,也反對片面強調改革的復雜性與艱巨性而無所作為的畏難情緒。只有堅持近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有機統一,才能更好地把握改革的進程和力度,更有效地推動科學發展和促進社會和諧。根據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精神,我國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近期目標是: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加強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設,為實現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打下堅實基礎。改革的總體目標是: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相適應,到2020年,建立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及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從長遠看,與我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相適應,到2050年,形成完善和成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共行政體制,形成健全的宏觀調控體系、市場監管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形成優化的政府組織結構、科學的政府管理方式和行政監督機制,政府成為人民滿意的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二、正確把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全面改革的關系,堅持配套進行、整體推進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有著內在的聯系,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改革的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在新形勢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成為各項改革的交匯點和關結點,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全面改革的推進,有賴於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的轉型。因此,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既要加大力度,又不能孤立地進行,而必須從全局出發,與各項改革緊密結合起來。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全面改革服務,說到底就是要掃除實現科學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當前,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配套,就要加強政府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職能,不斷深化投資、財稅、金融、價格、國有企業等領域的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努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與政治體制改革相配套,就要進一步推進民主政治建設,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加強廉政建設,努力推進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與社會體制改革相配套,就要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特別要強化政府促進就業和調節收入分配職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同時,要著力促進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三、正確把握重點與一般的關系,堅持抓住關鍵、重點突破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將改革的總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結合起來,以重點突破帶動總體推進,這就必須抓住核心和關鍵問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和關鍵是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職能也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從根本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能不能建立與完善的重要標志,取決於政府職能轉變能不能到位。因此,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以提高政府效能、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為出發點,以規范行政權力、建設服務型政府為切入點,大力推進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轉變政府職能,應該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轉變職能、權責一致、強化服務、改進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做到「四個分開」(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科學設置、全面正確地履行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特別要更加註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同時,要正確處理轉變政府職能與優化組織結構、加強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設以及管理方式創新的關系,著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根據十七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的精神,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要實現「三個根本轉變」,即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和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需要強調的是,政府職能轉變是其他兩個轉變的前提和切入點;而其他兩個轉變與政府職能轉變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的,離開了後兩個轉變,政府職能轉變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要求,繼續協調推進國務院機構改革、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和鄉鎮機構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事業單位改革,進一步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規范機構設置,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另外,還要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嚴格依法行政,推行政府績效管理和行政問責制度,健全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制度,完善行政運行機制,切實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 四、正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改革發展與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統一 我們一再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也必須著眼於科學發展和構建設和諧社會,正確把握發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人民群眾可接受的程度,通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促進科學發展和社會穩定,使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相協調、政府公共服務與社會公共需求相適應。 正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就必須著眼於科學發展,努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在國際經濟體系和利益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面前,要進一步增強宏觀調控的預見性、科學性和有效性;面對國內改革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要著力解決長期影響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包括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區域發展不協調、二元結構矛盾突出的問題,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投資、消費比例不協調的問題,市場秩序不規范的問題,等等。在這里應該特別強調的是,要通過政府轉型促進發展方式的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努力提高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正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要著眼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問題大於天,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既是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因此,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需,把群眾呼聲當作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當作第一選擇,把群眾利益當作第一考慮,把群眾滿意當作第一標准。要通過改革,切實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認真解決社會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勞動就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教育衛生、居民住房、食品葯品安全問題,社會矛盾糾紛問題等。 正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要著眼於構建和諧社會,加強社會管理體制的建設。要深入研究社會管理規律,加強社會管理體制的創新,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和政策法規,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要建立全過程、多渠道、全方位、法治化與柔性化的社會矛盾調節機制,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和公共危機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五、正確把握總體部署與各方協調的關系,堅持上下結合、互相聯動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新情況新問題多,難點熱點問題也多,特別是政府轉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央和地方關系的理順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此,需要調動兩個積極性,既需要有中央的統一部署,又需要各級政府和政府部門發揮創造性、實行聯動,也需要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監督。 之所以強調中央的統一部署和自上而下的整體推進,是因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既與經濟體制改革密切相關,又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具有全局性的特點,需要整體設計、統籌考慮、精心組織和有序推進。