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詩歌形象創造的三個步驟
(一)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主人公形象是詩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如王昌齡《閨怨》春日登樓賞景「悔教夫婿覓封侯」 的思婦形象。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寫一個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滿心凄苦愁楚的天涯遊子形象。柳永的《雨霖鈴》,寫與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後相思的綿綿情意,塑造了一個愛恨情長的藝術形象。白居易《賣炭翁》「兩鬢蒼蒼十指黑」的賣炭翁。杜甫《蜀相》中「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風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
2.詩人的形象。
詩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實際上是「是詩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詩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詩歌中,一般有下面幾種形象類型:
①傲視權貴、傲岸不羈的形象。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了他淡於富貴、傲視權貴的思想,塑造了一個不慕權貴、豪放瀟灑、傲岸不羈、豪放自負的形象。
②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詩人並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性格。
③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如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展現的是悠遊自在的隱居生活,表現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田園的喜愛。又如王維的《山居秋暝》,通過對晚秋時節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寫,表達了對山水風光的喜愛。
④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如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寫前不見聖賢之君,後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地流下眼淚,塑造了一個空懷報國為民之心卻不得施展的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形象。
⑤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如陸游和辛棄疾,兩位詩人的許多詩歌都反映出他們忠心報國,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破陣子》。
⑥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的形象。如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景物形象
詩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詩中的景和物,往往是藉助客觀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現出來的主觀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如詩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園桑林、大漠古城之類,它們往往不是純自然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詩人主觀情思的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它們常常寄託了詩人對社會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詩人通過意象的創造和連綴,構成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這就是意境。意境的范圍比較大,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築,意象只是構成這個建築的一些磚石。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些景物都是詩歌的意象,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凄清、傷感、蒼涼的意境。
(三)事物形象
就是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寫對象。詩人通過這種象徵性的物象描寫來曲折地表現他的品格節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為了言志、言情、言心聲。 「詠物詩」,即托「物」言志詩。如於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形象,又稱藝術形象,在詩歌中也稱意象,就是指詩人根據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加以藝術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力的具體生動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每一個人物是一個形象,每一個場面是一個形象,每一個自然風景或具體生活環境的描寫是一個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或具體生活環境的描寫是一個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生活環境相互聯系所構成的完整畫面也是一個形象。而對於古典詩歌而言,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繪的景物形象。
② 哪個詩句可以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作一個形象的詮釋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這兩句都是表現無私奉獻精神的
③ 自創現代詩 急!!!
如果你要寫一首詩,一定要注重一些細節,寫出來是否能打動身邊的人,是否版能使別人感到藝術的味權道,這是最重要的,還有一定要自己寫的,你可以借鑒一下我的詩,但不能抄上哦,這對你不好,可以
讀完我這首詩後,自己想想,也寫一首好詩!
記憶的琴弦
當記憶的琴弦
散撥在心湖彼岸
跳躍的音符落入湖中
盪起漣漪一圈又一圈
是同桌之間淺淺的「三八線」
是學習進程里的你追我趕
是鬥嘴生氣時眼中的淚花
是兒童節上的笑語如蜜甜
清甜的丁香花
沉醉在你我心間
點點滴滴鐫刻喜樂悲歡
還有多少音符閃爍不斷
如繁星滿天灑落記憶的琴弦
④ 高中語文現代詩歌的幾道題,大神來幫忙。
《天狗》郭沫若
1、「天狗」形象有幾重含義?
在這首詩里,「天狗」形象具有雙重含義:它既是一個五四時代追求精神自由與個性解放的大寫的「我」(民族與時代新人),又是一個熱忱、坦盪和叛逆的「小我」,是「大時代中詩人自我靈魂、個性的真實袒露」。這里牽涉到詩歌創作與詩人人格的關系。郭沫若是一位充滿激情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主張「詩是人格創造的表現」。這正是浪漫主義詩歌的特色。
2、第二題樓主可能寫錯了,題目是《井》的題
《井》杜運燮
1、詩歌中的「井」具有那些特點?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井」的特點?
