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刺客信條兄弟會,阻止西澤爾和紅衣主教見面怎麼找不到
繞著房子多找找 就在一個房子前面 面對著競技場,最好在房頂查找
❷ 花冠安琪兒的故事情節
蕾奧娜拉,她雖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但從小就十分精通劍法。有一天,帕多瓦領主的弟弟帕歐洛突然向蕾奧娜拉求婚,她極力反對,可父親已擅自答應了婚約。
在婚禮當天,有一位英俊瀟灑的異鄉人路過帕多瓦,他的馬沖進露天筵席中,蕾奧娜拉勇攔驚馬。可異鄉人看見蕾奧娜拉的容貌時,情不自禁地喊出:花冠貴夫人?令蕾奧娜拉疑惑萬分。
當天晚上蕾奧娜拉便解開了疑惑,原來,在義大利一直有一個傳說:只要誰拿到了綠寶石獅子這把寶劍,誰就是義大利國王。而傳說的關鍵在於里奧納多·達芬奇所畫的名畫花冠貴夫人中的少女上,而那位少女,就是蕾奧娜拉。
蕾奧娜拉決心探明自己傳奇命運的緣起,於是她剪掉長發,染成黑色,女扮男裝,化名雷歐,成為闖入她婚禮的異鄉人--法蘭克的隨從,前往達芬奇所在的佛羅倫薩。
一路上,雷歐逐漸了解到,法蘭克原本是拿波里的王子,因為拿波里被法國和西班牙吞並而從國外趕回故鄉。她對溫柔體貼的法蘭克漸生情愫,可法蘭克對雷歐的一切還一無所知,只是像對兄弟那樣對待雷歐,並暗戀著他只見過一次的花冠貴夫人。
一個雨夜,二人投宿於一間鄉間旅店。由於老闆娘的告密,使逃婚的蕾奧娜拉被抓,而隨後趕來的教皇的私生子--西澤爾·波爾金則挾持了已恢復女裝的蕾奧娜拉,並抓住了法蘭克王子。
西澤爾打算殺死法蘭克,強占蕾奧娜拉。在危急之時,法蘭克逃脫出來,並救出蕾奧娜拉。二人最終來到佛羅倫薩,見到達芬奇,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來蕾奧娜拉自小所帶的耳環才是問題的關鍵。但耳環必須是一對的,另一隻在哪裡呢?
達芬奇帶著蕾奧娜拉來到了羅馬,找到了另一隻解開謎團的耳環,它屬於西澤爾的妹妹--琉克勒茜,而同時,蕾奧娜拉落進了西澤爾的手裡。為救蕾奧娜拉,法蘭克不惜和西澤爾決斗,西澤爾在決斗之前的誓約酒里加入了毒葯,使法蘭克瀕臨死亡。為救法蘭克,蕾奧娜拉同意委身於西澤爾,但深愛著哥哥的琉克勒茜在千鈞一發之際趕來,說明了真相:根本沒有解葯。
蕾奧娜拉伺機帶著達芬奇與其發現的解毒水逃脫,救活了法蘭克。一行人來到了傳說中埋藏寶劍的地方,蕾奧娜拉用耳環開啟了機關,拔出了寶劍,被當地人視若神明,法蘭克也成了當地新的盜賊頭目。而與此同時,達芬奇卻發現統一義大利的關鍵不在寶劍,而在寶劍所封住的綠色結晶上,這種結晶可以成為致命的毒葯,也可以成為救人的靈葯。
蕾奧娜拉用綠色結晶製成的葯水救活了患有黑死病的少女,名聲大振,而與此同時,西澤爾亦用綠色結晶的粉末製成毒葯,攻城掠地。為了不使更多的人受到毒害,法蘭克與蕾奧娜拉決定偷走西澤爾所擁有的綠色結晶。但在行動中扮成雷歐的蕾奧娜拉被擒,法蘭克在羅馬盜賊頭目--歐蘿的幫助下,全身而退。法蘭克擔心蕾奧娜拉,獨自一人返回城內,但卻無功而返。西澤爾發現了雷歐的真實身份,向她求愛,遭到拒絕。
法蘭克綁架了西澤爾的父親--教皇亞歷山大9世作為人質交換雷歐。雷歐雖平安歸來,但作為誘餌假扮花冠貴夫人的歐蘿卻被捕了。在西澤爾的挑唆下,由於得不到法蘭克的愛而對蕾奧娜拉心生怨恨的歐蘿開始假扮花冠貴夫人破壞蕾奧娜拉的名聲。真正的蕾奧娜拉挺身而出時卻遭西澤爾逮捕,前來營救的法蘭克也未能倖免。此時,樞機主教朱利亞諾·第拉·羅貝雷出於利用目的,救了二人。
西澤爾向蕾奧娜拉提出一個請求:陪他去見法國國王路易十二,事後便不再追殺法蘭克。是時法蘭克正聯系反對西澤爾的士兵叛亂,為了分散西澤爾的注意力,蕾奧娜拉答應了,卻在返程中被西澤爾強行佔有。
得知西澤爾准備把綠色結晶投向法蘭克的故鄉--拿波里,蕾奧娜拉不惜冒生命危險,拔起寶劍,產生的震動使地表塌陷,綠色結晶被永遠地埋藏在地底。
再次拒絕西澤爾的蕾奧娜拉被迫喝下劇毒,法蘭克用最後一瓶綠晶水救活了她。是時羅馬熱病蔓延,西澤爾的靠山--教皇由於沒有了綠晶水而死去,波爾金皇朝土崩瓦解。蕾奧娜拉為了使法蘭克復國,當上了女教皇,然而當法蘭克得知自己加冕後,蕾奧娜拉將被終生軟禁之後,放棄了國家選擇了與蕾奧娜拉一起逃亡。
花冠貴夫人在歷史上消失了,但銀發少女的傳說卻在義大利的大地上永遠地流傳下去……
❸ 波爾金 西澤爾的資料
又叫愷撒·博爾吉亞,,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私生子,是個野心勃勃的極權主義者,極端殘忍冷酷,不擇手段,一生都想用暴力統治義大利甚至周邊國家。全義大利最令人恐懼的野心家、強權者和完美的陰謀製造家。
簡介
愷撒·博爾吉亞,生於1476年,死於1507年,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私生子,瓦倫蒂諾公爵,羅馬尼阿的主人,伊莫拉、福爾利、佩魯賈、皮奧姆比諾、比薩、盧卡、錫耶納等無數屬地的征服者,全義大利最令人恐懼的野心家、強權者和完美的陰謀製造家。14、15世紀的歐洲歷史上,再沒有第二個像他那樣背負如此之多惡名卻又為同時代人所同情並毫不吝惜地給予贊美的統治者。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這位被後世無數歷史學家斥為堪比尼祿、卡里古拉之流暴君甚至更殘酷邪惡的義大利大公,在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里,是作為最可效法的君主典範和義大利統一的破碎夢想反復出現的。馬基雅維利不吝筆墨地花費了整整一個章節來論述他生平的武功成就,並且飽含惋惜地認為,倘若不是「命運之異乎尋常的和極端的惡劣」,讓他在盛年之際染上重病,那麼他是極有可能完成他的雄心壯志,將義大利建造成為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國家。