特別是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和措施,體現了政府管理「有形的手」與市場機制「無形的手」的有機統一,是從全局和戰略上的科學決策,也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把握的重大原則。在這樣的問題上,不能各行其是、我行我素,必須強調局部服從全局、地方服從中央。 之所以強調發揮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門的積極性、實行自下而上的聯動和橫向的互動,是因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創新性特點。改革和發展的實踐證明,許多新鮮的經驗和改革的舉措,都是在政府管理的第一線創造的,或者說是人民群眾的公共需求促進政府的自身建設,給予政府改革以動力和活力。同時,地方政府是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貫徹執行者,又是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組織領導者和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比較直接,人民群眾的權利和利益需要地方政府去實現、維護和發展。因此,只有地方政府全面履行政府職能,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才能實現。 六、正確把握借鑒國外經驗與從我國國情出發的關系,堅持實事求是,體現中國特色 從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的世界范圍的公共行政改革已經30年了,至今方興未艾。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公共行政提出了新要求,信息化改變了公共行政的環境,同時政府管理失靈問題越來越尖銳。在當今的國際形勢下,綜合國力的競爭日益激烈,世界各國都把提高政府管理與服務的效率、進而提高本國的國際競爭力作為政府職能調整的基本目標,因此更加重視公共行政改革,也形成了一些理論體系和經驗。實事求是地說,一些國外公共管理的做法和經驗確有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一些形成共識的公共管理的理論觀點也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參考。但是,借鑒國外的經驗應該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出發,採取「揚棄」的態度,而不是不加分析地採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因為,中國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以堅持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為前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結合在一起的。我們在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絕不能搞多黨制;堅持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絕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在經濟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形式的所有制結構,絕不能搞私有化;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形式,通過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些基本的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的本質特徵。 應該指出,從1982年開始,我們已經進行了6次全國性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機構改革,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取得了新進展和新成效,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由於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發展階段出現的深層次矛盾,使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增加了難度。這一方面要求我們切實加強領導,堅定信心,繼續加大改革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增強自覺性,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正確把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內在聯系和辯證關系,通過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的發展。
⑻ 如何深入推進法治建設著力打造全面振興的好環境
深入推進法治建設,打造全面振興好環境,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問題就是實際、就是方向、就是有的放矢的靶子。總書記指出的一些突出問題,切中要害,直抵靶心,是我們改善法治環境的重點難點問題。堅持問題導向,就是要把發現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既要堅決地直面問題,各個擊破,發現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把總書記指出的在發展環境方面存在不依法辦事的突出問題,逐個逐條梳理,拿出切實有效解決辦法。同時,更要著眼於問題的本質,注重從根子上對症下葯,從源頭上革故鼎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綱,我省去年出台的《關於進一步優化黑龍江省發展環境的意見》是貫徹落實中央決定的政策舉措,必須下真功夫、花大力氣,持之以恆地落實好。
形成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和市場環境,必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政貴有恆,善政必簡。簡政放權,是打通政府職能轉變最重要的「一公里」。轉變政府職能就是要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問題,簡政放權是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只有扎實有效地推進簡政放權,才能讓政府切實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也才能真正實現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改革目標。打造龍江全面振興的好環境,要認真研究如何清除計劃經濟陳舊思維,加快簡政放權落地,解決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等問題,用透明的法治環境穩定市場預期,維護市場秩序、發展法治經濟。
源澄而流清,源渾而流濁。打造全面振興好環境,必須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領導幹部這個群體,人數不多,但作用非常關鍵。依法治理水平和法治化程度,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領導幹部這個關鍵群體對於推進法治建設的信念、決心和行動。一個地方的領導幹部能夠帶頭依法辦事、依法行政,就會成為這個地方正氣充盈之源、萬心歸聚之泉。一個風清氣正、公平正義、開放文明、服務高效的發展環境就會加快生成。各級領導幹部都要帶頭遵法、學法、守法、用法,切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能力。
總書記強調,要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引導廣大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深化基層依法治理,把法治建設建立在扎實的基層基礎工作之上,讓依法辦事蔚然成風。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每一個人應有的責任。只有全社會都樹立起法治精神,使法治熔鑄到內心中、根植於頭腦里、落實到行為上,才能為法治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社會基礎。「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目標在前,任重道遠。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建設者,也將是最終的獲得者。
深入推進法治建設,著力打造全面振興好環境,是龍江實現全面振興必須面對、必須破解的課題。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只要我們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引導好廣大幹部群眾這個多數,努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營造良好社會秩序,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就一定能不斷以法治建設的新成效,促進龍江經濟振興發展環境的大改善。
⑼ 如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方法:
第一,堅持不懈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始終堅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的基本理念,始終堅持通過改革促進發展的基本路徑。通過改革,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家財政收入連續大幅度提高,為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奠定了堅實的財力基礎。
第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要求政府將維護最廣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要求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以人為本」和「統籌兼顧」,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國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公平正義意味著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分配公平,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公共服務具有再分配的功能,需要通過均等化的制度設計,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勾畫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的宏偉藍圖。
第四,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按照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目標的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通過改革,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及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政府職能轉變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在改善經濟調節、嚴格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按照職能轉變的要求,突出各自的管理和服務重點;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關系,合理界定政府部門的職責,做到權力與責任對等,避免職能交叉重疊。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為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確立了體制基礎。
⑽ 如何以社會治理的成效為經濟發展提供優良社會環境和優質公共服務
開展「轉變作風抓落實、改善環境促發展」活動以來,全州各級各部門按照州委、州政府的部署,認真研究制定實施方案,廣泛吸收民智查找問題,強化督查推進整改落實,促進了機關和幹部作風轉變,投資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主題活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