詩中關於「井」的描繪是層層深入的:第一節是粗略的概括,以「草葉」「天空」「浮雲」為襯托,特點是「完整和諧」;接下來,以「荒涼的寂寞」「孤獨」反襯「澄澈的豐滿」,以「冷寂的心靈」接通「黑暗的地層」和「無邊的宇宙」,並用「洗滌」保持自我,表明「井」高潔、清澈的品性;最後,「靜默,清澈,簡單而虔誠」,完成了對「井」的素描和透視。
詩句:我是靜默。幾片草葉,小小的天空飄幾朵浮雲,便是我完整和諧的世界。(完整和諧)
但我只好被摒棄於溫暖之外,滿足於荒涼的寂寞:有孤獨才能保持永遠澄澈的豐滿。(豐滿)
你們只汲取我的表面,剩下冷寂的心靈深處,讓四方飄落的花葉腐爛。(靜默)
靜默,清澈,簡單而虔誠,絕不逃避,也不興奮,微雨來的時候,也苦笑幾聲。(不卑不亢)
2、「井」有什麼樣的深層含義(象徵意義)?
在此詩中,「井」象徵著一種堅韌、高潔的品格,這品格顯然是某一類人才具有的。這首詩的寫作年代(20世紀40年代),在當時的特殊背景下,這首詩無疑會起到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勵大家眾志成城、同仇敵愾,頑強地應對民族的苦難。
3、試著找出現實生活中具有「井」一樣特點的人,分析這類人在社會中的意義。
這題作者可以從身邊人,或者近現代名人中尋找,仁者見仁,我就不寫答案了哈。
《春》穆旦
1、這首詩寫了哪幾個春天?兩個詩節之間有什麼關系?
這是一首寫春天的詩篇。全詩只有兩節,第一節寫大自然的春天,第二節寫生命的春天。既寫出了大自然春天的迷人,也寫出了生命春天的焦慮與迷惘。
總的來說,第二節與第一節形成明顯的並列與相互對應的關系,但是第二節在主題上更深化了一步,由大自然春天的絢爛轉向了生命春天的迷惑和痛苦。這種痛苦正是一種現代的自我意識的體現。
2、本詩的語言較之早期新詩,內涵更飽滿和豐富。你覺得詩中那些詞語最為關鍵,可循此觸及詩人情感的潛流?請做簡單分析。
給樓主幾個參考哈。
寫「綠色」,詩人用「火焰」狀「綠色」之盛、之逼人眼目,用「搖曳」寫出了「綠色」具有動感的形態,倘若換成其他詞是達不到這個效果的,更不消說後面有「渴求」「擁抱」兩個動詞的加強;寫花朵的生機蓬勃,用了「反抗」和「伸」,也是兩個表示形體的動詞,它們足以顯示出無窮的生命力;「泥土做成的鳥的歌」,巧妙地展現了「歌」所負載的雙重力量(輕盈與渾沉)。
《無題》鄒荻帆
1、這首詩里的象徵義(喻意)指什麼?
這首詩通過虛擬一種死後的情景——鮮血隨著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裡,滋潤著大地上的樹木和小草,而雪後的平原會出現天青、水綠、鳥飛、魚游的景象——來表達一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2、根據示例,談談你對本詩某一處標點符號使用的理解。
第二行「是的,我們將」只有五個字,卻用了兩個標點「,」「。」,語氣非常簡潔有力。第七行末也用了「。」,表明情緒之流隨意象之流的中止;隨後,第九行末用了「,」,顯示了某種過渡和提示。最值得品味的是最後一行的「……」,此時詩情已得到升華而戛然而止,給人一種言有盡、意無窮的效果。
《川江號子》蔡其矯
1、是個描繪了哪些主要的形象?他們具有什麼特點?
描繪了川江號子和搏鬥在急流上的船夫;號子特點是陡峭與迅疾,如生命浪潮般,從而襯托出英雄般的船夫及其生命活力。
2、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談談你對這首詩歌主題的理解。
這首詩寫作於1958年。那時中國對於現在來說是令人痛心的一段歷史,「大躍進」的風潮席捲全國,舉國上下蔓延的是一種浮躁、盲目的情緒,詩人蔡其矯不被功名所遮眼,用自己的雙眼與思索,探究中國的現狀與走向,深深感到擔憂,並為自己無人理解而苦悶,在一次游覽長江的經歷中,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篇——《川江號子》。
聯系這首詩的時代就會發現,在當時充斥粉飾、虛誇、歌舞昇平的作品的詩壇上,它是一個危險的「異類」,連同詩人一起受到了無情的批判。詩中「寧做瀝血歌唱的鳥,∕不做沉默無聲的魚」,既是船夫們悲慨心聲的傳達,又是詩人放聲歌唱的渴望的袒露;「但是幾千年來∕有誰來傾聽你的呼聲」,在渲染千年舟子的亘古孤寂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暗含著詩人內心的痛苦。
⑤ 關於寫詩《遠方》的素材
關於愛情的詩,纏綿繾綣,哀而不傷.
