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收發明傳

收發明傳

發布時間:2021-06-23 17:02:46

Ⅰ 中國有什麼發明流傳到外國

四大發明都流傳到外國了 造紙術 指南針 火葯 和印刷術

Ⅱ 那哪些發明收到了植物的啟發

源於植物的發明:我們身邊的很多發明都來源於植物。相傳木工用的鋸子就是魯班受鋸齒草葉子邊緣上鋒利細齒的啟發而發明的。
1948年,瑞士工程師喬治・德・麥斯卓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每當他從郊外回來後,常常會發現他的衣服上粘著一些牛蒡的種子。除去這些牛蒡的種子很費事,這引起了他的興趣。於是,他從衣服上取下一顆牛蒡種子放在放大鏡下仔細觀察,發現種子上的芒毛有一個個小鉤子,正是這些小鉤子「抓住」了衣服上的紗線。由此引發靈感,他發明了被稱為「魔鉤」的尼龍搭扣。
椰子樹生長在海邊,那巨大的葉片在空中不停地搖擺,遇到颶風和暴雨卻很少被折斷。原來椰子樹的葉片本身較輕,而且結構比較特殊:它的葉面並不是完全平整的,而是凸起、凹下,形成一道道波紋。這種有皺折的葉子與平整的葉子有什麼區別呢?科學家用紙做了一個實驗:一張紙平展展地搭放在兩個相距23cm的酒杯上,跨越酒杯中間地帶的那部分紙略微向下彎曲;把這張紙像摺扇那樣折疊起來,再放回原位,彎曲就不會出現了。不但如此,把一個裝了200g酒的酒杯放到原來彎曲處的紙面上,摺扇形狀的紙仍不彎曲!科學家們計算出,經過這種折疊壓模處理的紙比平展的紙能提高強度100倍。1965年,根據這個原理,科學家在法國勃朗峰下的隧道入口處建起了一個類似的保護棚頂,以提高棚頂抗壓的能力。波形板、瓦楞紙板和石棉板,也是應用這種原理製作的。
玉米等禾本科植物的葉子常常捲曲成一個長圓筒,這樣的葉子比普通葉子結實牢固,不容易被破壞。人們據此設計出一種筒形葉橋,它真的像一個捲曲的長玉米葉,跨度很大,連接寬闊的河流兩岸或海峽兩岸,中間部分橋面的兩側向上捲起成筒狀,汽車與行人就從「筒」的中央穿行。
日本是個多地震的國家,建築師仿照竹子設計了一幢43層的高樓,即使遇到強烈地震,樓頂擺動幅度達70cm,它也只是「彈跳」幾下而不會受到任何破壞。它的牆體模仿了熱帶森林中的大樹,上窄下寬,非常牢固。
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生長的王蓮,葉子直徑可達2m~3m。這種葉子的背面有粗大的葉脈和相互交錯的小葉脈,支撐力很強。英國著名建築師帕克斯頓根據王蓮葉片結構,為1851年在倫敦舉辦的萬國工業博覽會設計建築了一座頂棚跨度95m的展覽大廳。這座大廳結構既輕巧,又經濟耐用,被倫敦市民稱為水晶宮,對現代建築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譽為現代建築的「第一朵報春花」。
路邊生長的車前草的葉片排列十分巧妙,不僅呈螺旋形排列,而且相鄰葉片之間的夾角為137°30′,這正好是圓的黃金分割的張角,所以,每片葉子都能夠得到充足的陽光。於是,建築師根據車前草的排列結構,設計建築了一幢螺旋式的13層樓房,使每間房屋在一年四季中都可以得到陽光的照射,成為深受人們歡迎的「採光」建築。

Ⅲ 公司生產的產品發現其它發明傳利相近怎麼辦

看有沒有大問題,沒有就沒事,如果太近最好換一下

Ⅳ 現代傳遞信息是怎麼發明的

古代信息傳遞

在我國古代,紙還沒有發明以前,常見的「信」是用漆書寫在薄木板上的,叫做木牘。由於木牘一般一尺長,故又稱為「尺牘」。後來,有人把信寫在綢子上,叫做「尺素」。唐代張九齡詩雲:「委曲風波事,難為尺素傳。」尺素指的就是「信」。「鯉魚」也可指代書信,典故出於漢樂府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信箋 信箋指信紙。「花箋」是一種小篇的用華貴紙張製成,並飾有花紋的信紙。古時著名的花箋很多,有五色箋,錦色箋,百韻箋,鳳尾箋等。或出之於吳,或出之於巴蜀。最著名的是蜀箋中的薛濤箋。
信封 我國最早的信封是用木板製成的。秦漢時,公私書信大多是寫在竹簡或木箋上,然後用兩塊刻成鯉魚形的木板,作為一底一蓋,將箋牘夾在中間。這種木板可算是歷史上最早的信封。到了唐代,自貞觀年開始,就用朝鮮厚繭紙制信封,形若鯉魚,兩面俱畫鱗甲,腹中可以藏書,名曰「鯉魚函」。
信使 古代稱使者為「信」或「使」,合之為信使。如司馬相如《喻巴蜀檄》:「故遣信使,曉諭百姓以發卒之事。」相傳三國吳人葛玄與河伯書信往還,令鯉魚充信使。相傳大雁也傳書,因此,也稱信使為「鴻雁」。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有詩曰:「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
現代信息傳遞

