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接受美學,接受美學的定義
「接受美學」(Receptional Aesthetic)這一概念是由德國康茨坦斯大學文藝學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學的核心是從受眾出發,從接受出發。姚斯認為,一個作品,即使印成書,讀者沒有閱讀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聯邦德國出現的美學思潮。聯邦德國的文學史專家、文學美學家H.R.姚斯和W.伊澤爾提出,美學研究應集中在讀者對作品的接受、反應、閱讀過程和讀者的審美經驗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學的社會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過問與答和進行解釋的方法,去研究創作與接受和作者、作品、讀者之間的動態交往過程,要求把文學史從實證主義的死胡同中引起來,把審美經驗放在歷史 -社會的條件下去考察。
區別
不同概念
在接受理論中,文學文本和文學作品是兩個性質不同的概念:
(1)文本是指作家創造的同讀者發生關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在狀態;作品是指與讀者構成對象性關系的東西,它已經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會了讀者即審美主體的經驗、情感和藝術趣味的審美對象。
(2)文本是以文字元號的形式儲存著多種多樣審美信息的硬載體;作品則是在具有鑒賞力讀者的閱讀中,由作家和讀者共同創造的審美信息的軟載體。
(3)文本是一種永久性的存在,它獨立於接受主體的感知之外,其存在不依賴於接受主體的審美經驗,其結構形態也不會因事而發生變化;作品則依賴接受主體的積極介入,它只存在於讀者的審美觀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體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結構的左右支配,是一種相對的具體的存在。由文本到作品的轉變,是審美感知的結果。也就是說,作品是被審美主體感知、規定和創造的文本。
關於接受理論
關於接受理論,有不少知名人士都做了相關的闡釋:法國文學批評家聖伯夫說:「最偉大的詩人並不是創作得最多的詩人,而是啟發得最多的詩人。」費爾巴哈談到音樂時說:「當音調抓住了你的時候,是什麼東西抓住了你呢?你在音調里聽到了什麼呢?難道聽到的不是你自己的聲音嗎?」法國作家法朗士在《樂圖之花》中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書是什麼?主要的只是一連串小的印成的記號而已,它是要讀者自己添補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記號相應地活躍起來,一本書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氣盎然,情感是否熱如火,冷如冰,還要靠讀者自己的體驗。或者換句話說,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是魔靈的手指,它只撥動我們腦纖維的琴弦和靈魂的音板,而激發出來的聲音卻與我們心靈相關。」這段關於作品文本和讀者理解之間存在著差異和互相補充,闡發的精彩議論,形象而生動地道出了接受理論的主旨。
理論基礎
反對歷史客觀主義
接受美學理論家反對19世紀蘭克的歷史客觀主義,反對文學作品有客觀的永恆不變的涵義或意義。他們認為歷史研究是一種隨著認識的增長而不斷變化的對經驗的研究。歷史研究者同樣受歷史條件的制約。這一歷史觀是接受美學文學史觀的基礎。始自W.狄爾泰、M.海德格爾,由H.-G.加達默爾確立,P.里科爾予以補充的新解釋學哲學,為接受美學提供了哲學基礎和方法論。新解釋學的「解釋循環」、「效果史」、「水平融合」等概念成為接受美學的主要概念。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啟發接受美學把作者、作品、讀者作為生產者、產品、消費者,置於交往動態關系中去考察。H.馬爾庫塞、E.布洛赫、阿多爾諾、J.哈貝馬斯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文化批判,以及結構主義美學的共時斷面、「關系概念」、本文理論等也被接受美學批判地吸取。姚斯把結構思想與歷史思想結合起來,認為作品結構是更高級的結構,它是在作品的歷史系列與公眾態度系列之間的矛盾運動中產生的一種過程。姚斯還引進了科學哲學家K.R.波普爾的「期待水平」的概念,為接受美學劃定了一個新的獨特的研究范圍。
理論先驅
30年代,波蘭現象學美學家R.因加爾登在他的文學作品「解剖學」中已涉及到讀者問題。他認為,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雖應遵從作品預先確定的特徵結構,但必須採取創造性的態度去使作品「具體化」。通過讀者確定作品中被表現世界的「不定點」,人物、背景、事件之中就充滿了讀者在一次具體的閱讀中所增附的主觀性雜質。被稱為結構主義美學之父的J.穆卡洛夫斯基(1891~1975)認為,作品只是一個物質成品,只有潛在的審美價值,在讀者的理解和解釋中,它才表現出實際的審美價值。美學客體是讀者的集體意識與作品中模式的融合。解釋學哲學家加達默爾以文學藝術哲理的代言人自居,畢生追求藝術經驗的哲學真諦。他認為解釋學包括美學,它溝通心靈間的距離,並揭示與其他心靈的疏異性。法國解釋學哲學家裡科爾把現代詩學作為解釋學的一項重要課題來研究,認為詩與具有認識和發現信息價值的新參與性有密切關系。
⑵ 舉例論述藝術鑒賞具有再創造性的原因和含義
我說的是藝術鑒賞具有再創性的原因和含義。例如我們國家的德雲社之類的文藝團體。
⑶ 談談接受美學對比較文學影響研究的沖擊和改變。
