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創造中文字
倉頡未必系創造中文字既人,反而系整理文字既人文字系古人日積月累既生活經驗,積埋積埋再加上約定俗成咁慢慢發展出文字
2. 「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的區別是什麼形容國產手機應該用哪個詞
製造是按照別人的要求去生產,創造是創新的別人都不會的,形容國產手機應該用創造吧,因為這個手機不是按照別人的要求而且自己創新的
3. 中文是誰創造的
簡體是誰創造的 近代的漢字簡化行為,始於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控制的地區內,實行了簡體字政策,以一批簡化了的漢字,取代原來的漢字。這批簡化了的漢字,部份源於元朝以來,因受非漢族的蒙古人統治所影響,而錯寫、誤寫的字,部份則由太平天國新造出來。這些字並不依照漢字原來的六書系統,也不依從歷來的漢字字體演化。但筆劃比原來漢字減省。 到近代的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近代中國的發展和變遷里,首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在五四時期,錢玄同積極宣揚中文字筆畫太多,過於繁復,在學術和教育界使用時諸多不便,開始了把漢字簡化及拼音化的研究,在1935年公布第一批簡體字。 簡體字的出現,使中國人減少了讀古文的能力,也減少與傳統文化的隔閡感。不過簡體字的大規 模推行是在解決後的掃盲運動中,畢竟簡體字比較容易被廣大民眾接受吧,有好有壞。 內容太多,你可以看下面的網址,祝你開心參考資料: http://www.leeboyoung.cn/bbs/simple/index.php?t1308.html
4. 創造中國漢字的人是誰
創造中國漢字的人是倉頡,《說文解字》中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倉頡自己回觀星宿的走勢答,看烏龜背面的紋路,飛禽鳥獸爪子殘留的痕跡,名山大川的地形地貌以及人們手掌的紋路,從中受到啟迪,根據事物形狀創造了象形文字。
倉頡嘔心瀝血數十載,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將先民中的象形文字元號創造出來進行分門別類,共計分為六大類,有指代事情的字,如上、下,有指形象字的如日月,有指形聲字的如江、河,有指會意字,如武、信,有指轉注字的如老、考,有指假借字的如令、長。這些都被稱為字。
(4)國產創造中文擴展閱讀
倉頡將異體殊形的文字統一起來,創制出了一套成體系的規范的象形文字。為後世文字的統一和簡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漢字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經歷了石刻字元、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漢字是是記錄事件的書寫符號。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所以漢字一般也叫「方塊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變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系仍屬表意文字。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
5. 我想知道中國的漢字是誰人創造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漢字起源的舊說法有五種,即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
結繩說:《北史·魏本紀》說:北朝魏的先世「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記錄了一些原始社會部落,在文字出現之前,以結繩記事的方法,把戰爭、獵獲、會盟、選舉、慶典、聯姻、生育、疾病和災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記錄下來。
過去亦有學者據《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的論說,推斷「文字起源於結繩」。
八卦說:孔安國《尚書》序(屬偽作,但年代甚古)里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4張
河圖洛書說
河圖說:《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玉版》:倉頡為帝,南巡狩,發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
揭開此說的神秘面紗,不難發現,它真實的核心就是算數,能對照「九宮」演算法。所謂「九宮」,在讖緯家來說,是八卦加上中央,合為九(「五」位於中央,還可以和五行聯系起來);在術數家眼中,則其數橫、豎、斜偏、相加得數恆為15。
倉頡造字: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倉頡造字說」在戰國時即已流行。《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後稷作稼。」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更加盛行。許慎《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
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圖畫說: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系。
6. 誰有國產中文的rec
wo 我有啊怎麼了
7. 漢字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創造了多少新字
中國漢族的文字改革 漢族的文字改革又稱漢字改革。改革由群眾運動開始,以政府的決定和實施為歸宿。主要內容如下:
制定表音符號,統一漢字讀音 漢字積累到 6萬之多,可是缺乏一套表音符號。1892年廈門盧戇章發表他設計的拼音方案,叫做「切音新字」(廈腔)。這樣開始了中國人自覺的拼音化運動,而以前只有外國傳教士的中文羅馬化。根據「切音新字」,清末的拼音化運動被稱為「切音字運動」。
從發表切音新字到中華民國成立( 1912 )的20年間,人們提出了近30種拼音方案,其中漢字式字母的占 2/4,速記符號式和拉丁字母式各占 1/4。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開「讀音統一會」,制定第一套法定的注音字母(後來改稱注音符號),1918年正式公布。從此,小學生先學注音字母,後學漢字。
可是,注音字母是漢字式字母,不便在國際間應用,於是,又制訂「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1928年由南京政府大學院(即教育部)公布,作為「注音字母第二式」(見國語羅馬字)。
在蘇聯拉丁化運動高潮中,留蘇中國共產黨員和蘇聯語言學者設計了另一套中文拉丁化字母,在蘇聯華僑中用於掃盲。1933年傳來中國,稱為拉丁化新文字,開展了一個拉丁化群眾運動。
