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人創造環境論文

人創造環境論文

發布時間:2021-06-23 19:51:13

① 1、馬克思說」人創造了環境,環境創造了人:請從哲學的觀點,發表一下看法

哲學是門學科,自成一體.
一體不是一家所言,而是眾言.各家的哲學觀點匯集而成.孔、孟、柏拉圖、尼采、康德、叔本華、黑格爾、老馬.......各有所成.也分別被後來者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不同范圍上認可。
"人創造了環境,環境創造了人"是不是老馬說的,我不去考證它了.這話從哲學角度看,確實屬於哲學討論的一個范疇(命題或觀點吧).
人,當然就是指我們了,生活在自然中的一群有機生命體,這群生命體有思想人創造力,從人出現以來,就在方方面面上從不間斷地去改造改變一些什麼......
環境,我認為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是指人類能認知能理解的宇宙環境;狹義上是指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你所指的環境,我認為是狹義的.
創造,從無到有謂之"創",之間的製造過程是"造".對於創造一詞,我們也應該對它有所理解.先看問題:把一些木頭做成台椅床....是創造嗎?把水泥鋼筋造成樓房,是創造嗎?把N種物質組合成電腦,是創造嗎?
我認為不是,這些,都是發明製造.有了想法有了構思有了試驗有了實踐....通過工具通過勞動通過已有的各種不同物質,把"它"做了出來.讓"它"有了新的形狀新的功能有了新的應用.僅此而已.
所以,討論你的命題,我認為用"影響"一詞,更能達意:
人影響了環境,環境影響了人.

好了,不管是創造也好,影響也好.人與環境之間,是息息相關、相互作用的關系。這點不難理解啊。在這里,舉例說明吧:
人,「創造」了什麼啊------基本上,在某一座具有代表性點的大城市裡,你能看到的都是:飛機、輪船、汽車、樓房、橋、路......甚至這座城市。
動用了多少物資呢?自己想想吧呵呵
人類站在生物鏈頂端,人類的生存-衣食住行用需要很多的物質支持......這方面又消耗了多少物資呢?也自己想想......
人類的行為,諸如開采、使用、消耗等等,對環境正面影響多大?交通便利了,生活舒適了,溝通快捷了......負面影響有多大?溫室效應怎麼來的?厄爾尼諾怎麼來的?沙塵暴呢?H1N1?艾滋?多種動植物的絕種?......這裡面哪些是環境的「回報」???

一些淺見,僅供參考。謝謝。

② 如何理解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第一,人在創造和改造的環境,比如我們在自然環境上面建立我們的建築,就是在內創造著環境。容

第二,環境也在創造和改變著人,比如人在環境之中,不斷適應環境的氣候和地形等,於是人的生活模式以及樣貌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第三,所以,人和環境是相互創造、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關系。

③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環境創造人、人創造環境」

一,從生物學角度上講,環境創造人符合達爾文主義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理論。人是自然進化的高級產物,也是隨著地球大環境的自然變遷而逐步進化到今天這個程度的,嚴格來說,進化的步伐直到現在了一直沒有停止過。而且可以推想,只要宇宙中還有人類生存的空間,就會有人類在這樣的空間生存下去,而生存下去的人類也會不斷地進化,和其它生物種群一樣。從這個角度說,的確是環境創造人。
二,從社會發展角度講,當前我們所處的環境並非完全是自然界發展的結果,有相當一部分結果是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比如說地球上的所有建築及人工設施,再比如說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包括環境污染與治理,破壞與改善等),這些因素都不是自然發展就可以得到的結果,而是通過人的因素來完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人的確創造了環境。
三,這兩個論點並不矛盾,而是符合對立統一性的。其對立性在於前後日標相悖,統一性在於其結果的產生有著不可互換的先後順序。首先必須是環境創造人,之後才會有人創造環境的可能。

④ 如何理解環境創造人,人也創造環境

一,從生物學角度上講,環境創造人符合達爾文主義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專理論.人是自然進化屬的高級產物,也是隨著地球大環境的自然變遷而逐步進化到今天這個程度的,嚴格來說,進化的步伐直到現在了一直沒有停止過.而且可以推想,只要宇宙中還有人類生存的空間,就會有人類在這樣的空間生存下去,而生存下去的人類也會不斷地進化,和其它生物種群一樣.從這個角度說,的確是環境創造人.
二,從社會發展角度講,當前我們所處的環境並非完全是自然界發展的結果,有相當一部分結果是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比如說地球上的所有建築及人工設施,再比如說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包括環境污染與治理,破壞與改善等),這些因素都不是自然發展就可以得到的結果,而是通過人的因素來完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人的確創造了環境.
三,這兩個論點並不矛盾,而是符合對立統一性的.其對立性在於前後日標相悖,統一性在於其結果的產生有著不可互換的先後順序.首先必須是環境創造人,之後才會有人創造環境的可能.

