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王勃 《山中》的寫作背景是怎樣的是被貶了嗎請具體說明
是被貶斥了。
這是一首抒寫旅愁歸思的詩,大概作於王勃被廢斥後在巴蜀作客期間。
王勃在蜀逗留愈久他的鄉思愈濃。游玄武山後,他繼續南行至成都、溫江、樂山等地。在樂山一帶,作了這首詩,詩中抒發了強烈的鄉思和羈旅之哀愁。全詩語言洗練,寥寥數字而意象十分豐富,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天涯遊子的典型形象。
㈡ 《山中》這首詩的拼音是什麼
山(shān) 中(zhōng)
王(wáng) 勃(bó)
長(cháng) 江(jiāng) 悲(bēi) 已(yǐ) 滯(zhì),萬(wàn)里(lǐ) 念(niàn) 將(jiāng)歸(guī).
況(kuàng) 屬(shǔ) 高(gāo) 風(fēng) 晚(wǎn),山(shān) 山(shān) 黃(huáng) 葉(yè) 飛(fēi).
㈢ 《山中》王勃這首詩寫了哪些物象,通過這些意象塑造了怎樣一個形象
山
中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紅葉飛.
賞析:這首抒寫旅愁鄉思的小詩,是王勃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漫遊巴蜀時寫的.詩人在寥寥二十個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現出了一種悲涼渾壯的氣勢,創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開闊的意境.
首句「長江悲已滯」,是即景起興.詩人在蜀中山上望見長江逶迤東去,觸動了長期滯留異鄉的悲思.古代詩人往往借江水來抒發羈旅愁情.例如,南朝詩人謝脁就有「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名句.王勃的藝術獨創性在於;他不僅借大江起興,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長江感情化,人格化.詩人客居巴蜀.一顆心為歸思纏繞而無法排解,因此,當他在山上俯瞰長江時,竟感到這條浩浩奔流的大江,也為自己的長期淹留而傷心悲痛,以至它的水流也遲滯不暢了.這是一個多麼新奇的想像!而這新奇的想像,既緣於詩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實感.人在山上望長江,由於距離遠,看不清它的滾滾奔騰的波濤,往往會感到江水是凝滯不動的.所以,這句詩中長江悲傷滯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達了詩人的直覺感受.悲愁的長江與悲愁的詩人相互感發、契合、共鳴,強烈地感染了讀者的情緒.詩一開篇,境界便很悲涼渾壯.
詩人在創造了長江悲滯的新奇意象之後,才在第二句「萬里念將歸」中直接抒情,點明自己身在他鄉,想到盼望巳久的萬里歸程而深深感嘆.「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此詩所要抒寫的,就是懷念故鄉而不得歸的悲愁情緒.
但「悲」、「念」二宇,仍然是抽象的.如何才能把這抽象的情緒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使人如聞如見、可觸可感呢?
於是,詩人緊緊抓住眼前的環境和景色,寫出了「況屬高風晚,山山紅葉飛」兩句.從字面上看,這兩句純是寫景,寫他遇著晚秋的風吹起來了,把每一座山上的黃葉颳得零落亂飛.這里沒有一個直接表現感情的字眼,但我們卻強烈地感到,在這一幅秋風蕭瑟、千山萬嶺黃葉紛飛的畫面上,滲透了詩人濃厚的感情.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興」之意.從「興」的作用來看,在這樣凄涼蕭索的環境中,詩人的鄉思是難忍和難以排解的.從「比」的作用看,這蕭瑟秋風、飄零黃葉,不正是詩人的蕭瑟心境、飄零旅況的象徵嗎了這兩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辯》中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詩意,卻用得沒有模擬的痕跡,又使讀者增添一層聯想,對詩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
從通篇的藝術構思來看,詩人採用了「興法起結」的藝術手法.一下筆便借景興情,結尾處又以景結情,把所要抒寫的思想感情融入一個生動、開闊的畫面中,讓讀者從畫中品味.這樣,便收到了語雖盡而思緒無窮的藝術效果.
