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秋博餅是誰發明

中秋博餅是誰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23 11:12:09

① 博餅的起源

博餅,是廈門人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廈門人對歷史的一種傳承。

相傳,中秋博餅,是鄭成功屯兵廈門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而發明的。於是,一代一代傳下來,就成了如今廈門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

起初,我一直以為博餅的「博」該是「搏」,有戰斗的意味,後來一查字典,方知道,用「博」字自有其道理,在古代,「博」是一種棋戲,後泛指賭博運動。當然,沿襲到現在,博餅不再有賭博的意味,而是成為廈門人中秋聚會的保留節目。當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發出叮叮當當的清脆響聲,當歡聲笑語從人們的心地飄出,各個眼底洋溢著快樂的微笑時,那種其樂融融的感覺總是特別溫馨。

中秋博餅,講究的就是一個開心,是博一個好兆頭,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這當然是因為博餅活動里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託。所以,廈門人總是對中秋節格外重視,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

很多外鄉人來廈門,都會被這種帶有濃厚節日色彩的風俗所打動。我的許多大學同學,也都在學習期間,喜歡上這項趣味性大、參與性強的活動。

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中秋;一樣的中秋月,不一樣的月餅文化。歡迎大家到廈門來體驗這獨特的中秋文化,首屆廈門(鼓浪嶼)中秋博餅文化節即將在美麗的琴島拉開帷幕,但願更多的人了解廈門,了解中秋博餅文化!

月餅在廈門的博餅風俗中,有一個自己的名字,美曰:會餅。這是中秋博餅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

傳統的會餅是由大小不一的月餅匯聚而成的,一套會餅計有:狀元餅1個,對堂餅2個,三紅餅4個,四進(士)餅8個,二舉(人)餅16個,一秀(才)餅32個。

特別有意思的一點是,在會餅中,「三紅」餅的味道最好,這來源於一個有趣的傳說:永樂二十二年(1442年)甲辰科殿試,狀元名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於是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在廈門人的說法中,這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之輩,第三名反而有真才實學。因此,狀元餅的味道也就一般,而三紅餅總是味道最好。

現在,博餅依然是廈門人最鍾愛的中秋活動,也是最熱鬧的一個民俗節日形式,但「會餅」的形式也在發生著改變,出現了更多新的「會餅」,不再是月餅,而是由實用物品組合而成,比如:沐浴露、洗發水等等,也可以是食品,比如:果凍、薯片、可樂什麼的,反正是你自己想要的東西都可以用來做「會餅」,只要按照會餅規定的數量組合就成。這或許是因為大家就是想在節日中找個樂,而這個樂子變得更實際些吧。

② 中秋節是誰發明的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古人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葯,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像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騷人墨客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系,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沒有發明的說法,這是中秋節的由來

③ 中秋博餅的由來

據說是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以廈門為根據地,驅逐荷夷收復台灣。鄭成功的士兵基本上來自福建、廣東各地,到中秋節前後,士兵們思念親人。鄭成功的部將洪旭,為了撫慰士兵離鄉背井、思親想家之念,激勵士兵先國後家,克敵制勝的鬥志,便與兵部衙堂的屬員,經過一番籌謀,巧設"中秋會餅", 通過"擲骰子"活動讓士兵們賞月玩餅、品茗談天。
查看全部3個回答
博餅鐺-天貓電器城,智能烹飪!