在其他各章節里,馬基雅維利也就君主所應該具有的品質和行為或多或少地論及愷撒和他的教皇父親(見第十一章《論教會的君主國》、第十三章《論援軍、混合軍和自己的軍隊》、第十七章《論殘酷與仁慈,被人愛戴是否強於使人畏懼》等)。在全文的最末,馬基雅維利呼籲當時佛羅倫薩的統治者美第奇家族順應時勢,奮發圖強,將義大利從蠻族手中解救出來時,這樣寫道:「雖然最近在某人身上一線光明閃過,使人們認為可能是上帝派來救贖義大利的,但後來他在事業正值高峰之時,卻被命運拋棄了。於是義大利似乎毫無生機,在等待任何一位能夠醫治她創傷,制止倫巴底的劫掠以及那不勒斯王國和托斯卡那勒索的人……」馬基雅維利所曾經寄予厚望的「某人」,顯然隱指愷撒·博爾吉亞。馬基雅維利將愷撒的失敗歸咎於命運的阻擾和他在推選教皇一事上的失策,但他同時又強調愷撒是「令人驚訝的曠世奇才」,「他的事跡應當像我所做的那樣把它擺出來,讓所有那些由於幸運或是依靠他人的軍隊而取得統治權的人們去效法。」「如果有人認為,為了在敵人面前確保他的新君主國的安全,有必要為自己爭取朋友,依靠武力或是欺詐而制勝,使人民對自己既愛戴又畏懼,使士兵們既服從又崇敬自己,消滅那些能夠或是有可能傷害自己的人們,以新的方式改革舊的制度,既嚴厲又親切,大度而且慷慨,滅除不忠誠的軍隊而創建一支新的軍隊,與各國的國王和君主們保持友好,使他們必須喜歡幫助你,或者即使想傷害你亦會猶豫不決——如果有人認為這一切都是必要的,那麼他不可能找到比公爵這個人的行動更鮮明的範例了。」 馬基雅維利以此對愷撒·博爾吉亞的一生作出了極其之高的評價。 為了更好的了解愷撒·博爾吉亞,有必要對他的家族、他的生平作一番簡略的回顧。由於缺乏完整的愷撒傳記,我所作的回顧也只能是依照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輔以伏爾泰和布克哈特的論著所述,所幸在公爵的作戰事跡方面,還沒有什麼較大的分歧意見。 西班牙裔教皇羅德里格·博爾吉亞於1492-1503年在位,當選教皇後他被稱為亞歷山大六世。他在歐洲歷史上以大肆斂財和為兒子所進行的處心積慮的謀奪而臭名昭著,但他卻並非這些劣跡的首創者,他的前任們諸如西克斯特四世、英諾森八世之流為他樹立了一個很壞的榜樣。西克斯特四世甚至為了兒子在教堂里謀害了美第奇家族的洛倫佐和朱利安兄弟,所幸那位佛羅倫薩的光榮洛倫佐從這場災難中幸運逃離並報了仇。出售聖職聚斂財富也是從西克斯特四世首開先河。亞歷山大與他的情婦育有五個子女,除了長子甘迪亞公爵喬瓦尼·博爾吉亞,次子愷撒·博爾吉亞,其下還有胡安、琉克勒齊亞(1480-1519年)和幼子喬夫里。琉克勒齊亞以美貌著稱,據說還是位頗具才氣的美人,對義大利的文化藝術事業很有熱情。在歐洲歷史上,比她的美貌和才華更令人側目的是她和兄長愷撒的不倫之戀。她前後出嫁過三次,又復三次被父兄從她的丈夫們手中奪走。她的第二任丈夫,阿拉貢家族的阿爾方索為愷撒所殺,第三任丈夫屬埃斯特家族,即費拉拉公爵阿爾方索一世。那時私生子似乎並不特別受人歧視,至少他們也能當上國王,比如阿拉貢家族的私生子費爾南多就曾經統治那不勒斯王國。而教皇有私生子似乎也非什麼驚人的醜事,西克斯特四世、英諾森八世莫不如此,由此可以想見那個時代的教廷有多麼荒淫無恥。 由於教皇國在義大利的政權體系中處於極其特殊的地位,當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決定提高他的兒子愷撒的權力地位時,他就面臨著重重困難,首先他既不能使他的兒子成為任何一個不屬教會管轄的國家的君主,亦不能拿走屬於教會管轄的國家給予愷撒,以免遭致強大的米蘭公爵(此時是斯福爾查家族的摩爾人路易統治著米蘭)和威尼斯人的反對。除此之外,軍隊的掌握權盡歸羅馬貴族奧爾西尼和科隆納兩大家族以及他們的追隨者之手,他們被稱為「教皇的手銬」,長期以來蔑視教皇並鉗制著教皇勢力的擴張,因此亞歷山大不可能信賴他們。在路易十二基於政治方面的原因急需離婚,以及他對米蘭公爵領地的興趣,而表現出與教皇結盟的意願之後,亞歷山大也就欣然同意了。愷撒受命把准許離婚的教皇諭旨帶到法國,並就法國的征服計劃同法國國王談判。愷撒在路易十二保證他能得到瓦倫蒂諾公爵領地,一個100名全副武裝的騎兵連,2萬利弗的年金以及讓他娶納瓦爾國王的妹妹(路易十二的表妹)的允諾後,才離開羅馬。教皇同時給他的兒子和法國國王以特許狀,特許前者離開聖職,後者離開妻子。在這之前,愷撒原本是西班牙巴倫西亞的大主教和樞機主教。於是路易十二在威尼斯人的幫助和亞歷山大教皇的同意下進入義大利,開始他征服米蘭和那不勒斯的計劃。而路易一到米蘭,教皇就向他借兵去攻打羅馬尼阿,以為他的兒子掙得一頂王冠。愷撒在1499年(24歲時)開始征服羅馬尼阿,既而鏟除奧爾西尼和科隆納家族、削弱羅馬貴族門閥的勢力,然後武力與計謀並用,進一步吞並福爾利、法恩扎、里米尼、伊莫拉和皮昂比諾、烏爾比諾**等地,及至1503年教皇去世時,他已經實際上成為教皇國、整個羅馬尼阿和包括佩魯賈、皮奧姆比諾、比薩、盧卡和錫耶納在內的義大利廣大領土的主人,剩下的只有托斯卡納、米蘭(法國佔領)、威尼斯、那不勒斯(為斐迪南和路易十二所瓜分)、熱那亞(法國佔領)等少數大公國領地……在這一過程中,誠然伴隨著無數的陰謀、欺詐、屠殺、背信、毒害:愷撒對羅馬貴族集團的籠絡、分化和進而鏟除;對卡梅里諾城領主的欺騙和絞殺;血腥的西尼加利亞陷阱;派遣冷酷機敏的雷米諾整頓羅馬尼阿秩序,之後復將其腰斬示眾以安撫民心的鐵血手腕;以及為了奪取教廷旗官和最高軍事長官的職位,對長兄甘迪亞公爵的謀害;對姻弟兄的謀害和對其領地的強占;對樞機主教和反對派們的毒殺;等等。 **福爾利、伊莫拉屬於里阿里奧家族,法恩扎、里米尼當時置於威尼斯人保護之下,皮昂比諾是托斯卡納城市,烏爾比諾是古代烏爾比諾公爵領地的首府,1631年並入教皇國。 如上所述,前四項行為並不能構成公爵的罪證,相反的,它們是一位有卓越才智和宏遠抱負的人開辟前路所必將採取的一切手段。