電話,電報,網路通訊等。
從人類的傳播歷史來說,人類傳播信息方式的演變呈現這樣一個脈絡:視覺文化、聽覺文化(直觀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讀的精神」)——新的視與聽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天,圖像信息會占據主流,文學也會退到一種極其邊緣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能聽能看甚至能觸能聞的多媒體藝術。但是,文字是不會像有些人預測的那樣,被圖像完全取代的,因為文字是積累知識的主要手段,是人類獲得抽象思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人類傳播不能缺少的傳播媒介
⒈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⒉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已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⒊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⒋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Ⅳ 收一個科學家發明創造的小故事~

發明家的故事:貝爾發明電話

貝爾,就是發明電話的人。他1847年生於英國,年輕時跟父親從事聾啞人的教學工作,曾想製造一種讓聾啞人用眼睛看到聲音的機器。

1873年,成為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的貝爾,開始研究在同一線路上傳送許多電報的裝置——多任務電報,並萌發了利用電流把人的說話聲傳向遠方的念頭,使遠隔千山萬水的人能如同面對面的交談。於是,貝爾開始了電話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貝爾和他的助手華生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試驗多任務電報機,一個偶然發生的事故啟發了貝爾。華生房間里的電報機上有一個彈簧粘到磁鐵上了,華生拉開彈簧時,彈簧發生了振動。與此同時,貝爾驚奇地發現自己房間里電報機上的彈簧顫動起來,還發出了聲音,是電流把振動從一個房間傳到另一個房間。貝爾的思路頓時大開,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對著一塊鐵片說話,聲音將引起鐵片振動;若在鐵片後面放上一塊電磁鐵的話,鐵片的振動勢必在電磁鐵線圈中產生時大時小的電流。這個波動電流沿電線傳向遠處,遠處的類似裝置上不就會發生同樣的振動,發出同樣的聲音嗎?這樣聲音就沿電線傳到遠方去了。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電話嗎!

貝爾和華生按新的設想製成了電話機。在一次實驗中,一滴硫酸濺到貝爾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華生先生,我需要你,請到我這里來!」這句話由電話機經電線傳到華生的耳朵里,電話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貝爾成為電話發明的專利人。

貝爾一生獲得過18種專利,與他人合作獲得12種專利。他設想將電話線埋入地下,或懸架在空中,用它連接到住宅、鄉村、工廠……這樣,任何地方都能直接通電話。今天,貝爾的設想早已成為現實。

Ⅵ 中國四大發明是如何發明以及傳播的

四大發明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印刷術。它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造紙術的發明和傳播

造紙應始於西漢,地下的考古材料證明了紙的發明應在西漢。1957年西安灞橋出土了公元前2世紀的麻紙,質地粗糙,尚不便書寫。1977年甘肅居延烽燧再次出土西漢的麻紙,色澤白凈,薄而均勻,已可書寫,經鑒定原料是大麻纖維。內蒙古額濟納河接著出土了的紙張,而且有殘字六七行,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字紙。考古材料告訴了我們紙的發明過程。蔡倫造紙首見於《東觀漢記》,《東觀漢記》的《蔡倫傳》是東漢元嘉元年(151)曹壽和延篤所撰,距蔡倫之死僅30年,說蔡倫「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漁網作紙。元興元年(105)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此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經蔡倫的總結經驗,改良技術,造得更精美了。造紙術發明後,很快傳向國外,先後傳入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埃及和西班牙等,至1690年荷蘭人將造紙術傳到美國的費城,19世紀初傳到澳洲的墨爾本,至此造紙術傳遍了全世界。紙取代了埃及的紙草,印度的貝葉和歐洲的羊皮,成為全世界的書寫物,對世界的科學和文化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漢代以後,造紙術有了新發展,西晉有藤紙,當時晉代會稽已有竹紙。隋代有士紙。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提到煮楮皮製紙,並記載了「染黃及治蟲法」,開始使用以黃櫱染紙防串的技術。隋唐時期出現了檀皮紙、瑞香皮紙、稻麥稈紙。唐代的名品有「宣紙」、「硬黃」,五代的名紙有「澄心堂紙」等等。唐代的造紙加礬、加膠、塗粉、灑金、染色等加工技術也有提高,生產出全國有名的十色箋、五色金花綾紙、深紅小彩箋等。唐代許多紙本的繪畫藝術珍品保存至今,它們是唐紙技術高超、質量優異的有力證明。

