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台幣是誰發明的什麼時候開始用
台幣是中國台灣省在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時期發行的紙幣 。流通的領域除台灣外,還有福建的廈門和福州等地。抗日戰爭勝利後,台灣省銀行所發行的紙幣,仍稱台幣。人民幣和新台幣兌換率為1:4.039。台幣紙幣有1000元、500元、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
Ⅱ 台灣什麼時候發現的
第一次遠征台灣發生在公元230年。三國時期吳國君主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水軍一萬到達被他們稱為「夷洲」的台灣,這是歷史上有書為證的中國王朝第一次與台灣的聯系。
Ⅲ 歷史上台灣從什麼時候開始屬於中國
古代歷史上並沒有中國,中國概念變成國家概念是近代晚清時的事,清朝是從17世紀末才統治台灣的,所以嚴格的講台灣屬於清朝是十七世紀末開始的,在此之前幾十年台灣是在鄭成功家族的統治下,但是鄭家在台自立為王可以說是古代版台獨,其統治並不屬於清朝與後來的中國沒有必然聯系。而近代以後清朝在台灣設省也不過一百餘年歷史。甲午戰爭之後台灣被割給日本長達近半個世紀,二戰後才重新歸還中華民國。
Ⅳ 台灣這個新大陸什麼時候發明發現的
台灣約一萬年前,一些原住民部落已經到台灣了。漢人發現是很後面的事情了。
Ⅳ 在嗎,你知道台灣的歷史嗎
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台灣曾被西班牙、荷蘭、日本先後佔領過。抗日戰爭勝利後,台灣重歸中國的版圖。1949年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台灣與祖國大陸處於分離的狀態。50多年來,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發生了巨大變化。台灣島是中國的第一大島,位於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封建社會興盛起來後,中原的王朝與台灣之間有著許多來往。中國人發明的造紙術,極大推動了人類文化的傳播,當然也記下了中華兒女共同開拓台灣、建設台灣、保衛台灣的辛勤和犧牲,也記下兩岸來往的史實。 第一次遠征台灣發生在公元230年。三國時期吳國君主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水軍一萬到達被他們稱為「夷洲」的台灣,這是歷史上有書為證的中國王朝第一次與台灣的聯系。他們的台灣之行歷時一年,最後因為疾病流行,水土不服,官兵死傷十之八九,最後則帶著數千名台灣居民回到大陸。事實上,這類軍事遠征並非是殺人越貨,而是封建王朝確立和鞏固統治范圍的常用手段。 帶回來的台灣人,介紹了許多台灣的情況。幾十年後,吳國臨海郡太守沈瑩根據從台灣返回的吳國官兵和帶來的台灣居民介紹的情況,在公元264至280年間寫下《臨海水土志》(見《太平御覽》第780卷 )一書。他稱這片海上的土地是「夷州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還介紹了當地的物產、人民、風情、工具、古跡等,其中的「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則證明了在春秋戰國時期,台灣為越國的版圖。 書中地描述讓人們對當時的台灣有了形象的認識:夷州在臨海郡東南2000里,當地氣候炎熱,沒有霜雪,草木四季常青,四面是山,土地肥沃,種植五穀,多產魚肉,紡織細布,冶煉銅鐵。居民為在高炎熱氣候中保存食物,把魚肉鹵在在大陶罐中,不僅自己當作佳餚,還用來招待客人。男女婚嫁乃由父母決定,女孩子出嫁後都要打掉上面的門牙。居民分為不同部落,各有自己的土地和首領。首領召集民眾時,用木棍敲擊中間掏空的木頭,聲音可傳四、五里遠,居民聽見後紛紛趕來。打仗時將敵人的頭砍下來,掛在院中的大木杵上,幾年都不摘下來,以彰顯自己的戰功。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較為完整記載台灣風情的文字,中原人對台灣有了肯定、明確的認識。 到隋代,隋煬帝在大業3年(607年)先後派出羽騎尉朱寬、海師何蠻等人兩次前往當時被稱為「流求」的台灣,因語言不通,第一次帶回一名台灣人,第二次帶回一些布甲。大業6年(610年),隋煬帝又派出武賁郎將陳稜及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萬餘人,從廣東義安(潮州)起航,前往台灣,當地人以為這是中原的商船,這說明當時大陸商人經常前往經商,也說明台灣人已經熟悉經商貿易。