對於愷撒而言,在當時那種情勢下,除此之外不能寄希望於其他手段。即便在孔孟之學奉為王道的古中國,許多英主明君在登上王座之前都曾或遠或近地循行著愷撒的道路。歷史證明不是「道德支配政治」,而是權力決定道德。「許多人曾經幻想那從未有人見過更沒有知道曾經在哪裡存在過的共和國和君主國。可是從人們實際上怎樣生活到人們應當怎樣生活,其距離是如此之大,以致一個人要是為了應當怎樣而忘記了實際怎樣,那麼他不但無法生存,而且會自取滅亡。」誠如馬基雅維利所言,君主具有人們通常所說的那些美德,諸如誠實、慷慨、守信、仁慈等等,當然是值得贊揚的,然而君主之為君主,其首要的任務是維護自己的政權和國家,在這樣的意義上,君主擁有善良的品行受人贊揚固然是好事,但君主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擁有所有善良的品行。君主固然應該避免那些可能導致亡國的罪行,但如果某些惡行可以挽救國家的話,君主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它們可能受到責備而良心不安。總而言之,「目的總是為手段辯護」。 人們可以詬責公爵的,僅僅可能是一些更隱蔽但卻證據確鑿、甚至完全只涉及到個人品德或利益方向的行為:他用來孤立父親、謀害弟兄、姻弟兄和其他親屬或廷臣的方式;他與妹妹琉克勒齊亞的亂倫;他縱容軍隊在佔領地的破壞、掠奪和虐待,彼得羅·阿爾塞俄尼據此指斥「西班牙籍人的特點是只關心西班牙人而不關心義大利人的利益和幸福」;更甚的是,他夥同他的父親出賣聖職、兜售免罪券、毒殺教會高級僧侶大肆斂財的惡行,威尼斯大使保羅·卡佩洛在1500年宣稱「每夜都發現四五個人被謀殺,其中有主教、高級教士等人,整個羅馬都戰戰兢兢,懼遭公爵毒手。」愷撒的殘酷、貪婪都至足過分,這些令人皺眉的邪惡的品質與他天性中那些勇敢、果斷、堅強而有才華的品質融合在一起,使他成為一個至足矛盾的人。即便我們認為他在教皇國消滅那些小暴君使他贏得的完全是同情,即使那支由義大利的精銳官兵組成的,有列奧納多·達·芬奇作總機械設計師,在1503年和他同命運的軍隊是他的遠大計劃的證明,可上述事實仍然具有不合理和完全不能解釋的性質,尤其是他對新得到的國家雖仍想予以保持和統治,但卻又加以破壞和虐待。
編輯本段愷撒的最終目的
在他的統治的最後幾個月里,當他已經在西尼加利亞謀殺了雇傭兵隊長,和實際成為教皇國的主人時,他的左右給人以謙虛的回答:大公本心只要平服那些反對黨和暴君們,而這一切都只是為了教會的利益;至大公本人,除羅馬尼阿的君主身份外,別無所求,而且由於他為以後的教皇們除去了奧爾西尼和科隆納兩大家族,他已經得到了他們的感激(見馬基雅維利《全集》,米蘭版第五卷)。但顯然沒有人相信這是他的最終目的。亞歷山大本人在和威尼斯大使的一次談話中,把他的兒子託付給威尼斯保護時說:「我將設法使教皇政府將來有一天或者屬於他或者屬於你們。」他父親的話足以證明他對教皇寶座的冀望。此外,在埃科爾·斯特羅齊的詩篇中也主要談到了這點(「他也曾想望父親寶座的崇高榮譽」),但有時也暗示他對全義大利最高統治權的屬望(「有朝一日,亞歷山大的後裔將會來到,為義大利立法,恢復他的黃金時代。」)。綜上,似乎可以得出結論:作為世俗的統治者,愷撒有最遠大的計劃,「他為取得更大的光榮而放棄了聖職(指他的樞機主教的職位)的光榮」。據此,瑞士史學家布克哈特作出了一個推斷:在亞歷山大死後,無論愷撒是否被選為教皇,他將不惜任何代價來佔有這個教皇國家,而在他犯了種種重大罪行之後,即使他作為教皇也不能永遠這樣佔有下去卻是不容懷疑的。如果說有任何人能夠使教皇屬邦世俗化,則他正是此人,而為了保持住這些屬邦,他必將被迫這樣做。如果我們沒有深受欺騙,那麼這就是馬基雅維利對於這個重大的罪犯抱有隱秘的同情的真正理由;除愷撒外,不能希望任何人「從傷口裡抽出刀來」,換言之就是不能希望消滅這個教皇政權,這是一切外國干涉和所有使義大利分裂的根源。(見雅各布·布克哈特《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 無論怎樣努力,命運最終還是拋棄了愷撒。在他堅定無情、朝向自己的野心與想望一步步靠近時,亞歷山大教皇突患熱病辭世。據馬基雅維利所說,愷撒已經預見到他父親去世時可能發生的一切變故並已作周全應對,只是他萬萬沒有預料到的是,父親死時他自己也已經是病入膏肓了。在他的背後,只有羅馬尼阿是堅固的,其他一切都處於風雨飄搖中。假如他身體康健的話,我相信公爵仍然能夠憑借自己的力量度過這一次危機。但是,惡劣的局勢急劇改變了博爾吉亞家族的命運。宿敵朱利奧二世當選為新教皇,繼而羅馬爆發動亂,科隆納家族和奧爾西尼家族的人武裝返回羅馬,被佔領的城市也紛紛起來反對他,朋友、親戚、同盟者,沒過多久就都離棄了他,就像他過去離棄過他們一樣。他信賴的科爾多瓦的貢薩爾弗把他當作俘虜解送到西班牙。路易十二剝奪了他的瓦倫蒂諾公爵領地和年金。最後,他孤身逃亡到納瓦爾,在那裡得到他內弟的庇護,率領了納瓦爾國王的一支軍隊。他在一次性質可疑的戰役中死去。年僅三十二歲的愷撒·博爾吉亞就這樣結束了輝煌、恐怖而又悲劇的一生。他手握著武器戰斗到了最後一刻。 在他短促的一生中,他拚命緊攥權力,無論是出於野心,還是統一義大利的宏願,最終權力卻又背叛了他。 我無法想像,當數支長矛刺入他的脊背,當他跌落馬鞍,烏黑的長發沾滿泥土,奄奄一息之際,他在想著什麼?他迷濛的雙眼又望見了什麼?是地中海畔美麗的義大利,是他的琉克勒齊亞,還是一生的戎馬倥傯,他的雄心、光榮和夢想? 「死者朝天的面孔仍然是美麗的,他死了和活著一樣,從不畏懼,也從不後悔。」 即使在僅有極少量篇幅論及此段歷史且辭鋒銳利的《風俗論》中,伏爾泰也以他一貫嚴厲而因此更顯難得的態度這樣寫道:他在拘押期間仍然沒有喪失的,不是一種德行,而是一種為惡人和偉人所共有的品質——勇敢……他被人殺死時手執武器。他的死是光榮的,我們在這段歷史過程中看到的只是一些合法的君王和有德行的人在殺人犯的手下喪生。 