關於山水的詩,景色怡人,心曠神怡.
寫詩需要靈感,就是需要自己的精神感受,能用詩的體裁表達出自己的感情.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強求是不可取的,更別「為賦新詞強說愁」.「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寫詩的七要素
寫詩可以分為三層:一是寫客觀世界;二是寫主觀世界;三是二者兼顧.任何一個詩人的主觀世界都有他所經歷的生活的道路的烙印,因而他在詩作中會不自覺地把他的思想折射出來.
一首好詩應具有七個要素:立意深、構思巧、形象美、感情真、意境高、語言新、手法巧.
主題的深度決定詩人對社會、對人生、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的水平.主題可能先有,可能在被感觸的素材中產生.主題要有最適合的載體,主題與題材應實現和睦的完美統一,主題與客體應和諧地對位.主題可以不外露,最好交給讀者(應該相信他們).說明和闡解主題都是不感人的.對題材的選擇,角度要新.對題材的剪裁要慷慨.這樣有利於對主題的表現.僅僅寫一點情緒、一點印象、一點觀念只能流於膚淺.不要忘記他們會幫助我們豐富主題.主題與我們的人生體驗結合了,主題就有了我們的個性色彩.
構思是整個作品的骨架,關系一首詩歌的成敗與高低.構思的要害是一個巧字,巧就是不平鋪直敘,就是不一般化,就是使人意想不到又引人入勝.構思受主題的引導.構思有不可窮盡的辦法,用一種方法構思,會失去新鮮感,勇於探索的詩人在構思上要敢於不斷的變化.構思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素材的取捨與組合,以及手法的選用.構思中要找到整個詩歌的最好的連線,比如空間的轉換,時間的運轉,情緒的流動,感覺的序列都可以連接全詩.空間在一首詩歌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它可以精簡素材,有主與次的轉變,並留給讀者想像的空間.一首詩歌的頭尾是構思的難點,詩歌的開頭應該把讀者盡快引入全詩的意境.詩歌的結尾不是總結,不是封閉、而是要給讀者一個全心的境界.多層面比一個層面好,曲線比直線好,空間大比擁擠好,要有反傳統的精神.
形象是詩歌的骨肉.形象是根據主題要求和感情的需要,在一首詩歌中由詩人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所創造的美.我們要不斷的擴大生活的視野,要不斷的豐富我們的知識,這是形象的源泉.形象在一手詩歌中不是單一的,要精心的安排主次,協調與統一多形象的關系.要把感情與觀念融於形象之中,同時要對形象進行挑選.不要重復別人的形象,也盡力不要重復自己用過的形象.在表現感覺的時候應該注意色彩形象的濃淡對比,音調形象的高低對比.詩歌的形象對於我們有兩個重要意義,一是作用與感覺,一是作用與情感,我們通過這兩條通道進入詩的王國.
我們作詩的感情必須是真的感情,她應該是展示我們內心世界的通道,她的源泉是愛.我們要有現代人的感情,我們要研究現代人的感情.感情是復雜的多樣的,所以詩歌的感情不該是單一的單調的.她只有與我們的人生體驗,審美情趣結合了,才有鮮明的個性色彩,我們要不斷的尋找個人與社會感情的共鳴點.
意境是判定一首詩歌美的標准.創造意境一個簡潔的方法,就是使自己的形象與感情達到完美的統一與融合.形象提供意境的空間感情決定意境的色調.一行詩可以出意境,一節詩也可以出意境.一首詩往往會出現意境轉換的情況,我們在寫作的布局中,應該力求轉換自然,有層次,有視角有起伏.意境是多種多樣的,要不斷的追求新的,要寫出屬於自己的意境,是今人與古人都沒有過的意境.只有這樣的意境才可以給人們留下深思.意境與構思往往同時出現.要看重意境,要讓意境在構思的過程中,加深加濃.加強意境的深度是修改詩歌的一個重要的內容,人們在讀我們的詩歌的時候有一個再升華的過程.讀者的經歷不同所感受的意境也不一樣,所以我們的作品應有意境的空間而且空間越大越好.意境是全詩的靈魂必須要深遠高闊有力度,可以觸動人們的心魂.