接受美學認為,文學活動是作家、作品、讀者三 個環節的動態過程。 作品的價值是作家的創作意識和讀者 的接受意識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閱讀不是讀者單純的 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讀者主動參與的過程。
讀者的這種 主體能動作用不僅表現為認真的態度、專注的精神,而且 要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積極地對文本進行預測、 體驗和推論。 接受美學還認為, 文學作品和科學著作不同, 它使用的是一種描述性語言,具有「意義不確定性」和「意 義空白」。它們構成了作品的「召喚結構」,召喚讀者以「閱 讀期待」去發揮想像力,填補空白,進行再創造。 接受美學理論特別強調讀者的主動參與和主體 能動作用,為我們認識閱讀理解的過程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影響研究是不可超越的,任何人的行為,思想,創造力都脫不了其他人事物的影響,不是絕對的獨立的。
影響分為正影響,反影響,負影響,回返影響,超越影響,虛假影響,單向影響,雙向影響,直接影響,間接影響
「影響研究」就是在「傳播研究」所能提供的事實非常有限的條件下,提出文學影響的假說,並在此基礎上對作家作品進行細致地分析和研究。在這個問題上,筆者不同意韋勒克等人關於「影響研究」「甚至不可能完整地研究一部藝術品」的看法,認為「影響研完」有三個階段或三個層次:第一,提出「影響」的假說;第二,為論證影響假說而對具體作家作品進行分析,其中包括對主題、題材與情節的分析、對典型人物的解剖、對藝術手法藝術風格的對比等等,從而看出影響是否存在,如何存在,如何表現;第三,指出影響接受者如何超越影響,即「超影響」的研究,亦即研究影響的范圍與限度、影響與獨創的關系。
影響是一種滲透在藝術作品之中,成為藝術作品有機的組成部分、並通過藝術作品再現出來的東西。
外來性:影響無法從本民族文學的傳統和作家個人的各種因素作出解釋,因此,它是外來的。 隱含性:這是指影響的存在不是一種顯在的形態,而應是融入到現有的作品之中的。影響表現為一種精神滲透,它消融於作家的創作中,因此不著痕跡。
影響研究傳播過程可以從影響的放送、接受、傳播途徑這三個方面來研究。
放送端可以研究作家作品如何對外民族文學產生影響,某件作品在國外流傳和演變的情況等。
接受端則可研究作家借鑒、模仿、改編外民族作家的情況及作品的外民族淵源等。
影響研究的傳播途徑有翻譯、評論、外國文學的譯介者、評論者及傳遞影響的旅人、書刊、社團、沙龍等多種媒介的研究。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進行研究,都應該以事實為核心,但僅僅停留在事實的考證、篩選上的研究,只能是影響研究中的初級階段。將重點放在對作家的創造性研究上,力圖作出理論上的分析。
⑷ 如何理解翻譯中的創造性
'screativity
⑸ 為什說文學接受活動是一種再創造性的活動
文學接受是一種以文學文本為對象、以讀者為主體、力求把握本文深層意蘊的積極能動的閱讀和再創造活動,是讀者在特定審美經驗基礎上對文學作品的價值、屬性和信息的主動的選擇、接納或拋棄。文學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學閱讀、文學欣賞、文學批評、文學研究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閱讀與欣賞。
文學接受與傳統文藝學中"文學欣賞"或"文學鑒賞"的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文學接受是指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欣賞與再創造的一種特殊的審美精神活動。它包括著文學欣賞或文學鑒賞的基本涵義與特徵。但是,文學鑒賞是以欣賞對象即作品為中心的,而文學接受則與20世紀70年代開始躍起來的接受美學相聯系,主張在文學接受過程中以讀者為中心。由於他們的理論背景不一樣,因此在理解作品與讀者關系時側重點也產生差異。接受美學作為理論的一個派別,特別重視對藝術接受過程中閱讀主體再生產、再創造特點的研究,認為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作品與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而不是隱藏在作品之中、等待著人們去發現的"神秘之物"。接受美學的理論家姚斯曾說:"一部文學作品,並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均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行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時代的本質。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本文從詞的物質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這就是說,文學接受具有"對話性"特點,作品離開讀者主觀的參與、評價與創造,其意義是不可想像的。因此,文學接受是一種以文學文本為對象、以讀者為主體、以把握文本深層意蘊為目的的積極能動的閱讀和再創造活動,是讀者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對文學作品的價值、屬性進行主動選擇、接納或揚棄的過程。
(一)接受者的語言文字能力
文學接受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文字能力。識字只是語言能力的基礎,對於閱讀文學作品而言,更重要的是語義知識、語法規則、語用習慣與語言經驗。他們構成了一個讀者必須的語言綜合理解能力,是特定的語言環境長期熏陶和相當程度的語文教育訓練的結果。
(二)接受者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水平