當我們回過頭來評價公爵的一生時,盡管後世輿論和史學界對公爵的詬責遠多於對他的肯定,我們仍然能從中找到一些閃光點,即便他們認為,那並不是出於愷撒·博爾吉亞的本意。也就是說行善或者帶來任何積極的後果,並不是愷撒謀取權力和領地的真正目的。 伏爾泰承認,羅馬曾有一時短暫的強盛地位,還應歸功於他(原文中指亞歷山大六世,但教皇與其子在很多時候是同一概念),是他使他的繼承者們能夠在某些時候保持義大利的平衡。對教廷來說,他的罪惡行為比以前許多靠宗教的武器支持的教皇的精明強干,要有用得多。馬基雅維利說得更坦率直白:「雖然他(同上)的意圖並不是為了壯大教會的勢力,而只是為了壯大公爵的勢力,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卻使得教會強大了起來。在他去世之後,公爵也被消滅了,而教會則成了他的勞動果實的繼承者。」在朱利奧二世做了教皇之後,教會的勢力已經如此強大,他保有整個羅馬尼阿,羅馬的貴族們已經被彈壓了,而那些黨派則在愷撒所施加的打擊之下被消滅了。長期以來,羅馬貴族在教廷中心的權力代言人樞機主教在羅馬城內外培植他們自己的黨羽勢力,而其他貴族則被迫起來自衛。貴族之間的騷亂與紛爭都是由教會高級僧侶們的野心所引起來的。但是亞歷山大的繼任者們利用前人的勞動成果盡力削弱了這些紛爭根源造成的惡劣影響。 最後,我想把羅馬皇帝尤里安的臨終遺言贈予愷撒,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也是一位叛教者,盡管性質截然不同。 「如果說我沒能實現我想做的一切,那麼,請人們不要忘記,人世間的事情是由命運的力量掌管的。現在,我在感謝永恆之神,因為他沒有讓我死於長期患病,沒有讓我死在劊子手或惡人歹徒的屠刀下,而是死在戰場上,死於風華正茂的年華,死在許多功勛尚沒有建立之時……」 他作為一個誠實的借債者把生命歸還給了大自然。愷撒倘若不能像愷撒一樣活著,作為,那麼他便註定將以這樣一種方式死去。 不為愷撒,寧為虛無。
❹ 愷撒·博爾吉亞的相關書籍
《君主論》(The Prince),作者:尼科洛·馬基雅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1469-1527)。
馬基雅維利是第一個使政治學獨立,同倫理家徹底分家的人,有資產階級政治學奠基人之稱。在馬基雅維利面前,愷撒·博爾吉亞作為一個「全新的君主」登場。他認為愷撒為了紮根自己的地位,採取了各種措施,做到了一個明智的人所能做到的一切。對於一位「新君主」來說,愷撒的行為是典範並且是值得效法的。《君主論》使馬基雅維利身後獲得舉世周知的名聲。此書在馬基雅維利里死後五年即1532年印行,從西方到東方,在宗教界、政界、學術領域和社會上廣泛地引起各種強烈的反響。在20世紀80年代被西方國家一些輿論界列為當代最有影響的世界十大名著之一。該書論述了君主應該怎樣進行統治和維持,認為軍隊是一切國家的主要基礎,君主要擁有自己的軍隊,並應靠殘暴和訛詐取勝。認為君王在統治之時要以實力原則,不擇手段去實現自己的目的,同時要效法狐狸與獅子,有狐狸的狡猾,獅子的勇猛。被稱為邪惡的聖經,是很多君主的床頭或身上必帶書。 《Cesare Borgia》(1950年)
作者:Gusravo Sacerdote(1867-1948)
這是研究義大利史所用的最重要的基本文獻和義大利人名事典,也是書目繁多的愷撒·博爾吉亞相關資料中評價最高的傳記之一。此書的特點是,把最大限度所能搜集到的龐大歷史資料都收錄在冊。關於愷撒的資料多是由同年代人,比如Burchard或Gucciardini等抱有諸多偏見的記述。 ⒈《The Life of Cesare Borgia》(1912年)
作者:拉斐爾·薩巴蒂尼(Rafael Sabatini 1875-1950),義大利文/英文浪漫和冒險小說作家。
背負著叛國,亂倫,謀殺等罪名的愷撒·博爾吉亞,在他死後的近五個世紀,他的名聲還是投下了一個邪惡的影子。然而,這是一個令人著迷的男人,他啟發了馬基雅維利寫下《君主論》,並被其視為君主的典範。
在他佔領義大利的短暫時間內,他嚇壞了他的同時代人。他的遠大的抱負以及為所欲為,使之成為當時義大利人最擔心、最憎恨、最嫉妒的人。年僅31歲就去世的愷撒·博爾吉亞,他的故事可以和希臘悲劇相媲美。
⒉《家族》(The Family,2010年)
作者:馬里奧·普佐、卡羅爾·基諾。
本書為《教父》作者馬里奧·普佐未完成的遺作,由他的好友卡羅爾·基諾續寫完成,講述了出過兩任教皇和許多政治及宗教領袖的波吉亞家族的一段歷史。道貌岸然文藝復興教皇化身最邪惡「黑幫教父」,以最聖潔外貌施行最污穢統治的罪惡世家傳奇,再現義大利歷史上第一代黑手黨家族恩怨情仇。羅德里戈·波吉亞——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文藝復興時期最具爭議的教皇,權力無人能敵,然而權力斗爭無休無止,他面臨著各方的威脅。在極力恢復天主教教會的光輝形象、統一義大利城邦之時,他也在為鞏固和增強家族的勢力而費心籌劃,同時幫助他的子女尋找人生的方向。遺憾的是,他的權力和愛未能讓子女脫離厄運,他的規劃反而使波吉亞家族在親人之愛和各自無法抗拒的慾望之間飽受掙扎。本書不僅是被稱為「家族犯罪源頭」的波吉亞家族的興衰史,也是一幅十五世紀宗教、政治、軍事斗爭的宏偉畫卷。
3《天之熾》 江南 歐美:《傳奇家族博爾吉亞》(BORGIA),4卷連載中,由金牌寫手亞歷山德羅·喬多洛斯基(Alexandro Jodorowsky)和義大利情色藝術家米羅`曼納拉(Milo Manara)合著,由Albin Michel公司發行。
日本:《凱撒·破壞與創造者》,8卷連載中,作者:物領冬實。類型:青漫。
日本:《花冠安琪兒》(1993年),7卷完結,作者:齊藤千惠,以及其短片故事集《戀物語》中的Vol.10。類型:少女漫畫
日本:《禁斷毒天使》(2010年),12卷完結,作者:冰栗優。類型:耽美BL。 《風玫瑰》,作者:滄月,江南。
