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的姓氏

創造的姓氏

發布時間:2021-06-23 22:39:44

❶ 中國姓氏是誰發明的,第一個姓是什麼姓

趙姓起源有二: 一、出自嬴姓,形成於西周,其遠祖為伯益,得姓始祖是造父。 1、趙姓血緣始祖——少皞氏鳥夷族為趙姓的先祖氏族。 伯勞鳥,趙姓民族的鳥圖騰,其地望在今山西趙縣。趙是少皞氏的後裔伯益的後代。伯益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賢人,他能調訓鳥獸,深曉火的用途,使鳥夷族的畜牧遷徙生活進入農耕定居生活,因此而繼承了少皞氏的贏姓,很得舜的欣賞,並將女兒嫁給他,禹曾想將王位禪讓於他,可惜未能遂願。伯趙就是伯勞鳥,是遠古主掌司至、通報節氣的官員《左傳·注》里說:「伯趙,伯勞也。以夏至鳴,冬至止。」《左傳·疏》里:「此鳥以夏至來鳴,冬至止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至也。」伯趙又名[貝鳥]或鴂,《詩經·豳風·七月》記:「七月鳴[貝鳥]」。就是說:七月到了,[貝鳥]這種鳥就鳴叫開了。 伯趙有兩個含義:其一,伯趙即伯勞鳥,是一種於七月定期鳴啼,冬至時即止的候鳥。其二,伯趙是上古時主掌司至,通報節氣的官員。趙的始祖是少嗥金天氏,為中國上古時代「法度量,調氣律,行二十有八宿」的創始人,為人類天文歷法之父。《帝王世紀》說少嗥氏「有鳳鳥之瑞,以鳥紀官。,』伯趙又是一種「夏至鳴,冬至止」的候鳥,這樣,以伯趙為氏族圖騰的趙姓氏族,其首領也就擔任了主掌報「夏至、冬至」兩節氣的官員。鳥夷族除其首領少皞、皋陶、伯益三個部族,都以玄鳥而演化的鳳凰為圖騰,少皞金天氏是鳥夷族的第一位傑出的首領,也就是趙姓的血緣始祖。 少皞金天氏為中國歷史上傳說中的上古「五帝」之一。 中國的古籍之中,有關少皞金天氏的記載非常多。《史記》中的《五帝本紀》記載,少嗥金天氏是黃帝之子青陽,又名玄囂。當今著名學者何光岳研究員經考證研究後,何先生認為:少睥金天氏是鳥夷族人的始祖,而鳥夷族人以玄鳥為圖騰,並因此而轉化為鳳凰崇拜。玄鳥即是燕子。在中國的上古語言之中,嬴即是燕,燕就是嬴,嬴與燕二字是相通的。因此,說少睥金天氏是嬴姓,合乎歷史的事實。 少皞金天氏是中國歷史上傳說中的原始手工業與原始金屬製造業和金屬制器使用的創始人。除此之外,少皞金天氏還是傳說中的中國上古時代原始古樂的發明人。少眸是其名,金天氏為其號。由於少嗥是以金德居於五帝之一,故曰金天氏的名號之中有「金」。 少皞金天氏也是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第一位天文歷法的學者。據宋代羅泌《路史》中的《後紀七》所記,少皞金天氏領導下的鳥夷族,是中國上古時期最早確定星宿的部落。少皞金天氏曾「法度量,調氣律,行二十有八宿」,運用天文學的原始知識,來測定天上的星座和確定方位,並以此來記錄氣節,故而在其名號金天氏之中有「天」。 少皞金天氏的地望在北方燕山一帶。據《通典》所記:「北辰為睥宗。」意思是說北方的星辰是以嗥作眾氏族的宗主,即少皞金天氏是眾鳥夷族部落的領袖。《帝王世紀》中言:少皞金天氏「作樂曰九淵」。所說九淵又稱大淵,即為今時的渤海;因少皞金天氏所領導的鳥夷族人當時居於渤海,少嗥金天氏故而作九淵樂曲,歌頌自己的故鄉。此後,少嗥金天氏帶領鳥夷部落南遷至山東南部。據《路史》一書《注》引休子雲:「少昊 (嗥)生於稚華之野。」稚華即是今河北鹽山縣東南。後率眾鳥夷族人南遷,「邑於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而謂之窮桑帝」。窮桑和曲阜都在今山東曲阜市。所謂登帝位,實際上是被鳥夷族人正式推舉為鳥夷族部落聯盟的首領。 2、受姓始祖——造父 鳥夷族的第三位傑出的首領伯益與玉女的長子鳥俗氏繼承部落首領之位時,夏朝還國事太平。鳥俗氏大廉的長子名叫費昌。費昌繼承部落首領之位時,正是夏桀當政之際。在夏桀當政時,朝廷大臣們幾乎都在荒淫無度、奢侈腐朽中生活。一些關心江山社稷、敢於直諫的大臣,或被莫須有的罪名治罪,或被貶官革職。廣大勞動人民遭受的剝削和壓迫越來越嚴重和殘酷,夏王朝的社會矛盾和階級斗爭日益尖銳。 面對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反抗情緒,費昌為夏王朝的前途十分擔憂。