⑤ 關於人與環境的文章

人 與 環 境
一人一日吃飽了撐著沒事做,突發奇想,便問:世界上是先有雞蛋還是先有雞呢?這是一個讓許多人爭論不休都沒有答案而又看似弱智的話題。同理,現在如果有人問:人與環境是先有人還是先有環境呢?顯然是先有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才會有今天的人類。正因如此,所以人只能去適應環境,而不是要求環境來適應人。
人在環境中生活就形成了人文環境,這是簡單的概括,概念抽象得如人的靈魂。
人與環境的關系是魚和水的關系。魚離開了水,就無法生存。河水養淡水魚,海水養烏賊之類。就是說什麼樣的水養出什麼樣的魚,當水質因某種原因遭到破壞,生活在其中的魚要麼會死,不死則病,不病則變異,變異就是走樣,與原來面目大相徑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四不像」。「四不像」看來新鮮,逗得傻子百思不得其解哈哈大笑。在聰明人看來實則是尷尬痛苦悲哀的存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人。窮人窩里出天才,富人堆里出「傻子」。可見,環境對人的影響是何其大也。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人生來都是善良的,如四腳朝天的烏龜翻了身依然還是烏龜一樣。為什麼有的人還是那麼的善良,而有的人卻變得凶神惡煞、渾渾噩噩呢?這就是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在起作用。不管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還是一個道德敗壞、劣跡斑斑的人,當然與狗改不了吃屎是不同的,並非都一生不變。
人只吃葷不吃素或者只吃素不吃葷便會造成營養不良和貧血,養出來的人要麼像牙簽要麼像油桶。寫文章盡講些道理不說實例,會導致整篇文章內容空洞、單薄、匱乏。下面就講兩個例子吧!
據說有一個勤勞能幹生活在賭博環境中的男人,有一妻兩兒,日子雖清貧,但過得幸福。一日,男人看到鄰居家擠滿了人,由於好奇心的驅使、民族劣根性使然,於是湊過去看熱鬧。不看則已,一看則上癮。人做正事一上癮叫刻苦,叫廢寢忘食;人做「壞」事(姑且叫壞事吧)一上癮叫墮落,叫無法無天。時間一長,這男人便蠢蠢欲試,最後想試的慾望還是沖破了毅力的防線,一日一試,手氣其好無比,屢戰屢勝,連贏數盤,如此好景幾天不減,錢賺了個盆滿缽滿,於是他想,與其我辛苦地幹活日子過得捉襟見肘,還不如痛痛快快地賭他幾把,好讓以後的日子過得滋潤些。不賭則已,一賭則賭得不分日夜、昏天暗地,從此便嗜賭如命,生活毫無規律。有其父必有其子,上樑不正下樑歪。兩個兒子在父親「言傳身教」的影響下,在父親惡習的「熏陶」下,早早輟學,步入社會,踏入賭門,玩弄賭博,各顯神通。後來,這男人手氣變腳氣,其臭無比,接二連三輸錢就跟潑水似的。不幸的是禍不單行,其子也節節敗退,並不富裕的一個家,被三個賭徒的惡習搞得一貧如洗,債台高築。如今,鄰居用辛勤的汗水蓋起了樓房、別墅。而他家仍是土為牆,茅草為頂,無奈屋已壽高,牆基經不起歲月的腐蝕,一到電閃雷鳴、刮風下雨之夜,睡在裡面就像睡在未蓋土的棺材裡一樣膽戰心驚、寢不能寐、夜不能安。要是這個男人生活在另一種良好的社會環境中,也許悲劇可以避免;其子要是生活在一個嚴於律已的父親所創造的家庭環境中,也許前途不會這么灰暗。由此可見,不健康的環境對人的影響好比一粒老鼠屎對一鍋湯的影響。
接下來說另一男人,家庭成員、家庭情況同上。結局卻截然相反。他兩個兒子一個考上北大,一個進入清華。那男人平時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用辛勤來操持家業,任勞任怨,其子耳濡目染,身受教益,銘記在心,學習刻苦無比,成績出類拔萃,傳為佳話。這其中離不開那男人的以身作則和言傳身教,離不開他苦心經營的家庭環境。
愛護環境靠大家。生活在這個社會里的每一個公民,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言一行都將影響著這個環境。人不能改變環境,但能創造環境。要想自己的孩子成為有用之才,做父母的就該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要想社會安定祥和,每個公民就得嚴格要求自己,以責人之心責已,恕已之心恕人。多一些體諒,多一些文明,加強道德修養,培養奉獻意識,這個社會環境就會日益完美,也就會培養出更多的人才和減少成批的人渣。
陰暗潮濕的環境還能指望它長出參天大樹來么?頂多偶爾長出幾個蘑菇,長出的蘑菇未必能食,還得小心食物中毒。