關注電煎鍋的人也在看
天貓電器城-博餅鐺,超大功率,雙面加熱,智能控火,一鍵煎烤,品牌旗艦,..
3c.tmall.com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關於中秋節的來歷,傳說,故事
1、來歷 八月十五,時屆三秋之中,故謂中秋。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為玩月最佳時令,人們多愛此時玩月,自唐以下漸演為節令,這就是中秋節的由來。 2、傳說 傳說遠古時,天上有十個太陽,給人間帶來旱災。後羿射下9個太陽,挽救了蒼生,西王母賜其不老仙葯。後羿捨不得吃,交於妻子嫦娥保管。後羿的一個門徒覬覦仙葯,逼迫嫦娥交出,嫦娥情急之下吞下仙葯,便向天上飛去。 當日正值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後羿,嫦娥停在了離地球最近的月亮,長居於此。後羿心痛不止,於每年八月十五擺下宴席對著月亮與嫦娥團聚。 3、故事 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3)中秋博餅是誰發明擴展閱讀中秋佳節,最主要的習俗是賞月和吃月餅。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系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 我國自古就有祭月和賞月的習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 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
3789 瀏覽5390142019-05-23
博餅的起源
博餅,是廈門人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廈門人對歷史的一種傳承。 相傳,中秋博餅,是鄭成功屯兵廈門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而發明的。於是,一代一代傳下來,就成了如今廈門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 起初,我一直以為博餅的「博」該是「搏」,有戰斗的意味,後來一查字典,方知道,用「博」字自有其道理,在古代,「博」是一種棋戲,後泛指賭博運動。當然,沿襲到現在,博餅不再有賭博的意味,而是成為廈門人中秋聚會的保留節目。當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發出叮叮當當的清脆響聲,當歡聲笑語從人們的心地飄出,各個眼底洋溢著快樂的微笑時,那種其樂融融的感覺總是特別溫馨。 中秋博餅,講究的就是一個開心,是博一個好兆頭,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這當然是因為博餅活動里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託。所以,廈門人總是對中秋節格外重視,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 很多外鄉人來廈門,都會被這種帶有濃厚節日色彩的風俗所打動。我的許多大學同學,也都在學習期間,喜歡上這項趣味性大、參與性強的活動。 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中秋;一樣的中秋月,不一樣的月餅文化。歡迎大家到廈門來體驗這獨特的中秋文化,首屆廈門(鼓浪嶼)中秋博餅文化節即將在美麗的琴島拉開帷幕,但願更多的人了解廈門,了解中秋博餅文化! 月餅在廈門的博餅風俗中,有一個自己的名字,美曰:會餅。這是中秋博餅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 傳統的會餅是由大小不一的月餅匯聚而成的,一套會餅計有:狀元餅1個,對堂餅2個,三紅餅4個,四進(士)餅8個,二舉(人)餅16個,一秀(才)餅32個。 特別有意思的一點是,在會餅中,「三紅」餅的味道最好,這來源於一個有趣的傳說:永樂二十二年(1442年)甲辰科殿試,狀元名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於是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在廈門人的說法中,這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之輩,第三名反而有真才實學。因此,狀元餅的味道也就一般,而三紅餅總是味道最好。 現在,博餅依然是廈門人最鍾愛的中秋活動,也是最熱鬧的一個民俗節日形式,但「會餅」的形式也在發生著改變,出現了更多新的「會餅」,不再是月餅,而是由實用物品組合而成,比如:沐浴露、洗發水等等,也可以是食品,比如:果凍、薯片、可樂什麼的,反正是你自己想要的東西都可以用來做「會餅」,只要按照會餅規定的數量組合就成。這或許是因為大家就是想在節日中找個樂,而這個樂子變得更實際些吧。
216 瀏覽69112017-11-21
關於中秋節的來歷
149 瀏覽3656002019-11-14
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農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中秋節才成為了固定的節日。 《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習俗。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的「舉杯邀明月」,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簡介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④ 中秋季博餅的由來是什麼呀

相傳,中秋博餅,是鄭成功屯兵廈門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鼓舞士氣而內發明的。容經過時代相傳,現在這種游戲活動不僅深受廈門人的喜愛,周邊地區也深受影響,逐漸開拓出福建人一種獨特的中秋文化。本次節節清舉辦中秋博餅晚會除了是為員工謀福利,更有意義的是旨在通過大聯歡增進員工們的情感交流,增強企業的凝聚力。
作者新康有機鐵觀音小編。

⑤ 廈門中秋節博餅的來歷

中秋,是廈門最隆重最熱鬧最有特色的一個節日,就是春節也無法和中秋相比。在廈門,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之說。中秋的大,源於中秋有一個民俗活動――博餅。說到博餅,那話就多了。