語言新是我們一生的追求.無論我們的語言是濃艷還是淡雅、奇險還是平易都應該要求以新取勢.語言在詩歌中有雙重屬性,一是作為審美,一是做媒介.人們在閱讀詩歌的過程中,對語言的印象特別深,如果語言平淡他們很難有興趣卒讀的.不要重復別人常用的語言,也不要重復自己常用的語言.詞彙不屬於任何人的專利,我們必須沖生活采頡並用自己的腦袋加工儲備.要善於組合常用詞彙,要把常用詞彙融入情感,虛實的變化、通感的運用是我們豐富語言的有效方法.句式的變換可以給語言增色,語言的准確首先取決於對生活對人生觀察理解的透徹.詩歌的語言貴在精練.要少用形容詞多用動詞,可有可無的形容詞最好不要.要把握住詩歌的本質,解釋、說明最好不要.一首詩歌必須有幾句叫人難以忘懷的美麗的句子,要不斷積累體驗運用新語言的方法和習慣.要苦心求新啊!
手法是沒有止境的而且還在發展,要尋求獨特新奇的手法.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要敢於創新.在創作中手法與構思往往交替進行,互相影響,互相選擇,但最後必須達到統一.沒有手法胡亂寫來的詩歌是不可取的
⑥ 現代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
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比擬:比擬就是「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比擬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
誇張: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里的「大寫」「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想
借代:就是藉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擬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梁,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
塑造詩歌形象,不僅可以運用視角所攝取的素材去描繪畫面,還可以運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從多方面去體現形象,做到有聲有色,生動新穎。
無論是比擬、誇張或借代,都有賴於詩人對客觀事物進行敏銳的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膽的想像,甚至幻想。可以這樣說,無論是浪漫派也好,寫實派也好,沒有想像(幻想),便不成其為詩人
⑦ 關於寫詩的問題(可以去復制單最好別那樣)最好來個懂點的
按內容分為: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物詩、悼亡詩、行旅詩、閨怨詩、戰爭詩、抒情詩、敘事詩
按形式分為: 古體詩 樂府 律詩 絕句
詩集只分為五言、七言兩類。
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 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於句數上。絕句共有四句,律詩共有八句。
律詩共有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 絕句又叫"截句"。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是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則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詩歌的長度總體說來,詩歌的長度沒有嚴格的限制,可以長,長到幾時行乃至幾百行;可以短,短到只有幾行,甚至幾個字.但是,詩歌本身有一定的語言張力在裡面,要根據語言的張力而定,不可肆意縮短和延長.要根據詩歌的語言的張力來定,不能過火,也不可不足,這兩者都不是好的選擇.
詩歌的立意詩歌本身可以無立意,可以有立意,但是要根據語言和技巧來定是否需要立意.嚴格的來說,詩歌的立意同小說的立意不同,但,也可以參考小說的立意來給詩歌立意.詩歌的立意不象小說那樣要求嚴格,詩歌的立意僅僅是一條線索而已,如果要具體的說詩歌的立意是沒有辦法講清楚的,因為詩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更不可能談到寫成什麼理論性教材.具體的說,詩歌的立意是一個瞬間的事情,腦子中形成詩歌的句子的時候,立意已經產生,可能產生的僅僅是幾個字或者幾個詞,但是,立意跟隨的就是這幾個字或者詞產生.要是非得將立意說明白的話,可以參考小說的立意去定;但是,還要根據詩歌的題目來定,詩歌的題目本身就是詩歌要圍繞的中心,所以,一個詩歌的題目可以簡單的認為是詩歌的立意所在.要有內在的音樂感.音樂感,就是寫出來的一首詩歌要可以朗朗上口,可以把詩歌用唱的形式唱出來,要語言優美,精煉,不能拖沓,嚴格的要求不能拖泥帶水.一首好詩是可以直接譜曲,可以直接讓歌手唱出來的.要有內在的張力.張力就是詩歌的彈性,象小說的語言的彈性一樣,不可太長,也不可太短,至於詩歌的長短,要根據詩歌的立意而定,不能拖沓.如果講詩歌比喻成河流的話,這條河流無論怎麼流,始終在河岸裡面流動,始終不會象兩岸泛濫.散文則不然,你可以將兩岸完全淹沒,也可以只在河岸里流淌,這個就是詩歌和散文的相對的區別.所以,詩歌就是一條河流,一條從不泛濫的河流.