⑥ 作文關於環境影響人,環境塑造人的話題。

從古至今,環境和人類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美好的環境能給我們愉悅的心情。而惡劣的環境卻會給我們的身心健康帶來巨大的影響。馬克思也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沒錯,環境永遠是人類最重要的問題。
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是地球的表層,由空氣、水和岩石(包括土壤)構成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在這三個圈的交匯處是生物生存的生物圈。這四個圈在太陽能的作用下,進行著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使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
據科學測定,人體血液中的60多種化學元素的含量比例,同地殼各種化學元素的含量比例十分相似。這表明人是環境的產物。人類與環境的關系,還表現在人體的物質和環境中的物質進行著交換的關系。比如,人體通過新陳代謝,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喝清潔的水,吃豐富的食物,來維持人體的發育、生長和遺傳,這就使人體的物質和環境中的物質進行著交換。如果這種平衡關系破壞了,將會危害人體健康。
人類為了生存、發展,要向環境索取資源。早期,由於人口稀少,人類對環境沒有什麼明顯影響和損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自然條件主宰著人類的命運。到了"刀耕火種"時代,人類為了養活自己並生存、發展下去,開始毀林開荒,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環境。於是,出現了人為因素造成的環境問題。但因當時生產力水平低,對環境的影響還不大。
而到了產業革命時期,人類學會使用機器以後,生產力大大提高,對環境的影響也就增大了。到本世紀,人類利用、改造環境的能力空前提高,規模逐漸擴大,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據估算,現代農業獲得的農產品可供養五十億人口,而原始土地上光合作用產生的綠色植物及其供養的動物,只能供給一千萬人的食物。由此可見,人類已在環境中逐漸處於主導地位。但是,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也隨著出現在人類面前。大氣嚴重污染,水的資源空前短缺,森林慘遭毀滅,可耕地不斷減少,大批物種瀕臨滅絕,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正處在危機之中。日益惡化的環境向人類提出:保護大自然,維持生態平衡是當今最緊迫的問題。
近200年來,人類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各種工業化設施也迅速崛起。各種各樣的能源都被人們近乎完全的利用。我們在享受一樣樣科學技術所帶來的便利時,有沒有想過,科技的發展對環境造成怎麼樣的影響?
現代科技發展對環境造成的最大影響可以說就是全球變暖了。有人曾經統計過: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攝氏度而在上個世紀全世界的平均溫度大約攀升了0.6 攝氏度。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凍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的霜凍開始時間卻晚了10天左右。20世紀90年代是自19世紀中期開始溫度記錄工作以來最溫暖的十年,在記錄上最熱的幾年依次是:1998年,2002年,2003年,2001年和1997年。上面這一串觸目驚心的數據恰恰反映了科技發展的不恰當對環境造成的巨大影響。
環境的日益惡劣當然不只全球變暖這么一件。沙塵暴也是人類不愛護環境的產物。沙塵暴是乾旱地區特有的一種災害性天氣。強烈的沙塵暴的風力可達12級以上,沙塵暴產生的強風能摧毀建築物、樹木等,造成人員傷亡,颳走農田表層沃土,使農作物根系外露,通常以風沙流的形式淹沒農田、渠道、房屋、道路、草場等,使北方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弱化;惡劣的能見度可造成機場關閉及引發各種交通事故。2001年4月上旬寧夏、內蒙古出現強沙塵暴,有2.5萬頭(只)牲畜丟失或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1.5億元。 2002年4月5-9日,內蒙古、河北及遼寧等地的部分地區出現強沙塵暴,致使內蒙古9人死亡,1.5萬頭(只)牲畜丟失或死亡。2004年3月26—28日,沙塵暴造成錫林郭勒盟 5000多隻牲畜走失或死亡,蘇尼特左旗22人走失;造成全國1200多架次航班延誤。
比沙塵暴還要恐怖的污染比比皆是。白色污染就是其中一樣。白色污染指的是廢棄塑料及其製品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塑料不易降解,影響環境的美觀,所含成分有潛在危害,因塑料用做包裝材料多為白色,所以叫白色污染。據調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總量約為14萬噸;上海市的生活垃圾的7%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總量約為19萬噸。天津市每年廢舊塑料包裝物也超過10萬噸。北京市每年廢棄在環境中的塑料袋約23億個,一次性塑料餐具約2.2億個,廢農膜約675萬平方米。人們對此戲稱為「城郊一片白茫茫」。 丟棄在環境中的廢舊包裝塑料,不僅影響市容和自然景觀,產生"視覺污染",而且難以降解,對生態環境還會造成潛在危害,如: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增塑劑和添加劑的滲出會導致地下水污染;混入城市垃圾一同焚燒會產生有害氣體,污染空氣,損害人體健康;填埋處理將會長期佔用土地,等等。
當然,科技發展也不是一無是處。科學力量就像一把雙刃劍,一不留神便會傷及自己。我們要合理使用各種各樣的資源,不讓資源枯竭的慘狀提早降臨。環境永遠是一切的本錢,環境惡化直接影響的就是我們人類自己。我們人類和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一旦環境惡化我們將失去賴以生存的家園!為了我們這唯一的家園,請保護好這珍貴的美好的環境!