只是陳稜與當地酋長談判不順利,刀槍相向,並帶了數千名當地居民返回大陸。在台灣中部地區的彰化市,有一條街名叫「陳稜街」,它就是為了紀念這位隋朝將領的。 經過三國到隋唐的長時期的演變,閩粵一帶向台灣的移民也逐漸增加,到宋代時已經出現較多的往來和經濟活動,為便於管理,開始在台澎地區設立管理機構,澎湖已列入福建晉江縣版圖,這在台灣開發史上是第一次。台澎地區正式納入宋代版圖,盡管在後來的千年中,朝代更迭,皇者變換,但是台灣歸屬從來沒有改變過。 中華少數民族第一次控制中原的是元朝。元朝控制中原地區後,按照慣例需要進軍沒有到達過的疆土,故於至元28年(1291年)10月,派出海船副萬戶楊祥為宣撫使,與禮部員外郎吳志斗和兵部員外郎阮鑒率兵6000餘人進軍台灣。由於語言不通和航海知識不足,無功而返。到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設立「巡檢司」。巡檢司,級別不高,屬九品。「職巡邏,專捕獲」,捕捉罪犯,兼辦鹽課,但這是中央政府派駐台澎地區的第一個行政執法機構。自此以後,中央王朝開始派員管理台澎地區。 元朝有一位旅行家,名叫汪大淵,他到過許多地方游歷,在至正年間搭商船到台灣和澎湖,後寫出《島夷志略》。書中說台灣:「地勢盤穹,林木合抱,土潤田沃,宜稼穡。氣候漸暖,地產沙金,黍子、硫磺、黃臘、鹿豹……海外諸國,蓋始於此。」從人們可以到台灣旅行及兩岸商業活動中,可以看出當時台灣和大陸的來往已經很多,已經成為互補性的經濟活動和日常性的社會往來。 鄭成功
明朝的海禁政策,導致東南沿海海盜盛行,為保衛沿海地區不受海盜侵擾,明朝朝廷在基隆、淡水二港派駐軍隊,防止海盜利用台澎地區作為搔擾東南沿海的基地,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島內駐扎軍隊,保衛海防。高雄鳳山有特產「三寶姜」,就是明代鄭和下西洋到達台灣時留下的,這是中原到達台灣的第一支大規模的商隊。為保衛台灣,在以後的歲月中,先後出現了鄭成功收復台灣、康熙皇帝統一台灣等重大軍事活動。 1683年,清政府統一台灣後,在台灣本土內正式設立台灣府,下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管轄,後改為2府8縣4廳。清政府對台灣地區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統治機構、制度,進行有效管理。 西方殖民者東侵以來,美國、日本、法國等列強先後在台灣進行軍事挑釁,加劇了中國邊疆領土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上層在如何治理台灣的態度和方式開始出現變化,由「防內變為主」改為「防禦外侵為主」,清朝督辦南洋海防事務的福建船政大臣、後任欽差大臣的沈葆楨、福建巡撫丁日昌等人,把台灣稱為「七省藩籬」、「南北洋關鍵」、「中國第一門戶」,一再反復強調台灣地位的重要性。他們還多次上奏摺,建議在台灣設立行省,以加強吏政,有效管理孤懸海外的台澎地區,鞏固海防。 在台灣設省的建議在當時的邊疆危機下,有了實現的可能。這一建議最早是丁日昌在1874年間提出來的。第二年11月沈葆楨提出,在閩浙總督名下設立「福建巡撫」,「冬春駐台灣,夏秋駐福州」。1876年春新任巡撫丁日昌無法按期駐台灣,奏請朝廷另派重臣常駐台灣,改設「台灣巡撫」,這樣實行3年的「冬春駐台」改為台灣單設巡撫。 劉銘傳
直到1884年6月,清朝才派出直隸提督劉銘傳加封巡撫銜,督辦台灣政務和防務。不管影視作品把他說成什麼樣子,劉銘傳確實是一個有作有為的官員。 劉銘傳到任不久,正逢中法戰爭爆發,從總體上看軍事上沒有失敗的中國,在政治上再次慘敗,面對危機,加強台灣防務尤為必要。閩浙總督楊昌浚、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於7月再次上書,要求在福建台灣兩地「巡撫分駐」、「建省分治」。光緒11年(1885年)10月12日,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後,在下旨創建海軍的同時,下旨同意詔請左宗棠的奏請,福建政務由閩浙總督兼管,將福建巡撫改為台灣巡撫,正式下詔在台灣建省。到1888年正式實現閩台分治,台灣單獨設省,由原來的2府8縣4廳增為3府11縣4廳1直隸州,後又增設南雅廳。首任福建台灣巡撫為劉銘傳。正是這位巡撫,打開了台灣的近代經濟發展之門。 歷史沿著應該有的軌跡走到現在,在「巡檢司」設立、充滿風雨的550年之後,台灣成為清朝的第20個行省。台灣省建制的建立,對外主要是為了鞏固東南海防,防禦外國列強的侵略,加強軍事防務;對內則開始近代工業化過程,開礦、郵政、交通、墾荒、教育事業等相繼發展起來。從此,台灣社會進入了大規模開發時期。 正是歷史上兩岸的來往,聯結起兩岸人民的心靈,台灣與大陸不可分離。大海向我們訴說的大陸在台灣的這么多「第一」,不僅僅是時間先後的意義,而是包含著多少先行者的勇氣,開拓者的艱辛,奮斗者的犧牲;包含著多少台灣對中原腹地的嚮往,多少大陸人民對台灣同胞的關懷。同樣也告訴我們,正是在這種延綿千年的交往中,中華文化浸透了台灣;台灣同胞則在連續持久的中華文化的環境中,也成為這一令世界感到驚奇、甚至有些不可思議的中華文化的創造群之一。因此,台灣與大陸的關系,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沉澱。