他再也不能緘默不語了,於是冒著被砍頭的危險,多次向夏桀進諫,勸其儉奢華、輕賦稅,減輕人民的負擔,以緩和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荒淫無道的夏桀不但不聽其勸告,反而認為費昌是在收買人心,圖謀不軌,於是暗中下令將費昌入獄待斬。費昌事先得報,舉家逃到了正在匯集天下英雄,商討滅夏大事的商國。 夏桀統治的後期,夏朝的天下已開始分崩離析,朝廷的政令不通,各路諸侯各自為政,互相侵伐。定居在亳(今河南省商丘)地的商湯治政有方,國事興旺。商湯委任賢人伊尹為相,委以國政,征服了與商為敵的部落葛(今河南省寧陵北),並先後滅掉了韋(今河南省滑縣)、顧(今河南省范縣)兩個諸侯,又滅了昆吾氏(今河南省濮陽縣),開始舉兵西向,准備與夏桀爭奪天下。費昌就是在這種形勢之下,避難逃到了正處於旭日東升之勢的商國。 費昌是當時頗有聲望的一位賢臣,伊尹早就建議商湯與其聯系,以便削弱夏桀身邊的力量,今見費昌避難本國,商湯與伊尹都無比高興,於是立即召費昌入宮,三人連夜商討滅夏桀的大事。《史記》中的《秦本紀》記曰:費昌「為湯御」。即指費昌充當了商滅夏的開路先鋒。費昌統兵伐夏,夏兵多於戰前倒戈,商兵勢如破竹,夏桀只得親自統兵迎戰。費昌「敗桀於鳴條」(今山西省運城安邑鎮),為商朝的建立立下了顯赫戰功。 從商湯開國直至商朝第九代王太戊帝,費昌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贏姓多顯,遂為諸侯」。其子孫後代,「或在中國,或在夷狄」,遍布於九州之地。費昌之子中衍,為帝大戊御。其孫名中潏,任商朝西戎(今甘肅省)守土官。中潔有子蜚廉,蜚廉善跑,惡來力大如牛,父子二人頗得商紂王的器重。紂王憑借蜚廉父子二人之力,坐穩王位後,即行暴政,舉國上下怨聲載道。蜚廉知紂王無道,必無善果,於是借口為紂王尋找神石棺而離開京城,隨後隱居於霍太山(今霍山,又名太岳山,位於山西省霍縣東南)。惡來因為是紂王的貼身護衛統領,故而未能走脫。後來周武王伐紂,惡來盡職而殉身。惡來的後代由蜚廉撫恤養大,逐漸繁衍成日後強大的秦族,仍繼承舜帝賜給遠祖伯益之姓——贏。 蜚廉退隱霍太山後,因而避免了戰爭之禍,並喜添一子,取名季勝。季勝有子名孟增,自幼聰明過人,對商朝的甲骨文造詣頗深,因而「幸於周成王」,被周成王召人宮內,當上了講學的太學士。不久,孟增就得到了周成王的嘉獎,被賜封於皋狼(今山西省與陝西省交界之處的河套地區)。孟增以地名顯貴,被周成王賜名皋狼。皋狼有子名衡父,衡父有子名造父。造父得信於周穆王,並因功受賜趙城(今山西省洪洞縣),由此而得姓為趙氏。 漢代的大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是這樣解釋「趙」字的:「趨趙也,從走,肖聲。」又說:走「趨也,從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屬,皆從走。」再說:肖「骨肉相似也,從肉小聲。」依據許慎的考證,「走」與「肖」二字結合為「趟」字(今簡化為趙),「趙」的含義就是親近的隨從僕人。正如許慎所言,趙姓的受姓始祖造父,正是周穆王的親近車御,並因此而受賜趙城,獲得趙姓。 造父為少嗥金天氏的十三代孫。造父因祖父孟增皋狼的功德而成為周穆王的親信隨臣。造父與周穆王歲數相近,並又有共同的喜好,都喜愛收養天下的名馬,擅長狩獵。周穆王於是封造父為御馬官,專管天子車輿。一日,造父游潼關馬市,發現了六匹毛色無雜的駿馬。其時,周天子的車乘為八匹駿馬,並且品種統一,毛色一致。造父心想,買下了這六匹駿馬,若留下自己來用,其品種優於周穆王車乘之馬,自感不妥;若送與周穆王,又還少了兩匹。若不買下這六匹駿馬,造父內心實在難以平靜。這樣,造父在馬市上轉了一天,直到得知這種駿馬在潼關東南山中的桃林地方還可以找到,就毫不遲疑地買下了這六匹駿馬,並親自深入東南山桃林去找尋同一毛色的駿馬。 據《史記》中的《趙世家》正義所雲:桃林之地,「廣闊三百里」,樹木參天,遮天蔽日,捕獲千里駿馬,談何容易。造父在三百里桃林之中,風餐露宿,人蛇蟠之川,闖虎穴之溝,終於獲得同一毛色的千里駿馬兩匹。造父將所得之八匹千里駿馬送給周穆王。周穆王萬分喜悅,立刻更換新輿,並賜造父深入桃林親自捕獲的兩匹千里駿馬名為「驊騮」、「驪耳」。從此以後,「驊騮」「驪耳」就成為贊美千里駿馬的代名詞。