㈣ 《山中》作者:王勃 的賞析
山 中
長江悲已滯, 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 山山紅葉飛。
賞析:這首抒寫旅愁鄉思的小詩,是王勃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漫遊巴蜀時寫的。詩人在寥寥二十個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現出了一種悲涼渾壯的氣勢,創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開闊的意境。
首句「長江悲已滯」,是即景起興。詩人在蜀中山上望見長江逶迤東去,觸動了長期滯留異鄉的悲思。古代詩人往往借江水來抒發羈旅愁情。例如,南朝詩人謝脁就有「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名句。王勃的藝術獨創性在於;他不僅借大江起興,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長江感情化,人格化。詩人客居巴蜀.一顆心為歸思纏繞而無法排解,因此,當他在山上俯瞰長江時,竟感到這條浩浩奔流的大江,也為自己的長期淹留而傷心悲痛, 以至它的水流也遲滯不暢了。這是一個多麼新奇的想像!而這新奇的想像,既緣於詩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實感。人在山上望長江,由於距離遠,看不清它的滾滾奔騰的波濤,往往會感到江水是凝滯不動的。所以,這句詩中長江悲傷滯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達了詩人的直覺感受。悲愁的長江與悲愁的詩人相互感發、契合、共鳴,強烈地感染了讀者的情緒。詩一開篇,境界便很悲涼渾壯。
詩人在創造了長江悲滯的新奇意象之後,才在第二句「萬里念將歸」中直接抒情,點明自己身在他鄉,想到盼望巳久的萬里歸程而深深感嘆。「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此詩所要抒寫的,就是懷念故鄉而不得歸的悲愁情緒。
但「悲」、「念」二宇,仍然是抽象的。如何才能把這抽象的情緒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使人如聞如見、可觸可感呢?
於是,詩人緊緊抓住眼前的環境和景色,寫出了「況屬高風晚,山山紅葉飛」兩句。從字面上看,這兩句純是寫景,寫他遇著晚秋的風吹起來了,把每一座山上的黃葉颳得零落亂飛.這里沒有一個直接表現感情的字眼,但我們卻強烈地感到,在這一幅秋風蕭瑟、千山萬嶺黃葉紛飛的畫面上,滲透了詩人濃厚的感情。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興」之意。從「興」的作用來看,在這樣凄涼蕭索的環境中,詩人的鄉思是難忍和難以排解的。從「比」的作用看,這蕭瑟秋風、飄零黃葉,不正是詩人的蕭瑟心境、飄零旅況的象徵嗎了這兩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辯》中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詩意,卻用得沒有模擬的痕跡,又使讀者增添一層聯想,對詩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
從通篇的藝術構思來看,詩人採用了「興法起結」的藝術手法。一下筆便借景興情,結尾處又以景結情,把所要抒寫的思想感情融入一個生動、開闊的畫面中,讓讀者從畫中品味。這樣,便收到了語雖盡而思緒無窮的藝術效果。
㈤ 課外閱讀。 每天都做一點點 天色灰暗,幾名遊客驅車行駛在山中一條鋪滿松針的小道上,茂
1.茂密平凡 2.短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3.(1)這是誰修建的? (2)她是怎樣建成的呢? (3)她是從什麼時候建這座美麗的花園的? 4.C 5.①A②B |
㈥ 我的世界地獄山怎麼創造
」我的世界「地獄山創造步驟如下:
1,准備材料1個下界反應器,14塊圓石,4塊金塊。
2,按照下圖製作一個三層建築物。
3,完成後,使用鑽石劍點擊下界反應堆,即可激活地獄山。
在地獄山中會出現僵屍豬人,掉落許多物品,玩家只能在此場景逗留11秒左右,因此要把握時間多獲取道具。
㈦ 古代的創造發明
土圭測日影
星隕如雨——流星群的觀測
演示天體視運動的儀器——渾天儀
我國最古老的記時儀器——壺漏
大地測量——子午線的測定
歷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氣歷》
科苑奇葩——郭守敬發明和研製的天文儀器
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郭守敬的《授時歷》
周公觀景——天文台的設置
我國最早的數學專著——《周髀算經》
精推細算——《九章算術》
運籌帷幄——零與籌算
十進制記數法
中國剩餘定理——大衍求一術
祖沖之和圓周率
賈憲三角
一元高次方乘——天元術
朱世傑和他的《四元玉鑒》
雙假設法——盈不足術
級數與垛積術的應用
中國——算盤的故鄉
磁石的魔力——指南針的發明
《墨經》與第一運動定律
被中香爐與常平架
磁偏角和磁傾角
測量工具——游標卡尺
投影 幻燈——走馬燈
神秘的倒影
奇異的鏡子——透光鏡
世界最早的潛望鏡
世界最早的人工磁化法——指南魚
傑出的機械——指南車
火葯的發明
火柴的發明
漆和漆器
China——世界著名的瓷器
石油和天然氣
會燃燒的石頭——煤的開發和利用
張衡的地動儀
最早的測風儀