詩歌的技巧詩歌的技巧是最復雜的事情了,但是,總體上來說,詩歌和其他文體的寫作基本都要經過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就是:1,意識流階段,也就是純意識的流動性創作,腦子中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一種沒有章程的寫法.2,運用各種技巧,提綱契領階段,也就是根據自己的寫作的意圖、構思和立意去選擇自己適合的寫法去創作,一般搞寫作的人可以從當中看出其寫作的意圖,和明確的主線,以及准確的立意,是一種循規蹈矩的類似在道路上面看著路標前行的創作階段.3,無我的階段,也就是已經熟練掌握了各種的技巧,可以不用提綱已經可以進行創作,類似技巧跟著你在走的階段,類似在天空自由飛翔的階段性創作,已經把各種的技巧融會貫通,不需要再去找什麼技巧,技巧自然不自然的就流露出來的階段.
豐富的想像力想像力在詩歌創作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一句話說:「你沒有豐富的想像力可以成為好的小說家,哲理學家,或者政治學家,但是絕不可能成為好的詩人」.這句話很正確,但是,還有一句話說:「詩歌來自胡說」,當然,詩歌不是在胡說,但是,這也恰恰說明了詩歌的創作的形象性,與詩歌的創作的想像力的體現.豐富的想像力是詩歌創作者所必須的不能摒棄的技巧之一,是有重要作用的.
1,關於寫作,當然任何的題材,生活都是最好的寶庫,生活是基礎.2,對於詩歌的寫作,要多去讀,多去思考,多練習,多去歷練自己的語言.3,詩歌寫作是件比起任何題材都要苦的事情,要奈的住寂寞和孤獨,要多思考和歷練自己的文字.
⑧ 詩歌按神的形象創造
形象,又稱藝術形象,在詩歌中也稱意象,就是指詩人根據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加以藝術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力的具體生動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每一個人物是一個形象,每一個場面是一個形象,每一個自然風景或具體生活環境的描寫是一個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或具體生活環境的描寫是一個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生活環境相互聯系所構成的完整畫面也是一個形象。而對於古典詩歌而言,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繪的景物形象。
詩歌的形象,包括三個方面:
(一)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主人公形象是詩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如王昌齡《閨怨》春日登樓賞景「悔教夫婿覓封侯」 的思婦形象。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寫一個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滿心凄苦愁楚的天涯遊子形象。柳永的《雨霖鈴》,寫與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後相思的綿綿情意,塑造了一個愛恨情長的藝術形象。白居易《賣炭翁》「兩鬢蒼蒼十指黑」的賣炭翁。杜甫《蜀相》中「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風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
2.詩人的形象。
詩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實際上是「是詩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詩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詩歌中,一般有下面幾種形象類型:
①傲視權貴、傲岸不羈的形象。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了他淡於富貴、傲視權貴的思想,塑造了一個不慕權貴、豪放瀟灑、傲岸不羈、豪放自負的形象。
②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詩人並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性格。
③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如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展現的是悠遊自在的隱居生活,表現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田園的喜愛。又如王維的《山居秋暝》,通過對晚秋時節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寫,表達了對山水風光的喜愛。
④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如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寫前不見聖賢之君,後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地流下眼淚,塑造了一個空懷報國為民之心卻不得施展的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形象。
⑤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如陸游和辛棄疾,兩位詩人的許多詩歌都反映出他們忠心報國,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破陣子》。
⑥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的形象。如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景物形象