《荊棘王座》,《漫客·小說繪》已經成坑,作者:江南
《尋找前世之旅》,作者:vivibear
❺ 關於毒葯公爵西澤爾的歷史
愷撒·博爾吉亞,,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私生子,是個野心勃勃的極權主義者,極端殘忍冷酷,不擇手段,一生都想用暴力統治義大利甚至周邊國家。全義大利最令人恐懼的野心家、強權者和完美的陰謀製造家。
簡介
愷撒·博爾吉亞,生於1476年,死於1507年,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私生子,瓦倫蒂諾公爵,羅馬尼阿的主人,伊莫拉、福爾利、佩魯賈、皮奧姆比諾、比薩、盧卡、錫耶納等無數屬地的征服者,全義大利最令人恐懼的野心家、強權者和完美的陰謀製造家。14、15世紀的歐洲歷史上,再沒有第二個像他那樣背負如此之多惡名卻又為同時代人所同情並毫不吝惜地給予贊美的統治者。
人物生平
這位被後世無數歷史學家斥為堪比尼祿、卡里古拉之流暴君甚至更殘酷邪惡的義大利大公,在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里,是作為最可效法的君主典範和義大利統一的破碎夢想反復出現的。馬基雅維利不吝筆墨地花費了整整一個章節來論述他生平的武功成就,並且飽含惋惜地認為,倘若不是「命運之異乎尋常的和極端的惡劣」,讓他在盛年之際染上重病,那麼他是極有可能完成他的雄心壯志,將義大利建造成為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國家。在其他各章節里,馬基雅維利也就君主所應該具有的品質和行為或多或少地論及愷撒和他的教皇父親(見第十一章《論教會的君主國》、第十三章《論援軍、混合軍和自己的軍隊》、第十七章《論殘酷與仁慈,被人愛戴是否強於使人畏懼》等)。在全文的最末,馬基雅維利呼籲當時佛羅倫薩的統治者美第奇家族順應時勢,奮發圖強,將義大利從蠻族手中解救出來時,這樣寫道:「雖然最近在某人身上一線光明閃過,使人們認為可能是上帝派來救贖義大利的,但後來他在事業正值高峰之時,卻被命運拋棄了。於是義大利似乎毫無生機,在等待任何一位能夠醫治她創傷,制止倫巴底的劫掠以及那不勒斯王國和托斯卡那勒索的人……」馬基雅維利所曾經寄予厚望的「某人」,顯然隱指愷撒·博爾吉亞。馬基雅維利將愷撒的失敗歸咎於命運的阻擾和他在推選教皇一事上的失策,但他同時又強調愷撒是「令人驚訝的曠世奇才」,「他的事跡應當像我所做的那樣把它擺出來,讓所有那些由於幸運或是依靠他人的軍隊而取得統治權的人們去效法。」「如果有人認為,為了在敵人面前確保他的新君主國的安全,有必要為自己爭取朋友,依靠武力或是欺詐而制勝,使人民對自己既愛戴又畏懼,使士兵們既服從又崇敬自己,消滅那些能夠或是有可能傷害自己的人們,以新的方式改革舊的制度,既嚴厲又親切,大度而且慷慨,滅除不忠誠的軍隊而創建一支新的軍隊,與各國的國王和君主們保持友好,使他們必須喜歡幫助你,或者即使想傷害你亦會猶豫不決——如果有人認為這一切都是必要的,那麼他不可能找到比公爵這個人的行動更鮮明的範例了。」 馬基雅維利以此對愷撒·博爾吉亞的一生作出了極其之高的評價。 為了更好的了解愷撒·博爾吉亞,有必要對他的家族、他的生平作一番簡略的回顧。由於缺乏完整的愷撒傳記,我所作的回顧也只能是依照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輔以伏爾泰和布克哈特的論著所述,所幸在公爵的作戰事跡方面,還沒有什麼較大的分歧意見。 西班牙裔教皇羅德里格·博爾吉亞於1492-1503年在位,當選教皇後他被稱為亞歷山大六世。他在歐洲歷史上以大肆斂財和為兒子所進行的處心積慮的謀奪而臭名昭著,但他卻並非這些劣跡的首創者,他的前任們諸如西克斯特四世、英諾森八世之流為他樹立了一個很壞的榜樣。西克斯特四世甚至為了兒子在教堂里謀害了美第奇家族的洛倫佐和朱利安兄弟,所幸那位佛羅倫薩的光榮洛倫佐從這場災難中幸運逃離並報了仇。出售聖職聚斂財富也是從西克斯特四世首開先河。亞歷山大與他的情婦育有五個子女,除了長子甘迪亞公爵喬瓦尼·博爾吉亞,次子愷撒·博爾吉亞,其下還有胡安、琉克勒齊亞(1480-1519年)和幼子喬夫里。琉克勒齊亞以美貌著稱,據說還是位頗具才氣的美人,對義大利的文化藝術事業很有熱情。在歐洲歷史上,比她的美貌和才華更令人側目的是她和兄長愷撒的不倫之戀。她前後出嫁過三次,又復三次被父兄從她的丈夫們手中奪走。她的第二任丈夫,阿拉貢家族的阿爾方索為愷撒所殺,第三任丈夫屬埃斯特家族,即費拉拉公爵阿爾方索一世。那時私生子似乎並不特別受人歧視,至少他們也能當上國王,比如阿拉貢家族的私生子費爾南多就曾經統治那不勒斯王國。而教皇有私生子似乎也非什麼驚人的醜事,西克斯特四世、英諾森八世莫不如此,由此可以想見那個時代的教廷有多麼荒淫無恥。 由於教皇國在義大利的政權體系中處於極其特殊的地位,當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決定提高他的兒子愷撒的權力地位時,他就面臨著重重困難,首先他既不能使他的兒子成為任何一個不屬教會管轄的國家的君主,亦不能拿走屬於教會管轄的國家給予愷撒,以免遭致強大的米蘭公爵(此時是斯福爾查家族的摩爾人路易統治著米蘭)和威尼斯人的反對。除此之外,軍隊的掌握權盡歸羅馬貴族奧爾西尼和科隆納兩大家族以及他們的追隨者之手,他們被稱為「教皇的手銬」,長期以來蔑視教皇並鉗制著教皇勢力的擴張,因此亞歷山大不可能信賴他們。在路易十二基於政治方面的原因急需離婚,以及他對米蘭公爵領地的興趣,而表現出與教皇結盟的意願之後,亞歷山大也就欣然同意了。愷撒受命把准許離婚的教皇諭旨帶到法國,並就法國的征服計劃同法國國王談判。愷撒在路易十二保證他能得到瓦倫蒂諾公爵領地,一個100名全副武裝的騎兵連,2萬利弗的年金以及讓他娶納瓦爾國王的妹妹(路易十二的表妹)的允諾後,才離開羅馬。