❷ 姓氏是誰創造出來的

據考古發掘與文字記載,中國人的老祖先是淮南八公山人,遠古社會遙遙300多萬內年。中華民容族的老祖先是三皇五帝。在六千多年前,太昊伏羲發明了網,「執伏犧牲」,豢養六畜,結束了千古狩獵社會,創造了中國遠古畜牧社會,隨著生產關系的變化,女子遜位於男子,在父系社會產生了「氏」。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始「正姓氏」。

「正姓氏」語出宋代羅泌《路史後紀·太昊紀上》:太昊伏羲「正姓氏,通媒妁,以重萬民之儷,儷皮薦之,以嚴其禮,示何姓之難拼,人情之不瀆。」

伏羲制嫁娶,結束了群婚、亂婚,開始了人類的對偶婚,結束了人類的野蠻與蒙昧,使人類走向了文明。制嫁娶是人類的一個重大文明,關系人類的生生不息,其中有一個大問題就是「別血緣」,近親不得為婚。「制嫁娶」是「正姓氏」的基礎,「正姓氏」又是「制嫁娶」的前提。「別血緣」是「制嫁娶」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正姓氏」一個關鍵所在。「正姓氏」中體現了制嫁娶的「別血緣」,是人類文明「制嫁娶」的續篇。

❸ 當代能創造姓氏嗎

法無禁止就可以的!

不過現實中,公安局給不給辦理就很難說了。

成人改名字,公安局還要百般刁難,甚至拒絕辦理。就甭說改姓造姓了!
法律根據:

《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1951年2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子女姓氏問題的批復》,在父母姓氏不同的情況下,隨父母哪一方的姓氏由父母雙方協商確定,如父母雙方就此問題不能達成協議的,應以子女自己表示的意志為主。在子女年紀尚幼無表示自己意志的能力時,應從民間習慣,其出生時所用的姓氏不宜改變。父母離婚後,除因協商變更子女姓氏或子女已經成年可以自己的意志決定從父或從母外,並沒有使子女改變原用姓氏的必要。

1958年1月9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管理條例》第十八條規定:「未滿十八周歲的人需要變更姓名的時候,由本人的父母、收養人向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十八周歲以上的人需要變更姓名的時候,由本人向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

1981年8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81]法民字第11號《關於變更子女姓氏問題的復函》中指出:「夫妻雙方離婚後,未徵得另一方同意,單方面決定將子女姓名予以變更,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對於單方面決定變更子女姓名的當事人,人民法院應當說服其恢復子女原來的姓名。」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1993年11月3日法發[1993]30號)(以下可簡稱《意見》)「父母不得因子女變更姓氏而拒絕付子女撫育費。父或母一方擅自將子女姓氏變更隨繼父或繼母姓氏而引起糾紛的,應責令恢復原姓氏。」

公安部《關於撫養人申請變更子女姓名問題的批復》(公戶政[1995]074號):「依據《戶口登記條例》第十八第一款規定,戶口登記機關可以根據父親或母親的申請並依照法定程序為其未成年子女變更姓名。」

公安部於2002年5月21日《關於父母離婚後子女姓名變更有關問題的批復》(公治[2002]第74號):「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變更子女姓氏問題的復函》的有關精神,對於離婚雙方未經協商或協商未達成一致意見而其中一方要求變更子女姓名的,公安機關可以拒絕受理,對一方因向公安機關隱瞞離婚事實,而取得子女姓名變更的,若另一方要求恢復子女原姓名且離婚雙方協商不成,公安機關予以恢復。」