望採納~~
Ⅵ 台灣有哪些發明
台灣的發明在世界上是赫赫有名的!1L孤陋寡聞了。
設計發明界奧斯卡之稱的IF大獎,台灣領先韓、德、大陸,前100名佔31,世界之冠。總的來說,台灣人創造力很強。
BUT,YOU KNOW,現代幾乎沒什麼重大的發明…… (重大發明是指可以改變歷史的發明),很抱歉,沒辦法列舉
自動感應沖水馬桶http://e.163.com/e2004/editor_2004/language/050721/050721_207504.html
方便麵(泡麵)這個是台灣人在日本發明的,很多人誤傳是日本
珍珠奶茶,算不?我的最愛……
最近2011日內瓦發明展台灣第一哦,但網上貌似搜不太到(造成1L杯具)
前幾年的資料,裡面有談到一些發明http://tieba..com/f?kz=755899033
Ⅶ 台灣省是什麼時候開始建立的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同時它也是擁有著五十六個名民族的國家,它由二十四個省份,五個自治區,四個直轄市組成,其中台灣和香港是我們的海外同胞,我們中國的每一個人都知道台灣和香港,那肯定有少數的人不知道台灣省是什麼時候開始建立的?台灣是清政府於1885年建立的,一開始的時候中國是比較落後的,所以大多數國家就想把台灣化為他們的領土,而台灣省就是中法戰爭之後才建立的。
大陸的經濟發展推動著台灣的發展,台灣也促進了大陸的發展,它們之間形成了一個相互依賴的關系,缺少了誰都是不可以的,因此在1885年建立的台灣它是我們中華名族這個大家庭的一部分,兩岸的人民都是華夏子孫,都流淌著中國人民的鮮血。
Ⅷ 台灣什麼時候被人們進行開發
封建社會興盛起來後,中原的王朝與台灣之間有著許多來往。中國人發明的造紙術,極大推動了人類文化的傳播,當然也記下了中華兒女共同開拓台灣、建設台灣、保衛台灣的辛勤和犧牲,也記下兩岸來往的史實。 第一次遠征台灣發生在公元230年。三國時期吳國君主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水軍一萬到達被他們稱為「夷洲」的台灣,這是歷史上有書為證的中國王朝第一次與台灣的聯系。他們的台灣之行歷時一年,最後因為疾病流行,水土不服,官兵死傷十之八九,最後則帶著數千名台灣居民回到大陸。事實上,這類軍事遠征並非是殺人越貨,而是封建王朝確立和鞏固統治范圍的常用手段。 帶回來的台灣人,介紹了許多台灣的情況。幾十年後,吳國臨海郡太守沈瑩根據從台灣返回的吳國官兵和帶來的台灣居民介紹的情況,在公元264至280年間寫下《臨海水土志》(見《太平御覽》第780卷 )一書。他稱這片海上的土地是「夷州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還介紹了當地的物產、人民、風情、工具、古跡等,其中的「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則證明了在春秋戰國時期,台灣為越國的版圖。 書中地描述讓人們對當時的台灣有了形象的認識:夷州在臨海郡東南2000里,當地氣候炎熱,沒有霜雪,草木四季常青,四面是山,土地肥沃,種植五穀,多產魚肉,紡織細布,冶煉銅鐵。居民為在高炎熱氣候中保存食物,把魚肉鹵在在大陶罐中,不僅自己當作佳餚,還用來招待客人。男女婚嫁乃由父母決定,女孩子出嫁後都要打掉上面的門牙。居民分為不同部落,各有自己的土地和首領。首領召集民眾時,用木棍敲擊中間掏空的木頭,聲音可傳四、五里遠,居民聽見後紛紛趕來。打仗時將敵人的頭砍下來,掛在院中的大木杵上,幾年都不摘下來,以彰顯自己的戰功。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較為完整記載台灣風情的文字,中原人對台灣有了肯定、明確的認識。 到隋代,隋煬帝在大業3年(607年)先後派出羽騎尉朱寬、海師何蠻等人兩次前往當時被稱為「流求」的台灣,因語言不通,第一次帶回一名台灣人,第二次帶回一些布甲。