教皇同時給他的兒子和法國國王以特許狀,特許前者離開聖職,後者離開妻子。在這之前,愷撒原本是西班牙巴倫西亞的大主教和樞機主教。於是路易十二在威尼斯人的幫助和亞歷山大教皇的同意下進入義大利,開始他征服米蘭和那不勒斯的計劃。而路易一到米蘭,教皇就向他借兵去攻打羅馬尼阿,以為他的兒子掙得一頂王冠。愷撒在1499年(24歲時)開始征服羅馬尼阿,既而鏟除奧爾西尼和科隆納家族、削弱羅馬貴族門閥的勢力,然後武力與計謀並用,進一步吞並福爾利、法恩扎、里米尼、伊莫拉和皮昂比諾、烏爾比諾**等地,及至1503年教皇去世時,他已經實際上成為教皇國、整個羅馬尼阿和包括佩魯賈、皮奧姆比諾、比薩、盧卡和錫耶納在內的義大利廣大領土的主人,剩下的只有托斯卡納、米蘭(法國佔領)、威尼斯、那不勒斯(為斐迪南和路易十二所瓜分)、熱那亞(法國佔領)等少數大公國領地……在這一過程中,誠然伴隨著無數的陰謀、欺詐、屠殺、背信、毒害:愷撒對羅馬貴族集團的籠絡、分化和進而鏟除;對卡梅里諾城領主的欺騙和絞殺;血腥的西尼加利亞陷阱;派遣冷酷機敏的雷米諾整頓羅馬尼阿秩序,之後復將其腰斬示眾以安撫民心的鐵血手腕;以及為了奪取教廷旗官和最高軍事長官的職位,對長兄甘迪亞公爵的謀害;對姻弟兄的謀害和對其領地的強占;對樞機主教和反對派們的毒殺;等等。 **福爾利、伊莫拉屬於里阿里奧家族,法恩扎、里米尼當時置於威尼斯人保護之下,皮昂比諾是托斯卡納城市,烏爾比諾是古代烏爾比諾公爵領地的首府,1631年並入教皇國。 如上所述,前四項行為並不能構成公爵的罪證,相反的,它們是一位有卓越才智和宏遠抱負的人開辟前路所必將採取的一切手段。對於愷撒而言,在當時那種情勢下,除此之外不能寄希望於其他手段。即便在孔孟之學奉為王道的古中國,許多英主明君在登上王座之前都曾或遠或近地循行著愷撒的道路。歷史證明不是「道德支配政治」,而是權力決定道德。「許多人曾經幻想那從未有人見過更沒有知道曾經在哪裡存在過的共和國和君主國。可是從人們實際上怎樣生活到人們應當怎樣生活,其距離是如此之大,以致一個人要是為了應當怎樣而忘記了實際怎樣,那麼他不但無法生存,而且會自取滅亡。」誠如馬基雅維利所言,君主具有人們通常所說的那些美德,諸如誠實、慷慨、守信、仁慈等等,當然是值得贊揚的,然而君主之為君主,其首要的任務是維護自己的政權和國家,在這樣的意義上,君主擁有善良的品行受人贊揚固然是好事,但君主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擁有所有善良的品行。君主固然應該避免那些可能導致亡國的罪行,但如果某些惡行可以挽救國家的話,君主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它們可能受到責備而良心不安。總而言之,「目的總是為手段辯護」。 人們可以詬責公爵的,僅僅可能是一些更隱蔽但卻證據確鑿、甚至完全只涉及到個人品德或利益方向的行為:他用來孤立父親、謀害弟兄、姻弟兄和其他親屬或廷臣的方式;他與妹妹琉克勒齊亞的亂倫;他縱容軍隊在佔領地的破壞、掠奪和虐待,彼得羅·阿爾塞俄尼據此指斥「西班牙籍人的特點是只關心西班牙人而不關心義大利人的利益和幸福」;更甚的是,他夥同他的父親出賣聖職、兜售免罪券、毒殺教會高級僧侶大肆斂財的惡行,威尼斯大使保羅·卡佩洛在1500年宣稱「每夜都發現四五個人被謀殺,其中有主教、高級教士等人,整個羅馬都戰戰兢兢,懼遭公爵毒手。」愷撒的殘酷、貪婪都至足過分,這些令人皺眉的邪惡的品質與他天性中那些勇敢、果斷、堅強而有才華的品質融合在一起,使他成為一個至足矛盾的人。即便我們認為他在教皇國消滅那些小暴君使他贏得的完全是同情,即使那支由義大利的精銳官兵組成的,有列奧納多·達·芬奇作總機械設計師,在1503年和他同命運的軍隊是他的遠大計劃的證明,可上述事實仍然具有不合理和完全不能解釋的性質,尤其是他對新得到的國家雖仍想予以保持和統治,但卻又加以破壞和虐待。
愷撒的最終目的
在他的統治的最後幾個月里,當他已經在西尼加利亞謀殺了雇傭兵隊長,和實際成為教皇國的主人時,他的左右給人以謙虛的回答:大公本心只要平服那些反對黨和暴君們,而這一切都只是為了教會的利益;至大公本人,除羅馬尼阿的君主身份外,別無所求,而且由於他為以後的教皇們除去了奧爾西尼和科隆納兩大家族,他已經得到了他們的感激(見馬基雅維利《全集》,米蘭版第五卷)。但顯然沒有人相信這是他的最終目的。亞歷山大本人在和威尼斯大使的一次談話中,把他的兒子託付給威尼斯保護時說:「我將設法使教皇政府將來有一天或者屬於他或者屬於你們。」他父親的話足以證明他對教皇寶座的冀望。此外,在埃科爾·斯特羅齊的詩篇中也主要談到了這點(「他也曾想望父親寶座的崇高榮譽」),但有時也暗示他對全義大利最高統治權的屬望(「有朝一日,亞歷山大的後裔將會來到,為義大利立法,恢復他的黃金時代。」)。綜上,似乎可以得出結論:作為世俗的統治者,愷撒有最遠大的計劃,「他為取得更大的光榮而放棄了聖職(指他的樞機主教的職位)的光榮」。據此,瑞士史學家布克哈特作出了一個推斷:在亞歷山大死後,無論愷撒是否被選為教皇,他將不惜任何代價來佔有這個教皇國家,而在他犯了種種重大罪行之後,即使他作為教皇也不能永遠這樣佔有下去卻是不容懷疑的。如果說有任何人能夠使教皇屬邦世俗化,則他正是此人,而為了保持住這些屬邦,他必將被迫這樣做。如果我們沒有深受欺騙,那麼這就是馬基雅維利對於這個重大的罪犯抱有隱秘的同情的真正理由;除愷撒外,不能希望任何人「從傷口裡抽出刀來」,換言之就是不能希望消滅這個教皇政權,這是一切外國干涉和所有使義大利分裂的根源。(見雅各布·布克哈特《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 無論怎樣努力,命運最終還是拋棄了愷撒。在他堅定無情、朝向自己的野心與想望一步步靠近時,亞歷山大教皇突患熱病辭世。據馬基雅維利所說,愷撒已經預見到他父親去世時可能發生的一切變故並已作周全應對,只是他萬萬沒有預料到的是,父親死時他自己也已經是病入膏肓了。在他的背後,只有羅馬尼阿是堅固的,其他一切都處於風雨飄搖中。假如他身體康健的話,我相信公爵仍然能夠憑借自己的力量度過這一次危機。但是,惡劣的局勢急劇改變了博爾吉亞家族的命運。宿敵朱利奧二世當選為新教皇,繼而羅馬爆發動亂,科隆納家族和奧爾西尼家族的人武裝返回羅馬,被佔領的城市也紛紛起來反對他,朋友、親戚、同盟者,沒過多久就都離棄了他,就像他過去離棄過他們一樣。他信賴的科爾多瓦的貢薩爾弗把他當作俘虜解送到西班牙。路易十二剝奪了他的瓦倫蒂諾公爵領地和年金。最後,他孤身逃亡到納瓦爾,在那裡得到他內弟的庇護,率領了納瓦爾國王的一支軍隊。他在一次性質可疑的戰役中死去。年僅三十二歲的愷撒·博爾吉亞就這樣結束了輝煌、恐怖而又悲劇的一生。他手握著武器戰斗到了最後一刻。