❹ 百家姓是誰創造的

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該書前幾個姓氏的排列是有講究的:趙是指趙宋,既然是國君的姓理應為首;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李氏。他判斷《百家姓》「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所謂「有國」據史書記載,吳越在宋太祖開國後,還存在一段時間,至宋太宗興國二年才率土歸降。可見這本書是北宋初年問世的。

眾所周知的《百家姓》是一本非常好的閱讀材料,讀者可從中了解百家姓的起源與其深遠影響。它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自公元十世紀北宋朝代起在中國廣為流傳。
是誰創造了《百家姓》?它何時初具規模?又何時出版?這些問題直到今天還是個迷。根據明清朝代有文字記載的學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處吳、越地區(現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 學者將其編輯、裝訂成冊。
南宋(公元1125-1210年)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最早在他的詩-- 《秋日小雨》中提到百家姓。詩人在注釋中指明他的靈感源自兩本書,一本是《扎子》,另一本就是《百家姓》。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開始流傳了。
宋朝的皇氏姓『趙』,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國王姓『錢』,宋朝的一位學者相信『孫』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 『李』是南唐的統治者--李後主的姓氏。這就是《百家姓》的開場白--「趙錢孫李」次序的由來。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印刷體《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紀初)出版的,它根據漢字和蒙古字的語音、筆劃對應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並不完整,流傳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錄完整。 它總共記錄了438個姓氏,其中408個是單姓, 有102行組成,38個是復姓,編成15行。最後一行是百家姓終,即百家姓完結篇,由118行構成,共有472個字。
清朝後期又出現了另外一本有關百家姓的書--《增廣百家姓》,書中記錄了444個單姓,60個復姓,結束語為「百家姓序」。
現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圖畫,每頁上方除了記錄歷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屬家族外,旁邊還有他的圖像;每頁下半部是由四個字或姓氏組成的短句,讀起來很像古時的四句詩詞。
過去,《百家姓》有幾種修訂版,如:明朝末年修訂的「黃周姓」,清朝康熙年間修訂的「御指百家姓」,清朝咸豐年間 (公元1851-1861)由丁延修訂的「百家姓三編」。這些修改後的百家姓在表現格式上花了很多功夫,每本都各具特色。 盡管如此,它們還是無法取代原稿,這體現了原稿對後來創作的深遠影響。
《百家姓》不僅只在漢族中廣為流傳,其譯本也在與漢族有著友好往來的少數民族中傳播,如:蒙古字目百家姓,女真字目百家姓。由此可見百家姓的深遠影響程度!!! 我所知道的是《百家姓》好像是宋朝的時候才出現統一的權威的版本,宋以前的版本很多,宋朝初年,江南的錢穆王統一進行編纂。趙錢孫李,因為趙是宋朝皇帝的姓,錢穆王是宋朝的藩屬國國君,錢是錢穆王的姓,孫李好像是錢穆王的兩個王後,周吳鄭王是錢穆王的四位大臣,後面的就是按照當時的官職等等依次排列了

❺ 中國姓氏中,以創造發明為姓氏有哪些

後裔伯益的後代。伯益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賢人,他能調訓鳥獸,深曉火的用途,使鳥夷族的畜牧遷徙生活進入農耕定居生活,因此而繼承了少皞氏的贏姓,很得舜的欣賞,並將女兒嫁給他,禹曾想將王位禪讓於他,可惜未能遂願。伯趙就是伯勞鳥,是遠古主掌司至、通報節氣的官員《左傳·注》里說:「伯趙,伯勞也。以夏至鳴,冬至止。」《左傳·疏》里:「此鳥以夏至來鳴,冬至止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至也。」伯趙又名[貝鳥]或鴂,《詩經·豳風·七月》記:「七月鳴[貝鳥]」。就是說:七月到了,[貝鳥]這種鳥就鳴叫開了。 伯趙有兩個含義:其一,伯趙即伯勞鳥,是一種於七月定期鳴啼,冬至時即止的候鳥

❻ 最初,百家姓是誰創的

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該書前幾個姓氏的排列是有講究的:趙是指趙宋,既然是國君的姓理應為首;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李氏。他判斷《百家姓》「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所謂「有國」據史書記載,吳越在宋太祖開國後,還存在一段時間,至宋太宗興國二年才率土歸降。可見這本書是北宋初年問世的。