1955年,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下設「拼音方案委員會」,制訂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公布。漢語拼音字母在小學用於給漢字注音和拼寫普通話,代替過去的注音字母和國語羅馬字。不少文改運動者要求採用漢語拼音文字。但是,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的政策是,以拼音輔助漢字,不是代替漢字。
漢字的簡化和整理,書寫序列的橫排 清末開始提倡簡化漢字。1935年上海有15種雜志試用手頭字(300個)。不久,南京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 ( 324字),但是立即收回不用。寫字的人,一向喜歡寫行書,行書中多半是簡體字。簡體字實際上存在已久,只是未被承認為正體。
漢字簡化的要求,到1956年才得到政府採納實施。這時候,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 515個簡體字和54個簡化偏旁), 1964年類推成為《簡化字總表》(2236字)。
漢字原來是從上而下直行書寫的,五四運動時期提倡改為從左到右橫行書寫,但是只在少數科技書刊應用。1956年推廣橫行書寫,用於一切報章,雜志和書籍,只有翻印古書等特殊場合仍用直行書寫。
推廣共同語,改用白話文 漢字和漢語拼音字母,都是書寫漢語的符號,推廣共用語是文字改革的中心工作。
在方言復雜的漢民族中間,需要一種大家通用的民族共同語。明清時代,最需要共同語的主要是官吏,因此共同語稱為「官話」。老百姓大都安土重遷,不感覺共同語的需要。
到了清末,國家意識抬頭了。在日本的影響下,把「官話」改稱「國語」。提出了推廣國語,掃除文盲,實行義務教育這一系列的時代要求。1919年「五四」白話文運動要求文體改革,廢文言,用白話。白話文運動就是把口頭的共同語寫成書面的共同語。
北洋政府的教育部實行了如下的改革:推行國語,在1924年決定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編輯標准音的《國音常用字匯》(1932年才出版)。小學語文改用白話文,國文課改稱國語課。應用文和文學作品逐步改用白話。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成為主導的現代文體。
1955年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 把「 國語」改稱「普通話」,給它下了定義:普通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漢民族共同語(後來又加: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這時候強調各民族語言應當有平等的發展機會,不用「國語」的說法,避免以漢語強加於少數民族的誤會。
經過20多年,各民族間的往來頻繁了,大家感覺需要一種全國通用的共同語。1982年新憲法規定: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漢族人口佔全國的極大多數。以主體民族共同語作為全國通用的共同語,是國際慣例。推廣普通話不是廢除方言,也不是強制少數民族學習,而是在母親語以外自願學習一種應用更廣的共同語。
漢字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即是改進語文的應用技術。應用技術方面甚多,這里舉 3個例子。①漢字打電報要用「四碼」( 4個數字代表一個漢字),不方便。清末就有人提倡電報拼音化。1925年東北四洮鐵路創辦注音字母電報,不久推廣到東北各鐵路。1949年改為拉丁化新文字電報。1958年改為漢語拼音電報。在「文化大革命」中,取消了東北鐵路拼音電報,改回「四碼」。現在,新華通訊社和各大報社有部分駐外記者用漢語拼音打回新聞電報。②漢字排序不便,檢查費事。有了注音字母和漢語拼音字母以後,開始了排檢法的音序化。音序排檢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單純字母序列法,跟英文相同。另一種是「音節、漢字、音節」三層序列法。現在有多種詞典和網路全書採用後一方法排列正文。③100年前發明了打字機,字母文字的書寫進入機械化時代。漢字也有打字機,但是只能由專業打字員應用。電子計算機可以更靈活地處理漢字。在小鍵盤上輸入漢字,要把漢字編成代碼,才能打入。另一種方法是,以詞和片語為單位,打入漢語拼音,由計算機自動變換成為漢字輸出,不用編碼。這種智能化的從拼音到漢字的自動變換法,跟日文語詞處理機的「假名漢字變換法」原理相同。
聯合國地名標准化會議在1977年採用漢語拼音字母作為拼寫中國地名的國際標准。國際標准化組織 (ISO)在1982 年採用漢語拼音字母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准。漢字在拼音的幫助下正在向應用技術現代化前進。
1958年歸納文字改革為 3項任務: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訂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這些任務,有的已經部分完成,有的是長期工作。
台灣省不談文字改革,但是由於實際需要,做了不少工作。首先是推行「國語」(不稱普通話),已經基本成功。學校都用「國語」為教學語言。其次是提倡標准行書,其中有許多簡體字,不過只用於手寫。第三是出版大量的注音讀物,用注音字母直排,不同於漢語拼音字母橫排。1986年台灣省公布修訂的國語羅馬字,改稱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放棄字母標調,採用符號標調,跟漢語拼音方案接近。
香港官方文書一向用英文。群眾口語通用廣州話(稱為廣東話)。印刷用繁體字。 香港在即將歸還中國的前夜,情況正在變化。利用漢語拼音學習普通話的人多起來了。香港和大陸的往來日益頻繁,語文上必然漸趨一致。
國外華人社區也有文字改革問題。例如新加坡共和國的人民多數是華人。他們在1965年建國以後,除主要用英文以外,發生華語教育的改進問題。為了溝通方言,他們推廣共同語,稱為「華語」(不稱普通話,也不稱國語)。他們規定:在學校里只說華語,不說方言;在社會上多說華語、少說方言。他們採用簡體字,因為簡體字比較易學易用;他們採用拼音字母,因為它就是拉丁字母,便於在新加坡和國際間應用。新加坡的成功,使它成為馬來西亞和東南亞其他華人社區的榜樣。
8. BIOS設置有沒有國產中文的
有中文的,不過很少
記憶中昂達有款主辦就是中文BIOS~N73PV
等待歷史的進步吧~
9. 中文是誰創造的
漢字,」傳說」是黃帝時代的史官倉頡所創造的。他觀察萬物,依據物體的形狀造字版。不過雖說古書上有權記載,但這畢竟只是」傳說」而已。其實漢字是起源於先民」結繩記事」,是我們祖先共同努力的創作,倉頡可能只是」整理文字」的人。文字是因為使用上的需要而逐漸由少變多的,是約定俗成的。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統一文字,所以在秦以前,文字的寫法也因為國家的不同而有不同。漢朝時候隸定,把圖畫式的小篆,改成一筆一畫的隸書,更方便傳抄使用,文字的形狀大約就定型了,當然還是有所改變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