詩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詩中的景和物,往往是藉助客觀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現出來的主觀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如詩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園桑林、大漠古城之類,它們往往不是純自然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詩人主觀情思的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它們常常寄託了詩人對社會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詩人通過意象的創造和連綴,構成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這就是意境。意境的范圍比較大,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築,意象只是構成這個建築的一些磚石。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些景物都是詩歌的意象,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凄清、傷感、蒼涼的意境。
(三)事物形象
就是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寫對象。詩人通過這種象徵性的物象描寫來曲折地表現他的品格節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為了言志、言情、言心聲。 「詠物詩」,即托「物」言志詩。如於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⑨ 試以一首你所喜愛的詩為例,解釋詩的特徵
參考答案之一:詩是以高度凝練的語言、跳躍性的結構、鮮明生動得形象來抒發特定社會境
3/10
遇中的情感體驗的文學體裁。如徐志摩《滬杭車中》(舉例需要論述充分)。
詩的基本特徵有:①詞語凝練新奇。詩具有精粹凝練、新穎奇特、富有音樂性的文學語言。詩對個體人生體驗的抒發,不是以廣泛性和豐富性取勝,而是以集中性和深刻性見長。詩人抓住自己體驗最深的人物、事件、景物,用凝練精粹、簡潔概括的語言,表現盡可能豐富而深刻的情思和意蘊。詩的語言新穎奇特,富有文采,在於他注重對陌生化技巧的追求。詩的語言富有音樂性,優美流暢,具有如同音樂般的節奏和韻律。②結構跳躍簡約。詩的結構打破語法規則,省略過渡性的詞、句、段,形成具有大幅度跳躍並相對簡約的結構。詩的詩行、詩節的排列,形成相對整齊規范的外部結構形式。決定詩跳躍性結構的內在因素是情感的跳躍、想像的跳躍、視野的跳躍和心理時間的跳躍。③形象鮮明生動。詩中鮮明生動的形象是創造詩的想像空間的重要因素。詩文本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表意系統,它所要表達的情思意理一般不能抽象地表達出來,而必須藉助具體生動的形象。鮮明生動的形象是詩中最活躍的因素,它通過具體的事物、場景,可直接表達復雜豐富的情感體驗,也可以暗示、象徵深刻悠長的觀念意理。詩人在詩中可以單獨創造一個形象,也可以是形象的疊加與並置。④情感濃郁強烈。詩是最重要的抒情性文學體裁。在詩中,情感是貫穿文本的主線,情感把形象組合起來構建起詩的意境,營造出感人至深的情景氛圍。
參考答案之二:詩的基本特徵是語詞凝練新奇、結構跳躍簡約、形象鮮明生動、情感濃郁強烈。在此我們以大家熟悉的唐代詩人王勃一首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有的版本將「川」寫為「州」,兩者均可)。在這首詩里,詩人以凝練的語言在短短四十字中將送別的地址「城闕輔三秦」(其中「闕」,缺也,這是古首都的一個代表。)送往的地方(五津),送別的惆悵「與君離別意,同時宦遊人」)並且在送別的過程中筆鋒一跳,提到了:「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希望和男兒志氣。在這首詩中結構跳躍,起承轉合表現淋漓盡致,並且氣勢宏偉、意境開闊成為千古送別詩的絕唱。
⑩ 古詩詞 形象
1.知人論世,關注背景。鑒賞古詩詞形象,需要知人論世,即了解作者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這種背景資料包括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創作背景。時代背景:大體了解某個時代的風貌,有助把握好某個時代作品的內容。譬如,唐代國力強盛,知識分子大多精神昂揚,情感豪邁,在邊塞詩中,有對塞外環境惡劣的描寫,更有對故鄉、親人的思念,而同仇敵愾的憤慨,保家衛國的決心尤為強烈,因而格調高亢,情緒激盪。創作背景:注意古詩詞前面的「序」,或命題者利用註解提供的創作背景介紹……認真分析創作背景,有助於作品的深層理解。此外,了解詩人的一些思想傾向及其創作風格,更有助於對詩詞的理解。
2.分析語言,把握形象。鑒賞古詩詞時,必須抓住詩歌語言凝練、跳躍性強的特點,徹底弄清每一個字詞的含義。同時,還要把握作品外在形象所訴的言外之意,才能確保鑒賞真正到位。例如「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一句,我們可以想見,一個佇立雪地目送好友遠去,直至「不見君」,只見雪上「空留」的「馬行處」了還在駐足遠望,久久不肯離去的人物形象,表現出的是一種深沉而濃郁的綿綿友情。
3.把握意象,領悟言外情。寄情於物,是古詩表達思想感情的特定方式,採用具體而生動的形象,把復雜而深刻的內心情感投射到客觀的物象、形象上,從而使詩人的思想感情和客觀的物象、形象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統一,從而構成詩詞的「意象」。意象是滲透著詩人情感的客觀物象,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因此,鑒賞古詩詞需要從意象入手,來把握詩的思想內容及感情。如《天凈沙·秋思》,通過枯藤、老樹、昏鴉等景物,描繪了一幅深秋晚景圖,―蕭索清冷的畫面,烘託了一種天涯遊子的思鄉之情。