雲向西 雨沒犁——雲的觀測和雲圖集
溫度觀測儀和降水觀測儀
天氣預報
古老的物候歷
我國最早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引涇往洛—一鄭國渠
貫通南北的水利工程——京杭大運河
我國最早的水位站——涪陵石魚
我國最早的潮汐圖——竇叔蒙《濤時圖》
古代地理學名著——《水經注》
青銅時代——銅礦開采
煮海為鹽——鹽鹵開采
最早的植物志—— 《南方草木狀》
草木魚蟲鳥獸——動植物分類
舉杯邀明月 把酒問青天——制曲和釀酒
山中有玉者木旁枝工垂——植物探礦
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特色鮮明的《王禎農書》
精耕細作五穀豐登
茶的種植與茶文化
魯桑百豐綿綿——桑蠶技術
濟世之谷——豆類植物的栽培和豆類食品
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善其事 利其器——鐵犁的發明
蓄力播種機——三角耬
揚場工具——扇車
水利灌溉機械——龍骨水車
兩利俱全十倍禾稼——桑基魚塘
內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栽培技術
地下渠道——坎兒井
望齊侯之色——中醫的診斷術和治療術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神農嘗百草——中草葯治病
伏羲制九針——針灸療法
華陀麻醉術——麻沸散
免疫法——種痘術
養生延年——激素的提取
鐵的冶煉技術
百煉成鋼——多種多樣煉鋼技術
黃銅和鋅的冶煉
中國銀——含鎳白銅的冶煉和西傳
水法冶金——膽銅法
三大鑄造技術
糧食加工工具——水碓和水磨
最早記錄里程的車輛——記里鼓車
縱橫馳騁——蹄鐵術與馬蹬的發明
魯班與鋸刨傘的發明
巨龍橫卧——萬里長城
世界第八奇跡——秦兵馬俑
巧奪天工——風格獨具的橋梁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隋大興城
宮殿建築的瑰寶——故宮
最高最占老的重樓式木塔——山西應縣木塔
不沉之舟之奧秘——水密隔艙
運河船閘
大風起兮車如飛——風帆和帆車
飛行者的至寶——降落傘
凌波之至寶——舵
高效率的推進工具——櫓
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下「西洋」
航空模型之始——風箏
天文與地文航海技術
水平旋翼和螺旋槳
「騎士階層」的大敵——火葯及火葯武器
兵學聖典——《孫子兵法》
戰車戰船
異彩紛呈的冷兵器
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造紙術的發明
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的最高成就——彩色套印
泥活字印刷技術
木活字印刷術和檢字盤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我國最早的建築學專著——《營造法式》
嫘祖和原始紡織技術
手搖腳踏紡車
織機和提花機
染料和染色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
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春秋》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我國最早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
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通鑒紀事本末》
我國古代最大的網路全書——《永樂大典》
我國古代書籍裝幀形式
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青銅器與金文
秦代標准字體——小篆
今文字的開端——隸書
筆勢飛動 直抒性靈——草書
點畫縈帶 體勢流美——行書
結構完美的字體——楷書
我國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作——《說文解字》
民族文化中的瑰寶——文房四寶
石窟藝術與敦煌壁畫
唐代傑出的藝術品——唐三彩
形式整齊 聲調和諧——律詩
婉約豪放說宋詞
歷史悠久的中國古樂器
朱載堉與「十二平均律」
聞名中外的曾侯乙編鍾
我國第一部介紹戲曲作家 作品的專著——《錄鬼簿》
生旦凈丑——中國的傳統戲曲
元曲與關漢卿
中國古代保健體操——五禽戲
中國功夫——武術
中國古代足球——蹴球
古老的棋類運動——中國象棋
奧妙無窮的黑白世界——圍棋
造紙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水運儀象台建於北宋末年,由吏部尚書蘇頌主持建造,是一座大型天文儀器,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中國古代的偉大科技成就。
蚊香的發明可能與古人端午節的衛生習俗及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
黑火葯,指南針,印刷術。
人類文明的曙光——火
人類最早的遠程武器——弓箭
人類最早的工具——石器
中醫中葯對世界最偉大的貢獻是其防病治病的實踐技術。
中國是數學古國,《九章算術》、《數術九章》是古代數學名著。
中國還是天文學古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記載太陽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等天象的國家。