先說它的起源。傳說是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以廈門為根據地,驅逐荷夷收復台灣。鄭成功的士兵基本上來自福建、廣東各地,到中秋節前後,士兵們思念親人。鄭成功的部將洪旭,為了撫慰士兵離鄉背井、思親想家之念,激勵士兵先國後家,克敵制勝的鬥志,便與兵部衙堂的屬員,經過一番籌謀,巧設"中秋會餅", 通過"擲骰子"活動讓士兵們賞月玩餅、品茗談天。

中秋會餅每會有63塊餅,隱含七九六十三之數,因為三、九是我國民間的吉利數。會餅模仿科舉制,設狀元l個,直徑20厘米,宛似一輪明月,餅上雕印有"嫦娥奔月"、"桂樹玉兔"等圖案;對堂(榜眼)2個,直徑13厘米左右;另外還有三紅(探花)4個,四進(進士)8個,二舉(舉人)16個,一秀(秀才)32個,會餅的直徑依次減少,最小的大約1.7厘米。它們分別代表文或武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由於博狀元寓教於樂,活潑有趣,所以鄭成功特別批准從八月十三日至十八日,軍中按單雙日分批輪流賞月博餅。

每當中秋佳節,明月高懸,海風習習,濤聲陣陣,勇士們就圍著中秋會餅博狀元。後來,這種游戲從軍旅傳入民間,成為廈門特有的民間習俗,流傳至今。
雖說中秋是農歷的八月十五,但八月初五以後,廈門的大街小巷"克啷啷"的擲骰子聲,就日復一日地喧鬧起來。到了八月十五前後,不用任何人發動、組織、宣傳,也不在乎是拜上帝的、信佛祖的,家家戶戶都在博餅。可以說博餅在廈門是中秋節家庭團圓、友人相聚的一種休閑娛樂活動。
現在就來說說博餅到底有哪些規則。
博餅的瓷碗一個,越大越好;骰子六粒。推薦一位長者用兩粒骰子擲出第一位投擲者,然後大家依次向碗中投擲。
四粒紅四點,二粒紅一點,叫狀元插金花;五粒紅四點,叫五王;五粒一點(或二點、三點、五點、六點),叫五子;四粒紅四點,叫狀元。以上四種都可以得狀元,就看誰擲的大。狀元插金花是最最大的,很少見,後面三種依次大小。如果是同一種,比如都是五王或五子或四個紅四,就看誰的另外的骰子加起來的點數大。如果點數相同,先擲出的得狀元。有時會有人擲出六粒六點(或二點、三點、五點),叫勃黑六,這時會餅有大家平分或哄搶。風俗認為這是不好的數字。同時出現一、二、三、四、五、六點,叫對堂;三粒紅四點,叫三紅;四粒一點(或二點、三點、五點、六點),叫四進;兩粒紅四點,叫二舉;一粒紅四點,叫一秀。
如果沒有出現上述排列組合中的任何一種情形,則投擲者什麼也得不到;如果投擲過程中有骰子溢出瓷碗,則投擲者不僅什麼也得不到,下一輪還要輪空。
博的過程中,一秀、二舉、四進、狀元插金花,誰先博到誰先拿,直到拿完為止。三紅、對堂分配完後,後面博出的三紅、對堂可依次追繳前面的三紅、對堂。不過,這個追繳規則現在很少用了,基本上是誰先誰得,少了幾分熱鬧,多了幾分人情味。不過,狀元的爭奪還是很激烈的。只要東西沒博完,誰的狀元都不算數。只要後面的狀元超過你,狀元就是別人的了。有時,會有人博出幾個狀元,那就看你最後那個狀元了。有可能比前面的大,也有可能比前面的小,狀元也是搖擺不定的。
博餅也可以兼得,當五子得主的另1粒骰子是紅四點時,他還可以得一秀一個;當四進得主的另2粒骰子均為紅四點時,他還可以得二舉一個;當四進得主的另2粒骰子中只有一粒紅四點時,他還可以得一秀一個;如果一個排列組合可以符合多種情形時,按最大者算。如兩粒紅四點,得二舉一個,而不能得一秀兩個。如果狀元是狀元插金花,則可以兼得對堂。一般不追繳,只把沒有博走的對堂拿去。
中秋博餅,博的是一個開心,博的是一個好兆頭,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即使博出狀元沒有拿到,也說明你一年的運氣不會很差。現在這種游戲活動不僅深受廈門人的喜愛,周邊地區也深受影響,逐漸開拓出閩南人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會餅中的月餅早就被其它的物品所取代。比如:牙膏、香皂、洗發水、沐浴露、床罩什麼的,只是基本規則沒有改變。