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

印刷技術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是我國人民辛勤勞動、長期生產實踐的結果,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歲月中集體智慧的結晶。

印刷術有一個發生發展的歷史。追根溯源,它最老的前輩應該是印章,第二個前輩是石刻。圖章和石刻為雕版印刷鋪平了道路,到此時雕版印刷的誕生已經到了瓜熟蒂落的程度。雕版印刷是印章和石刻結合的產物,是兩者取長補短的結果。印章刻的是陽文(字凸起來),便於印刷,缺點是面積太小;石刻刻的是陰文(字凹下去)不便印刷,但面積很大。人們自然地開始雕刻大面積的陽文木板,開始印刷歷書、佛像、經書等。貞觀十年(636)雕版印刷的《女則》一書,是目前為止所知文獻記載的最早的雕版印刷書籍。

印刷術到了宋代有了重要的突破——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沈括的《夢溪筆談》卷18記載了這一發明:「慶歷中,有布衣畢,又為活板。其昇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葯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十平如砥。若只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干本,則極為神速。」

到了元代,農學家王禎研究木活字印刷術取得了成功。王禎還製造了轉輪排字架,大大提高了排字效率。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對世界文明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首先傳入了近鄰朝鮮、日本,而後傳入西亞各國,接著又從西亞傳入非洲,又傳入了歐洲。1445年德國人戈登堡發明金屬活字,接著活字印刷術傳入了義大利、瑞士、捷克、法國、荷蘭、比利時、西班牙、英國等。至1802年澳洲的悉尼出版了活字印刷書籍,活字印刷術傳遍了全世界,它造福於人類的功績是永垂史冊的。

火葯的發明與應用

我們的祖先不僅發明了火葯,而且最早解決了將火葯應用於軍事這一重要問題。火葯的最初配方記於《道藏·諸家神品丹法》中,此書轉載了唐初孫思邈的「伏硫磺法」巾,以二兩硫磺、二兩硝石,研成粉末,加入三個皂角,炒而起火。但火葯的科學配方和大量應用於軍事是在宋代。

宋代的火葯武器已有爆炸性火器的萌芽。如霹靂火球,就是用火葯、瓷片、竹子等製成,燃放時聲如霹靂。靖康元年(1126)李綱在抵禦金人的汴京守衛戰中,曾使用霹靂炮。宋代的火箭是燃燒性武器,也廣泛用於戰爭。南宋的火槍盛行一時,又稱梨花槍。宋代還出現了管形火器。紹興二年(1132),陳規發明了用巨竹為槍簡的管形火器,這種噴射火焰的突火槍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管形火器。開慶元年(1259),壽春府出現了在竹筒內發射「子窠」的突火槍,「子窠」是瓷片、碎鐵、石子之類,它開創了世界上管形火器使用彈丸的先河。

金軍在與宋軍的交戰中,逐漸掌握了火葯武器。大約13世紀初,金人製造了鐵制外殼的爆炸性武器,這就是金人自製的「震天雷」,宋人稱它「鐵火炮」,還曾製造過「飛火槍」。

元代的重要創造是在宋、金的基礎上進行的。宋人的突火槍,槍筒是竹製的,而元人發明了金屬制的銅火銃,它是世界上最先出現的金屬管形火器。保存至今的元代金屬管形火器,以元至順三年(1332)的銅火銃為最早,它比歐洲最古老的火銃早500年,是世界火葯武器史上的一項重大貢獻。

在12世紀至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14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

指南針的發明

指南針是中國史上的偉大發明之一,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一項重大貢獻。

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磁石的這種特性,被古人利用製成指南工具。據古文獻記載,我國最早的指向器是司南,早在稱秦的典籍中對司南已有記載。但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司南,成品較低,磁性較弱。到了宋代,人們發明了人工磁化方法,製造了指南魚和指南針,而指南針更為簡便,更具實用價值。它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鋼針製成,在地磁作用下保持指南性能,以後把它裝置在方位盤上,就稱為羅盤。

宋代人的製造指南魚的方法是很有科學性的,它把鐵片人工磁化並利用磁傾角作用,增大磁化程度,這說明了我國當時已在世界上首先發現了地球的磁傾角。這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在歐洲是由英國人吉爾伯特在《磁石》一書中首先記載的,時間是公元1600年,比我國晚了500多年。