在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四大發明,中醫中葯、10進位值制、赤道坐標系、雕版印刷術新四大發明之外,瓷器、絲綢、金屬冶鑄、深耕細作等影響世界科技發展的中國古代發明還可以列舉出許多。
24節氣堪稱我國古代第五大發明
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方面也出現了許多新的進展。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繁榮發展的兩個黃金時代。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家,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古代僅唐以前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有都江堰、鄭國渠、靈渠、龍首渠、京航大運河等。隋朝興建的京杭 大運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航行運河。這些工程無論在建築規模、技術水平 還是在農業灌溉、航行、運輸的獲益等方面都是中世紀歐洲無法比擬的。
春秋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墨子,在《墨經》一書中提出了點、線、 方、圓等幾何概念。《周髀算經》已有勾股定理的運算方法。成書於漢代的 《九章算術》共收有應用題的解答方法246個,內容十分豐富,在算術、代數 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特別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遠遠勝過古希臘的數學 體系。祖沖之用「割圓術」求出的圓周率十分精確,在世界上處於遙遙領先 的地位。
四大發明
指南針發明於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當時的人們把天然磁石磨成勺形, 放在光滑的平面上,使之指出南北方向,這種指南儀被稱為「司南」。北宋時 已用人工磁化方法製造指南儀。曾公亮1044年編輯的《武經總略》一書記載 了「指南魚」的製造方法。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進一步說明了 用鐵針磁化製作指南針的方法。指南針發明不久,被用於航海,它指引著中 國遠洋船隊航行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線上,並在十二世紀傳入阿拉伯,以 後傳入歐洲。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勞動人民從漂絮和漚麻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始於西 漢。新疆羅布卓爾漢烽燧遺址出土的西漢古紙,都是植物纖維紙,質地還比 較粗糙,東漢主管御用手工作坊的蔡倫,他憑借充足的人力物力,在總結工 匠經驗的基礎上,以破布、樹皮、舊麻為原料,改進造紙工藝,製造出一批 質量比較高的實用紙。造紙技術首先傳到朝鮮和越南,七世紀傳到日本,八 世紀傳到阿拉伯,十三世紀傳到歐洲。
印刷術的發明,大體經歷了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兩大階段。大約在隋代, 人們在印章石刻的拓印方法啟示下,發明了雕版印刷技術。北宋時期(約在 公元1041-1049年),平民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技術,它用膠泥製成 活字,然後排版印刷,既經濟又方便,大大提高了效率,是印刷史上的一次 大的革命。元代王禎又研製成功了木活字,還發明了轉輪排字架。
火葯的發明始於煉丹術。煉丹士在煉丹過程中,偶然發現點燃硝、硫、木 炭為主要原料的混合物,會引起燃燒和爆炸。火葯發明後,被用於軍事,結 果改變了戰爭的面貌,也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正如馬克思所說:「火葯把騎士 階層炸得粉碎」。在北宋的抗金戰爭中,宋軍使用了「霹靂炮」、震天響等殺 傷力很大的火葯武器。宋代後期,又發明了火葯砂槍、火葯炮。火葯大約於 1225至1248年,由商人傳入印度和阿拉伯,以後傳人西方。
㈧ 《山中》是如何體現作者的寫作風格的
《山中》是唐代詩人王勃創作的一首五絕,作於作者被廢斥後客居巴蜀期間。此詩抒發了作者久滯異地,渴望早日回鄉的思想感情。起句「長江悲已滯」既寫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次句「萬里念將歸」緊承首句,具體抒發遠游思歸的悲苦心境;第三句轉為寫物候,承接上兩句含義,在深秋寒風颯颯之夜令人感傷不已;結句「山山黃葉飛」寫深秋的景象,強調了詩人所處的環境,突現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全詩語言洗練,情景交融,塑造了一個天涯遊子的典型形象,其豐富的意象渲染了悲涼的氛圍,襯托出詩人久客思歸的凄苦心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詩的前半首是一聯對句。詩人以「萬里」對「長江」,是從地理概念上寫遠在異鄉、歸路迢迢的處境;以「將歸」對「已滯」,是從時間概念上寫客旅久滯、思歸未歸的狀況。