⑥ 月餅是誰發明的跟博餅的發明者一樣嗎是鄭成功嗎

月餅最早的功能是在裡面藏紙條,跟地下黨一下傳遞信息~
是在漢朝時候出現的~
也是要造反吧,懸在8月15月圓之夜~
所以漸漸演變成了月餅~中秋……

⑦ 博餅是由誰發明的

中秋博餅
開放分類: 娛樂、民俗、活動

廈門中秋博餅的規則詳解

用具:大瓷碗一個、骰子六個

【 狀元 】

(按從大到小順序)

紅六勃(六個4);
黑六勃(六個1或2或3或5或6);
狀元插金花(四個4、二個1);
五紅(五個4);
五子(五個1或2或3或5或6);
四紅(四個4)。

【對堂又叫榜眼】

六個骰子的點數分別為1~6即一條龍。

【三紅又叫探花】

三個4。

【四進又叫進士】

四個1或2或3或5或6,若還帶一個4可多得一個一秀,若帶二個4可多得一個二舉。

【二舉又叫舉人】
二個4。

【一秀又叫秀才】
一個4(對堂即一條龍除外)。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月圓之夜,寄情雅玩之時。泛舟鷺江,把酒賞月,陶醉於「煙籠寒水月籠紗」的詩般意境,真是其樂融融。每逢中秋佳節臨近,夜色闌珊中的廈門,大街小巷便會傳出博餅時骰子撞碰瓷碗的悅耳叮當聲。

在古代,「博」是一種棋戲,後泛指賭博運動。當然,沿襲到現在,博餅不再有賭博的意味,而是成為廈門人中秋聚會的保留節目。當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發出叮叮當當的清脆響聲,當歡聲笑語從人們的心地飄出,各個眼底洋溢著快樂的微笑時,那種其樂融融的感覺總是特別溫馨。

廈門的「博餅」,也叫「博中秋餅」、「博會餅」。這一風俗的形成與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據傳是300多年前,鄭成功屯兵廈門,每到8月15日月圓之時,滿懷反清復明之豪氣的將士們,難免有思鄉思親之情。為排解和寬慰士兵佳節思念家鄉親人之苦,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發明了一種博餅游戲,讓士兵賞月博餅。鄭成功親自批准從農歷13至18,前後6夜,軍中按單雙日輪流賞月博餅。這獨特的游戲,後逐漸在民間流傳和改進,成為一種有趣的民俗活動。早年,博狀元餅,多為親友或結拜兄弟姐妹間大家出錢,購買一二會月餅,共同博之,誰得「狀元」,來年中秋節要贈送一會給大家博。其中有人生男孩的要送兩會。這樣,年年有增無減,會餅越來越多,只好再分開兩獨立組。一般家庭由長輩主持,每年買一二會,全家圍成一圈博之。

中秋會餅每會63塊餅。每會餅設「狀元」1個,「對堂」2個,「三紅」4個,「四進」8個,「二舉」16個,「一秀」32個。全會大小餅以63塊為單位,含七九六十三之數,是個吉利數。因為九九八十一是帝王所用的數,八九七十二是千歲數,而鄭成功則封過延平王,所以只能用六十三之數。這大小六十三塊餅,分別代表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取民間流行的賭具骰子6顆,放在大瓷碗內投擲,依次為序,讓參與者博弈玩耍。

如今「博餅」,不但家庭有,同學、朋友、同事之間也利用中秋節博「狀元餅」,單位團體也組織大家博餅,成為中秋節不可缺少的社會娛樂活動。每個人在中秋節前後可能會參加多次博餅活動。而且,如今博餅會的內容也逐漸豐富,獎品也變了味,月餅悄然隱之,被一些日用品,如毛巾、沐浴露、食用油、工藝品等替而代之。曾有人一夜博回兩年都用不完的牙膏、香皂,最後只得轉送親朋好友。當然,博餅的樂趣不在於禮品的大小,也不管獎品如何變換,人們看重的是圍在一起博弈的樂趣,是大家團圓共享的時刻。