大業6年(610年),隋煬帝又派出武賁郎將陳稜及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萬餘人,從廣東義安(潮州)起航,前往台灣,當地人以為這是中原的商船,這說明當時大陸商人經常前往經商,也說明台灣人已經熟悉經商貿易。只是陳稜與當地酋長談判不順利,刀槍相向,並帶了數千名當地居民返回大陸。在台灣中部地區的彰化市,有一條街名叫「陳稜街」,它就是為了紀念這位隋朝將領的。 經過三國到隋唐的長時期的演變,閩粵一帶向台灣的移民也逐漸增加,到宋代時已經出現較多的往來和經濟活動,為便於管理,開始在台澎地區設立管理機構,澎湖已列入福建晉江縣版圖,這在台灣開發史上是第一次。台澎地區正式納入宋代版圖,盡管在後來的千年中,朝代更迭,皇者變換,但是台灣歸屬從來沒有改變過。 中華少數民族第一次控制中原的是元朝。元朝控制中原地區後,按照慣例需要進軍沒有到達過的疆土,故於至元28年(1291年)10月,派出海船副萬戶楊祥為宣撫使,與禮部員外郎吳志斗和兵部員外郎阮鑒率兵6000餘人進軍台灣。由於語言不通和航海知識不足,無功而返。到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設立「巡檢司」。巡檢司,級別不高,屬九品。「職巡邏,專捕獲」,捕捉罪犯,兼辦鹽課,但這是中央政府派駐台澎地區的第一個行政執法機構。自此以後,中央王朝開始派員管理台澎地區。 元朝有一位旅行家,名叫汪大淵,他到過許多地方游歷,在至正年間搭商船到台灣和澎湖,後寫出《島夷志略》。書中說台灣:「地勢盤穹,林木合抱,土潤田沃,宜稼穡。氣候漸暖,地產沙金,黍子、硫磺、黃臘、鹿豹……海外諸國,蓋始於此。」從人們可以到台灣旅行及兩岸商業活動中,可以看出當時台灣和大陸的來往已經很多,已經成為互補性的經濟活動和日常性的社會往來。 鄭成功
明朝的海禁政策,導致東南沿海海盜盛行,為保衛沿海地區不受海盜侵擾,明朝朝廷在基隆、淡水二港派駐軍隊,防止海盜利用台澎地區作為搔擾東南沿海的基地,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島內駐扎軍隊,保衛海防。高雄鳳山有特產「三寶姜」,就是明代鄭和下西洋到達台灣時留下的,這是中原到達台灣的第一支大規模的商隊。為保衛台灣,在以後的歲月中,先後出現了鄭成功收復台灣、康熙皇帝統一台灣等重大軍事活動。 1683年,清政府統一台灣後,在台灣本土內正式設立台灣府,下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管轄,後改為2府8縣4廳。清政府對台灣地區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統治機構、制度,進行有效管理。 西方殖民者東侵以來,美國、日本、法國等列強先後在台灣進行軍事挑釁,加劇了中國邊疆領土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上層在如何治理台灣的態度和方式開始出現變化,由「防內變為主」改為「防禦外侵為主」,清朝督辦南洋海防事務的福建船政大臣、後任欽差大臣的沈葆楨、福建巡撫丁日昌等人,把台灣稱為「七省藩籬」、「南北洋關鍵」、「中國第一門戶」,一再反復強調台灣地位的重要性。他們還多次上奏摺,建議在台灣設立行省,以加強吏政,有效管理孤懸海外的台澎地區,鞏固海防。 在台灣設省的建議在當時的邊疆危機下,有了實現的可能。這一建議最早是丁日昌在1874年間提出來的。第二年11月沈葆楨提出,在閩浙總督名下設立「福建巡撫」,「冬春駐台灣,夏秋駐福州」。1876年春新任巡撫丁日昌無法按期駐台灣,奏請朝廷另派重臣常駐台灣,改設「台灣巡撫」,這樣實行3年的「冬春駐台」改為台灣單設巡撫。 劉銘傳
直到1884年6月,清朝才派出直隸提督劉銘傳加封巡撫銜,督辦台灣政務和防務。不管影視作品把他說成什麼樣子,劉銘傳確實是一個有作有為的官員。 劉銘傳到任不久,正逢中法戰爭爆發,從總體上看軍事上沒有失敗的中國,在政治上再次慘敗,面對危機,加強台灣防務尤為必要。閩浙總督楊昌浚、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於7月再次上書,要求在福建台灣兩地「巡撫分駐」、「建省分治」。光緒11年(1885年)10月12日,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後,在下旨創建海軍的同時,下旨同意詔請左宗棠的奏請,福建政務由閩浙總督兼管,將福建巡撫改為台灣巡撫,正式下詔在台灣建省。到1888年正式實現閩台分治,台灣單獨設省,由原來的2府8縣4廳增為3府11縣4廳1直隸州,後又增設南雅廳。首任福建台灣巡撫為劉銘傳。正是這位巡撫,打開了台灣的近代經濟發展之門。 歷史沿著應該有的軌跡走到現在,在「巡檢司」設立、充滿風雨的550年之後,台灣成為清朝的第20個行省。