兩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則是用來點出因上述境況而產生的感慨和意願。詩的後半首,即景點染,用眼前「高風晚」、「黃葉飛」的深秋景色,進一步烘托出這個「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長江悲已滯」,在字面上也許應解釋為因長期滯留在長江邊而悲嘆。可以參證的有他的《羈游餞別》詩中的「遊子倦江干」及《別人四首》之四中的「霧色籠江際」、「何為久留滯」諸句。但如果與下面「萬里」句合看,可能詩人還想到長江萬里、路途遙遠而引起羈旅之悲。這首詩的題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詩人在山上望到長江而起興,是以日夜滾滾東流的江水來對照自己長期滯留的旅況而產生悲思。與這句詩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詩中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這里,「長江」與「已滯」以及「大江」與「遊子」、「客心」的關系,詩人自己可以有各種聯想,也任讀者作各種聯想。在一定范圍內,理解可以因人而異,即所謂「詩無達詁」。
次句「萬里念將歸」,似出自宋玉《九辯》「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句,而《九辯》的「送將歸」,至少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為送別將歸之人;一為送別將盡之歲。至於這句詩里的「將歸」,如果從前面提到的《羈游餞別》、《別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別的詩看,可以采前一解釋;如果從此詩後半首的內容看,也可以取後一解釋。但聯系此句中的「念」字,則以解釋為思歸之念較好,也就是說,這句的「將歸」和上句的「已滯」一樣,都指望遠懷鄉之人,即詩人自己。但另有一說,把上句的「已滯」看作在異鄉的客子之「悲」,把這句的「將歸」看作萬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這又是一個「詩無達詁」的例子。
三四兩句「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寫詩人在山中望見的實景,也含有從《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遙落而變衰」兩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詩來說,這兩句所寫之景是對一二兩句所寫之情起襯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這里,秋風蕭瑟、黃葉飄零的景象,既用來襯映旅思鄉愁,也可以說是用來比擬詩人的蕭瑟心境、飄零旅況。當然,這個比擬是若即若離的。同時,把「山山黃葉飛」這樣一個純景色描寫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寫法上又是以景結情。南宋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說:「結句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這首詩的結句就有宕出遠神、耐人尋味之妙。
詩歌在藝術上常常是抒情與寫景兩相結合、交織成篇的。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作詩本乎情、景。……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這首詩,前半抒情,後半寫景。但詩人在山中、江邊望見的高風送秋、黃葉紛飛之景,正是產生久客之悲、思歸之念的觸媒;而他登山臨水之際又不能不是以我觀物,執筆運思之時也不能不是緣情寫景,因此,後半首所寫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懷之情為胚胎。詩中的情與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滲透、融合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歸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點染而加濃了它的悲愴色彩;後半首的風吹葉落之景,也因旅思鄉情的注入而加強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還有一首《羈春》詩:「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歸。還傷北園里,重見落花飛。」詩的韻腳與這首《山中》詩完全相同,抒寫的也是羈旅之思,只是一首寫於暮春,一首寫於晚秋,季節不同,用來襯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飛」與「黃葉飛」之異。兩詩參讀,有助於進一步了解詩人的感情並領會詩筆的運用和變化。
㈨ 《山中》是王勃的早年之作
山 中
長江悲已滯, 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 山山紅葉飛。