當時指南針的裝置方法有四種,第一種裝置方法是水浮,其缺點是「盪搖」。第二種裝置方法是放在指爪上,第三種裝置方法是放在碗唇上,這兩種方法的缺點是「堅滑剔墜」,第四種裝置方法是以蠟粘懸絲,這種方法為「最善」。特別強調用「新纊中獨繭縷」,這種新纊的纖維彈性和韌性強而均勻,以芥子點蠟相粘不會產生扭轉彈性,可以確保准確指極性。

指南針在公元11世紀時已是常用的定向儀器。指南針的最大用途,是用來導航。中國典籍記載指南針用於航海,始於宋代,大大地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大約在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後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Ⅶ 中國三大發明怎樣傳到歐洲

通過我大漢開辟的絲綢之路傳送到那裡的
還有我大明王朝開辟的海上絲綢之路

Ⅷ 發明伸請傳利作文怎麼寫

發明專利申請範文

發明名稱:安全溫水瓶
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安全溫水瓶,
它屬於家庭生活用品,
其解決了現有技術中
溫水壺爆存在裂危險的技術缺陷,
它主要包括內膽、
外殼、
立式提手、
橫式提手、
瓶塞。
內膽內測塗有保溫材料,
外殼用於保護內膽,
立式提手用於提水,
橫式提
手用於使用開水時的倒水,瓶塞用於保溫,它主要用於家庭生活中開水的保存。

權利要求書:
1、一種安全溫水瓶,包括內膽、外殼、立式提手、橫式提手、瓶塞,其特
征在於內膽由外殼上部固定,外殼下部起到一個美觀、平衡溫水瓶的作用。
2、根據權利要求
所述的安全溫水瓶,其特徵在於:在內外殼介面處,外殼下部設計成螺桿,外殼上部設計成螺母,通過外殼上部與外殼下部的相對旋轉而固定。

3、根據權利要求
所述的安全溫水瓶,其特徵在於:在內外殼介面處,外加四顆螺釘固定;外殼底部外側有一個小孔。
4、根據權利要求
所述的安全溫水瓶,其特徵在於外殼上部設計有保護內膽的突出槽,內膽置於突出槽內,外殼上部與突出槽無縫連接,外殼上部與下部介面處於橫式提手之間。
5、一種安全溫水瓶,為了換內膽方便,在外殼上部立式提手以上設計同樣的開口。
說明書:
安全溫水瓶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家庭生活用品,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溫水瓶。
背景技術:
日常生活中,
很容易出現溫水壺破裂的情況,破裂事小,但傷人事大,一
方面是熱水傷人,另一方面是內膽碎屑傷人,內膽破裂後打掃也不方便。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溫水瓶使用時的易破裂,
破裂後內膽屑容易傷人,
不易
打掃且所裝開水也會產生一定的傷害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安全溫水
瓶。

現有技術中的溫水瓶外殼也分上下部分,
但上下部分的連接在底部,
容易出
現危險,
本發明中的連接處在橫式提手之間,
且採用自身螺母,
螺桿固定與外加
螺釘固定兩種方法,
更安全。
內膽由外殼上部的突起槽固定,
組合的時候,
突起
槽就位於外殼下部內,若出現內膽破裂的情況,也可由外殼下部收集內膽碎片,
減少了危險。雙開口,更方便。外殼下部還有裝飾作用,它佔主要外表面,因此
可以在上面繪一些圖案,由合成革製作。

與現有技術相比,採用本發明所述設計方案,可以達到以下技術效果:
1、安全環保,解除了現有技術中有不安全因素,也使得內膽碎片不污染環
境。
2、更換內膽,外殼方便,操作簡單。

Ⅸ 從古至今人們為了傳遞信息發明了哪些工具

古代:人來們口口相傳,驛站源(既是中央郵局),飛鴿傳書,烽火台,戰爭時放狼煙,各主要商道有商隊馬隊代傳信息。還有一種秘密的傳遞方式是在各種材質上進行微雕用以傳遞信息。
近代:有電報,有線電話,報紙。
現代:有網路,電視,無線電話。

Ⅹ 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一起申請的,現在只收到一份發明專利的受理通知書,這是怎麼回事。

同樣的發明創造只能授予一項專利權。但是,同一申請人同日對同樣的發明創造既申請實用新型專利又申請發明專利,先獲得的實用新型專利權尚未終止,且申請人聲明放棄該實用新型專利權的,可以授予發明專利權。
兩個以上的申請人分別就同樣的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專利權授予最先申請的人。

閱讀全文

與收發明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