在他短促的一生中,他拚命緊攥權力,無論是出於野心,還是統一義大利的宏願,最終權力卻又背叛了他
我無法想像,當數支長矛刺入他的脊背,當他跌落馬鞍,烏黑的長發沾滿泥土,奄奄一息之際,他在想著什麼?他迷濛的雙眼又望見了什麼?是地中海畔美麗的義大利,是他的琉克勒齊亞,還是一生的戎馬倥傯,他的雄心、光榮和夢想? 「死者朝天的面孔仍然是美麗的,他死了和活著一樣,從不畏懼,也從不後悔。」 即使在僅有極少量篇幅論及此段歷史且辭鋒銳利的《風俗論》中,伏爾泰也以他一貫嚴厲而因此更顯難得的態度這樣寫道:他在拘押期間仍然沒有喪失的,不是一種德行,而是一種為惡人和偉人所共有的品質——勇敢……他被人殺死時手執武器。他的死是光榮的,我們在這段歷史過程中看到的只是一些合法的君王和有德行的人在殺人犯的手下喪生。
當我們回過頭來評價公爵的一生時,盡管後世輿論和史學界對公爵的詬責遠多於對他的肯定,我們仍然能從中找到一些閃光點,即便他們認為,那並不是出於愷撒·博爾吉亞的本意。也就是說行善或者帶來任何積極的後果,並不是愷撒謀取權力和領地的真正目的。 伏爾泰承認,羅馬曾有一時短暫的強盛地位,還應歸功於他(原文中指亞歷山大六世,但教皇與其子在很多時候是同一概念),是他使他的繼承者們能夠在某些時候保持義大利的平衡。對教廷來說,他的罪惡行為比以前許多靠宗教的武器支持的教皇的精明強干,要有用得多。馬基雅維利說得更坦率直白:「雖然他(同上)的意圖並不是為了壯大教會的勢力,而只是為了壯大公爵的勢力,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卻使得教會強大了起來。在他去世之後,公爵也被消滅了,而教會則成了他的勞動果實的繼承者。」在朱利奧二世做了教皇之後,教會的勢力已經如此強大,他保有整個羅馬尼阿,羅馬的貴族們已經被彈壓了,而那些黨派則在愷撒所施加的打擊之下被消滅了。長期以來,羅馬貴族在教廷中心的權力代言人樞機主教在羅馬城內外培植他們自己的黨羽勢力,而其他貴族則被迫起來自衛。貴族之間的騷亂與紛爭都是由教會高級僧侶們的野心所引起來的。但是亞歷山大的繼任者們利用前人的勞動成果盡力削弱了這些紛爭根源造成的惡劣影響。 最後,我想把羅馬皇帝尤里安的臨終遺言贈予愷撒,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也是一位叛教者,盡管性質截然不同。
「如果說我沒能實現我想做的一切,那麼,請人們不要忘記,人世間的事情是由命運的力量掌管的。現在,我在感謝永恆之神,因為他沒有讓我死於長期患病,沒有讓我死在劊子手或惡人歹徒的屠刀下,而是死在戰場上,死於風華正茂的年華,死在許多功勛尚沒有建立之時……」
他作為一個誠實的借債者把生命歸還給了大自然。愷撒倘若不能像愷撒一樣活著,作為,那麼他便註定將以這樣一種方式死去。
不為愷撒,寧為虛無。
❻ 刺客信條兄弟會 說什麼破壞紅衣教主與西澤爾的什麼 我到了那個區域可是找不到他們。
你是不是把劇情給略過了啊,他們應該在聖天使堡樓頂的一間房子里了
❼ 刺客信條兄弟會破壞西澤爾和紅衣主教的見面怎麼過
在廢墟里,跟蹤主教到斗獸場,使用金蘋果。
❽ 刺客信條2 Ezio手上有幾個蘋果呢我想看看有多少的刺客白痴。。。
蘋果有很多,但Ezio曾經是有1個...但現在一個都沒了(樓主先別罵,我解釋一下)一開始我也認為是兩個,二代里拿了一個,兄弟會里又在梵蒂岡拿了一個但後來才知道不對,二代里拿的那個交給馬里奧後被西澤爾搶走,西澤爾又轉交給羅德里格(中間還轉交給達芬奇研究過一段時間,但後來又被要回去了),後來西澤爾問羅德里格蘋果在哪,魯克麗斯告訴了西澤爾,然後又告訴了Ezio。注意了,西澤爾是問羅德里格蘋果在哪,很明顯就是問自己從馬里奧手裡搶過來交給羅德里格的那個蘋果在哪(哪有堵住人嘴問的...)而不是新的蘋果(還有一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從阿泰爾留下來的地圖上看,神器是散落在世界各地,也是說羅馬那有個伊甸碎片——權杖,就不會再有第二個了,所以說梵蒂岡那個是Ezio原來那個那的)後來Ezio搶先一步找到了蘋果,再之後就是用蘋果破壞了西澤爾的剩餘部隊並抓走了西澤爾再然後就需要注意了,不是Ezio去殺西澤爾,而是Ezio去羅馬競技場下存放蘋果,然後用蘋果預知了西澤爾的位置以及自己是否會殺死西澤爾,再然後就是找達芬奇借船(達芬奇的失蹤)要去維亞納,再然後就結束了,就是說兄弟會里Ezio還沒有殺死西澤爾呢既然Ezio已經把蘋果存放在羅馬競技場下了,那麼他手上目前一個蘋果也沒有了不是。(不知道啟示錄里還會不會得到蘋果)
❾ 一部漫畫女主頭發是金色的,跟金子一樣值錢,後來剪掉了,還把頭發染黑跟男主角一起在戰場上
《花冠安琪兒》
《花冠安琪兒》是一部以義大利文藝復興為背景的齊藤千穗的日本漫畫。16世紀初,義大利四分五裂,彼此互相爭斗,尚未形成統一的國家,藝術天才列奧納多·達芬奇,他曾遺失了一幅畫,叫做「花冠貴婦人」,在折服畫當中,隱藏了有關財富和王位繼承的秘密。傳說誰擁有了花冠貴婦人,就意味著能統一義大利。
內容簡介:
16世紀初,在義大利東邊部有個沒落貴族的女兒,名叫蕾奧娜拉。她擁有綠寶石般明眸和一頭閃亮的銀發。在她與城裡的權貴結婚的初夜,蕾奧娜拉發現了名畫「花冠貴婦人」和一個天大的秘密——花冠貴婦人竟然就是自己。蕾奧娜拉逃婚出走,喬裝成男孩雷歐前往佛羅倫斯尋訪達芬奇,一路上遇見了英俊正直的法蘭西逃亡王子法蘭克和野心勃勃,企圖支配義大利的羅馬教皇的私生子西澤爾·波爾金。
西澤爾為圖得到支配義大利的力量,千方百計地要得到花冠貴婦人,然而蕾奧娜拉卻愛上身負家仇國恨,四處流浪的法蘭克。在達芬奇和法蘭克的幫助下,蕾奧娜拉找到畫中的秘密,拔起傳說中的寶劍,為羅馬帶來了「奇跡之水」,成為百姓心目中的女神。為了復興拿波里王國,蕾奧娜拉接受羅貝雷主教的邀約,成為第十任教皇,決心幫助法蘭克復國,而自己則永遠過著孤獨的生活。然而法蘭克仍冒死潛入皇城,救出蕾奧娜拉,兩人拋棄了一切,遠走高飛,西澤爾則死於自己的野心。
主要角色:
蕾奧娜拉:有著一頭銀發,碧綠的眼眸的少女,因為列奧那多·達芬奇的一幅《花冠貴婦人》和關於義大利之王神劍的傳說,而墮入傳奇的命運。
雷奧:女扮男裝後的蕾奧娜拉,作為法蘭克王子的隨從,前往佛羅倫薩尋找達·芬奇,探求自己傳奇命運的緣起。
法蘭克:拿波里王國的王子,為尋求復國之路而游歷四方。在路上遇到即將結婚的蕾奧娜拉,而被她所吸引。生日:6月30日巨蟹座
西澤爾·波爾金: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私生子,雄才大略、野心勃勃,《花冠安琪兒》的反派男主角,一直以他的方式愛著雷奧娜拉。生日:9月14日處女座
故事情節:
蕾奧娜拉,她雖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但從小就十分精通劍法。有一天,帕多瓦領主的弟弟帕歐洛突然向蕾奧娜拉求婚,她極力反對,可父親已擅自答應了婚約。
在婚禮當天,有一位英俊瀟灑的異鄉人路過帕多瓦,他的馬沖進露天筵席中,蕾奧娜拉勇攔驚馬。可異鄉人看見蕾奧娜拉的容貌時,情不自禁地喊出:"花冠貴夫人?"令蕾奧娜拉疑惑萬分。
當天晚上蕾奧娜拉便解開了疑惑,原來,在義大利一直有一個傳說:只要誰拿到了"綠寶石獅子"這把寶劍,誰就是義大利國王。而傳說的關鍵在於里奧納多·達芬奇所畫的名畫"花冠貴夫人"中的少女上,而那位少女,就是蕾奧娜拉。
蕾奧娜拉決心探明自己傳奇命運的緣起,於是她剪掉長發,染成黑色,女扮男裝,化名雷歐,成為闖入她婚禮的異鄉人--法蘭克的隨從,前往達芬奇所在的佛羅倫薩。
一路上,雷歐逐漸了解到,法蘭克原本是拿波里的王子,因為拿波里被法國和西班牙吞並而從國外趕回故鄉。她對溫柔體貼的法蘭克漸生情愫,可法蘭克對雷歐的一切還一無所知,只是像對兄弟那樣對待雷歐,並暗戀著他只見過一次的"花冠貴夫人"。
一個雨夜,二人投宿於一間鄉間旅店。由於老闆娘的告密,使逃婚的蕾奧娜拉被抓,而隨後趕來的教皇的私生子--西澤爾·波爾金則挾持了已恢復女裝的蕾奧娜拉,並抓住了法蘭克王子。
西澤爾打算殺死法蘭克,強占蕾奧娜拉。在危急之時,法蘭克逃脫出來,並救出蕾奧娜拉。二人最終來到佛羅倫薩,見到達芬奇,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來蕾奧娜拉自小所帶的耳環才是問題的關鍵。但耳環必須是一對的,另一隻在哪裡呢?
達芬奇帶著蕾奧娜拉來到了羅馬,找到了另一隻解開謎團的耳環,它屬於西澤爾的妹妹--琉克勒茜,而同時,蕾奧娜拉落進了西澤爾的手裡。為救蕾奧娜拉,法蘭克不惜和西澤爾決斗,西澤爾在決斗之前的誓約酒里加入了毒葯,使法蘭克瀕臨死亡。為救法蘭克,蕾奧娜拉同意委身於西澤爾,但深愛著哥哥的琉克勒茜在千鈞一發之際趕來,說明了真相:根本沒有解葯。
蕾奧娜拉伺機帶著達芬奇與其發現的解毒水逃脫,救活了法蘭克。一行人來到了傳說中埋藏寶劍的地方,蕾奧娜拉用耳環開啟了機關,拔出了寶劍,被當地人視若神明,法蘭克也成了當地新的盜賊頭目。而與此同時,達芬奇卻發現統一義大利的關鍵不在寶劍,而在寶劍所封住的綠色結晶上,這種結晶可以成為致命的毒葯,也可以成為救人的靈葯。
蕾奧娜拉用綠色結晶製成的葯水救活了患有黑死病的少女,名聲大振,而與此同時,西澤爾亦用綠色結晶的粉末製成毒葯,攻城掠地。為了不使更多的人受到毒害,法蘭克與蕾奧娜拉決定偷走西澤爾所擁有的綠色結晶。但在行動中扮成雷歐的蕾奧娜拉被擒,法蘭克在羅馬盜賊頭目--歐蘿的幫助下,全身而退。法蘭克擔心蕾奧娜拉,獨自一人返回城內,但卻無功而返。西澤爾發現了雷歐的真實身份,向她求愛,遭到拒絕。
法蘭克綁架了西澤爾的父親--教皇亞歷山大9世作為人質交換雷歐。雷歐雖平安歸來,但作為誘餌假扮"花冠貴夫人"的歐蘿卻被捕了。在西澤爾的挑唆下,由於得不到法蘭克的愛而對蕾奧娜拉心生怨恨的歐蘿開始假扮"花冠貴夫人"破壞蕾奧娜拉的名聲。真正的蕾奧娜拉挺身而出時卻遭西澤爾逮捕,前來營救的法蘭克也未能倖免。此時,樞機主教朱利亞諾·第拉·羅貝雷出於利用目的,救了二人。
西澤爾向蕾奧娜拉提出一個請求:陪他去見法國國王路易十二,事後便不再追殺法蘭克。是時法蘭克正聯系反對西澤爾的士兵叛亂,為了分散西澤爾的注意力,蕾奧娜拉答應了,卻在返程中被西澤爾強行佔有。
得知西澤爾准備把綠色結晶投向法蘭克的故鄉--拿波里,蕾奧娜拉不惜冒生命危險,拔起寶劍,產生的震動使地表塌陷,綠色結晶被永遠地埋藏在地底。
再次拒絕西澤爾的蕾奧娜拉被迫喝下劇毒,法蘭克用最後一瓶綠晶水救活了她。是時羅馬熱病蔓延,西澤爾的靠山--教皇由於沒有了綠晶水而死去,波爾金皇朝土崩瓦解。蕾奧娜拉為了使法蘭克復國,當上了女教皇,然而當法蘭克得知自己加冕後,蕾奧娜拉將被終生軟禁之後,放棄了國家選擇了與蕾奧娜拉一起逃亡。
"花冠貴夫人"在歷史上消失了,但銀發少女的傳說卻在義大利的大地上永遠地流傳下去……
❿ 很早的一部少女漫畫,主要是講復仇的,女主角叫銀,頭發是銀色的。
漫畫名字(銀)シルバー作者藤田和子
記得以前在線漫畫網看過中文版的。不過現在消失了找也找不到只有國外英文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