文學接受者應該具有起碼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水平。文學是社會文化系統的一部分,是特殊的審美文化。它與文化的其他領域保持密切的聯系,包容著諸如哲學、宗教、歷史、道德等方面的多種信息與內涵。同時,文學作品既是作家思想的載體,又深深地滲透著民族文化精神和社會時代意識。因此,文學接受者面對的是兼容並蓄的文化復合物。他作為主體,要與對象形成響應關系並進入對話狀態,必須具有相應的文化知識和一定的思想水平。
(三)接受者的審美能力
文學接受者應當擁有基本的文學審美能力。具體到文學接受,接受者需要有文學興趣和一定的文學知識,相應地養成文學閱讀習慣並不斷積累文學經驗。更為重要的是,接受者應該按文學的方式閱讀文學作品,用審美的眼光來理解審美對象。
⑹ 請問什麼叫翻譯的接受美學,是誰的理論,跟唐詩的翻譯有什麼關系嗎
寫論文阿?我畢業論文就是唐詩翻譯的對等原則,不過早就忘的差不多了。Nida很有名阿
⑺ 什麼是創造性接納
文學接受是一種以文學文本為對象、以讀者為主體、力求把握本文深層意蘊的積極能動的閱讀和再創造活動,是讀者在特定審美經驗基礎上對文學作品的價值、屬性和信息的主動的選擇、接納或拋棄。文學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學閱讀、文學欣賞、文學批評、文學研究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閱讀與欣賞。文學接受與傳統文藝學中"文學欣賞"或"文學鑒賞"的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文學接受是指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欣賞與再創造的一種特殊的審美精神活動。它包括著文學欣賞或文學鑒賞的基本涵義與特徵。但是,文學鑒賞是以欣賞對象即作品為中心的,而文學接受則與20世紀70年代開始躍起來的接受美學相聯系,主張在文學接受過程中以讀者為中心。由於他們的理論背景不一樣,因此在理解作品與讀者關系時側重點也產生差異。接受美學作為理論的一個派別,特別重視對藝術接受過程中閱讀主體再生產、再創造特點的研究,認為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作品與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而不是隱藏在作品之中、等待著人們去發現的"神秘之物"。接受美學的理論家姚斯曾說:"一部文學作品,並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均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行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時代的本質。它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本文從詞的物質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這就是說,文學接受具有"對話性"特點,作品離開讀者主觀的參與、評價與創造,其意義是不可想像的。因此,文學接受是一種以文學文本為對象、以讀者為主體、以把握文本深層意蘊為目的的積極能動的閱讀和再創造活動,是讀者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對文學作品的價值、屬性進行主動選擇、接納或揚棄的過程。(一)接受者的語言文字能力文學接受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文字能力。識字只是語言能力的基礎,對於閱讀文學作品而言,更重要的是語義知識、語法規則、語用習慣與語言經驗。他們構成了一個讀者必須的語言綜合理解能力,是特定的語言環境長期熏陶和相當程度的語文教育訓練的結果。(二)接受者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水平文學接受者應該具有起碼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水平。文學是社會文化系統的一部分,是特殊的審美文化。它與文化的其他領域保持密切的聯系,包容著諸如哲學、宗教、歷史、道德等方面的多種信息與內涵。同時,文學作品既是作家思想的載體,又深深地滲透著民族文化精神和社會時代意識。因此,文學接受者面對的是兼容並蓄的文化復合物。他作為主體,要與對象形成響應關系並進入對話狀態,必須具有相應的文化知識和一定的思想水平。(三)接受者的審美能力文學接受者應當擁有基本的文學審美能力。具體到文學接受,接受者需要有文學興趣和一定的文學知識,相應地養成文學閱讀習慣並不斷積累文學經驗。更為重要的是,接受者應該按文學的方式閱讀文學作品,用審美的眼光來理解審美對象。
⑻ 接受美學與翻譯美學有什麼不同
接受美學是具有現代意識的一種理論, 它擴大了審美釋義。承認每一個讀者的釋義才能與權利。它從一個新的角度即以前一直被忽略的讀者的角度概括了人類的審美經驗,作品的價值與意義依賴於讀者對它的理解與闡釋,讀者的參與才使一個文本變成真正意義上的作品。於是形成了讀者中心論接受美學翻譯觀強調文本的開放性和闡釋的不唯一性,強調了作為讀者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強調了譯文讀者的參照地位。認為譯文應顧及譯文讀者的反應效果,提出翻譯乃是文本與譯者的對話、視野融合之主張。這些觀點給翻譯尤其是文學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在承認接受美學理論對翻譯有啟發有價值的同時,也應正視其局限性,比如它在一定程度上否認了翻譯批評和認識的客觀基礎與標准。
⑼ 《比較文學概論》問答題為什麼說翻譯是一種創造性
你在翻譯他人的作品時,自然而然的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成分,這些成分或許會因為人為的某些原因使之與原本作者所要表達的某些意思相悖,或者說你用一種自認為合理的方式翻譯了作者的作品,結果卻曲解了原意,這就是一種創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