眾所周知的《百家姓》是一本非常好的閱讀材料,讀者可從中了解百家姓的起源與其深遠影響。它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自公元十世紀北宋朝代起在中國廣為流傳。
是誰創造了《百家姓》?它何時初具規模?又何時出版?這些問題直到今天還是個迷。根據明清朝代有文字記載的學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處吳、越地區(現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 學者將其編輯、裝訂成冊。
南宋(公元1125-1210年)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最早在他的詩-- 《秋日小雨》中提到百家姓。詩人在注釋中指明他的靈感源自兩本書,一本是《扎子》,另一本就是《百家姓》。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開始流傳了。
宋朝的皇氏姓『趙』,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國王姓『錢』,宋朝的一位學者相信『孫』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 『李』是南唐的統治者--李後主的姓氏。這就是《百家姓》的開場白--「趙錢孫李」次序的由來。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印刷體《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紀初)出版的,它根據漢字和蒙古字的語音、筆劃對應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並不完整,流傳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錄完整。 它總共記錄了438個姓氏,其中408個是單姓, 有102行組成,38個是復姓,編成15行。最後一行是百家姓終,即百家姓完結篇,由118行構成,共有472個字。
清朝後期又出現了另外一本有關百家姓的書--《增廣百家姓》,書中記錄了444個單姓,60個復姓,結束語為「百家姓序」。
現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圖畫,每頁上方除了記錄歷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屬家族外,旁邊還有他的圖像;每頁下半部是由四個字或姓氏組成的短句,讀起來很像古時的四句詩詞。
過去,《百家姓》有幾種修訂版,如:明朝末年修訂的「黃周姓」,清朝康熙年間修訂的「御指百家姓」,清朝咸豐年間 (公元1851-1861)由丁延修訂的「百家姓三編」。這些修改後的百家姓在表現格式上花了很多功夫,每本都各具特色。 盡管如此,它們還是無法取代原稿,這體現了原稿對後來創作的深遠影響。
《百家姓》不僅只在漢族中廣為流傳,其譯本也在與漢族有著友好往來的少數民族中傳播,如:蒙古字目百家姓,女真字目百家姓。由此可見百家姓的深遠影響程度!!!

❼ 姓氏是誰發明的

中國姓氏由來和種類 張、王、李、趙、陳、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這些姓氏是如何產生的呢? 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現代我們中國人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考其來歷,大致可分為十二種: 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志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 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岔生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復姓由於漫長歷史演變,至今已不甚為人知曉。 以鄉、亭之名為氏。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復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復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性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單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 匠、屠等。 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 以謚號為氏。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❽ 自己可以創造姓氏嗎

可以,雖然百家姓上面不會加上你創建的這個姓氏,但是個人使用是沒有問題的,但最好不要很孤僻的字,不然到公安局去登記戶口的時候可能電腦打不出來, 即使用手寫的注冊上了, 以後上學、就業可能都不方便,但是,普通的,電腦能打出來的就沒有麻煩了。

❾ 中國可以自己創建姓氏么

不可以。
案例:
2009年2月,原告呂某某(其妻張某某)為其女兒辦理戶口登記(出生登記)時,遭到燕山派出所的拒絕,原因是呂某某為其女兒取名字「北雁雲依」,其姓名並未隨父姓也未隨母姓,屬於「自創姓氏」。
呂某某認為他們給孩子起的名字元合法律規定,公安機關應予上戶口。
經法院審理,法院認為,如果任由公民僅憑個人意願喜好,隨意選取姓氏甚至自創姓氏,會造成對文化傳統和倫理觀念的沖擊,既違背社會善良風俗和一般道德要求,也不利於維護社會秩序和實現社會的良性管控,且具有明顯的隨意性。
法院判決結果:駁回原告呂某某的訴訟請求。
由此可見,姓名權雖然是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但也不能過分隨意、、

❿ 誰最早發明姓氏

你好,中華姓氏的起源,可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的伏羲氏時期。據《楚辭〉〉記載「伏羲,古代傳說中的部落酋長,即太昊,風姓」。相傳他始畫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廚。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開始「正姓氏,別婚姻」。伏羲以前,發明鑽木取火的「燧人氏」和構木為巢的「有巢氏」,還是族號, 現在姓氏是統一的,但在姓氏起源初期,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姓和氏是有區別的,意義也不同。姓是用來表示母系的血統的,如上古姜、姬、姒、嬴、姚等姓,皆從女旁,而且「姓」字本身即由「女」和「生」兩字組成。一直到周朝,氏本來是同姓各部落的名稱,後來則專指部落的首領。以後,由於國家的產生出現了不同的官職,這些官職後來有不少也成了氏的名稱。

閱讀全文

與創造的姓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