⑦ 恩格思:「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創造人。」的出處

海明威說過:"人生活在這世界不可能是一座孤島",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
「環境改變人」這句話內主要強調容的是客觀世界對人的影響,人會因為環境的影響.我認為,這句話我們應該辯證的去看待.一方面,古有"孟母三遷"的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這一層面上看,環境是可以改變人,另一方面,古人有雲"出淤泥而不染"這是一種相當高的境界,在今天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存在.卧底警察打入犯罪分子內部,卻沒受到那種環境的洗腦.從這點來看,環境不一定能改變人.
「人創造環境」,這句話主要強調的是人對於客觀世界的主觀能動性,我認為這句話是正確的.從人類進化到今天,人類創造了世界,人類改變了世界,更何況是環境.
這兩句話,看上去是對立的,實際是辯證統一的.在這一對辯證的關系中,人是內因,環境是外因.內因決定外因,也就是有什麼樣的人就創造什麼樣的環境;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也就是環境是通過人來影響人的.

⑧ 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馬克思抄、恩格斯的名言
海明威說過:"人生活在這世界不可能是一座孤島",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
「環境改變人」這句話主要強調的是客觀世界對人的影響,人會因為環境的影響.我認為,這句話我們應該辯證的去看待.一方面,古有"孟母三遷"的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這一層面上看,環境是可以改變人,另一方面,古人有雲"出淤泥而不染"這是一種相當高的境界,在今天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存在.卧底警察打入犯罪分子內部,卻沒受到那種環境的洗腦.從這點來看,環境不一定能改變人.
「人創造環境」,這句話主要強調的是人對於客觀世界的主觀能動性,我認為這句話是正確的.從人類進化到今天,人類創造了世界,人類改變了世界,更何況是環境.
這兩句話,看上去是對立的,實際是辯證統一的.在這一對辯證的關系中,人是內因,環境是外因.內因決定外因,也就是有什麼樣的人就創造什麼樣的環境;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也就是環境是通過人來影響人的.

⑨ 如何理解"人創造了環境,環境也創造了人"

馬克思曾說,人創造了環境,同時環境也創造了人。人與自然、文化之內間相互創造和被容創造有大量顯性事實證明,在一個自然文化圈內形成的某種地域文化生存形態,以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方式在不自覺中規限著人們的生活和思維程式,使生存其中的人們逐漸形成具有特定價值觀念的文化心理結構。地域的這種文化沉積以一種隱性傳承的方式或深或淺地影響人們的文化個性、審美創造和價值取向。
馬克思說:「人創造了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了人。」可以說,人是環境的產物。,環境對其身心發展起著交互作用是個體心理發展的根本途徑,人是在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得以發展的。環境對人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人創造環境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