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中秋;一樣的中秋月,不一樣的月餅文化。中秋明月,遙寄多少思鄉情,中秋會餅,抒發多少團圓之意;一輪明月,海峽兩岸共賞之,六顆骰子,同胞手足同嬉之。在叮叮當當的響聲中,人們歡笑著,把這溫馨的時刻傳承下去,傳遞到海峽對岸,傳遞到五洲四海。

備註:
1、 同是五紅或五子所帶的點數多;點數少,即帶6最大,帶1最小。
2、 同是四紅所帶的點數多;點數少,帶12最大,帶三最小。
3、 狀元插金花及五紅、五子、四紅帶的點數相等則先博者;後博者。
4、 博得紅六勃或黑六勃,博餅立即結束。紅六勃獲未被博取的餅,黑六勃則未被博取的餅大家吃。
5、 如博到狀元插金花可兼得還未被博取的對堂,若該選手在以後的輪次中「祿骨」[注],對堂不被追回,只追回狀元。
6、 在同一場比賽中,同一選手兩次或兩次以上博到狀元,取其最後一次的成績為最終成績。
7、 狀元獲得者需待本組比賽結束,裁判員宣布最終得主方有效。
8、 五子登科大於一般的狀元
註:同一場比賽中同一選手再次博到狀元但點數小於先前(先前的狀元大於其他選手),也小於其他選手,稱為祿骨。

⑧ 中秋節是誰發明的

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在二十四節氣「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而來。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對象。中秋節慶源自古人對月亮的祭祀,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時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不過由於歷史發展,後來歷法融合,使用陰歷(夏歷),所以將「祭月節」由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 [3-4] [7-10]
發展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祭月,歷史久遠,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二十四節氣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普及於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中秋」一詞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文獻,成書於兩漢之間的《周禮》(世傳為周公旦所著,實際上成書於兩漢之間)中說,先秦時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據記載,在漢代時,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的活動。晉時亦有出現中秋賞月之舉的文字記載,不過不太普遍,晉時期中秋節在我國北方地區還不很流行。 [1] [8] [10-11]
中秋節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大約是在唐代。唐代時中秋風俗在我國北方已流行。《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賞月風俗在唐代的長安一帶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並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1] [12]
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並正式定陰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1] [9]
到了明清時,中秋已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節日之一。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⑨ 中秋博餅的來歷,快

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徵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英語拼寫為:mooncake(月亮蛋糕)。

後來,朱元璋終於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後滿清佔領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徵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⑩ 廈門博餅的來歷

博餅(跋餅),是起源於福建廈門鼓浪嶼,始於清初,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閩南人對歷史的一種傳承。相傳,中秋博餅,是鄭成功屯兵鼓浪嶼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而發明的。於是,一代一代傳下來,就成了如今閩南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

在古代,「博」是一種棋戲,後泛指賭博運動。當然,沿襲至今,博餅不再有賭博的意味,而是成為閩南人中秋聚會的保留節目。當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發出叮叮當當的清脆響聲,當歡聲笑語從人們的心底飄出,各個眼底洋溢著快樂的微笑時,那種其樂融融的感覺總是特別溫馨。

(10)中秋博餅是誰發明擴展閱讀;

博餅規則

月餅在廈門的博餅風俗中,有一個自己的名字,美曰:會餅。這是中秋博餅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

傳統的會餅是由大小不一的月餅匯聚而成的,一套會餅計有:狀元餅1個,對堂餅2個,三紅餅4個,四進(士)餅8個,二舉(人)餅16個,一秀(才)餅32個。

特別有意思的一點是,在會餅中,「三紅」餅的味道最好,這來源於一個有趣的傳說:永樂二十二年(1442年)甲辰科殿試,狀元名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儤」字,不吉利,於是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

在廈門人的說法中,這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之輩,第三名反而有真才實學。因此,狀元餅的味道也就一般,而三紅餅總是味道最好。

閱讀全文

與中秋博餅是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