台灣省建制的建立,對外主要是為了鞏固東南海防,防禦外國列強的侵略,加強軍事防務;對內則開始近代工業化過程,開礦、郵政、交通、墾荒、教育事業等相繼發展起來。從此,台灣社會進入了大規模開發時期。 正是歷史上兩岸的來往,聯結起兩岸人民的心靈,台灣與大陸不可分離。大海向我們訴說的大陸在台灣的這么多「第一」,不僅僅是時間先後的意義,而是包含著多少先行者的勇氣,開拓者的艱辛,奮斗者的犧牲;包含著多少台灣對中原腹地的嚮往,多少大陸人民對台灣同胞的關懷。同樣也告訴我們,正是在這種延綿千年的交往中,中華文化浸透了台灣;台灣同胞則在連續持久的中華文化的環境中,也成為這一令世界感到驚奇、甚至有些不可思議的中華文化的創造群之一。因此,台灣與大陸的關系,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沉澱。[2]
Ⅸ 台灣的歷史是什麼
台灣的歷史:
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
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了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系,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於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台灣,是最早開發台灣的先驅。
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分屬於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台灣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台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台灣島是由歐亞板塊、沖繩板塊和菲律賓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地殼運動與造山運動發達使台灣地形復雜多樣,絕大部分地質構造由歐亞板塊組成,菲律賓板塊則往下成為隱沒帶。東部和南部地區受呂宋火山島弧等板塊影響形成復雜地質,如與花東縱谷地質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脈。
地處板塊交界處也使台灣有許多容易引發地震的地體斷層,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間中國共發生的3888起5級及以上地震就有35.9%發生在台灣。
因位居環太平洋火山帶使台灣有數座死火山、休眠火山和相應的火山地形,不過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外並無明顯活動。台灣也因位處斷層地帶而有眾多的溫泉景點,吸引許多中外遊客觀光。
台灣降水豐沛、氣候濕潤,平均年降雨量超過250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節、位置、海拔標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隨之變化。東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國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區火燒寮就在台灣東北部,被稱為中國「雨極」。
而基隆港因降雨量豐沛而被稱為「雨港」。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壓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
Ⅹ 台灣有些出明的發明
設計發明界奧斯卡之稱的IF大獎,台灣領先韓、德、大陸,前100名佔31,世界之冠。總的來說,台灣人創造力很強。
BUT,YOU KNOW,現代幾乎沒什麼重大的發明…… (重大發明是指可以改變歷史的發明),很抱歉,沒辦法列舉
自動感應沖水馬桶http://e.163.com/e2004/editor_2004/language/050721/050721_207504.html
方便麵(泡麵)這個是台灣人在日本發明的,很多人誤傳是日本
珍珠奶茶,算不?我的最愛……
最近2011日內瓦發明展台灣第一哦,但網上貌似搜不太到
前幾年的資料,裡面有談到一些發明http://tieba..com/f?kz=755899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