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原文出處

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原文出處

發布時間:2021-06-23 15:25:00

A. 這篇文言文出自哪裡

陶淵明《桃花源記》賞析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標志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陶淵明又是一位創新的先鋒。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註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並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賞析] 這是作者所寫《桃花源詩》前面的一篇小序。
文章描繪了一個既無剝削、又無壓迫、人人勞動、生活安寧、環境優美的理想社會。通過它,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和對這種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
本文語言質朴簡練,筆調細致流利,描繪逼真,令人如同身歷其境,藝術上的成就很高,不愧是一篇傳誦至今的名作。
[譯文] 晉朝太元年間,在武陵這個地方有個以捕魚為職業的人,有一次,他沿著一條溪水劃船行駛,忘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兩岸幾百步以內,中間沒有一棵雜樹,散發著清香的草又鮮艷又美麗,落下來的桃花瓣散亂在地上。漁人感到很奇異,就再向前行駛,想走完這片桃樹林子。
桃樹林的盡頭,是溪水的發源地,一到就看到一座山。山腳下有個小洞,好像有點發亮。漁人就棄船登岸,從洞口摸進去。開始極狹窄,只能通過一個人。又走了幾十步,突然感到開闊明朗。只見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齊,那裡有肥沃的土地,優美的池塘和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到處可以聽到。眾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男男女女的服裝,完全和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孩子全都愉快的自在逍遙。他們看到漁人,就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裡來。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們。有人就邀請他到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請他吃喝。村裡聽說來了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上代因為逃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親們來到這塊和外界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就此同外面的人斷了來往。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居然不知道有個漢朝,更不用說魏和晉了。漁人把自己的所見所聞一件一件地全都給他們說了,他們都驚奇感嘆。其餘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的家裡去,都拿出酒飯來招待他。漁人在洞里停留了幾天,才告辭回去。洞里的人囑咐他說:「不能對外面的人講這里的情形呀。」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他的船,就沿著先前經過的路,處處做上標記。回到郡里,漁人就到太守那裡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隨他去,尋找先前做好的標記,竟然迷失了方向,不能再找到那條道路。
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是個清高的人。他聽說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去尋找,沒有實現,不久,他就患病去世。以後就不再有去尋找桃花源的人了。

B.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出自哪裡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奮斗目標,對自己的生活制定個目標,用我們勤勞的雙手個智慧去創造我們美好的未來

C.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出自那裡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這是我們領導人提出的一個解決人民生活的主要的一個方針和政策。

D. 這句話出自哪本書

..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質本潔來還潔去。這兩句我知道。第一句出自《紅樓夢》《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迷賈政悲讖語》
第二句也出自《紅樓夢》《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
曹雪芹

E. 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我們要順應

: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十九大代表談保障和改善版民生 「必須始終把人民利權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必須多謀民生之利、

F. 三毛的這句話是出自哪裡的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荷西:你是不是一定要嫁個有錢人。
三毛:如果我不愛他,他是百萬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愛他,他是千萬富翁我也嫁。
荷西:。。。說來說去你還是要嫁有錢人。
三毛:也有例外的時候。
荷西:如果跟我呢?
三毛:那隻要吃得飽的錢也算了。
荷西思索了一下:你吃得多嗎?
三毛十分小心的回答:不多,不多,以後還可以少吃點。

《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描寫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時的所見所聞與撒哈拉的故事。
當地相識朋友的故事,每個故事都透露出這個隱忍女子對生活的熱愛和面對困難的堅定。由十幾篇精彩動人的散文結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飯店》,是三毛適應荒涼單調的沙漠生活後,重新拾筆的第一篇文章,從此之後,三毛便寫出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

G. 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堅持什麼的發展思想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鮮明回答了「依靠誰發展、為了誰發展」這一發展中的根本問題、原則問題,彰顯了黨熱愛人民、服務人民,堅持人民至上的立場和感情

H.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文出處

毛澤東——為了人民(根本目的),依靠人民(根本力量),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根本方法)

正確的認識只能來源於對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是一切認識的真正來源。只有通過深入群眾,調查了解群眾的呼聲和要求,把群眾的實踐轉化為領導者的認識,把群眾的智慧和經驗上升為領導者的決策,我們才能獲得正確反映客觀規律的真理性認識。領導者如果不從群眾的社會實踐中汲取營養,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符合客觀實際的科學決策。同樣,黨要實事求是地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也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實事求是是在實踐基礎上改造世界的過程,這一過程也只有通過「到群眾中去」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者改造世界的任務,只有充分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依靠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才能完成。為此,必須將從群眾中獲得的真理性認識回到群眾中去為群眾所掌握,成為千百萬人民群眾實踐的武器

I. 40年來,黨帶領人民創造了哪些美好生活(至少寫五個)

生活水平變好了,居住條件變好了,交通設施變好了,醫療條件變好了,人民福利提高了。

閱讀全文

與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原文出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