賞析:這首抒寫旅愁鄉思的小詩,是王勃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漫遊巴蜀時寫的。詩人在寥寥二十個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現出了一種悲涼渾壯的氣勢,創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開闊的意境。
首句「長江悲已滯」,是即景起興。詩人在蜀中山上望見長江逶迤東去,觸動了長期滯留異鄉的悲思。古代詩人往往借江水來抒發羈旅愁情。例如,南朝詩人謝脁就有「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名句。王勃的藝術獨創性在於;他不僅借大江起興,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長江感情化,人格化。詩人客居巴蜀.一顆心為歸思纏繞而無法排解,因此,當他在山上俯瞰長江時,竟感到這條浩浩奔流的大江,也為自己的長期淹留而傷心悲痛, 以至它的水流也遲滯不暢了。這是一個多麼新奇的想像!而這新奇的想像,既緣於詩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實感。人在山上望長江,由於距離遠,看不清它的滾滾奔騰的波濤,往往會感到江水是凝滯不動的。所以,這句詩中長江悲傷滯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達了詩人的直覺感受。悲愁的長江與悲愁的詩人相互感發、契合、共鳴,強烈地感染了讀者的情緒。詩一開篇,境界便很悲涼渾壯。
詩人在創造了長江悲滯的新奇意象之後,才在第二句「萬里念將歸」中直接抒情,點明自己身在他鄉,想到盼望巳久的萬里歸程而深深感嘆。「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此詩所要抒寫的,就是懷念故鄉而不得歸的悲愁情緒。
但「悲」、「念」二宇,仍然是抽象的。如何才能把這抽象的情緒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使人如聞如見、可觸可感呢?
於是,詩人緊緊抓住眼前的環境和景色,寫出了「況屬高風晚,山山紅葉飛」兩句。從字面上看,這兩句純是寫景,寫他遇著晚秋的風吹起來了,把每一座山上的黃葉颳得零落亂飛.這里沒有一個直接表現感情的字眼,但我們卻強烈地感到,在這一幅秋風蕭瑟、千山萬嶺黃葉紛飛的畫面上,滲透了詩人濃厚的感情。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興」之意。從「興」的作用來看,在這樣凄涼蕭索的環境中,詩人的鄉思是難忍和難以排解的。從「比」的作用看,這蕭瑟秋風、飄零黃葉,不正是詩人的蕭瑟心境、飄零旅況的象徵嗎了這兩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辯》中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詩意,卻用得沒有模擬的痕跡,又使讀者增添一層聯想,對詩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
從通篇的藝術構思來看,詩人採用了「興法起結」的藝術手法。一下筆便借景興情,結尾處又以景結情,把所要抒寫的思想感情融入一個生動、開闊的畫面中,讓讀者從畫中品味。這樣,便收到了語雖盡而思緒無窮的藝術效果。
㈩ 《山中》(一)王維中「悲」與「念」運用的精妙之處
這首抒寫旅愁鄉思的小詩,是王勃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漫遊巴蜀時寫的。詩人在寥寥二十個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現出了一種悲涼渾壯的氣勢,創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開闊的意境。
首句「長江悲已滯」,是即景起興。詩人在蜀中山上望見長江逶迤東去,觸動了長期滯留異鄉的悲思。古代詩人往往借江水來抒發羈旅愁情。例如,南朝齊詩人謝脁就有「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名句。王勃的藝術獨創性在於;他不僅借大江起興,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長江感情化,人格化。詩人客居巴蜀.一顆心為歸思纏繞而無法排解,因此,當他在山上俯瞰長江時,竟感到這條浩浩奔流的大江,也為自己的長期淹留而傷心悲痛,以至它的水流也遲滯不暢了。這是一個多麼新奇的想像!而這新奇的想像,既緣於詩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實感。人在山上望長江,由於距離遠,看不清它的滾滾奔騰的波濤,往往會感到江水是凝滯不動的。所以,這句詩中長江悲傷滯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達了詩人的直覺感受。悲愁的長江與悲愁的詩人相互感發、契合、共鳴,強烈地感染了讀者的情緒。詩一開篇,境界便很悲涼渾壯。
詩人在創造了長江悲滯的新奇意象之後,才在第二句「萬里念將歸」中直接抒情,點明自己身在他鄉,想到盼望巳久的萬里歸程而深深感嘆。「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此詩所要抒寫的,就是懷念故鄉而不得歸的悲愁情緒。
但「悲」、「念」二宇,仍然是抽象的。如何才能把這抽象的情緒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使人如聞如見、可觸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